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40年老笔杆写作真经,公文新手必看(全文完整)

时间:2023-04-13 17:4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40年老笔杆写作真经,公文新手必看(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40年老笔杆写作真经,公文新手必看(全文完整)

40年老笔杆的写作真经,公文新手必看

机关工作离不开写材料。写材料是机关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一种看家本领。会写材料的机关干部都是大家公认的“笔杆子”,也是机关的“稀缺资源”。因此,会不会写材料,往往成为领导同志考察机关干部政治思想水平和文字能力的重要标准。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我们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而应该将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内功”与“外功”的位置关系,写材料者应该谨记在心。

谈到写材料“外功”的重要作用,我突然想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道理,“汝果欲学文,功夫在文外”。写材料的“外功”,就是为材料塑造“灵魂”,虽“外”而实“内”,起着“核心”的作用。可以说,忽视了“外功”的修炼,写材料的人就会成为一堆“语言垃圾”的制造者,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还影响前途。在此告诫年轻的“笔杆子”们:要想写好材料,必须先练好“外功”,再谈技巧(内功)。梳理我40年写材料的实践,我认为,练好“外功”,可以概括为三个“三”——

一、学好三本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

(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总开关、总钥匙。

哲学管总,哲学通,一通百通。哲学的科学定义告诉我们: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些东西,就是思想力的根本,是写材料的人必须牢牢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

有人怀疑,学哲学对写材料真那么有用吗?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上级要求我们写一篇关于总结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工作报告。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运用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问题,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平白浅直,没有内涵。按照约定俗成的通常写法:第一部分,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主要做法;
第三部分,下步打算。这种总结式材料结构现在似乎已经成了模式,成了新“党八股”,害了不少初学写材料的好青年,也害苦了许多有思想的领导,只能忙里偷闲、挤时间亲自动手写材料。如果写材料的人善于运用哲学的思想方法来写这个总结,那结果就不一样了。他会从认识论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原理,具体分析在哪些地方体现了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他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互关系的认识论原理,具体分析在哪些地方体现了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创新?于是,一篇总结材料的架构就新鲜出炉了:

第一部分,先写成果,可以写三大成果: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这里运用的是实践论原理。

第二部分,写取得成果的原因,即经验体会,重点写如何深入基层,转变作风。可以这样破题:转变作风,不当看客;
转变作风,不当说客;
转变作风,不当过客。这里运用的是方法论原理。

第三部分,写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这里运用的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原理。我相信,这样运用哲学思维写出来的总结材料,一定会让领导满意的。所以,学好哲学,用好哲学,是写材料人的一门必修课。

关于哲学的学习,我觉得对于机关干部而言,如何练好写材料的“外功”,《求是》理论杂志就是一部最正规、最实用、最能体现哲学思维方法的教科书,希望大家很好地学习和运用。此外,中宣部理论局每年组织编写出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辩证看 务实办》、《改革热点面对面》等,都是最热门的哲学学习书籍,经常写材料的人不可不读。如果还要推荐的话,我建议大家再看一看李瑞环同志写的《学哲学 用哲学》这本著作,该书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哲学教材,应该一读。

(二)逻辑学——是以思维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

旧称“论理学”、“名学”、“辩学”等等。学习逻辑学的意义,总的来说,可以提高我们使用概念、作出命题和进行推理的本领,使我们在写材料以及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时,能够做到概念明确、命题恰当、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具体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逻辑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必要工具。写材料的过程,也是人的思维认识活动过程。在认识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逻辑知识,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规律性的知识应用到个别的事物上去,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也可以由已知的个别的、特殊的知识概括出一般性知识,从而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第二,逻辑是提高我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写材料意在表达思想,但表达能力(材料水平)却参差不齐、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既有语法、修辞问题(内功),也有逻辑问题(外功)。其中,逻辑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写材料过程中,要提高思想表达效果,就必须做到观点明确、用词恰当、文理通顺、条理清晰、富有说服力。这些都与逻辑问题密切相关。

第三,逻辑是我们掌握和学习新知识的工具。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一些基本概念和命题组成的,都有独立的范畴体系。而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之间的关系与推演,某个命题的证明,都是建立在逻辑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它们相互之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如果我们具有一定的逻辑知识,就可以按照材料素材之间的固有联系,自觉地分析它的内在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较快地、较准确地提炼材料素材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很快地完成一篇材料的逻辑再造与重构过程。

第四,逻辑还是我们识别和揭露逻辑错误和驳斥诡辩的重要工具。逻辑从人类的大量思维材料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正确思维形式以及运用这些思维形式所应遵守的规律、规则,是识别谬误的准绳。举一个例子:某单位一名同志给领导写材料时,将一组数字“1×1000”误写为“1000×1”,被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这个写材料的同志甚是不服,问领导两者有何不同?领导训道:“你跟一个女孩约会1000次,与跟1000个女孩各约会一次,能是一回事吗?”这是个段子,但很说明问题,那个写材料的同志在逻辑上犯了“概念混淆”的错误。

(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从写材料的角度来说,可以认为是思想力的心理应用。比如,我们要为一位新领导写一篇讲话稿,写作者就首先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应用“靶向思维”方式,观察分析出这个领导的讲话风格、语言特点、学识背景、思维方式、行事状态等方面的心理现象,然后通过对这些认知信息进行接收、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从而使材料写作达到“量体裁衣”的效果。一般来说,领导的材料秘书都是深谙领导心理学的行家里手,所以领导的材料一般都由材料秘书来起草或代为把关。这并不等于材料秘书都是写材料的高手,而是他们懂得领导的心理,知道领导对材料的基本要求,因而才能使材料“适销对路”,很少出现返工情况。同样的道理,当上级需要我们写经验材料、写综合材料、写典型材料、写检查材料、写演讲材料、写述职材料等等,也都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评估材料的认知对象,尽可能地通过咨询、交流、对话、情感等方式,准确获取上级对材料的基本意图、评估标准、认知特征、动态维度等方面的心理信息样本,然后在充分进行心理信息认知处理的基础上,做好材料的选题、布局、用语、撰写等工作。这样写出来的材料,既能“投其所好”、又能“事半功倍”。关于心理学的推荐书籍,我建议大家主要选这样几本书:一本是《普通心理学》,这是国家高教委推荐的一种高校心理教材,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入门书籍,作者叫彭聃(DAN)龄;
一本是《心理学方法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洛莫夫1984年出版的专著,是关于运用系统观点分析心理现象的科教书;
一本是《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关于心理学入门的科教书;
还有一本叫《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要是从人的行为角度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派。这些书都应该看看。

二、练好三门功:问题意识、调查研究、四种思维

(一)问题意识——材料写作的思想指南。

1.什么是问题意识?就是一种提问题的能力,是一种主动思考的思想准备。树立问题意识,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

根据我多年的写材料体会,在材料中要提出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加以分析和作出回答,太难了。这是对写作者思想力和理论功底的真正考验。为什么现在许多材料成了“语言垃圾”和“公文旅行”?就是没有问题!写一篇材料,归纳出几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味的观点,再堆砌一些无关痛痒、时髦词语的评说,就算完事。这样的材料,只能是白开水一杯,不写也罢。

2.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第一,要培养自己的学术意识。问题意识也叫学术意识,就是说,写材料应该有像钻研学术一样打破砂锅问(纹)到底的态度和坚持。学术意识是问题当头,没有问题的学术是伪学术。写材料也如同做学术论文,必须从问题出发,才能抓准问题,进而确定材料的主题,然后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不同凡响的真知灼见。培养学术意识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倡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没有学术意识,写出的材料永远是废品。

第二,要学会围绕问题写材料的基本方法。初学写材料的同志可以试一试这样一些操作方法:1、能提出一个新问题(证明你是在思考,有的放矢);
2、有一个自己悟到的新思想(可以看出你对这个问题的独到理解);
3、有几个自己精心挑选的事例(证明你经过了调查研究,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新问题);
4、有几个合适的比喻、典故或数据(这说明你已吃透了这个问题,能够深入浅出);
5、有与文件不同的表述或阐释新问题的语言(说明你不是在抄文件、抄社论、抄讲话)。这个操作方法是比较笨,但只要上了这个线,你就从党八股中解放出来了。不是文件语、秘书语,是你自己在写材料了。长此以往,久久为功,你的抓问题的本事和写材料的本事也就水到渠成了。比如,现在有一个新提法,叫做“新常态”,在写材料过程中,应该如何“破题”呢?我们可以按照上面提到的5种方法,归纳出这样一个思路:认清新常态,形成新心态,树立新姿态、创造新样态。

第三,要学会变压力为动力。写材料本身是一种压力,这个压力是无形的,会伴随你写材料的整个过程。压力来自哪里?来自抓不住问题的苦恼。只有在压力状态下,才能专心致志地研究问题,力求突破。实践证明,没有压力轻飘飘,没有压力没问题。所有好思想、好问题都是在压力状态下产生的,所有好材料都是在压力状态下完成的。因此,要善于适应压力、善于利用压力,把写材料的过程变成激发创新动力的过程,变成提升思想力的过程,变成体现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

第四,要学会与时俱进提问题。我的体会是:一个好的写材料高手,首先应该是时代思想的长袖善舞者,习惯于从时代的口号、社会的呼声中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提出的问题既符合中心工作和党政决策的需要,又反映社会关切和群众诉求,真正把材料接入时代的“端口”,体现出材料的重要现实价值。具体而言,要学会与时俱进提问题,应在方法上注重超前性、体现独特性、突出可行性;
应在重点上聚焦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阶段性任务,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着眼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时代问题在胸,写材料时就可以而且能够做到高屋建瓴、运筹帷幄,“下笔如有神”。

(二)调查研究——材料写作的基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他在2011年11月16日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曾专门就调查研究问题发表了长篇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机关干部,我们不仅要在工作中坚持遵循和践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写材料的过程中,也应该把不断提升调查研究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应当看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写材料的事情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了,许多机关的“笔杆子”也开始由过去的“面对面”变成了现在的“键对键”,调查研究的老传统正面临着“失传”的境遇。一些材料的产生,不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用心写出来的真知灼见,而是许多从网络上下载的批量“材料生产”。用这种方式“生产”的材料,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却是用一堆“正确的废话”装饰起来的语言垃圾,毫无用处。它的症结在于:没有体现写作者个体化的劳动价值——没有个人的思想力,因而材料是没有生命的。

 “四种思维”——高屋建瓴的思想方法。习近平在2012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提到一个重要观点,要求领导干部应该具备“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我体会,这“四种思维”,也是写材料者必须掌握的极其重要的思想方法。因为写材料犹如战场上指挥员排兵布阵,“四种思维”如同战略战术,不具备“四种思维”的思想方法,就会不得要领,写不出像样的好材料。

 

1.什么是辩证思维?就是“理”字立骨,片言为典。机关材料几乎是清一色的政论文,政论文产生的主要是思想,因此在思维方式上都是以辩证思维为主,在内容形式上都是以说理为主。说理的材料就是辩证说理。说理是什么?是概念,是逻辑,是辩证思维的思想结晶。所以要“理”字立骨。但辩证思维虽然以说理为目的,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说理,相信这样的材料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写、愿意看。写材料的高手就在于,他虽然以“理”为主,但却善于“理从事出,片言为典”,从一件具体的事出发总结出普遍的真理,并且浓缩成一句话,使之成为经典。

 

2.什么是战略思维?就是“略”字当头,“四力”相济。写材料者在材料写作运筹过程中,也必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总起来说,材料强不强,核心看思想;
材料行不行,关键看“略”能。如何提升“略”能?一是要培养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的一种思维能力,培养观察能力,主要是从坚持自身的思维素养、知识储备等方面做起,以提高观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要培养判断能力。判断能力是指人们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者否定的一种思维活动能力,也即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思维能力。三是要培养预见能力。预见能力是人们根据客观规律判断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一种能力。四是要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观察、想象、判断和预见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正确应对事物新发展、新变化的一种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应该做到“四识”:一要有常识,不犯低级错误;
二要有学识,加强实践历练和理论修养;
三要有见识,不写平庸文章;
四要有胆识,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以上所述四种能力是战略思维的基础和支撑,必须坚持学习和运用。

3.什么是全局思维?就是审“时”度“势”。写材料的“时”,就是要看清形势,着眼形势,紧跟形势,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写材料的“势”,是一种“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习近平语)的思维方式。时与势,互为依托,互相交融,万万不可偏废。晚清学者陈澹然指出:“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寤言》)。以“时”论“势”,是写材料的一种全局性思维方式。我在写材料的实践中,就每每以“时”为基点或时代背景,总结归纳了10字运“势”技巧:谋势、造势、借势、强势、乘势。谋势是策划力、造势是传播力、借势是影响力、强势是品牌力、乘势是发展力。“五势”是一个系统工程,既体现阶段性特点,又体现广延性特点,学会熟练应用,则写材料如鱼得水是也。

4.什么是创新思维?就是应时而为,独领风骚。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创新思维有三个显著特点:独创性、流畅性、新颖性。写材料中的创新性思维非常重要,从目的上来说,可以大大提升文章价值和体现撰写者的思想力;
从技巧上来说,可以达到文风新颖、独具魅力的文章效果。创新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观念,也是一种能力,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一定要有问题意识;
其次,一定要有善于归纳总结实践经验的能力;
第三,一定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动力。

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都是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的“外功”,并且要善于综合运用。因为只有知识形成凝聚力,思想才会有力量。

三、三个综合运用的方法:攒知识、勤练笔、常总结

(一)攒知识——积累丰厚的材料“家底”。

许多人把写材料视为苦差事,有偷懒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脑子里没货,空空如也,翻箱倒柜也就是干巴巴的那么几条筋。没有货,写材料只好临时抱佛脚,按照上面的调子套下来,常用的口号填进去,再剪贴拼凑一点社论评论或领导讲话、用几个老掉牙的事例加上无关痛痒的数据,拼凑一番就算齐活了。如何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我觉得可以试一试这样一些办法:

 

1.闲记闲理法。每天在身上揣一个小本子,一支笔,每得到一个知识、听到一个故事、悟到一个道理、学到一句经典语言等等,都要随时记下来,然后再利用相对闲暇时间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日积月累,就会大有收获。

2.休闲记忆法。知识不是用来收藏的,攒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而,很多知识是需要记忆的。比如,一些典故、一些名言、一些思想观点、一些数据、一些诗文等等,都需要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以便随时应用。你可以利用上下班的路上、早晚的锻炼间隙、出差的空闲时间,有意识地进行背诵或强化记忆。实践证明,记忆训练不但可以开发大脑的智商,还可以防止老年痴呆。坚持下去,必有好处。

3.菜单点题法。充分运用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创新攒知识的方式,将你所需要的知识以菜单的形式在网络上搜索查证,然后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分类整理,既便捷又省力。但是,需要注意一点,一定要有目的的坚持,否则,互联网强大的刷新功能很可能让你的注意力转移,偏离最初的攒知识方向。

4.卡片收集法。这可能是最古老的攒知识方法,有几千年的历史。许多历代思想集大成者,无不是依人挑起200多斤的担子。如今,卡片收集法仍然是许多写作者的首选和最爱。因为卡片上的知识是一笔一笔书写上去的,那上面有收集者思想的体温,会打上知识收集者独特的思想烙印,与一般网络体的攒知识方法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让我来推荐,还是卡片收集法为好。

靠卡片收集而成为知识巨匠。孔子的《论语》是“述而不作”,完全靠他的学生用积攒下来的卡片把孔子说过的话记录下来,因此才有了今天的“东方圣典”。据说列宁写《国家与革命》这本著作时,光资料卡片就有两大箩筐之多,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挑起200多斤的担子。如今,卡片收集法仍然是许多写作者的首选和最爱。因为卡片上的知识是一笔一笔书写上去的,那上面有收集者思想的体温,会打上知识收集者独特的思想烙印,与一般网络体的攒知识方法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让我来推荐,还是卡片收集法为好。

(二)勤练笔——打牢写材料的基本功。

写材料,归根结底还是要“写”。“写”是书面语言,也是撰写者思想力的最终呈现。写材料本身不但是机关干部的看家本领,更是敬业精神的重要体现。敬业必须要勤业,勤业才能专业、才能乐业。在这里,勤业是关键环节。勤练笔,就是勤业的表现特征,也是成为笔杆子的唯一途径。如何做到勤练笔呢?

1.要有怀疑精神。前面讲过,写材料就是做学问,怀疑精神就是做学问的探照灯。同时,它也是提升工作兴趣、培养“累并快乐着”职业理想的“事业荷尔蒙”。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

这里的“惑”与“疑”,都是提倡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有无怀疑精神,不仅决定学问的研究深度,而且决定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做到勤练笔,首先必须高举怀疑精神的旗帜,始终保持对做学问(写材料)的一种旺盛的求知欲,促使自己不断地从问题出发,为了解决问题而捉笔不迭、欲罢不能。

比如当前,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你可能会对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我们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公民等问题发生了浓厚兴趣,产生了研究探讨的欲望或冲动,这时候你的怀疑精神就出现了。你要立即把握住这个状态,迅速拿起笔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股脑地倾泻在纸上。

心理学告诉我们:欲望产生动力,欲望愈强,动力愈大。我们大家都有过谈恋爱的经历,就是那种感觉。在兴奋点上写材料非但不觉得苦,反而有一种让思想纵情挥洒的惬意和要与人分享快乐的倾诉感。勤练笔,就是这样“练”成的。

2.要善于使用压力。压力是什么?心理学把它定义为“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社会学把它称为人的精神“重力”;
成功学则把它看作是“成长的原动力”。我想用一句真切的感悟走进大家的心灵——压力使人进步。“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
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索业于助力者,莫良于压力。大庆“铁人”王进喜有一句最著名的话:“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同样的道理,勤练笔,不是每天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也不是“海水潮来的”自然进化,更不是无所作为的坐享其成。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做到勤练笔,必须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充满压力的时代,勤练笔也必须带着“压力”练。承受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压力的望而怯步,更可怕的是面对压力的无动于衷。请记住:压力永远是进步的阶梯!压力可以使我们时刻警钟长鸣,不在安逸中丢失梦想与激情;
压力可以使我们更加认清自己的目标,看到自己的责任,找到自己的价值:压力可以使我们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事业人生的“幸福指数”。

3.要与时俱进练笔。任何领域都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写材料也是如此。勤练笔,不是简单地信笔由缰,想哪写哪;
也不是依样画葫芦,照搬照抄;
而是要依照机关材料的一般行文规律和应遵循的科学原理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机关材料都是“为时而著”,其最大的特点是要与时代合拍,用党的十七大以来新常态的表述语来概括,就是“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

比如说当前解决“长、空、假”文风问题,中央提出了“短、实、新”的新文风要求,我们就要在练笔之前很好地领悟文风改革的目的和表现形式,而不能按照习惯性思维,走轻车熟路、率由旧章的老路。否则,一开始把路走偏了,想改也难。再比如,目前出现的“上级材料说小话(以示亲民),下级材料说大话(以示保持一致)”的现象,初学写材料者就会不得要领,很可能走进照猫画虎的误区。实际上,实事求是就是与时俱进,这也是写材料者必须牢牢记住的科学原理和行文根本。勤练笔,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才能走出误区、走正方向。

(三)常总结——锻造思想力的“台阶”。

写材料既要“毕其功于一役”,又要善于总结,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进入“道”的境界。“道”就是思想力。一个人写了一篇材料,总结出来三条体会,是得“道”之人;
一个人写了几篇材料,总结出来一条体会,是悟“道”之人;
一个人写了一堆材料,总结不出任何体会,是无“道”之人。

无“道”之人并非不能得“道”,而是缺少总结的习惯,因而不能在思想力上得到提升。须知,善于总结是攀升思想力的必要“台阶”,舍此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笔杆子”。常总结,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1.总结抓问题的深度。看看自己在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上是否有提高?是否能够做到再深入一步?

2.总结材料表述的技巧。看看自己是否较好地运用了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知识?在谋篇布局方面是否体现了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和创新思维?

3.总结写作特点或风格。每个人的文章作品都是会打上个人印记的,或直接、或婉约、或夹叙夹议、或片言为典。因此古人说,文章即性格,文如其人。要看看自己的材料作品有哪些特点?如何完善和发扬这些特点,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4.总结他人见解。写材料是给人看的,因此少不了让人家评头品足。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最难得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要把别人的意见建议认真地进行收集总结,看看别人的看法是怎样的?有没有道理?如何改进或发扬?假以时日,“外功”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