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药剂科实习自我报告【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03 15:00:09 来源:晨阳文秘网

我院是所二级民族医院,近几年随着医院业务不断发展,用药品种大幅度提高,新药不断应用,用药的复杂性不断增强,风险不断增大。随着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于2011年7月1日正式实施,规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药剂科实习自我报告【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药剂科实习自我报告【五篇】

药剂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不良反应监测 现状与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92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84-01

我院是所二级民族医院,近几年随着医院业务不断发展,用药品种大幅度提高,新药不断应用,用药的复杂性不断增强,风险不断增大。随着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于2011年7月1日正式实施,规范和加强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管理已迫在眉睫。开展ADR监测工作目的是加强药品管理,安全合理用药,是促进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1 现状与问题 回顾我院的ADR监测工作,呈现发展迟缓,收集被动,难脱应付差事之嫌,造成这种局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1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院领导将ADR监测工作当作一般的事务性工作,缺乏领导的有效管理,造成科室协作方面只强调药剂科收集,而忽略医务科落实上报的作用,人员上只强调药剂人员而忽略医护人员,未于科室质量考核挂钩,缺乏激励机制,造成医护人员推诿、瞒报,即使偶有上报也存在ADR报表不规范,报告内容多存在漏项或错项,上报的合格率不高,造成监测技术质量下降。

1.2 医护人员的ADR认知度低 我院是家民族医院,医护人员大多是蒙医院校毕业,大家往往只关注本专业相关内容与知识,对ADR方面的信息不重视、不了解。大多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出现ADR以后,有思想顾虑,或是担心如实报告情况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填写的监测报告会成为医疗纠纷中的证据;
或是因为工作忙抽不出时间来填写报告;
或是不能认真细致地搜集ADR并加以分析判断,填报表时缺乏客观性、科学性;
或是对ADR不上报,认为ADR是由个体差异、配伍禁忌、药品质量、用药不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这些原因都是造成临床医护人员不愿积极主动搜集、分析、上报本科室发生的ADR。

1.3 未列入药剂科的工作重点 ADR监测工作在药剂科只是挂名而已,未列入工作重点之一,不能有效开展此项工作,缺乏与领导、医护之间的沟通。

1.4 药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药师自身对ADR的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主动性,ADR的信息收集迟缓,不能准确、及时向临床提供的最新信息。

2 对策

2.1 提高领导的重视 主管院长亲自挂帅,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成立医疗机构监测体系的人员是由监测领导小组、专(兼)职ADR监测员、医生、药师、护士组成。ADR监测网络的各组成部分,各司其职,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积极配合,使得ADR监测报告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医院依据各科的用药量比例,制定上报ADR的上报指标,医务科负责与科室质量考核挂钩,是每月质量通报重要内容之一。最终形成院长抓,主管科室抓,科主任抓的局面,使ADR的监测在医院有了可靠的行政保障。

2.2 加强学习提高全院医、护、药、技人员的ADR认知度 医务科负责将学习ADR方面的知识列入医院年培训计划之中,中蒙医进行互补学习,借鉴其他医院的经验,完善监测制度,提高蒙药制剂的ADR监测水平。针对临床忙,嫌上报麻烦的心理,各科主任应组织本科室人员对相关重点内容进行加强学习,密切关注本科室相关药品的使用情况;
建立重点药品关注制度,定期查看重点药品在临床的使用流向、使用情况及ADR发生情况,定期通报;
建立科室异常用药质询制度,质询结果在医院医疗质量通讯中体现。促使全院医、护、药、技专业人员深刻地认识到ADR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将上报ADR视为自己的责任,多渠道严格把关,不放过已发生的、可能的任何一例ADR的评价,从而使ADR监测真正做到为病人安全用药保驾护航。

2.3 列入药剂科的重点工作之中 药剂科应当从传统的模式中转换出来,适应新时期的角色,将ADR监测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之中。积极、主动收集,为医院集中提供专业化信息,加速ADR信息在临床流动,使临床医护人员及时了解ADR的最新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危害,降低因药学信息在临床流通不畅带来的药疗隐患,增加医疗安全。

药剂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药制剂分析;
教学改革

中药制剂分析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的专业课程[1]。该课程内容涉及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基础学科及专业学科的知识和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观念,能够熟练掌握检测中药制剂质量的技能以及具备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能力[2]。由于课程内容枯燥繁多、涉及学科复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学习效率低。为提高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效果,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摸索,进行教改尝试。

1、在理论教学内容中,引入案例分析,加强对《中国药典》的研读

我校中药制剂分析的教材采用的是由梁生旺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第二版),本教材是参考2005版《中国药典》编写,部分内容与现行2010版《中国药典》不符,一些知识点已明显滞后。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对陈旧内容进行调整,引入新的内容。此外,虽然学生在学习中与《中国药典》内容有关的课程有多门,如中药药剂学、分析化学、药事管理学等,但均未对药典进行系统讲述和研读,造成学生对药典不熟悉,不能较好的理解及利用药典,导致学生在实验操作或科研工作中错误频出。

为在学习同时,为加强学生对药典的研读,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开展案例教学, 通过典型案例的介绍、剖析, 引导学生讨论并参与案例的实践,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中药注射剂质量分析及质量标准内容时,首先引入近年广为人们关注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案例。例如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丹参注射剂等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严重不良反应中成药排名前列的中药制剂,鱼腥草注射液、复方蒲公英注射液、鱼金注射液、炎毒清注射液等多种中药注射液,则因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叫停。提出诸如中药注射剂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导致安全性问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药典在质量标准方面如何对中药注射剂进行控制,我国针对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制度有哪些,如何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在评价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进入本次教学的核心。

案例式药典教学还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并锻炼表达沟通能力。例如提出一个复方中药制剂,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质量标准,每组派出代表阐述设计方案及其理由,最后共同学习药典中该品种的质量标准,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所谓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 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典型任务出发, 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 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3]。由于中药制剂分析是一门应用学科,而长期以来开设的实验内容较为封闭、单一,学生实验能力难以提高,与实际药厂生产、药检脱节。为此,我校引入工作工程导向模式,对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力争使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理论及实验课程学习后,具备正确阅读、理解和执行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能力, 规范熟练地应《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和技能, 对药品进行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熟悉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程序;
能够进行专业计算及正确书写检验报告。

首先,设立各种工作情景,例如药厂质检、医药公司质检、药检所分析等,使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熟悉各类职业环境。改变以往学生参与性低,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低下的情况,并为将来的就业做一定准备。

其次,在实验内容方面,改变以往单一、滞后的实验内容,开设多种类型、训练目的不同的实验,具体包括:(1)基础实验,针对基本分析实验技能的训练。(2)验证型实验,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对《中国药典》中的基本实验方法的进行训练。(3)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4)开放性实验,设定不同任务,由学生自行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完成数据处理,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在每一大类实验结束之后,进行考核,并开展全校性实验技能比赛,规范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书写。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前带领学生进行预习,熟悉实验内容,理解实验原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摒弃以往单一的板书教学,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加视频、图片等展示,使教学更加生动,易于理解。

3、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学生能力评价

以往,对学生成绩评价中,都是注重对理论成绩评价,忽视实验能力的评价。然而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往往影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为了促进中药制剂分析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并体现教育公平,我们重新设定了成绩考核方式,即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40%),理论成绩(40%)。平时成绩由课堂提问、文献调研、综述写作三项组成,实验成绩包括预习报告、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报告三项组成,理论成绩为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以期从更加综合、更加全面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调动学生的课堂、实验参与性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为提高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对本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生旺,中药制剂分析[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药剂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临床药学与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主要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和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影响体内过程的因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研究为新药筛选及结构优化、剂型设计、制剂质量评价、临床合理用药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新药申报时必须提供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资料[1]。这门学科涉及药理学、生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及数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是整个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药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2]。十几年来,笔者一直承担着我校临床药学与药学专业四年级本科生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本文就我校在该课程实验教学实践与改革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以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实验内容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

 

每一个实验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数据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都交代地非常清楚,实验所需的各种储备液、缓冲盐、麻醉剂等溶液均配制好待用,所需的各种玻璃器皿等器材都按相应规格准备好,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实验时只是按部就班,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无法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实验教学模式乏味单调、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多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3]。这种模式一般是教师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技巧,然后学生依葫芦画瓢完成实验,机械操作。在这种教学模式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依赖教师、不爱钻研、不喜思考,达不到真正地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4]。

 

(三)实验课程评价方式不合理,学生缺乏积极性以往由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隶属于理论教学,所占学时比较少,实验成绩在该课程期末总评成绩中占比很低,通常只有10%—15%,此外实验成绩的评定主要以书面实验报告为准,而对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实验中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基本没有考虑,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出现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许多同学认为实验是无关紧要的,只是马虎对付了事,致使经过实验训练后,仍没有正确地掌握基本技能,更不用说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为提高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调整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以往我校开设3个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项目,分别为水杨酸软膏的经皮渗透实验、磺胺甲基异噁唑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和磺胺嘧啶肾清除率测定实验,每个实验6学时,共18学时。由于实验学时过少,为了让学生能完成实验,老师为学生做了充分的实验准备,导致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只是机械操作,实验效果欠佳。目前我们将实验总学时已增至40学时,停掉了磺胺嘧啶肾清除率的测定实验,并在原有的验证性实验中融入研究性实验的设计。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水杨酸软膏的经皮渗透研究或法莫替丁大鼠在体小肠吸收研究,引导学生查阅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所提出的各种研究方案进行对比,探讨不同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了1—2套合理而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方案来开展相关实验,包括动物实验、样品处理及分析测定、数据分析及处理统计、图表绘制等;
实验准备工作亦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还需组织学生对相关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与讨论,分析实验过程的关键环节,总结实验成败原因和心得体会,教师最后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点评与总结。我们将综合设计性教学理念引入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仅提供必要的理论引导,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此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往上实验课时绝大多数学生很少会去思考实验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么操作,只是按照老师上课讲述的内容或实验讲义机械操作,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5]。教师针对实验相关内容事先设计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准备、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数据分析与处理、图表制作等方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出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按照确定后的可行方案独立开展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需组织并参与实验讨论,还可就学生难于理解的部分进行适当地讲解。PBL教学法的引入,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以往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采用实验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10%—15%的计算模式,教师主要依据学生的书面实验报告这个单一标准来评定实验成绩,这导致许多同学产生了实验课无足轻重的观念,实验报告相互抄袭问题严重。目前我们改革了实验教学考核方式,采用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三者综合评分;
其中实验预习包括相关文献查阅情况、所制定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讨论时的表现,占总成绩的30%;
实验操作过程包括实验准备情况、实验操作水平以及实验习惯,占总成绩的40%,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图表绘制以及书写规范,占总成绩的30%;
三者综合为实验课的总成绩(满分100)。同时,我们也提高了实验成绩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课程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提至45%,这一比例也基本符合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实验学时(40学时)在整个课程(85学时)中所占学时的比例47%。这个综合评分制既考察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措施,近年来我们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带教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建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何伟,尹莉芳.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J].药学研究,2015,34(08):485-487.

 

[3]程欣,马云淑,陈凌云,等.PBL教学法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能力提升中的探索性研究[J].中南药学,2017,15(05):700-702.

 

[4]张湛睿,冯锁民,马远涛,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116-118+123.

药剂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第4篇

精心挑选见习地点,确定药剂学工业见习内容

明确了工业见习目标,下一步则需要精心挑选见习地点以便结合见习地点的特点制定切实合理的见习任务。见习地点的选择直接关系见习效果的好坏,笔者认为选择药剂学工业见习地点应结合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选择历史悠久的大公司或药企,这些制药企业往往具有品种多有新型的设备以及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等特点,选取这样的企业作为见习地点,不仅可以丰富药物制剂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了解药企的真实需求,为培养制药工程人才缓解企业人才紧缺或为制药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作出贡献。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09级药物制剂专业有38人,我们精心选取5个见习点,每个见习点侧重的理论知识点不同。以其中一个见习点为例:该见习点为中南华南地区首家粉针生产企业,也是广州首家头孢菌素粉针生产企业。该企业具有五十多年生产抗生素粉针的历史,现为广东省最大的粉针剂和水针剂生产企业之一。我们选取该企业为见习点,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形象地了解和掌握灭菌制剂以及无菌制剂技术。同时,我们结合该企业生产的品种,确定该见习点药剂学工业见习的主要任务为掌握粉针剂水针剂干混悬剂等灭菌制剂的生产。确定好见习地点后,负责带教的教师应亲临见习现场落实见习具体事宜,根据各见习点特点,与见习点负责人沟通后制定见习主要任务并安排具体见习内容。如学生在去前述企业见习前,教师与药企负责见习的人员沟通,平衡好见习与企业生产的关系,落实好见习具体车间任务,并应根据药企规章制度,提前带领学生做好乙肝两对半青霉素链霉素以及头孢菌素类过敏检测,体检合格后方可进行工业见习。良好的见习地点切实可行的见习内容为提高药剂学工业见习质量提供依据。

综合多方因素,制定药剂学工业见习考评体系

药剂学工业见习是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药物制剂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制定客观的药剂学工业见习考评体系。一个综合客观的考试评价体系是完善药剂学工业见习效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保证工业见习效果,我们拟将药剂学工业见习成绩分为三个部分考评:即理论知识考试见习点指导教师评分以及见习报告评价。理论知识考试侧重考察药剂学以及药物制剂工程学相关理论知识点,见习点指导教师评分侧重考察工业见习期间学生对待工业见习的态度,而见习报告考评则侧重考察学生见习期间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三部分的分配比例为50%,25%,25%。其中任何一部分不合格均视为药剂学工业见习成绩不合格。只有针对药剂学工业见习的特点制定综合客观的考试评价体系,才能够保证工业见习的效果。因此,应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客观合理的考评体系。

药剂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第5篇

信任危机—愈演愈烈

国家药监局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显示,2010年,中成药不良反应排名前20位的品种中,中药注射剂占了17个,前3位分别是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中成药排名前20位的品种均为中药注射剂。2011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药注射剂依然是中药制剂的主要风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3名的药品分别是清开灵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和参麦注射剂。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共收到14个大类中药注射剂报告10.3万例次;
其中严重报告5500余例次,占比为5.3%。监测网收到的所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均为中药注射剂。国家药监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颜敏说:“2012年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同比增长58.2%,高于不良反应总体报告增长率。”

连续三年,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刷新,这让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再次受到巨大的挑战。几年来,随着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接连发生,全国很多大医院为安全考虑,早在几年前就暂停使用中药注射剂,再联想到近期不断有如福州协和医院、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对中药注射剂封杀的消息,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技术提取的科技结晶正在经历着严重的信任危机,而且,由于各地三甲医院的不断“加盟”和示范作用,这种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前景似乎变得暗淡起来,对中医中药的发展,以及国家《中医药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势必都会蒙上一层阴影,此种现状应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客观评价—优胜劣汰

当一系列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后,国家于2009年7月紧急启动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国家药监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颜敏表示,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三年来,大部分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对产品的风险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中药注射剂标准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中药注射剂整体的安全性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3年来,没有发生特别严重的质量事故,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事实上,历史问题应客观分析,不应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全都把帽子扣在中药注射剂产品本身上,人为因素占了多少,临床上超适应症、超剂量、超配伍禁忌情况如何,这些都应该用数据来说话,还中药注射剂本来面目,而不应以偏概全的对其妖魔化。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副主任杜晓曦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80%—90%都是源于不合理使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70%是由临床不合理用药引起的。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现象较为普遍,“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2期警惕左氧氟沙星、双黄连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关于双黄连注射剂死亡病例报告分析显示,80%的患者有合并用药,多数合并使用了1—4种的注射剂;
第45期警惕香丹注射液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香丹注射液严重病例报告显示,临床使用该药品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表现为:约40%的病例超说明书规定适应症用药;
约15%的病例超说明书规定剂量用药,其中一例患者单次最大使用剂量是说明书规定最高剂量的2.5倍。

大量数据显示,临床上不合理用药是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政府层面上,一方面要对质量不符、工艺落后、确实存在安全风险、临床效果不明确的品种坚决予以淘汰;
一方面还要严格监控临床医生的规范用药。而从企业层面要不断加强自律和学习,营销上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要向临床医生传递正确的用药信息。

自我提升—联合突围

中药注射剂面临的信任危机,作为矛盾主体方的生产企业首先应考虑如何根据国家的评价结果来提高自己生产工艺水平和质量标准,同时根据多年来的临床应用反馈及上市后的临床观察试验,主动完善相关药品的说明书,并不断开展针对医生、护士的合理用药的继续教育,不断增强临床医生的用药安全意识。

正如,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所说,“说明书就是一个防火墙,保护了企业,保护了医生,也保护了老百姓。”张伯礼表示,要加强中药注射剂风险控制,除了开展临床不良反应研究外,修改和完善药品说明书也是重要环节。普遍展开安全性再评价后,要把所有的结果落在说明书上,应该经常修订说明书,发现新的问题,随时修订上来,提醒临床医生注意合理使用。

作为企业方只有不断地反思与改进,才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和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加壮大,才能切实巩固和弘扬中药注射剂这一中医药创新成果,切实保证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但我们同时也要思考一个问题,中药注射剂一次次被媒体推到死亡的边缘,在拷问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同时,这是否只是一种表象,是否存在幕后的推手,是否存在相关利益集团的驱动,很多医院毫无理由的停止使用中药注射剂,难道不让我们匪夷所思吗?

我们不可以忽略的事实,自从外资企业打开中国医药市场的大门后,从此就改变了中国的医药环境,在外资企业给中国带来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昂贵的药品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中国临床医生的用药习惯。再加上,中国临床医学教育的排他性,受西医教育的中国医生从骨子里看不起中医,因此,外资对于西医临床医生的教育成本就显得更低了。但是,自从中药注射剂问世以来,尤其这几年的蓬勃发展,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渐渐动摇了一直以来被外资所引以为豪的在三级医院的高端市场的垄断地位。因此,笔者有个大胆的猜测,当前中药注射剂所面临的困境是否与外资企业在幕后联合围剿有着一定的关系?事实上,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竞争犹如看不见硝烟的战火,始终就没有停歇过,尤其在高端医疗市场,更是拼的你死我活。

共同呵护—国之瑰宝

近几年来由于极个别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由于不规范使用出现了一些不良事件,导致很多人怀疑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这其中还不乏广大的医务工作者;
部分毫无专业背景的媒体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不断把错误的声音传递给老百姓,对中药注射剂进行狂轰滥炸;
更有部分地区和医疗机构不负责任地全面叫停中药注射剂;
甚至还有别有用心、对中药注射剂敌视的人“强烈呼吁:禁止西医医院使用中药注射液”。

世界医药的发展从来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中药注射剂的发展也是一样,中药注射剂是中国首创,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产业,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很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是独树一帜,发挥着西药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药注射剂也仅仅发展几十年而已,它也是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换代的过程。

“是药三分毒”,哪一种药物都有不良反应,我们不能因为极个别不良反应事件而以偏概全,对所有中药注射剂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因噎废食,从此对中药注射剂全盘否定。试问,自青霉素问世以来有多少人因为过敏而死亡?但我们不能因为青霉素发生了那么多的严重的过敏反应,就否定了青霉素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每年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均显示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远远高于中药。我们不能总把目光聚焦在中药注射剂身上,更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中药注射剂,同时我们还应该理性看待西药,不能盲目依赖西药,在西药的发展史上,既有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益处,但也有很多造成了意想不到的伤害。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就是反应停这一著名的事件。1957年,德国梅瑞公司购买格郁能药厂研制专利药沙利度胺,作为镇静药治疗妊娠初期的恶心、呕吐等反应,以商品名“反应停”(Kevodon)作为OTC销售,在欧美、非洲、澳洲和日本上市;
仅德国在1959年每日约100万个妇女服用;
每月销售量达1吨之多;
先后有46个国家应用。但1959后陆续出现畸胎儿,在使用“反应停”前,德国“海豹胎“出生几率为1/10万,到了1961年,出生几率已升至1/500,增加200倍。全球“海豹胎”总计有10016例,而致出生前死亡的约7000例,另有多发性神经炎1300例。

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