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第1篇高校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高级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高校新的德育内容。高校的道德教育离不开人文队伍的建设,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高德育辅导员【五篇】,供大家参考。
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第1篇
高校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高级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高校新的德育内容。高校的道德教育离不开人文队伍的建设,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须着重建设生态文明的教师队伍,加强对学生的生态素质的培养。辅导员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肩负重大历史责任与使命的社会角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政治引路人”。面对当前生态文明的教育现状,对辅导员在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及应具备的德育职能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一、教师职能――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引导人,辅导员是教育工作者,担任一系列思想政治类课程的任课工作。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辅导员能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从科教的层面培养学生树立最基本的生态文明观念,如维护好人类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关心其他生命、保护子孙后代持续生存发展、兼顾效率与公平,兼顾代内和代际发展机会的平等,这些不可能在学生个体行为中自发产生而只能通过教育才能使其内化为人的品质的生态文明内容。设计大学生各种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指引和监督学生生态文明观的认识过程。其次,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对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大学生时代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为学校提供科学的意见。如通过举办讲座、组织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及观念的渗透,让学生认识并实践生态文明的观念。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观念的不断更新,辅导员自身的生态素质也应主动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把握国家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搜集相关资料,不断学习吸收新的生态文明科技信息、相关学科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组织课堂讲解材料,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将生态文明观积极主动地应用于自己的科研工作中,检验并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二、指导员职能――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
做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认知水平的指导员,主要在学习、生活方面作指导,努力普及生态知识。高校辅导员能够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在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这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地信服于辅导员的思想教育,也有利于大学生主动学习生态学知识,掌握“认识、利用、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基本内容。辅导员还要引导大学生了解工业化以来人类对生态破坏严重后果和典型案例,选择反面教材警醒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引导大学生学习生态危机的基本理论和经典作家的代表作,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
让大学生了解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以及所采取的主要行动、形成的观点及文件等。通过对大学生课内课外生态文明观方面的学习、活动的指导,督促学生的成长,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水平。
三、组织管理者职能――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体验
生态文明观的德育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思想道德,改变传统灌输、强迫服从的单向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将生态文明教育真正内化。高校辅导员作为组织管理者,扮演的是干部或者管理者的角色,应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生态文明观,多组织活动让学生参加实践。实践活动是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关键步骤,更是德育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多与学生讨论并收集他们的实践反馈、分析反馈信息,寻求更为进步的教学方式,以便在下次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运用。辅导员在组织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德育实践时,应充分把握网络、广播等媒体的舆论导向性,明确教育主体,有针对性地将生态文明德育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等方面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水准在亲身体验和参与中得到升华。通过情感体验,培育起大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情感,帮助大学生真正树立生态文明观,使保护生态成为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
四、监督评价职能――养成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实践生态文明观还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确保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收到实效。辅导员的生态文明教育绩效考核,应该是有区分的有阶梯式的衡量标准,细化德育成果,让辅导员的生态文明教育德育工作有明细的目标。高校辅导员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监督评价职能旨在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将所学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来,并逐渐养成习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生态道德规范、养成的生态文明习惯包括:第一,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激和善待生存环境,尊重自己与其他一切生命、保持生物多样性,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价值。第二,树立绿色消费观,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第三,积极投入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资源,树立节源意识,有效保护资源,掌握符合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所需的科学技能,使人类的自我实现和幸福得到连续延绵和可靠保障。第四,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影响社会文化,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千差万别,最终效果也不尽相同,以完善的评价体系检验相应的教育效果,不仅是对已进行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考核,更能为下一步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参考。
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学生活动;
德育教育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组织学生活动的原则
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及德育教育的需求,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大专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热点,调动他们的活动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只有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体会到其背后的深刻涵义,德育教育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二)教育性原则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趋于成熟的阶段,也是他们人生最容易迷茫、彷徨和摇摆的时期,因此,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在本着趣味性原则的同时,也要考虑其教育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三)适应性原则
在确立活动主题、选择活动内容和设计活动环节的时候,辅导员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经费、人力等因素的限制,也要考虑到本校学生在时间、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使活动适应校园实际及学生实际。唯有这样,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德育教育才能顺利实施。
(四)特色性原则
不同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校园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都具备不同的特色,辅导员要善于抓挖掘和利用这些特色,使校园活动开展的别开生面、创意十足。同时,具有针对性和特色性的学生活动,更加能够唤醒学生的认同感、亲切感和自豪感,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到活动氛围当中,提高活动质量、强化德育教育。
(五)组织性原则
学生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合理的组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活动主题得以体现、内容得以展现、环节得以实施,学生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德育教育才能顺利开展。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通过学生活动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依托文体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文体活动是文艺活动与体育活动的总称,是高职院校学生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渗透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以下以“主题晚会”和“体育运动”为例,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1.主题晚会
针对一些特殊的纪念日或节庆日,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筹办主题晚会,在歌舞表演中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历史进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例如,2015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我国建国66周年纪念日,在国庆节期间,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迎国庆 庆胜利”主题文艺晚会,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热爱祖国、保卫家乡的高尚品质。
2.体育运动
通过体育运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也能够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勇于进取的体育精神,以及公平竞争、重在参与的良好职业操守。例如,为了庆祝北京取得了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辅导员组织学生举行体育运动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依托岗位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职院校开展岗位实践活动,既是满足教学需求,也是满足德育需求。在岗位实践活动中,辅导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操守、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实现技能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丰收”。例如,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带领他们到工厂进行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锻炼专业技能、感受职业氛围、提高职业素养。
(三)依托社会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带领高职院校的学生走出“象牙塔”,见识到社会中各个领域、各个地区人们的真实生活,在开拓他们眼界的同时,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例如,带领学生到养老院从事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有很多老人缺少亲人的关怀和照顾,需要更多的人奉献他们的爱心与力量,共同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使学生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自身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四)依托竞赛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学生潜能,也能够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下面以“技能大赛”和“演讲比赛”为例,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1.技能大赛
通过组织技能大赛,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力。例如,软件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软件设计大赛,不仅明确了自身在专业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激发了自身在学习与创造上的潜能,也意识到良性竞争的好处,为提高他们职场适应力和创造力打下基础。
2.演讲比赛
演讲比赛中所涵盖的德育信息十分丰富,是德育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之一。例如,通过“万众创业 大众创新”的主题演讲比赛,鼓励高职院校的学生勇于创新、自主创业,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
(五)依托座谈报告渗透德育教育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研究、社会服务、自主创业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成功人士到院校开座谈或作报告,让大学生从座谈或报告中汲取养分、接受教育。例如,邀请李彦宏、周鸿t等风云人物为软件专业的学生作报告,在分享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人物背后所经历的挫折和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遵循“趣味性”、“教育性”、“适应性”、“特色性”和“组织性”原则的基础上,要不断深化学生活动主题、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创新学生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活动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定位 职业道德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而辅导员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与其自身所具备的职业道德息息相关。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更要全方位地关注大学生的整体发展。本文略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进行探讨。
一、高校辅导员的定位
在对辅导员职业道德探讨之前,先对辅导员的定位作个简单的分析。中央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对辅导员作了明确定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一)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路人。辅导员自身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辅导员的核心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而辅导员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
(二)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辅导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要了解学生的专业,以与学生交流沟通。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辅导员可以及时给出解答。如果辅导员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就会给管理和组织工作带来一定阻碍,从而影响辅导员自身的号召力和威信。辅导员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对一些困难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照,平时多出入学生宿舍,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
(三)辅导员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辅导员自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辅导员工作的有利保障,是顺利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保证。学生进入大学后,一般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试期,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关注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呵护、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在学习、求职、就业、交际、恋爱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问题,这时,辅导员就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缺陷,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
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
我们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定位已经有了很深刻的了解,即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一种职业规范,是受社会普遍认可的。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者,自身就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是指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遵守的道德准则,是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特殊道德要求。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辅导员必须自觉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敬业爱业,热爱关心学生,服务于学生,服务于高校的教育事业。
高校辅导员只有把“爱”贯穿于工作的始终,才能把学生工作做好。爱工作、爱学生、爱自己是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一)爱工作。辅导员首先是一个职业,它和其他职业一样有其应有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辅导员应该爱业、敬业,应该具备一种职业崇高感,集中精力于本职工作,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工作中。职业道德规范和调节着辅导员的工作和行为,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更是时刻规范约束着高校教育者的行为准则。
辅导员要热爱学生工作,就要在工作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那么首先就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一件事情。事业和事情,两者在时间、空间和性质上,都不相同: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做的,就看你怎样做,而且一件事情如果你只把它当作一件事情,它就只是一件事情,做完就脱手,但如果把它当作一项事业,就会设计它的未来,把每一步都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热爱学生工作,具有高尚情操,具有奉献精神,是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关键所在,是建立在对职业认同并产生职业情感基础之上的敬业态度。同时,辅导员岗位又是一项“全天候”的工作,当学生需要辅导员的时候,辅导员应该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身边,给学生以支持与关爱,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给他们信心和力量。因此,辅导员工作是需要有奉献精神的职业。辅导员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乐于奉献,并在奉献中逐步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和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情况,而大学生又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更要尽心尽力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为高校的教育事业服务。
(二)爱学生。爱学生是辅导员的天职,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真心关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搭建起师生之间的感情桥梁,形成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和学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辅导员工作对学生起到的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感化作用。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的需求是每个人的心理需要,对于长期离开家庭的学生们来说,爱更是必须的,高校辅导员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无论是对班级的管理还是对学生的管理都要以“爱”为出发点,辅导员只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爱,师生间才能产生心灵相通的情感体验,因此热爱学生是辅导员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只有植根于爱的土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开出美丽的鲜花。教育中的一切技巧和方法,离开“爱”的基础都将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管理;
没有爱,就不能掌握成功教育的管理方法。一个辅导员能否用爱与学生交流沟通,理解关心学生是其教育工作能否做好的关键。辅导员只有发自内心地真正关爱学生,才能掌握成功的教育管理方法。大学生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求学,如何适应新环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制定人生发展规划,都需要辅导员的悉心指导。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导向。辅导员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考虑,切实为学生服务。
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这是做好辅导员工作必须具备的职业修养,是“以人为本”学生工作理念的体现,是辅导员职业道德在新历史时期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新时期的大学生主体独立意识强烈,喜欢张扬个性,有主见,有思想,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辅导员要关注大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的心理需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承认学生是富有独立个性的存在,允许学生有差异地、有个性地发展。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时,切忌居高临下地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叛逆心理。辅导员应该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平等开放的态度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进步。
(三)爱自己。辅导员爱自己主要表现在辅导员要注重自己的外在职业形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因而首先就要在各方面以身作则。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学生往往从辅导员身上寻找自己的行为规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对辅导员职业的要求,辅导员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辅导员自己首先就要做到。因此,辅导员应该在各方面都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正身示范,辅导员须先遵守。辅导员的正身行为表现在按照道德标准立身行事,不逾矩,不降低人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
要自然得体,不故弄玄虚,不矫揉造作,而是表里如一、始终如一。长此以往,辅导员在学生中就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产生强烈的道德感化力。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因而辅导员的服饰、发型、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往往都很易被学生视为楷模。
言行一致、大方得体,具有亲和力,这是辅导员的职业形象要求。辅导员的职业形象必须是可亲的,是贴近学生心灵的。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辅导员要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成长,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是学生成长的参照。如果辅导员大而化之,言行不一,这种“双重人格”就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就会大大降低。辅导员从事的是一项关注学生成长的伟大事业,一定要以良好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道德的典范。另外辅导员还要有亲和力,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学生成长过程出现的错误,学生犯错了,不应不分青红皂白地先对学生进行很严厉的批评教育,而要查明事情的原委,以爱心、耐心、恒心帮助学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在挫折中成长。
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第4篇
1.1高职院校存在道德建设指向性不明确的问题
很多高?院校在学生道德教育和建设工作中存在短期、阶段、分裂的错误和缺点,不能长期坚持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的方向性,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工作的复杂性,在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细节工作中表现出指向性不明确、工作思想不踏实,使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发展不能得到思想和信念上的有效指引,难于让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有效地为学生发展和成长服务,只能出现在低水平徘徊和目的性过强的问题和缺陷,既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功能实现,又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价值实现,形成了学生道德发展不健全、道德教育开展不系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和高职院校教育整体工作的提升。
1.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落后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展开学生道德建设的基本平台,是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主渠道,但是在实际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环节中存在很多问题,特别由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系统、体系建设长期落后与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实际,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不能适应具体学生需要和学生特点,导致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发展的滞后和不足。
1.3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不高
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存在道德教育技能不健全、道德教育工作不认真、道德教育不系统等实际问题,难于为学生道德发展扩展空间,不能为学生道德视野扩大提供载体,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方向上的错误和发展上的迷茫。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有:一是,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不高,在新近聘任的辅导员存在道德教育能力和素质的不足,在辅导员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导致道德教育出现断板和缺陷。二是,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缺乏素质提升的机制和空间,不能针对辅导员和道德教育工作有效地进行培训、指导和教育,产生辅导员道德教育技能和素养长期低下,严重影响学生道德水平提升和道德素养发展。三是,辅导员道德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支持机制,很多学校对辅导员的道德教育工作存在考评不系统、保障不力、管理不严格等问题,在机制和体系上丧失了对辅导员德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和规范,难于对辅导员道德教育细节进行覆盖,形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在道德领域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高职院校解决学生道德领域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2.1加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的工作信念和理想
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是长期、系统而复杂的建设工程,只有坚定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信念,扎实推进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发展和成长的目标,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也才能有清晰的指向和明确的工作目标。学生道德教育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增加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的指向性,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工作的工作信念,突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价值和功能,建立起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的新机制。在具体的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中要重点做好社会公德、公民素养、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一系列基础性道德的建设,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导向性,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的有效性,把握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关键和技巧,尽量在策略上、方向上控制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发展的质量、速度、价值和功能,确保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发展工作的实效性,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培养和成长提供基础、方向和平台的保障。
2.2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内容和形式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建设的主战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在高职院校传统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体系,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和价值性,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一方面要丰富自身的内容和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上进行变革,形成研讨课、社会实践课、案例教学等多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并用的模式,全面丰富和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扎实推进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解决好学生在道德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要将多媒体技术、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引入到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教学实际之中,深层次激发学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热情,建立学生对道德形成、发展和提升的积极性,通过具象化、直观化、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做到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和全面培养。
职高德育辅导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德育教育;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28-02
高校德育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进程,《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造就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这些不仅指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地位、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即要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本文从辅导员队伍建设入手,探讨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德育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性
作为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辅导员,其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包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育人与自育、严谨治学等基本内容,又具有其特殊性。
1.政治性
要求辅导员应做到“政治坚定”,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热情。
2.动态性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辅导员要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行为,适时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3.表率性
要求辅导员充分发挥示范育人的特殊功效,“身教”重于“言教”,身教言教统一,做践行师德的模范,始终保持自身的人格力量。
4.复杂性
辅导员工作要面对学生复杂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要面对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复杂的学生问题。
5.基层性
从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的组织来看,学校处于最上层,院系处于中间层,辅导员则处于最底层。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按照学校的部署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直接负责学生相关事务的管理和服务的提供。
二、高校辅导员在德育教育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一)面临的挑战
1.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价值观念正发生着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效益观念等从多方面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当然也对辅导员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选择产生着深刻影响,容易使其陷入因心理冲突而引起的困扰和压抑中,使其难以担当起引领大学生的价值需求之重任。
2.学生工作转型带来的职责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宿舍管理、危机处理、勤工助学、社团活动等日益成为辅导员面临的重要任务,指导与服务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辅导者、生涯规划引导者、学生权益保护者等新的角色日益凸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实际需要。
3.高校辅导员面临新网络环境的挑战
网络教育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大学生学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随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身心健康也越来越明显地受到网络的影响,这给高校辅导员教育方式方法提出新的挑战。如由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没有时空限制和权威制约,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色情、暴力等网络污染以及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甚至慢慢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仰,背离自己的国家与民族,甚至走上犯罪之路。
(二)面临的困境
1.职责定位不准确
现在很多高校将辅导员职能和岗位性质泛化为一般行政管理人员,忽视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育人功能,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思政队伍中的主体和骨干地位没有得到承认,辅导员职责定位不准确如果不通过明责的方式加以改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
2.社会认可度不高造成心理失衡
高校辅导员理应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人生导师、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骨干。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社会要求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另一方面,社会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并不高,认为他们不过是学生的“高级保姆”,甚至不认为他们属于高校教师。社会要求和社会地位之间的冲突容易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失衡,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找机会跳槽等不良现象,根本谈不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而弱化了真正的本职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他们要服从学校各级部门的领导,党政管理职能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等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
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人事上划归院系管理,他们必须承担众多的院系基于工作需要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事务。有的高校甚至把“能被各级党政管理部门看中,能转行进入这些部门工作”作为衡量辅导员工作成效的标准,作为激励辅导员工作的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辅导员队伍“人在心走”。
三、高校辅导员在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多方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意识
1.强化辅导员自我意识辅导员
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对角色的心理适应,辅导员应强化以下三种意识:第一,进取意识。辅导员要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新事物,了解新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第二,表率意识。辅导员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第三,服务意识。辅导员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创建激励机制、搭建实践舞台等服务工作,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2.增强辅导员职业归属感
要改变以往辅导员不够专业、不成职业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辅导员职业归属感:第一,各级领导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予辅导员队伍足够的重视。第二,高校要认真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制定相应配套细则,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使他们感到事业有奔头。第三,辅导员自身应强化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来干这份事业,力争成为一名富有战斗锐气、不断焕发力量和智慧的优秀德育工作者。
(二)利用互联网搭建辅导员德育教育的交流平台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方式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创造了机遇。首先,在网络广泛传播、全球资源共享的环境下,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快捷性等优点,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其次,网络的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也得以创新,德育工作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以及管理含量都明显提高。多样化的网络信息决定了网络德育内容的丰富多彩,并且具有客观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方法上的创新,则是摆脱单一的课堂教学,德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和活动知道的基础上,将网络德育以一种新的姿态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利用科技优势的多媒体技术,将德育教育内容用现代科技信息展示,让德育的形态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三)完善辅导员德育教育评价机制
德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师、学生的道德品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在德育评价机制架构上,高校是主渠道,延伸到社会,校内外资源互补;
在制度安排上,有利于高校在行政层面上推进德育评价。
1.理顺辅导员管理机制
高校领导深刻认识和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校学生工作部门主抓,人事部门密切配合,各学院、系具体落实的层级管理体制。
2.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实现培训目标的层次性、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培训管理的制度化。培训目标的层次性就是根据不同类别辅导员的特点,分别就受训层次、职位需求、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水平等具体指标和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就是在培训中依据对象和课程内容,设计不同风格的培训方式,主要有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实践培训等多层次的综合培训,引导辅导员教育与自我教育、提高与相互提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管理的制度化就是指辅导员培训工作必须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要严格对岗位培训效果的考核管理,可以采取一定形式的认证形式,例如,建立辅导员培训档案,通过学分制管理,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资格认证,保障受训辅导员的学习效果。
3.加强辅导员保障机制
首先,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就是要优化选留机制,广纳贤才,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
建立严格的选留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笔试、面试、审核、公示等形式,严格把关。其次,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办公条件、交通补助、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再次,设立辅导员工作研究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开展辅导员工作方面的科学研究,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最后,建立有效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主动听取辅导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使他们安心做好辅导员工作。
4.建立辅导员导向机制
把辅导员师德考核结果与进修、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对不符合师德规范的、考核不过关的辅导员要进行批评教育,仍无改进的应控制上岗或调离工作岗位,用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促进辅导员师德水平的提升。同时,抓好典型示范和舆论倡导,宣传、表彰先进,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总之,以人为本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也是大学德育工作的根本立足点。辅导员德育教育是引导而不是支配,是感染而不是教训,是发展而不是控制。开展辅导员德育工作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孙冬,李吉彬.论提升高校辅导员素质的路径选择[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8):13-14.
[2] 陈垠亭.我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7):14.
[3] 王健.构建高校辅导员誓词[J].思想教育研究,2007,(5):28.
[4] 陈世民.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