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2023年度苔丝读后感【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15 14:2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苔丝读后感范文第1篇Shewasseducedbyaso-calledgentlemanAlec,andfromthenonherlifetotallychangedfromthislossofinn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苔丝读后感【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苔丝读后感【五篇】

苔丝读后感范文第1篇

She was seduced by a so-called gentleman—Alec, and from then on her life totally changed from this loss of innocence. People looked down on her and respected her no more. Actually she did nothing wrong because before she was seduced she knew nothing of men. She was just a girl when she first met that terrible man.

She was forced by the gossips and the church to blame herself for this accident, so she thought she deserved nothing good.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past she decided to go to a distant dairy farm but was still saying to herself that she was wrong. Maybe God didn’t agree with that, because the Lord gave her someone she loved with her whole heart and life—Angel Chare. Angel popped the question to her but she refused him without saying why. She said she loved him deeply and perhaps no one in the world could love him more than she did but she could not marry him for some unspoken reason. Angel wasn’t satisfied with this vague answer and did his best to win Tess. Somehow she agreed and they soon fixed the wedding day. Soon after their wedding Angel confessed the crime he committed to a woman long time ago and asked for Tess’s forgiveness. Tess was not at all angry and forgave Angel at once; in fact she was rather happy and excited for she also had things to confess.

She sat and told everything to Angel, hoping he would forgive her as he was forgiven but she was wrong. She was not forgiven, not as she thought she was. The woman pays.

Without Angel’s love, nothing meant anything to her. The result wasn’t important now. Tess was arrested for her murder of that so-called gentleman. Why? She still loved Angel and when he finally went back to her and asked for HER forgiveness, after he regretted what he had done unfair to Tess, she was desperate. That was too late—Alec had always told Tess that Angel would never come back so he won Tess’s trust. Unluckily Angel did come back and found Tess.! Everything was too late!

Tess was deceived and she lost Angel for the second time! The strengh of her love was so strong that she had forgott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Before that she had done nothing wrong but when she killed Alec, everything really changed! She became a criminal! How could it be? She was as pure and innocent as the good wife in the Bible. Her whole character was honest and faithful. Angel figured out at last that a person should be judged not only on what he has done but also on what he wanted to do!

苔丝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苔丝;

象征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112 — 02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十九世纪末英国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自问世以来,就以其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德伯家的苔丝》是被公认的最具丰富的内涵、最具艺术魅力、最伟大的作品。作者哈代出色的现实主义描写和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该作品极具艺术感染力。正是这种手法的运用,使该作品成为一部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和诗意的小说。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是十分美丽的性格淳朴的农村少女苔丝的悲剧人生。

小说中女主人公苔丝出生于贫穷之家,她的父亲是乡村中的一个贫穷小贩,为了摆脱贫穷变得富有他竟然强迫他的十七岁的大女儿苔丝去到附近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家去认“本家”。实际上,德伯老太一家爱和这古老的德伯世家根本没有任何关系,根本不是富有的德伯世家之后。可怜的苔丝来到德伯老太家后,年少纯朴的她被少爷亚雷的。苔丝被之后痛苦万分,极其痛恨和厌恶少爷亚雷,饱受肉体和心灵的创伤后被迫返回家乡。

苔丝回到父母身边后,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她的痛苦遭遇不但没有得到社会的同情,反而倍受世人的耻笑和指责。不幸的苔丝成了别人眼里的失节的女子。她的婴儿生下后不久就夭析了,痛苦不堪的苔丝决心改换环境改变自己,为了生计再次离开家乡出外到南部一家牛奶厂做工。在牛奶厂,她认识了出身于富有的牧师家庭的二十六岁的克莱尔。两人在共同的劳动中,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克莱尔不顾家庭的反对毅然与苔丝结了婚。在新婚之夜,苔丝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把自己在德伯家老太家的不幸遭遇讲给了克莱尔,克莱尔听完后不仅没有原谅她,反而翻脸无情,遗弃了苔丝。万分悲伤的苔丝感到孤独、悔恨、愤慨、绝望,但为了生活,她被迫又一次落入亚雷的手中,继续遭受亚雷的欺辱。可苔丝仍然爱着克莱尔,她认为她和克莱尔的幸福生活是亚雷给毁灭的。因此当克莱尔历尽磨难感到后悔万分之后回来找苔丝时,她亲手杀死了亚雷,但她自己也被处以绞刑,也把自己的一生毁掉了,付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代价。

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用饱蘸深情之笔,成功地塑造了苔丝这个农村少女的形象。这部作品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其象征手法。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把苔丝描绘成大地的女儿,把她描绘成一个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丰产和生育的象征。在欣赏该作品时,我们会注意到苔丝自始至终与自然浑然一致,并且非常和谐。比如哈代描写苔丝的外貌时写道苔丝胸前插着玫瑰花,帽子上别着玫瑰花和草莓,她的头发颜色是泥土色的,她的嘴唇则 像鲜花一般,她的气息如同散发出黄油鸡蛋和蜂蜜的气味,作者把她比作一株植物、像一棵幼苗这些都暗示着苔丝的纯朴自然。作者描写苔丝的身体外表可以和树木花草相提并论,常把她的行为举止比喻成飞禽走兽;
描写她走起路来像小鸟一样步履轻盈,脚不点地地轻轻掠过;
描写她当听到尖酸刻薄的话语时如同一只猫或一只狗一样毫无反应只管往前走,不假任何思索,一切靠本能。这些的描写让我们读者强烈地意识到,苔丝就其本质来说极其淳朴的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作者用植物和动物象征着女主人公的外表与性格,用大地变化的外表折射出她的内心的情感世界。人们称苔丝“阿尔特弥斯”和“得墨忒耳”,从她身上读者们能够领略到希腊神话中的月亮、狩猎女神和农事丰产女神的风韵。作为一个纯情少女,苔丝极其富有女性的魅力。小说中苔丝多处被比作夏娃,我们可以说她象征着生育和性。

作者在小说中所描写的景物多处都具有象征意义,对创造氛围、塑造小说中的人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哈代将苔丝活动的地域与她的的处境和心情有机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通过外部环境把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映衬出来,比如,富饶肥沃的塔尔波斯特奶场田园诗一般的美丽风光映衬出苔丝和她所爱之人克莱尔共涉爱河时的愉快心境;
不毛之地的燧石坳农场的严酷的自然条件和农奴般的生活映衬出苔丝遭遗弃后的落寞和凄凉心境的。

颜色的象征也在小说中体现出来。比如,在小说中红色象征着、流血和不幸,白色象征着淳朴和无辜。小说的情节与主题与这些象征意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苔丝遭受后离开特兰里奇时,悲伤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时遇到了一个工匠,那位工匠拎着装满红色油漆的罐子,他在栅栏木板上写着鲜红的几个方形大字,并且在每个字后面还加上了逗号。似乎这些红字都在对苔丝的失身与堕落进行强烈的谴责。再比如,在苔丝和克莱尔新婚之夜,整个房间被壁炉中的红色的火光笼罩着,这里的红色预示着不祥的事情即将发生。而在小说中纯洁的白色则代表即使被邪恶糟蹋但永远保持纯洁的苔丝。哈代把苔丝刻画成一个大自然的女儿。小说的开头主人公苔丝就身着白衫衣,左手拿着白花出场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白色是纯洁与天真的象征,此时的苔丝就像她手中的白花一样纯真无暇淳朴自然。

小说中处处皆是自然景色的象征。哈代如此细腻地描绘大自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他使小说中的暴风雨、黑夜、雾气等自然意象赋予灵性。这些自然意象在作者笔下成了人格化了的生命体,他们也和人一样一直在为生存发展而奋斗。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他常常是通过描写自然环境来反映出人与社会的关系。自然景物的描写只是表层描写,而是对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的描写才是深层次的描写。该作品是悲剧小说,因此小说中所描写的都是暗淡的自然景象。比如黑暗的夜晚、迷漫的雾气它们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象征意义。浓雾和夜色也都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这些自然景象象征着苔丝的一生是充满艰辛的,她生命中的几大悲剧都是在这样的场景下发生的。在小说中人物的心境也是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来的。比如苔丝遭遇了惨痛的经历之后,一下子从一个单纯的女孩变成了复杂的妇女,但是她没有堕落,反而更加成熟更善于思考,对生活仍然寄托美好的希望。出于对家庭的强烈责任心,她再一次离开家去寻找自己的归宿。这时作者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来暗示苔丝对新生活的憧憬,也象征着苔丝与命运第二次的抗争即将开始。

在小说中作者把苔丝心境的转变也与自然景象的描写联系在一起。主人公苔丝的每一段历程的结束都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加以暗示的。比如在小说的开头,绿色的田野、草地、透明的天空象征着苔丝纯朴的乡村少女生活;
在苔丝被奸污的那个晚上,弥漫在山谷里已经散开来的浓雾暗示着悲剧的到来,黑暗笼罩下的阴森树林暗指亚历克对苔丝的肉体和灵魂的践踏;
提尔波塞农场富饶的土地、绿色的草坪、斗艳的花朵、快乐的鸟儿、流畅的小溪、闪亮的群星暗示着苔丝与克莱尔的幸福爱情;
自垩高地冬天的严寒凄凉的景象映衬出小说女主人公被人抛弃后的绝望的心情;
苔丝临终时古老的悬石坛意指她的献身。祭坛是祭太阳神的,苔丝躺在祭祀坛上熟睡时被警察抓获,又被施以绞刑,成为传统伦理道德与世俗理念的牺牲品。作者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色的描绘揭示了苔丝的悲惨命运以及她复杂的内心世界。

泪珠的象征也在小说中体现出来。作者用细腻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少女悲剧的一生,花了很多笔墨细腻地描写了微小的事物泪珠,使小说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泪珠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着读者。比如哈代在描写苔丝失身的那个夜晚时写道“亚雷跪下来向她俯下身去,她睡的很熟,睫毛上还挂着残存的泪珠。”在这凄婉的一幕中泪珠这个微小的事物却大大地加强了其感染力,令我们读者心酸。再比如女主人公苔丝和她的心爱之人克莱尔在不同的场合倾心交谈互表爱慕之情时,哈代有意重现了女主人公的不幸的第一次经历中出现的意象。后来,这一意象又一次出现,但这次不同于前面几次。苔丝把她的以前所遭遇的不幸经历讲给克莱尔后,两人第一次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克莱尔竭力压抑着对苔丝的爱,作者写道“一大滴泪珠从他的面颊慢慢滚下来,一颗把它流过的皮肤上的毛孔都放大了的硕大泪珠,就像显微镜的物镜一样。”这一颗被精心描写的泪珠流露出克莱尔的内心世界,暗示着克莱尔想要忍痛割爱斩断情丝的心境。克莱尔此时的泪珠使读者联想起了苔丝失身的那个夜晚无声的泪珠。泪珠在小说中被作者赋予了象征意义,暗示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哈代把作品中女主人公苔丝的行踪还和不同的季节联系在一起。小说中关于季节的更替与苔丝不同阶段的经历互相吻合.比如苔丝到德伯老太家去认亲时是在春季,象征着苔丝心理的单纯以及年轻女孩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向往,苔丝在塔尔波斯特奶场时是明媚的夏天,亚雷侵犯苔丝之事是发生在深秋,苔丝来到燧石坳农场时则是严酷的冬季。作者哈代把季节的交替与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具有深化小说情节的意义。随着苔丝悲剧命运的出现,故事中的环境和气候也变得恶劣起来,肥沃、富饶的夏日的奶场变换成了严冬的不毛之地。自然界的恶劣环境与当时社会风俗舆论交织在一起践踏着苔丝并且向苔丝肆虐,使得她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作者哈代通过情景契合的手法,把人物的心情内心世界映衬出来。通过作者的饱含情感的笔,自然界中的一切有形的东西,经过移情作用,都具备了人物的感彩,极具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小说中作者哈代还运用了动物描写的象征。哈代选取了动物作为象征意象。他以鸟儿和兔子作为象征意象,传达出小说中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意念。比如鸟儿在小说中出现十多次,它们总是与女主人公的心情联系在一起的。当苔丝经历了不幸的遭遇之后精神上逐渐好起来时起身去塔尔博塞的时候她听到了声声鸟鸣,哈道:“在每一声鸟鸣中,她都悟出了快乐的音符。”这映衬出苔丝这个可怜的年轻女孩遭受欺辱后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她对新生活的向往。当苔丝回忆她那痛苦的往事时,哈道:“唯有一只嗓音粗哑的卢雀,从和河边的树丛中,用悲哀板滞的声音对她表示问候,那声音好像断了交的故友似的。”在小说中兔子虽然没有鸟儿那么多次的出现,但也颇有象征意味的形象。在小说中在亚雷要奸污女主人公苔丝时,作者写道:“一只只野兔偷偷地蹦来蹦去.”在此处这一只野兔象征了女主人公苔丝的善良与软弱.兔子第二次是以一副可爱的模样在小说中出现的,它们在月光下蹦跳着,此时它们象征着纯洁。

作者哈代在小说《苔丝》中巧妙地运用了种种象征手法,使它成为极其具有神秘色彩和诗意的小说。在我们欣赏这部小说的过程中,从月色下的围场(那里是苔丝成了堕落的人类的象征)到草木欣欣向荣的塔尔波特斯,到不毛之地的燧石坳,最后到作为异教徒祭坛象征的斯顿衡基,我们读者都会感到有一种在劫难逃的悲剧气氛。正是因为作者哈代把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巧妙结合在一起,才使得小说《苔丝》能成为十九世纪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使一个被欺辱的农村少女的故事具备了悲剧的规模和深度,使这部作品具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参 考 文 献〕

〔1〕 陈焘宇.哈代创作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苔丝读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热奈特;叙事视角;苔丝

热奈特是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叙事研究的先驱。根据叙事视野的局限程度,引入了“聚焦”这一概念,创造性地将叙事视角分为三大类型,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

非聚焦型又称为零度聚焦,叙述者>人物。这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述者或人物不受时空的限制,任意从一个事件或位置移向另一个事件或位置,仿佛像一个万能的上帝,控制着人物的活动。内聚焦型,叙述者=人物,就是叙述者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每个事件都严格地遵从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来呈现,叙述者只描述人物从外部接收的信息和可能引发的心理活动,而对旁观者仅凭接触去猜臆其思想感情。根据焦点的稳定程度,内聚焦型又可细分为:固定内聚焦型(单一人物几个事件)、不定内聚集型(几个人物几个事件)、多重内聚焦型(几个人物单一事件)。外聚焦型,叙述者<人物,叙述者不仅不全知,而且比人物知道的还要少,他只能复制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无法探寻人物的内心和解释事件背后的原因。

《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问世一个多世纪以来,依旧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与哈代巧妙地转换于多种叙事视角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热奈特的非聚焦型叙事视角、固定内聚焦型叙事视角和多重内聚焦型叙事视角与《苔丝》文本相结合,挖掘到哈代独特的“编辑者全知”型叙事视角、人物有限型叙事视角和多重人物型叙事视角。

在《苔丝》中,哈代时而俯瞰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而揭露各种深刻的社会矛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首先,哈代用“上帝的眼睛”描绘了故事发生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风貌,增强了小说整体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其次,文本中大量出现的工业社会的产物,表明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正在解体,农民大批失业、土地大量流失、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生活堪忧。尤其是作家叙述到资本家阶级统治下的残酷的劳动剥削时,唤起了读者对苔丝深陷恶劣处境的同情。

作为“全知编辑者”,哈代既可以自由地穿梭于环境、情节和人物内心之外,还可以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议论人物的种种遭遇。当苔丝在夜幕笼罩的森林被亚雷欺负后,哈代十分愤慨,对社会的邪恶不公提出大胆抗议,对传统的宗教道德进行大胆的挑战。小说并没有对这罪恶的一幕作详细描述,但是通过哈代的谴责,读者可以了解所发生的一切对女主人公的巨大影响。洁白如雪的苔丝被附上“粗野的图案”,好似命运的安排,无法避免,也许苔丝的伟大祖先们用过同样的手段玷污过下层妇女,但将“前因”报应到后人身上,显然不合情理,这真是连“善于思辨的哲学家也无法讲清的道理”。

二、人物有限型叙事视角

人物有限型叙事视角是指叙事的责任由文本中某个特定人物承担,其采用内部聚焦的方式,感受、观察、思考,读者通过其言语行为和思想意识评判相关人物和事件。人物有限型叙事视角不仅可以展示出故事的逼真性,而且可以在叙事中故意设置悬念,如被描绘者的职业、家境、身世等,让读者从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中去揣测被描绘者。例如,苔丝看到亚雷时,是这样描写的:

“这时候一个人从帐篷里走了出来。这是一个高个子青年,抽着香烟。这个人皮肤黝黑,嘴唇红润光滑,但厚重得又不像样子,年龄不过二十三四,却留着两撇整齐的胡子,须尖向上翘着。”

本段采用了苔丝的内部眼光来审视事物,尤其是“一个身影”与“这是一个身材高大青年”凸显了这种有限型叙事视角的特点。苔丝不知道来者究竟是谁,因而她先看到“一个身影”而后看到高个儿青年。读者也会好奇这个人到底是谁,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和这家人有什么关系? 他会给苔丝带来什么? 苔丝以其独特的视角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神秘感。

三、多重人物型叙事视角

多重人物型叙事视角使同一事件在不同的人物之间转换,“与立体主义绘画中从正面、背面、侧面等角度画某一物体的技法相似,人们将从多种叙事中了解到故事的丰富性和歧义性”。

在小说中,苔丝认亲一事就是从不同人物的立场出发,展现了不同的思想性格,好似众多片面空间的叠加,建构成一幅全面的社会形态。对于血亲的看法,苔丝的父亲、亚雷的父亲、克莱尔以及苔丝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例如,老德伯菲尔根据那把破旧的古调}确信自己是德伯维尔的末代皇孙,攀龙附凤理所当然;西蒙・斯托克(亚雷的父亲)使用德伯维尔的姓氏是为了掩盖自己罪恶的发家史;克莱尔让苔丝改回德伯维尔的姓氏是为了博得讲究世家名门母亲的好感;而苔丝却始终坚信自己是劳动大众的一份子,既没有父亲那样的市侩,也没有克莱尔那样的虚荣。作家用这些人物的片面性介绍到这里,实际上描绘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总体画面:农民阶层的肤浅,资本家阶级的虚伪,旧道德的禁锢,只有以苔丝为代表的中下层劳动者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哈代一方面习惯于采用以“编辑者全知”型为主的叙事视角,另一方面又竭力从特定人物和不同人物的主观意识出发推动叙事进程,因此出现了小说独特的人物有限型叙事视角和多重人物型叙事视角,而这也是《苔丝》独特的叙事艺术。(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褚国忠.《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视角[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1992

[2]方英. 论哈代小说的多样化叙事情境及其文体效果[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3]胡亚敏. 叙事学[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苔丝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德伯家的苔丝》 亚雷 悲剧性

托马斯・哈代,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最重要的一位小说家,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哈代既是19世纪英国小说艺术传统最后一名捍卫者,又是现代英国小说艺术的倡导者之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哈代小说的魅力来自于催人泪下的悲剧故事,因此,他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引人注目的人间悲剧而告终。作为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一生优秀作品很多,《德伯家的苔丝》是他代表作中最负盛誉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瑰宝。这部小说唱响了一曲爱情的悲歌,描写了发生在两个男性和一位女性之间的爱情悲剧。本文试从家庭和社会、错觉和巧合、宗教思想等角度来分析男主人公之一的亚雷的悲剧性。

一、社会和家庭角度

从美学的角度而言,悲剧艺术的作用就是在观众中产生怜悯、恐惧,以及对这些情感的净化或陶冶这一悲剧效果。在传统的文学评论中,学者们都是把探究的目光紧紧盯在苔丝身上,认为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并且大谈其不幸,从而使读者对苔丝产生了强烈的怜悯与同情。但是,几乎没有人关注亚雷这一悲剧人物。他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和几个女子有染,恶习很多,整天不务正业,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根本称不上是一个绅士。甚至在苔丝的眼中,他也不怎么样,“那是一个高个子年轻人,还抽着烟,他差不多得说脸膛深色,两片厚嘴唇,虽然红而光滑,样子却没有长好,年纪轻轻,但嘴上却早已留了两撇黑八字须,修得很整齐,两个尖儿朝上翘着,身上带着一些粗野的神气,两只眼睛滴溜溜乱转。”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苔丝这个刚从乡下来的年轻女子,还未经历过任何情事,对他并不感兴趣。在一些人眼中,他甚至是一个恶棍、无赖,他曾侮辱过老克莱尔牧师。在一个信仰宗教的地方,污辱牧师的确是一大恶行,但是他也是社会的牺牲品。虽然他家庭富裕,但他并不幸福。他父亲刚去世,而他和母亲关系又长期不和,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他感觉不到亲情的温暖,也感觉不到快乐,精神上很空虚。况且,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不可能有太高的道德修养,更无真心朋友,平时打交道的只是一些酒肉朋友,他不可能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他不知道亲情,更不懂爱情,他唯一能感受的就是漂亮女人对他产生的强烈的吸引力,这正是他真正可悲的地方。他的悲剧也体现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落后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尽管有的人有钱了,但他们的精神空虚,结果照样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二、错觉和巧合

在小说中,一系列的错觉和巧合最终造成了亚雷被杀的结局。从他一见到苔丝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到戏弄她、她,到后来的悔过自新、皈依宗教,后又乱性,直至最终被苔丝所杀,这中间错觉和巧合起了很大一部分作用,而这一点也体现了作者的宿命论思想和自然主义倾向。当一连串的不幸降临到苔丝身上时,噩运也开始向亚雷悄悄逼进,只不过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家庭的贫困,父母的虚伪和自暴自弃使尚未成年的苔丝过早地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逼迫她牺牲自己的尊严去认亲,碰巧亚雷这天在家,而苔丝刚好撞见他。此时,亚雷的父亲刚去世,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作为年轻人,他心里也很压抑,甚至有点扭曲,很多人瞧不起他,认为他是一个浪荡公子、无所作为。所以,当清纯漂亮的苔丝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一下子就被这个美人吸引住了。她的美貌对精神空虚的他来讲是绝妙的诱惑,所以,亚雷从看到她的第一眼起就产生了要把她弄到手的欲念。尽管苔丝对他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但他还是拼命讨好她。在他家的花园里,一会儿给她摘草莓并亲自喂她吃,一会儿又给她摘玫瑰花,并让她别在胸脯上,还亲自摘了几个花苞插在她的帽子上,然后又带她到帐篷里吃点心,所有这些苔丝都半推半就地接受了。从他和女人打交道的经验来看,苔丝既然接受了这些,就等于接受了他。这种错觉不能不让经历过情事的亚雷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在他看来,以他家的地位和财富,搞定这样一个乡下的漂亮妞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更重要的是,在他眼中,苔丝并不是一个黄花少女,“她相貌妩媚,发育丰满,她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女人”。所以,他决定讨好他,而苔丝对他的迁就和忍让竟成了他追求她的理由和动力,使他单方面陷入了之网,不能自拔。后来,亚雷费尽心思地找机会接近苔丝。他假借他母亲的名义让她到他家鸡场工作,还亲自给她家送了一匹马,并且给她的弟弟妹妹们买了一些玩具,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讨好她。一方面,苔丝年纪尚小,还没有经历过情事,另一方面,她对亚雷感到有点害怕,一直都在躲避着他。此时的亚雷仍是一个浪荡公子,并没有想到要和哪一个女子结婚,只想得到快乐,发泄一下罢了。后来,机会终于来了,在苔丝赶集的那一天,碰巧亚雷也去了那里。从市集镇到特兰特里奇村的归途曲折漫长,苔丝动身回家时已是深夜,疲惫不堪;途中与几个悍妇发生口角和厮打,这一意外之事逼迫她跳上刚好走过的亚雷的马背和他一道而去,这又给亚雷一个错觉:苔丝不反感他。他很享受在马背上被苔丝紧紧抱着的感觉,这在他年轻的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了很强的反应。当他们最后来到围场时,由于天色已经大黑,空气中有阵阵寒意,而苔丝身上只穿了一件单薄的细纱裙子,亚雷把穿的一件薄外衣脱了下来,披在了她的身上并且扣了起来,这又是一个错觉,要知道亚雷可不是一个绅士。正是苔丝无心的接受导致了亚雷的兽性战胜了人性,最后,他控制不了自己,了苔丝,从此,他们的不幸就开始了。

在苔丝失身之后,社会上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她的生活,最终成为她悲剧的思想根源,而亚雷也感到不安、内疚,甚至悔恨。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有钱人侮辱贫家子女的事情很多,而这些女子的利益得不到保护,苔丝也是一样。后来,她执意要离开亚雷,而他想让她留下来,有可能要和她结婚,可是她已不相信他。在亚雷送她回家的路上,读者可以看出他的悔过之意。因为他错误地认为苔丝爱他,而苔丝的举动无形之中又给他透露出一种错觉,好像对他有牵挂,有依恋之情:她同意坐他的马车,让他搂着她的腰,还同意亚雷吻她的脸。既然他是那个你的人,为什么还要对他半推半就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苔丝的这种举动助长了亚雷的欲望,甚至让他还心存幻想,希望有一天苔丝还会回去找他。

三、的破灭

后来的几年中,他们二人没有见过面,且都有了新的经历,但在心里面都不可能把对方忘掉,这种感觉在亚雷的身上表现得更甚。尤其是在他母亲死后,他感到很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没有亲人了,和他唯一还有点关系的就是苔丝。在内心深处,他清楚地知道苔丝是不可能原谅他的,所以,他一直很痛苦,很痛恨自己以前做的坏事,更后悔对苔丝的伤害。为了赎罪,他开始信仰宗教,成了一位很狂热的信徒,到处给别人讲经布道,希望能够用对宗教的热情来麻痹自己,宽恕自己的罪恶,他成了一个在大多人眼中类似“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如果他一直照此生活下去的话,他有可能日后修成正果,成为一个真正的传教者,不会有日后年纪轻轻就被杀死的厄运。但是上帝却偏偏捉弄了他,苔丝的猛然出现使他那颗不安的心又骚动起来,结果他对宗教的信仰又开始动摇。

苔丝在去看她的公公和婆婆无果的情况下,在回来的路上,途经一个村庄时,发现有人在讲道,而讲道之人正是亚雷,他们的不期而遇让彼此都大为吃惊,尤其是亚雷。他绝没有料到昔日的情人竟会再次出现,所以,他那多日被压抑的情感猛地窜了出来。上帝真会捉弄人,若苔丝没看见他或者径直走过不去理会这个昔日的浪子,他们两个都不会死得那么凄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苔丝的软弱和单纯对他们两个的双双毙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来亚雷信仰宗教的根基就不太牢固,而苔丝的一番话对他的信仰冲击很大:“我不相信你能从灵魂深处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你这是心血来潮的一种冲动,恐怕不能坚持很久。”在亚雷心中,昔日情人的话是有一定的份量的,因为她还说:“一个比他要强的男人都不相信这种事。”既然魔鬼想要改邪归正,想做善事,为什么要阻止他行善呢?对亚雷这样的人,也许皈依宗教是一个束缚他自己行为的好办法。现在,他突然感到自己的信仰毫无意义,他的灵魂又空虚了。结果,他只能退回到原来的颓废状态,回归到那个邪恶的、充满欲望的自我,因此,苔丝这番无心的表白给亚雷带来了强烈的思想震撼,使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再者,他们谈话时,苔丝本来是戴着面纱的,因为她怕别人看到她的美貌会起歹意,同时,她更应该清楚她的美貌对亚雷的诱惑更大,但是,当他提出:“既然你戴着面纱是为了遮住你美丽的容貌,你现在干吗不把它放下来呢?”苔丝也就听他的话,真的把面纱取了下来。对亚雷来说,苔丝的美貌有巨大的诱惑力,尽管他强忍着自己的欲望,不敢多看她一眼,但她的美已经深入到他的骨髓里面了,再也出不来了。更重要的是,苔丝把曾怀孕生孩子这一隐情告诉给了亚雷,这无疑像一颗重磅炸弹击中了他,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的罪恶是如此的深重,他的行为给一个纯洁的女人带来了那么大的伤害,让她受了那么大的罪,一种内疚感,一种要保护他昔日情人的责任感在他心底油然而生。尤其是他发现苔丝目前所处的困境之后,决心要帮助她,甚至还拿出结婚许可证要和她结婚,由此可以看出,亚雷真心想赎罪,要悔过自新。

后来,当他知道苔丝已经结婚了,而她的丈夫却因为她的失贞不能原谅她远走异国他乡,杳无音信,他感到很内疚。失望之余,他想办法帮助这个苦命的女人,但苔丝不接受,因为她知道他不是简单地想帮助她,他肯定别有用心。但亚雷已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他想克制自己不去爱苔丝,甚至还逼迫她发誓永远不要勾引他,但他还是忍不住偷偷跑到苔丝干活的地方。结果,他背叛了自己的,本来该去给别人讲经布道他也不去了,遭到了教友们的激烈嘲讽。其实,在他母亲死后,他的感情几乎一片空白,信教暂时使他的感情有所寄托,他感到不是那么太空虚。现在,上帝突然把苔丝送到了他的面前,他认为这是上帝的意愿,上帝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其实,这是宗教的宿命论在影响着他,他没想到这也是他生命终结的前兆。

苔丝的父亲死后,他们全家无处安身,这正好给亚雷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苔丝出于对全家人的考虑,最后不得不回到亚雷的身边,当了他的情妇。因为苔丝是一个有婚约的人,他们两个不可能结婚。在亚雷的潜意识里,他认为苔丝的丈夫可能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他要担当起照顾她一家人的使命。更可悲的是,他现在已爱上了苔丝,甚至认为苔丝也爱他。因此,他的行为违背了宗教教义,这样,他和他的彻底地决裂了。如果他知道他们的重新相聚会使他丢掉性命,他肯定不会和她生活在一起。在他眼中,他能够使苔丝一家生活稳定、衣食无忧,他们应该感谢他,他甚至认为他们已成了一家人。因此,他对苔丝根本没有防备,也没有想到她的丈夫会突然回来,结果导致了苔丝冲动杀人和她自己也被绞死的悲剧。

四、结语

总之,亚雷的悲剧在于他了苔丝之后才爱上她,直到把自己年轻的生命也断送掉。诚然,亚雷在向苔丝伸出庇护的援助之手时,他是有条件的,他一直希望她能够嫁给他。如果仅仅是贪图美色,他犯不着如此纠缠不清,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做过一次贼,永远都是贼吗?”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巧合和错觉使他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死亡。可以说,亚雷的下场是悲惨的。他死之后,诺大的家产无人继承,他连一男半女都没有,无人来延续他家的香火,这又体现了作者宿命论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讲,亚雷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短暂的一生是放荡的、痛苦的、不幸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张若谷译.德伯家的苔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英语学书虫研究室译.苔丝(英汉对照).新疆:伊利人民出版社,2001.

[3]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祁寿华.[美]William W Morgan.回应悲剧缪斯的呼唤.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苔丝读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苔丝 完美 自我价值 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文丛”中最经典的作品。哈代于1840年生于英国南部的多赛特郡,在哈代的笔下,家乡多赛特郡正是他多部经典作品的背景。哈代见证了19世纪后期工业资本主义带来的小农的破产和他们一切徒劳的挣扎与无望。他笔下的众多人物的命运往往受某种无法控制的力量所支配,加以作品中充满大量的巧合现象,从而造成种种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写于l891年,被视为哈代现实主义作品的巅峰之作。小说的副标题是“纯洁的女人”,描写的是一位美丽,纯洁,勤劳的农村少女短促一生的爱情悲剧。本文主要以女性形象的光芒与残缺来分析书中被理想化了的主人公的形象。

一、女性形象的光辉

《德伯家的苔丝》里的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

她具有女性身上最可贵的纯洁,丝毫不为亚力克的财富权威所打动,为了爱的人安琪,勇于坦白所有,尽管他知道那次坦白可能会终结她所有的幸福,但是她的纯洁战胜了内心的挣扎。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亚力克•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她一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力克•德伯。她敢于自我牺牲,为了家人摆脱穷困,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了自己的爱人,敢于同邪恶势力反抗,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她有着女性难能可贵的包容心胸,她可以包容安琪不堪的往事,包容安琪抛弃自己,给自己造成又一次的悲剧,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爱着他。她从未责怪安琪抛弃自己带来的不幸,而是把责任归于自己。她一直对丈夫抱着希望,即使是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她还是写信给自己爱的人,祈求他的原谅。当亚力克诋毁安琪的时候,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情感,杀了亚力克。她包容了她爱的人给她带来的一切苦难,尽管这最后也带来了她短暂生命的完结。

她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对爱的信任。她本不愿意追逐虚荣浮华,但是为了解决家人的贫困,她依然前往亚力克家,开始了她人生的悲剧。新婚之夜,当她对安琪坦白后,安琪残忍地抛弃了她,为了面子,甚至要求苔丝不要去找他,而苔丝处于对安琪的责任感,遵守了他们之间的诺言。他成了她的呼吸,她的生命。当安机问伊兹,那个曾经爱他的姑娘,能否像苔丝那样爱他时,伊兹几乎脱口而出,她不能,因为苔丝的爱是无法比的,她可以为他而死的。在别人眼里,都能看出苔丝,如此厚重的爱。可见这爱的程度了。即使在她最艰难的时候,她也只是写信给安琪祈求他的原谅,盼望他回来。她一直都相信安琪对她的爱,即使是在被抛弃之后,她仍然相信丈夫是爱她的。在她面临第二次深陷亚力克的魔掌的时候,她仍把希望寄托在她爱的人身上。最后,出于对安琪的爱,她甚至举起利刃,刺向了那个造成她一生悲剧的人。尽管,她最后与安琪只度过了短暂几天的逃亡生活。但是,她是幸福的,因为她终于还是跟爱的人在一起了。

二、女性形象的缺陷

在哈代笔下,苔丝被描绘成一个几近完美的个体:温柔善良、美丽纯洁、质朴聪颖,代表了作者理想中的女性。但与此同时,苔丝的性格中也包含了女性价值认同的缺失,从另一个角度又被塑造成了一个找不到独立自我,只为他人而活,在社会边缘挣扎的女性。苔丝一直成长在传统的乡村,这种社会习俗和意识无疑会在她白璧无瑕的心里沉积。主流社会所宣扬的女性应有的自我牺牲精神,促使她为了家庭出外工作以致踏人人生的“陷阱”,天真无邪的她在复杂的社会洗礼中先是失去了贞节,进而一步步走向痛苦的深渊,最终酿成了一生的悲剧。

自我价值认同的缺乏最突出表现在苔丝对爱情的态度上。苔丝第一次遇见安琪时,就被他与众不同的神情吸引了。听他弹琴的时候,苔丝意识不到时间也意识不到空间,她崇拜他,视他为天使,为他情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在这样炽烈的爱情面前,我们不再能看到一个有自主性的苔丝,相反,只看见了一个爱的奴隶,在痛苦等待中消耗着自我。苔丝把自己的生活全部建立在安琪爱情的基础上。新婚的当晚,苔丝述说了使自己失去贞节的过去,但没有得到安琪的宽恕,在这种爱情的魔障面前,苔丝迷失了本真。找不到自我的价值和地位,又何来两性的互相尊重和平等?

当安琪晚上梦游时用床单把苔丝包了起来,并像对一个死者的尸体那样,恭恭敬敬的把她从床上举了起来,并把她放进一个石棺里。她本来可以唤醒安琪,避免这一悲剧的,但是她却认为所有都是她自己的错,是她自己应得到的惩罚。即使在被安琪抛弃后,苔丝依然坚信是自己的过错使得丈夫离开了她,并深深地自责,祈求他的原谅。最后,当安琪回来的时候,她也只是低声的说“太迟了,太迟了”,最后,甚至为亚力克对安琪的诋毁,使自己变成了杀人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此看来,在爱情面前,苔丝像一个丢失了自己灵魂的傀儡。丝毫没有理智保护自己,争取自己的权利,只是不顾一切的为别人而活,又为别人而死。

三、总结

从正的方面来说,苔丝是一个具有完美女性品质的形象,她的纯洁,勇敢,她的坚韧深深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作者和读者都为这个拥有完美女性形象的主人公的悲剧感到遗憾和同情。但是,在那个资本主义侵蚀社会公正的时代,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对自我保护意识的缺少,对自我价值认同的缺失,又恰恰加剧了她一生悲剧的发生。所以说,并不全是时代的黑暗造成了苔丝的不幸,也不是像作者所阐述的那样,苔丝的悲剧仅仅源于宿命,命运注定了她的不幸,无法逃脱。而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心理的不健全,对自我意识的缺失,最终成了她悲剧人生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哈代著,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