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对照材料 >

2023年度保险经验交流材料【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6-17 20:30: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保险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关键——提高认识几年前,xxx营业所即审时度势,围绕效益兴行为目标,提出了重点以营销保险带动理财业务的发展战略。当时,保险作为一种长期的投资理财产品,无论是银行员工还是普通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保险经验交流材料【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保险经验交流材料【五篇】

保险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提高认识

几年前,xxx营业所即审时度势,围绕效益兴行为目标,提出了重点以营销保险带动理财业务的发展战略。当时,保险作为一种长期的投资理财产品,无论是银行员工还是普通居民都感觉到比较陌生,乡下农民更是不甚了解。针对这种情况,该所将保险业务培训学习放在了首位。所领导经常与员工直接沟通交流,深入探讨营销保险以带动各项业务的发展。因此,该所依托与保险公司保持的良好合作关系,经常邀请保险公司专家前来培训交流。并且组织了名为《美满人生,从个人理财开始——打造理财新观念》的专题理财讲座,代替说教式的授课方式,重点对国内保险的发展道路,以及保险将来对银行业的发展和对每个人的生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由于上述培训的适时开展,全所员工对保险的了解得以进一步加深,不少员工都主动参与认购,既吸引了大家对保险理财的兴趣,也为员工积累了大量的保险投资经验,提高了市场营销能力,从而形成了培训促营销、营销促了解的良性循环。随着员工对保险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营销保险业务都得以顺利,并在xxx分行营业网点处于领先的地位。

手段——激励机制

为调动员工的营销积极性,科学激发团队营销活力,从单一分红产品的营销逐步过渡到以满足客户养老、住院医疗、短期人身意外伤害、子女教育、投资、家庭财产保险等多元化保险需求的综合产品的营销为主,以实现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和收益的多元化。制定了《保险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强化激励作用,严格按照“谁销售、谁受益、不截留”的原则,将保险的手续费全额及时划给营销人员;
其次,营业所拿出一部分上级行的奖励费用,根据员工营销保险额直接奖励到营销人员;
同时,将保险销售业绩纳入营业所经营管理和员工考核办法中,提高了员工的重视度;
此外,他们还开展业务互动,根据保险销售情况考虑基金销售分配,激发了员工对保险的营销热情,从而促进了各项理财产品的整合与协调发展。

诚实——赢得信赖

诚实,不仅是一种品行,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资源。只有对客户以诚相待,细致周到,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换取客户的诚心。海渊营业所员工在营销保险上感受最深的就是“诚实”二字。

在xxx县xxx镇周边客户群体中,中老年客户占相当比重。针对老年人大多求稳怕乱的投资心理,他们有针对性地向客户推荐投资期短、保障性好的险种,当好客户的理财顾问,深受客户的欢迎。有一次,营业员在柜台上认识了一位当地退休老师,为其制定了一份详细的保险计划,客户看过之后,满意地按营业员做的计划一次性购买了xxx万元的“国寿鸿丰”保险。当客户拿到保险合同单时,笑着说:“你们认真负责地为我制定了一份既经济又细致的保险计划,你们做事的精细打动了我,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后来这位客户逢人就夸:“农行这几位年轻人,问啥他都懂,我买一份保险,他替我想得又周全,办得又细致,这几个顾问,我特放心,特满意!”后来这名客户成了营业所的“铁杆”客户,并介绍几位老人前来办理了xxx万元“稳赢一生”险种。

保险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外电站;
EPC项目;
风险分析;
风险防范;
合同风险;
设计风险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4-0184-04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4.092

随着国内产能过剩和资本输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海外,承接大量的海外项目。面对来自国内外对手的强力竞争,在海外项目的竞标谈判时,常常忽略或盲目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并且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缺少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和手段,导致项目发生重大延期和损失或者项目中止撤离,影响中方公司的声誉和形象。面对错综复杂的海外环境,诸多影响工程顺利执行和移交的因素,本文通过罗列海外电站EPC项目的关键风险因数和初步的防范措施,结合工程实际经验和教训,探讨对海外风险管控方面的思考和认识,以便起到借鉴之效。风险管理是伴随投标、谈判、设计、施工、调试、移交等项目各个阶段的全过程管理。

1 宏观风险

1.1 法律风险

风险描述:特殊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各项规定(设备清关运输、设备监检、施工许可等规定)及其变更对项目产生的成本和工期影响。

风险防范:合同中需有对法律变更所造成影响的索赔条款,寻求,进行必要的法务咨询。

1.2 政治风险

风险描述:由于战争、动乱、罢工等政治不稳定因数造成的成本和工期影响。

风险防范:(1)保持和大使馆的密切联系,要求当地派遣力量进行现场保卫,减少对施工现场的冲击,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2)如项目需停工或人员撤离,收集受损支撑材料,以便复工和索赔谈判。

1.3 税费风险

风险描述:国家和当地各种税法或税率波动对项目成本和工期产生的影响。

风险防范:详细调研项目所在国的税法,有必要进行税务咨询,合同谈判期间,根据税法力争相关合理税率。

1.4 汇率风险

风险描述:合同规定币种对人民币以及项目所在国收支货币间的汇率变动而导致成本变化。

风险防范:(1)评估项目工期内本币对合同币种和项目所在国货币间升贬值趋势,如汇率风险过大,需力争在合同中添加调价原则和公式;
(2)确保施工进度和发货进度,及时收款,以将影响降到最低;
(3)如果工期延误,分析业方在关键路径上造成的延误,从而索赔业方延误造成的汇损。

1.5 通胀风险

风险描述:由于突然通胀导致的新增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费用。

风险防范:(1)争取在合同中添加通胀造成的材差等补贴条款;
(2)对于当地采购部分,提前调研,做好预算;
(3)严重通胀时,当地或政府是否出台了通胀的补偿法规文件,及时申报补偿;
(4)分析业方在各条路径上所造成的延误以及延误所导致的通胀损失,索赔业主通胀损失。

1.6 其他风险

风险描述:项目所在国的腐败程度、民风习俗、盗抢、疫病情况等。

风险防范:(1)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清廉状况,特别涉及工程许可和监管验收的相关部门;
(2)规范出入管理和设备堆场的安保工作,协调业主增派安保力量,以控制设备或部件由于盗抢而发生丢失;
(3)了解当地居民的环保诉求,尽量减少施工和运行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如出现当地居民对现场施工造成阻扰,尽快联系业主和相关部门,达成补偿协议,以免事态扩大。

2 合同风险

2.1 条款风险

风险描述:合同签署时未达成一致的条款以及尚未明确的工作范围所隐含的风险。

风险防范:执行阶段及早跟业方进行沟通和澄清,明确工作范围和合同职责,特别是业方的合同职责,例如业方的征地、场地移交、施工水电、调试燃料等。纠正合同里的明显错误,以尽早控制风险。

2.2 罚款风险

风险描述:合同中的各类罚款未设定罚款上限,造成巨大风险。

风险防范:(1)合同谈判中力争各罚款项目设定合理的上限以及总风险的上限;
(2)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风险控制文件,对各类罚款建立专项文件夹,收集支撑材料,以便结算时应对业方索赔。

2.3 收款风险

风险描述:业方延误付款,造成资金紧张。

风险防范:(1)合同中明确收款的支撑材料、业方审批时间、延期付款处罚等;
(2)建立收款记录表,根据合同索赔业方延期支付。

2.4 工期风险

风险描述:合同工期不合理,合同工期严重拖延造成大量罚款。

风险防范:(1)因合同工期延误罚款非常高,合同谈判时需将业方范围的工作纳入主合同节点,例如原水管线、外部输电线路等,以建立后期反索赔工期延误的依据;
(2)整体工期确定后,需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而非国内电厂建设周期进行合理分配设计工期、施工工期、调试工期和移交等;
(3)项目执行过程中,重视计划工作,建立三个等级的工期计划,工期重要节点延误,需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赶工计划等;
(4)建立“Level-2”等级的完工计划,并界定业方在各条路径上的延误,准备支撑材料,以备工期延误反索赔。

2.5 移交风险

风险描述:合同中没有明确的机组移交条件,导致业方拖延接收机组的风险。

风险防范:(1)在合同谈判中,需重点明确和统一机组的最终移交条件,以免业方以各种理由拒收机组;
(2)在工程执行过程中,编制机组移交程序文件,罗列合同中的所有移交条件和相关所需的支撑材料,要求各专业和各岗位严格执行,以便尽快移交机组。

3 设计风险

3.1 标准风险

风险描述:由于选用的设计标准不同或标准过高,造成合同成本的大量增加。

风险防范:(1)重视合同中工程选用标准的谈判,力争中国标准;
(2)设计前期,设计团体应当地调研,考察当地已有电厂的设计情况;
(3)初设审查阶段,对于可能导致成本大幅增加的参数进行慎重选择,加强与业主团队的沟通交流。

3.2 审查风险

风险描述:业方对图纸审查过慢过细,反复修改升版造成工期延误。

风险防范:(1)合同中尽量缩小和明确规定业方对图纸的审查范围和审查时间;
(2)记录因业主超期审查而造成的延误。

3.3 多方设计

风险描述:对于引进机组或设备,设计方非常多,中方和外方设计联系出现问题,导致重大的系统设计或设备选型失误。

风险防范:合同中合理规定设联会次数和必要的设计服务等,组织和利用好设联会,设立专业的联系人,加强中方和外方的沟通,及时消化和论证外方提资。根据国内成熟设计,对外方的设计进行积极的取舍。

3.4 变更风险

风险描述:业方因自身问题和其他需求,提出大量的设计变更,影响工期和成本。

风险防范:要求业方出具确认函,承诺变更所造成的延误和成本。统计好工程执行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造成的合同外工作。

4 运输风险

4.1 清关风险

风险描述:设备清关延误导致设备积压滞缸和延误工期。

风险防范:雇佣有当地清关经验的大型运输公司,及时掌握海关清关流程和文件要求,积极沟通完善手续和材料,以免设备发运延误或缺乏相应的清关资料而造成设备收款困难。

4.2 运输风险

风险描述:由于线路或道路状况等原因导致的物资运输成本上扬或拖期。

风险防范:设计好运输路线(一般设备和大型设备),记录由于路线变更和道路状况等而导致的成本和工期影响,对业主提出合理索赔。

5 建设风险

5.1 许可风险

风险描述:由于获取许可和执照延迟而造成的成本增加或者项目延迟。

风险防范:了解各种许可、执照等的获取要求,合同前期明确各类许可和执照的获取责任方,尽量要求业方协助或由业方直接办理。

5.2 气象地质风险

风险描述:项目所在地的干湿季节长短、酷暑严寒、台风地震、极端的地质条件等对工程工期或成本所造成的影响。

风险防范:(1)要求业方提供往年的气象数据和项目现场的地质报告,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根据气象和地质条件,审慎地编制工期计划和人员作休计划,以减少气象和地质对工期造成的影响;
(2)对于不可抗力和未知地下施工风险的影响,合同中是否有对工期或成本的补偿条款,如气象和地质风险太大,争取成本补偿条款;
(3)如极端天气比较频繁,提高保费,降低保险免赔额度;
(4)项目执行过程中,详细地记录天气或地质对工程造成的影响。

5.3 人工地材风险

风险描述:当地人工和地材等对项目的成本和工期产生的影响。

风险防范:调研当地劳动力的获取情况、地材价格、品种、加工能力,做好合同管理和对当地分包的施工管理工作等。

5.4 场地移交风险

风险描述:场地未满足施工条件或场地延期移交。

风险防范:(1)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场地的移交条件和移交时间;
(2)如业主移交的场地未满足开工条件或因未能及时征地造成场地移交延误或场地变动而使我方工期延误和设计变更等都需有明确的书面材料,以便支撑日后的结算索赔工作。

5.5 施工条件风险

风险描述:施工条件不足、施工用水用电等的短缺,造成施工延误和成本增加。

风险防范:(1)调研当地电网和供水等外部条件是否稳定充足,能否满足现场施工需求;
(2)合同中明确现场施工用水、用电价格和索赔对施工条件不足而造成的损失;
(3)详细记录由于施工条件不足而造成的各类工期影响和经济损失。

5.6 施工验收风险

风险描述:现场施工验收被业方索取大量费用或长时间拖延而造成工期延误。

风险防范:(1)制定现场详细的ITP验收计划时(Inspection Test Plan),尽量控制业主的验收项目;
(2)尽量依据合同要求办事,不走“偏门捷径”,加强沟通,对因业方拖延验收而造成的进度延误,留取证据,以便后期结算。

5.7 施工质量风险

风险描述:施工质量差,产生大量的缺陷项和不符合项,造成移交困难。

风险防控:建立项目部自身的施工管理体系和程序文件,加强对分包商所供材料和施工工艺的质量监管,明确进场材料的抽检验收程序和现场施工验收要求等,配置工程监理和质量专员,在业方验收和形成书面缺陷项前,积极要求分包商整改。

6 调试风险

6.1 调试试验风险

风险描述:调试试验要求过高,导致机组见证拖延,调试工期拖延。

风险防范:合同中要求的调试试验过于严格,例如“小岛运行”“一键启动”“全厂黑启动”等,合同谈判阶段力争简化,设计阶段和调试初期,系统设备定型后,是否能进行试验,及时向业方澄清说明,以防影响机组进入可靠性试运的时间。

6.2 性能保证风险

风险描述:机组效率、出力、排放、热耗等性能指标与合同中性能保证出现偏差,造成罚款。

风险防范:(1)投标阶段和初设阶段,慎重确定机组的性能保证值;
(2)调试和性能试验时,记录所有外部条件可能对性能保证值产生的影响,通过修正和澄清,减少合同罚款金额。

6.3 技术引进风险

风险描述:引进的设计或设备,由于技术过新或工艺要求过高,设备国产后在调试中频繁出现问题。

风险防范:(1)设计阶段,依据国内设备制造水平对外方整体设计中的相关设备进行取舍和替换,以降低设备调试风险;
(2)调试中对于暴露的设备问题,及时组织各方论证,尽快采取变更或替换措施。

6.4 调试运行风险

风险描述:缺乏电厂管理体系,调试运行水平太低,频繁导致机组重大运行事故。

风险防范:机组移交调试后,由于业方电厂管理和运行水平可能远低于国内,调试中不能发挥作用,因此需建立完整的生产运行管理体系,有效地管理和协调施工单位、调试单位、运行单位等,确保调试有序

进行。

7 质保期风险

7.1 机组移交运行风险

风险描述:业方管理和技术水平太低,无法接管机组移交后的运行。

风险防范:除培训业方人员运行检修外,还应积极要求或协助业方建立电厂生产管理体系,有偿进行机组保运工作,指导业方逐步接收机组。

7.2 设备损害风险

风险描述:业方质保期运行造成大量的重大设备损害事故。

风险防范:(1)确立质保程序文件,规范各方对设备缺陷的分析,责任界定和相关的处理流程;
(2)对各类设备事故、机组非停、发电损失等要求质保期服务工程师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材料收集,以便最终结算对业主进行索赔和反索赔,确保质保金的释放;
(3)有偿完善业主的备件体系,确保机组稳定运行。

对于上述的种种风险,需建立整体的风险控制程序文件系统,从风险识别、风险分类、危害程度评估、风险缓解和应急计划等方面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和全过程的监控。对于每一项风险,建立专项文件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求各相关岗位和专业严格落实风险管控流程,收集和提供必要的支撑文件和材料,以便项目最终结算的索赔和反索赔。

8 项目实例

下面结合项目实例,探讨越南QN项目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特殊情况和具体风险,以便更好地体会海外大型项目风险管控的重要意义。

8.1 财务风险

项目执行工期内,恰逢美元QE周期、人民币单边升值、美元合同遭遇了严重的汇率损失,一期工程在合同工期内的自然汇损高达几千万美元,由于总价合同,且合同内没有调价公式和汇损补偿条款,我方的汇损索赔一直不被业方和电力部EVN认可。对此,我方仅能从分析完工工期延误着手,界定业方在各路径上的延误,从而提出由于业方延误造成的部分汇损的索赔。

8.2 通胀损失

2008~2009年,越南的通货膨胀导致地材大幅涨价,本地分包商大量离场,项目通胀损失近千万美元。由于没有材差补偿条款,我方仅能根据工贸部的通胀补偿规定进行申请,但由于在法规时期没有及时向业主和主管部门申报,且二期复工谈判中的通胀损失已经被工贸部否决,因此仅能索赔业方在BOP路径上延误造成的小部分通胀损失。

8.3 合同风险

合同工期为40个月,工期每延误一天,罚款13.5万美元。由于前期业方在循环水路径、厂外灰管线路径、升压站路径、原水管线路径等各辅助系统路径上的延误,加上调试中我方的调试工期延误及随后的机组PAC移交延误,整体工期延误近2年。结算中通过采用关键路径分析,对业主进行工期反索赔,业方最终承担了施工期间的全部延误,部分调试延误和部分PAC移交延误,我方仅负责5个月延误,避免了10%的工期延误上限罚款。合同工期中从首次并网至PAC移交的时间仅3个月,实际完成耗时近一年半,除了调试的延期,由于合同中的移交条件非常多,业方还有移交资料的分类要求(所有施工验收、材料验收、调试、监检等资料全部需按照其审批的移交资料总表――turnover matrix按系统和区域进行组卷移交,机组PAC移交谈判耗时太长,准备工作不充分,加上强备的合同清单要求不清,还存在明显错误,但未及时跟业方进行澄清,设备招标时也没要求供货商进行细分,导致强备移交特别困难,种种因素都影响了机组移交。对于合同罚款,我方建立了专项文件夹,收集和分析了应对商务缺陷谈判、机组非停、排放、发电损失等罚款的支撑材料,比较有效地控制了合同的罚款项目。

8.4 设计风险

在标准方面,为说服业方认可中方标准,工程相关的英文标准全部提交越南科学院审批。设计参数选择方面,对比日俄在越所建项目的钢结构和其他土建上层结构,我方的设计保险系数明显过大,无疑大量增加了工程成本。设备选型方面,业方要求采用阿尔斯通的W型火焰锅炉来燃用本地无烟煤,锅炉岛及其辅助系统全部均参照阿尔斯通的整体设计,尽管召开了多次设计联络会,但仍然出现了引风机选型过大,造成喘振和锅炉负压不稳,被迫增加平衡烟道;
双联给粉机工艺不合格出现煤粉自流,给粉机电机选型过小,给粉机卡涩。100t/h出力的钢球磨煤机衬板频繁出现断裂和磨损,造成制粉系统不稳等,各类技术设备问题导致了调试工期的大幅延误。图纸审批方面,所有的详细施工图均报业方咨询公司审批,图纸的反复升版,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且业方的审查也不免除我方的合同责任。二期工程加强了和业方的沟通,且合同中也明确了业方的审图范围为初设的系统图纸,详设阶段的图纸仅移交业方参考,仅升版业方指出的明显或跟合同的不符项。

8.5 建设风险

业方征地延误导致循环水、灰管线等路线变更;
循环泵和管线、厂外灰管线等BOP部分的场地移交未符合开工条件,导致我方增加了大量的合同外工作和工期延误;
现场地下存在大量巨石,延缓了打桩进度;
施工用电也不能有效保障,导致大量使用柴发;
原水管线迟迟不能完工,业方用卡车输送施工用水,导致现场施工用水极度紧缺;
ITP验收计划过细且业方见证过多,被频繁高额的索要费用,影响施工进度。这些由于业主失职和不可抗力等造成的风险,我方都一一进行了索赔,挽回近千万美元损失。但由于现场管理不完善,存在过度分包现象,辅助设施施工质量较差,材料质量不合格,现场仓储用地有限加上仓储不规范,导致了较多的补缺,产生了大量的缺陷项和不符合项,集中消缺后,仍剩很多缺陷需移交后期商务谈判解决。

8.6 调试风险

由于缺少像国内一样的电厂运维管理体系和国内电厂业主在调试期间的强力支持,海外项目的调试风险比较大。该项目调试遭遇了巨大风险,造成调试成本失控和调试工期大幅延误。首先,合同调试见证试验要求比较严格,4个等级的甩负荷试验、小岛运行、一键启动等,如果合同内规定的调试实验不完成,业主方不会允许电厂进入RTR可靠性试运和随后的性能试验;
其次,业方人员大部分均为毕业学员,无法分担操作任务;
最后,前期缺乏有效管理,没建立调试管理体系,没有明确的调试大纲和调试计划,不明确合同的具体调试见证要求,不能有效地组织施工单位,调试单位和运行单位的各自工作,调试期间发生了多次重大设备事故,加上上述在调试期间暴露的设计风险,相比合同2个月的调试时间,调试工期整体延误了8个月,合同调试费用也出现了超支。

8.7 质保期的运行风险

电厂移交给业方后,由于大部分都是新学员,而且是非电厂专业类的学员,经短暂合同培训后,匆忙上岗,常常造成机组非停和设备损害事故。加上日常维护检修不到位,造成磨煤机大瓦因油质问题烧损,炉水循环泵因水质问题致电机烧损等重大设备事故,日常运行中,现场的跑冒滴漏基本无人清理,运行环境很差,缺乏有效的运行奖罚和追责制度。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工程就容易出现重大亏损和严重延期,机组运行不稳定,发电任务完不成,电厂运行维护难以保证,都给最终的FAC移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结算期间,大量的争议事项都需要各方逐一商讨解决,从合同工期延误谈判、通胀、汇损、延期支付、大量的合同外工作、原产地差异、材料设计偏差、备件移交谈判、未能处理的缺陷商务谈判、质保期机组非停罚款、发电损失罚款、设备损害索赔、工期延期保费谈判等。

9 结语

对于风险的有效防控是企业能否成功走向海外的关键原因之一。在合同谈判时,正确识别和规避风险,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全程跟踪和管理风险,在项目移交结算中最终减少和消除风险。风险的学费异常昂贵,“吃一堑,长一智”,认真地总结风险防控的经验和教训,提高风险的预判和防控能力,不断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增加己方的胜算。

参考文献

保险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钢材期货;套期保值;原材料管理;成本控制

一、分析背景

(一)施工企业材料采购

土木建筑施工企业主营业务为大型基础设施,如大型铁路及公路工程,是钢材市场的重要消费单位,在施工工程中,钢材用量巨大,钢筋用量又在钢材用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直以来,施工企业对材料基本上都是采用询价采购,公开招标采购等方式进行采购。由于施工进度安排及流动资金约束,一般不可能把材料一次进齐,往往需要多次进料。分批分时采购必然导致钢材的采购价格有所差别,如果钢材市场波动,采购价格差别很大。当然,企业可以采取囤货,调价甚至法律手段来保障自己的权益,但是,如果采取囤货的方式,由于企业及项目流动资金和储存场地的限制,意义不是很大。如果采用协商调价的手段,如果企业与业主方签订了封闭合同,那调价的可能性就基本为零。如签订的是开放式的合同,业主也不会自觉自愿调价,而当价格超出一定范围后业主甚至拒绝调价。而一旦因价格变动太大而诉诸于法律解决,更会因漫长的诉讼谈判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仅使企业遭受严重经济损失,还使得项目工期延误,企业社会信誉也会大打折扣。当然,企业可以借助于现货远期市场进行交易,但随着国内钢材期货的推出,现货远期交易市场已经不再适合市场发展需要,会逐渐淡出市场舞台,企业利用其规避风险的可能性也就大打折扣。

施工管理的核心就是成本控制,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品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呢?我认为,钢材期货的重启,可以说是一个契机。

(二)钢材市场

长期以来,受很多种因素的影响,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钢材市场价格都在处于激烈变动中,其中,影响钢材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状况、成本状况、供求状况及预期和国际钢铁价格走势等。影响钢材价格的因素众多且复杂,如果我们只是盲目的进行估计和采购,必然无法把握钢材市场的真实行情,从而导致企业盈利下降,甚至出现亏损。

二、钢材期货的推出

(一)我国钢材期货的产生及发展

我国于1993年3月5日在世界上第一个推出了钢材期货――线材期货,时逢邓小平南巡讲话,全国各地都兴起了一轮投资建设,其增长速度之快,建设规模之大,令人始料未及,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影响,钢材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一路飙升,由于当时国内期货市场发育不成熟,各项法规制度建设滞后,很快在期货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投机现象,导致国务院于1994年3月暂停了钢材期货交易。

15年后,钢材期货终于于今年3月27日重新启动,如今市场法规虽不能称得上尽善尽美,但现如今的市场环境远非当年可比,而市场参与者的心态,经验的成熟以及市场规模的巨大足能避免钢材期货再次出现大规模投机风潮。而钢材期货推出正好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增速缓慢,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拉动了一轮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刺激了对钢材的需求,而期货交易的特点,正好满足政府部门对经济“既拉又控”的要求,钢材期货的重新启动可谓用心良苦。钢材期货的启动,必将为钢材生产者,销售者和如施工企业这样的最终用户提供一个套期保值,规避市场风险的产所。

(二)钢材期货的推出对施工企业的影响

钢材期货就是以钢材为标的物的期货,现在我国可以交易的钢材期货包括螺纹钢筋以及线材。其中螺纹钢筋正是基础设施施工企业所经营的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施工项目中的常用钢材。通过在期货市场买入期货合约,企业就可以锁定生产成本,实现目标利润。

钢材期货的重启,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使企业规避钢材市场大起大落造成的巨大风险,让企业能够锁定远期钢材价格,实现目标利润。并且,它还是如今所采用的材料采购手段的补充和加强:企业可以通过现货市场购买一定量的钢材来满足一定时期内的生产需求,再通过期货交易来对冲现货市场风险。这就不仅可以保证目标利润,甚至可以获得超额利润。钢材期货的推出,可以说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工具,也是企业能够在惨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利器。

但是,有机遇就会有挑战,钢材期货对于施工企业的挑战在于:由于目前在施工企业懂得金融衍生工具的人才较少。并且由于钢材期货是时隔15年后今年才又重新回归国内市场,该期货市场的成熟需要时间的考验。如企业利用国内钢材期货规避价格风可以说在国内施工企业里是先行者,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很少。而在期货公司中,懂得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人才就更是微乎其微。这就决定了企业如果要开展这项工作,就必然是开创性的,是有一定风险的。

三、施工企业引入钢材期货可行性分析

(一)法律可行性分析

套期保值是指把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准备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

期货管理法规对国有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的规定是国有企业如要参与期货交易,除了遵循期货交易的一般法律法规外,在《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第四章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进行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进行期货交易的品种限于其生产经营的产品或者生产所需的原材料;(2)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总量相适应;(3)中国证监会的其他规定。

根据以上法规可知,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参与期货交易套期保值在法律上是可行的。

(二)操作可行性案例模型分析

1.案例模型1

某施工企业于2008年6月1日购入1000吨螺纹钢备货,购买价为4500元,并预计这些材料可用到9月份。购买后,害怕其备货价格下跌,于是在当日期货市场卖出1000手钢材期货合约,成交价为4500元/手,到9月份1000吨备货消耗完毕,现货市场价为3800元/吨,这时买入1000手钢材期货合约平仓,成交价为3500元/手。

通过此案例可以看出,企业通过对已入库钢材期货保值后,成功的规避了现货市场价格下跌导致的存货风险。不仅止损70万元,而且还获得超额盈利40万元。

2.案例模型2

某施工企业于2008年6月计划到2008年9月购入1000吨螺纹钢为下一段施工备料,螺纹钢6月1日的市场价为3500元/吨,企业害怕到9月份再进行采购时螺纹钢价格上涨,于是在当日期货市场买入1000手钢材期货合约,成交价为3500元/吨,到2008年9月1日企业买入1000吨螺纹钢备货,市场价为4500元,并卖出1000手期货合约平仓,成交价为4600元。

通过该案例可以看出,企业通过对计划采购钢材套期保值后,成功的规避现货市场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成功止损100万元。

3.案例模型3

某施工企业,于2006年底中标某大桥项目,中标金额为5亿元人民币,其中,螺纹钢共需2万吨,螺纹钢中标价格为3500元/吨。企业的计划用钢量如表1所示。钢材价格三年走势(假设)如表2所示,如企业进料全部采用按期采购的方式,盈亏如表3所示。当采用期货套期保值后,盈亏如表4所示。

根据表3,如采用采购方式按期购买所需钢材,总费用比中标金额高出1005万元,实际盈亏与中标金额之比为:1005/7000=14%。如需调价,需往调高约14%费用。

根据表4可知,采用期货对项目钢材费用进行连续套期保值后,虽然最终仍比中标金额高出约135万,但实际盈亏与中标金额之比为:135/7000=1.93%.远远低于未采用期货套保时的比例,如需调价,仅需调高约2%左右,从而大大减少调价难度。

以上案例模型设计简单,与实际期货套保操作不是非常吻合,但是,可以看出,只要坚持采用期货套保,对于锁定价格,实现目标利润和控制目标成本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大型施工企业,可用资源丰富,资金也相对雄厚,可以与上游供货厂商进行谈判,再采用期货市场同时进行做双向互补多重期限对冲操作,从而将市场价格的震荡转化企业的无风险成本控制及盈利。

四、施工企业推行钢材期货风险分析

(一)采用期货交易后可能风险

套期保值理论上为企业提供了理想的价格保护,但实际上这种理想化的保护并不存在。期货市场是风险重新配置的市场,套期保值实质上是企业将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机遇同时转化为商品――标准合约,通过期货市场出售转移给涉险逐利的其他风险偏好者。因此,正确认识套保过程中的风险,把握影响套保成败的种种因素,有助于企业真正用好套期保值这一工具。套期保值的主要风险有:

1.游戏规则不熟悉。期货市场交易规则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如果没有专业化的队伍对期货套保进行分析操作,往往会出现很大风险。

2.套保动机不纯。套期保值和投机在交易上并无本质区别,套保在防止价格反向运动带来损失的同时也失去因正向运动带来意外收益的可能性。而投机有时能带来巨额利润,诱惑企业放弃套保宗旨,或不严格执行套保方案,在市场方向突变或判断失误时造成亏损。期货交易总量应与其同期现货交易总量相适应。

3.期现基差异常。企业严格按照“月份相同或相近,产品种类相同,数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原则实施套保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实际上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合约到期时期现价格趋于一致,但通常期现价格总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称之为基差。基差在一定范围内合理且必要,但如果严重背离,套保的理论基础就不复存在,基于基差合理范围内运行的前提下设计出的套保方案就规避不了价格波动风险。

4.流动资金不足。企业套保要根据购销数量计算最优头寸,生产经营规模较大时头寸也较大,由于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头寸持有时间也相对较长,由于期货交易执行“每日无负债制度”,即使套保方向正确,也容易面临追加保证金,对企业的现金流动造成压力。

5.市场流动性不足。企业一般根据全年原材料采购计划或产品销售计划制定套保方案,立足现货采购或销售,在与此相对应的期货合约月份进行操作。但期货市场不同合约活跃程度不同,其流动性也不同,如果相对应的合约由于新开,或临近交割,或价格等原因流动性差,企业只能选择较接近的合约进行替代,到期移仓,如不同月份间基差较小,则对套保效果影响不大;如基差出现异常,则会严重影响套保效果。

6.交割环节不配套。交割费用虽仅占期货交易总量的5%以下,且套保也不一定交割了解,但现货企业在期市采购原材料或销售产品有利可图时,也常进行实物交割。现货交割环节多,程序复杂。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套保效果。交割风险主要包括:交割商品是否符合交易所规定的质量标准、运输环节中交货时间能否保证、成本控制是否到位、交割库是否因库存不足而无法入库等等。

7.“先天性”行情误判。套期保值起因于企业对需要购入或售出产品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担心出现不利走势引发风险。而行情误判总是难免,否则也用不着套期保值了。当判断市场为牛市时,企业倾向于对原材料买入套保;当判断为熊市时倾向于对产品卖出保值。但加工企业与原材料生产企业对于价格走势变化担心的角度不同,套期保值建仓目的也不同,误判行情就容易带有上述“先天性”因素,使套期保值的头寸出现失误。

(二)规避交易风险的途径

根据以上风险分析可知,套期保值是企业规避材料或商品价格风险的唯一途径,而套期保值过程中的风险则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而得以减小和化解。

1.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1)董事会与高管构成决策管理层面。企业董事会与高管对风险监控负有根本性责任,负责企业方针政策和监控程序的制定,制度的颁布,风险监控机构的设立和关键岗位的认识任命,各部门风险限额的规划,重大涉险事项的审批和决策,尤其要形成切实可行的风险决策制衡机制。

(2)职能部门形成监控和执行层面。为确保决策层的风险管理战略及方针政策的执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应下设独立的专职机构和风险管理部,牵头负责风险监控的具体实施,协调涉险部门如运作,财务,审计等共同构成“全面防御体系”。独立的风险管理专职机构和涉险部门必须从各自角度履行,确保落实。

(3)涉险员工形成操作层面。套期保值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风险纵横交错贯穿于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包括运作,财务,审计,信息,客户服务,网络管理等业务在内的涉险员工,作为套期保值的操作层面,随时处于市场嬗变的风口浪尖。应当通过企业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其素质,落实责任,使之树立清醒的风险意识,成为风险监控的前沿阵地和一线哨兵,进而形成全员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

2.提高套期保值战术技术水平

(1)严格按照预定方案确定操作目标,方向和原则。套期保值以对冲风险为目的,坚持按预定方案确定操作目标,方向和原则并进行相应操作。

(2)充分做好利用期货套期保值的准备。前期准备包括含情研判,方案制定,时机把握,资金计划,运作周期,止溢及止损点位,责任分工以及建立必要的程序化交易系统。

(3)采取多种策略和技巧。套期保值的策略,主要分为交易策略和组合策略。交易策略包括标准对冲,策略性对冲,多头套保,空头套保,积极对冲等。组合策略包括跨期组合,跨市组合等。

3.建立科学定位危机处理应急机制

套期保值归根到底是收益与风险配对的双向博弈,交易过程中突现危机在所难免,必须建立科学的危机处理应急机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这首先需要确立判断危机的标准,据此才能在危机之前发现并做好预防措施,从而从根本上防止套保演变为过度投机;其次需要专家组合的精英团队,一旦危机显露则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和专业化的集体智慧正确应对;最后还需多项应急预案,以供临危不乱果断决策,化危机为转机,变危机为生机。

五、结束语

根据上述对套期保值的应用分析和套期保值的风险分析,大型施工企业采用套期保值来规避原材料价格风险不仅是可行的,也是急需施工企业所学习和利用的。

套期保值能为企业规避风险实现成本控制,但也必须认识到,套期保值是有风险的,也需要风险管理。企业不能为回避风险而放弃套期保值,相反,应该更快的加快步伐,放开手脚,积极的利用套期保值,以小的代价获得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只要企业坚持期货交易套期保值这一根本目标,灵活采取操作技术,健全风险管理,就能够趋利避害,利用套期保值成功化解价格波动的风险,争取良好的经营效益。

在此,笔者向企业提出一点建议:1.建议由总公司牵头,各子公司积极配合,吸引一批期货投资人才来公司发展,保证公司期货人才储备和期货套保管理的尽快实施。2.建议公司能与期货公司取得有效合作,培训企业内部相关人才,并实现期货公司与企业间的广泛人才流通。3.建议公司首先在某几个大型项目上对钢材期货进行试点,通过试点研究,找出一条合理的期货套保发展道路。4.建议各子公司对旗下所有项目钢材用量进行统一管理,并成立专门从事期货管理研究的相关部门,由该部门根据公司及各个项目的经营计划,统一制定期货操作及风险控制预案,一旦市场出现价格波动,立即采取控制预案,减低钢材价格风险。并对各个项目间的钢材用量进行统一调度调配,保证钢材调配最优。

参考文献

[1]秦晓峰,朱宏.施工单位应对钢材期货进行前瞻性研究[J].山西建筑,2009(4):210.

[2]王雷,王勇峰.对钢材期货的认识与思考[J].冶金管理,2007(8):57-60.

[3]袁小文.企业套期保值过程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8,3.

[4]吕国文.企业套期保值概述及流程[J].塑料制造,2009,5:47-48.

[5]封文丽.对我国推出钢材期货的几点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01):69-70.

[6]顾卫平,邓雅勤.外贸企业利用衍生产品套期保值方法讨论[J].上海金融,2007(06):62-64.

[7]Clarke,J,If steel futures were easy,Metal Bulletin(UK).Vol.8728,pp.18.28Nov.2002.

[8]Robertson,S,Steel futures:build it and they will come?,American Metal Market.Vol.112,no.5,pp.4-5.2Feb.2004.

[9]Cronin,X,NYMEX still uncommitted on steel futures:mills unaccepting,Platt"s Metals Week.Vol.76,no.18,pp.7-8.2May.2005.

[10]LI Jun HAN Qing-ping,Empirical Study of China"s Steel Futures and Spot Price,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07-04.

保险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存货;
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建议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合理的存货量保证了企业生产规模的稳定,为企业带来规模效益。但是,存货的积压又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降低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带来财务等一系列危机。因此,加强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生产经营不同阶段存货管理的风险点识别分析

以制造业企业的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成品出入库销售的过程为例,探讨企业存货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具体风险点。

1、存货采购的风险

制造业企业的原材料具有数量大、类别多的特点,因而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重点关注两个方面:采购的数量和质量。

从数量的角度看,许多企业的生产车间在提交采购申请时,无视生产计划和预算,根据经验估计需要量,采购部门对生产车间提交的申请不加审查便制定采购计划,导致了采购数量的不合理。

从质量的角度看,对于大批量材料的采购没有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或者虽然采取了招投标方式,但由于监管不利,缺乏公平的招投标环境,导致采购的物资质次价高;
对于小额零星的采购业务,许多企业长期与特定供应商合作,降低了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以及质量的可靠性,一旦该供应商不能及时供货或者供货质量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导致生产的中断,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

另外,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也会带来采购物资、资金损失。

2、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风险

企业疏于开展岗前培训或者岗前培训流于形式,导致员工缺乏必要的技能、操作不熟练,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增加了残次品的数量,造成原材料的浪费;
车间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达不到岗位要求,不能准确确定每件产品的消耗定额,或者不按照规定的程序领用原材料,也会导致企业存货资源的浪费。

3、原材料、产成品出入库的风险

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出入库风险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识别:

(1)账实不符

仓储部门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原材料、产成品的入库及领用登记不及时甚至多记或漏记,各项数据不能定期送往财务部门,最终导致存货盘点时账面与实际库存量不符。

(2)存储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新月异,同类产品的替代品或者更高级别的产品竞相出现,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企业脱离市场制定预算,一旦存货的储存量超过市场的需求量,必然出现存货的积压、滞销,甚至被市场所淘汰,增加不良存货的风险。

(3)传统的管理方式带来的风险

传统的审查、记录方式不仅没有系统性而且效率低下,错记、漏记现象严重,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人工成本及风险发生的概率。

4、销售中的风险

销售风险在制造业企业中尤为常见,常见的销售风险主要有如下几种: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由于运输工具选择不合理或者一些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存货在运输途中毁损的风险;
企业承担的存货因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被退回甚至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等。这些风险无疑都增加了企业的销售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存货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存货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通过总结上述风险点,结合制造业行业自身的特点,提出以下几方面的风险管理措施:

1、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编制预算

一方面,企业应该立足于该行业的特点,分析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并清楚的认识该阶段的特点,关注主要竞争对手的动态,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科学可行的方法,预计本年度的产量;
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注重研究企业最近几年的产销量以及本年度的订单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合理的调整,通过计算确定最佳订货量。

2、规范采购业务流程

首先,企业要建立健全存货采购的审批制度,保证采购业务按照计划的程序进行,由车间根据需求向采购部门提交请购单,采购部门在核实的基础上编制采购计划,该计划必须经主管领导签字审批后才能执行。

其次,对于大批量的原材料采购业务应采用招投标方式进行,招投标决策应该由集体协商确定,同时要加强监管,保证招投标环境的公平合法,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发生;
加强对小额原材料采购的监察力度,同时定期对供应商的信用状况及供货稳定性进行审查。

另外,企业应该制定采购验收业务规范,保证原材料采购数量、品种、质量符合合同的要求。

3、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风险意识

定期对一线生产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注重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
将每件产品的生产责任落实到人,按照产品的合格率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降低次品率;
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创新,寻找更为节约资源、更为有效的存货管理方式;
要求车间技术管理人员在领用材料、半成品时附送各种类型产品的消耗定额及计算依据,做到有据可查;
提高财会人员在存货管理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存货相关的业务必须先验证再付款。此外,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也应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4、规范库存管理,加强内部控制

针对上述所提到的原材料、产成品在出入库方面存在的风险点,有如下预防和监督措施:

(1)建立健全的仓储制度,使得每个环节的工作都有制度可寻。仓储部门必须在证实领料单的数量与车间实际需要量一致的情况下才予以发料,及时、准确的填写出入库登记表并按时将数据送往财务部门。另外,企业应该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定期进行存货的盘点工作,发现账实不符的情况时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并查明原因,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加强对市场的研究,掌握竞争对手的信息,掌握更高级别产品或者替代品的销售情况,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进行数据挖掘,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确定合理的采购量和产成品库存量,减少营运资金的占用量,保证财务资金链的稳定。

(3)加快学习先进的存货管理方式,引进ERP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人、财、物、产、供、销全方位科学高效集中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成品出入库、销售等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的集中化管理。(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参考文献:

[1] 财会 [2006]3 号,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Z]

保险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一、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设计

货币资金作为施工企业运行的重要保障,对企业经营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施工企业重要业务环节内部控制设计的过程中要先对货币资金进行把握,结合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需求形成相应货币资金政策,实现货币资金的内部规范与约束,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施工企业业务经营水平。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时要明确业务流程,结合业务流程设计业务控制目标,对资金收付、资金结算、资金存储、资金收支等内容进行全面规划,最大限度改善资金的使用效率。该过程中施工企业可以适当授予决策层、相关负责人权限,对货币资金业务进行控制;
规范原始凭证制度,确保人员能够凭借该凭证落实货币资金流动;
选取专业人员审签原始凭证,实现货币资金监督;
及时记账、定时对账和清查,对账目进行明确等。

二、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设计

施工企业业务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对采购环节进行全方位把握,通过采购环节配置相应业务资源,实现材料控制、设备控制、成本控制等。上述过程不仅实现了施工企业施工安全性的改善,还提升了施工企业业务经济效益,达到了双管齐下的效果,是内部控制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采购环节内部控制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

(1)采购前的设计。依照施工企业需求设计采购内容,明确采购计划并实施预算,确定采购清单后审批;

(2)供应商的选择。采购时要严格控制供应商资格,依照供应商提供的资料、实际生产状况、材料质量等对供应商进行筛选,实现最佳供应;

(3)大宗材料招标的设计。大宗材料主要指钢筋、水泥、砂石料等数额较大的施工材料。该材料采购设计时要把握好“阳光”招标,对材料质量严格把关,杜绝以次充好。与此同时,采购时还要设计相关合同并签订,合同内容采用固定格式;

(4)采购验收的设计。采购验收过程中要对验收人员进行合理配置,设计科学验收方法、流程及规范,对验收指标进行明确,对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要及时退货并重新设计采购;

(5)入库的设计。材料验收无质量问题后方可入库,入库过程中要对材料的相关单据进行整理并上报,取得项目经理同意后方可入库付款。

三、生产环节的内部控制设计

生产环节是施工企业的核心环节,其主要包括施工组织设计、计算工程量及编制生产计划、明确任务书编制领料单、材料出库应用、组织生产、现场处理且剩料退场、交付使用等环节。

在对该环节内部控制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施工企业生产任务,确定工程施工流程,全方位分析生产环节中的工程进度、材料、设备、人力、资金等,从而形成相应控制内容,其具体包括:

组织设计。生产环节内部控制时既要对组织人员进行明确,形成科学的组织编制,确保人员能够规范落实各项施工内容,提升工程质量,又要对领导人员进行合理选取,形成科学的施工计划,这样才能够为生产环节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进度监督。要严格把握生产施工进度,对施工状况与施工计划进行对比,观察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保证施工进度与施工计划一致。与此同时,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影响进度的因素进行把握,合理调整,最大限度降低上述因素造成的影响;

资源监督。要对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材料资源、资金资源进行全方位把握,定期分析及盘点,确定资源状况、资金及材料使用量和剩余量,对出现超额的状况要及时查明原因并控制;
要对材料使用状况与具体设计状况对比,确定生产环节是否存在违规施工现象,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管理环节的内部控制设计

施工企业管理环节内部控制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控制目标。常规企业可以将经济效益及安全性指标作为内部控制的两大要素,从上述两方面内容出发设计内部控制事项,对管理环节控制要点进行把握,其具体包括:

风险评估。施工企业管理环节内部控制过程中要对风险评估进行全面把握,结合业务信誉、项目审批状况、审查状况、资金供应状况、施工能力、资金风险、自然环境条件等确定风险指标并制定应对措施,降低施工企业承受的风险;

招标及合同管理。招标过程中要把握好职责分离,在该基础上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合同管理的过程中要选取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对合同签订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把关,确定合同是否与示范文本一致、内容是否全面、手续是否齐全、责任是否明确、理解是否一致等,在该基础上相互协商、调整,最大限度降低企业风险;

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控制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变更管理、资源管理、结算管理和审计。变更管理需对施工过程中的变更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在该基础上确定资源使用状况,明确变更成本;
资源管理中要定期对资源施工状况进行分析,确定资源的使用量及剩余量;
结算管理中要依照业主签证的工作量作为核算依据,确定最终成本;
审计时要形成科学的制度,做好收入状况的综合审计,防患于未然。

五、结算环节的内部控制设计

结算环节标志着施工企业业务的结束,是施工企业业务控制的最后内容,对施工企业业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对该环节进行内部控制设计的过程中要实现好职责分离,由专业人员进行结算业务处理,防止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结算时出现的舞弊现象;
要对资料内容进行全方位把握,采集全面的结算资料,对工程量、材料价格、审核审计材料、合同等进行明确,做好结算前的准备工作;
要对合同、图纸进行全面研究,结合具体施工状况、工程量状况等明确工程成本,审核结算是否存在问题,保证结算结果的准确性。上述内容完成后由项目经理对结算结果进行再次审核,确定无误后将结算结果交由专业审核部门,确定施工企业是否存在违约现象。一旦出现违约现象要依照合同进行相应处罚。确定不存在任何问题后可直接进行结算办理,在规定时间内将审计结果交由业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计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