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网络素养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配额抽样的方法在大连市9所高校获取有效问卷962份。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网络素养的高低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这也拓展了网络素养对生活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网络素养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配额抽样的方法在大连市9所高校获取有效问卷962份。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网络素养的高低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这也拓展了网络素养对生活满意度的理解,并就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来增加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素养 生活满意度
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也达到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81%;
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例最大①。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国网民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高校大学生作为网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大学生本身的特性其对于网络新技术的驾驭与适应能力较其他网民群体要强很多,在网络检索、社交类综合平台应用、手机网游和网购团购领域也走在了最前列,而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并没有把高校排除在外,大学生对健康关注程度日益增高。大学生如何对待网络信息以及参与网络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直接影响了互联网环境和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文献综述
1、网络素养
本文结合国内外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外学者Shapiro和Hughes划分网络素养的七个维度(工具素养、资源素养、社会结构素养、研究素养、素养、应急技术素养和批判素养)②和国内学者蒋宏大网络素养划分的六个维度(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媒介甄别素养、网络道德法律素养、网络安全素养、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和网络发展创新素养)③,将本次研究的网络素养划分为六个维度,分别为(1)安全道德素养(在网上保护自身安全、处理不良信息和文明上网的能力);
(2)技术素养(了解和使用计算机工具以及软件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3)素养(利用网络媒体发表个人的观点、看法、以及作品的能力);
(4)创新素养(善于利用网络媒介发展自己、拓宽视野,进行有益创作的能力);
(5)批判素养(对网络信息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6)自律素养(对网络的使用有自制管理的能力)。本文就是要探索六个不同的网络素养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2、生活满意度
目前,国内外测量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量表有很多,其中Diener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应用广泛,Diener认为两种类型能够解释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范畴:主观感受型生活满意度和客观条件性生活满意度④。主观感受型生活质量假设理解的生活质量是受到个人因素或者倾向性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乐观、悲观、孤独等等);
另一方面,客观条件型生活满意度指出生活质量是受到环境因素或者情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家庭、工作、社会等等),依据生活质量的客观因素,人们的生活质量趋向于他们重要生活领域评估的一个直接功能。Diener还认为一个人对其当下生活的标准越满意,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反之亦然。Huebner在Dien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和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可以作为我国青少年生活满意度调查的有效工具。
基于以上理论框架,本研究强调网络素养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重要性,提出的问题和假设分别为:
问题:大学生网络素养对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影响是什么?
假设: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越高,其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
二、研究方法
1、抽样及其步骤
本次问卷调查在问卷设计上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网络素养和生活满意度的资料,采用自编问卷形式。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网络素养问卷,第二部分是生活满意度问卷,第三部分是个人基本情况问卷。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采用配额抽样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计1000份,回收问卷962份,占问卷总数的96.2%,在样本性别构成上,男生有456人,女生有506人,分别占样本总体的47.4%和52.6%。此次调查时间从2014年6月10日-2014年6月24日,为期2周,参与调查的人员是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传播系老师及研究生。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一处理。
2、测量
(1)网络素养。在外国学者Shapiro和Hughes划分网络素养的七个维度和我国学者蒋宏大网络素养划分的六个维度的基础上,本次研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22个测量项目重新划分为网络素养的六个维度,分别是安全道德素养、技术素养、素养、批判素养和自律素养。22个项目均采用4分制量表的形式(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非常同意)。表2可见六个维度的信度系数最低为.412,最高为.743。方差累计贡献率达53.241%,能够解释总变量的53.241%。
(2)生活满意度。本研究主要根据Dien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测量大学生的生活满意情况,采用五分制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被调查者对5个项目作出回答(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不清楚,4=同意,5=非常同意),这5个项目分别是大学生活接近我的理想、生活条件不错、对生活很满意、在生活中已经得到想要的和如果能够重新开始我几乎没什么变化。5个项目的信度系数达到.750
三、研究发现
表2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素养与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其中安全道德素养显著正相关(r=.068,p≤.05),技术素养显著正相关(r=.124,p≤.01),素养显著正相关(r=.172,p≤.01),创新素养显著正相关(r=.077,p≤.05),批判素养显著正相关(r=.198,p≤.01),这说明安全道德素养、技术素养、素养、创新素养和批判素养高的大学生往往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而自律素养与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r=-.069,p≤.05),也就是说自律素养高的学生往往有较低的生活满意度。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素养越高,其生活满意度也越高。假设成立。
四、结论与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结合大连市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增添了自律素养这一网络素养维度,在国外学者对网络素养和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连市高校大学生探讨国内大学生的生活素养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发现网络素养高的学生其对生活满意度也高。我们处于网络的包围之中,网络在对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在重视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培养其较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对生活满意与否理应受到高校教育的重视,因此,高校要开设网络素养素养课程,多方面、多维度提高大学生对生活满意度的认同感。
本研究是在大连市9所高校网络素养和生活满意度所做的一个探索性研究,由于本身所掌握资源的有限性,只能查到高校人数与男女比例,对于各高校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因此并没有采用纵向的概率抽样的方法,而是采取的非概率抽样中的配额抽样和任意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的发放,同时并没有把专科生和研究生纳入测量范围,这也是研究的一个缺陷;
虽然研究能够发现网络素养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但是并不能证明是一个因果关系;
基于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测量国内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网络连通性、网络依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也可以测量个人特质、网络连通性与网络依赖之间的关系。
研究中并没有完全采用当前国际上在网络素养方面研究较权威的Shapiro和Hughes的七个维度,而是结合问卷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因子分析的时候,进行了创新,提出自律素养这一维度,但是研究结果显示自律素养的信度效果并不理想,因子分析后得到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也不是非常好。未来的研究应该抓好前测这一关,为增强问卷总体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做好铺垫,同时也要加强国内与国外或地区网络素养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①《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
②Louis Leung ,Paul S. N. Lee. Impact of Internet Literacy, Internet Addiction,and Internet Activitieson Academic Performance[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2,
30:403-418
③蒋宏大,《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52-53
④Louis Leung.Effects of Inter-
net Connectedness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on Quality of Lif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0,98:273-290
⑤胡杰,《沈阳高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D].辽宁大学,2011
⑥贝静红,《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17-22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目的:调查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在校生网络成瘾的现状,提出相应对策,以改善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状,营造优质的网络环境。方法: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300名在校生网络使用者进行调查,分析在校生网络成瘾现状(包括性别分布、网龄、上网年限、上网目的及地点)和原因,整个调查过程均进行严格质量控制。结果:300名被调查者中网络成瘾者占7.33%,不同性别的网络成瘾构成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81,P
网络成瘾是一种与上网有关的包括病态行为和认知不良的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人数约6 800万,其中18~35岁者占66.6%,大专以上学历者占55.2%[2]。大学生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促进大学生快速成长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其中网络成瘾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3,4]。
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作为一所建校时间不长的医学类独立学院,近年来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多,学生中因上网导致旷课,乃至休学、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对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在校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展开调查,为学院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可靠的基础材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4个年级(2004~2007届)在校生,每年级随机抽取50~80人,共计30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53例,女生147例,年龄17~25岁。
1.2 方法 根据美国Kimberly S.Young教授编制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300名在校生进行网络成瘾的评定,评价内容包括耐受症状、戒断症状、对上网节制失败、为上网甘愿冒险、隐瞒上网的程度、逃避问题及不良感受、上网行为失控及渴望使用网络等8个方面,符合其中5条及以上者则被认为对网络成瘾。分析在校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包括性别分布、上网年限、上网目的、地点)和原因,整个调查过程均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网络成瘾现状
2.1.1 网络成瘾的性别比较 在300名被调查者中,网络成瘾者共22人(7.33%),其中男生19人(12.42%),女生3人(2.04%),男生网络成瘾构成比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81,P
2.1.2 上网时间的比较 网络成瘾者每周使用网络平均38.5h,而非成瘾者仅为4.9 h;91%的网络成瘾者是开始使用网络1年内出现症状的,300名被调查者中网龄在1年以上占91%。经检验每周不同上网时间网络成瘾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39,P
2.1.3 上网目的及地点 在被调查的300名大学生中,上网目的以上网查资料、聊天交友和玩游戏为主,其中上网聊天交友的72人(24.00%),玩游戏69人(23.00%),听音乐、看电影57人(19.00%),查阅资料96人(32.00%),其它6人(2.00%)。在被调查的22名网络成瘾者中20人(90.91%)使用聊天室、网络游戏这类偏重双向沟通的功能。大学生不同上网目的网络成瘾构成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38,P
2.2 网络成瘾原因
2.2.1 网络的吸引 网络吸引人的主要原因依次是丰富的内容208人(69.33%),刺激的文章、电影和图片149人(49. 67%),随意的聊天132人(44.00%),自由平等的世界105人(35.00%),精彩的游戏79人(26.33%)。
2.2.2 影响网络成瘾的外部因素 对调查问卷中“你觉的影响一个人网络成瘾的主要外部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回答依次是:社会环境181人(60.33%),人际关系121人(40.33%),家庭因素69人(23.00%),学校教育51人(17.00%)。
2.2.3 自身因素 对调查问卷中“你觉得影响一个人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回答依次是:兴趣的驱使173人(57.67%),自卑、孤寂、厌世的心态132人(44. 00%),性格的内向123人(41.00%),接纳的需要79人(26.33)%,挫折的经历81人(27.00%)。说明兴趣的驱使是被大多数学生所认可的网络成瘾的最主要自身原因。
2.3 网络成瘾的危害 本次调查显示,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主要危害依次是:浪费大量金钱207人(69.00%),影响学业与前途205人(68.33%),影响正常生活169人(56.33%),影响身心健康162人(54.00%),影响社交活动73人(24.33%),违反学校纪律60人(20.00%)。
2.4 网络成瘾的对策 在本次调查中,让被试同学提出对网络成瘾对策的建议,234人(78.00%)认为应加强网络的监管,168人(56.00%)认为应引导网络的使用,120人(40.00%)认为应开展网络教育,93人(31. 00%)认为应清理网络垃圾, 33人(11.00%)认为应该加强人际交流。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在校生的网络成瘾者占7.33%,其中男生人数约为女生的6倍。有网络成瘾者平均网龄较长,且每次上网时间都多于无网络成瘾问题的正常上网者,男生的上网年限与网络成瘾发生的可能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300名被调查者中首选上网地点为网吧的占60%,家占38%,学校仅占2%,其原因可能是网吧私秘性好,上网行为不会受到别人的监视;可以逃离家长、老师的视线,无节制地上网;甚至有些网吧根本没有对色情、暴力的站点进行屏蔽,而大学生多数已间接脱离家庭(住校),无法长期在家中上网,受社会、家长及老师的约束和监督教少,空闲时间多,因此大学生往往成为网吧的主力军。
本次调查显示网络成瘾者主要选择的是使用聊天室、网络游戏和新闻组这类娱乐性较强的功能,与文献报道一致[5,6]。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网络的吸引。由于进入网络空间就如进入了一个浩如烟海的信息、知识、娱乐的数字化迷宫,使自我控制力差,尤其是求知欲望强烈,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极易沉溺于网络的虚拟空间而不能自拔。同时社会和自身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7]。网络成瘾防治对策:(1)加强上网场所的监管,净化上网环境,规范网络行为。(2)积极教育广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控制大学生上网的频率和一次上网的时间,同时应关注大学生上网的目的。(3)加强学院网站建设,使之成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学院应在外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内部的造血功能,努力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要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以社团为“点”,带动学生的“面”,培养大学生的广泛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现实交往的快乐。同时,开展竞赛、讲座等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尽量发掘校园生活中的各种乐趣,让大学生脱离机器的束缚,不再被困网络其中。
参考文献
[1] 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2] 吴 宇.中国离新经济有多远[J].新经济导刊,2004,(1):15-18.
[3] 李 林.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2(1):82-84.
[4] Wallace P.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66-68.
[5] 魏俊彪.河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5):312-313.
[6] 谢 雯,李晓驷,沈怡芳.中学生网络有害使用影响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J].中国青少年研究杂志,2005,12(3):174-176.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生活方式;
休闲生活方式;
多元化
一、引言
互联网使用的多样性与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已大幅度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使用网络更加深入、接触内容更加丰富、使用过程更加自主,在他们的休闲方式、娱乐方式与交际方式等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网络的普及也给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家校沟通方面等带来影响。
近年来,我们意识到,仅仅关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够,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北京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并在对其现状进行定向追踪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北京市青少年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总体状况,掌握其内在规律,帮助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全面了解学生,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及有效的引导。这项研究不仅对于促进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带动全国信息化和推动整体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基本框架
本研究将网络生活方式定义为网民在使用多种多样的网络应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与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1]网络生活方式包括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学生使用网络的频度以及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场合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可以看出,网络生方式的组成要素包括网络素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转变、网络闲暇、用网状态和家校联系等四个方面。[2]
网络素养主要指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获取能力、使用能力与思辨能力,即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不仅要有获取、使用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批判辩证及建设性地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网络素养的内涵包括对网络使用行为与方式上、对网络信息价值与意义的思辨能力、正确传播与制作网络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能力四个维度。
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养成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个层面。
网络闲暇可以从时间属性、活动属性、自有属性定义,调查内容包括:第一,学生网络闲暇生活的社会性、计划性;
第二,闲暇生活的内容品质、内容分布;
第三,学生的网络交易生活、网络游戏生活和网络社区生活等。
中小学生用网状态包括正常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三个层面。“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的时间过长,同时出现严重的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问题,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受到明显的影响。“趋于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时间过长,在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方面开始出现问题,但还没有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状况。“正常用网”则是指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言,网络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家校联系部分指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自我感觉到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情况,以及它能否促进中小学生个人的发展等。具体问题包括家校联系的方式、内容、效果;
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以家庭作业为例);
由家庭资助参与课外补习的情况三个层面。
三、调查工具和过程
2012年调查从2011年1月开始,2012年9月结束,历时近两年。调查的抽样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29115份,回收有效问卷28610份,回收率为98.3%。抽样范围为北京市8个区县的118所中小学。问卷全部上机汇总和统计,数据分析工具是SPSS18.0。调查问卷由5个部分组成,共包含92道题目。
2013年调查工作从2013年1月开始,至2013年12月结束。调查对象来自北京市80多所中小学校,年级包括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范围包含朝阳区、大兴区、房山区、丰台区、顺义区、西城区和延庆区等7个区县。调查内容共包括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家校联系(含课外补习情况)和休闲生活等5个部分。本次调查在考察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CLoS2012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形成《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涵盖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和家校联系四部分)和《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主要是休闲生活部分)两个调查问卷。
《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在6个区县(以上除西城区外)的4个年级发放,共发放问卷1.7万份,回收有效问卷13311份,有效回收率78.3%。《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在西城区、丰台区和顺义区3个区县未接受前项调查的学生中进行抽样发放,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684份,从中抽取1231份进行分析。问卷全部上机汇总,数据分析工具是PASW(即SPSS20.0)。
四、主要调查结论
1.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对使用技术促进学习的认识,以及学生的作业和预习情况等方面来调查学生网络时代的学习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差异较大;
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在使用互联网方面仍需要引导和帮助;
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
第一,CLoS2012与CLoS2013都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有较大差异。小学低段学生更喜欢听讲;
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更偏好小组讨论;
高中生喜欢教室听讲和小组讨论的比例相当,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年龄的关系,会选择课堂听讲为最好的学习方式;
初中阶段由于知识储备和学生年龄的增加,此时比较适合开展合作讨论型学习活动;
按道理高中阶段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应该是合作讨论式,然而喜欢合作讨论的比例有所下降,反而喜欢课堂听讲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学生面临高考压力而做出的选择。
第二,目前多数课堂仍以讲授型为主,学生课堂自学和参与讨论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CLoS 2013中,56.4%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少于1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47.2%),而有12.3%的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超过2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11.6%);
从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时间超过20分钟的比例逐渐下降。这表明虽然课堂教学的形式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但讲授型仍占主导地位,但不同区域之间的课堂学习方式的差异并不明显。
第三,随着年级升高,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仍需加强对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引导和帮助,CLoS2013的结果表明,网络对学生学习产生两大不利影响――“视力下降”和“注意力分散”。CLoS2012调查网络对于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分散学习注意力”和“减少睡眠”两方面。网络对学生的学习主要提供了两方面的帮助,其一是获取学习资源,其二是扩大知识面,与2012年结果相同。学生运用网络学习遇到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相关学习资源呆板无趣和自我约束力不强,而且伴随年级升高自身约束力不强带来的影响逐渐增强。
第四,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应引起关注。CLoS 2013中,“总是预习”新课的学生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小学三年级最高,也仅有21.6%的学生总是预习,而高中二年级总是预习的学生仅占1.7%,这一结果比CLoS2012的调查结果(小学二年级46.8%,高中二年级9%)更严重。预习和作业是学生自我监控的重要表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大部分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但不同年级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预习习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常预习的学生比例逐渐降低,从不预习的学生比例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直线上升。[3]
2.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调查受访学生的网络接触与使用行为,这是学生网络素养的基础,是其网络素养形成的前提。CLoS2012调查主要从学生的网络接触行为与方式(包括是否接触、接触时间、接触地点、接触方式4个维度)、网络接触心理与偏好(包括网络接触动机、网络接触偏好2个维度)、网络使用水平的自我评价等三大维度,共计7个小维度展开调查。CLoS2013主要从网络接触与使用能力、思辨性理解能力、网络内容的创造与传播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能力等四大方面展开调查。
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中小学生普遍拥有较长的网络接触时间、较频繁的网络使用,在网络使用上体现出自主化与多元化的倾向,在信息处理上体现出敏感的防备意识,在网络参与上体现出好奇心较强等特征。但与此同时,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利用网络自我表达、利用网络改变他人想法,以及进行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方面,均需进一步加强;
学生们还要注意对网络不良行为和欺骗行为的辨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一,学生的起始触网年龄(中值)依次为6岁(小学三年级)、7岁(小学五年级)、9岁(初中二年级)和11岁(高中二年级),整体呈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特点。学生平均每天累计上网时间高于CLoS2012。
第二,与CLoS2012相比,学生上网场所更加体现出多元化和自主性的特点,移动上网逐渐成为发展新趋势,且高年级学生选择移动上网的比例更高。随着学校上网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学生选择在学校上网的比例由去年的4.5%增加到今年的18.4%。家中自己的房间仍是上网的主要地点。
第三,CLoS2013认为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学生比例为42.4%,明显高于CLoS2012的23.5%。男生认同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1/3学生认为用网络解决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会更有效。
第四,CLoS2013显示,学生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防备意识与质疑能力,且较CLoS2012有所提高。学生能对网络信息进行质疑和分析;
能注意自我保护,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信息;
不随意转发推送信息;
对信任机构的真实性更为重视,愿意向特定人群分享和传播信息。其中,约一半学生能对网络信息的正误进行质疑和分析;
68.2%的学生在网上交流时从不跟陌生人说实话;
76.8%的学生认为,他们不会转发带有“不转发就会遭厄运”等类似信息;
85.6%的学生在各种社交网络中所设置的观看权限只有一种类型,且其中46%的人选择了让朋友看到自己的信息。
第五,CLoS2013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网络自我表达、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较CLoS2012有所改善。其中,33.8%的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帖子能做到有贴必转,明显高于CLoS2012的9.5%,学生网络参与度提升明显。
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普及的网络使用与相对缺乏的网络素养、较为充分的硬件保障与相对欠缺的网络使用引导,特别是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要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不仅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路径对学生家长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更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路径直接开设网络素养课程。
3.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本部分从被调查者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等方面进行检测,采用“正常使用”、“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的概念来区分他们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还围绕学习方式和网络素养分析三类人群的特征。总体来看,处于“过度用网”状态的学生比例不高,网络使用状况总体形势较好;
但处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媒介素养明显低于“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更低于“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
第一,CLoS2012的结果显示,88%的学生能够适度上网,1.4%的学生过度使用网络,10.6%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CLoS2013的结果显示,91.4%的学生处于能够“正常使用网络”状态,6.7%的学生处于“趋于过度用网”状态,1.8%的学生处于“过度用网”状态,总体形势较好。CLoS2013的数据与CLoS2012的数据对比分析表明,总体形势变好,但是过度用网的比例在上升。帮助过度用网学生的任务依然艰巨。
第二,CLoS2012显示,过度用网学生的年级分布情况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到初二的时候达到最高点。趋于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CLoS2013的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处于“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初中和高中阶段两类学生的增长速度很快。需要在小学高年级加强教育,预防初高中迅速增加的趋势出现。今年高中学生的过度用网与趋于过度用网的比例增长趋势变化明显,这样的增加速度应该引起重视。
第三,CLoS2012过度用网学生的网龄长,平均每天用网时间长。在家上网的比例低,去网吧、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玩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的比例高。CLoS2013表明,过度用网学生的最长上网时间过长,对他们的身体会带来很严重的影响。他们中间依然有10%的人去网吧上网,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这些都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要从关注孩子上网的地点入手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第四,CLoS2013与CLoS2012一样,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中,女生所占的百分比高于过度用网的百分比。因此,要关注女生的变化趋势,避免因为对男生过度用网及趋于过度用网的问题严重的刻板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
过度用网的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意识和能力较差,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对网络中不良行为的认识不足,网络安全意识欠缺,在上网过程中面临着比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更大的风险。过度用网的学生对新的网络游戏及软件很感兴趣,比较热衷于分享与转发信息,相对喜欢参与对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主动在网络中表达自己,比较看重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更趋向于利用网络解决各种问题,习惯于网络中的思维方式。在对他们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时要首先肯定他们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从观念和认识上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
4.学生课外补习状况
本部分主要对家校联系和学生课外补习情况进行调查。总体上看,小学生对课外补习的参与情况呈多样化喜好,总体偏向不喜欢。尽管总体参加各类补习班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但与学校课程相关的补习比例却增加了。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男生比例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学校利用网络促进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模式还需提炼。
CLoS2012显示,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较高,课外补习在提高他们学习成绩、促进其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压力。CLoS2013表明,学生对课外补习班的喜好呈现多样化,但总体倾向于不喜欢,特别是有31.1%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喜欢”。尽管如此,“学科补习类”的课外补习比例仍由2012年的75.2%增加到了78.9%,呈增加趋势;
但各类课外补习的总体比例(63.9%)低于2012年(70.9%)。这说明补充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现象仍广泛存在。
CLoS2012调查显示,家校联系内容以“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为主,而对“身心健康问题”关注较少;
家校联系方式多样,电话与网络已发挥广泛的作用;
43.3%的学生表示知道有家长委员会,但其组织方式较为松散,也较少参与学校事务。CLoS2013调查显示,70.9%的男生和67.7%的女生反映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课业负担量大;
高年级学生反映家庭作业量负担重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
“外语”、“数学”和“语文”在“学科补习类”科目中占据前三位(比例依次为33.5%、21.1%和10.4%);
“奥数”在“竞赛补习类”科目中名列第一(2.6%)。其中,44.2%的男生和44.1%的女生,对网络促进家校联系的效果不太满意;
当前家校联系仍以学校引导家长参与为主,总体上,男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女生;
高年级学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低年级学生;
学生对在家接受网络补习的热情并不高,总体上,他们能接受的网络补习时间在2小时之内。相对于女生,男生更不愿意接受网络补习。
5.学生休闲生活的调查分析
CLoS2012的调查与CLoSS2013的调查相比,在原先8道题的基础上扩展为82道,将原先较为笼统的休闲活动划分为上学日和休息日、网络和非网络的休闲活动,并从休闲情况、休闲满意度、学习情况、时间分配等方面进行更深入更详细的调查。
CLoS2012活动频率排序是:看电视、与朋友玩、去博物馆艺术馆、旅游;
CLoS2013的频率排序则变化为:与朋友玩、看电视、旅游、去博物馆艺术馆;
与CLoS2012相比,CLoS2013被调查学生与朋友玩的频率明显增加,其他三项的活动频率分别下降了。
CLoS2013参与调查学生对休闲活动“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是87.3%,2012年的比例是81.1%。
综合来看,学生的休闲时间大约有4成(上学日37%和休息日43%)是基于互联网的。
五、总结
总的来说,学生上网地点越来越多元化,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在学校上网的时间明显增加。部分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偏低,课前预习习惯成恶化趋势,家庭作业普遍偏多,课堂教学与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之间的鸿沟成扩大趋势。对课外补习班的喜欢程度有所降低,更多集中在学科成绩提升的补习上。学生网络素养相对去年有所好转,过度使用网络的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4]
参考文献
[1]周颖,黄荣怀.国内外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和对策研究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3):20-23.
[2]黄荣怀,王晓晨,周颖,董艳.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33-37.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范文第4篇
1.调查方法与对象
这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中南大学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大学学生共811人,利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11份,回收791 份。剔除填答不完整以及明显填答不认真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787份。有效回收率 98%,符合调查统计有效问卷的数量。在有效回收的问卷中男生37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7.1%、女生41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2.9%;
大一学生44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6.8%;
大二学生11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4.9%;
大三学生
9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8%;
大四学生6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8%;
研究生6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8%。
2.调查工具
调查材料选自大学生网络群体交往研究课题组设计的大学生网络群体交往调查问卷。该量表旨在了解大学生网络群体在交往动机、交往形式,交往对象以及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都由若干个陈述性问题组成,整个调查问卷共33个问题。最后对调查结果运用SPSS14.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交往的调查结果
1.交往动机
从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网络群体交往的动机明确,目的纯正的学生占大多数。其中有99%同学得选择了娱乐通信;
有63%的同学选择获取信息;
有28%同学选择了辅助学业;
21.7%的同学选择表达情感;
8%的同学选择了便利生活。
2.交往形式
从统计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群体交往的形式还比较多样,不过BBS和QQ群两个平台最受学生欢迎。其中有99%同学选择了BBS、QQ群、同学录;
其中有16.8%的同学选择了游戏平台;
其中有8%同学选择了博客、论坛。
3.交往对象
从统计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网络群体交往的对象比较广泛。其中有78%的同学选择了家人和亲戚;
其中有62.5%的同学选陌生人;
其中有69.8%同学选择了周围同学;
其中有15.8%选择了网络游戏中的朋友。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交往现存问题
经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同学在进行网络群体交往的过程中,交友动机明确,交往形式多样,交往对象广泛,其中大部分同学有一定的自制能力,能利用好网络进行学习、了解时事和了解社会。但同时也发现大学生网络群体交往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网络交往多现实交往少,
弱化了现实人际关系
据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111%的同学进行了网络交往;
其中37.8%的同学对网络交往有一定的依赖;
其中有52%的同学上过通宵;
其中有22.4%的同学认为现实交往的时间更少了。这是因为网络交往的随意性让学生更加青睐,网络交往避免了现实交往的尴尬,也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繁琐礼仪,学生群体在网络上面畅所欲言,没有压力。但长此以往,现实交往的时间减少了,现实中交往的礼仪容易忽略,从而导致现实交往的困难,弱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2.沉迷网络游戏,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在本次调查中,其中有16.8%
的同学是因为网络游戏而进行网络群体交往的,而且网游中的学生有78%的同学都处于无法控制上网时间。有81.2%的同学有上通宵的经历,81.5%的同学有上课上网的经历,大部分同学认为网游刺激有,富有挑战性,能体现自己的自己的价值,所以比学习更能提起兴趣。导致大学生经常通宵达旦、沉迷网络,最后萎靡不振,无心上课。有些同学甚至为了购买游戏装备而省吃俭用或者偷盗,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身体和道德。
3.网上网下“两重人格”,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是使用的假名字,假年龄甚至假性别。其中有2.4%的同学认为网络是虚拟的,完全不需要负责任;
有18.3%的同学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不需要太认真;
38.8%的同学认为自己网上要比网下更活跃。因为网络的神秘性,我们大学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网络用名,而真实填写资料的同学很少,很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幻想设计一个身份。很多的同学以假身份欺骗过交往对象,而以不被发现而感到高兴。如果我们大学生网络群体都用如此的态度进行交往,就会导致产生网络交往的信任危机。同时我们有些同学在现实中不善言辞,交友困难,而到网上能言善辩,滔滔不绝,网络的交往让他感到轻松愉快,于是经常扮演与自己的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如果长期如此,容易让大学生忘记现实的身份和责任,多重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就容易引发各种人格障碍,如现实恐惧,现实交往困难等,从而引发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4.网恋网婚受追捧,情感责任意识淡薄
网恋是借助网络交往平台来结交异性,并发展到现实中的恋人关系。网婚,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和陌生的异性结婚并尝试虚拟的婚姻生活。据调查表明:有111%的学生会上网,其中有65%的大学生曾经发生过网恋,可是,访问的大部分学生在都说网络上谈情说爱只是找乐趣,打发时间,而并非真心相爱。而网婚更多是满足一种好奇心,尝试一下不同的生活。很多网婚多年的“夫妻”,在现实生活根本不认识。这种网络群体的交往会导致大学生在情感上随意,不负责任,形成和现实的有偏差的网络婚恋观,对今后的现实婚姻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5.互传虚假信息,导致思想混乱
在本次调查中,有35%的学生在网上交往时收到过虚假信息;
有8.8%的同学遭受过网上性骚扰;
有21.84%的同学浏览过不健康网页;
有23.3%的同学不知道有“马列网”之类的红色网站;
有39.7%的同学从来没有访问过这类的红色网站。从这组数据分析可知,网上的信息杂乱,虚假信息广泛,色情暴力信息也时有发生。而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他们识别能力不强,抵制诱惑的能力差。这样的网络环境中交往会导致大学生群体思想混乱,影响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四、大学生网络群体交往现存问题成因分析
1.学生主体原因
影响大学生网络群体良往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网络群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规范的能力较差,网络交往脱离了现实交往的道德约束,网络中也没有现实生活交往的责任、身份、经济的制约。在这么一个没有监督的匿名环境下,再加上一个虚拟的角色,大学生群体如果缺乏自制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基础,那么就无法抵制形形的诱惑。就会在大学生网络群体交往中,使用不文明的语言,产生欺骗的行为,甚至利用网络来进行不良的交易。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性格的缺失,而影响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交往。大学生本身处于学习和磨砺的阶段,有些大学生面对挫折和失意便无法接受,于是躲进网络,而错过了考验和进步的机会,而变得害怕现实,逃避现实。这种网络交往久而久之就会让大学生网络群体道德失范,对现实的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2.网络客体原因
第一,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隐蔽性使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的交往中能够获得自信和实现价值的满足,可以将梦想中的自己在网络中完全实现。在这个自由的国度里,可以很自我的生活,交往无顾及、无压力、无责任、轻松自由,从而吸引着大学生群体。可是这样的交往会导致大学生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傻傻分不清楚”。会导致大学生从现实的交往中脱离出来,长此以往容易出现网络成瘾、孤独抑郁、人格障碍等问题,给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网络交往的开放性、弱监控性导致大学生网络群体交往天马行空,随意发挥。网络交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了解全球发生的状况,网络交往新鲜,随意,内容吸引人。同时他有着不同的主体来源,不同的国度,那么就存在不同的意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道德标准,不同的价值观念,因为太多的不一样,很难形成统一的道德标准来规范网络交往。这种网络的开放和弱规范性就容易导致大学生网络群体在交往中的道德失范。
第三,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网络是个没有边际,没有国际的世界,各种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思想,不一样的文化以及不一样的价值观念在这里汇合。网络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丰富的信息。网上的新事物不断出现,信息也是包罗万象,对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大学生可以在这里检索资料,查看新闻,认识朋友,畅谈理想。但同样,也有可能遭遇黄色信息,反动策划,诈骗引诱等不良行为。如果没有坚定的政治觉悟和道德观念,这些恶意的交往行为就会导致大学生的思维混乱,认知偏离,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3.社会环境影响
大学生网络群体交往的环境因素是学校、家庭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教育缺失。从学校方面来说,现在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还比较落后,红色网站的内容陈旧,不吸引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知识和使用方面落后于学生,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导缺乏说服力。同时网络引导和监督、管理不足,老师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平台教育好学生,我们有很多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危机意识比较缺乏,很少对网络进行分析研究,当面对网络的爆发时,显得很没有经验,处于被动,不能很好地处理,更别谈教育学生。从家庭方面来说,学生远离父母,很多父母对大学生疏于管教,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而导致家庭的教育缺失。
4.逐利思想所致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学生 沉迷 网络游戏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由于成绩不合格而退学、试读或留级的大学生中,因沉迷网络游戏的占多数。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现象越来越严重,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后会有意识障碍,人格障碍,攻击性增强等表现,并且会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在网络游戏方面。①因此,游戏通常被人们称之为“电子海洛因”。医学专业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医学生在网络游戏方面又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通过自制问卷调查,了解医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情况,及时发现和反映网络游戏带来的危害,并根据我们的了解和认识提出相关建议。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川北医学院顺庆校区的在校医学本科生为对象。其中2010级600人,2009级600人。男生550人(41.9%),女生650人(58.1%)。调查的学生专业包括临床医学系(2009、2010级),麻醉学系(2009、2010级),医学检验学系(2009、2010级),法医学系(2009、2010级),口腔学系(2009级)。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问卷,先由经过短期培训后的调查员对川北医学院各年级、医学专业进行预调查,确保问卷问题的完整性及其回收率。再到教室分发问卷,由被调查者现场填写,调查员现场回收。一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56份,有效问卷1146份。有效回收率95.5%,符合统计学标准。
2 结果分析
我们可以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医学生玩网络游戏总体情况良好,少有严重情况,但也存在些许不足,需要采取措施。
2.1 医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基本情况分析
经统计,在回收的1146份问卷中玩网络游戏的同学有734(64.38%)人,其中男生482(65.67%)人,女生(34.33%)人,从比例可以看出接触网络游戏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因为男女性格不同,男生喜欢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而女生倾向于在现实生活中与朋友聚会、逛街、聊天等,她们通过这些方式就已经可以调节生活,因此只有少部分女生玩网络游戏。76.47%的同学玩网络游戏是不花钱的。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情况一般,他们更愿意将金钱花费在正常消费上。81.95%的同学玩网络游戏的平均时间集中在两小时内。通过软件分析,被测试者中沉迷网络游戏的人仅有9.53%,52.35%人仅仅是喜欢而不沉迷。这是由医学这个特殊专业决定的,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职业,如果没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很可能发生严重的医患纠纷,所以医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习上而无心顾及网络游戏。同时医学生知道沉迷于网络游戏会诱发“电脑眼病综合症”(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眼睛干涩,发痒,灼热和畏光等)。“电磁”污染对身体具有慢害,医学研究表明:在电脑辐射的作用下,人很容易产生紧张,失眠,嗜睡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进而引起神经、心血管、免疫功能及眼睛等方面的改变,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2.2 玩网络游戏后的影响分析
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游戏对其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基本无影响,游戏后依然能很好的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但根据我们的调查也不能完全否认网络游戏就对医学生没有影响,也有可能被调查者没有意识到或者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抵触网络游戏会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事实。也有部分人发现玩网络游戏后对其自身产生了巨大影响,根据软件分析这一部分人中92.35%人都是网络游戏沉迷者。他们发现游戏后自己会出现一系列学习下降、沉迷忧郁分不清现实等网络游戏戒断症状。这一部分人应该受到学校的重视,要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其戒除网瘾。也有多数人发现玩网络游戏后自己在现实和游戏中的表现不同。他们往往会不断地放大虚拟的自我,而回避现实的自我,形成双重自我经常错位的人格。②有46.72%的同学发现玩网络游戏后对自己身体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手腕关机不适、腰酸背痛 、免疫力下降、紧张、焦虑、失眠、思维迟钝等。
2.3 医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看法分析
调查还发现在对网络游戏看法方面,同学们持两种相反的观点。64.05%的同学认为网络游戏可以逃避现实,例如生活中失意的人可以在游戏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让压抑和焦虑的心情得到暂时的释放;
玩网络游戏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生活;
网络游戏让人们分不清现实与游戏,有时会有攻击性的行为。但是,也有29.56%认为网络游戏可以让我们在紧张的现实生活中得到放松,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充分的填补了空闲时间,提高了集体意识;
网络游戏还可以扩大交际面,大家一起组队打游戏建立了良好的友谊,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例如性格相对内敛的人,在现实中不善于和别人交流,通过虚拟游戏世界的交流表达,逐渐打开心扉,慢慢的融入周围的生活。我们应该以辩证的观点看待网络游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尽情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生活的同时,也在思维方法、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个人成长等方面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和冲击。作为医学生课程相对繁多,偶尔的网络游戏可以放松身心,有助于心情的调节以及智力的开发。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将网络游戏作为唯一消遣的方式,不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3 使医学生理性对对待网络游戏的建议
医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情况总体良好,绝大多数人都不沉迷网络游戏。对于调查中沉迷网络游戏的小部分人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高校应该多开展些课外活动,增添大学生的生活色彩。还应该开展关于此方面的教育讲座,通过老师的谆谆教导,使同学们在内心力真真的体会到网络游戏带来的危害。老师也要积极联系学生家长,让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沟通,缓解沉迷网络游戏的情况,同时也可缓解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家长应该从多方面关心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情况,多和孩子聊天沟通。学生自己也应该多进行户外运动,这样既打发时间,又强身健体,还能增近同学之间的感情。
本文系川北医学院2012年度学生科研课题(编号:12058)的研究成果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