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体制内晋升秘密,老机关亲历【优秀范文】

时间:2023-04-14 10:0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体制内晋升秘密,老机关亲历【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2年体制内晋升秘密,老机关亲历【优秀范文】

体制内晋升的秘密(老机关亲历)

 

【前言】

格木,先后在铁路总公司和某省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单位工作近10年。近两年来,身边之人特别是处于择业期的大学生、刚进入体制的年轻人常常向我咨询体制内相关问题,在聊天当中发现他们存在诸多误区。为此,格木将自己近10年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予大家,主要从职业发展、薪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相关建议等方面进行。

【职业发展篇】

体制之人最在乎职业发展,通俗点说就是职位晋升。因为这关系:一是薪资待遇。不同级别严格对应不同等级,例如职务工资、津补贴、交通补助……即使是多年前的福利房面积大小也与其挂钩;
二是权利匹配。不同级别所拥有的权利是不对等的,恐怖点说就是等级森严,大体为高位之人享有更高权利;
三是价值认同。体制工作绝大多数琐碎,很难出成绩,即使劳心劳肺好不容易弄出来的一个成果很可能最终署名没有你、功劳没有你,这就导致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价值认同,于是只能通过职位晋升来获得内心情感的弥补;
四是社会评价。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官本位”思想依然比较严重,社会评价体制之人很大标准就是职位的高低,这也促使作为社会之人的体制人员关注、在乎职位晋升。还有其他例如资源多、人脉广、好办事等种种原因。所以,关注、在乎未来职位的晋升可以理解、无可厚非。但,格木提醒大家:可以关注、可以在乎,但不要沉溺。因为在体制之内工作,不像学生时代,你努力、你上进,就能获得好的分数、获得及时回报;
在这里,很可能努力了最终什么也得不到。不过也请记住:努力了,至少有了获得回报的机会;
不努力,就连机会都没有、什么都不可能。

记得前些年,网络盛传“如果没有28岁正科、31岁副处、35岁正处,你的职业生涯就告终结”。很多人一对照,发现自己几乎没有一个能踩到点,而且相差甚远,内心的失落感不禁喷涌。其实,真正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人比例很小,即使是格木所在的省直单位能合拍的人也是寥寥,且不知那是参照省部级至少是厅局级领导上升轨迹而得出的结论,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走上如此领导岗位呢?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体制人员穷尽一生都难以逾越正处甚至是正科的关口。

这里,格木举两个之前工作单位的例子:

 

A:1970年生人,中国铁路总公司下属相当于正处级的国企单位。2002年32岁正科,2018年48岁依然还是正科。

B:1976年生人,某省直单位。28岁正科、31岁副处、35岁正处,到如今42岁依然还是正处。

 

而且据格木了解,上述两人近期至少两三年之内没有晋升的可能,特别是A很大概率正科退休。对照身边之人,他们当年能够脱颖而出、早早走上中层实职,一定也是拥有出众的能力,都是年轻有为、未来可期的,可时间是把杀猪刀,一年一年就晃荡过去了。对比他们,你觉得自己有什么优势呢?而且,格木通过网络上查阅当今各级领导人员简历发现,50岁左右进入省部级、40岁进入厅局级的人员比例已经很小了,即将50岁的甘肃省委常委、秘书长刘捷(1970年出生)在全国已属凤毛麟角。很多年前,因为时代原因提倡干部年轻化,催生了很多年轻干部,30多岁厅局级甚至是省部级的现象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均属常见。虽然不久前,中央通过《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但是多年前年轻干部独当一面的现象已经不大可能重现。因此,格木建议:晋升之路不好规划,最好也不要规划。不然,期望越多,失望越大。当年豪言“生进中南海,死入八宝山”的国资委原主任蒋洁敏,最后堕落、沉沦、锒铛入狱,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欲望太大导致心态失衡,最终走上不归路。

晋升之路无法规划,存在不确定性,是不是就率性而为、随波逐流、破罐破摔呢?如果这样,更是错误。据格木多年观察,大部分人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奋斗,基本可以走上所在单位的中层;
但要想进入班子,仅仅凭借努力奋斗是不够的,还需要才能、时机、环境等诸多因素。这里的中层、班子成员是相对而言,以交通系统为例,县交通运输局中层为股级、班子成员为科级,市交通运输局中层为科级、班子成员为县处级,省交通运输厅中层为县处级、班子成员为厅局级。如果你大学毕业不多久就进入体制,在县基本能做到股级、在市基本能科级、在省基本能县处级,只是不同人需要的年限长短不同而已,然后仕途生涯退休前的一二十年几乎都在同等级别打转。前面说的A和B,也印证了这个结论。他们均是农村出生,工作之后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不多久被领导看中提拔至中层岗位,可是再往上冲击班子,就进入发展瓶颈期。A和B的的困境是绝大多数中国体制人员的困境。当然,也有例外,例如有的已退休国家领导人,在37、38岁时还只是副处级,大体5年之后就是省部级。他们的晋升有个人能力的出众、遇上贵人的好运,还有当时提倡干部年轻化的大背景,这些特别是后两项因素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格木建议:扎扎实实努力工作,如果能晋升请珍惜把握,如果不能晋升请看开看淡,毕竟走上领导岗位是小概率事件。

虽然晋升之路不可规划,但不同单位、不同岗位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还是有所不同。关于晋升的快慢,纵观全国领域,再结合比较身边之人,格木大体有两点体会:

 

(1)省直>市直>区直(县直)>街道(乡镇)。这是由所在单位人员编制、岗位职数等决定的。例如,省直单位,主任科员大多数不受限制,按照3年一级正常晋升,大学本科毕业7年后即为正科级;
而在县城,正科级即为某局(办)的正职,不说7年、一生可能都难以做到。当然,级别是一回事、岗位职权是另一回事。在县城,副科长也就是某局副局长,已经是班子成员、领导干部,能够参与重大事项决策;
在省直单位,大多数副处长其实也就是办事员,只是高级办事员而已;
在京城的部委,副厅局级干部中的绝大多数很可能和普通群众一样上下班挤地铁、挤公交(《人民名义》中的某委处长之原型的煤炭司副司长纯属个例)。如果他们到基层挂职,级别优势立马显现,能够直接进入班子成员,这是许多基层干部很多年努力也做不到的。例如,格木原来所在的某省发改委硕士一年试用期满转正后定副主任科员,然后去基层挂职副乡长;
如果当时毕业考的是乡镇,那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副乡长?再例如,格木曾经当面听某地市副职讲述过他的经历:25岁研究生毕业分配进入某国家部委,大体3年左右一级在40之前升到了副司长。随后,在某地市挂职行政副职。试想,如果当年毕业在基层,他能走上如今岗位的概率是多少?因此格木建议:志向于官途晋升的,请优选部委、省直或者副省级城市市直。另外,如果是中国顶尖学府的硕士、博士,如果有可能请走组织部高层次人才引进路径。例如,湖北、福建、广东等省份组织部时不时到清、北、人等高校去引进高层次人才。当年的周森锋就是最好例证。至于现在提拔主要领导,注重基层经历,请清醒认识:一是你能被顺利培养为主要领导吗?二是基层经历只是一个条件并不是绝对条件,而且还可以工作后通过挂职等方式获取。

(2)综合部门>专业部门。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不同单位之间。以省直单位为例,省“两办”、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相对于其他厅局较快。二是同一单位不同岗位之间。以省发展改革委为例,办公室、综合处、规划处、基础处等综合处室相对于其他农村处、科技处等专业性较强的处室晋升快。上述两种情况一方面晋升快,另一方面也存在工作强度大、压力大的特点,“5+2”、“白加黑”等加班加点是常态。他们的晋升快:一是因为在所在部门能够接触大量、全面的工作从而成长快,而且很多人都是因为能力本身就强才调入此部门;
二是因为工作重要,与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接触多,工作既容易出成绩也容易被领导看到。在这个注重能力、成绩,同样也受个人特别是主要领导情感因素影响的背景下,晋升快是自然现象,但也是不懈努力工作换来的。当然,这里存在一个例外,此次机构改革之前的组织部、公务员局、编办因为管辖领域原因,可能同等条件下有晋升优势。格木曾听单位同事说过,某省公务员局某处,总共5人,一名处长、一名调研员、两名副处长、一名副调研员,这在其他厅局是无法做到的。同时,还强调一点,不同时期不同单位、处室的重要程度可能会发生改变。例如,打好“三大攻坚战”的当下,省环保厅、扶贫办迅速成为重要部门,这在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另外,再说说中国一个特有现象:多年前的团委、领导秘书是晋升的两条捷径,很多领导干部都有相关经历。这有一定的道理:关于团委,这是干部年轻化的集中体现,而且很早被选入团委就是被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的;
关于秘书,因为在领导身边,成长进步快,大局观念、处理复杂问题等优势也比较明显,而且不管功劳还是苦劳均容易被主要领导知晓,所以也就晋升快。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能够进入团委、秘书,均不是等闲之辈、都有几把刷子,这样的人即使在其他岗位,亦能够冒出尖来。但是目前来看,这种趋势已经弱化。团委方面,多年前省团委书记下一站一般是市委书记、市长,再不济也是市党委副书记,而如今很可能仅是某省直单位副职(享受正厅级)。秘书方面,至于什么原因,大家应该明白。格木多年前在相当于正厅级央企的铁路局工作时发现,班子成员的秘书一般跟着领导4、5年之后就会下派到下属正处级单位进入班子(相当于副处级岗位),而现在能安排一个正科实职已经很不错啦。

经常有人问格木这样一个问题:工作能力、肯干精神、难得机遇等等,与身后背景相比,哪个重要?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在整体概率上,不管你个人能力何等出众、机遇何等优渥,都比不上强大的背景。这是由人与生俱来的情感、自私和中国几千年的宗族观念等因素决定的,毕竟现在还不是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要一直努力奔向共产主义。不过也不要过于悲观,现在风气越来越正、越来越清,如果你有能力终究是能够得到重用的。例如,格木出生农村,世代为农、毫无背景,但就是肯干、苦干,可能加上一点能力还有更多的运气,毕业之后进入铁路,试用期满当绝大部分同学还在基层、车间之时,格木已经进入机关,而后不多久直接服务于单位主要领导;
当想换个环境、离开铁路之时,报考公务员,又相继进入某一线城市市直、省发展改革委;
当成为公务员之后,又不多久被选为协助单位主要领导开展工作。据格木多年观察,格木并不是个例,出生贫寒最终出人头地的人基本都拥有能力而且也努力,始终努力的人一般也能出人头地,正所谓“越努力越幸运”。

同时,澄清一个错误观念:很多人以为某些具有家庭背景之人能够走上重要岗位,完全是因为家庭因素,其实不然。格木不否认家庭背景的作用,在职业前期作用比较明显,给其提供的平台可能更好、机会可能更多,但是真正能够让他们最终独当一面、走上更重要岗位的最重要因素是他们的个人能力。不然在全国具有众多强大背景之人里,为什么只有他们能够脱颖而出?此外,拥有家庭背景之人能够走上重要岗位的比例大于贫苦人家也是有其原因:一是既然拥有家庭背景,不管是经商还是从政,说明父辈在同辈中也是佼佼者,于是他们很大概率可以遗传父辈好的基因(智商高、情商高而且能吃苦);
二是绝大多数条件优渥的家庭家风都比较好,管理严格、崇尚道德、追求知识,而且鼓励、激励自我成长,这是努力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寒人家无法提供的(至于近年来大肆报道的官二代、富二代事件其实占比很少)。格木可以毫不违心地说,身边正厅级或者正处级以上官员子女均比较优秀,格局、视野也大,也能够吃苦,并不像某些不负责任媒体宣传的“垮掉的一代”。

 

最后,再谈谈公务员招考、省直单位遴选相关问题。格木可以负责人地说,目前的招考很公平,特别是省直、市直公务员至少95%以上的是凭着自己考上的。公务员招考,格木是亲身经历的、可以为证,而且身边很多毫无背景之人也通过自己努力考上、很多处级领导子女却多次落榜。关于公务员招考,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环节均有着严格规定、严格流程;
笔试是绝对公平、几乎无人能提前拿到试卷;
面试如果是全省、全市统一组织也很公平,如果是单独组织还可能存在稍许猫腻,但概率还是很低,因为进入面试人员有多少是有背景且能够办到面试作假之人呢?何况,现在处于纪检高压状态,没有多少人敢触碰、敢以身试法。至于遴选也比较公平,但是相较于公务员可能稍微有点距离。格木所在单位,近些年均有不少人员遴选而来,大多均为农民子弟。遴选如果有猫腻,可能在这几个环节:一是设置招聘条件,尽量往某些人身上靠(例如党员),但是现在组织部审核很严格,也仅仅局限于大的框架,“挖坑埋萝卜”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二是面试环节,如果是单独招考可能可以操作,但是据格木了解很多都是全省统一组织。三是政审环节,因为遴选不像公务员1:1而是1:2进入政审考察,“谁更加符合岗位需求”这一标准存在比较大的主观。格木有一位同学遴选部委、一位同学遴选省直,均是笔试、面试第一,最终落榜。询问得知:第二名更加符合岗位需求。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可能真如其所说第二名更优,也有可能是猫腻的缘故。不过,格木这么年观察来看,这种事件极其个别。而且,真正能够左右遴选的,全国范围内又有多少人呢,毕竟绝大部分都是普通老百姓,如果真遇上了你,就当做是中了五合彩吧。

 

作者:刘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先后在大型央企和省发改委、办公厅等单位从事文字工作近7年,主要负责年度工作报告、主要领导同志讲话以及相关调研文章撰写等工作。同时,直接服务于单位主要领导,在如何做好服务、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亦有相关心得。此外,有多次国考、省考经历,均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一入围,亦可交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