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2023年度朱自清散文读后感【五篇】

时间:2023-07-01 18:35: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杰出的,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作家。本文就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写实笔致,至真至诚,情感源于人生体验――柔中有刚,大爱无声;语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朱自清散文读后感【五篇】,供大家参考。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五篇】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容 情感 语言 至真 至诚 大爱 大美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91-02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杰出的,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作家。本文就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写实笔致,至真至诚,情感源于人生体验――柔中有刚,大爱无声;
语言融入古典美学――珠玑玉言,大美无言。朱自清的散文“文中有画”,美在自然、古典、优雅的艺术语言,用字遣词注重朴实、口语化。在读朱自清的散文时,就如同在参观风景摄影展,让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1.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写实笔致,至真至诚

1.1朱自清的散文是他人格的写真,是社会现实的再现

朱自清的文章被时人和后人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五四”时的朱自清,高高举起白话文的旗帜,怀着青年学子关心国家、关心社会的满腔激情,去诅咒食人的社会,期盼着更夜之后的光明。四十年代,朱自清写出了《论不满现状》《论老实话》《论吃饭》等等,针砭时弊,讲出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心里话,真切之中,表现了朱自清思想上的进步。他的文章真挚清丽、风神清隽、温雅清纯。朱自清是真诚的,因而他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真诚的。他的抒情小品散文,正是他的真诚的外化。

1.2朱自清的散文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摹

“只有惊涛骇浪的生活才会写出永恒的作品,只有丰富的人生历程才会熔炼出一台好戏。”因为“文学作品不是对于每个时代的读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客体”,《背影》便是不加形容和修饰的,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他穿过铁道……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些都是如实的描写,洗尽铅华,至真至朴。这与他的注重实地观察分不开。《荷塘月色》写出后有人提出了蝉子夜晚不叫的疑问,为此,朱自清多次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后得出了结论: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但在月夜有时它会叫,足见朱自清观察之仔细和写作态度之严肃。这种态度,必然求得了艺术描摹的“真”!

1.3朱自清的散文表现的是真挚情感

散文是作者灵感的物化,是作者情感涌溢、思维灵动之际的产物。《给亡妇》一文,是悼念他的妻子武女士的。作者叙述的都是琐细小事、儿女情常,但却处处蕴含了夫妻间的深情,充满了作者对妻子怀念和感激。在结尾处说:“谦,好好儿放心安睡罢。”真情流于笔端,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这大概就是“真”的艺术的作用吧1

2.情感源于人生体验――多情丈夫,大爱无声

2.1对家国的赤子之爱

朱自清“为人柔而不弱”,柔中有刚,爱憎分明,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热爱祖国,崇尚民主、自由,这种思想使他的文章品性中融进了阳刚之气。这些文章,当以《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为代表。这些文章显示了他的诚朴与正直,并未“因自我暴露而在读者面前倒下,而是刚强地站立了起来”,显示了人性中的大爱。

2.2对回归自然的隐者之爱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与挚友俞平伯同游秦淮河的同题的珠璧之作。文中虽没有一句谈友情,可友情却显得如此浓郁,真是一首深情的东方式友谊的赞美诗!这篇文章中,有着主体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悟,更有意绪的漾溢,心灵的溪流在自然的通感中掩映起伏,充满了一种悠长的诗的情韵。

2.3对家人的“丈夫”之爱

“无情未必真豪杰”,他情系于自然,而对朋友、家人、故园的爱更是情意深长。读过《背影》的读者,无不为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读过《给亡妇》的读者,也都能为作者沉痛的哀悼感到凄婉。这些文章,显示了“为人类所共有的人性之美,同时也融入了东方的人伦之道,带有浓重的东方色彩”。

2.4对友人的柔肠之爱

怀人之作,由于作者真情拳拳,所以总能感人至深。“韦君现在一个人睡在刚秉庙的一间破屋里,等着他迢迢千里的老父,天气又这样坏;
韦君,你的魂也彷徨着吧!”这是《哀韦杰三君》的最后一段话,这是一个导师对被杀害的青年学生痛切的悼念,以血泪凝成了一种凄楚的悲剧美。

3.语言融入古典雅韵――珠玑玉言,大美浑成

3.1朱自清的散文美表现在艺术语言自然、优美、音韵和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古典优雅的美。首先,作者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作通感修辞,准确而传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田田的”“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其次,作者有一颗真心。有真心,才有真情;
惟有真情,才有真性;
惟有真性,才有至美。朱自清显然是以真挚清雅、温软柔婉的风格见著。山水与自然成了他心中情感的外化物,他笔下的词句也总是丰腴而厚实的,神在形外,情寓其中。

3.2朱自清的散文用词注重朴实、口语化,具有纯真美

朱自清的散文运用平凡朴素的口语来表现其深厚的感情,正是他的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杨振声说:“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然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作者赋予他们特殊的表情达意作用,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动,浓缩隽永。

3.3朱自清的散文还表现在描写景物时注重画面美、细腻美

欣赏他的散文,就好像参观摄影展一样。《绿》展现的就是一幅令人赞不绝口的风景画面:“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几绺;
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
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这幅风景画主次分明,景色迷人。朱自清“于每事每物”,“无论锱铢之别,锱渑之辩,总要看出而后已,正如显微镜一样”。所以他描写景物的时候,处处体现出一种细腻美。

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参考文献

[1]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载《国文月刊》第37期.

[2]王瑶引鲁迅语,见《朱自清先生的诗和散文》.

[3]罗伯特・尧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

[4]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载《国文月刊》第37期.

[5]余英时《与中国传统》.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第2篇

今天,我在书上看见了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读后让我掩卷沉思。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朱自清他父亲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不太顺利,再加上自己亲爱的爷爷也去世了!所以他只有和自己的父亲报着失败的心情离开了这个鱼米之乡的美丽的地方了!

这又使我对朱自清的文采感到一种感叹!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这篇散文短小得只有千余字,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么难忘的印象,它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俄国作家高尔基回忆自己在少年时,读完福楼拜的小说《一颗单纯的心》后,曾被这个朴素的故事感动得如痴如醉,《背影》比起福楼拜那篇小说来,篇幅更短小得多,情节也更加简短,却同样也激起了读者的感情。

《背影》所以能感动读者之处,在于对父亲的这种回忆,最重要的是他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许多读者一样,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片段:一是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
二是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着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得平静自然,我们吟于心间,会与作者发出一样的感想。我们不能忘记这两个动人的情景,我们不能忘记那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

这也使我知道了写作文的方法:写作文不一定要字数多,主要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想表达什么,畅所欲言,当然要言之有理。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结构 抒情 语言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散文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仅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还应该尽可能地写得优美。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所以他的散文或多或少受着诗歌的影响,但是朱自清在散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要远远大过诗歌,他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而且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他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学教材里,《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诃》、《荷塘月色》、《绿》等名篇以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他的散文蕴含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把读者带入一个韵味悠长、遐想美妙的艺术境界,并且在心里留下经久不灭的痕迹。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1 结构方面的风格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大多篇幅不长,随意性强,但构思独具匠心。人们在读他的散文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文中的语句非常松散随意。但是,朱自清先生再随意的散文也会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到处都充斥着精巧的构思和缜密的结构。散文《绿》,一开头就写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在朱自清的笔下,这种绿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绿了,它被赋予了灵性,因为作者情感的投入,是这片绿有了动感。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作者只是顺着游历的足迹,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没有详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荷塘月色》虽然一路写来,处处见“静”,但是处处的“静”,却衬托出了心中的“颇不宁静”。

2 抒情方面的风格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他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有细致状物的功力,正如他评论别人的描写艺术所说的那样,笔像“小解剖刀,银光一闪,骨肉判然”。他的抒情经验告诉我们,景物描写愈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绘画美,感情的抒发也就愈见真切、细致。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抒情主要分为三类:

首先是借景抒情,作者总是选取最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二者融为一体,毫不给人以割裂游离之感。如《荷塘月色》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的,那淡淡的月光,那脉脉的流水,那微微的荷香,都被作者笔下的情思所笼罩,真切地表现了当时那种心绪和感情,抒发了那种忙里偷闲的情趣,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淡淡哀愁,表示了对故乡的怀念。文中写景较多,但很集中凝练,字里行间隐隐地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心里颇不宁静”的思绪。他不但把感情和周围的景物联系起来,也和历史联系起来。在这里,景色衬托着人的感情。如果没有这些景色,人的感情也无以附着,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也将受到损害。

其次是借人抒情,如《背影》中以父亲的“背影”作为艺术抒情的“泉眼”,由远而近,铺陈叙事,字字句句融注了惦念父亲的感情和无以孝感的痛惜之情。语言凝重,对父亲的怀念着之情溢于言表。“背影”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是作者描绘的重点。父亲岁数大了,加之境遇、心情不好,行动不便,但却要坚持亲自去买橘子,给儿子路上吃。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写得非常细,我们读这些内容,肯定不感到“繁”,只能感到父亲形象的高大。父亲的背影可谓凝聚了“千行辛酸泪,万斛亲子情”啊!

第三类是对日常生活事物的抒情,平时看似不经意的生活小事,却在朱自清的笔下散发出浓厚的哲学意味,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例如,《冬天》,写了三个冬夜的三件事之后,文章结尾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总是温暖的。事情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体现了真挚美。

3 语言表达方面的风格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用笔入画”,他的散文多采用“活的口语”,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但在运用语言时,决不矫揉造作,加以修饰渲染。在他的散文中,它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平易淡雅,如早春晨曦、晚秋山泉,给人们无限自然清新的感觉。如《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展示在你面前;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风的轻柔,温情送入你的心田;
还有写草、写花、写人的活动,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沿用了生活中的口语,形成了朴素、自然的语言特点。对春天中人的活动描写一段:天上风筝渐渐多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语言形象、新颖,含意深刻,把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写得如此鲜活,不能不给人以振奋向上的力量。让人在欣赏文章的同时,在脑海中也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 “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
“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利用“通感”的方法,把“嗅觉”(清香)转化为听觉(歌声),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给人以神奇般的感受。

事实上,凡是获得伟大成就的作家,都具有自己鲜明的写作特色。朱自清的散文有情致,有风趣,有诗的意境。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他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像一面镜子一样将永远烛照后世!

参考文献

[1] 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完美的人格.三联书店,1987.

[2] 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散文翻译,意美,《匆匆》

一、引言

散文是指形式上不求工整、不讲对仗的散体文章,散文构文自由、不拘一格,却别有一番独特的美感,其突出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杂文、随笔、小品文、报告文学、传记、游记等都属于散文的范畴。好的散文犹如艺术品,在韵律、节奏和意境上均具有美感,使人读起来流畅自然,听起来心怡神悦,带给人美的体验和强烈的共情。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文笔清丽、纯朴简练,紧扣“匆匆”二字,通过描写燕子、杨柳、桃花、太阳等意象,融景于情,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朱自清先生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匆匆》一文更是彰显了朱自清非凡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造诣,是中国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在我国翻译史中,“忠实”一直处于无可动摇的地位。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勿顺”、瞿秋白的“信顺统一”、林语堂的翻译三重标准(忠实、通顺、美)等都将“信”置于首位。除此之外,我国胡适、陈独秀、陈望道、耿济之等学者都是“信”派的代表人物。由此看来,译“意”至关重要。直到我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将鲁迅先生关于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理论移植到翻译领域,提出了基于诗歌翻译实践的“三美论”,才正式开启了我国翻译界追求“美”的大门。“三美论”认为求“美”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散文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散文的翻译也须得求“美”。朱纯深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英汉语翻译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在文学翻译领域颇负盛名,其著名翻译作品包括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荷塘月色》,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的书籍《自深深处》《夜莺与玫瑰》,以及《声声慢》《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诗歌。朱纯深先生在其译作中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修辞手法,追求再现原文的美感与意境,是求“美”的典型代表。朱纯深译《匆匆》一文在充分表达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灵活采用修辞手法还原了原文的修辞美,综合运用叠词、头韵和尾韵再现了原文的音韵美,因而译文在总体上传达了原文之神,具有了意境美,是不可多得的“意”“美”合一之作。

二、何谓忠实?

回首我国翻译界,众多翻译家、学者都将“忠实”作为翻译的第一要义,那么,“忠实”的内涵究竟为何?笔者认为,“忠实”一词应从广义而观,“忠实”不仅指译文和原文在意义上的对应,还包括形式、风格等各方面的呼应。因此,翻译不仅要翻译意义,还要综合考虑原文作者的思想以及原文的形式、风格等。这与尤金·奈达(EugeneNida)的“动态对等”理论相契合,“动态对等”顾名思义就是在动态中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相对一致,强调翻译的相对性和灵活性,要求实现奈达所说的“给双语读者带来相同的反应”。再者,由于译入语文化与译出语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不同的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不同、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等原因,完全的忠实是不存在的,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化标准。正如学者吴越所言,“忠实有一个‘度’,没有绝对的忠实”。朱纯深先生也曾指出,被奉为翻译三标准的“信、达、雅”实则是译事三“难”。此外,同时具有忠实性、连贯性与可读性的译文可称为好的译文,而过分追求意义的对等必然会顾此失彼,导致译文不流畅、难理解。综上所述,“忠实”不是微观上对字、词的锱铢必较,而是对文章整体的宏观把握。译者不必刻意追求原文与译文的一一对应,而应当以“意”为基础,灵活采用翻译策略,从而实现广义上的“忠实”。首先,“意”的传达是第一位的。这就要求译者充分理解原文,吃透原文,不可随意歪曲原文内容。但是,达“意”绝非所谓的字对字的翻译。亦步亦趋的翻译难免带有生搬硬套之嫌,让读者感到不知所云。因此,翻译时恰当采用增译、减译、转译等策略反而会增强译文效果。其次,要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传统译论轻形式而重内容,但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译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形式的重要性。内容和形式应处于平等地位,没有形式,内容也没有存在的意义。然而,拼音文与方块字之间的确差异悬殊,中西文化与思维方式之间也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要满足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意义的传达和形式的对应只能是整体而观。最后,要如实传达原文风格。风格指文风,即文章的格调,或质朴自然,或沉郁顿挫,或幽默诙谐。风格的再现就是要给译文读者传达同原文读者相似甚至是相同的“感受”。以《匆匆》的题目翻译为例,朱纯深译为Rush,许景城译为TheFlightofTime,张培基译为TransientDays,葛浩文译为Haste。笔者认为,朱译与葛译简短干练,与“匆匆”二字在字数和所传达的感受上相吻合,表现了时间的转瞬即逝,更能表现原文的紧迫之感,符合原文的风格。下面引用朱纯深译《匆匆》的译例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例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在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译:Swallowsmayhavegone,butthereisatimeofreturn;
willowtreesmayhavediedback,butthereisatimeofregreening;
peachblossomsmayhavefallen,buttheywillbloomagain.从达意来看,朱纯深先生的译到了忠实原文,充分表达了原文内容,无错译、漏译。从形式来看,原文为三个并列的排比句,译文采用“...havedone,but...”的形式同样构成了排比结构,虽然最后一个分句“buttheywillbloomagain”看似与前两个结构不同,但笔者认为,这恰恰产生了一种戛然而止之感,表明排比句型的结束。从风格来看,原文是想用简短的排比句营造紧张急促的氛围,传达困惑迷茫之感。该译文句子较短,且采用虚拟语气,与原文主旨相吻合,将“五四”时期年轻人的苦恼表现得淋漓尽致。例2: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朱译:WhatcanIdo,inthisbustlingworld,withmydaysflyingintheirescape?从达意来看,原文的核心内容得以表现,比如在选词上,“bustling”一词简单却一语中的,准确地将“千门万户”的意义传达了出来。从形式来看,“逃去如飞”与“千门万户”为对仗的四字成语,译文选用“bustling”与“flying”两个现在分词也构成了对仗。即使句子顺序有所调整,但整体的问句形式没有改变,实现了形式一致。从风格来看,译者将“WhatcanIdo”置于句首,突出表达迷茫与绝望之感,再现了原文风格。

三、“美”的再现

达“意”与求“美”并不冲突,“美”是散文的内在特性,散文译作也不能丢了原文的“美”。散文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韵律、修辞、意境等,要将散文的这些美学特质完美地移植到译文之中,才能使译文读者同样感受到情感起伏,从而得到审美愉悦。文章将主要从韵律与修辞的再现讨论译文“美”的再现。(一)音韵美的再现如谷苗苗所言,“散文具有潜在的诗体结构,字里行间透露着诗的意趣”。韵律既存在于诗歌之中,也存在于散文之中,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就多次采用四字成语和叠词来体现文章的韵律。笔者十分认同国内学者余东和刘士聪对散文韵律的看法,即“作为表意言情的语言说到底是有声的,落在纸上的文字其实也是一样,如同乐谱,写在纸上是谱,唱出来就是歌”。因此,散文之中有韵律,韵律之于散文具有重要意义,译者应当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韵律。然而,英汉韵律节奏的构成要素不同,汉语节奏讲平仄,英语节奏讲轻重,在译文中完全采用原文的押韵方式是很难实现的。余东、刘士聪提出,“节奏不是翻译的,而是再现的”。也就是说,译者只需要在考虑原文作者情感以及译入语韵律特征的前提下,灵活采用韵律格式实现韵律的再现即可。下面引用朱纯深译《匆匆》的译例从韵律再现进行具体分析。例3: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朱译:Alreadysweatisstartingonmyforehead,andtearswellingupinmyeyes.例4: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
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朱译:Thosethathavegonehavegoneforgood,thosetocomekeepcoming;
yetinbetween,howswiftistheshift,insucharush?《匆匆》中叠词的运用十分丰富。例3中的“头涔涔”“泪潸潸”,例4中的“匆匆”都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节奏感而采用的叠词。蔡丹、陈文安曾提到,“英语的音韵美主要通过头韵、尾韵和拟声的方式展现出来”。朱纯深先生在无法一一对应汉语韵律的情况下,便是采用了押头韵和押尾韵的方式再现了原文的节奏。例3中的“sweat”与“starting”押头韵,例4中的“swift”与“shift”押尾韵,使译文具有了音韵美。(二)修辞美的再现修辞手法也是散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匆匆》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比喻、反问、设问等,以辅助文章情感的传达和气氛的渲染。排比使得文章贝联珠贯,拟人使得文章丰富生动,比喻启发读者想象,反问表达含蓄之美,设问激起文章波澜……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独具匠心,一字一珠,沁人心脾。因此,译者在翻译散文时,绝不能将修辞手法置之不顾。译者只有具备足够的文学功底,深刻领会原文中的修辞意义,方可将修辞之“美”译于纸上。下面引用朱纯深译《匆匆》的译例从修辞再现进行具体分析。例5: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朱译:Thus——thedayflowsawaythroughthesinkwhenIwashmyhands,wearsoffinthebowlwhenIeatmymeal,passesawaybeforemyday-dreaminggazeasIreflectinsilence.排比是《匆匆》一文的显著特色,例5与例1都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两例译文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最后一个分句与前两个略有不同。比如,在此译例中,排比结构为“do...when...”,而在第三个分句中,“when”改用“as”,可见译者是有意为之。笔者认为,译者的这种细节变化意在表明排比句型的结束。这两处排比的运用都表达了时间流逝之快,句式整齐,排比强烈,节奏鲜明,更加凸显情感之饱满。朱纯深先生在谈到文学翻译时,曾发表如下观点:“如果说‘文学的’作品呼唤‘文学的’翻译方式,那么译文就不能以追求‘通过’译入语来传递原文信息内容为首要使命,而是要在原作内容所规限的题材范围内,开放译入语去接受外来语言强大的影响,以此成就译作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独特的语言。”由此看来,朱纯深先生对于文学翻译的观点便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释放译作的创造力,以别样的方式实现“文学的”翻译,即“美”的翻译。对于如何再现“美”,周领顺的观点可谓真知灼见:“切换美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总的原则是:如果原文在源语世界里有美感但在进入译语世界后有所损失,则不妨尽力寻找另类可以被译文读者接受的方式‘曲线救美’。”因此,译文之“美”绝非是对原文“美”的复刻。其实,不管是达“意”还是求“美”,笔者所认同的是一种灵活、曲线的方式,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的观点。

四、结语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设计

在文学体裁中,一般不属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的文体就是散文,可见散文的散漫性特征。散文是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独特的人生感悟的一种文体,不同的作者会有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即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有不一样的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和散文的独特性特征,引导学生感悟到散文的独特魅力,从语言文字切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体悟,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养。

一、明确散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散文文体具有独特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散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从文本出发,从作者出发,知人论世。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散文,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即注重语感培养、展开想象联想、领悟作品深层意蕴并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第三,引导学生感知散文的语言美,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生活、社会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第五,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能读懂古代的散文和现代散文,丰富自己的文化常识,提高积累。教师在明确散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后,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在朗读中感悟到情和景的联系,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同时,要引导学生探究这篇散文的写作线索,领会抒情散文以情缀文、缘情写景的特点,增强阅读此类散文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一点知人论世的散文鉴赏方法,从朱自清其人的生平入手,体会作者与其父之间的关系,了解作者对人生短暂的独特感悟。

二、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

散文是作者书写性灵的一种文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把握散文文体的主体性特征,即散文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的流露,运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的感悟,是经过作家过滤以后的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绝不单纯的是表达父子之间的爱,朱自清本科的专业是哲学,这就决定着《背影》还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独特的体会,“背”自古以来就是力量、坚强的象征,而“影”则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怀念,是影射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情怀,因此,《背影》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脆弱以及生命易逝的独特的体悟;其次,要抓住散文文体的开放性特征。散文表达方式自由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表达方式可以论可抒情。在中学阶段选入教材的都是名家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作品的个性美。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精巧的结构美以及所创设的意境美。传统的观念认为散文是“形散神聚”但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却是“形聚神散”,通过文中“忽然想起”的照应,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颇不宁静的现实世界”、“和悦的‘采莲’世界”以及作者向往的“和睦、幸福的理想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情思;第三,要抓住散文的散漫性特征。要从散文文体的弹性、密度以及节奏来整体的把握散文的散漫性特征。散文文体的弹性就是指散文文体变化多端是一种扩大的艺术空间,散文文体的密度就是指散文的结构安排、意象的组合以及精当的文字;散文文体的节奏就是指散文的语言的形式和声音的安排,如在教学《春》这篇散文时,就要抓住这一特征。

三、散文教学要突出重点

散文独特的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根据不同的文章突出不同的重点,但是,总体而言,散文教学要抓住两个重点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散文陶冶学生性情的特征,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如在教学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这篇散文时,教师就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人文情感上,而不是引导学生过多的揣摩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章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再如,在教学帕斯卡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篇文章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到“思想”的重要性。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重点引导体会文人那种淡淡的情愫;其次,在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通过思辨让学生明白一些人生的哲理,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议论性的散文时,尤其要抓住这一特征。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与思辨中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兰亭集序》的时候,在理顺文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阅读李泽厚写的关于魏晋文人的一些文章,让学生加深对魏晋时期文学的认识即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四、结语总之,在散文教学设计中要把握散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分享作者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所体悟到的独特的人生经验,而不是过多的关注散文中的客体,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要体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通过细读来领会和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之处,通过散文教学真正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魏丽娜 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M].北京:人民教育山版社,2004.

[2]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