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古诗词【通用合集】

时间:2023-05-23 16:1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通用合集】,供大家参考。

古诗词【通用合集】

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的古诗词【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的古诗词【通用5篇】一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其中于世界之林独树一帜的当数诗词歌赋了,无论是律诗还是词阙,均有着无穷的魅力。

昔日读梁羽生之武侠小说,吸引我的除了那行侠仗义之事,最重要的是那些诗词歌赋,那仗剑天涯的豪气,落魄荒漠的孤独,幽幽咽咽的情感,爱恨情仇的纠葛,无一不体现在诗词上,或香楼独作,或酒后狂吟,或豪胜剑指石壁,或惨烈指血涂绢,每每令人读罢长夜难眠,泪湿长衫。

后读琼瑶之言情之作,无论清风明月,雨雾朦胧,还是小鸟飞花,烟雨楼台,均有诗,有词,有歌,兴奋时读来喜之不尽,悲伤时曰罢肝肠寸断,真是怎一个情字得了。

昨日无事,闲读一作品,文中发现一首小诗,读后觉得味道无穷,再读,却突然发现其中更有玄妙,又读更觉百思不得其解,读罢数遍,突然悟起一番见解,却已失去了自己。

其诗如下: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绿鞠。

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珑玲风髻围环玉,索络虫钗补露珠。

风冷通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初读毫不在意,突然看到最后一句,怎么像起句?倒过来一读,果然也是一首诗: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通冷风。

珠露补钗虫络索,玉环围髻风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院空。

鞠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这一番倒读,倒使我明白了许多,原来,这本是一首巧妙的回文诗,为解诗意,我顺手拿起一本宋词,寻找其中引用之意,突然又发现了一个奥妙,断句读来,此诗岂不是一阙《虞美人》?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绿鞠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风髻围环玉,索络虫钗补。露珠风冷通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正当我暗自得意之时,心中忽然又想起一个问题,既然诗是回文诗,词呢?可不可以回文?略一读,果然倒过来又是一阙《虞美人》!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通。冷风珠露补钗虫,络索玉环围髻风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院空鞠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真是叹为观止啊!

的古诗词【通用5篇】二

揭起《诗经》的封面,你会看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水色河光;
翻开《楚辞》的篇章,你会看到“枭枭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湖波江浪。水性是温柔的,它能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古时候,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是船,所以渡口也就成了友人或恋人依依惜别的地方,而水在此时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是一首送别词,诗人以眼波喻水,以蹙眉喻山,因为有了对水的奇想,使得这首词没有离别的感伤,才脱离了送别词的俗套。水与爱情的关系,似乎比水与友情的关系更密切,翻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能得到证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作者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就在这百草凋零的清秋时节起了相思:她在什么地方呢?她“在水一方”,又“宛在水中央”,心上人若隐若现,朦朦胧胧,让作者魂牵梦萦,写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简单的水,多么神奇啊!水因为富于变化,灵动活泼,也能引出诗人们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苏轼对人生的乐观豁达;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后主绵长的愁绪;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李太白的壮志豪情;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对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的比喻,给后世留了一个深刻的警示;
而孙子从水中悟出了克敌制胜之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水是有灵性的,它可以传递人间难舍之情,可以寄托相思之情,可以抒发迁客骚人对人生的愤懑之情。愿我国的古诗词借着水的魔力能流得更远、更久。

的古诗词【通用5篇】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首曾在课堂上,让我们困扰不已的古诗词,现如今竟成为了传唱于大街小巷的小曲。

一次在公交车上,偶然间听见耳畔边传来一位男孩用他那稚嫩的声音唱出来的一首歌,细听之下,歌词竟然是《月下独酌》这首诗。我走了过去向男孩请教,才知道这首歌是出自于一个叫“经典咏流传”电视综艺节目。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节目,能把难懂的古诗演绎得如此生动?下车回到家,我马上在电视节目里查找“经典咏流传”节目,并点开了第一集开始观赏。电视中的节目在一阵阵优雅、悦耳的歌声中开始,歌词正是由课堂上让我们苦恼难懂的诗词改编而成的,主持人告诉大家:这叫“和诗以歌”,它将这些古诗词、近代诗词配以流行音乐,让我们领略到诗词之美。紧接着,就是一些我们熟悉的流行歌手把诗用唱歌的形式唱出来,在听音乐的同时,这也给了我心灵上的极大震撼力以及发自内心的感概!随着舒缓的音乐、悠扬的歌声使我感受到了:李白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的七分豪气;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三分凉意;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崖的一丝悲情......我从没有过那么深的理解,这难道不就是这个节目的精髓码?--用新的形势,把诗唱出来,唱出诗的婉约,唱出诗的磅礴,唱出诗的高昂……赐于了诗新的生命。我一集又一集地看了下去,听着饱含着各种情绪的歌,积累了各种各样的诗、词、曲……我那知识的天空又一次得到拓宽了!

“经典咏流传”就是这样的一个节目,它用更易让人接受的方式,让观众通过悦耳的歌声去了解古诗,享受诗意,去感受诗中情感,将古诗词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其焕发新生。

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事物,正像这样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走进新时代,我爱这个变化的时代!

的古诗词【通用5篇】四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二)、描写夏的古诗词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四)、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的古诗词【通用5篇】五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