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领导艺术:为官三重境界(全文完整)

时间:2023-04-20 14:25: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领导艺术:为官三重境界(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领导艺术:为官三重境界(全文完整)

领导艺术:为官的三重境界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大味至淡,大音至静;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为政者一定要学会修身养性,磨炼人格魅力,提升人身境界,学点无为而治的老庄哲学,学一点“淡”,学一点“静”,再学一点“藏”,方能成就大事。

  一、淡中知味

  《菜根谭》是明朝万历年间洪应明写的一本语录体著作,被后世誉为修身准则和处世大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意思是,美酒佳肴并非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要从粗茶淡饭中体会
一个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言行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包含着深厚的修养功底。一个“淡”字,要求我们尽可能把生活安排得简单朴素。人的需求其实很有限,可是许多人一当领导,就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很复杂,处处摆谱子,拿架子。所到之处,迎来送往,前呼后拥,场面越摆越大,饭菜越上越多,滋味越来越浓。这样把别人搞得很累,自己也很累。

  聪明的领导应该淡化这种等级观念,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一“淡”,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领导者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只是起了顺应时势带领群众的作用,离开千百万人民群众,领导者什么作用也不会发挥。因此,作为领导者,要在拥有进取心的同时也拥有一份平常心,看淡名利,看淡自我。“百年随时过,万事转头空”,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都可能是一个毫不显眼的过客,要把自己摆到一个正确位置。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现在,许多人感叹活得太累,尤其是从政为官,常常面临权力的较量、人事的纷争、名利的考验、工作的压力,生活紧张而沉重。如果能对功名利禄淡泊一些,让自己所处的环境宁静一些,眼光和志向长远一些,我们肩上的沉重感可能就会减轻一点。人生在世,事业是重要的,应当求功求名,但是功名之心不可太切。进取和追求应顺其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功名利禄尤忌强求。对待名利应当有一种超脱的境界,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不惊,辱不惧,成功不癫狂,失败不沮丧。

  整日强调自己重要,争权夺利,争名夺位,搞得自己难以轻松的人,一是私欲太重,二是名心太切。私欲太重的人,就是利欲熏心,利令智昏,成天为利所忙,周旋于权钱交易。私欲膨胀导致贪求越来越多,不能清廉自守,于是生活奢侈,腐化堕落,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名心太切的人,就是名利欲、轰动欲、腾达欲太强烈,事事都想争先,样样都想圆满,件件都想顺遂,把名声看得太重,必然活得太累。

  要去掉这两种毛病,应该练一点“淡”的功夫。把做官看淡,把名位看淡,把利益看淡。把自己每天想得过多、看得过重的东西淡化一点。淡才能真实,淡才能长久。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的,但又往往被人忽视。好比空气和水,都是淡而无味,却是生命最不能离开的东西。世上最美的味就是从“淡”开始,唯其清淡,才觉鲜美。苦辣酸甜咸五味,如果没有淡水来稀释和调节,我们将受不了这些厚味的折磨。一顿美餐之后,我们的口腔和肠胃受了诸多刺激,总是希望有杯清茶淡水来爽口去腻。我们的口水唾液也都是淡味的。

  “淡”是一种境界,“淡”是一种哲理,“淡”是一种本色,“淡”也是一种功夫。浓烈最终归于平淡,万事万物皆是此理。人生百味中不能没有“淡”味,不哗众取宠,不媚俗,不沽名钓誉,在名利面前迟钝一点,退化一点,淡化一点,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从容与自在。“大味至淡”,一个“淡”字将人生百味最终过滤成宁静与优雅。

 二、静能生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的一段话。这短短几句话中,多处提到“静”字。谈到了静与学、学与才的关系,不静就无法学,无法学就难成才。静是学的必要条件,学又是成才的必要条件,而最重要的前提是静。不能“静”,“学”与“才”都只能是泡影。

  在汉末动荡混乱之际,诸葛亮隐居深山,躬耕南阳,静观天下之变。正因为他能沉静思考,才能预料局势发展。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是智慧的象征,关羽、张飞这些武将在他的鹅毛扇挥动下东征西讨,决胜千里,这是以静制动的很好例子。诸葛亮认为,君子立身处世,应以静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心境安定冷静,精神专一不杂,才能够见识深远。

  “静”的功夫对任何人都是需要的。读书求学的人需要静,科研攻关的人需要静,从政为官的人也需要静。因为,非静无以聚精会神,非静无以深入思考,非静无以深谋远虑,非静无以有所领悟。

  领导者应当很好地把握动静平衡。指挥千军万马是在动,但能否指挥成功,则在“静”的功夫上。在静中运筹策划,在静中制定方案,在静中分析敌情。领导每天要处理许多事情,解决许多矛盾,杂事纷扰时最易动怒,工作进展缓慢也容易着急。一急一怒,就可能出现失误。许多军事家也喜欢在指挥所或办公室挂一个“静”字,这都是用来提醒自己,切勿浮躁,静能生智。人们耳熟能详的军事故事“空城计”,就非常生动地反映了“静”的功夫。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一座空城,几个老兵,诸葛亮却大开城门,稳坐城楼,从容镇定,抚琴一曲,琴音丝毫不乱,直弹得司马懿大疑,军队倒退了40余里。

  缺乏“静”功的人,大都浮躁、急躁、不深沉。这种人发起脾气来什么也不顾,往往容易在情急之下感情冲动,说出一些过激言词,做出一些过火的决定,事过之后虽有所悔悟,但不良后果已经形成。缺乏“静”功的人,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心不静。这种人思虑过度,对问题往往考虑得太多、太复杂,而且有时看不开、放不下,常常失眠。爱发脾气和思虑过度的人,不仅对工作不利,对身体也很有害。几经挫折后,才会慢慢感觉到练点“静”功的必要。

  三、藏露有度

  说到“藏”,我们应想到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含蓄。“不可不露,不可太露”,也就是说,不要锋芒全露,不要太张扬,更不要太狂妄。要知道,“人怕出名猪怕壮”,“下雨先湿出头椽”。而且还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谦虚一点,说话办事要留有充分余地。

  “峻峻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说的是过高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玷污,用来比喻自视清高、性格刚直者容易招祸。名位高的人稍有不慎,便会毁了自己清誉。由此可见,不可太露是有一定道理的。过分显露一则易遭人嫉妒,惹人眼红,二则起调太高,会陷入被动。

  智者不锐。就是说,尽管你很聪明,也要把锐气藏起一些来。事实证明,过激的人总是比平常人首先遭到挫折,思想强烈又较真的人最容易招来麻烦,一个火爆性格的人总要比其他人多吃一些亏,一个满身锐气的人做事总是比其他人更容易失败。大智者一般都舍弃了这种锐气,他们懂得刀磨得过于锋利,刀刃就容易翻卷而失去作用的道理。

  锋芒内藏,神气内敛,藏露有度,要靠修养、见识和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体会去把握。深藏不露、城府过深的人让人觉得难打交道;
锋芒毕露、狂妄自大的人又让人觉得反感。在什么时候藏,什么时候露,藏几分,露几分,要把握得恰到好处。

  毛遂自荐的故事告诉我们,不露便无人了解和无人赏识。太露就会引祸上身。三国时,曹操手下的杨修,就是因为聪明过了头,处处显露自己而引起曹操的忌恨,最后被曹操找借口杀掉。

  藏露有度还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东晋大军事家谢安,在指挥晋军与秦军淝水作战时,充满自信地与客人下棋以表示镇定。当前方送来捷报,他看后知道秦军大败,脸上仍没露出一点高兴的样子,接着与客人下棋。客人问他战报写了什么,他只是淡淡地说:“小儿辈退敌耳。”等到下完这一局棋,把客人送走后,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高兴,在进屋跨门槛时,把木拖鞋的底板都碰断了。可见他不愿在人前太露,抑制了内心的激动,表现出了很深的涵养。

  一个领导者,应当是个智者,智者就要善于把握自己的言行分寸。凡事不可不认真,又不可太认真。智者懂得难得糊涂的真正含义。因此,我们要学点无为而治的老庄哲学,学一点“淡”,学一点“静”,再学一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