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对照材料 >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五篇】

时间:2023-07-06 20:2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主题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行动学习”教学理念的引领下,集体活动更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操作建构知识经验,从而使幼儿获得自主、和谐的发展。但主题活动中的一些预设的科学认知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五篇】,供大家参考。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五篇】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主题活动;
行动学习;
集体活动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主题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行动学习”教学理念的引领下,集体活动更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操作建构知识经验,从而使幼儿获得自主、和谐的发展。但主题活动中的一些预设的科学认知活动,它不像科学探索活动一样可以借助材料让幼儿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经验,而仍在以教师讲幼儿听的传统模式进行着知识的传递,幼儿在活动中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新纲要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我们应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使幼儿从“学会”变为“会学”,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一、在搜索中,让幼儿“行动”起来

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促进教学的最优发展,是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那么,在研究科学认知活动教材时,我们就应该努力寻找和挖掘教材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有效地利用家庭、网络资源,让幼儿搜集资料、积累经验在前,让幼儿在集体活动前首先积极地“行动”起来。

1.有效利用家庭资源

案例:《什么东西会旋转》是主题活动《旋转乐园》中的集体科学活动。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后,我把目标定位在发现和认识生活中会旋转的物品和现象上。但是,如果就利用集体活动来完成目标,幼儿没有预先的观察和探索,活动中幼儿主动参与性肯定不强。因此,在组织活动的前两天我就给幼儿布置了观察探究的任务,请小朋友在家中找一找“什么东西会旋转”,并用画画的方法将之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孩子们积极参与到了发现、观察、探究的行列。

效果反思:家庭物质资源是幼儿园教学可利用的重要教育资源。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家中进行“搜索”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的观察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更主要的是为集体活动做好了材料和经验上的准备。

2.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案例:《动物怎样保护自己》是主题活动《小问号》中的集体科学活动。它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从而激发幼儿对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单单利用集体活动和幼儿组织教学,幼儿没有经验上的准备,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查资料,有电脑的,可以从网上搜索资料,寻找答案。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充满了探索的兴趣……

效果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资源也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取得家长的协助,请家长借助网络查阅孩子感兴趣的资料。大班幼儿尤其会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家长更应该利用网络资源和幼儿一起解决疑问。

二、在集体活动中,让幼儿“行动”起来

集体活动的过程是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在科学认知活动中,教师更应该有效地利用幼儿前期“搜索”的资料,让幼儿积极与同伴互动、与教师制作的媒体互动、与创设的情境互动,成为思维活跃、乐于交流的学习的主人。

1.有效的幼幼互动

案例:在集体活动《什么东西会旋转》中,幼儿搜索、绘画的资料成了幼儿有效的学具。在第一个环节中,幼儿积极主动地交流着自己搜索到的旋转,不断从同伴的表述中充实自己的经验。在第二个环节中,幼儿分别将自己绘画的旋转贴到相应的分类板上,大家相互讨论旋转产生的原因。通过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使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旋转,并形成了一定的概念。

效果反思:在集体活动中,正因为有了活动前的搜索,幼儿有了亲身的经验,所以,他们乐于表达和交流,形成了有效的幼幼互动。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观点的相互碰撞,自主地构建着科学知识和经验。

2.有效的媒体互动

案例:在孩子们搜集资料的前提下,到了组织《动物怎样保护自己》集体活动的时候了。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展现了大海中的乌贼遇险的经历,让幼儿猜测乌贼会如何保护自己。多媒体课件一下子将幼儿引入课题。在接下来的分享、交流环节中,幼儿积极交流着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知识,充分激发了幼儿的交流主动性。但幼儿的知识经验很零散,我就利用预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发现动物之间保护自己方法上的共同点,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形成了一定的概念。

效果反思: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观察、探索、思考。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我们应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幼儿与多媒体积极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延伸中,让幼儿“行动”起来

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集体活动还应与环境、区角游戏及随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的活动有机的整合,不断地完善、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使幼儿在主题活动的环境中,始终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1.有效的环境与课程的整合

案例:在集体活动《什么东西会旋转》结束后,我没有将幼儿的搜索材料束之高阁,而是让这些材料成为主题环境的一部分,布置在主题栏中。孩子们继续用绘画的形式搜索着生活中的旋转,不断地丰富到主题栏上,不断地拓展、充实着自己的经验。这里还是孩子们聚集、交流的平台……

效果反思:新纲要告诉我们:“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那么,在这里,集体活动和环境有机地融合起来,使环境成为教育的有效资源,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2.有效的生成活动的补充和延伸

案例:《动物怎样保护自己》中,小壁虎用断尾巴的方法来保护自己激发了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小朋友提出疑问:“老师,其他动物的尾巴会断了以后再生出来吗?动物的尾巴是不是都有不同的功用呀?”我说:“你们很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好吗?”于是,又一轮的搜索活动开始了,在小朋友积累了资料、经验后,我组织幼儿开展了生成的集体活动,在幼儿的互动交流中,在媒体的互动中,孩子们对动物尾巴的认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效果反思:生成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确定新的目标,并将这种目标转化成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幼儿主动积极的探索。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对此笔者谈几点认识。

一、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转变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要求历史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历史新课程体现出“时代性”,是对历史教学传统模式的冲击。新课程体现的时代性,表现在课程目标设定为养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学习内容反映社会进步与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成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语言注入时代气息,课程评价也适应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的需求。各学校和历史教师,都应当认真研究这个转变,改变从课本到练习册、满教室“一言堂”的状况,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角度,多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关注社会发展,如何关注学生生活,如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新课程继续强调“基础性”,设定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是课程目标中的基本要求,能够让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课程目标,教师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人格品质培养和科学历史观形成相结合,特别体现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各个学校和历史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不要偏废,不要落入套路,不要流于形式。

历史新课程遵循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和允许学校开发的选修五模块,以及教科书选用多样化的制度,保证了教学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由于相同年级可能进行不同的模块教学,各地区可能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无论从实现课程目标的角度还是从综合考试或者高考评价的角度考虑,历史教师都应当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各学校和历史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模块教学带来的变化,注意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特别是模块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也由于模块教学的对象是选择模块的学生,学生学习兴趣相对浓厚,更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础,更加努力地、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和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多样性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选择课程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身的需求和兴趣,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容易形成积极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与体验。

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提倡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材料学习法”是指通过对教材和其它文字或者图片等材料进行阅读、记忆、归纳、比较,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
“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通过观察,获取实物、图片、文字等教材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学习活动;
“思辨学习法”是指在掌握一定材料和具备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与现实问题独立思考、判断、发现和质疑;
“实践学习法”是指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社会活动中,通过采访、观察和收集材料,学习历史,并通过历史知识思考现实。

最后,为了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教师一方面应当运用各种方式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交流,重视过程,关注方法,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个人价值观,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文化,具备世界意识。

三、建立并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历史教学研究机制

1.健全学校学科教研组,开展校本历史教学研究,倡导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商、交流和合作,发挥样本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注意研究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发现并总结、提炼和传播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形成的经验和智慧;
重视研究和解决历史新课程推进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专题研究,为学校实施历史新课程提供具体有效的专业支持,促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并为同级课程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提供决策咨询。

2.紧密联系历史新课程的实际,不断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1)新课改后我们要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树立“沉进去”、“走出去”、“坐下来”、“钻进去”、“放开来”的五种“意识”,要认真细致地抓好历史新课程实验的落实工作。我们要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进行工作布置、专题研究和阶段总结;
重视信息交流和资料积累制度;
经常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虚心学习,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
帮助教师及时总结经验,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学习和总结中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提高。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活动;
问题导向;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幼儿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儿童天生就是科学家。”幼儿的三个层次九种基本需要中,包含有理解客观环境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影响环境的需要,这些论断都表明了幼儿对学习科学的需要。目前,满足幼儿这种学习科学需要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探究式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我们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教师问题的导向,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发展。引导幼儿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有效地促进幼儿创造性地学习发展。

一、有序的教学情境,是探索学习的基石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因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导、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创设了有序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有效地探索学习,发挥教育环境的功能。

1.培养良好的活动常规,让幼儿的探究学习更有实效性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幼儿是操作的主体。如,有序地在操作台上操作;
管好自己的物品,合理放置;
不与其他物品混合,分类取放等。如,在科学活动《多变的色彩》中,幼儿操作台上的4~5种的基本色调应有序放置,不与其他的颜色相混合;
滴管应放在固定的位置,才不会混合使用;
幼儿在自己的操作台上操作,幼儿间不互相影响,养成良好的活动常规,才能提高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2.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幼儿的学习内容更具生活化,并凸显趣味性、游戏性

幼儿对整个世界多是未知、充满好奇的。他们会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观察、探索世界,从而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经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个过程。这是每一个幼儿天性的表现、自然的表露。如,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发现小球不听使唤到处滚动,怎么办?我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并以此为契机设计了科学活动《小球站稳了》。在活动中,我继续引导幼儿观察球的滚动,幼儿发现不管是大球,还是小球都会朝四面八方滚动。我提出问题:“你能想出办法帮小球站稳吗?”引导幼儿积极探究让小球站稳的多种方法。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操作―解决,在玩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了新知识。

二、精辟的教学问题,是探索学习的核心

幼儿探究式学习,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的。幼儿在探究学习中,刚开始处于无目的的摆弄材料阶段,没有明确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幼儿经常会出现探究盲点。基于此,我们要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发现并解决问题,那么问题或问题的主动提出就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作为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它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提出问题

问题导向是引导幼儿探究学习的关键环节,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因此,我们要注意问题的适宜性、启发性和适时性。适宜性就是难易要适度;
启发性就是问题处在幼儿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处,教师用问题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适时性就是发问要捕捉最佳时机。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我先让幼儿猜测杯子、椅子、八角巾、罐子等会不会转动,并又适时地提出启发性问题:“你能让看似不会转动的物体转起来吗?”引导幼儿有目的地探索,而不是盲目地操作。

2.解决问题

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其核心部分应是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提出问题,是智力活动的表现;
解决问题,则是认知策略出现改变的标志,是智力发展的标志,是个体成长的标志,所以,要给幼儿留有探索的空间,让幼儿有探究发现、经验验证、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因此,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提出问题:“请小朋友对每一种材料都去试一试,看看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让他们转起来?”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操作,尝试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3.形成解释

对幼儿来说,自己积极动手动脑,尝试运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等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问题形成有一定依据的解释,是幼儿知识学到得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幼儿通过动手探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对问题形成有一定依据的解释(只要有一定的基点为中心,物体就会转动)。结果性是指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能对问题形成从感受、理解、解释,最后获得发现,并能用习得的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如,他们通过活动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汽车、洗衣机、电风扇的旋转等都是通过物体的转动,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此,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经验。

三、有效的交流评价,是探究学习的途径

有效的交流评价,是智力发展的表现。幼儿的交流分享是获得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活动中应为幼儿多提供交流互动的空间,让师幼间、幼幼间的交流促进幼儿的成长。如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我提出问题:你能帮老师解决难题吗?“老师的摩托帽螺丝松了怎么办?”“磁带的磁条拉出来了怎么办?”让幼儿运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吸取别人的经验,最后获得知识的建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老师的摩托帽螺丝松了怎么办?”有的幼儿说用螺丝刀;
有的说用钥匙;
有的说用刀片;
有的说用指甲……“磁带的磁条拉出来了怎么办?”有的幼儿说用筷子;
有的说用手指头,有的说用铅笔等;
答案五花八门,却又充满智慧。学生都能充分运用自己学到的转动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老师与幼儿平等对话,允许幼儿对问题有不同解释,存同求异,鼓励差异,尊重多元,在交流中幼儿学到了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一、制定科学的科研制度,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对幼儿活动材料的研究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研究计划如何实施?研究内容如何确立?研究方法如何选择?研究过程如何开展?研究人员如何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为保证科研课题的顺利开展,我园制定了《班级科研工作制度》《科研组长职责》《科研工作十每制度》《教师参研奖励制度》等科研管理制度。如《科研工作十每制度》,规定(1)每班有研究小点;
(2)每次活动有计划、反思、总结;
(3)每次活动有活动记录或影像资料;
(4)每周两次小组研讨交流;
(5)每周一次全园课题研讨活动;
(6)每月一次小组示范活动;
(7)每月一次教玩具评比展示活动;
(8)每期制定研究方案;
(9)每期聘请专家指导;
(10)每期一次资料汇总,装订。建立科研人员网络结构,保障科研人员统一安排和协调,通过分层管理,层层落实,科研组发挥“小、实、活”的风格,努力为教师搭建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的平台,灵活多样地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及时分析并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确保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在科研工作中,我们综合运用了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叙事研究法。开展了语言活动材料、科学活动材料、游戏活动材料的开发与运用,幼儿活动材料来源方式、特性、功能,不同性质材料与幼儿学习之间的关系,投放活动材料的时机、数量与活动效果的关系,幼儿如何运用材料进行操作性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成长等子课题。

二、幼儿活动材料开发与利用策略

(一)活动材料构成:由“成品教玩具”转变为“多元材料的开发与利用”。由于幼儿教育活动的生活性、活动性、浅显性的特点,幼儿活动材料非常广泛,而不是局限于成品的教玩具。我们本着“取材多元、操作方便、耐玩实用、易于推广、促进发展”的原则,全体教师、幼儿集思广益,开发和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改变过去大量购置成品教玩具的现象,创造性地制作了各种各样新颖独特、操作性强的教玩具,一物多用、一物多玩,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材料的使用价值和发展价值。如开发制作的“多用飞盘”,适合各个年龄层幼儿使用,小中班幼儿可以在户外进行飞盘飞行活动,锻炼幼儿的手臂肌肉;
婴小班幼儿可以用来扣纽扣活动,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精细动作,锻炼手指的灵活性,促进幼儿学会生活自理;
大班幼儿可以通过操作飞盘上的时针、分针,学习认读时钟,初步具有时间概念。

(二)活动材料的来源,开发和利用:以“教师为本”转向以“幼儿为本”。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是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幼儿主体出发,将幼儿的外部需要转化为内部需要,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建构。

在课题研究之初,我园教师费尽心思,寻找搜集了丰富多元的活动材料,并进行创造性地开发,用于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但这些新开发的材料却经不起考验,幼儿似乎并不领情,很快就对材料失去兴趣,活动效果每况愈下,教师信心受到打击,充满无奈。通过观察记录和小组研讨,教师统计分析了“材料来源途径”、“材料开发主体”、“材料操作主体”与幼儿活动效果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材料的来源途径是多元化的,但当材料开发和使用主体为幼儿时,幼儿兴趣点最高、活动持续时间最长、幼儿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和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最好。于是教师积极转变活动主导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开发者的角色,变教师一厢情愿设计和开发材料为教师、幼儿友好合作,共同探讨,发动幼儿的集体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设计、开发活动材料。在幼儿主动寻找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幼儿认识了材料的不同特性、学会了分类、养成节约的品质、具有了环保意识。幼儿主动构思、寻找、创作、运用材料进行活动,一方面简单的原始材料经过幼儿的奇思妙想,创造出很多新式玩法,废旧材料变地富有生机与活力、亲切和柔和,废旧材料的使用价值得到了最佳发挥;
另一方面,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改变以往教玩具大都由教师提供的传统,幼儿成为了活动的真正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与活动材料的积极互动,教育自我、愉悦自我、发展自我,材料所蕴含的发展价值也因幼儿的加入得到充分挖掘。

(三)活动材料的选择和投放:挖掘材料的本体价值和可能价值。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必须以具体的事物和材料为中介。我们遵循材料投放的“适宜性、针对性、目的性、操作性”的要求,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活动材料,充分挖掘活动材料的本体价值和所蕴含的可能价值。如为婴班和小班幼儿提供安全卫生、柔和美观的玩具和活动材料,增加高真实性和高结构性材料的投放,因为幼儿年龄越小,对活动材料的逼真性程度要求越高。实验研究发现,高真实性、高结构性的玩具可鼓励婴幼儿的假装游戏,促进其表征能力发展。而对于中大班幼儿,则提供更多的半成品的、废旧的、具有低真实性和低结构性的活动材料,因为“高结构的活动材料具有较强的定向作用,抑制幼儿的想象力”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低结构的活动材料比高结构材料更有助于中大班幼儿探索行为、象征性游戏、非刻板化的假装游戏转换,以发展幼儿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锻炼幼儿的意志力。

过去,我们组织中大班的体育活动往往不加考虑地运用高结构的活动材料,但使用几次后,幼儿渐渐失去兴趣,无法吸引幼儿注意力,活动材料也成为摆设。通过观察记录、反思探究,我们增加对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于是我们尝试在活动区投放废旧纸箱,放手让幼儿自主操作,在活动中,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在协商、合作的过程中,将一个简单的材料生成了多种玩法,教师也从幼儿的操作过程中得到启发,生成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公共汽车”、“过山洞”、“车轮滚滚滚”、“过小桥”等;
利用废旧饮料瓶开展了“火箭船”、“舞龙”、快乐接球”、“滑板车”等系列活动。开发和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旧材料,充分挖掘废旧材料所蕴含的可能价值,通过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运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萌发了幼儿的节约意识和环保

意识,并切实落实到行动当中。

我们还发现,每个班级所提供的活动材料并非越多越好,在环境创设中,有些教师倾其所能,聚其所有,投放了五花八门的活动材料,但活动效果却并不理想。幼儿被丰富的材料弄地眼花缭乱,这个摸摸、那个碰碰,注意力分散,而且过多的材料不利于幼儿间的交流与合作。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表现和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在投放材料时,充分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幼儿数量、年龄特点等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解决了材料投放的盲目性和一味地求新求异,加强了材料投放的目的性、适应性和科学性,并根据幼儿发展情况,适时进行更换和补充。

(四)利用本土性材料:生成园本特色课程。通过对材料的研究,教师按照各种材料的特性进行分类和开发,观察研究、挖掘不同特性的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促进活动材料与幼儿知识、经验的对接,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利用我园所在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收集、开发、利用具有本土特色的废旧材料,如利用医院的各种废旧材料和资源进行区角活动、角色游戏、户外体育游戏,开展如“烫伤怎么办”、“车祸救助”、“宝宝感冒发烧了”、“食物中毒”、“健康体检”、“疾病预防”等系列活动,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在与同伴相互交流过程中,学会互帮互助、体验医生的职业特点、学会移情、懂得关心他人、真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利用医院文化特点,开展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幼儿字母发地收集资料,想点子、出主意,习惯养成效果远远超出预料;
模仿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疏导”、“遇到困难我不怕”、“学会感恩”、“保护生命”、“我和别人不一样”、“健康成长日记”等系列情感活动,通过活动,幼儿自我认同感大大增强,勇于面对和克服困难,逐渐养成尊重他人、知恩图报、自信乐观的品质,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此外,我园还结合社区资源,开展游泳活动、轮滑活动、武术活动、体能训练等活动,打造出具有园本特点的健康特色课程。这些活动深受幼儿喜爱,获得家长朋友、幼教同行、教育专家的肯定和赞誉。

三、活动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其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等认知心理要素和情绪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心理要素活动的过程。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的方法有许多,但通过教育观察我们发现,提供操作材料相对于其他办法更能引发幼儿自主性学习。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学习需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和肢体动作来完成,再加上幼儿好动、好奇、好创造的天性,对活动材料的操作和创造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可供操作的物质材料,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和活动。如利用“木条、木桩、不锈钢管”开发的“奇幻木方格”,活动材料集“环保、开放、多元、趣味”于一体,幼儿可以自由组合、任意拆装。运用不同的组合,幼儿可进行“钻山洞”、“过小桥”、“攀登架”、“跳格子”、“抬轿子”、“滑轮”、“拉力比赛”、“走迷宫”等极富创造力的活动。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幼儿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遵循自己的内部需要和发展规律,在已有经验和对材料的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开发、组合各种活动材料,创造性地开发出各种不同的玩法,幼儿兴趣高昂、乐此不疲,体现了幼儿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的心理活动和高效的学习效率。

(二)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具有差异性和实践性,不同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产品的方式、途径和能力具有个体差异性。幼儿的动作、能力、经验、情感等与活动材料的大小、结构、功能复杂性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与设计巧妙的设备与材料的互动,儿童将发展出大小肌肉的协调性,对外界的概念,创造性、社会技能和自我认知。”物质材料在形成和改变幼儿脑结构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幼儿心智具有挑战性的物质材料对幼儿脑的发展更有意义。幼儿对物质材料的操作,涉及动作、语言和情感,与左右脑均有关。因此,在活动材料的设计和开发中,我们注意以幼儿的多元智能发展为目标和导向,在幼儿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中发展多种智能。

学转促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活动操作材料提供艺术

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应提供一些渗透着正确的、幼儿可接受的数、形、序概念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主动探索,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概念、发展思维能力。操作材料是帮助幼儿系统地构建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提供丰富的、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材料是幼儿进行操作与探索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提供是十分重要的,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材料提供应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

幼儿数、形、序概念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符号表征三个阶段。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应考虑材料要适合每一阶段幼儿的表征特点,即材料的呈现应遵循“实物――图片――符号”的序列。如:学习“组成分解”时,我首先为幼儿提供了实物――纽扣,让幼儿抛纽扣,观察全部纽扣中几个正面向上,几个反面向上;
然后,让幼儿在我提供的纽扣分合图片中找出这种分合情况的图片;
最后,我为幼儿提供数字卡、分合符号卡,让幼儿用数字卡、分合符号卡摆出这种分合结果。另外,数学知识本身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提供材料还应考虑到材料应具有能刺激起幼儿对先前学习回忆的潜在功能,这样有利于调动幼儿以往的操作经验,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迁移。

二、材料提供应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要从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出发。活动前要仔细分析活动的目的、要求,确定合适的材料。同时,教师还要考虑操作材料本身是否蕴涵着所需的数学知识,是否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以及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因此,提供的材料要从活动目标出发,把教师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能,使之实现多项目标,发挥最大的功效。如:大班“认识几何体”活动,我为幼儿提供各种颜色、大小、形状都不一样的几何体、橡皮泥、工具材料等操作材料,这样就把几何体转化成具体事物,成为幼儿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看看、摸摸、用几何体搭建物体、用橡皮泥捏几何体,以及用几何体展开图折粘几何体等操作过程,使幼儿在与材料相互作用中获得图形感觉和体验,形成几何体的概念。

三、材料提供应满足不同水平幼儿操作需要

幼儿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幼儿对新的活动能很快理解,并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有的幼儿则感到困难,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学习需要,保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如果提供的材料过难,幼儿就会陷入不知所措的状态,无法进行探索;
如果材料过于简单,幼儿又会失去探索的动力。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提供适宜的材料

只有针对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难度适当的材料,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好奇心不断增强,生活经验不断丰富,注意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有较强的操作探索欲望,交流合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多提供一些半成品和较少见的材料,让幼儿对具有图片性、符号性、挑战性特征的可供多人共同操作的材料进行感知、操作、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幼儿与同伴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如:在让幼儿通过操作将同一瓶身与瓶盖子配对时,考虑到可以根据瓶子的大小、高低、粗细进行排序。所以在提供材料时,我有意识的选择不同特征的瓶子,来满足幼儿不同的需要。当幼儿们在给瓶子配对时,突然发现它还可以用来按不同特征排序,他们是那么的开心与投入,不停地与身边的同伴介绍和交流,更好地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认识。

2、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特征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因为要求不同,所以每一位幼儿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大班数学活动“面积守恒”,教师可提供不同难易层次的操作材料,如,最容易的“看图拼相同”,较难的“补墙”,并在每种材料中设置了不同的难度层次,每一种材料中有不同的范例和图形数量。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材料。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选择数量多一些、拼接口不规则的“补墙”;
而能力弱的幼儿则可以选择数量较少的“看图拼相同”。随着操作次数的增多,幼儿逐渐敢于选择数量多、难度大的材料,有效促进了各种不同能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四、材料提供应注重其丰富性

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一些有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操作内容,材料的提供应更丰富些,还应根据需要适当提供某些辅助材料,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一定的联系,为幼儿的扩散思维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幼儿掌握了将物体二等分的内容和相应的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采用自学的方式让幼儿学习运用所掌握的方形四等分有许多的方法,如果仅向幼儿提供一张方形的纸,那么幼儿获得一种办法后便无法依赖操作材料再获得其他的方法。为此,我提供给幼儿10张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为了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重复或遗漏的现象,我还增加了辅助材料――一张画有若干个长方形的纸和笔,让幼儿探索出一种方法后立即在图上表示出来。这样,幼儿就能探索第二、第三种方法,而且不出现遗漏或者重复。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才能增加幼儿反复练习的机会。

五、材料提供应注意其反馈性

具有反馈信息的潜在功能的材料,即提供的材料能让幼儿知道自己的操作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在学习“数的加、减”时,我提供了接龙卡,让幼儿玩接龙游戏,接对了若干张卡片,会形成一种图形,接错了就不能形成这种图形,甚至拼不起来。又如:我提供了“找错棋”,幼儿在玩棋时只有把错误、正确的算式找出来,才能在掷一次骰子,找不出来就停掷一次骰子。这样的材料可以刺激幼儿尝试错误,进行探究,最终获得正确的结果。

总之,在实践过程中数学教育活动已经转变为以幼儿探索和操作为主的自主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为数学活动提供材料时,必须紧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操作材料并充分发挥材料的探究价值,使幼儿的知识和能力获得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