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五篇】

时间:2023-06-27 14:5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一、我县义务教育基本情况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377所(含社会力量办学),其中全日制小学340所,全日制中学37所。特殊教育(聋哑)学校1所。全县共有小学在校生82906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五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五篇】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我县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377所(含社会力量办学),其中全日制小学340所,全日制中学37所。特殊教育(聋哑)学校1所。全县共有小学在校生82906人,初中在校生33346人,在校聋哑学生55人。全县共有公办教职工4709人,专任教师4284人(其中小学2619人,初中1359人,职业高中68人,普通高中230人,特殊学校8人),有小学代课教师673人。全县有乡镇化技术学校32所,村化技术学校(教学点)263个,成人教育专职干部32人。

(一)“两基”攻坚工作成效显著。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市政府统一规划,坚持以“两基”工作为重点,举全县之力,本着“硬件从实,软件从严,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市教委的指导下,掀起了“两基”攻坚热潮,新建了教学及辅助用房26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15万平方米,添置课桌凳、实验仪器、教学设备等217328件,为148所中小学安装远程教育网络设备,培训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1500人次。办学条件的改善,极大地解决了农村中小学生“无教室”的困难和矛盾,全县在校学生从1997年的8万余人增加到现在的近11万人。2003年我县“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市政府验收。

(二)科研兴教战略初见成效。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我县在强力实施“两基”攻坚,着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确立了科研兴教、质量强校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教育改革模式,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和目标教学改革,邀请了市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秀举办学术讲座6次,举办新课程改革和目标教学业务培训40余场次,共计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8000余人次。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市级教研课题10个,县级教研课题19个,其中“中小学目标教学推广实验”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市基础教育改革三等奖。2004年10月,我县教研机构建设率先通过市政府评估验收,成为三峡库区第一个获优良等次的县级教研室。1998年以来,全县共为各类普通高校输送合格新生3420人。

(三)扶困济贫措施深得民心。近年来,我县采取了多项措施,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少年儿童完成义务教育。一是落实中央、市“两免一补”救助资金。二是切实落实贫困生杂费减免。三是通过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增收节支,从勤工俭学创收中列支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救助贫困生。据统计,1998年以来,我县共争取中央、市级专项资金580万元,通过各种渠道自筹700万元,共计1280万元救助资金,资助贫困中小学生11万人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和下岗职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

二、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我县农村义务教育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农村学校债务沉重,经费紧张,学校运转困难;
城区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村小教师住房十分紧张;
师资力量不足,代课教师问题突出,教师队伍不稳定;
民办教育尚需加强管理;
农民教育负担重;
农村学生辍学情况严重。

问题一:“两基”债务巨大

“两基”巨额欠债,已成为我县近几年教育的沉重包袱。2001年至2003年,我县强力实施“两基”攻坚,共投入资金1.58亿元,在全县250所中小学启动“两基”工程304个,新建教学及辅助用房26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15万平方米截止2004年,全县多方筹资,奋力消债,目前尚欠7386万元。由于全县“两基”工程均由施工方全额垫资修建,按照协议,所有债务应于2006年底前还清,否则,施工老板纷纷上门索债,并锁校门,将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问题二:村小教师住房十分紧缺

近年来,我县农村学校面貌和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观,基本解决了农村学生无教室上课和在危房里读书的困难和矛盾。但大量村校教师无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统计,全县有833名村校教师无住房,这些教师居住在边远地区,他们大部分属于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距学校较远,有不少教师属于外乡(镇)籍教师,他们居无定所,生活不便,严重影响和制约学校正常教学工作。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师的住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老教师难以稳定,新教师难以聘用,成为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如何逐步改善乡村教师的住房条件,使他们安居乐教,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三:专任教师量少质弱

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但目前我县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队伍整体素质较差。按照编制标准,我县应配中小学教师5461人,目前实有4724人,缺编737人,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全县还聘有代课教师673名。如峨溶镇应配174人,现有教师125人,全镇代课教师就高达46人。在我县的代课教师中,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3.1%.兰桥镇中心校校长无奈地告诉我们,聘请初中毕业生代课仅仅是为了充数,是不得已而为之。

问题四:城区教育资源匮乏

随着县城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的人口快速增长,现有城区学校在办学条件、学校布局等方面都无法适应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据调查,目前,城区中小学校建设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大班额现象十分突出。秀山一中现有78个教学班,60人以上一班的有47个,占60%;
70人一班的有15个,占19%;
生均占地面积与市上规定标准相距甚远,必需的理化生实验设备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民族中学占地面积仅37.8亩,最大班额高中74人一班、初中76人一班,按市上标准,学校最多可容纳1054人,而现在在校生2570人,两所学校都不具备发展空间。作为县级重点小学的东小占地面积24.5亩,在校学生2830人,最大班额67人一班,按市级示范小学标准,该校最多可容纳1021名学生。中和镇中心校“大班额”现象更为严重,该校现有在校生1361人,教学班21个,平均班额超过60人,最大班额超过81人,而该校占地面积仅为4.8亩,按规定,只能容纳学生200余人。中和镇迎凤小学、镇一小等城区小学也不同程度存在类似问题。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到2010年,城区将新增人口5万,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净增1万人,届时,城区教育资源匮乏形势将更为严峻。

问题五:民办教育问题突出

2004年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县有民办中小学校59所,其中初级中学10所,小学49所。民办中小学校现有学生5676人,其中小学生3913人,初中学生1763人。近年来,我县大多数民办学校,在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分担着教学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类人才。但因受经济、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多数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差、水平低。据调查,全县的民办学校中,仅有29.5%的学校拥有自己的校舍和简单的教学设备,许多民办学校是租借民房为校舍,校舍极不规范。这些学校且不说教育质量如何,单是学生的在校安全就难以保障。民办学校师资薄弱,聘请的教师主体为离退休人员、高考(或中考)落榜的待业人员,学历不合格,无从教资格证的普编存在,如宋农乡的骑骆民办小学还有小学毕业生教小学的现象。民办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

问题六:初中辍学情况仍十分突出

据统计,2004年—2005年学年春期,我县大部分中学均超过了国家“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的规定,全县小学生非正常因素流失237人,流失率为0.31%;
初中学生非正常因素失学2076人,流失率达到了8.5%,个别学校甚至超过了10%.据调查,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和学生厌学。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般农户只能勉强送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几乎没有经济能力支付子女就读初中所需的费用,这是导致我县农村初中辍学率在“两基”达标后又严重反弹的重要原因。

问题七:农民教育负担沉重

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教育支出已是我县农村家庭最大的支出,教育负担已经成为农民的最大负担。以巴家乡双河村巴家组为例,该组共有58户农户,其中有一个子女上学的家庭21户,占36.21%,有两个子女上学的家庭12户,占20.67%,有三个子女上学的家庭12户,占20.67%,没有子女上学的家庭13户,占22.41%.该组农户黄昌发,家有5口人,全年现金收入4300元,家里有两个小学生和一个初中生每年需花费学习费用2100元,占收入的48.64%;
农户江可强,家有5口人,全年现金收入8200元,家里两个初中生和一个小学生每年需学习费用3200元,占收入的39.02%.梅江镇邑中村村民吴朋告诉我们,他家四口人,家庭年现金收入有万余元。一个子女在梅江中学念初三,另一个子女在秀一中读初一,每年两个学生的学习费用需2500元,生活费用要4500元,一年的收入主要花在了孩子接受教育方面。

三、建议及对策

(一)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两基”债务偿还力度。“两基”欠债,归根到底是政府欠债,逐步偿还“两基”债务,早日卸下沉重包袱,使义务教育轻装前进,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县政府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依法确保“三个增长”,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的同时,拟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安排专项资金,逐步偿还“两基”欠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大与市教委衔接,积极争取市上扶持,早日还清“两基”债务。

(二)启动实施村校教师安居工程。县教委通过调查摸底,根据我县村校教师分布情况,已拟订村校教师安居工程计划。按规定,全县需修建村校教师安居工程16000平方米,共需资金608万元。建议县级以上政府将村校教师住房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启动和实施安居工程规划,逐年解决村校教师住房问题,为广大边远农村教师安居乐教解除后顾之忧。

(三)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振兴经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建议县、乡镇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学校代课教师待遇,缩小代课教师与公办教师的差距。人事编制部门应逐年增加教师编制,多渠道充实教师队伍以逐步取代代课教师;
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加强教师管理,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四)启动秀山高级中学,整合城区教育资源。以新建秀山高级中学为龙头的“一带五”城区教育调整规划已经纳入县委县政府《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秀山高级中学建设,既关系到我县高中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县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高级中学,可以起到“一脉通,周身通”的效果。目前,秀山高级中学建设已完成立项、可研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但因土地未落实,历时近两年仍无实际性进展。建议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推进,早日建成秀山高级中学,以切实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生均用地严重不足,配套设施紧缺等问题。

(五)发挥民办学校职能,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近年来,民办学校为我县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民办学校的管理,针对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县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原国家教委《关于规范当前义教阶段办学行为若干原则意见》,制定民办教育发展规划,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同时,建委、环保、安监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学校校舍及周边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推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研究目的:总结“十一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寻找存在问题,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经济社会背景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和建议。

研究要点:①“十一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和基本经验;
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政策环境和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③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
④“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和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
“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2、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研究目的:了解我省近几年来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展情况,理清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陕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状况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③推进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学前教育工作者、教师等。

3、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践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明确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对推进市(县)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索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途径、办法、措施和督导评估制度,为我省有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意义;
②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基础;
③市(县)域内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措施和督导评估制度研究:④我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
陕西省关于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指导意见。

参加人员:市(县)政府领导、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等。

4、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趋势与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近年来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数量和流动趋向的调查统计和分析,提出当前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城市化流动趋势所带来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的办法,以及我省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家长正确对待学生上学问题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近年来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
②农村中小学生流动趋势和主要成因;
③引发的相关教育和社会问题分析;
④兄弟省市的比较研究及主要经验:⑤合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合理解决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问题和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的政策建议。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5、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省农村中小学发展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分析,提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农村特色的中小学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发展思路等。

研究要点:①我省农村中小学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②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中小学发展的主要诉求;
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办学理念和发展途径:④推进农村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推进农村中小学特色发展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6、高中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国内外精英教育计划的了解分析,重点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学习方式、性格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作比较研究,总结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其培养模式。

研究要点:①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②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及成长要求;
③当前学校教育模式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系分析;
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⑤对我省高中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我省高中学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7、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典型经验,创新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手段与方法,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

研究要点:①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习惯养成问题分析;
②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③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④改进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的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8、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目的: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设计、开发一套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问卷,每年对全省市、县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中学(高中和初中)、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一次动态监测与评价,通过聚类分析,及时发现和掌握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研究要点:①建立和完善我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意义;
②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标准问卷和指标体系研究;
③2009-201 0学年度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
④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
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标准问卷和指标体系;
2009-2010学年度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报告。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9、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制度研究

研究目的:在全面掌握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改革要求和我省实际,明确各级基础教育管理、督导机构、考试(招生)管理部门或教科研单位在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提出具体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实施意见或方案。

研究要点:①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
②质量监测与评价过程中各级教育管理和督导机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③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工作的建议和设想。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
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方案。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0、陕西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现状调查和有关省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了解,结合免费义务教育、课改和学生流动情况,研究分析建立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提出陕西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现状调查;
②有关省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
③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性研究;
④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
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1、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现状和利用方式研究

研究目的:摸清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真实情况,明确界定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产权和管理主体的办法,提出解决义务教育资产闲置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现状:②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产权与管理主体界定;
③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置换与利用途径和办法;
④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问题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调研报告;
关于解决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问题的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2、陕西基础教育特色学校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具有鲜明发展特色和成功管理经验的学校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和总结其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和具有的鲜明特色,为其他中小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推动我省中小学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研究要点:①特色发展学校概念界定;
②特色发展学校的主要特征及国内外特色发展学校介绍:③我省目前具有鲜明发展特色的学校及其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研究;
④特色发展学校的成功经验对我省中小学校发展的启示。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
媒体宣传文稿;
陕西特色发展学校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汇编(8-10所)。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3、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品牌研究

研究目的:全面调查了解全省各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基本做法和特点特色,全面总结我省自2004年中央8号文件下发以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突出“三讲两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的特色,对打造我省中小学德育品牌活动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意见。

研究要点:①2004年以来我省中小学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典型经验、品牌活动及优秀案例:②全省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主要特点以及鲜明特色;
③我省中小学德育品牌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形成规律分析;
④打造全省中小学德育活动品牌的意见和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中小学生德育品牌活动优秀案例汇编。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4、陕西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研究目的: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摸清目前全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状况,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发展前景和方向,提出推进民办中小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
②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的政策环境及前景分析;
⑨教育发达地区关于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政策研究i④推进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民办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5、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研究

研究目的:以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为平台,为全省各级基础教育相关单位和师生提供内容丰富、质量优良、访问安全、操作简便的资源建设及应用服务,形成全省基础教育网络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

研究要点:1、当前我省区域网络教学资源及校级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调查;
2、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3、省级资源管理平台的维护及服务拓展;
4、形成全省资源应用的推广、宣传及激励机制的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何去何从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机制* 城镇化下的农村义务教育 纵论我国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创业现状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州失地农民职业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 城镇化背景下汉中市县域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策略探讨 新型城镇化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北省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体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株潭地区农村物流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交叉与互动:新型城镇化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城镇化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5-02-28]..

[3]杨东平.新型城镇化道路对教育的挑战[N].中国教育报,2013-06-21.

[4] 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一、高度重视债务清理核实工作

全面清理核实,摸清债务底数,锁定债务数额,是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整个清理化解债务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对下一步妥善化解债务具有直接影响。各乡镇一定要增强全局观念,务必高度重视,在县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专门负责清理核实工作,确保清理核实工作顺利进行。

二、明确清理核实工作分工

根据化债组〔2007〕1号文件精神,我县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具体安排是:县级和乡镇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由财政局负责组织;
村级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清理由农委负责组织;
学校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清理由教育局负责组织;
县审计部门负责对债务数额进行审查核实。各部门要本着实事求实的原则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核实,把债务数据搞清、搞准、搞实,确保债务数据真实、准确、可靠。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清理核实债务纳入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精心部署,积极推动,确保按时、高效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

三、债务清理核实的范围

此次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范围:截至2005年12月31日,县、乡(镇)人民政府、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为完成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施工单位垫资,向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单位、个人借款等形成的债务。债务用途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

农村完全中学和职业中学教育债务中的义务教育债务数额,按债务发生时初、高中学生数比重折算确定,只计算初中部分。

对世行贷款、其他有关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中涉及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部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处理。

下列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不属于此次清理核实范围:

1、教职工宿舍(校内教职工休息室除外)修建及设备购置;

2、农村中小学人员工资和运转性债务;

3、2005年12月31日以后发生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4、民办学校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5、明显超标准兴建的非教学必需硬件设施形成的债务;

6、债权债务关系不明晰,债务用途不明确,债权人不落实,债务数额无法核实,难以认定的债务。

对不属于此次清理核实范围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纳入当地政府债务范围,统筹考虑,逐步化解。

四、清理核实的程序和步骤

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按照“统一政策、统一方法、统一步骤、分级实施”的原则,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清理核实债务实行项目管理,以负债项目为基本对象,对每一个负债项目逐笔进行登记,财政局、农委、教育局分别对乡镇政府、行政村、农村中小学上报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要进行逐笔核实、汇总,在汇总债务报表时,先按3位数自编流水号进行汇总上报,由县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领导小组再对项目进行统一编号,建立债务台账和清册。

(一)11月7日,县政府根据省市要求召开全县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动员会,对我县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进行全面布置,启动我县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各有关部门、乡镇要根据省制定的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报表格式及填报要求,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并明确相关政策和具体要求。

(二)11月8日-11月18日,在县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乡镇,按照全县统一要求,对负债项目、债务发生的时间、数额、来源和用途、合同协议等逐项登记,全面清理。在清理过程中,要查清欠债数额、债务构成及债权人情况,认真填报债务情况登记表,归集有关账表、凭证、合同、借据等相关原始资料。

经过清理的债务情况要在负债单位进行公示,公示内容为借债时间、欠债数额、债务人、债权人等情况,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相关报表完善手续后,各乡镇经管、财政、学校相互确认分别报各主管部门汇总后在11月19日前报县财政局。

债务清理的相关原始资料主要有:

1、基建工程立项依据、相关会议记录、施工合同、验收报告、工程预(决)算、决算审计报告、资金结算凭据资料等;

2、设备购置的相关合同、发票、验收记录、资金结算凭据资料等;

3、向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的原始合同、借据、拨款凭证等;

4、能够证明债务情况的其他原始资料和凭证。

(三)11月20日-11月30日,县审计部门负责对债务数额进行审查核实。在审计检查中发现不实的债务,一律不予确认,由单位自行组织化解。审查核实结果录入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按欠债项目逐项编号,建立债务台账,并以县人民政府名义逐笔书面确认,形成清理核实工作报告,上报市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审计部门将对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检查。省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领导小组依据审计检查结果,下达债务认定通知书。

五、债务清理核实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清理核实工作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县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债务清理由财政部门牵头负责,债务核实由审计部门牵头负责(审计核实方案由省审计厅另行制定)。各组成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清理核实债务工作的管理、指导、服务和监督,共同做好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

(二)实事求是。各有关部门、乡镇要规范操作,如实反映农村义务教育欠债情况,坚持实事求是,严禁弄虚作假,确保债务数据全面准确、真实可靠。要广泛宣传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相关政策,实行阳光操作,切实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不违规,凡符合政策的债务一笔不遗漏,政策范围外的债务一笔不认可。

(三)把握政策。此次清理核实的欠款,对涉及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以商业化原则为基础,鼓励债务人和债权银行充分协商,通过债务重组方式以及实行挂账停息、债务豁免等形式减轻债务负担。向个人借款或工程垫款等形成的债务,当时未经双方协商明确利息的,一律不计息,按所欠本金计算债务;
双方协商明确利息的,若利率高于同期金融机构贷款法定基准利率,按同期金融机构贷款法定基准利率分段计息;
若利率低于同期金融机构贷款法定基准利率,按双方协商确定的利率计息。各地要按照“分段计息,息不转本,利不滚利”的原则,剔除已经转入本金的利息。对于过去已支付的高息部分,要冲抵本金。积极支持债权债务双方通过协商减债等方式化解债务,对协商核减本金和放弃收取利息的,可优先予以偿还。

(四)确保稳定。在清理核实工作中,既要把握政策,坚持原则,又要尊重群众意愿,消除由此引起的干群矛盾,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局面。要深入调查研究,细化工作措施,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对因清理核实债务可能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要及时处理。要坚决防范和制止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事件,确保农村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和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已达到9683万,他们普遍面临亲情缺失、平等教育等多方面问题。其中,有近205.7万的留守儿童处于独居状态,而流动儿童在个别省份也非常集中,北京每10个儿童中就有3个是流动儿童。

0-5岁儿童5年增757万

据全国妇联课题组介绍,课题组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进行了分析和推断,并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形成报告,报告中儿童的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

报告指出,自2005年以来,学龄前留守儿童(0-5岁)规模快速膨胀,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增加了757万;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为2948万,比2005年减少315万,其中2006年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占到32.01%和16.3%;
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

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到54.08%,女孩占到45.92%。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其中四川、河南的留守儿童规模最大,分别占到全国的11.34%和10.73%。

调查显示,因为父母多外出打工,三成多留守儿童与祖父母居住在一起,还有10.7%的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不过,有3.37%的留守儿童单独居住。全国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这个比例不算很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按照该比例计算的话,单独居住的孩子达到近205.7万人,“这些孩子应该给予特别关照。”

据介绍,将近20%的务工父母是在儿童1岁前外出,造成留守儿童生活照料、教育、安全保护、亲情等多方面出现问题。全国妇联课题组相关专家表示,此前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社会一直在强调母亲的责任,“但这次调查表明,父亲的责任被忽略了。这是以后应该强调的地方。”

调查显示,46.74%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还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报告指出,尽管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状况总体还算良好,在校比例达到96%以上,但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监护人对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同影响。

其中,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到5.12%;
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13%和3.11%。

报告指出,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绝大部分在50~59岁之间,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龄在50岁以下。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流动儿童八成以上为农业户口

据课题组介绍,报告中所指的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目前,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其中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到八成以上。其中,学龄前流动儿童(0-5岁)有981万,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6-14岁)为1472万,大龄流动儿童(15-17岁)规模为1128万。

与2005年相比,我国各年龄段的流动儿童都在快速增加,其中,尤以大龄流动儿童(15-17岁)增加的速度最快,比2005年增加429万,增幅为61.43%。在性别方面,从流动儿童进入幼儿园直到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男孩的比例始终高于女孩,但到15岁接受完义务教育后,流动儿童中女孩的比例提高。

“这说明,流动儿童的家长们可能更倾向于携带男孩外出务工以便孩子接受教育,而15岁之后则让女孩进城务工。”相关专家表示,在资源短缺的时候,家长们或更易做出不利于女孩的决定。

调查显示,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一定数量的流动儿童,但在少数几个省份高度集中。其中,流动儿童最多的是广东,占全国12.13%,规模达到434万。其次是浙江、江苏省,均超过200万。而部分地区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比例很高,如上海市每10个儿童中有4个是流动儿童,北京和浙江每10个儿童中就有3个是流动儿童。

报告指出,我国县内跨乡流动的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比例最高,跨省流动儿童比例位居第二。数据显示,跨省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30.11%,省内跨市占18.80%,市内跨县占12.83%,县内跨乡占38.25%。

具体到各个省,流动儿童的类别构成差异较大。北京、天津、上海的流动儿童以跨省流动儿童占主导,所占比例超过90%,浙江跨省流动儿童比例高达61.95%,广东和新疆的比例都超过40%。部分省份的流动儿童则是以省内流动为主,如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份,省内流动儿童比例占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