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好!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交流活动。首先,感谢组织上和领导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机会。今天借这个机会,把个人参加这次活动的几点学习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事作一简要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应当说,机关工委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读书交流会材料【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第1篇
下午好!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交流活动。首先,感谢组织上和领导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机会。今天借这个机会,把个人参加这次活动的几点学习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事作一简要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应当说,机关工委给我们推荐的书目,精心筛选,用心良苦。既注重夯实理论,又兼顾轻松阅读;
既坚定目标信念,又兼顾能力提升。每本书都经过精挑细选,都有助于我们“三种能力”的提升。个人之所以选择了《科学的历程》这本书,主要是因为上学时这本书也被列为专业必读书目,已经读过第一版,这次又读了第二版,体会更深。所以,今天主要汇报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二是重点汇报一下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几点体会。
《科学的历程》是一部关于科学史的着作,这本书用大约30万字和600多幅珍贵图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外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展示了一幅科学史上的“清明上河图”。这本书的最大意义,个人认为,不仅是提供知识,更在于通过对科学发展历程的追述,描述了人类自身发展的概况,有助于我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总体而言,这本书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可读性很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说了。下面重点汇报一下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几点体会: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收获最大的,不是读了一本书,而是找到了“再学习、再提升”的动力源。当前阶段,区委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首善之区的发展目标,对我们年轻干部来说,加强学习、提升能力既是形势所逼,更是发展所需。到底怎样转方式调结构,抓经济发展;
到底怎样重心下移,抓基层基础;
到底怎样攻坚克难,抓矛盾化解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能力素质。个人的体会就是:多学习、勤思考、强素质、练内功,做一名学习型干部。
一是多学。既要从书本学,更要从实践学;
既要向领导学,又要向同事学。在这方面,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是个人所经历的区机关和办事处的各位领导,他们知识面宽、视野开阔、领导经验丰富,但仍然有很强的好学精神,经常看书读报,学政策、学法律、学金融,并且推荐给我们,这很值得我们年轻干部反思和学习。
二是多想。学习的更深层次是思考。我们必须勤于思考,善于谋划,多想办法,多出点子,想领导之未想,谋领导之未谋,尽量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工作做在前头,主动做好超前服务,力求做到领导未谋有所谋,领导未闻有所知。
三是多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只有利用所学,在工作中多磨练、受摔打,才能经风雨、见世面。特别是我们年轻人,更要有劲头、有朝气,带着激情,勤奋干事;
扑下身、沉下心,认真负责、踏实干事;
动脑子、想办法,勇于探索、创新干事。只有这样,才能挑起担子,驾驭工作,赢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机会。
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第2篇
一 纸质书籍的发展现状
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出版拓展了出版物的载体,打破了传统纸本书籍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书籍”的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图书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综合为一体,并且可以通过特殊的编程达到与读者进行快速便捷的互动目的,这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这使得传统纸质书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设计师们也面临着消费市场的考验与挑战。据有关学者研究,传统书籍的价值取向在不久的将来将发生转化,并且会通过设计形态和形式上的突变来呼应这种转化,设计评论家克里斯•福格斯曾经说过:“今天的人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想法,印刷的书籍在未来只能作为装饰品或奢侈品,而数字化媒体将会占据主导地位。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这完全可能发生,一些人只对新型材料的出版物或有独特设计的出版物感兴趣。”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某种具有后现代情节的阅读、审美倾向。
事实上,只凭视觉形象来传达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追求感官刺激和心理共鸣的需求,因此,除了文字语言继续担任知识内容信息的传播以外,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种感觉的体验式设计的需求接踵而至。触觉是五种感觉之中最本质、最直接的,它可以让我们感觉到真真切切的拥有,也许正因为这种感觉如此真切,才被我们疏忽了。从生理上分析,人们对外在的刺激非常敏感,触觉感受器在头面、嘴唇、舌和手指等部位的分布都极为丰富,尤其是手指尖。压力的变化,温度和位置的移动等,都会让我们感觉到外在信息的存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会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大脑从而产生各种心理感受。触觉还有更为神奇的作用,即可用来表达某种亲密、善意、温柔与体贴之情,它是启迪人们心灵的手段。
二 触觉体验中的材料选择
材料作为设计师表现书籍内涵的重要物质载体,采用合理的材料可以将内容和触觉体验融为一体,同时也可以提升书籍设计的美感和品质,使阅读成为一种充满新奇感的体验过程。触觉体验的设计涉及到开本、内文、环衬、封面、封底、护封等各个环节,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因材制宜的独特个性。例如,图像与文本,正文与说明等内容印刷在不同类型的纸张上,通过纸张的分类来呼应编辑体例,澄清阅读线索,这些纸张在肌理上的差异可以形成自然的视觉节奏。除了单一材料的选择,还要考虑多种材料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与书籍内容相互协调,本着“少即是多”的原则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搭配使用,如果使用多种材料,尽力选择具有较大差异的材料种类,防止混淆和减弱各个材料自身的独特性。在书籍设计中借助真实的材质触感传达信息是表现触觉体验的最直接办法。一本书首先接触到的是这本书的材料,当你拿起它时便会传来各种不同的触觉体验,而这种触觉体验,便是由材料传达出来的,我们可以感受到材料触感潜在而强烈的表现力。材料表面的各种纹理特征,粗糙与细腻,厚重与轻盈,刚劲与柔美,都会唤起读者强烈触觉体验的新鲜感。这种丰富的触觉体验可将书的个性充分显现出来,进而让人体验到整本书的品格与个性,让人产生阅读欲望,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情感。
书籍设计中,材料既是触觉体验的重要部分,又是体现整体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巧妙运用可以强化设计创意。合理运用材质特性,需要设计师了解不同材料触觉感受的差异性,对于不同书籍的内容需要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创作;
创造性地运用材质要求书籍设计人员能够突破书籍设计材料运用的陈规,大胆使用新材料和新工艺,能对材料赋予新的运用形式,创造新的艺术效果。书籍新型材料的应用,要符合书籍的整体格调,不同材料的触觉表现和色彩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如柔韧、轻质的塑料;
刚硬、冰冷的金属;
粗糙、质朴的麻布;
光洁、细腻的有机玻璃;
平滑、温润的皮革等给人的触感各不相同。从触觉感受来看,厚重的材料给人稳重、坚实、可信的感觉;
轻薄、半透明的材料给人缥缈、浪漫的感觉;
粗糙的材料给人原始、古朴之美;
光滑的材料给人以流畅之美;
柔软的材料给人以亲和温暖之感。除了材料本身的质感以外,书籍装帧的印刷形式的革新也是塑造触觉体验的利器,除常规的印刷之外,其它的工艺手段也都各具特色可以创造出多彩的肌理形式,让我们得到很多自然界无法给予的奇特肌理。龚颖冰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刀刀》是一本儿童手绘本,书籍的装帧形式采用了手工锁线装而非常见的胶装,书脊部分出内页的锁线部分,这使书脊部分的设计显得活泼而淳朴,手工风格突出。封面采用了硬纸板做内衬,外面使用纺织品进行包裹,手工缝制的卡通形象把原本显得比较硬挺的书籍顿时变得柔软亲切。在材料上,纺织棉布的柔软特性可以加强书籍与读者的亲和力,手工缝制的图形和锁线产生了非常微妙的凹凸触感,我们在翻手轻拂的触觉体验中,会不由自主的投入个人情感,这样的触觉体验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激发了更多的阅读可能。
三 异性结构的触觉体验
书的常见外形结构是方型,这是由于方型便于收集、储藏、摆放、生产,然而现在的书籍消费需求已经有了很大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书籍结构的设计不能再墨守成规,这会导致读者的审美疲劳,慢慢的对书籍缺乏阅读好奇心。从空间上来说,书籍设计是一门立体的空间造型艺术,设计师不仅要突出书籍本身的内容主题,更要巧妙地运用结构语言,为读者塑造出丰富的审美空间。通过对书籍的看、听、触、嗅等知觉体会得到连续流畅的精神享受,这是书籍设计整体性原则的根本要求。
书籍设计中的触觉体验依靠材料肌理来完成,对现代书籍设计而言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设计师对书籍结构进行大胆创新,对书籍的外部形体和内部结构营造出巧妙的触觉空间。有关学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同时放置三个基本几何模型:正圆体、正方体、三角体,实验者蒙住双眼用手触摸,脑电波反应其相应的心理情绪,摸到正圆体的时候人的情绪最为放松,摸到三角体的时候人的情绪最为紧张,正方体适中。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触摸不同的形体会调整或改变人们的心理感受。再从设计需求上来说,吸引人的设计应该是在某个细节上具有独创性的,这样才可以在诸多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异性结构能够利用读者的求异求新心理增强书籍的吸引力,同时激发人们触摸书籍的欲望,并用触觉去解读书籍的具体内涵,因此异性结构是触觉体验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书籍设计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方法,是纸质书籍设计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在现代书籍中,众多的设计者已越来越注重异型结构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了,因为合理的异型结构能够更有力地传达书籍主题和文化内涵。在设计异型结构时着重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必须通过不同的书籍风格、类型和内容等元素来选择书籍的异性结构,从而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增加阅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第二,必须对读者的心理特征进行详细的考察和分析,目的是设计他们所能接受和喜爱的异性结构,从而赢得读者的信赖;
第三,必须在书籍体量和空间分割上进行合理布局,切忌为了结构而结构,导致完全丧失书籍的阅读功能。龚颖冰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走过一星期》是本心情手绘本,整个结构设计符合内容定位的同时,也增强了趣味性和吸引力。书籍的切口采用的是递减式结构,可以露出每个书页的颜色,形成了一个立体彩虹,封面使用的是无纺布材料加上缝制的主体图形,别有一番童趣,书套模拟了球鞋外形,与内部书籍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风景,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感受到轻松愉悦的气氛。
四 触觉体验中的互动性
最早的书籍是以储存信息为目的的载体形式出现的,主要功能是记录信息和阅读信息,因此,传统的书籍设计只注重对书稿内容的形象化和对书的装饰。而到现在,书籍的存在目的已经开始发生转变,确切的说今天的书籍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信息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是一种相互的动作,需要双方参与,这种交流形式我们称为互动。互动设计理念与传统书籍设计方法相结合,是现在书籍设计的一个趋势,书籍当中的互动性离不开触觉的参与,触觉的体验过程也离不开互动性的伴随,当我们用手翻阅书籍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互动行为。包含丰富的互动式触觉体验式书籍能让读者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来,使读者与书籍实现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享受阅读的愉悦。
互动性设计考虑到读者在阅读当中的心理调节需要,让读者取得了参与权,书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容器,而是成为一种信息流通的桥梁,这使得书籍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模式,信息不再是从书单向传递给读者,而是通过读者的参与,共同进行信息交流。触觉体验的互动性设计往往需要伴随感官性、操作性和游戏性设计特性。感官性指的是需要引发人以触觉为先导的多个感官互动;
操作性指的是读者可以自己选择主动阅读的方式;
游戏性指的是在设计互动过程中带有适当趣味的环节。这种具有时间与空间特性的触觉体验,不是单方向的、是相互的,是一种有回应的交流。朱赢椿所设计的作品《不裁》是一本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随笔短文,整体的设计风格清新朴质。扉页上面设计了一个纸质裁刀,读者需要自己将裁刀撕下来,然后边看别撕,设计师巧妙的将读者的主动行为和个人经历融入到阅读过程中来。朱赢椿认为再好看的文字,看久了也会感到疲倦,无论我们的生理还是心理都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休息和调节,而《不裁》本身就是本随笔短文,需要用心慢慢体会,没有必要一口气读完,所以边撕边看的设计再好不过了。读者读完后会发现书的质感发生了变化,翻口由原来的光边变成毛边,在这一阅读过程中读者塑造出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触觉体验,这种体验在情感上更具有归属感,书是自己的一部分,自己也是书的一部分。
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拓展空间;
改革方式;
个性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课外阅读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阅读方法,获得独立阅读的“金钥匙”,就可以在课外自由地畅游书海。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独立阅读的“金钥匙”呢?
拓展阅读空间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加强课外阅读,拓宽阅读面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学生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举一”方能“反三”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精读了“美文”后,可指导学生阅读在形式上、内容上和所学课文相近或相似的文章,这样,能凭借“例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庐山的云雾》后,可让学生阅读介绍庐山风光的文章和古诗,既能从各个角度了解庐山的风貌,又可比较不同时期作者所体现出的庐山不同的特点……这样,凭借“课文”这个载体,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拓展阅读空间。
从课内走向课外 一本语文书所承载的内容毕竟有限,因此,要把阅读阵地,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校园扩大到社会。阅读报纸、杂志;
阅读一些经典而有趣的名著;
阅读些现代作品;
阅读各种内容的书籍。文学作品中,诗歌、童话、科幻、民间故事等等都应该看,更应该阅读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书籍,让自己的知识丰富些,也可锤炼学生更为准确的、简洁的表达能力。
拓展阅读内涵 阅读,要着眼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因此,要把大量阅读建立在“大阅读”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阅读的内涵既包括以书面材料为载体的分析、理解,也包括对社会、对生活的解读。因此,阅读内容不仅包括书本,也包括网络、电视、广播……
改革阅读方式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阅读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让课外阅读这块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发挥作用。
指导选择阅读素材 市场的阅读书目良莠不齐,学生不懂选择,需要老师指导。因此,可根据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书目:低年级的学生可读一些拼音读物、儿童诗歌、报纸等;
中年级的学生可读一些童话故事、儿童小说、杂志等;
高年级的学生可读一些名家名篇、现代诗歌等。对阅读书目的选择应该从阅读种类尽量宽泛、阅读内容精挑细选这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合理选择阅读书目,但这样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在所读书目必须健康、有益的大原则下,应该允许差异的存在。男孩子喜欢军事类、侦破类,女孩子喜欢小说、散文,这是由性别决定的,客观存在,无可厚非,我们可以建议他们读些其他类别的,但却不可能改变他们的喜好。
传授阅读方法 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传授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浏览法、速读法、默读法等。对于一些优美的经典范文可指导学生进行精读,也叫深度阅读。如果课外阅读仅仅停留在自然状态的低水平的简单重复,那显然只是一种内耗。而深度阅读是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并进行批注。对文章进行批注阅读是学生在独立精读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层次等,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在学生精读之余,指导学生进行浏览阅读。“浏览式阅读”应删繁就简,指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阅读材料的某一要点,从大量的阅读材料中拎出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或从零散的材料中找到所需的立足点,以培养学生提纲挈领和抓住重点的阅读技能。
培养阅读习惯 在大量阅读的同时,不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在低中年级,老师要带着学生一起阅读,或提倡家庭内开展亲子阅读。其次,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记忆、边读边联想、边读边评价的好习惯,使每读必有收获。然后,要引导学生养成读议结合的好习惯。即不仅要边读边理解,还要边质疑、边问难,因为“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得”。最后,要引导学生读写结合。
提供交流平台 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老师还应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当学生们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表意见、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时,他们的思维定是空前活跃的,而当他们在聆听了他人的见解后,也会最大限度地引发他们的思考,刺激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之间的阅读差距缩小,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而这样的交流机会,可以是文章主人公大聚会、故事大王评比、成语小博士、运用工具书比赛、古诗文朗诵会、阅读经验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
结束语
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第4篇
从哪些方面指导学生积累习作材料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育学生要立足于生活实践,热爱生活,不做生活的旁观者
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是作者“想”出来的,但这种“想”是以作者所拥有的材料为基础,这些材料主要来源于作者在自己生活中的体验的积累。文章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是材料的本源。许多成功的作品,如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表现的都是作者自己熟悉的生活,有的还隐含着自己的经历。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要关心生活,投入生活实践,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做生活的有心人,从日常生活中搜集直接的写作材料。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一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一定观察顺序认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通过指导,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二是精心组织活动,营造学生观察的氛围。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篮球比赛、跳绳比赛……在户外,组织学生去放风筝、爬山、搬螃蟹等活动。活动之前,告诉学生写作的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活动,带着感情去观察、去获取生活中具体的写作题材。每次活动后,指导学生多角度写作,或写活动片段,或写观察日记,或写活动感受。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激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使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所体验,为作文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二、加强阅读,增加阅历,丰富积累量
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要“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
苏轼认为司马迁“行天下”“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可见,阅读对写作是多么的重要。通过读书,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书中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的感染,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深化,而且锻炼了语言感受能力,受到美的感染。阅读少,感悟语言的机会就少,积累的词语、句子也会少,遣词造句就困难,写作时表情达意就会受到限制。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所得。其一是在课堂上开展朗读比赛、开故事会、演课本剧,培养学生读书的乐趣;
其二是带头捐书,动员学生捐书、订报,成立图书角,定时利用中午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阅读;
其三是将课后作业时间尽量空出来,要求学生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利用午会讲述自己的见闻,丰富学生的语言,同时,提倡学生每天在家阅读半小时的课外读物,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使学生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获取了写作的养料,养成了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加强背诵,欣赏摘录词句,积累写作语言,丰富语汇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表明了积累词句与写文章的密切关系。学生作文时语言贫乏,缺乏具体、生动的描述,很难达到真情实感。造成这样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语言单一,不善于积累优美的佳词、佳句。背诵是积累材料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除了要求学生熟背指定要求背诵的课文外,我还鼓励学生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课文或文章的片段,并定时组织学生将近阶段背诵的文章在全班交流,让大家共同分享。这样,通过背诵课文或优美的片段来丰富自己的写作语言,积累写作材料。摘录佳词佳句是积累材料最简便而又有效的方法。学生对于在读书中发现的好词佳句,在短时间不能背诵或背诵比较困难的就把这些佳词佳句摘录下来,以备写作之用。我要求学生人手一本摘录本,将在课外阅读中发现到的优美词句,连同自己读书的感受一并记下来,并定时进行摘录本评比,看谁摘抄的格式最完美,字迹最工整,摘抄的内容最有价值,以此来激励学生持之以恒进行摘抄。同时,让学生交流摘抄的佳词佳句,谈感受,让学生享受劳动的果实,以通过背诵和摘录佳词佳句,不断积累学生的写作语言,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我们认识到积累材料对写作的重要性,才能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它,为作文教学的改革谱写新篇章。
读书交流会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调查策略;
阅读氛围;
阅读材料;
熏陶感染
连续三年(2009年起)任教高三语文,笔者曾经在本校高三学生中进行了一项关于语文阅读的调查,结果如下:(有效样本数:136)
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高三学生几乎没有了课外阅读,阅读时间明显不足,尤其是对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更鲜有读书心得。
一、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高三学生有强烈的目标——冲刺高考,根据这一意识平台,教师可用多种途径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和报廊等渠道激发高三学生的阅读兴趣。如:(1)在语文课上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传统经典作品、文学类文本阅读等资料,让学生走近名人、亲近读本,与高考的积累作文素材相联系;
(2)利用语文晨读时间,让学生诵读课内外经典名篇名句,阶段性地举行名句默写比赛,与高考的名句默写相联系。
二、选择合理的阅读材料
教师指导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长期以来,教师首推的往往是一些经典名著,确实,阅读名家名作,有益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事实上,根据我的调查,高三学生喜爱的作品的排序依次为:(1)具有流行、轻松、快捷、感性的材料;
(2)有时代意识的、不落入俗套的材料;
(3)与作文素材积累有关的材料;
(4)针砭时弊的、有深刻内涵的材料。诚然,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但是流行文学用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感
情,贴近学生心理,因此学生有兴趣、吸收快,可见阅读健康、积极、有意义、有价值的流行文学能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了解时事要闻,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利用科学的阅读方法
高三学生的学习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他们不愿事倍而功半,所以为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浏览、涉猎、粗读、精读、研读、探究读、合作读等多种读书方法,重点在于积累素材、积累情感体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与探究、质疑与批判。建议可以通过制作阅读卡片来快速获取知识
积累:
当然,阅读还要考虑因人而异,成绩优异、思维活跃的可以多扩充论述类的作品,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度;
成绩中等、文笔欠缺的可以提升自己描写、抒情方面的能力。
四、实现师生的共同阅读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文第一节阅读课的时间(作文课往往是
2节连排),把自己也变成一个阅读者,走下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深层次阅读的快乐。那样一
来,让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作文教学,变得真正有实事可做。笔者曾经就试着经常与高三学生一起读书、交流心得,也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励志的故事。
五、开展定期的归类总结
好的材料也需要不断的整理与归类,否则会杂乱无章,目的性不明确,尤其到了高中最后关头,知识的梳理有时比知识的积累还要重要,所以在阅读上也要给学生明确的归类指导。这是需要充分发挥班级集体、学习小组的作用,让学生一周确定一个话题范围,花一节课时间围绕此话题,整理出积累的素材来,组织相应的活动,如讨论交流、进行仿写摹写等,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互相合作,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六、注重阅读的熏陶感染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江面浩瀚,才能任船儿逍遥飞渡。教师的阅读视野和阅读体验与对学生的科学施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要让学生对阅读有收获,关联因素有很多,但有很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本体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