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202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观后感(2篇)

时间:2024-09-12 13:0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十四届三中全会观后感

  

  观看

  生命线

  观后感

  心得体会三篇

  通过观看《生命线》使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学习和认识,受益匪浅。首先认识到党的理论思想博大精深、实践永无止境的,其次是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方面充实自己,要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心全意为党服务。通过党史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党,以及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即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又作出了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决定。这充分证明我们的党与时俱进。建国初期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和谐发展的中国;面对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未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尊重历史、立足眼前、放眼未来,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通过学习明白了我们当前的任务是拥党的领导。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应当拥护党,努力学习、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与一切反党反人民的行为做斗争。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一切都在迅速发展,我们青年人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积极努力。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应当肩负起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过硬的本领,同时要有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思想认识。我们应该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善于运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严守党纪国法,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我们还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的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错误,端正行为,明确目标。

  通过观看《生命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使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油田开发初期的艰苦岁月,老一代石油人,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状态,战天斗地,勇往直前,攻克了种种无法想象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使梦想成为现实,使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宝贵的财富,成为中国石油人的特色文化和传承不息的精神动力。这一切正是一代代石油人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不断弘扬所换来的。

  我清楚的知道自己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但我敢于批评与自我

  批评,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本领、弥补自己的不足。能在党的大熔炉中不断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接受党组织的帮助和教育。最后,我想以一句名言来与各位预备党员共勉:行动胜于言,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生命线观后感

  按照我局的统一部署,根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安排,组织党员干部集体观看专题片《生命线》。通过观看《生命线》专题片,我有几下体会:

  一是通过学习教育,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深刻认识党内“四风”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深刻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带着问题学习,联系实际思考,把学习教育搞扎实。

  二是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三是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这次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要求,是党心民心之所向。

  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生命线》片中的先锋楷模是每一个党员的榜样。他们的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观看教育专题片,对于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认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严重性和现实危害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切实提高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观看专题片,全体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观看生命线观后感

  为深化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和理

  解,局党支部组织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于3月26日观看电视片《生命线》。

  《生命线》全面系统的讲述了我们党的光辉发展历程,从解放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团结带领人民,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法宝。

  也讲述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时期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焦裕禄用自己平凡的一生为兰考人民谋幸福;铁人王进喜、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等时代楷模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号召我们传承党的优良传统,改进工作作风。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

  大家通过观看《生命线》,回顾和重温了在中央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深刻认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表示要从自身做起,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强化群众观点,切实以优良作风为民做事,以优良作风凝聚促进发展的正能量。

  《生命线》真实、鲜活地展示了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反映了北大荒人的工作和生活,情节感人、催人奋进,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在工作中要时刻把职工群众像亲人一样当做自己的服务对象,要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当做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作风为职工群众服好务。要以“五型班子”为主线,积极创建“学习型、务实型、廉洁型、和谐型、创新型”班子,牢固树立为民服务

  意识。围绕建设一支担当责任、开拓创新、充满朝气、无私奉献的干部队伍,扎实开展“四型”干部队伍创建活动,真正建设成一支在责任和追求上“想干事”、在本领和才干上“能干事”、在业绩和成果上“干成事”、在觉悟和境界上“不出事”的干部队伍。围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来开展工作。牢固树立“六民”服务理念,“六新”执政理念,“六公”廉政理念。立足于建设团结有力、务实求真、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

  我们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本着以围绕经济促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方法,以创业的勇气、创新的锐气、创优的志气,以务实的举措、通过形式多样的党员主题实践活动,让班子成为超越发展的带头人,把支部建成和谐的坚强堡垒。

篇二:十四届三中全会观后感

  

  华中科技大学李逸《伟大的历程》观后感——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伟大的历程》是中央电视台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拍摄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它讲述了从1978年至2008年三十年间我国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其间很多鲜为人知的艰辛。三十年,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成立之初的那般羸弱,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开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军事力量不断增强,文化逐渐走向世界——中国已然成长为一个世界大国!这一切,无疑得益于改革开放,它为新中国发展打下了最鲜明的时代烙印。改革开放,就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即改革经济。当时,也就是1978年,文革刚结束不久,此时的中国经济正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贫苦,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财政赤字;加之文革之后,中共内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和执政危机,整个国内形势不容乐观。相比之下,国外很多国家则正处在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样的国情下国家想要改革经济,单从表面着手无异于杯水车薪,而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敏锐的觉察到了这一严峻形势,开始尝试对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来。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推行的计划经济为我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无可置疑;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日渐显露出来——首先,政府对国内经济的控制程度过高,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经营决策权被政府垄断,企业缺乏自主权,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一切以计划为纲,不再能适应消费群体多元化的需要,这极大的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最大的瓶颈;此外,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均为带有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不得持有私有财产,一切劳动成就必须平均分配,这自然就导致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社会生产效率也就大打折扣,因此国内的经济发展就显得后劲不足。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本身的供求机制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因而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此看来,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继续实行计划经济必然面临奔溃。但想要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也并非易事。社会主义

  体制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而且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很多人观念上就过不去;而且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但实际上,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存在天然的对立。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国外友人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毅然坚持搞市场经济。我国由此开始了在市场经济体制道路上的摸索。1978年,改革率先在农村试行,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土地制度改革,昭示着先前平均分配的农村公有制一去不复返,改而实行按劳分配,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到1984年底,我国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粮食总产量更是创造了纪录,相比于改革之初,保持了近5%的年平均增长率。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改革也进入初步的试验性阶段:政府对国营企业放权让利,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放宽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之前几乎绝迹的个体经济逐步的到恢复和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逐渐起步,这也为后来民营企业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国家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在理论上突破了改革初期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初步展现了市场经济的魅力。1984年,在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后,经济改革重心开始向城市转移,开始了国企改革,重点搞活国营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首先是企业所有制改革,由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型;其次是实行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然后是产权制度改革,开始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大加快了现代企业的发展步伐。国企改革之后,工人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产效率增加,工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这有利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期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确立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澄清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大认识问题。经过八年艰苦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终于实现了思想理论的全面突围;同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讲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党章》,市场取向的改革终于在这次大会上跨越了最后一道藩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正式确立。以此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和优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被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实现了思想理论上的新突破,推动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这期间,改革重点是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成功结合起来——这对于处于摸索阶段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它要求我们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在制度建设中实现体制创新。正如江泽民所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先例,这是一个伟大的试验和艰辛的创造,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不熟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那些合乎市场一般规律的成功经验和合理做法,我们正在积极学习和借鉴。但从根本上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时间做出了最好的回答。经过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体制成功地实现了由公有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而且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创造性的结合,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使之趋于完善和成熟。总言之,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同时在理论上,它基本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如何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如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另一方面,从市场机制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被抑制的消费与投资需求得以释放,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产品的出口,支撑了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成功驱动我国完成了四大转型——由政治主导转型到经济主导,由封闭式经济转型到开放式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这也印证了改革开放中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性。当然,我们也不可盲目乐观,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毕竟还不完善,而且改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贫富差距扩大。早在200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在公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这表明国内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且资料显示,我国基尼系数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这意味着我国的贫富差距会继续分化。此外,我国经济主体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产业结构亟待升级,这些都对我国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