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学经典,主要是从文学阅读的结果来说的,而不是从作品创作的层面来谈的。无论作家如何强调作品的精彩,没有读者的大量持续地阅读和赞赏,很快便会被时间淘洗掉,那么经典是难以形成的。可以说,文学经典的定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济南冬天读后感【五篇】,供大家参考。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
经典;
中学语文教育
所谓文学经典,主要是从文学阅读的结果来说的,而不是从作品创作的层面来谈的。无论作家如何强调作品的精彩,没有读者的大量持续地阅读和赞赏,很快便会被时间淘洗掉,那么经典是难以形成的。可以说,文学经典的定义主要是产生于各级各类文学教育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教材这样一种建立在阅读共识基础上的作品选本,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识读。可以说,能够入选文学教材,尤其是持续入选各种教材,超越编选者视野的局限被不同教材选本选择的作品,自然堪称经典。在这个意义上说,老舍的作品应该是代表。民国以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他的作品都是国文或语文教材里的常客,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堪称上乘。尤其是在众多作品中,有能够超越时空的价值限定,始终被推荐给学生诵读的名篇,《济南的冬天》即为代表。那么,《济南的冬天》何以能成为公认的经典呢?情与景的和谐融通,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老舍是写城市的圣手,济南之外,伦敦、北平、青岛、武汉,都曾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但囿于时代的残酷格局,这些城市的底色大多是晦暗和凄苦的,在价值取向上,不适合青少年读者。唯独对于济南,老舍有着不一样的情感。1930~1934年间,老舍曾经将妻携子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四年。
这四年,不但是他创作上的丰收年,更是他家庭生活比较惬意的时光,这对于一生颠沛流离的老舍来说,有着梦一样的留恋,“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
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吊济南》)情之所至,他甚至尝试写了长篇《大明湖》来重塑这座心中的城市。“在千佛山上北望济南全城,城河带柳,远水生烟,鹊华对立,夹卫大河,是何等气象。”他此类难以抑制的情感笔触,还洋溢到了关于描述济南四季的系列散文里。以恣肆的笔法,写济南秋天的景色、市井的见闻、街谈巷语,甚至连日常食用的大葱都不放过。可以说,感情之充沛,情意之真挚,在城与人的和谐关系上,感人至深。《济南的冬天》作为写济南城市篇章中最为精粹的部分,首先用不同城市风格对比的方式,拿北平冬天的风和伦敦冬天的雾与济南冬天的静谧和响晴来作比较,并因之而有“理想的境界”,用“可爱”“摇篮”等童话格调来为这座城市的山构图。描画这里的水呢,则是“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如此温情的笔法、拟人卡通式的语言,将温暖慈爱一如母亲看护婴儿的舐犊之情呈现于纸上。寄情于景,寓情于景,这对以实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目标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自然是理想的文本。
作为写景大家,老舍写作《济南的冬天》时,已经有了独立的风格、深刻的思想、老辣的文笔,并得到了众多写景大家的赞誉。朱自清说:“写景是老舍先生的拿手戏,差不多都好。”[1](P.289)从审美感知的角度说,《济南的冬天》很完美地体现了老舍用现代汉语写景的卓越之处,温婉、细腻、幽默、风致,易于体会和经验,富于画面感,不一而足。但如果只是停留于审美的层面,显然还不是中学语文教材的良木。无论是“扩大识字量”“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还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都对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提出各种条件的严格要求,以适应接受对象的认知水平。或者说,文本的语言工具性要求优先于对审美性的需求。这应该有两方面的表现。首先,文本语词的使用上应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一步说,所选文本要能在结合现实表达需要的过程中,为汉语的现代化做出典范性表率。其次,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在内容上应该尽可能地单纯、单一,主题指向性要明确,不能出现如诗一样的层叠意义。因此,几乎所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都要作适当修改。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选定之文,或不免须与加工。加工者,非过为挑剔,俾作者难堪也。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期于文质兼美,则文中疏漏之处,自当为之修润补色。”[2](P.131)自然,《济南的冬天》作为节选本,也有一个被修正、修润的过程。
在发表不久之后的1936年1月,首次入选《初中国文读本(第三册)》[3]的时候,就以“济南的冬天”为题目,从原本节选的段落变成一个能够独立自足的文本,从语言表述系统和意义阐释系统上实现了本质性独立,并删除了与核心表述无关的文字。比如删除了原作开头“上次说了济南的秋天,这回该说冬天”这一类的联结性语句,直接入题,毫无挂碍地剥脱了和文章核心意象无关的枝蔓。对于这种必要的“修正”,有些教材的编写者采取在教师参考书中介绍原作的办法。比如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制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就在《济南的冬天》的课文讲解后面,以“有关资料”的内容,介绍了作品的出处,并作了“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的说明。其实,这种做法值得借鉴,甚至可以更进一步,以注释的形式直接放在课文中,以显示课本编选的严谨性、严肃性和真实性,也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了解现代汉语文学的历史变迁,做追根溯源的发生论探索。最后,我们可以审视该文的题材和语言。20世纪中国文学先天性地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反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也成为主流创作方式,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解读和规训自然成为众多作品的题旨指向。而《济南的冬天》立足于写景,写一个季候、一座城市,这都是具有超越性的选材,从而让这篇文章如饭后月下的谈天,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期待视野上的分野并不大,讲述起来也就心有灵犀了。从语言上说,《济南的冬天》多用短句、拟声词和语气词,这很适合于中学生的朗读,在音韵铿锵、节奏相谐的声音里带入情感的质地。整部作品用词素朴,无生僻字、艰涩字,日常用语如家常便饭,贴近生活,明白晓畅而又不失优美和流丽。对于实现“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教学目的来说,《济南的冬天》都是具备典范意义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经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
[2]李大圣.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范文第2篇
读 你
完成记叙文的阅读理解,第一重要的便是会读,能够在短时间内读清文章类型,读清文章结构,读清文章写法。
读清文章类型。记叙文从选材立意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写人叙事类、写景抒情类和生活感悟类。以苏教版初中教材为例,《我的母亲》《背影》《藤野先生》是写人叙事类文章,此类文章往往以人物为选材,通过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某种情感,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思;《繁星》《绿》《春》《济南的冬天》等为写景抒情类文章,此类文章往往是描写自然美景,传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鼎湖山听泉》《送行》《给我的孩子们》是生活感悟类文章,此类文章是通过记叙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表达作者对生活、对文化的独特认识或感受。在读文的时候,首先要读清文章的类型,了解文章写作方向,对把握文章主旨有很好的作用。
读清文章结构。结构是文章中材料与主题间以及材料间相互联结的方式。因此要读清文章的结构,就要读清文章选用的材料。要善于概括、归纳、揣摩选材间的关系,进而领会在这些材料关联中所表现的文章的主旨。例如《济南的冬天》,文章描写了冬天里,济南晴朗天气中的山,小雪过后的山景,城外的远山,以及济南的清澈明净的水。这些景色相互间的关联是都是冬景,都充满了温暖的气息,从而表现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在阅读的时候还要注意圈画文章的结构段、结构句,即文章的首尾段落,过渡段落,以及各段落的首尾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结构的“结点”,有利于我们快速读清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如《济南的冬天》的结尾段“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既点了题目,又在点题中有所变化。不仅仅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更表达了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读清文章写法。所谓写法包含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等。无论哪种写法,我们都要了解其最根本的作用。以修辞为例,修辞的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懂 你
一般来说,记叙文阅读理解的题型大致可以概括为写法题、含义题、选择题三种题型。
所谓的写法题,是针对词语表达、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考核的题型,出题者出此类题的目的是考核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写作分析能力和整体阅读能力。在题干的表述上此类题型往往会出现“赏析”“这样写的目的”“表达效果”等提示信息。把握了这些信息,就能够迅速判定题型,答题也就有明确的方向了。例如《济南的冬天》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最后一段是写水的清澈,为什么还要写柳树和水藻呢?”从“为什么写”这样的重要提示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道写法题,那么就要看此段写水的目的是什么?水的特点是什么?而柳树和水藻对表现这些是否有关系?通过思考我们得知,写柳树和水藻,是为了表现水的清澈、不结冰的特点,进而表现济南冬天的温暖。
含义题,有时也称为理解题,是对文章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的理解的考核,也是考核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题型,题干的表达中往往会出现“理解”或者“含义”等提示词。词与句子的含义分析,不能仅仅盯住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要有全局观念,要结合上下段落甚至全文进行分析,只有这样,答题才不会偏颇。例如《故乡》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请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题干中提到的“厚障壁”是“我”和闰土之间的,所以要结合文章描写“我”和闰土的关系来进行思考。原先的好朋友变得如此的隔膜,让“我”觉得可悲。是社会和生活的重压使得这么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年英雄”变得像“木偶人”一般;是封建的等级观念在“我”与闰土之间造成了厚厚的“障壁”,这更是可悲的。
选择题往往是考核学生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信息,或者能否把握文章的写法或者主旨的题,因此是个比较综合的题型。在了解了前面几种题型的基础上,对选择题的出题认真审视,再结合选择题做题的基本技巧,此类题型就不难把握了。
所以,对你说
很多同学都会发现即使自己在读懂之后,答题也会失去分数。这是为什么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语言的表达上出现了问题。既然是对话,前面的“读”是为“说”服务的,“说”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理解考核中的答题是很有讲究的,最重要的是答题要全面,有条理,且简洁明了。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答题比较全面呢?题目的分值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往往一分会有一个答题点;如三分值的题,一般情况下是三个答题点。四分值的题,要么是四个点,要么是两个点。这样设分的目的是为了阅读的统一和公平,因此在读题的时候就要看好分值,以确保全面答题。
答题要有条理,是指逻辑合理,步骤清晰。重要的信息写在前面,用序号表示答题步骤,都会提高答题的有效性。例如写法题的答题步骤可分为三步:①明确写法(词语则先解释);②分析写法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③写法所抒发的人物或者作者的情感。
很多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千万不要忘记阅读理解的考核是一种封闭性认同的对话。因此尽量借用文章的重要信息来答题,这样既能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也可以让语言更加简洁。
读你,懂你,所以对你说:把阅读理解的考核看作是一次浪漫的对话吧!在阅读解题的过程中,让我们去品味文章之美,感受叩问之美,展示自己的诉说之美。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
初中语文;
应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91-01
对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语文枯燥”、“语文难学”的论调,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日益下降,初中语文教学开始陷入困境。为此,为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情感火花和激情,从而爱上语文,教师应在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授业解惑”任务的同时,运用比较教学法,丰富教学内容,开阔教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
一、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比较教学法”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是近代取得极具实质性进展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为了克服初中语文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新课程改革倡导了“比较教学法”等极具魅力和实效的教学手段,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号召,提升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相关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把“比较教学法”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找到生长点,以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比较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这种方法表现在思维的过程之中,对于这种方法的把握,不是依靠学习者的理解而是靠感悟。要想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需要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归纳,离开“参与”也就不存在“感悟”,离开“过程”也就不存在“经验”。下面,以“《济南的冬天》和《春》比较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1、从本质入手,积累观察活动经验
观察是学生思维活动经验获得的前提基础。在进行比较教学时,通过对个别对象进行观察比较,才能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共同之处,才能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相似性,才能从个别对象中抽象出共同属性。“《济南的冬天》和《春》比较阅读教学”一课,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经验。
【片段一】观察“联系”
通过“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一课,让我们认识春天不仅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带来希望和力量,但是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这一过渡,引出新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引导学生观察《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片段二】观察“共同点”
在学生观察两篇课文表现手法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进行其他方面内容的比较,并分别体会《济南的冬天》写法上与《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1)反馈,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2)观察课件所展示的内容,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片段一中的观察是本节课的首次观察。这里的观察主要作用是:观察《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的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片段二中的观察主要是找《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归纳、比较。
以上两个片段,涉及到语文比较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一是找“关系”。通过找关系,可以将不同对象之间联系起来思考,这是求异的重要手段。二是找“共性”。观察“共性”是为了发现不同对象之间共有的属性。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比较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2、比较分析,积累分析事物的经验
【片段三】比较“异点”
生:朗读《春》和《济南的冬天》中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
师: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阅读,以及《济南的冬天》和《春》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和《春》相比较,本文在写法和语言上有什么不同点?
②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以上教学过程,由学生比较阅读开始,通过对两篇文章中的具体片段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进而归纳总结,获得关于《济南的冬天》和《春》的深入认识。
3、尝试表达,积累归纳总结的经验
通过表达,完成问题的提出,才能获得新知识、新结论。不仅如此,语文表达还是发展学生文字语言、语文思想、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分析了《济南的冬天》和《春》两篇课文之间的异同之处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跟随多媒体教学课件,跟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去欣赏济南雪后的美景,当学生在欣赏雪景之时,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引领学生领会同是写季节的文章,为何《济南的冬天》和《春》写得各有特色,而不同的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何各自特点?通过比较阅读教学,让学生对问题进行阐释,那么在学生在表达之中自然而然就能学习对不同文学风格的作品进行评述,学生的鉴赏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上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今天,要使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以及最大程度的能力提升,开展比较教学不失为一种好途径。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比较教学法,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获得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维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导语 有效性
导语,是启发引导学生的话,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可见,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教学。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见,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细流,流进学生的心田;
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们如磁石,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上课伊始石破天惊,先声夺人,让学生一听倾心,整节课也因此高崖泄水,汹涌澎湃。如果我们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比为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那好的导语就是打开这知识宝库的开篇钥匙。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导语,我们在这里也作些思考。
一、导语要发挥其趣味性来吸引学生
趣味导语是用诙谐、风趣、幽默的语言构成的语言。使用这种导入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去学习新内容,并能在趣味中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有老师设计导语: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
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春天的艺术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导语结束,同学们早已被西湖的美景所陶醉,一句“上帝把春天的艺术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济南”,秋冬济南不用说自是美不胜收了,一种神往之情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导语要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音响、幻灯片等电教媒体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使课堂生动活泼,达到“入境始与亲”的目的。美学家王朝闻也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借助电教手段能更好地使学生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触其物的效果。比如讲解《安塞腰鼓》一文前,我利用多媒体优势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越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我见好就收:“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三、导语要有符合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要从内心流淌出最真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愫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如《天上的街市》,要读出浅吟低唱的韵味:读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星星……”时,如蓝天流云,小溪潺潺,温婉绵延;
读第二节“我想那缥
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时,惊喜异常,激情如火,令人神思飞扬;
读第四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时,甜美舒缓;
读第四节“我想,他们此刻……”时,温婉感人,余韵悠然。教师的甜美的语调、亲切的表情、丰富的情感把学生带入那美妙神秘的太空,长久地沉浸在无限遐想之中,同时受到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熏陶。
四、导语要符合新旧知识的连贯性
为了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使学生明确本课知识的重点,有必要作一些适当的旧知识提示,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前后贯通感,有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迅速同化新知,这就是知识导入。为了上好《孔乙子》这课,有教师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课文《范进中举》,在复习完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范进在中举前那样穷困潦倒,邻居冷眼旁观,连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也对他极端轻蔑,百般辱骂,张乡绅也从不与范进往来,可以说从不拿正眼瞧他。但中举后的范进应有尽有,地位一下子提高了。科举制度使天下多少读书人为之疯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于1905年清末废除。这漫长的1300多年,每次幸运者毕竟少数,更多不幸者会是怎样的不幸呢?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写了一位连秀才也未考中的清末读书人的命运,他就是《孔乙子》。
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也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
【参考文献】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范文第5篇
一、把握学生差异与认知风格,促进学生资源优化整合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与不同认知风格,这是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之一。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后,教师可引导进行复习巩固:通过学习后,我们知道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篇写景散文,课文围绕济南冬天“温晴”的特征,将笔下的山、水、城、人和“温晴”天气密切相联系,融合为一幅晴朗温暖的济南冬天图景。请回忆本文内容,说说自己所喜欢的、记忆深刻的是哪部分内容,通过自己擅长的、喜欢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而后进行汇报。如爱好资料收集的学生,可分享课前收集的与冬天相关的资料与图片等;
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用笔画出文章描绘的冬天美景;
擅长表达、喜欢文字的学生,可运用自己的话语来描绘济南的冬景;
擅长朗读的学生,则可有感情的读读自己喜欢的内容等。到规定的时间之后,学生基本上整理好了汇报材料,进行学习汇报。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差异性与不同的认知风格,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形成相对稳定的、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这就为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创造了极大的空间,可以使每位同学自主选择不同方式来展现学习成果,于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汇报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二、重视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有效开发利用学生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也是可加以开发与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意识,使其主动融入学习活动。
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一文,在深入探究文本时,某教师充分开发与利用了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巧妙合成为教学资源。具体如下: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若不找出与之相应的意象加以表现,则会空泛而平庸。在本诗歌中,作者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典型意象来载情,这些意象和关情对象相呼应:思儿的母亲、思夫的新娘、已故的母亲、祖国的大陆,从而抒发无法捕捉的思家恋国之情绪,传达出漂泊之感、隔离之感、诀别与望而不可归的别恨离愁。请依托上述意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运用已有知识,想象诗歌中每个意象所蕴含的故事,将其编为一段话。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交流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于是学生用自己的话精彩地表述了一个个小故事,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诗词是教学难点之一,往往由不同意象组合而成,其所承载的思想情感不是很容易就可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若单纯靠教师讲解,学生还是难以深刻理解文本。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则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对文本的理解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述诗词教学中,该教师则开发与利用了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依托于意象,联系生活阅历与知识,发挥丰富想象,联想诗歌中所隐含的故事,则可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仿佛眼前出现了四幅美丽而凄婉的画面,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文本内涵。
三、把握课堂教学方法,捕捉即时动态生成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既是教育对象,更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资源贯穿于教学始终,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及时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通过多项互动来实现课程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提高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如下方法来把握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创设教学情景。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属于新闻体裁,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收集与新闻相关的资料。这样,可为新知学习提供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新闻的认识。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如教学《范进中举》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评价范进,学生会因此形成动态性学习资源。如有些同学认为范进非常可怜,值得同情;
有的学生认为范进十分可笑;
有些学生认为他不值得同情等。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比如,为什么说他可怜?为什么说他可笑?为什么说他不值得同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