篇一:党课讲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加快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讲稿
把握内涵
科学发展
加快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在全市后备干部培训班暨主题党课上的讲稿
同志们:
建设黑龙江省正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我市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的奋斗目标。那么究竟什么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它有哪些功能,标准是什么,北安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有什么重大意义,有哪些优势,如何打造,等等,所有这些,作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包括后备干部都应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建设我省正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为之而共同奋斗。为此,今天我从四个方面重点讲一下我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关问题。一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功能和标准;二是北安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大意义;三是北安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所具有的优势和现实基础;四是北安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
下面,我讲第一个问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功能和标准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
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的,相对一般
城市来讲,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从区域的角度上讲,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极核点。
(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
一是聚集和辐射功能。这是中心城市功能的“中心”体现。一方面,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先进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市场的主要载体,具有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经济势能高、带动效应大等优势,它可以通过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信息效益、人才效益、设施效益等方面的吸引,将区域内的人口和各类要素聚集于此,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活动中心和城镇网络的发展极核。另一方面,以中心城市为主轴,形成中心城市——周边城市——乡镇和农村梯度链,把区域内各个经济单位、各个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合理的产业发展链、技术扩散链、市场分工链,并通过自身产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经济要素的溢出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影响,促进区域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高速度、高效率、高水平发展。
二是优化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规模效益上,中心
城市人口、面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模,比周边城市一般要大,有能力对区域内资源进行调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显著带动作用。国际上的一些研究表明,尽管大中城市会存在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问题,但是总的分析,大中城市的综合效益要比小城市好。无论是东京、纽约,还是北京、上海,之所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如此巨大的影响,都和城市的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中心城市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才为区域内经济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了足够的资源和空间。
(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标准
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学术界提出了十大标准:
一是快捷的交通。包括公路交通与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与私人轿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网密度与每条道路负载量、市内交通与城市周边交通网、城市主干道及主干道与其它道路之间的互补。
二是快速的通讯。包括快速的有线通讯、无线通讯以及促进有线通讯网与无线通讯网的有效配合与竞争、信息高速路与信息港的有效形成、邮政与各种快速递送形式的有效配合。
三是良好的环境。包括应有的城市绿地面积、应有的城市树林及树木、良好的空气质量、浓厚的文化氛围、充足的公共性娱乐与体闲场所、健全的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充足
与洁净的城市用水、无污染的城市能源使用结构的有效搭配。
四是方便的服务。包括有效的生活服务和有效的工作服务。
五是合理的布局。包括区域性中心城市自身及其与周边城市的合理布局,含涉及到的各种产业布局、居住地布局、公共活动场所布局及产业、居住、公共活动场所之间的布局等。
六是有效的功能。区域性中心城市都有对整个区域发生带动作用的功能,这种功能的有效发挥是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果发挥不了区域性的带动功能,也就失去了作为中心城市的资格。
七是鲜明的特色。主要指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历史、区位、文化、自然等方面的特色,必须在城建中充分体现出来。当然,也可以搞些人为的特色,比如建造标志性的高层建筑等。在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这两年建设了一些高层楼房,如即将完工的文化家园高层楼房,将要开工的华苑小区、华钰小区高层楼房等,装修改造了可容纳近1700人、集举办大型会议、文艺演出、各种展览和电影放映多功能于一体的工人文化宫,大力实施了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我们所做的这些努力,就是要提升我市的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是正确的,现在有些来
北安的外地人,在看到我们的变化时都很惊讶,感到北安有大城市的样了,对北安的发展前景也更加看好,当初我们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有些市民包括个别领导干部还不理解,现在我想大家可能也都理解了。
八是深厚的潜力。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不是某个历史时期就能全部完成的,而是要根据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的,也就是说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九是应有的规模。不同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可能会在组团模式或连片模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必须在城市人口、城市面积等方面拥有相应的规模。
十是强烈的开放。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有强烈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要体现在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体育中心、影视中心等具有开放功能的城市基础设施上,还要体现在现代化与开放的色彩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性。
通过以上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功能和标准的介绍,我想大家可能对什么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对照十条标准,我们既看到了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但同时也明确了我们的优势所在,并从理论上验证了我们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的科学性,为我们今后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北安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大意义
大家都知道,我们北安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城市,这决定了我们在选择发展道路上要独辟蹊径,实施差异化竞争。我们北安最根本的优势在哪里,相信大家也都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回答,那就是我们优越的区域位置,这一点是我省正北部地区其它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从经济社会进步的一般规律看,一个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是在一个核心区域带动下形成新的突破。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规律看,从城镇到中小城市再到中心城市,经济单元的协同效率必然会形成城市群,而其中中心城市则以其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成为区域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多年来,北安历届市级班子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依托区位优势、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方面形成了共识,在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上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当前,进一步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市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为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顺势应时、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
中心城市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区域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变为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中心城市强,则区域强;中心城市弱,则区域弱。从国际上看,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五大湖沿岸城市群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
市带等世界上知名的城市群,不仅成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而且其辐射力和影响力早已超出了国界。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使中心城市成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知识创新基地,广泛地吸引和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从而有力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从国内看,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唐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发展势头强劲,带动了东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此外,其它具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城市,也都在积极争取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面对国际国内中心城市发展的迅猛势头,我们北安作为中心位置突出、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更不应错失良机,必须顺势应时、乘势而上,采取各种措施,尽快把北安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完善我省城镇体系、带动北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我省城镇规划体系看,目前已形成了四大中心城市及经济圈,即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圈,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西北部经济圈,以牡丹江为中心的东南部经济圈,以佳木斯为中心的东北部经济圈。而黑龙江北部从哈尔滨到黑河,沿哈黑公路、哈黑铁路近600公里的交通要道上,除了
绥化市属哈尔滨经济圈外,还缺少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我们北安地处我省正北部,位于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三角中心地带,长期以来一直是我省正北部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也是我国第三条国际大通道---东北亚国际大通道的中枢。把北安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将有效弥补我省城镇体系建设这一缺憾。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我市周边地区属于典型的资源型落后农业区域,由于没有中心城市带动,工业化进程缺少有力支撑,严重制约这一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县域经济发展。把北安建设成为我省正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可以充分发挥北安工业产业集群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协作配套产业和农业经济加快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形成以北安为龙头,协调有序、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可以充分发挥毗邻黑河口岸优势和交通枢纽作用,借助黑河口岸平台,推动我省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同时,也有利于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使各县市之间形成合力,增强黑龙江省正北部各县市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
(三)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提升我市整体实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从纵向看,我们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横向看,我们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对当前各地竞相加快发展的严峻态势,我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抢抓机遇,乘势快上,加快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把北安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有利于充分发挥北安区域位置和资产存量两大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聚集和整合经济发展资源,提升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和开放化程度,发展较高层次产业,扩充经济总量,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市域经济整体实力,形成我省正北部核心增长极。同时,我市是农业大市,城乡人口各半,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比较突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还面临很多困难,解决“三农”问题仍是我市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只有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三者联动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才能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居住和创业,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下面,我讲第三个问题:北安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和现实基础
我市十五次党代会确定,要把北安建设成为富强和谐美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奋斗目标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是北安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北安1911年建县。1939年6月,成为伪满洲国北安省的省会,下辖克东、克山、绥
化、绥棱、嫩江、北安、通北、德都、望奎、海伦、拜泉、依安、铁力、明水、庆城15个县。在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在通盘考虑资源状况、区域位置、军事地位及开发价值等诸多因素后,把北安规划为松花江以北、黑龙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大都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北安不仅成为政治、经济、交通中心,而且西连齐齐哈尔、南连哈尔滨,构成哈、齐、北三角鼎足之势。“八·一五”光复后,194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北安设立黑龙江省,并确定北安为北满5个革命根据地之一。这时,除管辖伪满北安省直辖的15个县外,又增加了青冈、漠河、欧浦、呼玛、瑷珲、孙吴、乌云、奇克、逊克9个县,几乎包括现在黑河、大兴安岭全部市县及齐齐哈尔、绥化部分市县。第一张《黑龙江日报》就诞生在北安。1947年,国民党政府根据他们1943年修订的《市组织法》,在全国设置了69座城市,其中就包括北安。1949年5月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并,省会迁到齐齐哈尔。抗美援朝时期,626兵工厂、东北文化部文物管理处、沈阳医大及基础医院、冶金工业部东北办事处物资仓库迁至北安。1960年1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北安市,并将当时的通北、德都两县划归北安管辖。1963年8月撤销市,划分北安、德都县。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再次设立北安市。从历史发展看,我们北安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把北安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是北安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北安距省会哈尔滨303公里,距齐齐哈尔240公里,距黑河246公里,并与五大连池、克东、拜泉、海伦、绥棱、逊克六个县市接壤,且处于中心位置。如果以北安为圆心,以150公里为半径,可辐射10个县市,涉及
万人口。北安作为黑龙江省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从区位上一定程度承担着联系东西、策应南北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东南部地区生产力向西北部地区推进的“接力站”和“支撑点”。
三是北安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北安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会环境、服务环境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市在交通运输、经贸物流、电力配送、文化教育、信息通讯、医疗卫生、工业经济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交通运输方面。滨北、齐北、黑北三条铁路在北安交汇,北安铁路车站是国铁与黑河地方铁路的交接站,承担着滨北、齐北、北黑三个方向列车的接发、编组等作业;黑大、绥北、碾北、鹤嫩四条高等级公路在北安贯通,现有通往全省各地的公路线路82条。年客运量270万人次,货运量247万吨,交通运输能力排在全省县级前列。北安也是国家重要交通枢纽,每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都增设北安至北京往返专线列车,是我省直接通往北京的中心车站之一。
经贸物流方面。我市初步形成了果菜、粮食、农机、服装、建材五大市场体系,辐射周边各县市区,年交易额达12亿元。其中,北方果菜出口交易中心年交易额
亿元,是黑龙江省六大市场之一,也是我省正北部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北安粮食批发大市场、农机大市场等现已成为我省北部地区重要的专业批发市场。东北亚商厦、益民商城、北方商城、贸易大楼、商贸大厦等综合性商厦组成了覆盖各层面消费者的现代化商业集群,餐饮、洗浴等行业设施完善,档次较高,周边地区众多消费者都到北安购物、就餐、洗浴。黑河市的石油、烟草等配送中心也都设在北安。
电力配送方面。黑河市电业局在北安设有220千伏变电站,辐射五大连池、孙吴、克东、克山、依安、拜泉等市县。并规划于XX—2020年,在北安建设500千伏变电站,辐射范围将扩大到嫩江等市县。信息通讯方面。黑河市的移动、联通、网通、电信、铁通的通信枢纽和邮政计算机综合网、客服中心都设在北安。省人民广播电台九一八电台设在北安,是集中波、微波、调频、电视、卫星地球站于一体的综合性转播台,中波覆盖北安及周边10余个县市区。
文化教育方面。全市城镇中小学校已发展到29所,其中全日制高中3所,完全中学4所。北安一中和农垦北安分局高中是省级示范高中。兆麟小学1992年被国家语言委员
会确定为省级“注提”教学研究中心。市职业教育学院是省级重点学校。北安市聋哑学校是黑河市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北安建有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工人文化宫。拥有一支以专业文艺人才为核心,以业余文艺爱好者为主体实力较强的文艺队伍和剪纸、书法、美术等民间协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作品创作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北安市被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分别授予“书画艺术之乡”和“雪花城”剪纸之乡荣誉称号。
医疗卫生方面。市域内有医疗机构31家,拥有床位2297张,千人拥有床位数
张,在全国县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位于我市的黑龙江省精神神经病防治医院(省第三医院),是我省建院最早、规模最大的省级精神神经专科医院。它与省农垦总局北安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五官医院等共同形成了我省北部地区集医疗、预防、科研、教学、社区服务为一体,较为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条件和水平居我省县级城市前列。
工业经济方面。在投资
亿元、日处理鲜奶500吨的北安完达山乳品有限公司,投资
亿元、日处理大豆XX吨的九三油脂集团北安分公司和国电北安热电有限公司、恒泰冷冻加工厂、进发塑料制品公司、昊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海圣彩钢板厂、飞龙动物制药厂等优势企业带动下,北安市初步形成了能源、机械、建材、食品、药品、木制品生产加工六
大产业集群,现有省部优产品50多种,太阳能电池板、铁路传感器、轿车塑制配件、兽药、乳豆制品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区,起步区已实现“六通一平”。依托庆华厂资产存量和人才技术优势,规划建设了庆华机械加工园。
从以上六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市已初步形成了辐射和带动周边县市的“六大中心”和工业产业集群,这为我们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是北安有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长期以来,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北安的发展。早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就把北安作为重点发展城市,纳入全国发展总体规划。1986年,省委常委北安现场办公会议确定,把北安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1991年,国家计委在《国土规划纲要》中把北安列为二级发展极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1997年8月,时任省委书记的徐有芳到北安检查指导工作时,进一步明确了北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省社科院还就北安在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进行了调研和科学论证,在省城镇规划体系中,把北安纳入“点—轴”开发系统重点发展城市。XX年,省城镇体系规划中又按城市职能进行了分类,将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北安列为全省五个综合性城市,认为北安发展潜力巨大,既有能力承载大城市的经济技术辐射,又能形成新的辐
射源,短距离、高效率地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理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XX年1月27日,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栗战书来北安视察工作时指出,北安有如此好的区位优势,这在省内县级市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要对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规划;11月5日,省委书记钱运录来北安视察工作,他着重强调:要发挥北安的区位优势,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今年年初,黑河市四次党代会明确了北安的发展定位,要求“北安市要进一步发育产业、健全功能,努力建设我省正北部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可以说,有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更加坚定了我们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信心和决心。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区位上,还是在历史沿革及现实条件上,北安在黑河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完全有条件也完全应该建成我省正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下面,我讲第四个问题:北安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开创性事业。为此,我们必须以战略的思维、全球的视野,对北安的发展科学谋划、整体推进,确保尽快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区域位置和资产存量两大比较优势,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招商兴市、项目牵动和市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和要素配置能力,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把北安打造成为黑龙江省正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二)发展定位
通过五年努力,构筑起具有较强带动和辐射功能的经贸物流、文化教育、信息通讯、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电力配送“六大中心”,形成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制造和新能源、新型建材生产为主、周边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型工业产业集群,使北安成为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功能完善、现代物流繁荣、科技支撑有力、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富裕的黑龙江省正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战略重点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一定地域经济社会发展聚集辐射的城市,要求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完善的服务功能和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为此,我们将全力打造产业支撑体系、城市功能体系和社会发展体系,夯实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基础。
1、构筑产业支撑体系
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产业作支撑,就不可能有城市的繁荣,辐射带动功能也难以体现出来。当今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强大”,首先要看其是否有“根”,是否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力和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有了“根”,这座城市才有自己的地位,也才能真正把城市做大做强。因此,我们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要致力于构筑产业支撑体系,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一是加快园区建设,打造新型工业产业集群。在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引进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节能环保型项目,形成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高、关联性强的产业集群,争取尽快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园林化、城市化、现代化省级工业园区。立足我市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食品产业,加大对北安完达山乳品公司、宜品乳业公司、兴安岭乳业公司、九三油脂集团北安分公司、恒泰冷冻加工厂等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再引进培育发展一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把北安建成我省正北部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重点发展机械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加快庆华机械加工园建设,大力发展机械加工产业,把北安建成我省正北部的机械加工基地;重点发展能源产业,支持国电集团北安热电有限公司扩大热电联产能力,抓好投资5亿元的挪威NBT公司风力发电项目和中广核能源开发公司大
型风力发电项目等推进实施,加大进发公司太阳能系列产品的开发力度,争取把北安建成我省正北部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建材产业,支持鑫利华防水卷材工程公司、海圣彩钢板厂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抓好建筑材料厂等环保型项目的实施,把北安建成我省正北部新型建材生产基地。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物流中心和我省正北部最大的客运中心建设,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平台和网络信息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连接全国,以物流配送、运输、电子商务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全力构筑经贸物流中心。加快发展金融、保险、邮政、通讯、法律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黑河边境和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优势,建设旅游重点通道城市。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整体水平。依托局市共建,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水平,重点抓好16万头奶牛、300万亩优质大豆及马铃薯、绿色蔬菜、亚麻、线麻等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2、构筑城市功能体系
完善的城市功能、优美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实力、品位、魅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必备要件。我们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把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
象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是拉大城市框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尽快构建东部以商业、教育、文化、医疗为主,西部以办公、工业、仓储和现代化住宅小区为主,铁南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为主,北部以建设居民小区为主的现代化城市框架体系,使北安的城市发展布局更加优化,城市规模足以支撑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二是增强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给排水、供热和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抓好城市立体、快捷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快速便捷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建设数字城市。加大舒适、环保、智能和高层楼房开发力度,建设会展中心、广电中心和一批标志性的商务楼、写字楼、星级酒店以及造型新颖、风格各异的精品住宅小区,把北安建成高低错落、整洁优雅、时尚现代的都市型城市。抓好广场、公园、植物园等休闲娱乐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公共活动中心系统和连续性绿地系统,形成“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园林城市。三是加强城市管理。牢固树立城市建设与管理并重的理念,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城市综合整治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园林、环保”等城市品牌,努力把北安建设成为黑龙江省正北部最适宜创业发展和居住的魅力城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赵光、通北等小城镇建设,构建起以北安城区为中心,周
边县(市)为辐射、服务区,若干卫星镇为烘托的现代城市发展格局。
3、构筑社会发展体系
区域性中心城市离不开社会发展体系的支撑,社会事业整体发展水平决定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所能够达到的程度。因此,我们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发展好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有效配置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推动区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打造“北安名校”和“教育名市”品牌;积极发展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加快推进博物馆、千人以上综合体育馆、万人封闭式体育场等场馆设施建设,彰显文化底蕴和城市内涵,构筑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诚信北安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抓好市域范围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着力建设优势特色医院,增强区域服务能力和水平,构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加强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等新闻宣传载体建设,不断扩大北安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设生态型和节约型中心城市。健全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今天,我就区域性中心城市问题就讲这么多,可能有的方面讲的还不够深刻、不够具体,会后,大家可以与我共同
探讨、交流,也欢迎大家为我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多提宝贵建议。归根到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上来,团结一心,大胆实践,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够把北安建设成为黑龙江省正北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谢谢大家!
篇二:党课讲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新质生产力专题辅导讲稿
大家好,按照市委讲党课的安排,今天我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为大家讲一堂专题党课,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深入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二是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方面,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三高一新”的特征: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把握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创新在提高生产力中的关键性作用。回顾历史,从*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难得机遇,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
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马克思“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这种提升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然也有新的内涵。就劳动者而言,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而是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就劳动资料而言,作为“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随着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工具将产生,旧的落后的生产工具则会逐渐被新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代替,这也是体现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就劳动对象而言,劳动资料的改进和广泛运用,必然会带来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界物质,而且包括数据等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非物质形态。
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随着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发展变化,三者的优化组合也将会发生革命性变化,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必将带来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个方面,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加快发展方式创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加快产业创新。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加快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第三个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实际出发。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传统经验里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质生
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也就是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要创新发展,要提质升级。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依据本地禀赋确定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需求为牵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共融共舞”;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各地要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以技改和数字化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淘汰落后产能,方能做到稳中求进;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当前,我国科技体制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破除,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深化人才管理和使
用制度改革,优化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和科技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创新潜力。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开放力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创新。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不仅如此,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密不可分、互为促进。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所需的新技术、软硬件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和动能;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也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撑。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牢牢咬住高端化不断跃升,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好智能化手段,立足不同细分产
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数字化;要推进绿色化转型,加快传统产业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流程再造,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要找准着力点。当前,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行各业都在研究如何开拓思路,发展新质生产力,向“新”而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新质生产力都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把什么想法、什么举措都披上新质生产力的外衣,甚至不顾实际条件,硬往新质生产力上面靠。套概念、讲空话、喊口号……对新质生产力的泛化和滥用,不仅容易迷失发展方向,更会错失发展机遇。各地各行业抢抓机遇,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迫切感和行动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足够的热情与敏锐,也要保持必须的清醒和冷静,明确本地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找准着力点,谋定而动。有些地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已经有成熟的条件,并取得一定成果,可以出大力、挑大梁,而有些地方则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产业基础,优化调整要素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要根据各地差异、发展实际,充分挖掘地方的发展潜能和优势,客观看待区域发展落差,把本地特色传统产业改造好,稳扎稳打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真正实现发展动能的转变,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防止一哄而上。“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体现了深刻的问题导向和现实观照,也是求实效、谋长远的必然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观一域也要知全局。各地要清晰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放眼长远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眼下,某些城市出台文件,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g通信与新一代物联网、集成电路、产业互联网等一股脑地都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以生产要素机械性、同质化堆叠来培育产业集群,反映出的正是在全局观上的欠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乘势而上、善作善成。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地要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时、度、效,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布局规划,加强分类指导,持续提升具体执行政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准确性,确保人员、资金等生产要素有效集中到关键领域、重点方向,才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就不仅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更是对政绩观一以贯之的要求。摆脱一哄而上的浮躁心态和短期行为,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保持定力、久久为功,让扎扎实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踏踏实实进行现代化建设成为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