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幸福感;提升对策“亲,你幸福吗?”“幸福感”一词现在越来越流行。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命题,它一直被视为人生的目的而受到人们孜孜不倦的探讨与追求。目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幸福感;
提升对策
“亲,你幸福吗?”“幸福感”一词现在越来越流行。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命题,它一直被视为人生的目的而受到人们孜孜不倦的探讨与追求。目前,高职大学生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他们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比其他等院校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他们的幸福感可以从哪里着手建立呢?由此,本文对高职大学生幸福感提升方法的研究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高职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曾有人这么形容大学生活,“毕业了,发现大学生才是最好的职业。”照理说,他们应该是最幸福的一群人了――不用工作却能享受着优越物质生活,在优美的校园里,整日沉浸在纯粹的精神文化世界中,学习如何获取幸福的各种知识。莘莘学子走进大学,也正是为了追求人生的幸福而来。现有的实证调查也证实了大学生所拥有的幸福感是高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然而在这个高幸福感的背后,他们真的就这么幸福吗?
曾有一份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目前生活不满意的有15%,很不满意的占16%,由这两个比例可得,对目前生活不满意的同学所占的比例不小,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生活在菁菁校园里,大学生有很多课余时间,他们本可以安心地学习、生活,憧憬着学有所成的那天,能带着知识和技能走出“象牙塔”,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时间都去哪儿了?调查显示,其实很多同学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碌碌无为,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无非是“郁闷”、“无聊”、“失落”等词汇,他们经常宅在寝室玩游戏、泡剧、泡网吧或者谈恋爱上,而去图书馆、去自习室、去往校园文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很少。在学习、就业、心理等各种扑面而来的压力下,大学生们表现出了内心的空虚和迷茫。长此以往,大学生内心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就很难建立,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高职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性
社会转型时期,每年有五六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走进社会,投入到激烈而又残酷的“饭碗”之争,在高昂的房价与微薄的工薪收入之间挣扎并让众多大学生“蜗居”在城市角落成为一群“蚁族”已是不争的事实。显然,对于这些来自未来社会的压力与焦虑,会无情地吞噬着在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想说幸福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近年来,高职教育有了迅速发展,一方面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利好的政策及财政支持,但高职院校在校园规模、师资力量、生源多元化、就业起点等方面相比于其他院校,有着更大的困难。尽管想说幸福不容易,但是幸福以及幸福感对于当代高职大学生来说,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认识幸福的本质,形成一种幸福观,获得幸福能力,学会感受幸福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个体需要,这也是大学的使命所在,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增强高职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
(一)教育与辅导相结合
在调查中大学生们对幸福的标志给予以了多元的回答。幸福是什么?概括起来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愉悦感、富裕感、归属感、向心感、期望感、安定感、自由感、情谊感、价值感。为什么有的家庭条件优越却不如家庭条件一般的大学生感到幸福呢?这就是因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追求幸福的层次不同。一方面,我们要开展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让当代大学生明白,追求个人幸福,必须和追求人民幸福、社会幸福、国家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单纯追求个人幸福,往往得不到幸福。另一方面,我们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排查和辅导。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心、家长访谈、集体汇谈等形式深入、细致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时发现有问题的人和事。同时,通过专家报告、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网上园地等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
(二)育人与活动相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充分发挥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动效应,大力发展校园文化,让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场,走进校园生活,以此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首先,要设计好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学校愿景、目标、价值观、传统、校风、学风、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其次,也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包括建筑风格、景观文化、服务场馆特色,以及发挥报刊网站、文化长廊、宣传栏、广告牌等的作用。第三,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军事训练、拓展训练、理论研讨、学术报告,学雷锋活动、主题实践活动等。第四,要特别注意发展组织文化,包括基层党组织文化,基层团组织文化,发展学生会、诗社、书社、文学社、沙龙、俱乐部、研究会、学会、协会等组织的社团文化。
(三)方法与实践相结合
对大学生来说,学习是主要任务。但为什么高职课堂里,昔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如今是“短信声,QQ声,游戏声,声声不息”,明显缺少了对学习的敬畏和积极性。有的属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不感兴趣;
有的只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学习,不是为了提高素质和能力而学习;
有的习惯于“吃现成饭”,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由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思维和讲课方式,在合作学习、研究学习、情景学习、体验学习上下功夫,经常给学生进行定期的感戴训练和开心回顾,让高职大学生调整自我、悦纳自我,成为快乐和幸福的掌控者,积极地投入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大学生给自己制定目标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诸如在兼职、实习、创业中等充实自己,一步步地去提升自己,从而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特别是在毕业找工作时,不要起步就要求高,而当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消极,丧失信心,要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地努力实现理想,并从奋斗中获得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翔,刘三川,许海兵,等.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EB/OL] . [ 2012-06-10] .http:
///view/ bbda5dd7360cba1aa811daa8. html.
[2]苗元江,余嘉元. 大学生幸福感研究与思考[J].青少年研究.2003(01)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如果每月多给你5000元,条件是每天多工作3个小时,这意味着你将没有时间健身,也没有时间和家人一起晚餐,你愿意接受吗?
――不接受?那么拥有3个小时的自由时间或者和家人其乐融融地晚餐对你来说要远远高于5000元/月。
如果有一单20万元的生意摆在你的面前,但你为了得到它,必须伤害你的竞争对手――也是你的朋友。你愿意吗?
――愿意?那么,这段友情,不值20万元。
不过,这个价格因人而异。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个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价。
各种幸福的标价
英国两位学者David Blanchflower和Andrew Oswald,煞费苦心地调查了16000人,经过复杂的公式计算,给、结婚、离婚、生病所带来的幸福的变化一一标价。这份有争议的报告,也引发了许多人对幸福的重新思考。
40万:每周一次,比每月做一次,幸福感多出约40万元。
80万:圆满婚姻的幸福感,一年至少值80万元。
52万:离婚,损失的幸福感,就好象丢了52万元一样多。
48万:万一不幸丢了工作,不快乐的心情可以折算成约48万元。
196万:失去另一半的快乐损失,足足有196万元那么多。
144万-176万:身体健康出现状况,幸福感损失从144万到176万元不等。
480万-640万:幸福感损失最为剧烈的,就是生严重疾病的人,可以抵消480万元到640万元的财产,真是个天文数字。
4000万:一个人要拥有工作、爱情、梦想、资产、健康等,总值达到4000万元,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
18岁、43岁、40岁:18岁的时候幸福感是人生最高峰,其后逐渐下跌,谷底是男人43岁,女人40岁时,过了之后又开始上升,年纪越大越能感到幸福。
国民幸福总值
亚洲小国不丹的国王旺楚克说,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准,不是国民生产总值,而是这个国家的国民有多幸福!这个理念被西方各大报刊杂志引用,“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风行一时。其实,我们也可以用“个人幸福总值”,来算一算自己的成就:
――今年我坚持锻炼了一整年,没那么容易生病,精力也更充沛了,觉得非常充实!
――上个月我和他第一次单独约会,有点情投意合的感觉,之后的每一天都很快乐呢!
――昨天我给父母汇了一笔钱,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好开心,我的幸福又增加了!
提高自己的幸福总值
懂得计算自己的幸福,是第一步。接下来,你可以试着长期投资并持有这些幸福股,它们是可以增值的:
有一样爱好
它可以提升你的自我满足感。小议从小就很希望能学钢琴,可家里并没有条件满足她,她工作以后省吃俭用,终于在27岁的时候 给自己买了一架钢琴,每周定期上钢琴课,尽管是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小议还是觉得很满足。一年下来,小议发现,钢琴带给她的已经不仅仅是童年梦想的圆满。孤单的时候弹弹琴,很快就能忘记烦恼;
家人聚会的时候弹弹琴,为大家的快乐锦上添花;
朋友面前小露一手,在朋友的惊讶声里收获骄傲。大家都说,小议越来越光彩照人了。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经常送别人一些小礼物可以为你聚拢超强人气。出差时、节假日,经常送一些小礼物给同事朋友,提醒对方你一直惦记着他,你的人缘会大大提升。朋友越多,你的快乐也会成倍增长。为别人挑选小礼物,尽管有点费脑筋,但也不失乐趣。与其经常给自己买一堆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 ,不如用一些有趣温馨的小礼物给大家都带来快乐。
力所能及做一些慈善工作
付出就会有收获。慈善给人带来的快乐是很多事情无法比拟的。救助了一只流浪小动物,捐献了一些没有太多用处的衣物,看望一位在困境中的陌生人,抽时间做一天自愿者或义工。。。。你会发现,你得到的远比你付出的多,帮助别人是如此的快乐。除了快乐,你还会收获珍惜,毕竟,有时间、有能力付出的生活本身就值得你认真地过。
你是否在远离幸福?
-卖命工作,却换来“亚健康”
-因为一单生意或其他赚钱机会,没有去给孩子开“家长会”
-因为想睡懒觉,而错过了参加老友聚会
-因为无聊,而给自己买衣服鞋子包包一堆
-男朋友工作忙忘了关心你,你赌气去泡夜店结识其他男人
链接:
在研究了178个国家的数据以及联合国、世卫组织100项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英国莱斯特大学心理分析专家阿德里安?怀特撰写了这份全球幸福指数报告。
报告指出,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包括财富、健康和教育状况。
报告认为,最幸福的国家是丹麦,紧随之后的国家分别是瑞士、奥地利、冰岛和西印度群岛的岛国巴哈马。排在后3名的是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金)、津巴布韦和布隆迪。发达国家行列中,美国排名第23、德国排名第35、英国排名第41、法国排名第62。伊拉克等战乱国家没有列入调查范围。
怀特的报告称:“生活在越小的国家,民众越有幸福感,这是因为小国民众拥有更强烈的集体感,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国家更容易产生幸福感。”怀特实事求是地表示,他收集的有关福利资料并非准确的科学研究结果,但是他的测量方法能可靠预测一个国家国民的健康和福利状况。
另外有一项调查表明,全球最幸福的国家不是美英等富国,反而是拉美、非洲的一些穷国国民,他们要快活得多,地中海小国马耳他则在全球最幸福国家排行榜中高居首位,当时的这项调查有10万人参加。调查显示,74%的马耳他人认为生活非常幸福,丹麦被排为第2位,有73%的人觉得幸福。
丹麦面积4.3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格陵兰和发罗群岛),基本民族丹麦人,属日耳曼族的斯堪的那维亚人。丹麦是世界上社会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国民获得国家多项福利照顾,所以丹麦人的平均寿命很长。丹麦的人均GDP是32500美元,排世界第7位。
结论:
・幸福感和国家的经济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你不要以为到了美国生活,就幸福了。
・幸福和国民的安全感有直接关系。所以物价是否稳定,房价是否过高,是重要因素。
・幸福感和国家的福利制度有直接关系。因为每个人都担心自己在某种意外情况之中会不会被饿死。
・幸福与你自己对生活态度的调整有直接关系。用小时候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一些感动温暖,体会身在人世的奇妙。
・幸福的人以为别人都跟自己一样,不幸福的人也这样认为。
・幸福和爱情不成正比――由此可见,是否幸福全靠你自己,别指望别人。幸福比爱情更值得好好珍惜。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莫言说,不知道。
于是,很多人纳闷了,都获得诺奖了还不幸福啊?都站到了那个高高的台上了,还不幸福啊?莫言说:“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了,一切都放下了,身体健康了,精神没有任何压力了,可是我现在压力很多呀,能幸福吗。”
本人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词典里对“幸福”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这是解释之一。解释之二:幸福是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所以,幸福不仅仅是外在的东西,还有内在的东西。罗斯福曾在《追求幸福》一书中对幸福的意义进行过阐述。他说,幸福是一种自我中心,而你要得到幸福则成了非自我中心。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幸福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相对而言,大家普遍接受的就是一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给出的一个定义,他认为,幸福是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和另外两个东西,一个是积极情感,一个是消极情感,这三个部分构成了幸福。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提出用人类发展指数来代表人类的幸福感,生命的指标+教育指标+GDP的指标除以三。中国对幸福感跟西方是不一样的,但有一条是大家都认同的东西,那就是收入的增加会提高幸福感。
在经济与幸福感研究中,西方有个很著名的观点叫做“伊斯顿林悖论”。
因为如果按照经济跟幸福感是必然相关的话,那么穷国人的幸福感,一定比富国的幸福感要低,可是伊斯顿林经研究后发现:穷国的幸福水平与富国几乎是一样的,其中美国第一,古巴接近美国,居第二。
因此,他认为幸福跟收入之间,没有线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财富的增加不一定能够带来幸福感的增加。这个问题一直争论到今天,当然这是一个悖论了,我们国内的很多学者,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说来自于山东的调查数字,从2002年到2008年,人均GDP,人均调查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有总体幸福指数,从02年到08年,所有的三个指标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人们的幸福感,幸福指数基本上维持在一个水平,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据此得出的结论是:GDP的增加,收入的增加,包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能带来幸福感的提高。
我们对两千多万的农民工进行了调查,调查后发现了这样一些规律:年龄大的农民工幸福感显著低于年龄轻的群体,不管在哪个层面上,相对来说所有的人在家庭观念上,他的幸福感是最高的,对农民工来讲社会地位是最低的,这是需要引起的注意,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角度来讲,这不是他们关注的问题,或者是社会支持,社会支持。
学历方面:学历越高幸福感越高,学历越低,幸福感越低,小学毕业生,是最低的,博士是最高的。
收入方面:无论处在什么收入水平,家庭关系对幸福感都是最高的。这是基于一万名在职人员调查得到的一个结果。
性别方面:女性不管在什么时候,幸福感都高于男性。
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要想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要提高受教育的程度,减少文盲的数量或者程度。
收入跟幸福感是有关系的,但是这个关系很明显的,但是这个是主观报告,不是实际的客观的收入,而是主观报告的收入,但是这个收入实际上是我们让他去判断在本地区,本城市你觉得你的家庭收入,相对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所以其实真正的结论,不是收入的绝对值,而是收入的相对值。
我的经验告诉我,幸福不幸福完全是个人的事情,跟外界环境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你总能够看见乐天派,中国人叫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它是一种体验,它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它是一种人格的特征,最终它是一个境界问题。
如果没有这个东西的话,蹲在监狱里面的人就不会期望有一天能够走出来了,如果没有这个人格特征的话,褚时健先生(原红塔集团董事长)就不会在75岁保外就医后而立志再用十年的时间来干一番事业。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在于走的多高,而是在于走的多低。所以我的结论是幸福感是一个人的个性的体验。
那么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幸福有意义吗?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钱;
幸福;
适应;
社会比较
金钱可以买来幸福吗?俗话说,金钱买不到幸福。但是如果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的收入高一点,更富有一点,会不会觉得比现在更幸福更快乐?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多数人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比如,根据《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研究室2012年11月2日联合的“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公众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被认为是收入(“涨工资”),健康和婚姻尚位居其次。我们默认为,财富和幸福至少是正比例关系,更富有的人理应更加幸福,收入的提高可以让个人更幸福。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财富与幸福感的关系
1.财富多寡国家地区排名及幸福指数排名情况分析。联合国近日在不丹举行幸福指数讨论大会,并了首份《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根据这份报告,丹麦、芬兰、挪威和荷兰这四国人均收入排进全球前15位的国家包揽了幸福榜的前四位,但是,财富的多寡也并非是国民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比如美国仅排在第11名。最不幸福的国家主要是那些战火纷飞的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比如多哥、贝宁、中非共和国和塞拉利昂。“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11~2012)”显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前三名并非北上广,而是拉萨太原合肥;
“2011年广东群众幸福感测评调查报告”显示,群众幸福感的总体评价得分上,经济更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低于经济欠发达的粤东西北。
2.经济发展情况及幸福指数增长相关情况。我国的GDP
1990年增长率为3.8%,1991至2009年期间每年的增长率都在
7.6%以上(具体数据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10”计算)。然而根据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的3次调查,中国人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为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
7.08,到2001年却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中国人的幸福感在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的确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但是经济进一步发展之后,人们的幸福感反而下降了。
事实显示,民众的幸福感指数并非和经济发达的程度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些相对而言更有钱的人,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幸福感更高。幸福感和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非同步性,国民幸福感的提升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二、原因分析
1.适应水平现象。人们的成功与失败,满意与不满的情感都是相对于先前的状态而言的。如果我们目前的成就降到我们先前所达到的水平之下,我们就会产生不满和挫败感;
如果成绩超过了先前的水平,我们就会体验到成功和满意感。如果我们不断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将很快适应成功。达到我们所渴望的目标所体验到的狂喜的消散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从前可以使我们感觉良好的事件现在变成了中性事件,而从前我们感受到的中性事件现在很可能让我们体验到一种失落感。这就是人类的适应能力。以手机为例,1987年,中国大陆才有了第一个大哥大用户,仅仅25年后,中国人使用手机的普及率达到82.6%,大家开始把手机、钥匙和钱包称作“随身三件宝”,并且超过半数的人承认自己离不开手机。在手机刚刚开始兴起的时候,人们可以体验到使用手机随时联系到远方的亲人、重要的商业伙伴、朋友的幸福感,但随着手机日益普及,随时联系到他人成为了很平常的事情,人们已经适应了使用手机,这时就不能再体验到幸福的感觉;
而一旦某日手机没电,一时联系不到他人反而感受到一种不满和失落感。其他一些让我们生活更舒适的东西,如空调、宽带、汽车等,也都是如此。适应水平现象导致物质条件的提高不能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幸福感。
2.社会比较倾向。我们大部分的生活是以社会比较为中心的,我们感觉好或者不好依赖于我们和谁相比较。如同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是最优秀的,这并非是因为其本人在智力或学习能力上下降了,而是因为比较对象发生了变化。当一个篮球明星以年薪3000万签约时,他年薪2500万的队友有可能会感觉不满。当我们为家里购置了新的房子、车子,却发现邻居换了更大的房子,更贵的车子,这时我们感受到的往往不是快乐和幸福,而是不满。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向上社会比较,这种比较带来的不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相对剥夺。中国人的幸福感在1990~2009年间会先升后降,其主要原因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物质发展成效明显地呈现出来,那时社会分化程度还不大,社会成员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纵向比较,与前几年的生活水平相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日益适应物质条件较好的生活(社会适应),需求能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
而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加速,贫富差距凸显;
我们在收入增加后,可以享受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占据我们意识的是别人所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相对剥夺),我们的物质欲望不断上升而自己却越来越不满意,因此没有幸福的感觉。
三、结论
金钱财富与幸福感有相关关系,但是并非一直呈现正比例关系。由于人具有适应能力以及社会比较倾向,金钱财富的增加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不一定带来幸福感的相应提升。
参 考 文 献
[1]David G.Myers.社会心理学(第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邓海建.“涨工资最幸福”指向着民生改善[N/OL].2012-11-05.
[3]宣华华.随身三件宝.[N/OL].2013-03-04.
[5]调查显示中国人幸福感仍在下降没有10年前快乐[N/OL].
2012-03-04.
[8]我国手机普及率超全球水平 质量反降需强化监管[N/OL].2013-03
-04.
幸福指数被视为体现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者最常用的一个术语是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国内研究者一般将其译作“主观幸福感”,在许多场合下可以与“主观生活质量”混用。具体而言,幸福指数是指用以反映民众幸福感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其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近年来,该领域的一些有影响的研究者建议将幸福指数纳入国民统计指标体系,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依据。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国外对幸福感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并且涉及面也比较广泛,综合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在《富足社会》中提出了“生活质量”这一概念(1955)。理查德・伊斯特林 在《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幸福》中提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1974),即收入的持续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幸福的持续增加。荷兰斯拉斯漠斯大学鲁特・韦恩霍文建立了幸福测量数据库,创设了一个全面的幸福感测量指标体系,研究和公布各个国家幸福程度的测量结果(2003)。与此同时,在经济学领域,英国华威大学安德鲁・奥斯瓦尔德基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影响人们幸福度的经济因素;
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一直致力于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得出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整体进步必须要考虑到许多非经济因素,而这正是GDP所缺乏的。普林斯顿大学丹尼尔・卡尼曼在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领域出现心理学和经济学交叉研究的趋势,并且其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2、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关于幸福指数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主要是由心理学家进行描述性研究和探索影响幸福的主客观因素阶段。上个世纪末至今,幸福指数逐渐成为国内幸福度研究的热门话题,构建怎样的幸福指数,如何推广这一指数并指导解决我国民生问题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
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追踪研究》中提出了主观幸福感测量的方法,影响主观幸福感因素被分为:收入、健康、机遇、未来前景、个人目标、个人实现、人际关系等几大因素。奚恺元是国内较早关注幸福学概念的学者,他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2006年1月17日了《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这一报告涉及中国十大城市,采取随机抽样电话访问和网上问卷形式,调查内容包括总体幸福感、人情关系、交通设施、个人发展机会、生活环境等几大因素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增加幸福感,现在的中国人要比20多年前要幸福得多,但是人们的幸福度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财富因素。
一些学者认为幸福指数不仅仅是主观满意度的测量,而应该是结合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的综合指数。刘正山认为应该以占10%的主观指标和占90%的客观指标来综合衡量幸福指数。国内学者将幸福指数的研究与我国解决民生、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宏观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相结合。幸福指数能够成为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指标,提升人们幸福指数成为我国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影响幸福指数的诸多因素成为我国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幸福感是由人们所拥有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对于幸福指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
1、个性因素。有些人有一种幸福或不幸福的基因趋向,这些趋向归结于个人神经系统的天生差异,也就是说,人们的幸福度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这种“人们具有不同的感觉幸福或不幸福的遗传能力”的说法得到了实验观察的支持,即在一个人生活的不同领域与阶段中其主观幸福感确实存在一贯性。同时,拥有乐观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外向的性格和自尊的人们有比较高的幸福水平,但是这些因素还要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独特文化价值观相适应。
2、社会人口因素。人口社会学因素分为五个方面:年龄、性别、种族、教育和宗教。各国数据表明:在年龄方面,一些经济学家发现了年龄与幸福之间的U型关系(Oswald,1997);
在性别方面,一些研究报告表明女性的自我报告的主观幸福水平要高于男性所报告的幸福水平;
在种族方面,例如在美国,心理学和社会学调查都发现,黑人不如白人幸福;
在教育方面,其对幸福的影响存在正负两个方面,一方面良好的教育能够提高人们适应社会变化得以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较高的教育会提高人们的抱负,从而产生对现实的不满从而降低幸福水平;
在宗教方面,和幸福之间往往存在一种积极的关系。但是上述五个方面与幸福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例如,在性别方面,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人们见证了对女性歧视的减少以及女性在家庭之外工作参与度增加,这种平等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抱负与志向,从而产生了女性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和压力增大使得幸福感下降。
3、经济因素。在经济范畴中,影响幸福的三个主要因素是:收入、失业和通货膨胀。当人们被问及幸福水平如何时,物质条件和经济前景往往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因素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一方面从宏观层面上来看,经济当前的景气度以及未来前景的好坏,国家人均收入所处的世界水平、社会的失业率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影响着人们对现在和未来的判断,对经济的看好或担忧影响着人们主观幸福度;
另一方面自身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消费水平和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个人幸福度的评价。从这种宏观、微观的划分方法将个人收入水平作为微观经济因素评价的主要手段,因为个人社会地位、消费、就业状况通过收入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将整个社会整体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作为宏观指标。
4、情形性因素。研究影响主观幸福水平的情形性因素包括具体就业和工作条件,工作单位的压力,与同事、亲戚、朋友的人际关系,与婚姻伙伴的关系,生活条件、环境质量和健康状况等。
首先,有关工作满意度层面。工作满意度是总体幸福水平的一个特殊层面,其他层面还包括住房满意度、健康满意度、自然环境满意度以及人际关系和婚姻满意度等。
其次,人际关系及婚姻状况。人一直被视为是一种“群居动物”,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拥有一种长久亲密的关系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拥有朋友、伙伴、亲戚以及成为某个团体的组成部分等这些“归属感”都会增加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最后,健康状况。当人们被问及他们如何评估自己生活中各个方面时,良好的健康状况往往被放在首位。
长期以来,个性因素、社会人口因素和情形性因素已经被心理学家们所广泛分析和讨论。另外,一些经济因素也成为决定和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考察主观幸福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等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说明人们在幸福方面的差异,也就是说人们的幸福度对物质和经济方面的因素有着一定的依赖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奚恺元.“幸福指数”测量应“六要六不要”[J].当代经济,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