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2023年度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读后感7篇(全文)

时间:2023-04-19 13:2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读后感7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读后感7篇(全文)

篇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读后感

4月27日,我有幸聆听了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课标研制组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等四位专家对新鲜出炉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的解读直播。二个多小时的解读,让人遐想连篇,专家的解读让我感觉像是夜空中找到了那颗照亮的星星。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1、解读让我明确了信息科技的定位和学科价值

信息技术学科必须是国家课程,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价值第一次有了充分的信心。信息科技学科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反映时代特征,具备中国特色,更要有世界水准,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这样的定位,让我看到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前景。信息科技学科是必修课程,中国的一小步,世界的一大步!这样的定位会让每一位从事信息科技的教师心潮澎湃!

2、解读让我明确了课程的实施改革的方向

信息科技学科要从重操作转向重科学,从重知识转向重素质,从重精英转向重全体,从重城市学生转向重全体学生。这样的转变,必将促进信息科技学科在一线教学中的飞速发展。主题式教学、综合化教学、去知识中心化,面向整体发展目标,众多新的理念拓展着我的眼界,改变着我对于学科固有的一些认识,让我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的改革充满了信心。

总之,这次的学习受益匪浅,期待在实践教学中一步步践行起来,实现学科的发展和教书育人的初衷,展现信息科技学科的魅力!

篇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读后感

信息科技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信息技术学科改为信息科技,信息科技课标中不仅将信息科技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还明确了算法、人工智能在课程逻辑主线中的位置,同时学生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重要性也被重点做了阐述。省教研员魏雄鹰老师说: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专,很好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那么,新课标又传递了哪些关键信号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信息。

一、从“技术”到“科技”

新课标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从这一个名词的变化可以看到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技术”的导向,关注操作和知识点,培训的方向是熟练程度和技巧,它会导致我们的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培养方式重精英、重大城市,原来学校里接触信息技术课的就是参加各种比赛的一小部分同学,因而没有办法实现素质教育,也很难达到立德树人。而新课标中的“科技”导向是帮助学生认识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是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科技导向下培养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而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提升。此外,新课标的实施把原来重操作、重知识点的信息技术,转变成重科学、重素养的信息科技,其覆盖面也转变为涵盖城市和农村、精英和普通的全体学生。

二、从“知识点”到“大概念”

大概念是一个学科的科学基础,大概念约定了一个学科的知识关系,所有的知识在这个地方可以变成一个知识网络,贯穿其中的是学科逻辑。11版的课程标准指向的是各项知识目标,而信息科技课的新课标里,就有6个学科逻辑主线,它能够在不同的年龄段引领我们的小朋友在知识网络上有螺旋式的上升,这就是所谓的大概念。在信息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跳出具体的知识点,聚焦上述6个学科大概念,因为定位于知识点的教学,容易忽略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容易忽略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最终会导致只见树木,难见森林,并且零散的知识点不易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易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零散的知识点,会使解决问题捉襟见肘。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层级的概念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提供多种体验来促进概念的建构和理解。

三、从“素质”到“素养”

原来的素质教育”重不同学科的知识,而“素养”重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所以新课标更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是新课标释放的一大重要信号。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得怎么样,还要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核心素养的要求。

我们作为一名信息教师,要有敬畏之心,要站在为国家培养科技后备人才这样一个高度来学习新课标,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认真学习、精心准备,将信息科技的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在课堂落地,为促进全国中小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提升贡献我们的力量。

篇三: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读后感

学习完课标,我首先明确了信息科技的课程本质,是从技术到科技的提升,是从技术初学者到信息原住民的提升,信息时代的环境里,提升信息素养是必要的。

课程培养方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目标转向从技术操作到学科素养;方式转向从知识技能学习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内容方式从关注工具特征到关注学科本体价值;价值转向从应用行动到学科思维。

新课标更加关注课程整合或者是问题化学习。小学阶段一二年级的课程融入其他课程,不单独开设。有些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掌握了,比如说拍照录像与他人分享,用符号表达情感“点赞”“五星好评”等。

篇四: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读后感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坚持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的大目标,在“素养表现”“学科逻辑”“内容承载”“情境案例”和“学业质量”的逻辑中,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通过多次迭代、不断优化,充分反映课程的时代性、科学性、育人价值和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素养表现”细化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刻画了不同学段中小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四个维度,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的表现,是课标的起点。

“学科逻辑”抽取了信息科学必须和适宜在中小学课程中涉及的主要知识及其之间的逻辑,课标列出了六个逻辑主线: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

“内容承载”是根据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逻辑,按照“大概念”“主题式”“体验性”和“综合化”设定的,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课程内容。

“情境案例”直接服务于内容承载,是把学生带入信息科技和智能社会的抓手,既要符合素养培养目标,又要符合学科逻辑,主要选用学生有感受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情境和案例。

“学业质量”是对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检测的还是学生学习后的综合素养表现。

新课标的颁布实现了信息科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从“0”到“1”的进步,但是新课标的颁布只是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新起点。新课标关注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去知识中心化,去知识单调化,去知识孤岛化,关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原来在地方运行的综合实践课程里的信息科技课程有着非常根本的不同,可以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教材的研制、课程资源的建设都迫在眉睫。拥有更多高水平的教材、高水平的资源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篇五: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读后感

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从附属于综合实践课程到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成为全国统一开设的独立课程科目,2022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出台,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说是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老师来说,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日常实践教学中值得我们深思。

新课标反映数字时代的正确育人方向,构建逻辑关联的课程结构,遴选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倡导真实性学习,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新,注重以科学原理指导实践应用,自觉适应信息科技的快速更迭,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突出信息科技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篇六: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读后感

期盼已久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伴随着2022年的春风来临,让这个初夏掀起一股学习热。听了许多专家教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特别是熊璋教授,令作为信息科技教师的我热情澎湃,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学习感受。

一、明确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所有教育人都应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具体落实到信息科技课上,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具有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有自主可控意识,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学生总体的国家安全观,同时具有高数字素养和技能的人。

二、明确了作为信息科技教师,我该教什么?

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到来,信息科技课只是从综合实践课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国家课程。而随着这个时代而来的是整个教育内容的变化。我们由原先的知识导向转为素养导向,以往信息技术课上讲具体软件的操作方法,讲编程。现在我们要开始在讲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创新中学。就像熊教授说的那样,每位教师都应该“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既然生在这个教育大变革的时代,就应该要顺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三、明确了信息科技教师该怎么教

熊教授提出,探索和创新的就是信息科技。这也这是解决了我们应该怎么教的问题。探索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找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刻画问题,运用不同的手段解决问题,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照搬书本。当学生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找出问题,去描述的时候,甚至用不同的方式解决的时候,尤其是还能够评价解决效率的时候,这就是探索,这种探索是发现、发明和创造的基础。创新也是一样,它是利用现在的方法、现有的科技水平,得到超出前人的、超出已有的、更加优的结论。如果有一个结论,但没有超过原有的结论,那不叫创新,这就引出来了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而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作为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引导者、陪伴者。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一定是各学科融合的过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其然”还要“教其知所以然”。

信息科技教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标给了我一个新的方向,在高兴之余深感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同时教学内容的颠覆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唯有奋发不止,去迎接信息科技课时代的挑战。

篇七: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读后感

从信息科技课程发布,到专家到专家解读信息科技新课标,给了我一颗“定心丸”。

当我看到新课标,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几个词“信息科技”、“人工智能”、“跨学科”,感觉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对未来的教学感到害怕,我甚至到网上搜索如何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是不是一定要展示无人机、机器人?硬件设备很难达到要求?我认为这么高大上的东西感觉离我们很远,不知该如何进行教学,陷入了对人工智能的恐慌,心里一系列的问号。听完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我有了前进的方向。

从熊璋教授那里知道了什么是信息科技,为什么要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了解到信息科技是素养导向,是关注学生认识、理解、态度,训练叙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从樊磊教授那里知道了教师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方案,如何在现有方案下做课程建设。教师应将重点放在“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启迪智慧”,使学生能主动地、自信地认识并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变革、安全、法律和伦理等方面的挑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去挖掘人工智能的教育价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带领并鼓励学生积极体验、尝试,并思考较成熟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但避免陷入玩“技术概念”的游戏中。了解到人工智能内容要求不应片面追求Al新进展、新算法,或者使用AI新硬件或平台。

最后袁中果教师以具体案例展示了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主题、任务、评价、学习环境、反思性教学改进几个方面给我们展示如何设计课程,如何实施跨学科教学。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我认为信息科技学科的素养导向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捕鱼技术”,而是要培养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能够主动去寻找生存的方法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