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工作要点 >

2023计算机教师本人工作【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12 18:0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计算机教师本人工作范文第1篇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教师视角;分析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从2003年11月开始进行“计算机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计算机教师本人工作【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教师本人工作【五篇】

计算机教师本人工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教师视角;分析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从2003年11月开始进行“计算机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研究结果于2006年6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简称《规范》)。几年过去了,为了反映本专业办学状态的新进展,教指委2009年在全国各类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简称计算机专业)再次进行了采样调查。通过对27个省的427份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获取了第一手数据信息,本文分析总结了《规范》实行后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

1问卷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影响高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从宏观上说,国家政策、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等,决定了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及其发展规模;从微观上说,教育资源、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

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质量及发展速度。以上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伴随着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全过程。

《规范》实行之后,教指委为了解现阶段计算机专业办学的状况,在全国各类高校计算机专业中进行问卷调查,其调查对象为各类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问卷涉及到了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管理、教学工作、教师个人发展与提高、教学条件、学生状态、教学改革7个方面的问题,较全面地涵盖了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笔者认为,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微观上的教师因素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奋斗在教学的第一线,并直接参与到各项教学政策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中,对专业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可以说,教师因素对专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本文在该问卷的基础上,从教师视角对教师的组成结构、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这3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

该问卷所设计的题型以封闭式为主,有少量开放式题目。封闭式题目设计了两种形式,一是多项单选题,二是多项多选题。本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427份(涉及27个省),其中有效问卷421份,有效率达98.59%。笔者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421份问卷进行了统计处理,并给出了初步的分析结果。

2初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2.1教师的组成结构

高校教师队伍是一个集体,该集体的组成结构直

接影响到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规范》实行以后,各类高校都对教师队伍的结构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包括男女教师的比例、教师的年龄结构、教师的学历职称等。调查结果见表1。

通过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该专业过去以男性教师居多,现在伴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虽然男性教师仍占主流地位,但女性教师的人数呈现出增长趋势。从统计结果看,62.0%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女性教师的人数在30%~50%之间,17.3%的高校该专业女性教师的人数比例高于50%,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女性教师已经加入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男女教师的人数差距逐渐缩小,比例趋于平衡。

统计结果表明,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中,中年教师的人数比重较大。年龄在30~40岁的教师人数比例达到33.5%,年龄在40~50岁的教师人数比例达到43.5%。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拥有10年、20年和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人数比例很大,也就是说年轻教师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从事教学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但青年教师今后必将成为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

的增加也必然能够为计算机教师队伍增添活力。所以各高校应该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加充分的发展舞台。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对教师的高要求,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科的发展。统计结果显示,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教授和副教授的人数较多,其中拥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人数比例也很大。可见,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学科底蕴深厚并拥有较高的学科素养,这样的现象是值得肯定和骄傲的。

2.2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规范》执行以后,教师在自我能力提升上的状况如何,学校是否给予支持,教师是否有自我提高的意识等信息,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在激烈的竞争中,优胜劣汰是必然法则。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快速的发展,这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严峻考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很快,此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对于技术的更新要有灵敏的嗅觉,时刻保持所掌握技术的先进性。如果不能努力跟上发展的脚步,就很难快速高效地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应该能够体会到自我能力提升的急切需要。

统计结果表明,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对自我改进机制有一定的规划,并且已经作出了各种努力。26.4%的教师(111名)认为自我改进机制较完善;66.5%的教师(280名)表示在自我改进中做了一些工作。除了教师自身努力之外,学校作为一个更大的能力提高平台,应该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并提供充分的

支持。如经常在教师中组织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积极为教师提供提高教学能力的机会,鼓励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3.0%的教师表示学校经常组织教学活动,72.9%的教师表示得到过提高教学能力的机会,还有71.3%的教师表示所在院系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各种支持。学校的支持无疑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后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教师参与教学改革

实践证明,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是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了解学生的需要,对各种教学计划、培养目标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规范》执行后,各高校更加重视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参与度,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在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样才能知道应该如何展开教学,并且使教学不会偏离专业发展的轨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知识的传递者,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社会需求、学生的学习状况等都有着宏观上的把握,这些同时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关键信息。因此,教师参与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统计结果显示,63.4%的教师(267名)直接参加了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29.2%的教师(123名)被征求过意见。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73.9%的教师(311名)很清楚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有47.7%的教师表示很清楚应该怎样实现培养目标,还有48.7%的教师表示为培养目标的实现作了一定的努力。这些都表明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清楚地了解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为培养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努力。

此外,教指委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文件,旨在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发展作出指导。“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可以主动参考这些规划文件和指导意见。实际上已有许多高校在教指委规划文件的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适合本校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促进了计算机专业的健康发展。通过表3的统计可以看出,只有9%的教师对教指委下发的规划文件很熟悉,41.8%和39.7%的教师表示比较熟悉或只是听说过,还有8.3%的教师表示没有听说过这些文件。这说明目前教师对教指委规划文件的关注度还不是很高,多数人没有系统完整地学习过该类文件;学校对于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精神的传达还很不到位,使得教师不能及时地、动态地了解国家对本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因此也就没有对教学活动展开适当的调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也阻碍了发展。

正是基于以上情况,教指委将2010年的工作重点放在了解读专业规范、宣传专业建设与改革基本精神上。教指委将分期分批与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联合举办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利用网络培训系统进行实时培训和互动交流研讨。研修班从促进专业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计算机专业人才出发,以规格分类为基本指导思想,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及其规范。具体包括:计算机专业改革及发展战略;专业规范(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公共核心课与教学实施方案;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办学试点工作;计算机专业培训问题及专业认证;能力导向的专业教育以及计算机专业办学的热点问题。

3专业发展的建议

在计算机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着专业向前发展。教师作为其中的一个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目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状况所做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规范》实行之后,许多高校都对该专业的

发展做出了适当调整,有积极的方面,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由此,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 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青年教师对学科前沿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接受能力,也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未来必将成为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2) 学校应该大力支持并继续鼓励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本专业发展的优劣程度。学校应继续鼓励教师在自身发展上作出更多努力,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支持。

3) 重视教育部和教指委各类文件的上传下达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对专业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学校对各类文件要做到及时的上传下达,向上反映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向下传达各类文件的要求和精神,让教师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规划和教学要求,帮助教师做好本职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 中国大学教学, 2005(5):7-10.

[2] 蒋宗礼,赵一夫. 试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发展[J]. 计算机教育,2008(5):23-26.

[3] 蔡润芹,寸仙娥. 新时期高校计算机教师素质浅析[J]. 中国科技信息,2005(24):192.

[4] 李晓明. 关于进一步开展计算机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的一点宏观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7):3.

[5] 王欣. 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计算机专业发展前景的调研分析报告[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225-226.

[6] 牛影辉. 论计算机教师专业化发展[J]. 大众科技,2006(2):189-190.

Analy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of Computer Science

GUAN Hui-sheng, BI Zhong-yi

(School o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计算机教师本人工作范文第2篇

高职教育 计算机实践教学 改革路径 必要性

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再加上目前随着社会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对人才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特别注重计算机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计算机技术与现实工作结合起来,以便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不断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高职实践教学中,特别是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要进行改革。

1.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认识不够。因为受到很多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使用的是本科教育模式,没有能对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有个全面的认识,非常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却严重忽视,这是影响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2.高职院校的很多计算机教学内容是偏离了实际工作的要求。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具体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很多都是过时的东西,老师只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及思维来操作,根本没有能和具体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就业,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都难得到有效培养。

3.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考核不科学。目前的计算机实践考核中对课程的实验部分基本不进行独立考核的,考核的参考标准基本还是卷面成绩,多是以理论课的成绩为最后的成绩。这样的计算机实践课考核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只能片面培养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这样还会导致学生与教师都是片面地重视理论学习与教学,根本就对实践教学不重视。

4.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实习重视不够。很多的高职院校安排的计算机实践和实习基本都是要求学生自己找个单位,对于学生的实践效果根本不重视,所以学生都基本是随意找个单位或企业应付下了事,甚至有的学生找的实习单位根本就用不到计算机,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从这样的实践实习中得到提高。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1.在上好计算机理论课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就是不但要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还需要指导他们熟悉和掌握较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毕业生在工作职业岗位上成为有用的技术人才。要想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实践应用能力必须要求学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必须要首先从基本概念入手,使学生都能熟记计算机相关定义和概念。对于这些比较抽象和不容易理解的基本概念的传授,计算机教师的授课思路必须要清晰,内容安排要有梯度,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其次,作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牢固树立“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观。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好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这样可以将学习到的基础概念与相关实践操作结合,这样可以把计算机课程中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实践检验来加以理解。当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辅导,而且还要尽力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教学中感觉到快乐,都能在愉悦快乐中得到提高。

2.通过改革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我们都知道,要想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必须要要对其进行考核,科学的考核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促进作用,但是如果考核方式不科学却又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及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改革过去传统陈旧的考核办法,因为过去的那种只注重理论考核,忽视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模式根本无法衡量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只能导致学生去强制记忆一些死的知识和固定的操作过程。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也就是说要严格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考查学生遇到新问题时的应变处理能力,这样的考核标准和导向不但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且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应用实践能力,为日后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引进或聘用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完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的知识结构。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有一支高质量和有实践经验特色的教师队伍,这也是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及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培养高职院校高质量教师队伍除了抓好对本院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之外,还可以通过引进或聘用有实际经验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技术员、项目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多媒体方面的设计师及网络工程师等做兼职教师的途径来完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和带动本院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换。

4.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实习指导,确保实践实习的质量。开展实习实践不但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实现计算机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学校要尽力与相关实习企业联系,先确定好实践实习的内容和目标,然后以计算机的实际应用为主线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也可以对实习实践的学生确定导师,通过这些企业导师的指导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样也可以改掉学生在实践实习中应付了事的陋习,从而切实保证实践实习的质量。

三、结语

总之,计算机课程是一个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所以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这也是高职计算机课堂教育的特色。因此,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好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

[2]卜祥涛.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新思考.辽宁高职学报,2010,(11).

[3]李淑飞.高职院校计算机类实践课教学改革与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计算机教师本人工作范文第3篇

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众多制约和影响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现实因素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计算机科学技术通过对高校教学及管理中各方面信息的综合运用,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教学工作的加速运行,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更能让学生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1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

如今,计算机技术在高效教学管理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较之传统教学管理手段,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管理具有很多优势。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具体阐述。

(1)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直观性,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

(2)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及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还能够推动高校教学体制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3)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加强教学管理以及教学信息反馈。

(4)计算机技术容量大、传输效率高,是一种高效的教学信息载体以及教学信息传输渠道,能够为高校节省大量的教育资金。因此,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最主流的技术手段。

(5)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营造出丰富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将枯燥、复杂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生动形象的亲历式教学,并且将学生的学习方法由一贯的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的理解记忆。

2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教师管理信息系统

本系统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包括教师的个人信息系统、教师教学信息系统及教师评比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对教师个人信息、教学信息及评比机制的登录、分类、检索查询和输出。教师个人信息包括教师本人基本情况及其家庭状况;
教学信息包括教师的所教学科、专业、班级等;
教师评比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成果和业务进修情况等。

2.2 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课程管理系统化

课程管理是高校日常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来,国内高校不断扩招,出现了学生多、课程多、班级多等问题,为高校的课程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校方在保证必修课程及课时开设齐全的同时,还要落实好学校的特色课程,因此,现阶段高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的压力非常之大,尤其是新学期伊始,校方在进行课程管理工作时不仅要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师工作的协调性,还要全面考虑教学资源分配的均衡性。使用传统管理方法对全校的课程总表进行安排时,高校通常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及时间,不仅工作效率低,局限性也非常大,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课程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课程管理编排软件能够充分结合教师的工作安排,合理地设计、安排各班级课程表。利用该软件进行课程管理时,花费时间短、课时安排清晰明确,并且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因而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此外,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课程管理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当个别教师的工作出现变动时,可以对保存在计算机中的课程表作出及时地调整和修改,并且不会引起课时冲突,能够有效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1]。

2.3 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学籍管理规范化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基础性环节,学籍管理的对象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成绩统计、成绩报告单、成绩表册的打印及传送等。除此之外,学籍管理工作处还需要提供一定的查询功能,以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校方在进行学籍管理时需要收集并处理大量的信息,因而该工作仅仅凭借手工操作是无法完成的。通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很好的满足学籍管理工作要求,实现高效的现代化管理,具体来讲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储存学籍数据。对学生的学籍信息、考试成绩等方面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统计和储存[2]。

(2)便于查询信息。学生的学籍信息被规范地储存于计算机之中,当需要查询某些信息时,可利用相关工具实现快捷、全面地搜索。

(3)支持教学决策。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推动教学决策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实现科学化的教学决策。

2.4 课件制作

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效用,合理设计和制作CAI课件尤为重要。一般有以下几个过程:

2.4.1 选定主题。正确选择CAI课件的主题非常重要,“把握重点,勇于创新”是原则。在目标主题确定的前提下,发展创新式思维,制作新颖有趣的课件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2.4.2 编制流程。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流程的编制。它是面向教师――计算机――学生的一个过渡阶段,流程的编制效果在整个课件设计环节中起重要作用。

2.4.3 编辑课件。课件的编辑需教师亲自执行。首先应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划分,再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结构,设计各单元之间的链接,从而设计完整的课件脚本。根据设计好的脚本及教学目标,将各类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编辑成内容可写、新颖有趣、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编辑时可选择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Director、Actional、ToolBook、几何画板、方正奥思、宏图等制作平台。

2.5 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科学化

考试是考察学生学习成果以及教师教学成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合理地设计、安排期末考试,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因为期末考试不仅能够客观反映出本学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反映出教师在本学期的教学质量。在期末考试结束后,教师要批改试卷、统计成绩以及分析教学质量,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大、操作复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在批改完期末试卷后,可在学校安排下将学生的各科成绩有序输入计算机中,然后利用计算机中的相关软件将学生的成绩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统计、分类。利用计算机技术统计学生的成绩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结果准确、操作透明;
教师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而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地分析。

计算机教师本人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率;
市场需求;
计算机本科;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4-0064-03

1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国家统计署公告,2003年有80万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2004年有100万,2005年已经达到120万,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495万,形式更加严峻。在这个大趋势下,作为前几年人才市场上最抢手、最风光、最体面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其就业状况也没能走出困境。我们不禁要问,是市场所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已经饱和了吗?还是质量太差,经过调查分析,事实并非如此。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即在社会需求与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之间出现了供需错位的矛盾。

2人才结构与供需状况分析

我国IT产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IT人才每年需求100万,其中仅软件人才缺口每年就达42万,但我国高校每年却有相当一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校IT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用人存在巨大差异,旧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使学生具有胜任岗位职责的技能。实际上是结构性过剩,供需不对路[1]。目前我国计算机求职者的构成比例呈现出不合理的橄榄型结构,软件人才结构士、硕士只占4.3万人,占7%;
本科生19.6万人,占33%;
大专生9.9万人,占17%;
其他人员29.4万人,占43%。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这种较为合理的呈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能保证高中低端人才合理的搭配,形成软件产业内部生产的合理价值链。目前的情况是计算机入门级人才堆积,过于臃肿,在软件蓝领方面的培养规模还不够,同时高级软件人才的数量也短缺,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从事项目管理、研发等方面的中高级人也少。从2005年开始,IT行业中的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这方面是出现了严重短缺的趋势,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求职人员的意向吻合度有所下降,这种供需不对路的情况造成一方面IT要找的“目标人才”匮乏,企业求贤若渴;
另一方面高校毕业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却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有业就不成”的一种怪现象,找不到工作,这就造成了矛盾的升级。

3搞活计算机本科人才教育的几点建议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作为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需要与时俱进,作出相应的改革,以促进毕业学生的就业率。要作出改变,就要分析目前高校本科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经过详细的分析与对比,本人认为,要搞活计算机本科教育,拓宽就业之路,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环节。

(1) 明确本科层次重应用型与工程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在明确培养目标上不明确,致使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出现了应用型及研究型学生都是用一套教学方式、方法。社会是需要研究型的人才,但是每年每个高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考上研究生进行计算机的科学研究、理论研究和系统研究,绝大部分学生是要走上工作岗位的。目前的市场要求本科计算机毕业生是一位“熟手”或“成手”,我从几个大型的IT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进行了解,人才市场上一旦出现具有3年工作经验的 IT从业人员,几家公司就会开始争夺。所以本科计算机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紧扣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由于计算机的应用涉及很多方面,社会上对计算机的应用要求有很多差异,因此要对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作一个调查,根据这个调查来灵活的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的目标可以是:要培养具备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信息处理、系统开发、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站建设和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的应用型、工程型人才。这一目标除了和市场相一致以外,还与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有关,因为计算机学科本质就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工程性的学科。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比高职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
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从而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要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
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比,他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因此高校本科计算机与要明确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和层次定位,制定出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工程化的教学模式、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岗位专才”。在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与工程型人才的具体过程中,实施的关键点是要在学生实践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与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理论应用)等方面加强锻炼和培养。

(2) 做好专业方向规划,进行逐层次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

专业方向的规划是根据计算机学科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规划出如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测控技术、动画艺术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同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采用逐步渐进,一年一个台阶的培养模式:一年级进行基础训练、二年级进行能力训练、三年级进行专业训练、四年级进行综合性工程训练。

(3) 改革教学与教材内容,打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基础

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内容中普遍是不实用理论较多,而职业基础课程不足,专业技能训练又太少,此种状况从根本上影响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计算机属高科技技术,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并在实践中得以迅速发展,而目前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新世纪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开设了太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并没有什么作用,而急需实践训练的环节却又安排得太少,即使在有限的上机实践课上,大多是只完成教材上的例题或老师布置的题目以进行理论上的简单验证,缺乏自主性,创建性的实验,造成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所学与市场相当脱节严重。据报道,某高校的一位计算机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找了几个月的工作一直都不顺利,自己对用人单位提出的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要求一无所知,甚至于有些计算机的新技术在大学时听都没有听说过,于是用了一年的时间去著名的IT培训基地进行培训,进一步充电,结果一年后就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相关,高校教材内容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已是相当突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课程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据了解,直到目前,还有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依然在使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落后教材。这种课程教材内容严重落后于技术潮流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例如,现在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依然在教授的FoxPro课程,是早已经被绝大多数IT企业淘汰的一种落后的编程技术。学校在讲授基本的VB编程技术时,很多IT行业用的是技术。知识结构的落后使学生掌握的技能在社会中没有用武之地,从而让企业对学生的选择显得顾虑重重。面对高校本科计算机中走出的毕业生,企业仿佛是面对“鸡肋”一般,这些学生拥有完整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聪明的头脑,但却缺少实用的操作技能,丢了可惜,聘了无用。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以赢得时间为先的企业已经不可能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去花费半年或更多的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可用之才。一位IT行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有很多高校正在使用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整体上已经落后于当前流行的IT技术潮流3~5年,内容的更新远远跟不上技术应用的进步,更不用说紧跟上时代的发展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必须加快教材内容更新的速度,主动地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课程设置,以满足整个社会特别是IT行业不断提高的用人需求。

(3) 加强师资力量,打造“双师”、“双高”的师资队伍

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学工作必须以教师为本。任何学校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抓住质量这个生命线,而质量的根本所在是教师。因此,师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参与程度。只有教师认同改革理念,参与改革过程,才能使改革成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都只有通过教师才能得以落实[2]。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同时也是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计算机课的教师既要像其它学科的老师一样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又要像工程师一样具有“工程能力”。在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打造“双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双高”(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并逐步使这支队伍中高职称、高学历的比例趋于合理,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趋于完善。实施的策略是“内培外引”。现在各高校计算机老师的教学任务都很重,不仅要承担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要承担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仅依靠教师自学来注入新知识是不够的,而且很多工程性的内容书上并没有,要依靠实际的实践经验。所以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现有人员的培训,学校应每年为计算机教师提供1~2次短期学习的机会。定期分批到一些IT行业进行培训,选送到一些大型的企业技术岗位上以解决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术的结合问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的管理理念,挖掘他们的潜在资源,还要到其他高校以提高学历。另一方面就是加大力度从高校和IT部门引进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4) 实行产学结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教学本应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并重的学科,但如今的大学教育大多以枯燥的理论教育为主,能提供给学生走出去参与实际工作、项目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即使有实验课,实验课时也远比理论课时少。很多高校为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要进行毕业设计,这是计算机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这一点是与其它学科另一个最不同之处,因为其它学科只要写出毕业论文即可,但是计算机本科的学生要做了设计才能写相关的论文。目前很多高校把学生的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第四个学年的第二学期,但是学生找工作和做毕业设计的时间几乎在同一学期,使得一些学生能真正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毕业设计上的很少。

以往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常常由老师给出一个设计题目,比如设计一个学籍管理方面的程序,设计一个考试系统,或设计一个选课系统。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设计的方向,不会选题。总体上来说,还是一种封闭式教学。为搞好毕业设计,要把实训课作为毕业设计准备的前提,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以合理的选题作为毕业设计的良好开端。为做好实训,高校计算机院/系要努力追踪产业前沿,密切产学关系,与企业合作,密切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衔接,创造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环境。具体做法是,在毕业设计开始前,根据行业发展的情况、用人单位的意向及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拟定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毕业设计课题。计算机系可与多个企业共同合作,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按方向进行“3+0.5+0.5”或者是“3+1”教学方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3年,第四年到企业实习半年,另外半年回校进行毕业设计,或者是第四年都在企业一边实习,一边做毕业设计。如果条件允许,可由企业派专门的人来校共建实训基地。不管用哪一种方式,目的都是通过这种针对性很强的工程方面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提高实战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需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思路广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校认可其学习时间和学分,企业可依据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表现,优先选择录用毕业生,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学校、用人单位、学生、计算机院/系这四者都获得了双赢。

4结束语

面对计算机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面对严峻的就业情况,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方式应作调整,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如果注重在培养目标,教材内容,师资力量,产学结合等方面进行进行改革,我们的本科计算机教育将会办得生气勃勃,对就业形式将会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莉. 我国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2(18):142-143.

[2] 姜美玲. 教师:革新的课程实践者[N]. 中国教育报, 2004,(1).

投稿日期:2007-05-12

作者简介

计算机教师本人工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教学;
改进方法

高职阶段的学生学习更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 计算机也成为学生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当前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学习效率底下,掌握的技能不够扎实,到工作岗位时往往派不上用场。

一、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1.课堂氛围不佳

很多的学校和教师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还是偏向于原始教学,多以教授为主,一般来说很多是高职计算机的教学是作为大课堂进行,老师按照课本内容讲解,学生做一些课堂笔记,或简单的看老师的课堂操作,但往往这样的课堂是没有太多生趣,让学生觉得枯燥的,提不起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2.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脱离

计算机的学习在高职阶段,学生接受的知识多来自课堂和老师,但计算机本身要掌握好它的操作,要真正的能熟练的运用要多练习多操作。很多高职学校因为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偏少,出现人多机少的现象,让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不多,仅仅让学生能学习到知识但由于不能实际操作和练习,使得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脱离。

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很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但学生使用计算机大多是为了游戏和娱乐,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为自己的兴趣而使用。计算机课堂上的学习是要对计算机软件和工具进行良好的运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如何让学生能够开心、愉快的学习,教师应大力的抓住学生的需求点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开展,才能更好提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在计算机的本身运用中,很多学生接触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的很早就开始使用,有的是简单的运用,所以本身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就有很大的差别,老师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高低的了解,很容易在教学中不能平衡好教学重点,哪些学生能力更强,哪些学生计算机认识不高,这都需要教师做提前了解,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方法改进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职计算机的教学,并更快的达到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方法的改进是很重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转变。

1.教学理念的改进

中国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多为了能够应付考试和升学,这成为了一个形式性的标准 ,但对于计算机的学习,不光教师要改变观念也要引领学生转变观念,高职阶段,学生所学的更多是为了能适应社会,以学生本身出发,培养创新精神。计算机的学习要求是掌握书本知识,也要让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并能自如的应用和熟练的操作,轻课本理论重实际操作才是高职阶段计算机学习的关键。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一个课程的学习中,教学方法是重点,对于教学方法改进是十分必要的。

A.多沟通、了解学生情况

学生由于接触计算机时间和目的不同,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教师为了能更好的针对性教学,首先必须掌握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可以进行一些摸底的考试或者针对现场的操作进行问答,对学生大致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更好的进行教学。

B.实行启发式教学

课堂学习或是课后任务的完成,如果多是灌输式和填鸭式的,基本来说学习效果是不明显的,学生只有在感兴趣自愿的环境学习才能更主动更积极,能开心愉快的接受知识,激发学生的发问和求知精神,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能培养他们思维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也可以多用实例操作讲解,这样更有说服力。

C.采用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在学习中分配学习任务,要求多人完成,在计算机教师不多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少量计算机进行联系,为了让每个人都有学习和练习的机会,按小组分配,并制定任务,大家合作按分组完成,大家在互相讨论和操作过程中,不光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能力更能很好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

D.轻理论重操作

计算机的学习由于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只是专注于理论教学,学生是很难熟练操作的,计算机如果不能掌握好运用,等于没有达到学习目标。要把重点课程时间放在实践课程上。对上机实习要作出明确安排,每次上机前都应有预习和准备,对实习的目的、任务、内容、流程与要求等,由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实习后,则由学员写出上机实验报告。这样做,既可以避免上机实习的盲目性,又可大大提高机器的利用率,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E.强化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新教育

高职计算机学习,更多是为了就业的需要,最终学习的目标和目的是能让计算机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服务于社会和将来的单位,教师应帮助、指导学生根据工作实际进行选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结合有关单位的课题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这样,就更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更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当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双师型”的计算机教师队伍,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关键。

当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工作实习来发现问题,哪里有不足之处,也可以利用高职阶段时间来进行完善,在不断的改进和尝试中发挥学生的特长,更好的为国家发展创造条件。

三、结束语

计算机教学的成效如何,最根本的标准是看能否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高职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是进入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时期,既是操作技能的培养也是一项生活工作必须擅长的操作,运用好计算机教学教学,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并不断的让学生能参与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计算机能力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德吉.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0年16期

[2]王启胜.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