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户农户基本情况。合计人口362人,其中有劳动力174人,占总人数的48%。外出务工80人,务农94人,务农人数占总人口的24.4%。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年龄在48-60岁以上的,占71%,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收入调查【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农民收入调查范文第1篇
一、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包括村、村及东郊乡王塘村3个行政村共9个村民组、100户农户。
1、100户农户基本情况。合计人口362人,其中有劳动力174人,占总人数的48%。外出务工80人,务农94人,务农人数占总人口的24.4%。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年龄在48-60岁以上的,占71%,大多为年龄较大的男性和留守妇女;
文化水平多为小学、初中。耕地307.7亩,人平0.85亩。
2、农民收入基本情况:①100农户粮食种植主要以双季水稻为主,粮食种植面积共609.3亩,粮食产量共计45.23万斤,提供商品粮24.88万斤。粮食总产按商品收购价(平均1.15元∕斤)折算实现总收入49.76万元,粮食生产性成本总支出30.56万元,实际每亩人均纯收入450.7元。种植水田大户规模上10-20亩的有9户,种植大户的粮食生产因实行机械化、集约化作业和订单收购使亩收益高出100元左右。②冬季种植油菜面积共计55亩,占总耕地面积17%,油菜人均纯收入120.1元。③种植经济作物大户山湾村村民程落成,自建花卉和苗木基地达12亩,实现土地流转5亩,家庭经营性年总收入达20万元。基地按纯收益率30%折算,其他种植业人均纯收入165.7元。④养殖业方面来讲,生猪仅出栏61头,年家禽共出笼1002羽,人均养殖业纯收入828.6元,所占比重大幅缩水。水产养殖年产量4.15吨,人均纯收入64.9元。⑤全年农民打工人均收入5129元;
政策性人均收入71.5元;
其他收入789元。农民人均总纯收入达6883元。
二、市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省略)
(二)收入构成情况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
1、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4078.9元,人均工资性收入4527元,比上年增加448.1元,增幅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5%。
2、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1106.9元,比上年增加114.3元,增长11.5%。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
数据省略
从种粮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粮食作物每亩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的纯收入相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
3、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
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篾货、茶叶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三)总支出情况
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8151元,比上年增加187.1元,增长6.5%。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8666元,与上年增加515元,增长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
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407.5元,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480.3元,同比增加72.8元,增长达17.9%;
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347.6元,养殖业生产性支出448.1元,同比增加100.4元,增长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29.6%。
2、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通过对100户农户采访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99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幅1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44元,比去年增加545元,增长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增收空间受限。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15%以上(最新市场价格见下表)。
另外,杂交种子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其中一季稻种子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年c两优87、c两优396,v两优1、7、8号价格均为35元/斤,比每斤又涨了至少10元,上涨40%。二是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一些中低产田基础设施脆弱,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100户农户看,有62户,只有43户。
(二)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
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
(三)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四)农民生产负担较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近年来,农民承担的费用支出一直呈上涨趋势,有些不必要的开支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农民服务收入减少,财产性收入减少,仅有的资金不能满足规模生产的投入需要。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适当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要进一步完善市场调控,继续提高尤其是粮食收购价格,进一步稳定生猪、农产品市场价格,确保农民正常收益。
(二)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要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成本和市场定价,防止农资价格过度上涨。充分发挥农村价格监督网络作用,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查处举报案件,遏制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同时,工商、质检部门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哄抬农资价格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三)加强科技培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致富的能力。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让农民掌握新的生产技术,适应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使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民能从物资、文化上“双双脱贫”,增强整体就业致富的能力。
农民收入调查范文第2篇
3月5日至10日,我到XX村驻点,认真开展“七个一”活动。在此期间,我进农家门,听农家言,知农家情,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重点对XX村10户农民的生产和收入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抽查。目前,农民最盼的是增收致富,最缺的是科学技术和生产资金,最怕的是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和自然灾害,最怨的是加重负担。现将有关调查情况综合反映如下:
一、关于XX村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XX村滨临长江,有368户农家,总人口1347人,总劳力为502人,旱地面积3647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品种有玉米、黄豆、棉花、辣椒、梨子。全村去年人均纯收入1300元,其中人均纯收入3000—5000元之间的户数为20户;
2000—3000元之间的户数为80户;
1000—2000元之间的户数为100户;
1000元以下的户数为168户。
在调查的10户农民中,人口总数为39人,去年人均纯收入为1443.8元。总劳力数为23人,其中务农劳力为20人,占87%,常年务工劳力为3人,占13%;
在校学生为10人;
老人为6人。人均纯收入2000—3000元之间的户数为2户;
1000—2000元之间的户数为5户;
1000元以下的户数为3户。
从调查的情况看,XX村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民收入水平低。10户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443.8元。如果除去日常生活、小孩读书、生病就医费用,加上婚丧嫁娶等人情世故,农户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大咀乡长江村一农户去年家庭纯收入5780元,仅用于2个孩子读书的费用就得1200元,占家庭纯收入的21%
2、农民增收渠道变窄,难度加大。XX村大部分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传统的粮、棉、油等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
区直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影响了农户通过劳务输出获取现金收入的出路;
乡村大部分企业经营亏损甚至关闭也制约了农户收入的增加。
3、农户货币收入比重低。在调查的10户农民中,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农民,其卖不掉的农产品占了其收入的10—30%,即使全部卖掉,也是亏本贱卖。部分农民收入中以实物为主,货币收入相对较少。为了生产和生活,部分农民常将农产品换取部分生产资料和必需的生活用品。
4、农户收入不平衡。少数农户的高收入掩盖了不少农户收入下降的真相。长江村一农户年均纯收入万余元,而在同村的有些农户已到赊米、赊油度日的地步。
二、制约农户增收的原因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加上现阶段商品率低,部分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户增产不增收。从调查的情况看,制约农户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调整滞后。受市场信息、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适应,对种植、养殖产品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的价格波动,不能科学地、准确地判断市场规律,“村看村、户看户”的生产经营现象,导致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收入减少——纷纷下马,造成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和滞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许多农民因此发出“谁能告诉我,到底种什么?”的无奈叹息。
2、商品流通不畅。近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价格大幅下滑,农民收入下降。被迫闯市场的农民一年四季忙种忙收,顾了田里这一头,顾不了市场那一头。农产品大多以乡村为单位组织销售,每到上市盛期,各单位各自为阵,四面出击,不断增加了费用,而且易使区内产品聚集到同一地方,相互杀价,造成内耗,一些农户只好忍痛低价甚至亏本倾销,满载而去,负债而归。
3、科技含量偏低。在10户农民中,大多为初中、小学毕业,文化素质偏低,有的年龄偏大,观念偏旧,对科技成果接受慢,对市场信息捕捉不准,粗放经营,产品档次低,收入增长受到很大制约。
4、农业投入不足。XX村以旱地为主,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适于统一抗旱排涝,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户自主经营,耕作粗放,农作物不再连片种植,原有的漫灌方式已不适应。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抗灾能力差,农户增产增收缺乏保障。
5、增收难度加大。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提价的空间和可能均已很小。二是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依然存在,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且有假冒伪劣产品,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利益流失,收入下降。三是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第三产业等获取收入的渠道变窄。四是农户欠款的数额和户数在不断扩大。
6、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仍然是一个弱质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仍起着决定性作用,风调雨顺即丰年,天旱雨涝就减产,对农民收入增减的影响不言而喻。大咀乡长江村连续五年四灾,旱、涝、虫交替,灾害频发,经常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收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严重影响。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从调查的情况看,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有:
1、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重点解决连片干旱、渍涝问题,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调优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忌一哄而上,要热中有冷;
忌一成不变,要勤于调整;
忌一触即溃,要“把根留住”;
忌一盘散沙,要形成“拳头”。
3、健全市场体系。一是尽快筹建大型农产品集散地,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二是要健全服务体系,按照“以区级为引导,以乡村为主体,以民间为补充”的发展思路,通过建立中介组织、组织营销队伍、完善信息网络、强化科技指导等,为农民产前提供种什么最好的信息,产中联系好销售渠道,不能让农民一家一户闯市场,为农业产、供、销提供全方位服务,以保证农产品价值和农民收入顺利实现。三要切实整顿农资市场,严厉打击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坑农害农行为,真正保护农民利益。四是要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的新路子,做到让农民只思生产,不愁销路。
4、实施科技兴农。要通过多种形式如电视讲座、农民夜校、田间指导等,大力推行农科教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从而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向科技进步要收入。
农民收入调查范文第3篇
调研组选择我区东、西、南、北、中(华新、金泽、练塘、赵屯、盈浦街道)五个点为情况采集点,共发放《问卷调查表》913份(回收568份,回收率为62.2%);
召开了由区、镇职能部门,村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7次;
考察了上海鹤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通过调查和分析,掌握了较多的信息,形成了如下基本看法:
1、我区农民近几年的收入总体上呈缓增趋势。据统计资料反映,2000年我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6%,2001年增长4.7%,2002年增长6.2%,2003年增长7.3%。
2、我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2003年我区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19091元,是农民人均收入6602元的2.89倍。
3、农民收入的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据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农民人均收入为4911元,在调查中,对6602元这个平均数,有相当多的农民反映:“实际达不到这个水平。”
4、我区农民的收入差异很大。既有青东和青西之间的地区差异,也有同一地区之间的个体差异。高的年收入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低的收入几千元甚至只有几百元。
5、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靠农业。除赵屯和练塘部分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占较大比例外,全区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比例平均已不到20%。
6、农民的保障水平普遍较低。全区参加农保的农民(退休老人)每月领取的保障金,每人平均为61.6元,最低的镇每人平均不到41元(练塘镇),最高的镇每人平均也仅有123元(徐泾镇)。
此外,隐性失业的农民(富余劳动力)约有4万人;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相当部分的农民生活质量较低。
一、当前我区部分农民的收支、生活、保障和生产现状
1、收入、支出。据五个点的问卷调查获知,平均每个家庭为3.4人,劳动力2.4个,承包土地2.22亩(有的只承包土地,有的既承包土地又承包鱼塘),2003年家庭平均收入1.6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不到20%),人均4911元;
2003年家庭平均支出1.27万元(生活费4422元,学杂费4016元,医疗费686元,其他费用3576元),结余4000元。被调查农户中有5.7%的农民认为近几年收入“增加”;
有32.4%的农民认为收入“略有增加”;
有35.7%的农民认为收入“不增加”;
有26.2%的农民认为收入“减少”了;
有83.6%的农户表示,没有计划(能力)买商品房;
有30%的家庭对孩子的学杂费无法承受。
2、家庭生活。被调查农户中,有57.8%的家庭安装了有线电视;
有84.2%的家庭安装了电话;
有89.8%的家庭用上了液化气;
有7.6%的家庭购置了电脑;
有62.3%的家庭购买了电冰箱;
有19%的家庭安装了空调;
生活用水主要以自来水为主的占92.6%;
以河水为主的占2.1%;
以井水为主的占5.3%。据我们了解,与子女分居的老人,很少有人安装有线电视。他们收入来源少,一年到头省吃俭用,最怕生病花钱。特别是缺少子女关心的部分老人,生活质量很低,有的甚至十分可怜。
3、社会保障。被调查农户中有90%的人参加了“农保”。在医疗保障方面,虽然绝大部分农民都参加了“医保”,但由于保障水平较低,机制不尽完善,只能保小病,对患大病的家庭来说,不能起到保障作用。许多家庭由于经济原因而无法正常就医。在调查中,有12.6%的家庭在家人生病后不上医院,农民普遍反映看不起病。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医生“小病大药方,看病当体检”的治疗方式,对贫困的农民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
4、生产状况。由于土地分散承包经营,因而农民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致使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态度比较冷漠,不重视采用优良种苗,不了解使用有机肥对农业生态的修复作用,不知道农业措施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在生产过程中,有20.4%的农户使用的种苗都是自产自用的,只有19%的农户表示愿意参加农业行业协会。
另外,农民普遍对居住地的村干部不太满意,问卷统计的满意率仅为42.1%;
对村级财务情况,有68.2%的农民表示不了解;
有39.6%的农户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增加非农就业。
二、影响我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的、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因素,更与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等综合因素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认为,影响我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效农业没有形成规模,设施农业难于广泛应用。农业尽管是一个弱质产业,但相对来说也有高效益的产品。如荷兰农业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我区,赵屯草莓加西红柿的耕作方式每亩也可产出万元以上的效益,如果用控温、控湿的菇房种植白灵菇,其产出更为可观,每年亩产值可达一、二十万元。然而,高效农业多具“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的特点,这三高就是横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高效设施农业难于广泛应用的关键。政府应引导和帮助农民下大力气抓投入、闯市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2、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偏低,先进农业技术难于接受。青浦在历史上曾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地区,目前的农村人口仍然占70%,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青浦总人口的文盲比例仍高达10.4%,文盲率列全市各区县的第二位;
高中以上本科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仅有16.9%,本科以上的仅有1%,分别在上海郊区9个区县中排第七、第八位。可想而知,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更低。在本次被调查的537份有效问卷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7%,大专文化程度的仅有1人,占0.2%。不提高这些人的科技文化素质,他们将难于接受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知识。调查中,多数农民反映对采用优良种苗不重视,有20.4%的农户用的种苗都是自产自用、以粮代种的,对科技部门推广的新技术接受和掌握较慢,即使将来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企业发达了,他们也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新要求。他们将被“边缘化”,本来应该是他们的工作岗位也可能被外来有知识、能吃苦、不计岗位鄙贱的人员所占领。
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信息不灵。农业,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在当前农产品大流通格局下,只有搞产业化经营,不断扩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才有可能从土地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然而,我区目前的农业产业化程度并不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农业企业在青浦只有100余个,2003年经青浦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认定的农业龙头企业仅有13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仅有3家),带动的当地农户数仅有17000户,不足20%。而我们这次调查的农户中,也仅有19%的农户表示愿意参加农业行业协会。可见,青浦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远远不如江浙一带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高。自产自食仍然是我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流,自产自销仍然是我区农民的主要经营方式。这样千家万户的“提蓝小卖”如何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呢?不是为了产品进市场交换而进行生产和信息不灵通是我区农民的通病,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标准化程度低是我区的农产品缺少竞争力的根源,互相排斥、竞相压价是我区农产品效益低下的必然结果。
4、农民占有的资源所形成的产出与农业人口不成比例。从表面上看,农民占有着大量最宝贵的资源---土地。但他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且只能使用于生产农产品,其附加值是不可能高的。2003年,我区的农业增加值仅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7%,但农业人口却占70%,这么少的农业GDP怎么能满足这么多农业人口的分配需要呢?正如商榻一位农民所说“人均守着一亩田,我们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9.6%的农户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增加非农就业。由此可见,解决“三农”问题要跳出“三农”圈子,增加农民收入不能光在“农”字上找出路。
5、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根本途径。但现实情况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有不少农民工在向我区流动,而我区的大量农民工却在向农村“回流”。据我区国民经济统计报表的数据显示,1997年我区外出农民工有26026人,1999年剩16359人,2002年仅剩7546人,不到1997年的1/3。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原先大量的乡镇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检验,许多被淘汰出局,剩下的也转制成民营中小企业,使大量的农民工失去了就业岗位;
二是我区近几年涌入了大量的既年轻能吃苦又对工钱要价较低的外来民工,从而使我区农民工在上岗就业方面明显缺乏竞争力,不少农民只好“打道回府”,返回农村;
三是这几年发展工业和市政道路建设等占去了大量的农村土地,使本来人均土地占有量不多的我区农民,滞留在越来越少的土地上而无法从农村转移出去。
农民收入调查范文第4篇
按照领导同志的要求,近期笔者随调查组到地处苏中的的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茆舍村、高邮市三垛镇中心村、江都市小纪镇蒲塘村、仪征市谢集镇山北村、邗江区头桥镇福成村等5个村的农民家庭收入情况进行入户登记调查,并在江都市小纪镇蒲塘村和仪征市谢集镇山北村入户走访,分别召集农口干部及部分村支部书记,就农民增收和税费改革等进行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1、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2003年五个村在非农产业从业的劳动力5545人,占77%。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114.8元,比上年增加254.4元,增长8.9%,占农民增收的74%,占农民纯收入的70.6%;
其中,仪征北山村、江都蒲塘村农民工资性收入分别达到82.8%和77.9%,最低的宝应茆舍村也达到60.5%。据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地域构成分析,农民在乡镇内取得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497.3元,比上年增加115.37元,占纯收入的33.92%,其中,从乡镇第二产业得到的工资性收入961.8元,比上年增加75.8元,占纯收入的21.8%;
从乡镇第三产业得到的工资性收入479.2元,比上年增加33.3元,占纯收入的10.9%。乡镇企业发达的头桥镇福成村农民镇内工资性收入占全部工资收入的83.7%。农民在乡镇外打工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617.5元,比上年增加139.1元,增长9.4%,占纯收入的36.3%。其中,从乡镇外第二产业得到的工资性收入1003.1元,比上年增加93.7元,占纯收入的22.7%;
从乡镇外第三产业得到的工资性收入592.2元,比上年增加42.2元,占纯收入的13.4%。
3、农民收入的高低振幅有所扩大。2003年五个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农户有673户,占总户数的18.7%,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绝对贫困农户有62户,占总户数的1.7%。人均纯收入高于8000元的有226户,占总户数的6.2%。在全部调查户中,人均收入最高的达97595元,而最低的人均不到200元。在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的62户中,头桥镇福成村就有32户,占总数的51.6%,而在人均纯收入9000元以上的115户中,福成村就占了72户,占总数的62.6%,农民收入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明显。
4、农民收入状况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态势。
5、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在五个村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1667人,占劳动力的23.1%,比上年减少45人;
从事第二产业的3434人,占劳动力的47.6%,其中:从事工业的2249人,占劳动力的31.2%,从事建筑业的1185人,占劳动力的16.4%,从事第三产业的2111人,占劳动力的29.3%。邗江头桥镇福成村从事工业的劳动力达到57.3%;
高邮三垛镇中心村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达到24.4%。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已占到大部分。
二、加快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调查情况表明,农民增收的诸多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一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滞、难有作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和农业效益的提升。江都市蒲塘村农民反映,由于周边没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缺乏带动和辐射作用,“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几乎是空白。二是龙头带动不力,难以促进调整。现有的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组织化程度较低,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仪征市山北村近几年来利用岗坡地发展茶叶等经济林果已达一定面积,但加工销售环节薄弱,特别是销售,大部分农民仍是提篮小卖,效益低下。
3、农业服务体系功能严重弱化。一是基层农业服务组织运转不够正常。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除兽医站和水利站仍单设外,其它基层站统一进入农业农机服务中心,合并后真正正常运转的很少。二是农业服务队伍不够稳定。由于受财政投入不足、自身创收渠道不多等因素的影响,基层农业服务单位主要精力都用于 “找饭吃”,人员收入普遍较低,年轻的、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往往另寻出路,难以集中精力从事农业服务工作。三是农业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基层农业服务组织中,非专业、大年龄、低水平工作人员较多,新技术人才不愿进、也流不进。镇村合并后,农业服务单位服务范围扩大,服务职能弱化,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科技兴农面临新的挑战。
5、农村和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一是基层县(市、区)可用财力偏紧。基层干群反映,现在中央和省里都有具体的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市、县、乡财力有限,调控余地较小,大多数地区无力制订优惠政策向农业倾斜。一些地方甚至因农业项目配套资金无法到位,而影响农业开发和发展后劲。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受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制约,各地吸引“三资”进入农业的不平衡性较大,多数乡镇还属于起步阶段,少数乡镇“三资”进入农业尚未破题。高邮市反映,农村水利、交通、机械、电力等基础设施仍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去年的特大洪涝中,高邮市不少镇村损失较大,就是因为农村公路等级差,配套程度低,危桥断路等突出问题多。仅三垛镇中心村人均种植业收入就因灾减少86元、下降8.7%。高邮市东部低洼圩区至今还有上万亩农田因供不上电而影响水产养殖的结构调整。宝应县的一些低洼地区,外排水路不畅,抗排动力不足。仪征市丘陵山区则供水矛盾突出,农户增收形势不容乐观。
6、农民各类负担仍然较重。调查表明,时隔18年后中央又出台“一号文件”,体现了中央对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重视,基层群众倍受鼓舞,但他们也担心,落实这些政策,涉及的部门多,而且多为政府财政“买单”,很担心不能全部到位,或者不能迅速到位。税费负担逐步减轻的同时,基层群众反映,其它一些负担依然很重,如子女教育的费用、赡养老人的费用、看病治病的费用、人情往来的费用以及生产投资的费用等等,剔除这些支出,农民已所剩无几。因此,农民承受的各种负担仍然是当前影响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 基于当前苏中地区农民收入情况、特点以及制约因素的分析,在促进农民减负增收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党政重视促增收。
2、落实政策促增收。
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出台地方性文件,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一是农业税减免工作可适当加快步伐。2004年,样本所在地扬州市决定把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其中,广陵、维扬、市开发区决定一次性免除了农民的所有农业税(441万元)。在江、浙、沪和广东、山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应当进一步加快农业税的减免速度。市县乡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税改调整政策,加大督促检查力度,逐户核算减免到位。二是粮食直补、大型农机具补贴等工作要务求实效。要尽快出台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发放方式,明确资金渠道,增强可操作性,不折不扣把实惠送到农民手中。三是支农金融服务要提高到位率。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毕竟农业是自然风险大、市场风险大的产业,而金融部门是企业化运作的,不能一味强求银行顾全大局,而应加强风险共担机制的探索和形成。加强农业保险和联户担保,探索设立政府风险基金等,研究简便易行的担保方法,全力支持农民创业,从根本上降低金融部门的投入风险,消除对农户的惜贷心理。四是失地农民利益要切实保护。国家已经出台了宏观性的政策意见,要求各地在土地经营过程中,在出让收益中提取适当比例用于补偿农民。但是,各级在转发文件、制定地方性规定的过程中,明显感到无法操作。这个适度的比例如何定?这部分资金如何给农民(是一次性给农民,还是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农民个人保险,或设立风险基金)?又给哪些农民(是失地的农民,还是由土地所在村集体的所有村民分摊)?各地区的情况不一,国务院应当组织专家,就具体操作进一步进行研究,提出覆盖全局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意见。各地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应办法,增强可操作性,着眼于消除农民“失地、失居、失业、失保”的现实问题,防止问题的堆积和矛盾的激化。五是不断创新扶农支农的政策措施。如对农民兴办民营企业的,可实行半年或1年试办期制度,先到工商部门登记备案,其注册资金可分期到位;
对农民从事规模种养和农产品加工的,可结合有关农业项目的申报、实施,给予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3、劳动力转移促增收。
在农村入户走访期间,除了老人和儿童,很难见到还有青壮年农民呆在家里。乡镇的同志也反映,目前农村劳动力基本都各得其所了,通过扩大劳动力转移的量来增加农民收入,空间已经很小。因此,劳动力的转移,应当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坚持量质并举,以质为主。通过逐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劳动者技能,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从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说农民是弱势群体,弱就弱在文化程度上;
说农民增收难,难也难在文化程度上。因此,①要推进高中教育的覆盖。教育部门要对目前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在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到实处的前提下,研究九年制义务教育向“十二年制”拓展的有效措施。扬州市邗江区杭集镇在前几年的教育布局调整过程中,坚持保留杭集中学,宁可镇财政承担负担,也要确保杭集的孩子能读上高中,这样的眼界令人敬佩,这样的做法值得推广。②要重视职业教育的办学。近年来,职业教育出现过这样的怪圈,一边是招生难,一边是毕业生供不应求;
一边是城市的孩子不愿意上,一边是农村的孩子上不起。职业学校必须适应市场,创新办学思路,灵活学制,灵活收费方式,对农村学生实行签约就学、安排就业,由用工方支付学费或学生就业后支付学费。③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和教育投入。这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城乡教育的投入相关悬殊,优势教育资源、优质师资越来越向城市集聚,向民营化、高收费学校集聚,农村孩子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失去了公平就学的权利。通过统筹城乡教育、统筹民营和义务教育,还农家子弟公平的受教育权,通过“治愚”达到“止贫”,是新生代农民的一个重要出路。
二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十分缺乏,除少数农民有瓦木手艺外,基本没有经过其他正规培训,具有劳动部门颁发的就业资格证书的,更是寥寥无几,外出务工大多数都是靠体力、卖苦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不仅要有政策、资金,而且要有阵地、载体;
不仅要有形式,而且要有实效。①加大农民培训资金的组织发放,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确保定向筹集,定向使用。②加大农民培训基地的筛选建设,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 上,切忌杨柳水大家洒。③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定点、定向、定单劳务培训,为用人单位定制急需的劳务,以就业促培训。④注重培训质量,着力技能提升,针对素质较高的农民进行“专业证书”培训,如扬州的传统技艺 “三把刀”等行业应推行凭证上岗,让农村劳务手中有“本”,就业不慌,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有效的行政推动,投入引导,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并组织督查检查,务求实效,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三要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鼓励和动员农村劳动力走出家门,加强劳务经纪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程度。①强化中介服务,推动劳务输出由无序向有序转变。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鼓励发展民营劳务中介公司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做大做强建筑业等优势产业,培育“一县一特、一镇一技”的劳务特色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成建制输出。②强化外向型开拓,发展面对国外市场的劳务输出。③强化政策激励,推动农民由就业向创业转变。对那些成功打工者、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先富起来的农民,通过创造宽松环境、提供周到服务、解决具体问题、介绍引荐投资嫁接的信息和客商,激发他们创业的冲动和热情,培育更多的创业者、有产者。
四要加强农民权益保护。首先,要保证农民的公平待遇。尽管近年来各地都在对针对农民和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进行清理,但实现农民与城镇居民公平待遇还有一个过程,在户籍、工资劳保、社会负担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让农民轻装上阵,加快增收致富步伐。其次,要加强农村公益事业的配套。中青年农民外出打工后,老人在家无人照料,敬老院只接收“五保户”,子女教育全靠学校,教育布局调整后,部分学生家庭离学校有几里路,农村小学不具备住宿条件,上学放学十分不便,制约了农民外出。再次,要加大农民工维权力度。重点是保证农民工的工资按照足额到位。
4、调整思路促增收。
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对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科技风险,只有较为富裕的农民,才有能力,才有资本,才有胆量进行,而对普通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而言,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基层干群反映,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实的状况是,只见红杏出墙,不见春*满园。结构调整抓了好几年了,但调查结果表明,一产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基本没有多大空间,普通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很少。加之,最近中央下发多个文件,加强土地管理,保证稳定的粮食生产面积。各级政府一直提倡的“退耕还林、退耕还渔、退耕还草”都不再鼓励,甚至明令禁止。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促增收,要创新思路,再谋出路,淡化行政捏合,坚持市场主导。在组织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要重视实现观念更新,甚至观念革命。在工作思路上,除了稳定粮食生产外,要坚持以人为本,跳出农业抓农民;
要坚持工业兴市,发展工业转农民;
要坚持城市化,建好城镇分农民。
5、创新土地制度促增收。
调研中基层普遍反映,虽然目前种植业效益较低,但受传统“农耕”思维影响,农民历来把土地当作“命根子”,一方面种粮大户要田种,一方面外出农民田却不肯丢,土地流转跟不上,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无法有效形成。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土地制度的瓶颈困住了种田人,拴住了打工者。因此,要通过土地使用权有形市场的试点,尽快探索出适合我市特点的土地有效流转机制。只有土地有效流转、适度集中,才可能培育出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才可能实现农业的标准化、有机化、产业化,进而发展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对农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提出一个明确的导向,建议瞄准“土地集中化、产业规模化、经营农场化、从业员工化、生产集约化”,不懈努力。相关职能部门要上级部署,抓好建立土地经营权有形市场的试点。在工业较为发达,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较大的地区,及早推进土地的有效流转,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同时,在引导农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严格的土地流转管理程序,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6、经济结构调整促增收。
致富农民,关键在减少农民;
减少农民,关键在转化农民;
转化农民,关键在发展二、三产业,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因此,要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引导农民到集镇经商务工,壮大小城镇二、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开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在重点建设扬州城和各县城的同时,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扶持发展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小城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小城镇综合功能,改善小城镇生活环境,繁荣服务业,吸引周边农民向小城镇集聚。
7、管理结构调整促增收。
适应形势的不断变化,继续加大调整力度,降低管理成本。一是区划调整。从区域规模看。虽然经过了两轮镇村区划调整,但目前苏中地区镇村规模仍然偏小,不利于形成集镇规模,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一些人口偏少、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乡(镇)、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合并。二是村干部调整。近年来,农村基层干部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工作量最大的工作,就是催耕催种、催钱催粮。省里决定三年后取消农业税,免缴农业税后,再也不要催钱催粮了,村干部的工作量锐减。因此,要通过精简村干,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全市范围内,要用3-5年时间取消组干部,逐步取消村民小组,减少农村管理环节。村干部配备本着“能力强、职数少、收入高、有保障”的原则,培养基层干部“会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能力,发挥好组织农民增收的战斗堡垒作用。
8、狠抓弱势群体促增收。
农村特困户是弱势群体中的劣势群体,是农民增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办好农村草危房改造等利民实事。二要完善大病统筹制度,迅速实施农村大病统筹,增量扩面,并逐年加大财政补助,确保重病农民及时得到医治,有效防止农民因病致贫。三要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制度,确保特困户家庭生活得到最低程度的保障。四要把帮助解决特困户子女读书问题作为治本之策、长久之计,加大帮扶力度,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特困户子女完成学业,从根本上促进特困户脱贫致富。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调查中,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也提了一些好的建议和要求。
1、进一步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政策,严控流通环节的加价幅度和零售价格,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否则,国家给予的优惠,将会被流通环节吞噬,农民空欢喜一场。
2、面执行好重点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制度。国家对早籼稻的最低收购已作了明确,不久将对中籼稻、中晚稻和粳稻等最低收购价格也将明确。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一致要求,上级政府督促粮食收购企业严格执行这些规定,不能只顾企业效益而降低或变相降低重点粮食品种的收购价格,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农民。目前群众就普遍反映,近期的粮价上涨,得实惠的实际上是流通环节。
3、尽快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一是要象对待城镇职工一样,在县城和乡镇所在地设立劳动力市场大厅,或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农民定期、不定期用工信息,让农民自己选择更适合的岗位,就业增收。二是要象对待下岗职工一样,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实行少收费或不收费。三是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协会,作为维护和保障转移劳动力合法权益的专门机构,让农民安心转移、大胆创业、增加收入。
4、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对农村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如公路建设,每公里费用至少25万元左右,上级扶持资金如果能全部落实到位,基层操作中每公里还有8万元左右的缺口,如果上级哪个环节的扶持不到位,缺口就更大。实际运作中,一些财力紧张的地方,又把负担转嫁到了农民头上。二是增加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新的税改政策后,农民负担是减轻了,但村级可用资金却减少了。一些村原来就收不抵支、负债运转,现在将更加困难。村干部普遍要求,上级财政增加村转移支付资金,否则村级运转更难以为继。三是扶持村组化解债务。调查中,扬州仪征市谢集乡尽管前几年加大村级债务化解力度,但到2003年末,该乡山北村负债余额57万元,丁公村负债余额12万元,铁坝村负债余额60多万元,村级负担成为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沉重包袱。基层建议,参照工业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办法,对呆滞项目或者改革开放初期及其以前的负债,直接予以核销处理;
对近年来发生的贷款,实行停息,并分年还本,以利从根本上解决村级债务问题。
5、进一步做好农村帮扶工作。这是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在今年“三年帮扶任务”完成后,要继续启动新一轮挂钩帮扶工作,并总结前期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创新思路,加大督查,确保取得实效。
农民收入调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民收入 产业结构 中山镇
一、基本情况
二、楚雄市中山镇农民收入现状
1、农民收入总量
2、2013年农民收入来源结构
表1反映的是中山镇农民四类收入来源及其所占比重情况。
第二,养殖业收入2255万元,占农民年收入的11.8%。从实地调查看,养殖业主要以一家一户分散养殖为主,没有规模养殖场,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养殖业具体户均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
第三,工资性收入比重小,由于中山镇地处高寒山区,远离城市,外出务工的农民相对较少。调查显示,2013年全镇工资性收入人群(具备相对稳定工作和外出打工者)共计1046人,工资性总收入759万元,工资性收入仅占农民年收入的3.9%。
3、村与村之间农民收入情况比较
六个村委会收入较高的前三名:洼子、务阻、中山分别有矿场资源和相对优越的商业区位优势,这也反映了“无工不强、无商不富”的一般性规律。
三、楚雄市中山镇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客观存在的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农民年收入中,第一产业占63.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缺乏明显的发展支撑项目。这就导致农副产品流通不畅,产、供、销三大环节组建困难,造成产业链不完整的残酷现实。另外,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或者缺失的背景下,农民就业和增收途径受到极大限制。
2、产业内部结构不均衡
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收入所占比重较大,而畜牧业比重较小,农民收入来源面窄。适应市场需求的名、特、新、优产品不多,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创新能力,扩宽市场渠道是中山镇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农产品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成本偏高
4、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旱灾造成以粮食为主的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减产,直接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据调查,80%以上的农户认为,缺水是目前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但从目前最基本的水利设施尚不到位的现实看,中山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任重而道远。
5、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滞后
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87.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文盲半文盲人口在农村仍占绝大多数。尤其在中山镇,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农民仅占10%,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90%。
6、政策支持效果不明显
201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很多利民惠民政策,从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但资金安排上仍然存在“撒胡椒面”现象,项目多而分散,单个项目补助标准低,支农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如现行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资金性质一样,但补贴下达时间不一致,过于分散的补助资金难于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增加楚雄市中山镇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抗灾保收、确保农民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应重视对农业特别是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中山镇,首先最有效的是兴修水池,储水蓄水。政府应加大对这方面的投资鼓励政策,对缺水严重的自然村应鼓励和支持农户修建水池,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其次是村级公路建设,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小村,力争做到“水电路”三通。
2、引导农民更新观念
当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民的观念问题,如何将常规生产向名特优农产品生产方向转变,是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做大做强种植业的关键。其次是适度发展养殖业,当地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对发展养殖业十分有利。然后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还要加强农民家庭经营筹划和管理能力的培训。鼓励和支持成立农产品生产经营民间协会组织,实现规模经营。有组织地安排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和转移,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3、提高农产品初级生产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力生产成本
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关键在于组织培训农户相应的生产技能。镇政府可培植树立一定的样板户,由村委会组织村民参观学习,并给予一定奖励。鼓励当地村民成立现代农机服务经营专业户,在生产成本远低于人工成本的基础上实行有偿服务,以减少人力成本和降低劳动强度。
4、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首先,在全面实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着力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结构性缺编问题,尽快补充紧缺学科的专业教师,缓解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其次,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确保学生招得进来,走得出去,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以核心农户为重点,加大青年农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营销知识和工业理念的培训教育,加强实用新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