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地缘大战略读书笔记(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地缘大战略读书笔记篇一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旗城镇建设进入大投资、大建设、大发展的一年。
一、城镇总体建设概况
今年,我旗城镇建设投资达11亿元,建筑工程面积共计68.34万平方米,从事建筑业相关人员接近1万人之多。
截止8月底,全旗市政工程建设共24项,投资规模达1.8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已完成投资0.88亿元;
全旗房屋在建开工面积68.34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开工建筑面积增加近4倍。其中:房地产为42.47万平方米,25项,投资3.32亿元,已完成投资2.49亿元;
商贸服务业为14.28万平方米,4项,投资2.14亿元,已完成投资1.07亿元;
公共建筑包括校安工程和保障性住房11.59万平方米,18项,投资1.25亿元,已完成投资1亿元。全旗在建开工建筑面积成为我旗历史之最。从区域视角看,房地产投资价值特点与全市基本一致,从趋势上看,基本平稳。
二、房地产市场开发情况
截止8月底:我旗建成住宅楼24.95万平方米,有2546户;
在建工程 17.52万平方米,有1600户。其中建成住宅楼售出17.20万平方米,1755户;
未售出 7.75万平方米,791户。住宅楼户型面积,90平米以下占32%,90平米—
—120平米占66%,120平米以上占2%。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宜居环境显著提高,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增多,中低档房屋或90平米左右房屋受到青睐。从今年售楼来看,购销旺盛,房地产市场仍具有很好发展潜力。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效应,足以吸引更多投资者目光,整体发展环境看好。
三、房地产市场价格情况
2011年市场售价平均为2006元/平米—2127元/平米,同比上涨22.3%—29.7%。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
1、建筑材料,尤其是红砖、沙石价格上涨。2010年红砖350元/千块,多孔红砖520元/千块;
而2011年红砖450元/千块,多孔红砖750元/千块,分别上涨28.6%和44.2%。2010年片石50元/立方米,碎石54元/立方米,中粗砂31元/立方米;
而2011年片石68元/立方米,碎石70元/立方米,中粗砂34元/立方米,分别上涨36%、29.6%和9.7%。
2、人工价格大幅上涨。2010年人工价格是110元/工日(综合),而2011年是198元/工日(综合),涨幅为80%。
3、其它材料也同比2010年上涨3.2%(建筑安装材料综合价)。
4、工程造价同比上涨22.3%。2010年普通砖混结构住宅楼(毛房)工程造价890元/平米,2011年为1088元/平米(不包括地价)。
5、拆迁和土地等其它不确定因素也增加成本。通过成本看房价,投机炒作因素不存在,价格也不虚高。
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旧区改造个别住户漫天要价,未能予以配合支持,给房屋征收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二是原有住宅“小区”规模小,物业服务公司没有形成有效管理氛围,售后服务跟不上,整合社团或小区物业启动难度大。三是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站5名工作人员中只有2人为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力量与建设规模不相适应。再加上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差,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缺乏。
为了圆满完成我旗今后的城镇建设任务,我们会把以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逐步解决。
地缘大战略读书笔记篇二
《地缘大战略》读后感
很长时间没有读过这样的一本书了,他使我很震撼,读后意犹未尽、感触很深。我极其强烈地为大家推荐这样一部著作——《地缘大战略》。此书是今年刚刚发行的,作者名叫丁力。其人不过一介布衣而已,但是他花费了6年时间,为当代全中国人献上了这样一部巨著。个人严重赞同一些人对于此书的评价:这部巨著,对于地缘政治、地缘文化、地缘经济的描述,不光是填补了我国学术界的一项空白,更对于对这一理论颇感陌生的国人来说,极有启示价值。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尤其是它打破了一个学术禁区,改变了目前学术理论只能由学术中人书写的现状,回归到“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它具有让广大国人第二次“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意义。
总之,这是一部我和很多人(包括有良心的批评家和有责任心的学者)极力推荐的一部著作。十分值得一提的是,此书的作者名叫丁力,毕业于南京大学,其人没有正式工作,仅仅是长期一边打些零工一边坚持写作,从2003到2009年,历经艰辛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此书作者虽然只是一介布衣,但是却写出了一部连当今中国学术界都难以完成的巨著。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世人震撼不已。
虽然这部著作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学术领域的东西,但是由于此书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大多通俗易懂,故丝毫不会妨碍一般的群众对于其主要内容的理解。可以说,我从此书的自序部分开始就被深深吸引了,以至于废寝忘食数日便拜读完毕。此书的章节结构设计十分人性化,绝对适合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最为关键的是,此书以其
丰富的内容、开阔的视野、思辨的论述方式、客观的分析方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展开眼睛看世界”的绝好机会。虽然大家如今各有各的繁忙生活,或多或少都得为了各自的目的不停奔波,少有时间去关注一些比较“学术”的事情。但是,今日的各位只要愿意挤出一定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把这本书全部读完,我保证你从这本书中所收获的一切绝对可以在你今后的日常生活之中发挥作用,令你受益匪浅。
我坚信,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有必要去好好阅读这本书,因为它将会带给你太多太多的好处。我敢这么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曾经长期通过网络与广大网友广泛的交流,因此书中包含了无数无名国人的智慧(作者在序言就已指明了这一点,所以无怪乎作者能够写出这样的一部巨著,当然,此书所包含的广泛智慧全部是由作者一点一点辛辛苦苦整理出来的。)总之,任何一个当代中国人都应当阅读此书!其所能够带给你的好处绝对远远超乎你的想象。最后有必要说一下,本人基本上赞同此书中的所有观点,此书已经带给了我无与伦比的收获,我在此渴望能够有更多的国人分享到这笔伟大的智慧财富!
地缘大战略读书笔记篇三
《乡土中国 血缘和地缘》读后感
互不认识的陌生人依然具备相当程度的地缘乃至血缘关系,这大概是我读了《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一篇最为直观的感受了。
在理解这篇的时候,我们依旧要从历史的纵向角度来看,在以前缺乏变动相对稳定的社会里,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由此形成血缘社会。简单理解就是血缘关系越为亲近的,获得的权利越多,承担的义务也越多。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
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
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
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人们的许多角色都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因而是先赋的,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就属于先赋角色。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这与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密不可分。
然而,这种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因此社会关系的负担也就加重了。
金钱上的往来最好不要牵涉亲戚,这句话注解了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故而,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而地缘又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于此我们可以洞悉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的比较意义。第一,在身份社会,出身是人们获取特权的主要途径;
而在契约社会,契约是设定人们权利义务的常规手段,契约的本质是当事人自治,在身份社会,只要出身好即使不作任何努力也能获得种种特权,而契约社会主要依靠的是当事人自身的努力,它能激发和维持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在身份社会,人分三六九等,这其实就是在人与人之间自设藩篱,使社会分崩离析;
而契约社会,是一个平等社会,正是因为是一个平等社会,因而又是一个交往的社会,契约社会作为一个平等交往的社会具有封闭的身份社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身份社会是一个人治社会。身份社会处处讲究身份,其目的是拔高少数有身份的人,而贬低绝大多数无身份的人,身份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表现,也是维护人与人之间不平等最有力的工具;
契约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社会关系契约化是步入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第四,在身份社会,人们奉行的是一种宿命论哲学;
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无可改变,只有听天由命。在契约社会,人们推崇的是一种竞争论哲学。不讲身份,人人平等,自由发展,通过自由订约去设定自己的权利义务,去谋求自己的发展,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和前途。
总之,上述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的比较意义表明,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看,身份社会是一个落后的社会,契约社会是一个进步的社会,身份社会进化到契约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看过费孝通老人家的这篇文章之后,感觉世界变得很小了,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具有血缘或地缘的关系。正所谓“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
地缘大战略读书笔记篇四
地缘战略学是现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战略理论,该学说缘于古希腊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狄米斯托克利,在学科分类上,有过广泛的讨论,甚至认为地缘战略学仅仅是一个介于地理学与政治学的边缘理论。事实上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地缘战略理论从来都不是一门价值中立的理论,而是体现出不同民族或者不同国家在对外政策问题上特色鲜明的抱负,即地缘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收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同时还收到其主要思想家代表的特定民族或者特定国家的对外政策关切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导致多种理论的理论依据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
德国地缘政治学
一战后德国出现了以卡尔·豪斯浩弗为首要代表的“慕尼黑学派”。与那种主要关注在全球封闭体系中反复出现的经典地理政治学不同,地缘政治学首要特征在于明确将现代民族国家看做一种在有限的地理空间中寻求生存的有机体。从根本上说,地缘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体现了“达尔文主义”对当时社会科学的重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同日耳曼民族的终极使命感结合在一起导致的主要后果就是使地缘政治学带上了极为明显的地理决定论的色彩。
地缘政治学确切地说包含了两大根本主题:一是为身处列强重重包围中的德国、尤其是一站结束后处于凡尔赛体系重压下的德国,寻找摆脱各种外在的枷锁以及适合其最终成长为世界强国的发展道路;
二是为德国最终能够成长为世界强国而教育民众,从而使他们能够具有某种足以与世界强国地位相称的空间意识。地缘政治学对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政策是有一些影响的,毕竟两者都是达尔文进化论关于社会科学的体现。所以虽然这两者并不完全一致的,但是地缘政治学固有的那种赤裸裸的地理决定论色彩同样使其在二战后遭到了人们的普遍唾弃,而造成地缘政治学带有强烈决定论色彩的根源,是它与1848年后逐渐形成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尤其与日耳曼民族对现代欧洲负有的终极使命感过于密切的结合,而正是这种结合注定了地缘政治学的生命力无法持久。
海权论和陆权论
美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是海权派地缘战略理论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认为,地缘优势在海洋方面,海上力量对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任何国家或国家联盟如果能控制公海,就足以控制世界财富, 进而统治全世界;一个国家要成为海洋强国需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天然良港,较大的领土面积,一定的人口数量,适宜海洋事业的劳动者素质和优良的政府体制;控制海洋和海上交通线是国家海洋政策和海军战略的主要目标;与敌海军舰队决战并消灭之是夺取制海权的主要方法,确保制海权必须采取有效的海军战略.然而英国地理学家和战略思想家麦金德则认为,世界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岛,欧亚非、南北美、澳洲(大洋洲),其中欧亚非洲是其中一块最大的陆岛,他称之为“世界岛”.他认为,在这块世界岛上居于顶端部分的欧亚大陆, 是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地理中枢,因此他称之为全球的“心脏地带”.心脏地带大体包括东欧平原,东西伯利亚平原,中亚和中国西北.麦金德提出了三句影响深远的名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海权论和陆权论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由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变动趋势对海权与陆权两者间力量对比的潜在含义,二是海洋国家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手段来应对大陆国家的有力挑战。这两大主题根本上体现的乃是几个世纪以来英美在对外政策上的传统恐惧感,即历史上的主导性海洋强国对某个单一强大强权控制大陆及由此而丧失海洋优势的恐惧。尽管美国在二战后取代了英国而成为主导性海洋强国,但美国同样继承了英国的传统恐惧感,正是这种恐惧使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与历史上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并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这两种政策的核心都是防止在亚欧大陆上(尤其是西欧和东亚)出现一个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家,而这点实际上也正是经典地理政治思想界定的主导性海洋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
边缘地带论.美国学者斯派克曼根据美国的战略需要和心脏地带已被苏联控制的现实,对“大陆心脏论”作了修正,提出了地缘战略学中的“边缘地带论”.认为地缘优势在欧亚大陆和近海之间的边缘地带;“谁支配着边缘地带,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斯派克曼认为边缘区,是争夺世界的锁钥.边缘地带论对美国政策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其表现在冷战时期由于苏联的势力影响到“心脏地带”以及东欧与亚欧大陆的边缘地带,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政治体系,其政治力量不可一世。美国仰仗着在二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军事实力,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介入“心脏地带”干预土耳其、希腊事务。可以说“心脏地带”学说中所说的内外新月形地区都在其控制之下,使美国主宰世界的机会到来。“边缘地带”学说的驱使下,开始拉拢英国等西欧国家,提出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在欧亚大陆外围建立政治军事同盟体系,在西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亚洲与日本的安全条约,与东南亚的集体防务条约,到中东的中央条约组织,对苏联形成包围,阻止苏联控制心脏地带,进而统治欧亚大陆。然而新中国的成立与中苏建交,使得苏联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担心中苏结盟控制亚欧大陆,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并积极加强与日本的战略伙伴关系。
另一方面,美国还保有马汉所提的“海权论“,其理论体现在美国的海权思维上。在冷战时期,美国在马汉的“海权”战略思想的影响下建立了强大的舰队,它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海域取得绝对优势。美国依靠像巨人一样强大的海上舰队建立了庞大的海上霸权。但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原来的海上战略已经不适宜现在的局势。为了继续其海上霸权必须改变策略。加强与别国的合作,是维护美国利益。美国一直以来的作战方式表明,美国强调在尽可能远离其本土的地方防止战争,打击恐怖主义,其目的是实现其本土的绝对安全。为了其自身的安全,美国的舰队就必须前沿部署到别国内。控制海湾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向海湾地区派海军部署舰队,以威慑伊朗和中东的宿敌。在太平洋地区增加战斗力量,遏制俄罗斯和中国以及潜在的敌人。继续在西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部署战斗力量。
美国为维护其霸权地位,极力主张北约东扩,进而加强对欧洲的控制。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其势力范围,加紧建立一个单级世界。因此,美国极力主张北约东扩,尽可能快地把东欧国家列入西方的地缘政治范围。这样一来,可以起到牵制欧洲联盟并向该地区施加影响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力量并遏制俄罗斯的重新崛起。
冷战结束后,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美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亚太地区,其军事政治活动和手段也随之展开,如频频在亚太地区进行军事演习,大举增兵亚太,加强与日韩澳等亚太军事同盟的关系等。
美国推行的“经济私有化、政治民主化和市场自由化”不但把伊拉克纳入了战略轨道,也经一步加强了其对伊朗的遏制,推进了其向中亚的渗透步伐,实现了对俄罗斯等大国的战略围堵。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拉之间的冷战联盟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美国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战略,继续把拉美国家纳入以它为首的新体系内,以便适应新时期的美拉合作。美拉之间在经贸合作上取得了巨大进展,在安全领域也加强了合作,如美国在哥伦比亚的安全合作、美国与古巴之间的关系都得到了改善。非洲虽不处于美国对外战略的中心地位,但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和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美国对非洲的关注日益增强。美国重视非洲,也是为了牵制欧洲和中国在非洲影响力。
中国主要的地缘战略思想
中国地缘战略思想异彩纷呈,这里只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以服务于当今中国的地缘战略实践。中国古代地缘战略思想中国的地缘战略思想和实践,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贯穿于以后的各个封建王朝.在古代,多兼并,统一战争和王朝更迭战争,孕育了丰富的地缘战略思想和实践.1.合纵连横。合纵和连横都是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地缘战略思想.合纵连横使用的手段,是依仗实力,实施又拉又打的利诱与威慑。其实质是根据当时的地缘政治形势,依据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问的利害关系,在国家之间实力对比基础上,趋利避害,交替运用利诱和威慑两种手段,通过不同形式的联合,争取同盟,分化敌人,来改变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结构,以改善国家的战略态势和安全环境,达到大国称霸,小国保全的战略目标。远交近攻战略是战国时期范睢向秦昭王提出的着名的地缘战略思想。是一种非常有见地的地缘战略思想,深为后人重视和推崇.其实质是利用矛盾各个击破之策;是循序渐进,分阶段实现战略目标之策;是善于选择敌手,一个时期集中力量只打击一个敌人,避免两面树敌和两线作战之策。远交近攻结成临时联盟,最是“连横”的一种表现,一般属于进攻性谋略,但对于我们今天的国际地缘战略斗争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中国近代地缘战略思想海防,塞防并重。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列强坚船利炮所攻开,中国国土沦失,山河破碎,边防洞开,中国边疆出现了全面危机。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海防,塞防”并重.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的战略方针。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基于中国领土三面接陆一面临海的特征,确立了陆海空三权并重的地缘战略,认为中国国防的方针在“陆防”,提出建设强大陆军的陆权思想;根据中国长期重陆轻海导致海权沦丧的教训,提出了保卫中国海权的思想;根据航空技术发展,提出建设现代空军保卫中国空权的思想.为贯彻陆海空权并重战略,提出了一系列计划设想。孙中山对空权重要性的认识,在中国实为第一人。
3.建国后地缘战略思想建国后具有深远影响的地缘战略思想,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根据我国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形势提出的战略和国防思想。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一条线”,“一大片”.6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是当时世界的主要威胁,也是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同时,中美关系开始走上和解之路。在这一背景下,1973年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的地缘战略。把处于同一纬度线的国家(美, 日,中,巴,伊朗,土耳其和欧洲)连成一条战略线。后来,毛泽东在1974年提出“一大片”的思想.即除上述一条线上的国家外,还要把这条线外的亚,非,拉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苏联的霸权主义行径。“一条线”,“一大片”的思想突破了以意识形态区分敌友的思维模式,将国家安全,利益作为制定对外战略的基点,从地缘政治角度来判断敌友。这一思想的转变,是中国对外战略走向成熟的标志, 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个世界”毛泽东在1974年指出,现在世界上存在相互联系又互相矛盾的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中国,亚洲除了日本,整个非洲,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不以政治制度,意识形态,阶级标准来区分敌友并划分国际斗争战线,更多地从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来划分不同阵线。明确区分了敌,我,友,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和国防战略提供了指南。“东西南北”和平与发展。“东西南北”是邓小平用地理概念对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高度概括。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南美贵宾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主张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东西南北”理论用简单的地理语言精辟地概括和揭示了国际各战略力量的地缘政治格局,抓住了世界的主要矛盾和时代的本质特征,得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结论。这一理论把国家的发展问题置于核心地位,强调为此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特别是周边和平,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国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地缘战略继承了传统中国地缘战略思想的合理内核,追求国家的安全和和平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
地缘大战略读书笔记篇五
地缘政治学方面的书 交通管理方面的书
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中心和外围分析92 欧洲共同体222 功能主义258 地缘政治学268 国内殖民主义316 “我国的地缘政治及其战略研究”研讨会综述
倪世雄 黄仁伟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赵可金副教授认为,任何政治现象必然存在于特定的空间,地缘政治 是地理空间和政治权力交互运作的产物,地缘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治在空间如何展开。关于地缘政治结构的力量:批判与建设 陆权海权空权
国际系统的进程主要指国际制度和国家间力量的组合。哈尔福德麦金德的“陆权说”
中国千年外交与地缘政治(袁南生)
中国式古代东亚文明的中心,近代帝国主义列强角逐的战场,美国在亚洲的驻军,以及和东南亚、东亚一些国家的同盟关系,体现了美国“全球主义”的地缘政治战略,美国极力维持各地区的平衡,从而阻止有可能完全主导某一地区的大国的崛起,防止其挑战美国的单极霸主地位。中国的地缘文化战略(潘忠岐 黄仁伟)
所谓地缘战略就是“利用地缘关系及其作用法则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地缘文化战略,是指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地缘文化空间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和资源,应对核心挑战与威胁、维护国家利益的总体构想。冷战结束不仅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 格局,而且改变了地缘文化格局。亨廷顿根据历史学家的既有研究,并结合冷战后的最新发展,确认了6种现代文明(印度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日本文明、东正教文明、中华文明和 西方文明)和2种可能的候选文明(非洲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在
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南太平洋地区和以东正教文化为主的中亚地区,中国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较弱,它们至多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次级空间。在周边层次上,“大中华儒家文化圈”是中国地缘文化发展的首要空间。
新地缘政治结构的功能定位:国际主义的跨国性合作(张微微)
一、建构新模式: 结构功能视角的地缘政治学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政治分析的一种研究方式,它集中研究政治体系 履行的功能以及实行功能的结构。是20世纪60年代最盛行的政治学理论分析模式之一,这种理论框架提出了政治体系、结构、文化、功能和角色等新的概念术语代替传统理论中的国家、权力等政治学术语。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分析每一特定体系中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并假定,如果一个体系持续存在或得到适当维护的话,那么它就能完成一些必要的功能,在这种意义上,“功能”就能使系统保存或永存下去。“结构”则可能是一些有关角色的组织结构。代表人物阿尔蒙德沿着“政治体系”、“政治结构”、“角色”的顺序对政治系统做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他认为,政治体系由相互作用的政治结构组成,结构是政治体系和功能的载体,没有结构就无所谓功能和体系。
政治结构又由 “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角色组成”,所以,政治角色是政治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政治结构是整个政治体系的载体和内容,而 “政治功能指的是政治体系发挥的基本作用”。也就是说,功能是体系和结构的属性,没有功能的体系和结构都是没有意义的。阿尔蒙德将政治结构的分化视为政治发展的一种表象,在结构功能主义的范畴中,政治结构 分化是政治体系在受到环境变化的挑战和压力时在结构上作出的协调性变化。重建的地缘政治结构应该是以海陆联合的全球结构和合作性区域结构,以及过渡于二者之间的区域间合作结构为主要内容
geopolitik 《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英国 杰弗里帕克著 刘丛德译 新华出版社 2003年1月第一版
第一章:时代的属于: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在19世纪引起来大的争议,因为主张接入国家政策的现实事务。德国纳粹利宣传领土扩张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把纳粹主义意识形态输入到地缘中,这是地缘政治学被唾弃的直接原因。
20世纪70年代,“新地缘政治学”诞生,基辛格将地缘政治属于引入到外交政策的论述中。地缘政治学:从语义学上将,表达了政治行为和这种行为产生的地球环境间的某种特殊关系的术语。涉及到政治科学与地理学
拿破仑:国家政策取决于其地理。德温特惠特尔西任务地缘政治学的教义旨在“使政治地理学服务于这一或那一特定国家的目的”。
新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宗旨是为了增添合法性。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分析手段是政治地图,其方法是包含于对其特性的考证之中,借此理解其所揭示的现象和滋生其形态的过程。世界政治舞台的各组成部分被视为空间客体,其相互作用构成空间现象,其相互作用构成空间现象。根本目标是了解整体地缘空间和任何既定时间里在其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过程包括,首先对基本空间客体自身特征的考察;
其次要探视空间客体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空间模式,这包括对不同地理空间区域中相互作用模式差异性的观察;
最后将地缘政治空间做一个整体的分析,从而确立对全部特征的判断,从实用主义出发的地缘政治学: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和70年代的法国、第二章:地缘政治学的缘起
瑞典政治学家鲁道夫契伦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国家作为空间范围的科学”,即国家作为空间的一个地理有机体或现象的理论。
:国家是领土组织的基本单位,国家是“凌驾于个体之上的人”,正是国家观念构成了全球战争的根源。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政治地理学》:国家作为有机现象遵循其领土增长和发展的原则。他考察了国家的特性,认为国家是维持秩序,防止混乱的惟一保障。
政府组织:英国的“全国地形测量局”和法国的“军事地图测绘局”。这样的政府组织的存在证实了官方绘制地图的军事目的。
麦金德19世纪末期英国新地理学的开创者,《世界区域》《历史的地理枢纽》,海权国家处于优势地位的时代行将结束,路权即将回归。达尔文主义者关于竞争生存的观点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第三帝国是要使德国成为欧洲的霸权民族。第三章地缘政治学的衰弱
是“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强化军事同盟,企图保持绝对军事优势,以便实现“单极统治”。在战略通道上,美国谋求控制世界能源的生产和运输通道,1986 年,美国宣称要控制全球 16 个战略要道,冷战结束后,美国更加大了对战略通道的影响和控制力,为此,还专门构筑强大而严密的军事基地体系,形成了足够的威慑力量。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防范和遏制中国,正忙于经营一条所谓的“太平洋锁链”,企图构筑一条东起阿留申群岛,西至波斯湾的上万公里长的超长防线,为此,还加紧拉拢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企图将它们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亚太通道安全合作、东北亚海事安全合作、亚太军事安全合作、东盟国家海上安全合作、中美海事安全合作、加强合作维护安全等 6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