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水平,必须从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三个方面入手,并把握好报告内容、事实表述、适用法规等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今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质量问题报告【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质量问题报告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水平,必须从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三个方面入手,并把握好报告内容、事实表述、适用法规等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今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审计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逐步健全科学规范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随着审计报告使用主体的日益广泛和公众对审计报告的日益关注,审计报告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反映审计事项的结果,使审计报告的质量经得起各种检验。
一、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前提条件
(一)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
国家审计是依法进行的审计。《审计法》对审计程序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如“提前3天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应进行三级复核”等。而审计报告中的许多内容与依法审计是分不开的。如果是因为没有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而造成的程序上的违法,那么无论多么完美的审计报告也是经不起法律检验的。因此,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是编制好审计报告的前提。
(二)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
审计报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事实,即我们常说的审计查出的问题。每一次审计风暴的掀起,无不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大量违纪违法事实被披露。这些问题,往往只有通过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方法及步骤开展审计才能完成。只有将审计方案中确定的内容及重点完成,审计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而一个有分量的审计报告,还需要大量的审计事实来支撑。没有针对性很强的审计方案指导的审计项目,不能保证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是编制好审计报告的重要保证。
(三)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审计的三大职能是监督、评价和鉴证。《审计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是法律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力,也是审计报告的一个主要内容。然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仍有少数审计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常常将审计评价看作可有可无,存在不评价和乱评价的现象。如在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时,常以“比较真实”这一非法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表述,以其替代审计评价准则规定的“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的三项法定评价标准,使审计评价失去恰当性。还有的审计评价前后矛盾,对同一审计事项做出了相反的评价结论,即一方面认定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是真实的,而另一方面又认定其财政财务收支存在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性,影响了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因此,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是编制好审计报告的关键。
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具体要求
1、要素齐全、内容完备。审计报告包括标题、编号、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内容、出具单位、签发日期等要素。其内容包括审计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等,必要时可以提出改进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的问题是审计报告没有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的表述,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未按规定引用文号及原文具体内容,缺少审计评价意见等。2、主次分明、表达严谨。对审计报告中问题的排序,要符合基本逻辑,要有主次之分。重要问题、宏观问题、实施方案中列明需要审计的问题排在前面;一般性的问题、随机发现的问题、未规定检查的问题排在后面。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描述要严谨,要有标题、定性、金额、处理意见。违法违规的事实要清楚、定性要准确、依据要充分、处理处罚意见要恰当。评价内容要围绕审计目标,包括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评价时要留有余地,尽量不使用绝对的表达方式。
3、事实清楚、分类合理。对审计查出问题的事实要表述清楚,不能使用含糊的语言。同时将产生问题的原因、后果在报告中表述清楚。审计报告所列数字要完整、精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间不加分隔符。事实不清是我们复核时经常遇到的事情,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证据,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按问题的逻辑关系、资金流向等进行分类汇总,也可以验证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完整性。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处罚意见的分类要合理。常用的分类方法,一是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所列的标准分类,如经济责任审计的五大板块;二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分类,如财务收支方面的、资产质量方面的、经营管理方面等;三是按照审计调查事项分类。还有其他的分类标准,但要注意分类准确,逻辑清楚。
4、定性准确、处理处罚恰当。审计定性是把握审计的关键,这不是言过其实,定性不准确、处理处罚不恰当往往是引起审计复议甚至诉讼的主要原因。但在实际工作中,定性不准的情况在复核时经常出现,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处长要在审计定性上下功夫,提高审计质量。一是要注意法规的时效性,引用行为发生时的有效文件,行为发生时还未生效的文件或者已废止的文件不能引用;二是要注意引用法规的级次,级次高的优先使用;三是引用法规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果根本找不到法律依据,则要按照“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执行,但要将情况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由上级机关向有关机关建议完善法制;四是处理处罚要恰当。国家有明确规定的,按照规定处理、处罚。对于审计处罚,审计机关要谨慎使用自己的裁量权,并注意同类问题处理处罚的一致性。
5、用词规范、严谨细致。审计报告的用词要准确、规范,应避免由于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多字少字错字等低级错误的发生。如有的将“概率”误写为“几率”、将“法定代表人”误写为“法人”或“法人代表”;有的没有做到严谨细致,不认真,粗心大意,丢字多字错字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定性使用日常日语,没有上升为法律语言,而是日常口语,降低了审计报告的权威性。
6、加强复核、落实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复核是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审计组长、业务处长及法制机构的三级复核,在审计报告的不同环节,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层层把关。三级复核人员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如果将审计复核落实到位,许多质量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的。同时,还应落实审计会议制度。为了保证审计报告质量、防范审计风险,6号令建立了分层次的业务会议制度,对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这种做法在增强审计业务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的同时,也必然会促进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审计法修订释义读本》2006年3月
质量问题报告范文第2篇
一、高质量财务报告的涵义
《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中对“高质量财务报告”的界定是这样表述的:“高质量财务报告指的是向(企业)外部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其他在经济中有关资源分配决策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财务报告。按照高质量准则所产生的财务报告应能形成具有透明度的信息。透明的信息具有足够的信息含量,它能很快地被理解,以便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据以做出经济决策提供一个重要的基础”(葛家澎,2000)。财务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给阅读者或使用者提供经济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财务报告的质量标准即为其目标,其质量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财务报告的编制是否遵循规范的操作程序、其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高质量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是信息内容的质量,这是高质量财务报告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财务报告的有用性是依赖于信息内容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二是信息表述的质量,这是使信息内容质量得以充分实现的保障,只有充分而公允的信息披露才能使决策者做出有效裁决。三是信息约束条件,这是辅助的质量要求。
二、基于供应链的高质量财务报告影响因素分析
“财务报告供应链”这一概念是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于2008年提出,具体界定为“在财务报告的准备、编制、批准、审计、分析和使用过程中涉及的参与者和一系列过程”。围绕这一主线,可以从源头上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并实现协同效应。因此本文试图从财务报告供应链视角来研究财务报告问题。
(一)财务报告下的供应链分析 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财务报告供应链的界定可知,企业的财务报告从准备、编制,到分析和使用一系列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某一特定主体在特定要求的限定下从事各自活动。企业财务报告供应链正因这一过程与企业运营中的商品和劳务的供应链类似而得名。它是在供应链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财务报告生成和提供过程的逻辑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征,将供应链思想引入到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中而产生。
在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复杂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参与主体,例如政府、作为财务报告主体的企业管理层、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依托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对外进行审核的企业的董事会、财务分析中介机构等,它们在逐一执行各自职能,以达到财务报告的形式转化,贯穿了财务报告的生成、提供和使用的全过程。各个主体在财务报告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因而其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也不同。其中,政府在财务报告供应链中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制定相关准则,这主要是由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承担;
二是行使监管职能,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国证监会)承担。
(二)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主要影响因素 基于企业财务报告的整体结构,从高质量财务报告的生成和提供机制来看,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包括:政府的监管、管理层的编制、信息中介机构的分析和解读等。这是从参与财务报告的准备、编制、分析、使用等环节的各个主体的角度进行的分析。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要求每一个参加主体都要确保自身所在环节的合理、合规和有效。
三、财务报告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明晰了供应链导向的研究思路和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因素。下文将按照供应链导向思维对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一)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或上市等过分美化财务报告 在财务报告的基本情况说明部分,管理层被要求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目标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资金增减及资金周转情况,成本费用和收入计划完成情况,税金缴纳情况,基金增减情况,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等进行客观的概述与说明。然而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由于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业绩水平关系到管理层的利益回报,也关系到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前景和走势的信心,尤其是当企业正在努力上市时,为了满足上市门槛条件,管理层往往是谨慎地美化各项利润数字,或者只重点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隐藏对企业不利的信息,以便在外界建立一个运行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到了报告的质量。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失衡 财务报告的审计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审计业务,其审计意见虽不能被认为是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及经营效率、效果所作出的承诺,但也是提供给财务报告使用者关于财务报告可靠程度的一种权威性意见。然而在企业实际操作中,由于各方对注册会计师工作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够,加之现行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制度存在缺陷,从而使得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进而对审计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我国公司治理制度中,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管理当局掌握着实权,因而当注册会计师向公众披露真实的信息不利于企业持续经营时,企业管理当局就有可能与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合谋,或者注册会计师会被管理当局“俘获”成为同谋,一同欺骗审计委托方和社会公众,并从中牟利。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为了保证公司管理当局能遵纪守法,履行应尽义务的制度安排。而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现状是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权力制衡机制失效,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这是导致财务报表信息披露行为规范失衡的主要原因。内部人控制即企业的管理者凌驾于董事会之上,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主人,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以欺骗股东,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此外,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由原来的国有企业通过改制转变而成,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国有股 “一股独大”的现象。众所周知,由于国有股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容易形成所有权虚置和缺位,从而导致权力的监督与制衡机制难以实现。
(四)政府监管不到位与会计制度不健全 法律法规是财务会计制度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对上市公司的法定监管主体是政府机关和相关的行业自律组织。我国金融行业实行的是分业监管制度,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是证券业监督委员会。然而从现实的情形来看,证监会作为最高的监管机构,其监管范围过于宽泛,而监管人员的专业技能却有限,这往往导致管理制度全面而实施管理却很片面。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科学与否对财会报告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但是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体系仍然不健全,会计准则定义和释义不准确,会计法规之间又存在不协调的地方,这些都导致企业始终能有机可乘,向公众披露虚假的财务信息。
四、基于供应链的高质量财务报告构建
根据企业产品的供应链原理,可以以此为蓝本,建立基于供应链的财务报告,这样就能兼顾财务报告编制前、编制中和编制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面地消除财务报告出现纰漏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报告质量的最大化、最高化。具体而言就是在财务报告的准备、编制、批准、审计、分析和使用的一系列过程中,围绕这一主线,全程地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并实现各个环节和各个参与者的协同效应。针对目前我国财务报告供应链主体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企业建立基于供应链的高质量财务报告提供可能。
(一)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财务报告质量的高低是依赖于会计准则的科学性的,严谨、完善而科学的会计准则是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积极创建我国具体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已颁布的具体准则包括关联方交易、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债务重组、收入、投资、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会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易、或有事项等等。这些具体的会计准则是财会人员从事财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为补充和完善现有是会计准则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编制科学、反应客观事实的财务报表提供了基本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数量逐渐增多,对于其财务的规范也需要相应的制度。因此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先进国家的制度。
(二)完善注册会计师的外部监管机制 作为第三方的注册会计师是企业财务报告审计的受托人,应该恪守客观性和独立性,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合法性、真实性和一贯性进行审计,形成审计意见,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一定效力的保障。因此,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与管理,严格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制度,完善相关的惩治机制,从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外部来加强企监管。
(三)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权力主体制衡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的现象,应该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的形成,实际上是公司治理中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和债权主体缺位以及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相匹配的问题。因此,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依照相关法律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平衡企业的所有者、支配者、管理者之间的相互权力、责任、利益等,从而真正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治理机制。其中,关键是要确定董事会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核心地位,一方面要赋予董事会相应的、实质性的权力,另一方面要改善董事会的内部分工和制衡机制。只有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制下,董事会能够与管理层各司其职,并实施必要和恰当的监管,防止管理层受利益驱使而出局虚假财务报告。
(四)完善财务报告的分析、解释机制 从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分析环节来看,大部分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于公司所披露的原始信息的理解和把握是不全面、不专业的,因而是“有限理性”的,因此还需要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加工、转换和解释,以便形成对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的信息。他们的分析和解释还会形成正外部性,从而产生溢出效应。证券分析师便是典型的想个人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提供财务报告分析和解释的专业人士。为了充分发挥他们对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后续作用,应该严格资格准入制度,完善相应的职业守则和准则以确保其职业操守,制定相应的法律以切实确保其独立性。
(五)加强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从财务报告供应链的整体上讲,加强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是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又一重保障。外部监管包括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两方面,都是独立于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因而具有客观性。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应该有机结合,才能确保监管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同时要将法律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也要构建针对政府监管的社会评价和问责约束机制,保证权力与责任的平衡。
本文从财务报告供应链的视角解读了如何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应该从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完善注册会计师的外部监管机制,完善公司论证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权力主体的制衡,完善财务报告的分析,解释机制,以及加强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等视角来确保财务报告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跃堂、张祖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及信息披露监管》,《会计研究》2001年第10期。
质量问题报告范文第3篇
要出具一份高质量信息充足的检验报告,首先要有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切实可行有效的规章制度、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以及相应的记录表格,应涉及到抽样、运输、贮存、检测、原始记录、出具报告整个过程,每一步都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抽样时,抽样人员二人以上应自始至终都在样品现场,并且同时开具抽样单(包括:任务来源、抽样单位、产品名称、注册商标、规格型号、生产单位、地址、抽样地点、样品数量、样品等级、样品编号、执行标准、检验依据、生产日期、抽样基数、抽样方法、抽样时间、抽样人员各自签名、企业陪同人签名并对检毕样品处理进行约定如取回、报损、放弃及联系方式、封条编号)字迹工整、清晰,如有更改要加盖名章或手印,样品加贴双方人员签名封条;委托检验时,由委托单位提供样品,签订委托协议,对样品状态进行描述,由客户填写样品名称、注册商标、联系人、电话、邮编、传真规格型号、生产单位、地址、生产日期、样品数量、约定检验目的、检验依据及项目、检验费用、检验完成时间、报告领取方式、检毕样品处理、委托方保证声明、检验机构声明、样品编号、双方代表签名、检验室验收签名、一式三份一联业务存档、二联交检验室附存档报告后、三联交客户。样品运输、贮存过程中要保证不会受到污染、损坏、变质、丢失。
业务科室做好样品登记,检验样品备查样品分开,填写样品流转卡开具检验任务通知单,检验室领取检验样品,检验室主任向检验人员分配检验任务,检验人员检验时必须严格按标准进行检验,标准按类别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种,按性质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当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按照上一级标准进行检验;若被检产品的材料变化和性能要求不属于上一级标准范围内时,可依据企业标准组织检验。
检验报告的原始数据一定要真实、准确、可靠、无误,使用仪器设备、标准物质、量具要在检定、校准周期内,化学试剂、标准溶液 要在保质期内,检验人员一定要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仪器设备、标准物质要进行期间核查,使用在培人员一定要进行监督,并做好记录。
原始数据记录包括样品编号、检验依据、检验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环境条件、使用仪器设备型号、标准溶液浓度、检验过程描述、使用大型仪器检验项目要有曲线谱图并给出方法和仪器的检出限、检验员签名、同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以备出现异常情况核查、各步运算要根据测量精度确定有效数字的位数,严格执行法定计量单位。原始记录字面工整,如改动时要双杠改并盖检验员名章。例:“正确错误”,改动后文字或数据要填写在改动处上方。原始数据记录整理完毕检验员交审核员审核后,原始数据记录与抽样单或委托协议书、检验任务通知单装订一起,编制产品质量检验报告,要具有完整、准确和科学的概括性,字迹要清晰、工整,不得涂改,用字要规范,这样才能提供出科学公正的检测报告。
质量问题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单位;
财务报告;
质量
行政单位在运行过程中,通过财务报告,有利于了解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现状,结合报告内容能够制定出完善的财务管理计划,还能够引导行政单位分析经济运行现状,为行政单位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由此能够发现,财务报告质量将对行政单位的发展起到直接影响。随着我国财务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财务报告编制中,面临新规定以及新要求。在新政府会计准则中,则对行政单位财务报告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行政单位财务报告在存在一定问题,无法保证财务报告质量,针对这一问题,可提高编报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加抵销事项的准确性,提高经营资产入账的完整性,通过这一方式,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带动行政单位全面发展。
1行政单位财务报告内容、作用与质量要求
1.1行政单位财务报告内容
财务报告则能够反映出行政单位在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报告是一种总结性的书面文件,通常是由会计报表、财务说明书等部分组成,而在财务报表中,则包含了资产负债表,支出明细表以及在单位内部专项支出情况的等,通过财务报告,能够全面展现出行政单位内部财务情况。财务情况说明书则能够反映出行政单位一段时期的收入、支出以及结余情况,同时还能够反映单位内部资产变动情况,并且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还会详细阐述财务状况变化问题,总结财务管理经验,针对行政单位中存在的财务问题,提出针对性完善措施。在财务分析表中,则包含了预算执行、固定资产利用等内容。分析报告则是对分析工作的重要总结,在编制分析报告时,需要对行政单位财务信息有着深入了解,重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者则需要注重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运用关联性思维分析影响财务变化的多种因素。
1.2行政单位财务报告的作用
行政单位在运营过程中,通过结合会计核算资料以及相关文件,遵循真实性原则以及准确性原则进行财务报告编制,通过专业的财务分析报告,能够使行政单位管理者全面掌握行政单位的财务信息,同时还能够了解预算执行情况。行政单位通过编制财务报告,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1.2.1有助于上级部门了解各行政单位财务现状在行政单位中,通过编制恰当的财务报告,能够使上级部门深入了解个行政单位财务现状,同时全面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分析对比各行政单位的财务执行现状,将此作为基础,制定出完善的财政政策,对财政资金投向进行相应调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1]。1.2.2有利于加强管理,规避风险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通过编制恰当的财务报告,能够使行政单位管理者对单位的财务现状以及资金使用情况有着清楚了解与认知,同时还能够掌握当前状态的形成原因,及时发现行政单位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应对措施。通过这一方式,有助于加强行政单位的管理,起到风险规避作用。1.2.3有利于发挥外部监督作用行政单位编制全面且完整的财务报告,不仅能够引导财务信息使用掌握行政单位的财务信息,还能够加强对单位整体财务状况的监督。当前公众对行政单位十分关注,通过查看财务报告,能够掌握行政单位内部财务状况,引导行政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意识,避免出现财务差错,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由此能够看出,编制财务报告有利于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推动行政单位全面发展。
1.3行政单位财务报告质量要求
行政单位在编制财务报告时,为保证财务报告质量,需要始终遵循以下四点要求。首先行政单位财务报告中的相关数据,需要保证其真实性与准确性,与单位账面数据保持一致,不能虚构数据,保证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出行政单位财务及财务报告质量也有了保证,对行政单位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分行政单位,其财务报告仍然无法满足新制度要求,财务报告还存在一定问题,财务报告编制人员综合素质低下、抵销事项缺乏准确性以及部分经管资产未入账等,这些问题均制约了行政单位财务报告质量。在本次研究中,首先阐述行政单位财务报告的内容、作用以及质量要求,其次分析行政单位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提高行政单位财务报告质量的优化措施,推动行政单位全面发展。关键词:行政单位;
财务报告;
质量状况。其次行政单位需要保证财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出单位内部资金、资产以及预算执行等情况,不能够出现缺项以及漏项现象。再次行政单位需要保证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便于行政单位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财务现状,采取应对措施,对工作计划进行调整,避免问题长期积累,制约行政单位发展质量。最后行政单位需要保证财务报告的有效性,需要全面反映出单位的各项财务情况,提供完整的财务数据,分析各项财务数据变化的原因,反映出行政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2]。
2行政单位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2.1编报人员综合素质低下
现阶段,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财务报告工作对编报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则需要编报人员具有扎实的财务知识以及专业基础,同时还需要跟随时展需求,及时掌握全新技术与方法,将新技术与方法运用在财务报告工作中。但在行政单位中,存在部分编报人员,无法满足要求,综合素质低下,无法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如在部分行政单位中,存在部分编报人员,并不是会计专业出身,财务相关知识掌握不充分,记账缺乏科学性,不仅导致工作质量低下,甚至导致无法提供科学且准确的财务数据。还存在部分行政单位,编报人员老龄化严重,学习能力下降,对电脑以及相关系统操作方法掌握不充分,严重制约编报进度,同时无法保证财务报告质量。
2.2抵销事项缺乏准确性与可靠性
依据新政府会计制度中的要求,行政单位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应当对内部债权债务以及收入费用事项等进行抵销。在进行抵销时,核对双方的相关数据是最为重要且关键的环节,必须要保证数据具有一致性。若数据不一致,则会影响财务报告质量,财务报告不准确,但存在部分行政单位,在进行抵销事项时,由于抵销结果缺乏准确性,导致财务报告质量低下。例如在进行抵销计算过程中,双方数据不一致,而部分单位为节省开支,并未进行抵销,便直接生成财务报告。这一错误行为这会导致抵销事项的重复计算,无法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同时也不利于行政单位全面发展。
2.3部分经管资产未入账
为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则需要保证经管资产全部准确入账,这也是行政单位保证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因素。若经管资产不全,则会影响财务报告作用发挥。在行政单位实际工作中,存在经管资产未入账的问题。如部分行政单位,经管资产的时间相对久远,原始凭证丢失,无法准确预估经管资产价值,因而导致部分经管资产无法入账,制约财务报告质量。此外在财务报表中体现的经管资产的部分单位也存在未入账现象,主要是由于在财务报告编制中,随意调整报表,导致账实不符,制约财务报告质量。
3提高行政单位财务报告质量的优化措施
3.1提高编报人员综合素质
编报人员综合素质是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行政单位为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则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从根本上提升编报人员综合素质。首先针对行政单位内部现有员工,可定期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宣传财务报告的重要性,教授财务报告编制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为其讲解最新制度要求等,通过这一方式,能够引导编报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专业技能,掌握当下的财务报告体系。在此基础上,行政单位还可组织交流会,引导编报人员参加,在交流会中,可互相交流工作经验,沟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帮助编报人员答疑解惑,提高工作质量。其次行政单位需要提高人才准入门槛,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聘请专业人才。在招聘中,需要从多方面考察应聘人员,应聘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学习能力。通过招聘,为行政单位注入全新活力。最后行政单位可制定奖惩措施,激发编报人员工作积极性,保证财务报告质量。
3.2增强抵销事项的准确性
抵销事项是行政单位编制财务报告中的一项重要科目,事业单位需要引起重视,抵销事项核算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财务报告质量,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行政单位需要从多方面增强抵销事项的准确性。行政单位在进行抵消事项核算时,需要与同级部门以及上级单位就债权债务事项以及收入费用等事项进行对账,同时还需要将往来事项编制成明细表,并一一对比,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双方数据的一致性。在保证数据一致的基础上,进行财务报告编制,能够充分保证财务报告质量,有利于推动行政单位全面发展。
3.3提高经管资产入账的完整性
经管资产是否入账将对财务报告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若经管资产未入账,不仅制约了财务报告质量,同时也不利于行政了解内部资产状况,不利于科学决策的制定。由此能够看出,为提高行政单位财务报告质量,则需要进一步提高经管资产入账的完整性。在行政单位内部,需要依据新政府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要求,恰当处理不同类型资产的入账,保证资产入账的完整性。其次针对行政单位内部无法入账的资产,则需要依据相关规定处理。需要明确的是,只有保证行政单位内部所有制资产的妥善处理,才能够保证财务报告质量。最后为提高资产入账率,行政单位可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引导下,结合单位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入账流程。
4结语
通过提高行政单位财务报告质量,能够帮助行政单位充分了解内部财务状况,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单位全面发展。结合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针对行政单位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提高编报人员综合素质、增强抵销事项的准确性、提高经管资产入账的完整性,从根本上提升财务报告质量,促进行政单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文娟.如何提高行政单位财务报告的质量尝试[J].营销界,2020(21):135-136.
质量问题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生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是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本质主要是通过研究生参加必要的研究活动,使其在本学科或本专业领域内具备较高水平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阶段,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题报告的质量。
一、开题报告的意义
从研究生培养管理的角度讲,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是学位论文撰写的散射点,是为阐述、审核和确定学位论文题目进而讨论的报告会。开题报告是一个阶段性考核,是筛选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的一个首要环节,也是监督和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对研究生起到定位的作用。
从研究生的角度讲,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们汇报自己的学位论文准备情况,同时让老师们就自己的研究思路给予评价和提出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同时能够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帮助。它既是研究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前瞻性分析, 也是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个有益的实践。
1.开题报告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前提。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这对于论文之后的书写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探讨实际应用上是否具有一定的价值;
选题的依据和国内外现状,用于文献综述的书写也可用做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
选题的基本内容和研究重点,研究计划和思路及工作进度;
选题的创新点和预期目标,主要研究方法,所需经费、人员及物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研究的时刻表等。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题报告也是优秀的学位论文的一半。
2.开题报告可促使研究生做好各项论文准备工作。为使开题报告能顺利通过,这就要求研究生在开题报告前需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也要求系、教研室和导师对研究生的选题严格把关。对于选题合适,方法得当,措施落实的研究生批准论文开题;
对于尚有不足的就要求再作修改补充,重做开题报告。这样才能从一开始体现对学位论文质量的高度重视。所以搞好开题报告既是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3.开题报告可使选题范围、目的更加明确。为做好开题报告,研究生需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
了解国内外现状,还有哪些不足,研究的重点及有什么价值;
了解现有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条件和手段。通过这一过程,可使研究生选题的目的更明确,才能有效的进入论文撰阶段。
4.开题报告起到学术交流的作用。只有在导师以及专家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开题报告时的学术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开阔眼界,充分了解选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撰写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二、开题报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开题报告是建立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要研究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出初步的方案,征求导师和相关专家组的意见,再对原始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通过充分的论证和优化,确定出最优的研究方案。开题报告准备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论文的成败,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开题应有作用的发挥,降低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
1.形式主义严重。学生对于开题报告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开题报告的性质、作用了解浅薄;
同时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相对增多,师生间直接交流互动相对减少,加之导师工作,导致导师时间和精力投入难以到位,影响开题报告的质量。
2.评审专家不对口。在开题报告评审专家的选择上有争议,由于时间、距离、经费等问题,难以保证评审专家的入座率,甚至有的同教研室老师也会因为课程安排冲突等问题而难以到场;
有些专家与学生所研究课题专业不对口,难以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导致学生开题时存在的问题难以察觉,影响之后论文撰写工作的进展。
三、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的建议
1.导师责任制。研究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提高专业技能,完善自我,增强研究水平,加强科研思维。导师的职责决定了其在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所承担的责任,这个责任是义不容辞的。学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方向、难易程度、价值性、创新性、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开题报告书写的规范性等等,都需要导师根据自身知识水平的积累和研究经验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换言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既与研究生自身的努力程度有关,同时也体现了导师的指导和教育水平。所以要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与专家组共同参与监督管理,综合培养以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质量。
2.增强学术氛围。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是研究生教育阶段中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思维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美国学者从教育生态学出发,呼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合作、理解、宽容的环境中学习,并享受一种和谐的精神生活。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学术素养,发展学术能力,培养科研思维,营造和谐的科研氛围,不仅要确定科研导向,同时要形成一种科研态势,促进导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3.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首先对开题报告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做出科学、规范的规定。其次要有针对性、创新性,既要做到全校统一的规范性要求,也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制定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同时要有明确的奖惩措施,未按照规定开题或开题报告不规范、不符合要求的研究生均不得进入撰写论文阶段;
同时建立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研究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各院系的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各院系对导师和研究生的管理和监督。每位研究生能否开题,什么时间进入开题阶段,相关管理人员应配合导师及时的督促和检查。
最后针对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监管,建立网络技术平台,积极介入,包括开题报告的培训教育,老师及师兄师姐的经验交流,指导答疑和评审等功能区。促进师生的互动,为学生的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提供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撰写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只有加强开题报告质量控制工作,才能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才能促进我校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