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2023年企业员工自评报告【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18 19:1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紧急删除:13882551937、13808266089服务时间:8:00~21:00承诺一小时内删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企业员工自评报告【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企业员工自评报告【五篇】

企业员工自评报告范文第1篇

一、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按照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行业分类标准,本文选取了农林牧渔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在“金融界”网站中显示深市主板、中小板、沪市该行业共有40家上市公司,其中有3家经过重组后主营业务已经更改,因此,在阅读了剩余37家企业2009年度的年度报告和与内控相关的公告后,对内部控制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所有数据来源于“金融界”和“巨潮资讯”,经过笔者手工整理而得。现状分析主要针对《基本规范》和相关内控披露要求公布后的新信息,如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等,而一些基本的公司治理信息,如股东、董事会、员工基本情况等,尽管也是《基本规范》框架中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是过去的信息披露要求,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会披露,所以没有包含在现状分析中。

第一,审计委员会。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

审计委员会规范文件有以下几种形式:审计委员会报告:审计委员会实施细则;
审计委员会年报工作规程;
审计委员会议事规则。严格意义上说,只有审计委员会年度工作报告才是真正反映了其工作状况的文件,考虑到本文是从公司披露的信息来考察审计委员会工作情况,所以将几种情况都看作是工作状况的反映。

从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和相关信息公告可以看出(详见表1),绝大多数的公司都在董事会之下建立了包括审计委员会在内的四大委员会,接近95%,仅有2家ST公司因为营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未建立相关内控机构。但是,从审计委员会的实际工作状态来看,只有近60%的公司有发挥作用的迹象,其余的没有披露审计委员会的相关工作文件。

第二,内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设立状况如表2、3所示。从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情况来看,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设立了内审部门,并且在披露隶属关系的10家企业中,有7家直接向董事会负责,2家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只有1家是对总经理负责,应该说,这样的隶属关系能够比较好的体现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但是,不能不指出的是,仅有5家企业单独披露了内部审计制度,且其余企业的年度报告、内控报告以及其他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文件中都看不到内审部门的工作痕迹,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内部审计部门的实际工作状况是不如人意的。

第三,内控信息披露方式。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主要是以三种形式披露(如表4所示):一是公司年报中的治理结构部分,除了深市中小板由于制度要求,单独有一项“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的情况”,以表格简单回答形式单列外,其余的主要是审计委员会的信息及对公司内部控制的简单说明。即便沪市在年报中有一项“公司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和审计机构的核实评价意见”,但是很多公司的披露很简单,“有内控,无自我评估报告和审计机构的核实评价意见”;
二是单独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这一点沪市和深市存在较大差异,沪市大多数公司没有提供单独的自我评估报告,但是大多单独提供了审计委员会年报工作规程;
而深市公司基本上都有内控评价报告,少数公司提供的与审计委员会相关的规章制度一般是议事规则,而大多数没有提供审计委员会的单独信息;
三是作为附录放在年报的最后。这种现象仅在沪市出现。有3家在年报最后附加了内控报告。

二、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评价

综上所述,公司信息公告中披露的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审计委员会工作报告;

内部审计制度等文件;

审计委员会工作规程等制度文件;

外部独立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鉴证报告;

内部独立董事、监事会等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鉴证报告。

本文认为,按照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要求,企业应该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因此,相关披露不作为自愿披露,不披露的企业应该可以被视为内部控制较差的一类。而审计委员会工作报告、内部审计制度等文件、审计委员会工作规程等制度文件、外部独立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鉴证报告、内部独立董事、监事会等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鉴证报告等属于自愿披露的内容,由于自愿性信息披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内部控制质量水平的信号,结合公司信息公告中披露的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借鉴庄莹(2009)的分类方法,本文按内部控制质量由高到低把公司分为五类:

一是提供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有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至少一种工作规章文件,并获得外部审计师的无保留核实意见。因为外部审计师是独立的第三方,是一种质量较高的外部治理机制,因此本文认为这类公司的内部控制最有效,记为“优秀组”;

二是提供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无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至少一种工作规章文件,但获得外部审计师的无保留核实意见。本文认为这类公司的内部控制次有效,记为“良好组”;

企业员工自评报告范文第2篇

一、编写步骤

首先,对审计报告进行调整。审计组根据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做必要的修改(提出修改的理由),在报告内容修改的基础上,对审计报表数字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二,审核、提炼审计报告。根据审计结果报告的要求,对审计报告在文字内容上进行取舍,对前言和基本情况进行简单的概述;
对审计查出的反映资产负债损益不实的问题,用数字进行归并,以此作为确认后的审计调整数,用以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进行比较,以反映会计信息真实程度,同时计算相应的指标比率,为审计分析、评价做准备。

第三,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研究用于评价的措辞,在提供素材上做准备。应把涉及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和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问题分开,用以分别反映企业领导人做出的重大决策、应负责任以及个人的廉洁自律情况和披露企业的资产质量、经营效益情况、内部控制设置、执行及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

第四,依据归并整理的素材,撰写审计结果报告。根据审计结果报告的模式,列示审计前言、基本情况、评价、审计查出的问题。

二、报告格式和内容

1.格式

报告主送:中共中央组织部

报告抄送:中央企业工委、所在企业监事会主席

主题词:审计 经济责任 报告

2.报告内容

通常分为几部分,包括前言、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附件。

前言部分简要概括为:

依据——根据中办、国办《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受中共中央组织部委托

范围——审计时间、被审计单位任职期限

其他——审计方式、审计承诺、完成情况等

正文可分为如下几部分:

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如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情况较为简单,也可将基本情况放在前言部分,不予单列)主要为,企业基本情况(历史沿革、机构设置、人员情况、主要财务指标等)和被审计人员基本情况(出生年月、工作经历、任期年限等);
法人代表的任期目标和任期指标完成情况(以上任时为基期进行比较,基期数可以用注册会计师审定数)。

具体为,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成立的时间,历史演变过程、经营范围,行政、财务隶属关系,下属单位构成、机构设置、人员情况。审计年度被审计单位上报财务指标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企业领导人任期内创利、增亏或减亏情况);
审计确认的各种财务指标情况(同上),对比会计信息失真程度。

审计做法,包括重点审计、审计调查和抽查、延伸。审计资产占被审计总资产的百分比。

审计评价,简要概述经审计可以确认的被审计人员的经济工作业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负的责任和其他相关评价。主要业绩,如不突出,内容不多,也可以将这部分概括到“审计评价”中去,不予单列。

评价时,首先要有总体评价,勾勒出被审计人员的整体状况,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意识、廉洁自律等反映领导人素质的内容。具体对重大经营决策,如企业发展战略上的重大举措、公司结构调整、对外投资、担保、借款等,这些决策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看是否给企业带来效益,还是使企业背上了负担,领导人员应负的责任;
对管理水平的评价,看企业是否是整体一盘棋,制度规定的健全、有效,令行禁止,还是各自为政;
看企业的民主气氛如何,有无领导个人说了算等;
廉洁自律看企业领导人有无假公济私等行为。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主要表述经审计确认后的被审计单位的状况,包括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资产质量存在的问题、重大决策存在的问题、遵纪守法和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等。

三、编写的要求

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遵循,事实清楚、客观公正,全面反映、突出重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报告体现出形式统一、结构严谨、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用词恰当、数字尽可能用较大数位表述,一目了然。

四、撰写审计结果报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评与审的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作用具有鲜明的特点,内容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在于企业法人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综合评价,报告作用在于为组织部门考察、任用干部提供量化的依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审到哪、查到哪,就评价到哪,因此要特别注意,第一,审计不仅仅就是查错找问题,而是全面评价,好的要肯定、错的要指出,但前提必须是审计确认的结果,而不是照抄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否则,报告仅仅充当“传话筒”,评价与事实是否一致,无从知道。如果对查出问题的评价是有审计事实依据的,对好的业绩评价是照抄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材料,审计报告也同样有失公允。第二,审计的覆盖面为70%,就评价70%,而不能凭道听途说,就作为问题妄加评论。

——评价的时限

评价的时限严格地说,就是应该按照企业领导人任职的起始逼诶雌兰郏谑导什僮髦校苣寻斓健s捎谖夜峒票ǜ妫凑兆匀还甓确从常沃捌谙抟话阄吃履橙铡r虼耍兰凼毕抻牖峒票ǜ媸毕薏灰恢拢兰凼毕廾挥型暾幕峒圃露仁荩蛊兰畚薹ò斓健3鲇谡庵衷颍饩鸵笊蠹频氖毕藓推兰鄣氖毕蓿《ㄎ笠盗斓既说娜沃捌鹗际彼诘哪甓龋虼似兰鄣氖毕抻肷蠹频氖毕抻σ阅甓任兰鄣恪a硗猓兰鄣氖吕匦胧瞧笠盗斓既说摹叭纹谀凇钡氖拢纹谇昂腿纹诤蠖疾灰兰邸?

——报告的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重在评价,就是审计部门要对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行为做出评价。如果总是停留在“收入、成本”别人都知道的问题上,报告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也就不能体现审计的高层次。在具体运作中怎样才能达到这种要求,就要审计的重点放在本部,以本部的财务状况和重大决策为主线,向二、三级单位扩展,不要没轻没重一把抓。二、三级单位审了许多,时间浪费了,工作也很辛苦,但不得要领,到真正写报告时就会感觉没素材,该汇总的问题汇总不上来,弄来弄去,只能做表面文章。因此,审计结果报告的核心在于评价,审计的内容要与企业领导人联系的密切,做到了这一点,审计结果报告就会好写一些,工作也就做在点子上了。

——“信息失真”要有针对性

对审计查出的一般违纪问题,通过审计报表进行汇总,用被审计单位上报的财务数据与经审计确认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价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对比会计信息失真程度,把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不真实,是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应该区别情况加以分析、评价,损益表的失真,直接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真实程度。资产、负债和损益同样的差错率,反映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要分析失真的原因,看是登录账、会计核算或合并报表计算差错,还是人为的调剂损益,假冒功名。分清是工作上的失误,还是恶意所为。不能简单以“失真”两个字做结论。

企业员工自评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COSO内控框架 启示

2013年5月14日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委员会)正式了最新版本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以下简称“COSO新框架”)。COSO委员会同时设定了为期一年半的过渡期(2013年5月14日至2014年12月15日),要求使用者在过渡期内应当尽快地转换自己的应用流程和相关文件,以适应COSO新框架。COSO新框架所替代的原COSO框架随着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强制推行,目前仍是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内部控制指导框架。在此背景下,为什么要COSO新框架?COSO新框架有哪些重要的更新?对于在美上市以及其他中国企业有什么启示?本文一一探讨。

一、为什么要COSO新框架

COSO委员会于1992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下简称“COSO旧框架”),获得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特别是为在美上市的公司提供了一个主要的使用框架,协助其依据《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第404条款的规定,提交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报告。时至今日,这一经历时间考验的框架仍然被视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评估领域的前沿文件。

COSO委员会COSO新框架主要是基于持续优化的精神,考虑到过去二十多年来商业环境已变得大为不同。例如:对公司治理监督期望的提升;
对风险以及基于风险的方法的更多关注;
市场和运营全球化成为大势所趋;
企业以及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包括外包和战略供应商;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法律规范以及各种标准的要求和复杂程度也都大幅提升等。

此外,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治理和内部控制失效事件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如上世纪90年代金融衍生产品的彻底崩盘、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安然丑闻以及较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些失败案例进一步提示出内部控制需要关注的重点:管理层逾越控制、利益冲突、缺乏职责分离、透明度不足或欠缺、风险管理不能统一协调、董事会监督无效,以及导致职能失调或渎职行为的薪酬结构失衡等。

虽然没有哪个内部控制框架能够应对上述所有问题,但毫无疑问,自COSO1992年版框架以来,已发生了太多改变。因此,鉴于这些变化,对旧版COSO框架进行更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此外,企业各层面对内部控制框架作用的预期越来越高,对其能防范和监测舞弊的要求不断提升,所有这些因素都推动了COSO委员会对已颁布二十年之久的框架做出更新。

二、新旧COSO框架的对比分析

新COSO框架文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COSO内部控制――综合框架(2013版)》,包括三部分内容:内容摘要、新的框架及多份附录以及提供解释性工具的应用指南。上述内容主要明确了内部控制的定义、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及原则、内控有效性的相关要求等。二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法和案例汇编》,主要就如何在财务报告编制工作中运用内部控制基本原则进行举例说明,对20年来商业和运营环境变化进行讨论分析,并提供了各类企业案例,如上市公司、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政府机构以及其他类型组织。对比2013版和1992版新旧两份COSO框架内容与思路,可归结为“三变,三不变”。

(一)COSO框架内容与思路的“三不变”

1.内部控制的核心定义基本保持不变。COSO新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仍为:内部控制是一套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员实施的程序,以合理确保有关运营、报告以及合规的目标得以实现。虽然更新后的定义反映了报告目标的扩展(详见下文讨论),但整体结构与旧框架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仍是强调了内部控制的全员性、程序性以及对控制目标的合理保障性。

2.内部控制五要素基本保持不变。COSO新框架保持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活动等五大要素。COSO新框架保持了:企业目标(即企业要力求实现的);
内部控制要素(即企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
以及业务单元、法务单元以及企业内部的企业结构单元(即内部控制要素运行的各企业层面)等三者之间的直接关系的描述,仍然强调了每个内部控制要素都跨越和适用于所有三类目标。

3.评估内控有效性的原则与方法基本保持不变。在内部控制定义、立方体结构以及各个维度与COSO旧框架基本一致的基础上,评估内控有效性的原则与方法也基本维持不变。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仍然是基于原则的方法,根据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来进行评估。一个有效的、能够确保控制目标实现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保证五个要素全部存在、发挥效用,并且共同运行。

此外,COSO旧框架下提出的自上而下,基于风险的评价原则、流程及控制的识别方式、风险及控制矩阵、包括穿行测试、控制测试在内的评估手段、控制缺陷识别、评价及汇总模式以及缺陷、重大缺陷和实质性漏洞的相关评估标准都保持不变。

综上所述,新旧二版COSO内控框架有许多相似之处,新框架在所有重大方面都与旧版本保持了本质上的一致性。

(二)COSO新框架内容与思路的“变化”

1.内部控制目标进一步扩展。与旧框架相比,COSO新框架扩大了报告目标范围,将原有的财务报告目标扩展到非财务报告目标。扩展后,报告目标总共涉及四类报告――内部财务、内部非财务、外部财务以及外部非财务报告(如内部控制报告、企业遵循ISO9001的情况报告、可持续性报告等)。除了外部财务报告外,其他三类报告均是新框架下增加的报告目标范围。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了近年来,投资者要求上市公司在提交财务报告的基础上提供更多非财务信息,以更好掌握企业发展状况与前景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企业内部期望通过多类型的管理报告提升管控与预判能力的需求。

2.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进一步完善。COSO新框架最重大的变化,就是明确列出了17项原则。所有原则均适用于运营、报告及合规三类控制目标,从而使新框架更加以原则为导向。为更精确地理解每项原则,新框架还提供了79个关注点。具体举例说明如下:控制环境要素的第一个原则是:“企业显示出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承诺。”新框架为该原则提供了四个关注点:(1)确立“高层态度”。董事会和企业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都需通过他们的指示、行动和行为证明诚信和道德价值的重要性,从而支持内部控制系统发挥作用。(2)建立行为准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与诚信和道德价值相关的预期都在企业的行为准则中进行定义,并得到企业所有层级人员以及外部服务供应商和业务合作伙伴的理解。(3)评价对行为准则的遵守情况、实施有关流程。根据企业的行为准则来评估个人和团队的表现。(4)及时处理变差情况。及时识别偏离企业行为准则的情况并予以统一整改。通过上述“17项原则+79个关注点”的模式,COSO新框架进一步充实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内容,为企业实施新框架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与指导。

3.内部控制框架进一步体现了时代感。一是新框架反映了科技日益深入所带来的变化。信息技术已经从用于处理批量交易的庞大的独立主机环境,发展为高度复杂、分散且移动的应用程序,其中不仅涉及诸多实时活动,并且横跨众多系统、组织和流程。日益先进的技术会影响所有内部控制要素的实施方式。二是新框架更深入地讨论了有关治理的概念。这些概念主要涉及董事会以及董事会的下属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治理委员会,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董事会监督对有效的内部控制的至关重要性。三是新框架加强了对反舞弊预期的分析。新框架关于舞弊的论述明显增多,并且将舞弊单独作为内部控制的一项原则,并就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三、应对举措与借鉴

COSO新框架的实施对于国内企业会有哪些影响呢?总体来讲,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美上市公司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完成新框架的转换工作;
二是其他企业可吸收、借鉴新框架的核心原则要求,进一步完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

(一)在美上市企业应对举措建议

在美上市企业需要遵循《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的要求出具内控评估报告。该评估报告需要列示企业所依据的内部控制框架。COSO旧框架将在过渡期(2014年12月15日)后废止,SEC的相关人士指出:“上市企业持续沿用1992年的内控框架,可能招致SEC就上市企业使用内控框架是否符合恰当的、公认的框架要求的质询。”因此,对于在美上市的近百家中国企业来讲,2014年需要完成由旧框架向新框架的转换工作。

转换过程中,企业应注重开展以下工作:一是评估COSO新框架的主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于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评估的影响。一般而言,这项工作开展的主要形式是对标,即将公司现有的控制手册中的流程或控制与新框架下的“17项原则+79个关注点”进行对比,分析公司控制手册是否已经满足新框架的要求。对标发现的差异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处理:对于公司实际已经存在但尚未纳入内控手册的控制,需要在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的基础上,识别对应的控制并纳入到控制手册中;
对于公司实际缺失的控制,相关职能部门需要设计具体的控制并执行。二是更新公司的内控自我评估方法和流程,确保涵盖新框架中的目标、控制要素和17项原则。在美上市公司需要对2014年内控自我评估的方案进行自我审视,分析评估的内容与范围是否涵盖了新框架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对于前述对标发现的差异内容,需要补充到2014年内控自我评估的范围进行评价。三是根据更新的内控自我评估方法和流程对公司内控要素及17项原则进行整体评估。新框架并未就现行的控制测试、穿行测试、访谈等测试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或调整,因此,企业在实施新框架下的内控自我评估时,主要的调整应集中在评估的内容上,以及对于一项特定的评估内容由原有的穿行测试调整为控制测试等。四是编制并保留相应的文档资料,形成管理层转换采用新框架的支持性资料,并就方法、流程中的重大变化与审计委员会进行必要的沟通。一般而言,保留的文档资料应包括管理层对新框架的差异分析、对标工作方案、对标工作底稿、内控自我评估调整说明、内控自我评估评价底稿,以及向审计委员会进行汇报的材料。

由于外部审计师也需要依据新框架开展2014年内控审计工作,因此,企业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需要做好与外部审计师的沟通与协同,了解审计师在执行新框架下的主要变更,对于企业做好自身的新框架遵循工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企业需要向外部审计师提供相应的新框架转换文档,以证实公司切实开展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转换工作。

(二)其他企业应对举措建议

从2011年国内企业逐步全面推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以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实施,企业内部的风控意识逐步增强,一些程序性不合规的操作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发展挑战,开源节流,从内部控制中要效益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更高期望。因此,构建适合本企业的、以风险为导向、重点突出的内控体系日益重要。

COSO新框架根据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关注重点,可以作为企业强化管控的重点。如,新框架强调了对外包业务的管控。当前,专业化经营是许多企业获取规模效益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外包业务也因此应运而生直至蓬勃发展。许多企业在享受外包业务带来的快捷、便利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外包业务的风险。将企业的一项业务操作委托他方处理,如何保证受托方的工作质量符合本企业的要求,如何保证委托方不出现重大风险从而导致本企业受到波及,这里以委托投资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当企业运营产生较多剩余资金时,很常见的一种操作就是进行资本投资。由于资本投资本身具有较高专业性,很多企业会选择基金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代为进行资本运作。在选择投资管理人时,固然投资收益与产品报价是关注的重点,但是投资管理人的风控能力也需得到高度的关注。在美国、英国、澳洲、卢森堡、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发达资本市场,投资管理人内控鉴证报告被广泛地纳入到需求方案说明书之中,成为各投资管理人参与发达市场竞争的基本准入门槛之一。该类报告为投资管理人根据具体鉴证准则,聘请第三方鉴证机构就投资管理人的内部控制设计,或内控设计及执行的有效性发表意见的报告,其目的是供委托人了解和评估投资管理人的风控情况,目前国际上较为常见的有ISAE 3402报告。企业作为委托方取得一份投资管理人的内控鉴证报告无疑会为企业委托投资资金的安全系上“安全带”。目前国内投资管理人出具内控鉴证报告的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对于外包业务风险的忽视。

此外,COSO新框架提出的17项原则,为企业持续优化自身的内控体系提供了借鉴。如:控制环境要素的第五个原则是:“企业对于目标实现过程中负责内部控制的个人实施问责。”该项原则强调了内部控制体系中“人”这一要素的重要性。企业在构建内控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明确重点管控环节的控制责任具体在哪些部门、岗位。否则就会出现“事前无人评估风险、事中推诿转嫁工作、事后无法追究责任”的尴尬情景。

再如,风险评估要素的第三个原则是:“组织在整个实体层面识别可能威胁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以便判断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该原则强调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固有风险,对于这些风险有目的的收集、确认、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应对这些风险。而在现实过程中,企业往往没有对风险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对于风险的判断、分析甚至应对,更多依赖具体管理人员的既往经验或盲目执行。

控制活动要素的第三个原则是“组织通过制定政策(以明确控制期望)和具体流程(将控制期望转换为具体行为)来贯彻控制活动。”该项原则明确了内部控制的主要载体,即政策和流程。也就是说,只有将控制以政策、流程的方式固化下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控制的落实与执行。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企业已经识别的控制措施是否都已经涵盖在具体制度、实务中。对于那些没有制度依托,靠口传心授、约定俗成传递下来的控制,是否需要加强评估与检查来确保控制的执行力。Z

参考文献:

企业员工自评报告范文第4篇

第一条酒家酒店分等定级是依据《酒家酒店分等定级规定》(GB/T13391-2000)国家标准在酒家酒店业实施的一项标准化工作,为加强我省酒家酒店等级评定管理,规范等级评定工作,根据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我省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各级工作机构、参评企业以及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酒家,指现时烹调加工、销售饮食以及相关综合的企业,包括饮食店、餐馆、酒家、酒楼、饭庄、饭馆、酒吧、多种风味馆、专营店、茶楼等;
本规定所称的酒店,指向消费者提供住宿、饮食以及相关综合的企业,包括饭店、宾馆、旅店、旅馆等。

第四条等级评定采取企业自愿申请,分级评定的办法。

第五条等级评定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第六条广东省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评委会),是我省实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工作的领导机构。省评委会在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及广东省经贸委的监督和指导下,结合我省餐饮服务业实际开展工作。

第七条省评委会由省经贸委牵头,各地市经贸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推荐人选组成,省评委会设主任1人,常务副主任1人,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

第八条省评委会下设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评委会办公室),省评委会办公室暂设在广东省商业联合会,人员暂由省商业联合会和广东烹饪协会共同派出,负责省评委会的日常工作。

第九条省评委会工作职责是:指导全省各地开展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工作;
宣传和组织实施《酒家酒店分等定级规定》;
向国家推荐国家特级、一级酒家酒店;
审批国家二、三、四级酒家酒店;
申请取得国家特级、一级酒家酒店评定的授权;
开展旨在于提升我省餐饮业整体水平,推动餐饮业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餐饮企业美誉度,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放心的餐饮服务的各项服务等。

第十条省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职责是:组织协调全省酒店酒家等级评定工作;
研究起草有关文件材料,提出工作建议;
负责向省评委会报告工作,按规定报送有关材料;
组织面向企业的宣传培训活动;
组织复审国家特级、国家一级酒家酒店;
组织评定国家二、三、四级酒家酒店;
负责我省评审员的培训及资格管理;
承办省评委会交办的其它事项。

第十一条省评委会设监督委员会,负责保障评定工作各环节的规范性,监督省评委会内部机构和地级市评定工作点在评审工作中规范操作,评审结果公正有效。监督委员会设主任l人,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

第十二条各地级以上市经贸部门成立等级评定工作机构(以下简称地级市评定点),地级市评定点在省评委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广州、深圳在省评委会的指导下,可独立开展等级评定工作,并将评审结果报省评委会备案。

第十三条地级市评定点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和组织实施《酒家和酒店分等定级规定》国家标准;
接受企业的申请;
指导企业编制申报材料;
对申报的酒家酒店进行初审并向省评委会提出推荐意见等。

第十四条省评委会通过的决议必须在有不少于三分之二参会委员的会议上,并得到不少于二分之一以上赞成票方为有效。在特殊情况下,省评委会办公室可按上述原则组织委员以函审形式通过决议。

第十五条省评委会委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听取省评委会办公室工作汇报,研究工作计划和部署工作。

第三章申报条件

第十六条参评企业范围:凡依法设立正常营业的酒家酒店,均可申请等级评定。

第十七条申请等级评定时须提交如下文件:

1、当地地级市评定点的推荐意见;

2、申请报告书;

3、质量手册;

4、相关的管理文件;

第十八条企业晋级需在获得相应资格两年之后申报,

第四章评审程序

第十九条评审国家特级、一级酒家酒店程序:企业自愿申请;
地级市评定点初审;
省评委会办公室组织复审;
经复审合格者提请省评委会批准后向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第二十条评审国家二、三、四级酒家酒店程序:企业自愿申请;
地级市评定点初审;
省评委会办公室组织评审团进行文件评审、暗访和现场评审,汇总评审结果;
提请省评委会批准;
报全国评委会备案;
公布评审结果。

第二十一条初审:各地级市评定点受理企业申请,在20个工作日内对企业申请进行初审,并出具初审意见书向省评委会办公室推荐。

初审内容:审查企业申请材料是否真实、完整和齐全;
现场检查企业申请等级是否与实际相符等。

第二十二条复审:省评委会办公室在2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国家特级或一级酒家酒店的企业申请组织复审,经复审合格者提请省评委会批准后向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复审内容和程序参照本规定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评审:省评委会办公室在2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国家二、三、四级酒家酒店的企业申请组织评审。

评审内容和程序:

1、下达评审计划,组成评审组;

2、发出评审通知书,通知企业具体的评审时间和评审组成员;

3、企业在接到评审书后2个工作日内,确认评审的时间和评审员组成。如有异议,应与省评委会办公室协助调整,达成一致;

4、评审组进行文件审核,文审通过后,按评审通知书的要求进行现场评审;

5、现场评审应有暗访,暗访原则上安排在正式现场评审之前,暗访结果将汇入企业现场评审的总成绩;

6、现场评审由评审组长负责;
现场评审提出的评审报告,应是现场评审的结论意见;
对现场评审报告的不合格项,应要求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整改的结果由评审组长进行验收;

7、评审组长将文件审核、暗访、现场评审和不合格项整改结果等文件一并汇总报省评委会办公室。

第二十四条审定:省评委会办公室组织评委会中部分专家委员对评审组长提交的评审文件进行审查;
符合规定要求的,提交省评委会进行审议批准,并将相关评审材料报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五条公告:省评委会办公室在30个工作目内通知企业领取由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制作的标志牌和证书,省评委会将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外公告获得等级的酒家酒店名单。

第五章年检和复查

第二十六条对已取得酒家酒店等级的企业实行每年一次年检,年检由当地地级市评定点组织实施,以企业自查形式为主,年检结果上报省评委会备案;
省评委会根据需要进行抽查。

年检内容:企业一年来的经营业绩,包括营业额、利润、资产增长率等;
顾客满意情况的调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情况;
按打分表对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和清洁卫生情况进行自我评定。

第二十七条年检的评定:地级市评定点审查企业的自查材料,如符合相应的等级规定,省评委会办公室在国家等级证书上签署意见,并盖章;
自查材料未通过的,省评委会办公室将进行现场检查和验收。

第二十八条对已取得酒家酒店等级的企业实行每四年复查一次。复查由省评委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形式为明查和暗访。复查要全面确定企业是否符合分等定级国家标准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复查程序:省评委会办公室提前二周向企业发出复查通知,并组成评审组现场复查评审,现场评审的时间应不少于初评的三分之二;
现场评审资料要完整保存,并取得相应的证实性资料。

第三十条复查的评定:复查时由现场评审组提出评审意见,报请省评委会批准。符合相应等级的规定或虽有不符合之处,但整改结果验证有效,可继续保持等级资格,由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为复查通过的企业换发等级证书;
不能继续保持等级资格的企业,由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取消标志牌并统一公告。

第三十一条进行年检和复查时应发放宾客意见表,征求顾客意见,确定是否符合规定的顾客满意度。

第六章暗访制度

第三十二条暗访是在有关工作人员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通过现场观察、征求顾客意见、品尝鉴定饭菜质量等方法,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为评审和确定等级提供客观证据。

第三十三条暗访员可以是酒家酒店等级评定的评审员、高级注册评审员、省评委会委员、监督委员会委员,也可以是省评委会特邀人员。暗访员在每次执行暗访工作任务时,由省评委会发出指派授权文件。

第三十四条暗访员的委派有二种情况:对企业进行复审、评审、年检或复查时由全国评委会或省评委会委派;
接到企业投诉或发现在评审中有不公正现象时,由省评委会监督委员会委派。

第三十五条执行暗访任务一般仅限二人,不饮酒,用餐限一次,标准不得超过100元。需着装整齐,举止文明,礼貌待人。

第三十六条暗访结束时,暗访人员应通知企业,并出有告要和企业负责人共同签名。

第七章收费标准及管理

第三十七条评审收费项目及标准:

(一)初次评审申报费1000元,复查申报费800元;

(二)现场评审费每位评审员平均每天200元;
具体审核天数和审核员数量视企业规模确定;

(三)牌证费800元(未通过评审的企业不收取);

(四)公告费200元(未通过评审的企业不收取);

以上各项收费用于分等定级评审工作的各项开支。其中评审申报费主要用于省评委会办公室日常办公经费和材料审定等项目的支出。

第三十八条评审组到企业现场评审发生的交通费、食宿费由受评审企业据实报销。

第三十九条暗访发生的实际费用由企业支付,包括暗访员的工作费用和用餐费用,工作费用标准与现场评审员相同。

第四十条审核人日数根据企业职工总人数决定,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下(含100人)的企业为5人日;
101~200人为7人日;
201-300人为9人日;
301~400人为13人日;
401以上为15人日,以上人日数均包含文件审核一个人日。

第四十一条评审经费使用的原则是:严格管理、专款专用、收支平衡、账目清楚。各项开支均应由经手人签字和省评委会办公室主任(或授权人)审批。办公室经费管理接受评委会监督委员会审查,并每年向省评委会报告经费的使用情况。

第八章评审员资格管理

第四十二条酒家酒店等级评定评审员资格由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认定,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实施管理,具体规定遵照《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评审员资格管理办法》(试行)。

第四十三条获得评审员资格证书者,经全国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或省评委会聘任,可参加我省酒家酒店分等定级的评审工作。

第九章监督

第四十四条监督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召集监督委员会会议,组织委员会成员开展工作,对监督检查事宜进行评价,并就监督工作情况、监督评价意见和受理投诉的处理意见在省评委会全体会议上做出报告。

第四十五条监督委员会定期听取省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汇报;
不定期了解省评委会各内部机构执行评审规则和管理制度情况;
派出监督暗访员暗访企业;
监督省评委会办事机构经费使用情况;
设置举报电话,受理投诉意见。

第四十六条省评委会和监督委员会有权对、衔私舞弊的评审员给予批评警告、取消资格的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为保证等级评定的公正性,规范评定工作行为,等级评定工作应严格遵守有关的规定,保守企业商业机密,不得接受企业的礼品、礼金和纪念品。

第十章附则

企业员工自评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报告;海信;应用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管理范畴越来越广,管理难度、复杂性提高,管理问题成为制约大企业发展的瓶颈,对管理的研究催生了20世纪中期管理学的全面发展,伴随着管理学科的百花齐放,企业界迫切将这些成熟的管理理论应用到企业实践中,于是专门的管理咨询公司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随着企业文化――柔性管理的发展,靠引用外部专家提高管理水平的方式逐渐暴露出短期性、针对性不强、可行性弱、保密性差的弊端,企业迫切需要培养熟悉企业情况的内部人员成为专家来研究目前的管理问题,作为企业内部人员学习研究管理问题的平台――工作研究报告产生了。

二、工作研究报告的研究

(一)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

工作研究报告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有效方式。指企业管理人员运用理论深层次分析企业中的问题,进而提出改善措施的研究过程。其特点为:

1、工作研究报告是管理研究报告,不是技术研究报告。前者是对管理思想、方法、内容等的研究;后者是基于技术、科研的研究。

2、工作研究报告是工作报告,不是学术论文。前者与企业管理实际结合紧密,源于实际,服务于实际;后者源于文献,成果终止于文献。

3、工作研究报告是研究报告,不是工作总结报告。前者要求在总结的基础上研究发现问题,找出深层次的原因,进而提出改善措施;后者多专注于成绩、问题分析与总结。

4、工作研究报告是自主研究,不是引进咨询公司研究。前者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对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后者研究主体是咨询公司。

工作研究报告就是要培养熟悉现状的内部人员成为专家,使大家在工作同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在国内外企业管理研究方面属于首创,目前还没有任何企业实现如此大范围的管理研究活动。

(二)工作研究报告的发展阶段

工作研究报告在企业中的开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启动阶段。此阶段主要是搭建工作研究报告的平台,宣贯工作研究报告的思想,培养学员的研究意识,是研究报告工作的关键阶段。

2、全面改善阶段。随着企业大学培训人数的增多,工作研究报告推广面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研究的眼光工作,公司内形成了研究的氛围,员工在工作同时处处时时想着改善,公司内部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大多数员工具备了规范的研究能力,能够在自主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详细的解决方案。这个阶段前期犹如暴风骤雨,各种问题冲击着员工思想,考验员工毅力,坚持下来随着员工对本职岗位及相关岗位的研究改善,公司管理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3、精益求精阶段。工作研究报告是发挥员工的自主意识,通过员工的研究解决公司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励员工继续保持研究意识。在这个阶段公司员工都能自主发现工作中的短板,积极改善,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表现在以下方面:理论上开始从事前沿理论的思考,公司员工开始不满足于仅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提出更实用的、创新的理论成果;实践中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能够找到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彻底。在这个阶段公司员工成长为专家。

三、工作研究报告在海信集团的实践

(一)实施主体

海信学院是海信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大学,为保障学员的学习效果,督促学员“学以致用”,海信学院于2009年开展了研究报告工作,研究报告是培训效果的检验和落实,依托海信学院的平台开展,由海信学院学员针对现状中的问题自主选题组成研究小组,在11个月内完成培训课程的学习及研究报告的撰写。学员分散在公司的各个层级,从而可在全公司高中基层形成研究小组研究不同层级的问题,下届学员可以依托上届学员的研究成果开展后续研究。

(二)指导队伍

为保障研究工作的完成,海信学院为每个研究小组指定导师、指导教师各一名,导师在成果应用价值方面指导,由成果试推行的公司领导担任;指导教师在研究规范性方面指导,并督促、管理研究小组,由海信学院教师担任,最终形成海信学院与公司领导共同培养下属的有效培训模式。

(三)研究框架

为保证工作研究报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研究报告包括以下几部分:企业现状;最新的观点和做法;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改进方案;方案配套措施;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

第一部分企业现状描述在所研究领域本企业目前的做法,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可改善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在第二部分整理出相关的理论成果及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寻求理论和实践支撑;在此基础上在第三部分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第四部分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思路;第五部分是对思路的细化,形成具体措施、方案;第六部分为保证方案实行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方案推行后将应用情况、改善效果记录在第七部分。

(四)过程管理

为保证工作研究报告各阶段的方向和可行性,海信学院设置了开题评审、预答辩评审、答辩评审三个控制点,开题评审基于研究小组提报的开题报告,由评审专家对研究思路提问打分,目的在于把控研究方向,确保研究可行性和价值。预答辩是对研究报告初稿的评审,目的是找出差距,进一步完善,以期答辩时能提供有指导价值的成果;推动研究成果的试运行。答辩评审是对研究成果的验收,目的在于衡量研究成果的价值、研究的规范性;推广研究成果。

(五)验收标准

工作研究报告是理论与实践的直接桥梁,为保证工作研究报告成果的正确性与研究价值,工作研究报告的验收标准设置为:研究规范性、成果应用价值。针对这两个指标设置二级指标,由成果应用单位对成果的应用价值打分评价,由海信学院研究中心对研究规范性打分评价,最终形成工作研究报告答辩评审成绩,决定研究报告的合格性。

四、工作研究报告的成果应用

(一)成果推行主体

海信学院、研究小组负有推广实施研究成果的责任。

(二)成果推行渠道

研究小组自行将研究成果提报相关应用部门;海信学院将研究成果提报相关应用部门;海信学院将优秀研究成果上报集团办公会,讨论实施决策。

(三)成果推行时间

研究小组在研究成果形成后开始尝试推行,预答辩后正式启动推行日程,答辩评审时成果已有实施效果评价。

(四)现有成果

海信学院实行工作研究报告半年时间内即显现了很多研究成果,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08-01生产班第5组的研究成果运行使车间生产效率提升19%,人员减少31人,工时利用率提高8%,在制品减少50%,费用减少29万元,预计截至2010年9月份节约费用将达到100万元。因效果显著,该研究小组也获得公司“改善小组一等奖”的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