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工作要点 >

2023年广播电视工作要点【五篇】(完整)

时间:2023-07-06 13:3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今年是党的“十”召开之年,确保“十”期间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是全市广电系统的重要政治任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境外、反动组织加紧渗透和破坏活动,安全播出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一要依据《广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广播电视工作要点【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广播电视工作要点【五篇】

广播电视工作要点范文第1篇

今年是党的“十”召开之年,确保“十”期间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是全市广电系统的重要政治任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境外、反动组织加紧渗透和破坏活动,安全播出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一要依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总局62号令),积极争取本级财政资金支持,加大投入,完善硬件及软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安全播出的保障能力,同时加强属地管理,督促各播出单位对照各相关专业自评估表,针对问题进行整改,提高达标率;
二要认真制定2012年本辖区内(单位)安全播出专项工作计划(包括资金落实情况、调度指挥及监测手段的完善、应急灾备、预案修定、防范演练安排、信息等级保护评定、专业自评估整改、本辖区内或单位的安全播出检查、培训项目及时间安排等),为全省安全播出大检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突出重点,认真抓好境外卫星电视的管理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无小耳朵社区(乡镇)”创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认真总结经验,宣传先进典型,加强工作交流。积极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打击非法销售“小耳朵”窝点,严查非法安装和使用行为。二是高度重视对境外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使用单位的管理,重点对宾馆饭店的管理,严查无许可接收、超范围接收、超范围传输等违规行为。三是严禁有线电视网络违规传送境外(含港澳台地区)卫星电视节目。各级广电传输机构要严格执行中央和总局有关规定,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加强管理,未经总局批准,不得以任何名义或形式传送境外卫星电视节目。四是认真执行信息月报制、工作情况季报制。每月3日前和下季度首月3日前,将本单位上月和上季度卫星接收设施整治情况书面上报市局广播影视管理处。

三、不断加强对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秩序的管理

一是坚持长效管理与日常监管、专项整治与明查暗访相结合,严格依据《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总局61号令)及其补充规定要求,严肃查处虚假违规广告问题。以“十”的召开为契机,组织开展虚假违规广告专项整治行动,努力增加公益广告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坚持专人监听监看、情况定期反馈、责任状考核量化、联系通报、举报查处等制度。三是突出重点,坚决杜绝涉性广告、影视剧插播广告,重点监管各类违法违规的医疗和药品广告,进一步规范广告播放秩序,提高广播电视的公信力。四是积极推进行业自律,宣传、落实广播电视广告播放自律公约,引导各播出机构参加“行业自律示范单位”争创活动。五是积极引导广告经营工作,改进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手段,优化广告结构,促进广告产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对电视购物节目的管理,对辖区购物节目开办、播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引导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六是切实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积极配合当地工商局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

四、继续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

完成省、市关于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的任务,进一步提高入户率。切实解决边远、贫困、落后地区对广播电视的高质量需求,保质保量转播中央、省和市广播电视节目,确保安全传输。要实现从“村村通”到“户户通”的飞跃,从“村村通”到“优质通”的飞跃,从“村村通”到“长期通”的飞跃。2013年全市进村入户的任务是:入户率达到74.5%,用户数增长1.3万户。具体分解如下:

各辖市(区)文广新(体)局、有线分公司应于每月10号前将本辖区上月新增的用户数上报至市局广播影视管理处。

五、切实把农村电影公益放映“2131”工程建成人民满意工程

一是要按照建立“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实现每月每村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继续执行农村电影市场发行放映月报制度,各辖市(区)文广新(体)局应指定专门部门负责,于每月3日前在中国电影统计网络平台填报《农村电影市场发行放映月报》和《电影二级市场发行放映月报》。各单位放映任务如下:

二是要加快城镇数字影院建设。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到2012年底,基本完成县城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县级数字影院全覆盖。目前扬中和丹徒城区尚未建成数字影院,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推动电影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省、市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填补数字影院白。

六、积极探索对新媒体的管理机制

一要认真做好互联网视听节目传播的监管工作。互联网传播视听节目是广播电视节目的新型传播形式。要切实履行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认真学习贯彻《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总局、信产部56号令),充分认识做好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全面落实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范。要大力扶持和推进广电机构等主流媒体占领新媒体市场,鼓励有条件的电台、电视台采取切实措施,发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要充分利用开展集中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专项行动的契机,加强与公安、电信等互联网管理部门的协作。要继续组织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网站加入自律公约,充分发挥各地互联网协会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

二要研究和探索对楼宇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等新媒体的管理。要在吃透法律、法规和上级指示精神的基础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管理工作。要将辖区内开展楼宇电视及其他电视多功能开发业务的情况有计划地进行排查摸底,实行登记备案管理。

三要健全完善新媒体管理的现代技术手段。执法的许多领域都是高科技武装的,只有加快技术体系、技术手段的建设和利用,才能做到及时发现,迅速查处,才能做到有效管理,有效执法。要主动向党委、领导汇报,积极争取党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切实解决工作设备、技术手段、人员配备培训等实际困难。

广播电视工作要点范文第2篇

1、组织实施“户户通”、“村村响”、“人人看”三项重点工程,进一步增强广播影视覆盖能力。一是统筹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接收等多种方式,以农民集中居住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推进电视“户户通”工程,实现50户以上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有线光纤通达率100%,年内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
完成378个村的中央第二批直播卫星接收设备配置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保障质量;
按照省广电局统一部署,在2010年6月底前组织完成*地区地面数字电视覆盖暨“村村通”无线发射台“模改数”试点工程,大力提升农村分散居住农户的收视水平。二是加快推进广播“村村响”工程,确保年内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广播电视站配有完备的广播设施;
20*年以前已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中的30%和2010年所有新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广播电视室;
500个村建立广播电视室。三是加快推进电影“人人看”工程,认真贯彻落实〔2010〕9号文件,积极调研和有序推进我市城市院线和农村数字院线建设,在积极推动县城电影院和乡镇数字影院建设的同时,年内推进完成1000个村(社区)电影放映点建设任务。四是对主城区、景区、灾区等重点区域广播电视收听收视情况及需求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制订改进措施,切实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覆盖质量。五是在科学论证基础上,推动构建“全域*公共广播网”。六是市电影公司要全面完成3万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确保全市行政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并做好电影进灾区、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等工作。

2、高起点编制广播影视“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化科学规划的引导作用。一是以《*广播影视发展策略研究》为基础,做好全市广播影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二是加快组织实施《*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力打造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模式”。三是组织开展“全域*电影市场现状及发展”、“*广播影视信息系统”、“全域*公共广播网”等重点项目的研究论证工作。

3、服务中心工作和城乡群众当前需求,进一步繁荣广播影视内容生产。一是围绕“新三最”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目标,指导全市播出机构策划实施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为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提供更加有力的舆论支持。二是全市播出机构特别是*市广播电视台要深入组织实施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专业化、品牌化战略,精心打造名牌节(栏)目和名主持人,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内容生产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三是充分发挥广电学会、协会作用,深入开展节目创优工作,研究制订《*市广播电视节目奖励办法》等工作制度,切实提高全域*广播电视节目整体水平和质量,确保在2010年全省广播电视节目创优中获奖率达80%以上,力争在全国评比中取得更好成绩。四是组织开展全市对农节目专题课题研究,优化全域*对农广播电视节目制播体系,推动节目提档升级,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

4、探索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系统内外的整体联动和广播影视工作保障水平。一是市、县两级广电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考核,完善以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基层广播影视管理服务机制,着力推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向村(社区)延伸,健全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机制。二是积极构建我市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播出机构、网络运营机构之间职责明晰、运行规范、联系紧密、协作到位的工作机制,优化工作联动,提升整体合力。三是各区(市)县广电行政管理部门要更加主动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进一步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特别是对电台电视台的财政保障机制。四是着眼提高文化事业产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研究建立文化事业产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立项、评估和反馈机制。

5、全面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评估考核体系,进一步推动工作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一是分圈层、分类别研究制订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质量标准和考核体系。二是着眼规范对农节目的制作、播出,组织制订《*市广播电视对农节目标准》。三是以广播电视舆情监测系统功能的升级扩展为重点,进一步丰富监管技术体系;
建立监测结果运用联动机制,落实定期通报制度。四是建立健全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群众代表参与的全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运营机构、制作经营机构社会评价体系,着力提高广播影视工作评价的社会化程度。

6、落实省、市要求,切实加强督查指导,推动广播影视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实施。一是认真履行广播影视灾后重建的项目监管和跟踪指导职责,积极协调落实援建项目和资金。二是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广电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广播影视灾后重建工程。三是加强督促检查,全面落实进度要求,保障全市年内广播影视灾后重建工程竣工率达90%以上。

二、着力做“实”广播影视监督管理

以管理和服务的相对薄弱环节为突破点,以“绿色频率频道创建”为抓手,以广播影视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安全播出和安全放映为保障,依托扎实高效的行业行政管理保导向保安全,促改革促发展。

7、扎实深入推进“绿色频率频道”创建,增强宣传管理实效。一是深入推进绿色频率频道创建工作,全面落实《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违规处理办法(试行)》和《广播电视节目监管细则》,进一步提高认识,创新方式,完善制度,努力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和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健全抵制低俗之风考评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显著提升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二是组织做好全市广播电视常规节目的视听评议和专题阅评工作,进一步提高阅评质量和阅评结果应用水平。三是进一步健全集技术监测、节目监管和安全播出于一体的监管体系,实现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统一、科学、有效监管。

8、加快广播电视地方立法进程,针对管理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有效提升社会管理规范化水平。一是配合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市有线电视管理条例》、《*市公共视听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的地方立法工作。二是结合市上对主城区扩权总体部署,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有线电视并联审批工作效能。三是认真落实《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广电总局61号令),结合我市实际,出台《*市广播电视广告管理办法》和《*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管理办法》,重点加大对医疗药品等虚假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切实加强对全市违规播出频道的清理。四是全面落实宣传、监管、查处“三并重”要求,加强系统内外工作联动,重点开展境外卫星节目落地、互联网传播视听节目、境外卫星电视的专项整治,切实规范行业秩序。五是在确保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的前提下,合理配置、有效使用频率资源,切实加强对台址、功率、频率频道的综合管理、综合运用。六是加强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指导及“村村通”发射台的运行维护管理。七是搭建“*广播影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科学的数据结构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制定高质、高效的行业发展规划和科学配置行业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9、完善安全播出工作体系,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管水平。一是全面落实《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电总局62号令),切实加强对全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安全播出保障工作的专项督查。二是加快制订《*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规划方案》,着力推进安全播出智能化管理和广播电视应急保障系统建设,全面建成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贯通的全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和应急反应处置体系。三是加强播出质量管理,建立安全播出排名通报制度。四是以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为重点,完善安全播出项目建设的扶持机制。五是进一步健全与市防邪办、市公安局、市国安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以及系统内各单位的工作联动机制。

10、加强基本制度建设,切实规范电影管理。一是研究制订《*市电影管理办法》。二是建立电影巡查制度,强化电影常态管理。三是加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督查指导和政策扶持。四是全力抓好安全放映工作,严查安全隐患,坚决杜绝安全事故。

三、努力做“优”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格局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力推新媒体新业务发展,强化重大项目支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优化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格局,持续提高广播影视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11、积极推进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系统活力和发展能力。一是按要求完成市电影公司、市音像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二是科学论证,因地制宜,以美食天府频道为试点,稳妥推进市级播出机构在影视剧、影视动画、体育科技、娱乐类节目领域的制播分离改革。三是推动县以下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发展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积极培育多种所有制、多种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体系。四是完成县级电台、电视台合并。五是配合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12、紧紧抓住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和高清电视发展等有利时机,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一是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配合做好全省网络整合工作,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改革发展,以此为契机,下大力气解决主城区内省网络公司、市兴网公司、市网络公司“三网并存”、“三网分治”带来诸多问题,努力形成主城区统一的节目平台、服务平台和传输平台;
全力组织实施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加快推进有线网络的双向化改造和综合应用。二是推进播出机构数字化。*市广播电视台在启动高标清同播基础上,要进一步增强高清节目制播能力,加快高清节目采集、制作、播出系统建设,确保高清节目制作能力在2010-2012年达到40%以上。三是加快推动电影数字化进程。积极扶持城市数字影院建设,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数字化放映。四是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成果为基础,研究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

13、切实推动广播影视新媒体新业务发展,努力提高广播影视传播力和影响力。一是按照国家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要求,结合实际,研究提出我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建议。二是按照省广电局统一部署,积极支持中广传播*公司开展手机业务和地面数字电视在我市的覆盖试点工程。三是支持发展网络广播电视。支持*市广播电视台对原有网站进行升级改造;
推进新闻门户网站和专业门户网站建设,努力打造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网络媒体。四是认真落实《广电总局关于电视购物频道建设和管理的意见》,促进我市电视购物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市广播电视台要精心办好每日电视购物频道和影视文艺频道专门购物时段,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创新方式,大力发展以影视剧和动画为重点的内容产业,不断提升生产能力。

四、强力做“好”广播影视科学发展保障能力建设

不断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统筹推进“规服”、作风、效能建设,积极构建具有广电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增强广播影视队伍服务工作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14、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健全广播影视科学发展长效机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广播影视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坚持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同解决制约广播影视发展的突出问题相结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工作成效,着力构建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15、全面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一是坚持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在着力提高广电干部职工的学习思考能力、实干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干部执行力,大力推进工作作风转变。二是坚持在深化城乡统筹的生动实践中考评和使用干部,切实加强行政效能督察,进一步树立和体现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三是全面深化细化《创新普通公务员激励机制提高机关运行质量效率》课题研究,落实《*市公务员考核实施细则》,加强考核结果运用,以创新、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为重点,全面提高机关公务员工作状态和水平。

16、着眼服务“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新要求,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一是紧紧围绕全市城乡统筹工作大局和广播影视重点工作,增强培训针对性,改进培训方式,按计划分类组织开展重点专题培训,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服务“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二是结合广播影视发展实际,确定和开展年度重点课题调研工作,积极推进调研成果运用。三是坚持外出学习回局宣讲等工作制度,更好地推动信息共享和成果转化。

广播电视工作要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网络技术;
农村广播电视工程;
应用;
优点;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2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342-02

岗集镇位于长丰县最南部,距合肥市区11 km。全镇总面积162 km2,辖11个社居委和10个行政村,总人口近8万人。该镇南部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集镇区和工业园区都集中于此,镇广播站和广播发射系统也设在这里。岗集镇为了进一步发挥农村广播的优势,利用网络技术对原有的农村广播电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将网络技术与农村广播电视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农民获得信息的能力,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现将网络技术运用进行总结,以供交流参考。

1 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的优点

1.1 提高广播电视播放自动化程度

现代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设定自动播放程序,对需要播放的节目和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控制,具有一定的自动化程度,这些程序是广播电视播放前事先设定的,一旦发生突况,会对后面的节目和内容造成影响。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工程中,当出现突况时,相关网络技术会根据突况发生的性质和延误的时间,对后期节目和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确保广播电视的正常播放。由于农村广播电视工程存在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相对较弱等特点,与城市广播电视相比,具有节目和内容质量差等特点,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工程中可以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和内容的质量[1-2]。

1.2 突破传统广播电视的局限性,进行现场和远程编辑

广播电视节目和内容具有现场性和时间性两大基本要求,这是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准确真实的基础。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是有电视台相关记者到现场采集新闻,然后将新闻带回工作电视台进行编辑,然后才能进行发表,延迟了新闻的发表时间。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农村广播电视工程中,广播电视相关记者可以在现场采集好相关新闻,利用相关设备即可将采集到的新闻传送到电视台,大大减少新闻传送时间,缩小新闻发生至发表之间的时间,减少新闻节目录制时间,保证广播电视发表新闻的及时性。农村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主要包括现场素材、中期制作、后期合成以及播出等,许多新闻播放所要的素材都是要下乡到现场采集和拍摄的,但是素材的编辑设备在电视台,因此导致农村广播电视节目录制时间较长。运用网络技术可以将相关现场素材进行现场深层次编辑,然后通过联机或无线等方式将编辑好的新闻素材发送到电视台,大大缩短了新闻编辑制作过程,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3-4]。

1.3 实现广播电视节目资源的共享

如果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区域内的电脑进行网络连接,并进行相关设置,即可实现资源共享。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材料搜索时,可通过资源共享快速找到其所需要的材料,大大提高节目制作效率和速度。而且通过资源共享可以将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为节目制作人员提供灵感,使各种材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节目质量,促进高品质广播电视节目的产生。

2 广播电视节目工程中网络技术的作用

2.1 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储存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高质量新闻的需求,现场采集的新闻素材像素较高,要求使用大容量的储存器进行储存,但是大容量的储存器体积相对较大,不方便携带,给现场新闻素材的储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运用网络技术将采集到的现场新闻素材及时发送给电视台,不仅保证了新闻的及时性,也解决了现场素材储存等问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素材,仅仅靠现场素材是不够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网络寻找更多的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和传输,满足了现代广播电视节目的需要,大大促进了农村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

2.2 在新闻信息传播和共享中的作用

现代农村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比较繁琐,且需要利用大量的技术处理,通过网络编辑后的农村媒体信息播报可大大促进社会新闻的传播,保证人们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新闻。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全球性共享,使每个节目资源均得到利用,实现其自身价值,保证每个工作点都能获得相同的信息资源。同时网络技术可以将各个节目工作点连接起来,实现全区域的资源共享,简化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

2.3 在有线电视推广中的作用

有线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是广播电视企业将各种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并利用相关媒介进行传播,将声音、信息和图像等传送给每个网络终端传输点。有线广播电视传播媒介不仅可以进行远距离传输,在传输过程中还可以保证信息的稳定性。相关的广播电视网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区域划分形成不同的信息传输空间,通过和现代化先进的网络传输技术进行融合,新型的有线广播电视能够保证广大的人民群众获得最充分的信息服务,还能使相关的广播电视节目得到最广泛意义上的传播,真正传输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3 参考文献

[1] 刘润香.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8):83-84.

[2] 彭力.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3):233-234.

广播电视工作要点范文第4篇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领导,行政推动,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努力扩大有效覆盖。以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保障,健全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质量和水平,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

2、总体目标。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农村广播电视有效覆盖,不断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大幅增加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丰富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建立健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使广播电视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主要量化目标

——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现有607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通广播电视,使“盲村”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到中央和本省4套以上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电视节目。

——到2010年底,有线电视光缆网通达所有乡镇,完成新建1038个行政村及230个具备光缆接入条件的自然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8万户。

——到2010年底,无线数字电视覆盖953个行政村及448个具备直接接收条件的自然村,新增农村无线数字电视用户9万户。

有线电视光缆网及无线数字电视行政村覆盖率基本达到100%,自然村覆盖率达到24.5%,农村入户率达到57.8%。

——充分发挥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的作用,使广大农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4套以上的无线广播、电视节目(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本省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以及本市、县广播、电视节目)。

——积极推进县、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县、乡(镇)广播电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4、扶持原则。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把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高质量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快速推进“村村通”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的方针,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实现和保障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方筹集资金,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广播电视建设;
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务求实效。

二、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

根据国家、省、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要求,紧紧把握广播电视新技术发展趋势,针对我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现状,以有线电视光缆网和无线数字微波传输网混合覆盖为主,多种方式并举,快速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实现多套高质量广播电视节目和综合信息进村入户。

1、快速推进有线电视光缆网向农村延伸联网。把网络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向农村延伸的步伐,初步构建县至乡、乡至村光缆干线网络体系,优先发展光缆干线沿线具备光缆接入条件的村庄,逐步向纵深延伸,不断扩大农村有线电视覆盖面,扩大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提升网络化程度。十一五期间,完成农村有线电视光缆干线敷设1780公里,完成新建1038个行政村及230个具备光缆接入条件的自然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新增用户18万户。

2、加快无线数字微波传输覆盖网工程建设。紧紧把握广播电视新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实践广播电视村村通的新途径。加快市级及祁县等5个县级数字节目传输平台、榆次等5个数字微波发射中心站、榆次罕山等6个数字微波发射主基站无线数字微波传输覆盖网主体工程建设。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形地貌条件,数字微波主基站信号阴影区内,新建若干数字微波中继站、蜂窝站。作为有线电视光缆网的延伸和补充,通过用户直接接收-机顶盒入户或集中接收-分配网入户的方式覆盖。十一五期间,实现无线数字微波覆盖953个行政村及448个具备直接接收条件的自然村,发展无线数字用户9万户,实现36套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及信息进村入户,数字通、信息通一步到位。

3、大力推进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607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通广播电视,以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覆盖为重点,使当地农民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到中央和省8套以上电视和4套以上广播节目。覆盖方式以共用卫星天线接收方式为主,其具有的技术先进性、政治的可靠性和经济的可行性,是解决地处偏远、地形复杂、居住分散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几十套广播电视节目较好的技术手段;
其它无线发射转播覆盖的自然村,也可采用共用卫星天线接收技术手段,丰富节目套数,提高收视质量;
有条件的自然村,积极推进有线电视光缆网或无线数字微波传输网覆盖。

4、重视完善和发挥现有无线发射转播台的作用。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转播作为一种传统的覆盖技术,其具有的收音机和电视机直接接收的优势,仍是一定时期发展过程中,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通用手段。以中1、中7、省1、市1及当地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为重点,通过增加投入,设备更新改造,新增节目套数,优化转播节目布局,使广大农村地区不同需求的农民群众能够用收音机、电视机直接收听收看到4套以上无线广播电视节目,保障和满足农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基本需求。

5、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县、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县、乡(镇)广播电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落实人员和运行维护经费,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运行服务机制,保障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6、加大广播电视节目服务“三农”的力度。坚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原则,逐步增加为“三农”服务的节目总量,加强与科技、农业、林业、水利、教育、文化、卫生、司法、气象等部门的合作,不断丰富节目资源,开办多种形式的对农节目(栏目)。同时,把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频道作为农村覆盖的重点节目,进村入户,扩大覆盖率,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三、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年度目标任务

按照新农村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快速推进。

20*年启动阶段。已完成市级试点村、治理村及省级试点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规划编制工作。

2007年重点推进阶段。以120个省级试点村为重点(包括35个市级示范村),在有线电视光缆网已通达70个试点村的基础上,完成35个试点村有线电视光缆网覆盖。开通运行榆次罕山数字微波发射主基站,无线数字电视覆盖9个试点村;
大力推进左权、榆社、灵石县县至乡(村)有线电视光缆网联网,积极推进其它县联网延伸的步伐,加快榆次、太谷、祁县农村地区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完成290个村有线电视联网和210个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实施自然村“村村通”,实现180个自然村“盲村”覆盖。

2008年全面推进阶段。以初步构建县至乡、乡至村有线电视光缆干线网络和新建祁县、介休、昔阳、和顺数字微波发射系统为重点,完成355个村有线电视光缆网联网,完成380个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
实施自然村“村村通”,实现210个自然村“盲村”覆盖。

2009年,以有线电视光缆网纵深延伸联网和无线数字微波传输网蜂窝站多点布局建设为主,完成335个村有线电视光缆网联网,完成400个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
实施217个自然村“盲村”覆盖,提前实现十一五期间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

2010年,以扩大村覆盖率、入户率为重点,完成253个村有线电视光缆网联网,完成402个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

四、主要工程项目投资概算

1、有线电视光缆网农村延伸联网工程。建设1780公里光缆干线需投入6230万元,18万户用户初装费需投入4500万元,工程概算1.07亿元。

2、无线数字微波传输覆盖网。主体工程需投入980万元,9万户无线数字用户接收系统需投入3*0万元,工程概算4040万元(未包括数字微波中继站、蜂窝站)。

3、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以共用卫星天线方式为主,覆盖607个自然村“盲村”,工程概算1076万元。

4、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更新改造工程。新增、更新13个中1、中7、省1电视节目发射转播系统需投入286万元,10个*市广播节目调频发射转播系统需投入130万元。工程概算416万元。

以上四项工程概算1.63亿元。

五、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落实。市、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领导组要切实加强对“村村通”工作的领导力度,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广电、发改委、财政、农业等部门及各乡镇、村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切实把广播电视村村通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确保“村村通”工作顺利推进。

责任落实。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等目标考核体系。健全完善广播电视系统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强监督检查,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

加强队伍建设。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广电队伍的教育培训,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和调动广电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定和发展农村基层广电队伍,奖优罚劣,在全系统形成关心支持并积极投身农村广播电视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大投入,加大对广播电视村村通的支持力度

突出政府作用,支持“村村通”建设。根据国办关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分级负责的精神,积极争取用好中央、省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及转播中央、省广播电视节目无线发射转播台(站)更新改造的补助资金。落实好市、县财政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及广播电视发射台(站)更新改造的配套资金。要加大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对广播电视村村通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各级广播电视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有线电视网络运营机构要加大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广播电视部门控股51%以上的前提下,鼓励其它国有、非公有资本参股县级以下新建有线电视网络。

3、努力建立健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

广播电视工作要点范文第5篇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政策突破、技术突破和整体推进为特点的三个阶段:

一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这一阶段,确立了中央、省、有条件的地(市)和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政策方针,各级广播电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基本停滞到高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二是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之前。这一阶段,有线电视崛起、卫星电视开播,形成了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新格局。

三是从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这一阶段,突出抓好电台电视台内部机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影视剧和影视动画产业发展、数字化和广播影视“走出去”等,广播影视呈现出整体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首先,圆满完成重大宣传报道任务,突出做好重点主题、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其次,不断推进宣传创新,突出新闻价值,增加信息含量,注重宣传效果,同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以“及时准确、公开透明”为原则,以主导国内舆论、引导世界舆论为目的,建立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机制。再次,积极发展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媒体新阵地,使它们在舆论宣传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事业规模与传输覆盖迅速扩大。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分别比1978年增长3倍和9倍;
开办公共广播节目2477套、公共电视节目1283套,分别比1980年增长17倍和32倍。有线电视用户达1.53亿,居世界首位。数字电视用户2686.05万户,用户数逐年增加。收音机、电视机社会拥有量分别达到5亿台和4亿台,千人平均拥有量居世界首位。建立了广播与电视并重,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并用,模拟与数字并存的多层次、现代化的广播电视传输体系。全国有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6万多座,卫星上行站30多座,卫星接收设施2000多万面,微波线路8万多公里,有线电视网络300万公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43%和96.58%,分别比1982年增长了49%和69%。全国共有34条城市电影院线,股份制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46家,数字电影放映点达5000多个。

节目生产制作能力大幅提升。2007年全年制作广播节目633.25万小时,电视节目255.33万小时,分别比1984年增长26倍和91倍。电影连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产量达到402部;
电视剧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07年产量超过1.4万集。影视动画实现跨越式发展,2007年突破10万分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受到人民群众好评。

安全播出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面对高科技条件下日益严峻的安全播出形势,各级广播影视部门加大投入、健全体制、建立制度、完善技术,安全播出水平显著提高。经过多年建设,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基础设施普遍加强,初步形成了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调度灵活、令行禁止的覆盖全国的安全播出调度指挥和管理机制,完善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预警信息系统,制定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安全播出工作实现由重点防范向安全运行转变。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着眼于解决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加大广播影视资源向农村倾斜,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广播影视重点工程,解决了近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提高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和电影放映能力。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财政保障机制和内容供给机制逐渐完善。

产业规模日益扩大。2007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1300亿元,比1982年增长149倍。电影综合收入67亿元,创历史新高。视听新媒体业务迅猛扩张,收入明显增加,逐步成为广播影视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07年底,东方明珠等广播影视系统6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达到263.27亿元。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收入占广播电视总收入的90%以上,2007年财政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3%。广播影视经营性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其他事业建设。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拥有11座境外整频率电台、153家境外合作电台、15个对内外宣频率、12家环球网络电台,通过53种语言对外播出,同时拥有38种外文报纸、3158个海外听众俱乐部、10家海外孔子课堂,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新体系。中国电视长城平台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央电视台英语、中文国际、法语和西班牙语频道海外用户总数超过8400万。30年来共有541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我国电影越来越具有品牌影响力。

人才队伍逐步壮大。2007年全国广电系统共有从业人员近58万人,比1980年增长了164%,基本形成了一支以新闻宣传、艺术创作、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影视发展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广播影视是党的宣传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是广播影视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中国广播影视既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广播影视繁荣发展,既要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通过改革创新,找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结合点,找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进而找准改革发展的用力方向和着力点,解放和发展广播影视生产力。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广播影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科技创新是广播影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先导力量。无论是发挥广播影视的内容优势、提高广播影视的传播能力,还是提升广播影视的影响力,都必须适应传媒发展的新趋势,充分运用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改造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进而促进广播影视的发展进步。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依法管理。实践证明,改革越深化、科技越进步、事业产业越发展,加强依法管理就越重要。必须遵循广播影视发展规律,坚持抓管理、保安全、促改革、促发展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科技等手段,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广播影视实际紧密结合,根据广播影视的性质任务职能,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让中央放心、让群众满意。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我国广播影视已进入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必须在认真总结30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提高广播影视引导能力。新形势下,广播影视在整个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影响不断扩大,责任更加重大。这就要求广播影视必须更好地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从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引导能力。特别是要认真总结我们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宣传报道中获得的成功经验,真正做到发生在中国的事情,话语权由我们掌握,国内舆论由中国媒体主导,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要把服务“三农”作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采取无线、有线、直播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力争“十一五”期间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同时积极推进县对乡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加快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转变,确保村村通、长期通。西新工程要继续按照“建养并重”的方针和播出与监测、节目与覆盖、广播与电视统筹发展的原则,重点加强边境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语言节目翻译制作能力。要继续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进一步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力争2010年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广播影视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我们过去取得的成就靠改革,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当前,电台电视台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突出公益性质,重点是做好制播分离改革试点,努力降低节目制作成本,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影视剧和影视动画等经营性产业,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加快产业发展步伐,重点要加快经营性电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广播影视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快各类影视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充分运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广播影视传播力和影响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当前,要紧紧围绕实施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创新广播影视传播体系,带动体制机制变革,加速广播影视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一要推进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二要推进有线电视、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三要推进移动广播电视发展,四要推进直播卫星的应用,五要推进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等各环节数字化,加快构建多层次的数字电影放映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统筹国内国外发展,进一步加快广播影视“走出去”步伐。要与外交、外援、外宣等相结合,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健全网络、形成合力,加快建立多媒体、跨平台、广覆盖的广播影视国际传播新体系。要创新手段,拓展渠道,积极争取鼓励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构建海外营销网络,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采取合资、合拍、以进带出等多种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