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卫健委统计信息【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11 17:2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第1篇“目前,全国107家妇幼保健院联合参与共建的妇幼保健信息服务网正在紧张地筹备当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信息管理部主任汤学军在忙碌中流露出一丝兴奋。经过近几年来的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卫健委统计信息【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卫健委统计信息【五篇】

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第1篇

“目前,全国107家妇幼保健院联合参与共建的妇幼保健信息服务网正在紧张地筹备当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信息管理部主任汤学军在忙碌中流露出一丝兴奋。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信息化在全国妇幼保健卫生行业的作用和影响已悄然生变:2002年,妇幼保健中心成立之初,全中心的经费都少得可怜,更不要提信息化部门了。

5年时间过去了,妇幼保健中心信息化工作已是大不同,信息化预算和投入逐年增加,行业信息标准体系初步确立,并在多个地区开展应用试点。最重要的是,全行业的信息化意识已发生重大转变。

一张白纸从零开始

汤学军总是开玩笑说:“自己一直是在搞妇女工作。”作为目前正在攻读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系的医学博士,汤学军在临床一线工作过,也搞过科研项目。1996年,汤学军前往武汉计生委工作,负责计生委信息网络的规划和建设。随着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成立,汤学军又被调到北京来负责全国妇幼保健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汤学军介绍,中国是人口大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生殖健康水平更加突出。尤其是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信息化管理不但可以促进妇幼保健工作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还可以方便妇幼保健医疗服务就诊的自主选择。各项基础数据可以即时统计和生成报表,有利于总结经验、开展科研、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妇幼保健工作涉及妇女儿童的各个生命阶段,包括围婚保健、孕产期保健、儿童期保健、青春期保健、育龄妇女非生育期保健、更老年期保健以及妇女儿童健康问题等各个方面。而每一项妇幼保健工作都是以大量的服务对象个案信息为基础,需要逐级记录、整理、分析和上报,并长期跟踪服务。同时,妇幼保健服务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还涉及许多相关部门的业务配合与协作,如助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以及计划生育、公安、民政等非卫生管理部门。

1997年,汤学军在负责武汉计生委信息网络的规划和建设时,投资达到了3000万元,但是各区计生委当时连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都没有,整个部署和规划都是边学边干。2002年,到了妇幼保健中心之后,信息化基础也是一张白纸,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通过研究学习卫生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年~2010年〕》,汤学军认识到,目前的妇幼保健信息化在各项基础条件方面尚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要求,还不能及时反映和很好适应社会对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于是,汤学军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加强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的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以此来为增强各级妇幼保健管理与服务的功能和质量,促进妇幼保健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高妇幼卫生工作的科学决策和应急指挥能力。

标准出台少走弯路

汤学军认为,妇幼保健工作的高效开展和科学决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但是汤学军也同时表示,由于我国妇幼保健领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滞后于医院、疾病控制机构等卫生行业其他部门的信息化进程。各地妇幼保健机构缺少信息化实践经验,尤其缺少国家标准和规范的指导,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部署,缺少与相关业务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大量重要的信息资源由此形成“信息孤岛”,海量的信息资料甚至变成信息垃圾。

“信息化是我国妇幼保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先行,必须尽快研究和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满足基层妇幼保健服务和管理需要的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标准体系。”汤学军说。

2004年5月,国家妇幼保健中心受卫生部信息办自筹资金委托,组织启动了《中国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研究》项目,全国18个省市妇幼保健机构共同参与了课题研究和试点应用工作。经过3年多的工作,妇幼保健行业首批基础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建立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终于完成。并在苏州、厦门、佛山、武汉等城市试点,对项目研制的各项标准规范进行实践检验。2007年,标准成果通过了卫生部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了首届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初审。

共享与标准同行

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制订卫生信息化标准,将“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作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的基本前提。所以,在制定妇幼保健行业信息化标准的过程中,汤学军还同时领导开展了妇幼保健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

“SARS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各级数据共享的重要性。”汤学军介绍,“目前妇幼保健行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大平台:内部数据直报平台、内部政务平台和公众信息门户网站平台。这三个平台的应用内容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共享,几级平台之间数据实现纵向共享、上报共享。”

汤学军强调,在目前国家对妇幼工作投入相对薄弱的时候,省级以下的很多妇幼保健机构并没有条件去投入很多的经费用于建立各自的信息系统。通过上述三级平台的数据共享,可以在短时间内带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让大家尝到数据共享的甜头,就能起到像孵化器一样的效果。各地省级平台、市级平台相继建起来后,虽然各自都是独立的,但并不孤立。”

“光杆司令”的人才计划

全国妇幼保健行业有3000多家县级以上机构,30万从业人员。但是当初刚开始搞信息化的时候,汤学军说只有他“光杆司令”一个人。

“2003年,中国卫生妇幼信息学协会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时候,在全国150个委员中,属于妇幼保健行业的就我一个,而且只是一个兼任委员,连一般的常委都不是。”汤学军笑着说,“我当时有些不服气呀,很多省市级妇幼保健院年收入几亿元,我却只能和县级人民医院信息科主任一样当委员。”

不过汤学军坦言,当时了解妇幼保健行业信息化的专门人才的确很少,尤其是既懂得妇幼保健行业业务,又对信息化建设了解的复合人才匮乏。

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第2篇

卫生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陈啸宏从医改工作和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局,阐述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要继续围绕卫生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做好总体设计和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动员社会力量,促进卫生信息化的实际应用,为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做出更大贡献。

陈啸宏在发言中肯定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他在大会演讲中表示:“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平台建设成效明显,部分省建立了省级信息平台和区域信息平台,实现了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和跨区域医疗信息协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和影像诊断信息系统加快了建设。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基本实现了院内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一些地区和医院积极开展居民健康卡的发放和应用,在方便群众预约挂号,提供优质、高效、连续、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成效显著。可以说卫生信息化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和便民惠民服务,有益地促进了医改的深入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医疗成本控制,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实现了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此次大会是近年来卫生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是卫生信息化工作的深入交流,必将为卫生信息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陈啸宏在发言中还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捉住机遇,推动卫生信息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是要以需求为导向,强化卫生信息化为民服务的功能定位;
三是要以完善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加快推进各业务系统的协同;
四是要统筹推进重点工程,尽快实现卫生信息化的整体功能效用。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建设智慧卫生,创造健康生活”的报告。报告指出,随着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信息化已成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医疗保障、计划生育服务和卫生综合管理等各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近年来,卫生信息化已在实现便民惠民措施、支撑卫生改革、提高监管、监测、评价能力和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会将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民政部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发挥学会社会组织的作用,为政府、用户和厂商的合作搭建活动平台,配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完成好研究、交流、咨询和培训等各项任务,创新卫生信息化服务模式,做到以人为本,互联互通,建设智慧卫生,实现助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目标,为全国人民创造健康生活。

全力实现“卫生信息梦”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做了题为“智慧卫生 信息惠民”的报告,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和重点任务要求、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展与挑战等内容进行了报告。指出在全国卫生、计生资源整合的新形势下,通过实施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即搭建部级、省级、地市级(县级)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管理等业务的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全员人口等数据资源库,建设一个国家卫生专网,重点加强信息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以居民健康卡为载体,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便民惠民、保障健康”的“中国梦”之“智慧健康梦”。

孟群在发言中强调:“‘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要求信息化建设主要围绕四点开展: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要积极推广医保就医“一卡通”,方便参保人员就医,把信息化作为提高基本医保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快建立具有复合功能的医保信息系统;
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普遍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到2015年实现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
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要加强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优化服务模式和服务流程,普遍实行预约诊疗,改善就医环境,明显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并发展面向农村基层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
要加快推进标准建设,进一步实现互联互通,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信息的互联互通,方便群众就医。”

孟群在总结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时,就八项内容进行了介绍: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电子健康档案快速发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初具规模,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显著,信息化创新医疗服务新模式,信息技术提高卫生应急和管理能力,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卫生信息标准促进实现互联互通。

值得一提的是,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各省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区域平台实现了省级平台间的互联互通,上海、北京、云南等省实现了全省跨地域信息交换共享。

在卫计委调查的12个省中,9个省已经建立了省级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卫生信息的共享交换、统计分析和辅助科学决策。在接受调查的147个地市中,62%已建立与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了健康档案调阅、双向转诊、重复检验检查提示、绩效考核等业务应用。在全面推进的居民健康卡工作中,区域发卡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已经确定了15个省市为试点地域,增加了大型医疗机构的发卡模式,居民健康卡的便民惠民效果已经显现。

在谈到未来面对的挑战时,孟群说:“数据质量和利用有待提升,标准的推广急需有效的激励机制,在经费投入上缺乏长效的保障机制,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严峻,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人才,全行业技术开发能力有待提高,所有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着力建立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管理、卫生监管四大体系,以有效提高业务能力,实现覆盖整个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采集和管理。众所周知,‘35212’是信息化发展的蓝图,而原卫生部和原卫生计生委合并后将实现资源整合,增加了计生系统的原计生资源库后的蓝图将变为‘36312’,我们的工作将围绕这一蓝图有序展开,并最终实现‘中国梦’之中的‘卫生信息梦’。”

交流成绩共话未来

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第3篇

践行大健康

会议以“智慧互联大健康、融合创新见未来”为主题,从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医疗健康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分级诊疗等方向,全面解析了信息技术在未来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与发展趋势,体现了大会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作用,以及持续推进云大物移、人工智能等相关应用、技术与医疗健康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宗旨。

健康报社副社长肖景丹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院副院长谢冰代表主办方致辞,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原副主任王才有和北京大学教授、IEEEVTS北京分会主席焦秉立主持了开幕式全体大会。

据了解,目前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存在资源统筹和整合利用不足、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亟待加强、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滞后、专业机构不健全及人才总量不足等问题。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将着眼加快建成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工程、基层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智慧医疗便民惠民工程和健康扶贫信息支撑工程五大重点工程。

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恭伟、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分别就全民健康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大智移云时代的智慧医疗为主题做了大会主旨报告。

周恭伟在报告中说,国家卫生计生委围绕13大重点工作任务,制定了加快建成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工程、建设基层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智慧医疗便民惠民工程、建设健康扶贫信息支撑工程等五大工程,来着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践行大健康理念,核心就是要树立大健康理念,要以治病为中心,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的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也就是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周恭伟说。

区块链护航医疗数据安全

邬贺铨院士则从技术应用方面分析了未来医疗健康领域创新技术的应用。他讲到,“现在是一个计算无处不在的时代,软件定义一切,软件包容万物,连接随手可及,宽带永无止境,智慧点亮未来,服务以人为本,助力智慧及精准医疗。”从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宽带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展现智慧医疗未来的场景。当前,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是医疗领域永远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随着互联网移动医疗时代的到来,医疗行业面临严重的数据安全问题,也许来源于医师的失误,黑客的攻击,或者实时编辑过程中没有及时更新电子记录,患者可能遭遇各种健康、精神和经济损失。

邬贺铨介绍说,区块是包含时间戳的数字资产交易信息数据块,区块链是由密码关联的区块串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也可称为分布式账本。区块链(Block Chain)是比特币技术中的核心部分,能够实时核实和记录所有交易,维护数据的可靠性,有助于避免医疗行业误诊或恶意修改数据的行为。

“目前的医疗网络,所有数据都汇总到一个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服务器管理者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可能使用其存储的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由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其所有传输的数据都经过严格加密,用户的数据和隐私更加安全。区块链能够收集和整合医疗过程中的所有数据,所记录的每一次诊断治疗和其他医疗行为都有时间戳,事后不可改变,确保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在医患之间建立起信任。”

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制定“医院信息化建设指引”,预计下半年能够出台。

多点发力 各方协作

北京市卫计委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则从电子健康记录共享的实践与思考方面,分享了电子健康记录共享在未来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与国家规划制定中的重要作用,希望移动医疗的出现,能在下一步电子健康记录分享带来新的突破。

湖北省卫计委信息中心主任肖树发从服务医改、惠及民生的高度,讲解了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在推进医改实践中的助力。河南省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王永峰从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实践,展现了未来发展的前景与期望。

大会得到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七乐康、蓝卡健康集团、IBM、健客网的支持,也带来了最新的技术应用演示。中国移动以服务健康中国发展的战略愿景,依托技术资源的优势,展示了在医疗健康领域远程医疗、智慧医院、分级诊疗、健康管理4大业务领域的应用案例;
中国联通建立了医疗云基地,着力于医疗信息化云化之路的推进与服务;
七乐康以全新的医疗生态平台打造的互联网医院,通过融合与创新,实现医疗的无界限;
蓝卡健康集团则通过互联网平台强基层、扶基层,以支撑家庭医生签约及分级诊疗的实现;
蓝色巨人IBM是全球领先的ICT公司,一直在引领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次会议IBM带来了认知医疗的最新实践,为医疗与健康构建有效的连接;
健客网则从医药电商的角度发力互联网医院,向与会观众分析了互联网医院的赢利模式、医药电商的助力和健康网的互联网医疗探索。

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第4篇

居民健康卡是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框架提出的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三级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跨系统、跨机构、跨地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所必须依赖的个人信息基础载体,是计算机可识别的CPU卡。居民健康卡将集社保卡、新农合一卡通、医疗机构就诊卡于一身,记录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所有医疗信息。居民健康卡就是结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任务和要求,在本地开展居民健康卡建设试点;
确保居民健康卡在卫生领域的通用及开放性,在保持主要功能、标准规范、密钥体系、管理主体都不变的前提下,鼓励与市民卡、金融卡等其他公共服务卡多卡合一,促进一卡多能,方便实用。

2012年,为优化就医流程,降低医疗费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原卫生部开始在全国推行居民健康卡项目建设,居民健康卡也被誉为惠民便民卡,它也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惠及民生的集中体现。2012年,随着居民健康卡发卡和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又在标准规范体系和密钥管理系统、产品备案工作和卡管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基础性建设的进展。原卫生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工作的通知》中确定了居民健康卡建设的目标要以新农合参合农民、新生儿(儿童)、职业病高危人群、无偿献血者等4个重点人群和大型医疗机构为突破口,到2015年底,使居民健康卡发卡率达到75%以上,初步实现跨机构、跨地区就医“一卡通”,到2020年,基本实现人人拥有居民健康卡。《通知》中规定,各地要结合当地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情况,大力推进参合农民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和推广工作。已发放新农合“一卡通”的地区,要有序衔接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合理利用前期投入和现有资源,逐步从新农合“一卡通”过渡到居民健康卡;
未发放新农合“一卡通”的地区,要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发卡形式,加快发放居民健康卡,同时满足新农合的功能需求。

居民健康卡建设的目的是实现患者持卡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都能实现一卡共通,这样的目的决定了各省内部的各级医疗机构之间,以及省与省之间、省与国家都要实现各级平台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仔细分析目前原卫生部设定的各地试点,无一不是区域平台信息化建设走在前列的省份和地区。

试点先行与标准保障

2011年原卫生部决定启动居民健康卡工作,原卫生部确定了居民健康卡的技术路线,研究制定了六大类十五项的标准规范。2012年3月1日,全国首批居民健康卡在河南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辽宁锦州市、广东佛山市同步举行发卡仪式。河南省是唯一的省级试点地区。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出席了河南省的首发仪式。

2012年5月28日,卫生部又批复河北、黑龙江、上海、江苏、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和新疆等11省(市)选择部分地区作为第二批居民健康卡建设试点。除已推广地区外,重庆、黑龙江、河北、湖南等地也列入了试点省区。另外,以参合农民、新生儿、职业病危害人群、无偿献血等四类重点人群和大型医疗机构发行应用居民健康卡为突破口的技术实施方案已经制订完成。2012年8月在武汉同济医院举行了大型卫生医疗机构居民健康卡的首发仪式的首发工作,由此拉开了大型医疗机构参与居民健康卡发卡的大幕。

随着居民健康卡的深入推进,在前期六大类十五项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与规范的基础之上,原卫生部修订完善了其中八项配套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补充制订了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等三项技术规范,编制了居民健康卡建设指南等五项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研究建立了居民健康卡产品检测与资质认证管理体系,确定了居民健康卡产品定点第三方检测机构,顺利启动了居民健康卡产品检测与资质备案工作,完成居民健康卡密钥管理系统及SIM卡系统建设,并通过了国家密钥局测试和安全性能审查,目前已经有10个省建立了省级密钥系统,并领取了省级的密钥。原卫生部在此基础之上建设完成了居民健康卡全国各密钥管理系统,并且通过了国密局组织的严格技术测试和安全性审查,正式生成了全国居民健康卡的各密钥。

为了保证居民健康卡全国符合统一的标准,并且保证居民健康卡的产品质量,原卫生部开展了生产单位和产品备案工作,并对居民健康卡的关键设备进行生产单位资质审核。其目的是主要看该单位所具备的资质和它的生产能力、服务能力,并且对其产品质量通过部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针对此项工作原卫生部对五类产品进行了检测,包括芯片和芯片操作系统、成卡终端、密钥进行了检测,并已经将通过的产品目录在卫生部的网站上公布,每种产品都有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备案,供试点地区选择。

原卫生部还开展了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的建设,制定了卡管系统的基本工作规范、基本数据等标准规范,并且与湖北省的卡管系统进行了对接,实现了发卡数据和用卡数据的实时上传。在原卫生部专门设计建设的居民健康卡监控页面中,可以看到每月发卡或者每日发卡情况,甚至看到某个医疗机构的实时刷卡情况,包括:该卡在哪个科室刷的、费用类别是什么、刷了多少钱。

居民健康卡成效显著

2012年居民健康卡试点启动以来,原卫生部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关于推进居民健康卡的政策性文件,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加强居民健康卡的建设。原卫生部办公厅也了《关于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的通知》,原卫生部医管司印发了《大型医院发放使用居民健康卡实施方案》。

在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应用方面,两批共15个试点省市目前已经有8个省市在区域发卡范围内实现发卡,其他省市正在积极的筹备当中。与此同时,浙江、广西、天津等地正准备加入到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当中来,在大型医疗机构发卡方面也取得了创新性地进展。武汉同济医院和合作银行一起创新性地研制了自助发卡设备,实现了医院现场发卡,即办即用的良好效果。2013年1月,原卫生部办公厅和医管司在同济医院召开了大型医院发卡使用居民健康卡的现场推进会,确定了北京协和医院等13家大型医院作为首批医院发卡居民健康卡的试点。总医院于3月也加入到了首批试点当中来。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及中山大学湘雅医院都成功地实现居民健康卡在医院现场即发即用。与此同时,其他如北京协和医院等很多大医院也正在积极筹备此项工作。

从以上居民健康卡的发行情况看,原卫生部建立了针对不同技术条件、不同合作机构、不同发卡人群的多种发卡模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型医院现场发卡,由出资方和医院所在的省市卫生厅局联合发行,医院现场制卡,发卡对象就是来院的就诊患者;
第二种方式是批量发卡,省市卫生厅局利用健康档案,或者是新农合信息,或是身份证信息批量制卡,并有组织地发放,其发放对象是城镇居民或者是参合的农民;
第三种方式是零星申领,居民在社区或者是医院填表申办,制卡完成以后再来领取,其发卡对象是辖区内居民或者是来医院就诊的患者。

居民健康卡的卡片种类有多种形式,包括:单芯片、双芯片和一芯两用的双机面三种。单芯片是卫生机构信息的单芯片加上银行的磁条;
双芯片是银行的磁条改为芯片;
一芯两用的双机面是大型医院现场发卡的技术实现方式,它通过自助发卡机来自助办卡,持二代身份证来读取身份证的基本信息,通过银行联网完成身份核查,然后输入电话,设置银行帐户的密码,即完成办卡。

从居民健康卡的应用的模式看,实现了持卡可以直接在执行科室完成缴费、检查、治疗、取药、新农合费用结算等步骤,通过居民健康卡可以提供挂号、查询、打印等自助服务,并且实现了基于区域平台通过居民健康卡调阅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在金融应用方面,居民健康卡带有金融的借记卡账户,可以直接消费、支付、存款、转账,并且有金融快捷支付的应用。

从居民健康卡的应用效果看,有效地缓解了“三长一短”的问题,以武汉同济医院为例,该院的患者人均排队次数由4.3次降为1.4次。同时,患者通过健康卡预约挂号,可以实时扣费,降低了爽约率。

居民健康卡发展要加强平台建设

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曾在试点地区发卡仪式上表示:居民健康卡是联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以及国家、省、地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信息跨机构、跨地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所依托的个人信息基础载体。

卫计委在居民健康卡未来的发展中格外强调区域信息平台建设的核心作用和价值,明确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要加强国家省市三级平台的建设,发挥其资源整合,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的作用。

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涉及到网络应用和数据存储等技术领域,在关注信息引入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已有的数据的整合、挖掘和分析,提高数据的质量。与此同时,要实现跨省的居民健康卡应用,就要求省级的密钥卡管系统一定要和卡管系统、卡保实现对接,才能够实现跨省的居民健康卡应用。现在全国已有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10个省市不同程度建立了省级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在这些省市中就有很多是居民健康卡的试点地区,如:湖北省凭借省级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成果除了实现大型医疗机构与地区各级医院的健康卡信息互认,还在发卡试点地区制定了2013年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居民健康卡的信息共享。

卫计委在今后的居民健康卡发卡过程中也会将居民健康卡与各地区域平台紧密结合,在试点地区发卡之前会用专门的测试系统测试其居民健康卡是否可以达到卫计委的互联互通要求,是否可以和其他地区的居民健康卡系统实现互认与共享,只有通过测试的居民健康卡才能够批量发行。

四项未来推进策略

卫计委按照居民健康卡项目的未来规划,要求各地要以实现居民健康卡的便民惠民作为目标,推进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和应用,以加强参合农民、新生儿、职业病高位人群、无偿献血等四类重点人群,以及大型医疗机构发行使用居民健康卡为突破口,采取银行支持,社会资助,银医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工作,要做好医疗卫生机构受理应用环境的改造工作,并纳入医改的目标任务。三级医院要逐步实现居民健康卡的受理和应用,各省市要加强居民健康卡省级密钥管理系统,及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的建设,已完成省级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的地区,要与户籍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实现发卡查充、注册管理和黑名单管理,为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应用工作做好技术支撑保障。

居民健康卡的推进策略之一是以参合农民、新生儿等重点人群和大型医疗机构为突破口。8亿参合农民覆盖了全国人口的60%以上,是居民健康卡的重要发卡群体。新生儿是全生命周期的一个起点,从新生儿起发放居民健康卡可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逐年积累可以覆盖更多的人群。医院是居民健康卡应用的主体,在医院发卡用卡,即办即用,不但方便快捷,而且效果很明显。同时大型医院对周边的医疗机构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所以抓住重点人群和医院是居民健康卡推进的重点,卫计委将在未来对有关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推进策略之二是以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为重点,以应用促发行,实现全国就诊一卡通用。居民健康卡发出以后,“有没有地方用”、“好不好用”是影响健康卡持续发行的重要因素,应在医院基层机构、CDC妇幼保健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中广泛部署受理健康卡的应用环境,同时还要不断挖掘健康卡应用的价值,附加在健康卡上的应用越多,它的附加价值就越高,老百姓就更愿意持有它。

推进策略之三是以政府主导,多方筹资,借金融IC卡迁移之力,促进卫生金融共同发展。居民健康卡的发行资金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和商业银行合作,一方面卫生和金融可以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解决居民健康卡发行资金的问题和商业银行由磁条卡向金融IC卡迁移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在2015年前完成向IC卡的迁移,而且又刚刚在2月份正式了金融IC卡的PBOC3.0规范,其主要是增加跨行业多应用标准,这也是金融IC卡未来的发展方向。

推进策略之四是多种发行和管理模式共同发展。居民健康卡仍将坚持在一个区域性的组织内集中发行和大型医疗机构内发行。与此同时,还可以和商业银行合作,以银行作为发卡主体,在银行网点发行。

未来两大重点领域

居民健康卡发卡下一步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大型医院,原卫生部医管司在《关于印发在大型医院发放使用居民健康卡实施方案》中要求,2013年6月底之前,13家部属管大医院要完成居民健康卡的发放应用工作。卫计委将在下半年增加10所部属管医院和10所省级三甲医院,实现各个试点省至少要有一所以上大型医院发放应用居民健康卡。2014年要在试点省所有的三甲医院全面推开居民健康卡,实现就诊一卡通用。

卫健委统计信息范文第5篇

SARS之痛

“九五”计划以来,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全国各级卫生机构中,至少运行着上百个计算机信息系统,包含了上万个数据库,但各级卫生机构的决策者通过这些信息系统得到了什么?能看到什么?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这些投资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为辅助政府决策做了什么?为病人做了什么?为冒着生命危险在第一线抢救SARS病人的医生、护士做了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尽管不乏成功经验,如小汤山医院的信息系统的快速建立和运行,但总体而言,卫生机构在信息利用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是12个字的深刻教训: “信息不畅、决策延误、指挥不灵”。

目前,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正在悄悄进行着一场划时代的转型――从信息资源建设阶段进入了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从信息资源建设阶段走进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已经不可逆转,并正在影响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方方面面”(朱希铎语)。如果把卫生系统看作一个由各级卫生机构组成的“企业”,那么SARS爆发前的状况,可以称为卫生信息资源建设阶段,各级机构主要建立了卫生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的基本环境,如购置设备、建立网络、数据库、编制和推行软件等; SARS爆发后的情形则可以称为卫生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主要是解决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利用问题。2003年4月,由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提出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原则中,将“统一标准”放在首位,强调“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加强指导,组织协调,规范卫生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功能、业务流程、数据模型和数据编码等信息标准,以满足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需要。

为了解决卫生机构数据模型中的数据标准问题,2003年年底,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三个课题,解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卫生信息标准化问题。这三个课题分别是: 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数据集标准体系; 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以下或简称: 基础框架)。2005年,关于卫生监督、社区卫生服务、电子病历和国家卫生统计调查指标体系的标准化课题研究也陆续开始。

基础框架的首要任务

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管理,首先必须认识到卫生信息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如果不加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卫生信息资源建设阶段的巨额投入将付诸东流。况且,卫生信息资源不限于各类、各级卫生机构目前可获得的信息,也不限于目前已经实现电子化的数据信息。

卫生信息的复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来源广泛、内容重叠,包括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数据,如人群调查、卫生机构调查、从卫生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常规数据、疾病报告、生命与死亡注册,以及其他不以卫生为目的的数据收集系统; 二是信息数量巨大,在“大卫生”和整体健康的观念下,卫生信息不仅仅是个体或人群健康状况和接受卫生服务情况的描述,而且还要关注更多的健康影响因素,例如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政治背景、社会属性、生物学特征、建筑环境、卫生政策、经济状况、健康促进计划、生活方式与卫生习惯等。

然而,各个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记录的信息,大多只是为了满足本单位业务工作的需要,不能满足国家宏观决策需要的各种支持信息。而且也不可能为了满足国家宏观决策的某方面的信息需求,不断建设新的信息系统,因为宏观决策的信息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永无止境。因此,需要通过一种方式把分散在各地、各级各类机构的关键卫生信息片段,按照一定顺序(模式)排列和整合,最后集成为满足国家宏观决策所需要的完整信息。

面对如此复杂的卫生信息,卫生信息资源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把林林总总的卫生信息简单化、条理化和结构化,然后才能标准化。而把复杂的卫生信息简单化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卫生信息的抽象表达、分类和定位,这也是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框架的基础上,才能全面审视卫生机构对卫生信息标准的需求,为有效地规划和组织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化提供“施工蓝图”。

基础框架的内涵

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针对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化的不同需求,主要建立以下四个规范:

1.国家卫生信息框架

在部级层面上,将所有需要收集、存储和的卫生信息,在概念上分解为具有清楚隶属关系的可视化的“条块”结构。该框架适合于所有卫生信息使用人员,如普通民众、企业管理人员、卫生机构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教学和科研人员等等,用于指导国家卫生信息的标准制定。对于卫生机构来说,国家卫生信息框架的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提供一个把卫生信息进行简单分类的基本方法;

(2)提供一个鉴别和发现重要卫生信息片段的基本结构;

(3)提供一个卫生信息片段归纳、整理和集成的基本模式;

(4)提供一个卫生信息标准需求分析和信息系统开发的起始点。

2.卫生信息标准的描述与归档框架

提供一个关于卫生信息标准描述的通用框架,为不同领域的卫生信息标准的描述和分类归档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该框架适合于卫生信息的专业人员,如信息化的领导者、规划者、标准研制人员、卫生信息系统的设计者、系统维护者和使用人员。卫生信息标准的描述与归档框架的主要用途:

(1)提供卫生信息标准类别的全面定义和分类方法;

(2)建立卫生信息标准应用和内容描述的共识;

(3)区分不同的卫生信息标准的制订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4)为卫生部门今后建立卫生信息标准知识库提供基础平台;

(5)促进卫生信息标准的整合,加强不同职能部门信息标准内部和相互之间的衔接;

(6)为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化委员会与相关技术委员会和标准提交部门的协调提供一个辅助框架。

3.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

国家卫生信息框架明确了国家卫生信息的范围及其分类,可按照卫生机构及其它有关方面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对信息进行管理和描述。但国家卫生信息框架只是在不同职能卫生机构和业务领域之间采用统一概念来表达信息的开始,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收集哪些数据才能获取所需的信息。因此,需要把国家卫生信息框架和与之相关的分类转化成卫生信息数据模型,这种模型可以与卫生信息系统的架构联系起来,并与反映系统架构的特定信息集合,如电子健康记录结合起来。只有把卫生信息框架进一步延伸为卫生数据模型,才能使相关的信息标准实际用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利用。该模型适合于卫生信息标准的研制人员、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者和维护者。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的主要用途是:

(1)用统一的定义描述需要收集的数据;

(2)进一步细化国家卫生信息框架中的“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卫生信息框架;

(3)保证不同信息系统以相同的定义收集和转换数据;

(4)不同职能部门都可以把自己的数据模型与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进行比照或组合,最大限度地重用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中已经标准化的数据定义;

(5)在查询某个数据元素及其定义,或了解数据元素在哪里使用时,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可作为浏览前后交叉引用情况的工具或指南;

(6)依据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对卫生系统应用软件的基本功能、业务流程、物理设计和数据编码提出具体的规范和要求。

4.卫生信息元数据描述框架与数据字典

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中的最小单元是数据元。通俗地说,数据元就是应用软件数据库的字段,也是电子商务和电子化医疗信息交换的基本单元。为了保证卫生系统各个应用软件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仅仅规范数据的交换格式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规范数据元的具体内容。

用来规范数据元具体内容和含义的数据称为元数据,即对每一个数据元的相关特性进行规范化说明,建立元数据描述文档。按照国际惯例,所有数据的生产单位和厂商都有义务提交元数据描述文档,并由相应的数据标准管理机构――元数据注册系统(MDRs)进行登记、审核、注册。目前各卫生机构之间相互信息不通、“烟囱林立”,缺乏元数据描述规范和元数据注册机制是一个重要原因。

规范的数据元描述首先要给数据元一个形式上完备、清楚、精确并被普遍理解的定义,同时还要规定数据元如何表示,即给数据元一个允许的值域。例如,人的性别数据元,要规定是指人出生时的生理性别,还是指人在某一时期的社会性别,另外还要规定性别用什么来表示,例如用数字型代码表示,取值范围是0、1、2、9,分别表示未知、男、女和未说明的性别。这些定义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基本前提。在元数据中,还要对数据元的相关属性进行必要的说明,如对数据元进行标识、说明其特定的应用语境、与其他数据元的关系、提交机构、管理及注册机构等,从而形成一个对数据元进行明确解释并对其进行连续有效管理和维护的机制。

卫生机构的元数据描述涉及到各个专业领域,需要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广泛参与。因此,该框架适合于所有参与元数据标准制定的专业人员和卫生信息的使用人员。

卫生信息元数据描述框架的主要用途:

(1)推动卫生机构标准化的数据获取与交换机制的建立;

(2)建立我国卫生机构唯一的标准数据元的标识符;

(3)通过对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现有数据的元数据特性的规范描述,实现卫生机构不同程度的数据共享,如数据的查找、检索与电子化交换;

(4)为卫生机构数据元的标识、开发和描述提供统一的标准规范;

(5)对标准数据元实施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为卫生机构新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软件开发商提供机构间通用的标准数据元,减少各机构自定义的数据元,满足卫生信息开发利用和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6)支持全球范围的卫生信息电子数据交换格式。联合国的 EDIFACT,医疗行业的 HL7 都已经定义了标准的交换格式。“格式”中装载的“货物”是数据元。电子数据交换的主要障碍不在于缺乏标准的交换格式,而是在于缺乏标准的数据元。没有标准的数据元,即使采用HL7标准格式,也不能保证传递的卫生信息可以被正确理解。

对国家所需的卫生统计信息中的基本数据元进行规范化描述即形成国家卫生信息数据字典。通过组织编撰国家卫生信息数据字典,在近期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为描述卫生服务和人群健康的核心数据元制定统一数据定义;

(2)提高数据的唯一性、一致性、可获得性、可靠性和正确性;

(3)作为国内和国际卫生信息标准相互协调一致的基础文档;

(4)通过书面印刷或网络等途径可以让任何感兴趣的个人、团体和机构获得并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以达成共识、不断补充完善,提高数据定义的科学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5)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CASE)工具和数据资源库的数据表示,支持元模型开发;

(6)促进卫生机构电子数据交换环境的建立和国际标准的交换格式(如HL7)应用,提高卫生机构数据的共享程度和跨机构、跨行业的电子交换数据质量,避免数据采集的重复和浪费。

徐勇勇

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主任,第四军医大学卫生信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担任军队“十五”重大课题《网络条件下医院统计的深化与标准化》首席专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863”项目多项,是《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项目负责人。参与了军内外多项标准制定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主编部级教材2部,培养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11人。现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信息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卫生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