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范文第1篇【关键词】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率顾名思义,毕业生就业率是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的一个比率。从1999年高校本科生扩招至今,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就业率也成为媒体中出现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就业率【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就业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毕业生;
就业率
顾名思义,毕业生就业率是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的一个比率。从1999年高校本科生扩招至今,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就业率也成为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为212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2010年为630万人。进入2011年,全国高校又有近660万名毕业生面临就业。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给高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为使“大学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提出“要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公布就业率就是对各高校办学质量的督促”。
随后,教育部于2003年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把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学科设置、专业结构及毕业生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同其招生计划、新专业申报、学位工作等相挂钩。2007、2008、2009、2010年,分别有36所、13所、33所、9所高校被教育部限制招生或暂停招生。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也制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把招生、培养、投入与就业适度挂钩。这些举措反映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在高校和社会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一、就业率作为一项指标来考察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有其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与公布措施的实行,使高校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脱离社会需求而闭门办学。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场所,经济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高校必须增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加快对人才培养模式、学科设置、专业结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及方式等方面改革的进程,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结构,才能使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无视社会需求,有什么教师就开设什么专业,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导致就业率低下,形成结构性失业。因此,公布毕业生就业率将进一步激发高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强化毕业生的质量意识、“产品”的适销意识,分层次、分类型地定位办学,从而培养服务社会需要的多种人才。
(二)有利于督促高校进一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是“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就业工作之所以要常抓不懈,是因为就业问题关系重大,它不仅是衡量国家对教育的巨大投入能否获得丰厚回报的重要指标,而且牵动着广大毕业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非常的意义。高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和使用,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与否。从根本上看,就业率是检验高校生产效益和存在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就业率的高低不仅成为关系到高校专业生死存亡的参考系数,还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关系到学校生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及就业率越来越引起高校的重视。许多学校实施了以党委书记或校长为首的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大对就业工作的各项投入,成立专门研究或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得到广泛开展,有了地促进了高校内部的改革和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三)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结构性的原因外,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
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
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这些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都会影响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和公布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也推动了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的改革。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包括人事管理制度、毕业生档案户籍管理制度、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异地就业手续办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大学生毕业生网上用人信息(招聘)系统。有的地方还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开通了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通过信息共享、毕业生就业市场联动等措施,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近年来,国家和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如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选拔生和选聘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等,在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些相关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更加完善和灵活,就业渠道更加宽畅,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二、统计和公布就业率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片面追求就业数量,会影响就业率的真实性。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有很多影响的因素,户口、学历、年龄、性别等歧视仍不同程度地充斥人才市场,就业区域、薪酬、职业种类及岗位等又非学校所能左右,一些学生宁愿考研或考公务员而不就业。但就业率是一项硬指标,始终压在高校的头上。媒体曾有报道,有的学校为了有较高的就业率排名,采用扣发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方法,在统计数据中弄虚作假,提供假的用人协议和就业证明,制造大学生就业的虚假繁荣。统计数据无法真实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状况,使就业率丧失其预期的激励作用。
(二)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就业率不能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最终就业状况。现行就业率统计指标体系是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其就业形式包括签订就业协议书、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定向委培、升学、出国(境)和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等。这种指标体系仍没有把回生源地“二次就业”的学生、自主创业的学生、自由职业者等统计在内,而这部分学生实际上处在就业状态,但其相关信息很难准确反映出来,将被视为未就业。这种指标体系不仅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学校毕业生就业的量,更不能反映就业的“质”,显示不出就业层次、就业流向和供需比例等最终就业情况。同时,片面强调就业率而不考虑就业质量,将导致学生就业后频繁 “跳槽‘,既增大了就业成本,又影响了学生的诚信形象,不利于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的建立,从而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
(三)就业率这一指标来衡量学校的一切工作有失偏颇。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大学生就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大学生能否实现就业主要取决于劳动者个人素质和期望以及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而并不应仅仅是高校。就业岗位是市场和社会提供的,社会发展规划是政府制定的。高校只能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规划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 “产销适路”的人才,而调整专业结构既要受到办学的软、硬件的制约,更要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限制,同时,高校培养人才也需要一定周期。因此,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高校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把应由社会承担的就业重担压给高校有失公允,用就业率来考核学校的工作,片面地夸大就业率的作用就会使高校过分地追求高就业率。而虚高的就业率对政策制定和调整有不良影响,这可能会影响到高校的持续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就业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力求使统计更加立体化、科学化、人性化
一是建议将毕业生就业率计算公式定义为:〔已就业毕业生总人数/有就业意向毕业生总数〕*100%,有就业意向毕业生总数指毕业生总数减去考研、出国、暂不要求就业的毕业生数,已就业毕业生总人数指通过各种途径劳动、取得合法收入的毕业生人数(含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隐性就业及灵活就业的人数)。这样,既可使就业率的分母不反映暂无就业要求的毕业生数,又可使就业率公式的分子尽可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就业人数,可以最大限度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统计主体。根据国外相关经验,应形成“政府主导、高校协助、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多层次就业率统计体系。教育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全国的就业率统计工作,各个高校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模式,社会组织要有序的参与到就业率的统计工作中来。三是细化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指标、多角度统计就业率。不能仅进行单纯的就业人数统计,还要与一系列相关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统计,如就业途径、就业层次、就业环境、单位性质以及薪资福利等。
(二)不断深化高校内部体制改革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在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要以科学定位为基础,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要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改革。要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高校,应当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根据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调整和改革大学现行的学科设置、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加招生计划和培养计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千方百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赢得就业市场。
(三)理性看待毕业生就业率,防止认识上和工作上的偏差
引入“高校就业率”考核体系的初衷是好的,也是可取的。它只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代表高校整个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差,更不是衡量高校工作和水准的唯一标尺。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统计和公布就业率的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对高校统计数据的监督和审计工作,力求准确,不能给造假之风可乘之机。建立全面完善的就业率检查、监督、举报机制,严厉查处虚报掺假者,规范就业率的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使就业率真正成为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晴雨表”。
参考文献
[1]李鸿雁,侯济民.对大学生“就业率”的理性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6).
[2]张春霖.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9).
[3]李平,李年龙,刘小辉.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力的辩证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4]改进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工作[J].中国教育新闻网,2008(3),18.
就业率范文第2篇
如果说大家关注的热门专业五花八门,那么就业率排名前二十的专业就有了出奇的一致——一面倒的偏向了工学门类。高就业率对于工学门类的偏爱,不如说是社会对于工学门类的偏爱。总体来看,就业率高居不下的这二十个专业均属工学门类(工程造价专业可授工学学位也可授管理学学位),可以看出理科生在填报志愿时有比文科生更多、更好的选择。
仔细研究表1可以发现,这二十个专业的名称里均有“工程”与“技术”两个词语,看来,在理科专业中工学类的专业就业前景更胜一筹。而工学之所以能够高居榜首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依然需要重点投资与扶持,因而这些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只增不减;
并且,近几年电子信息、汽车、物流、新材料等迅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国家发展新的突破口,这些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工程类”与“技术类”等工学专业比纯理学专业就业面更广,就业机会也越多。
上表中的二十个专业三年平均就业率均达到90%或以上,最高的采矿工程、飞行技术与航海技术则达到95%。看到如此高的就业率,许多考生与家长应该非常心动。填报志愿时,大家可能会忽略学校因素,一股脑儿地选择“石油工程”或者“地质工程”等专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几年这些工学类专业就业率遥遥领先,考生报考时也对其情有独钟,使得众多院校跟风开设,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大家在选择这类专业时应该对学校“提高防范”,尽量选择有较悠久办学历史的院校,并且该校的此类专业开设时间较长,或是那些该专业是部级、省级特色专业的院校进行填报,这样才能保证自己选择的专业真正好就业。
图1中,各个专业三年的毕业人数稳中有增,其中,飞行技术、航海技术、矿物加工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木材科学工程与热能与动力工程这六个专业近三年的毕业人数基本保持不变;
而车辆工程专业近三年增幅较大,从2009年到2011年增加了约150%。造成这样两种不同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除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外的三年人数平稳的专业的就业都比较有针对性,也有一定的特殊报考要求。如飞行技术、航海技术的就业面较窄,并且对于报考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均有严格要求;
另一方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虽然三年毕业人数没有大的起伏,但该专业每年的毕业人数都非常多,三年的总毕业人数也远高于其他专业。这是因为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一门基础性的专业,它作为一级学科,其下有有四个二级学科,分别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和发展方向,如西安交通大学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较为成熟,热能与动力工程之下的每个方向都有涉猎,而河海大学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就偏向于水动。因此,大家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弄清楚学校特色。而车辆工程专业近三年毕业人数的大幅增长则与市场的需求量息息相关。(上一期对于车辆工程专业已作介绍,本期不再赘述)
平均就业率高并不代表三年的就业率都一路看涨,图2中的九个专业三年就业率平稳发展,而图3中的专业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就业率的不稳定是因为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然它主要与社会的人才供需关系成正比。
船舶与海洋工程、地质工程、石油工程这三个专业虽然在近三年里有所降温,但整体的就业率依然很高,之所以降温的原因是毕业人数增加了,但社会需求没有因此而增加,毕业人数基数的增大就拉低了整体就业率。结合图2与图3,地质工程2009年与2010年的就业人数都保持在2000人左右,就业率都高达95%,在高就业率的刺激下2011年的毕业人数骤增到5000人,就业率就下滑至90%,这一现象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等专业都有所体现。因此,考生们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注意避开对某些专业的盲目追随,蜂拥填报。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是其中一个特例,通过图3可以看出它的就业率有所波动,但图1中它的毕业人数依然只增不减。这是因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性很强、发展方向多。毕业生可以往国家电网、省电力公司、大城市供电公司、能源公司发展,或者进入西门子、ABB等大型外企工作,就业面较广。并且。它的工作环境比其他工学类专业更加舒适,薪酬待遇也不错。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近几年发展态势良好。
不过以上这些理科专业“好就业”不~定代表工作环境好,这二十个专业虽然就业率高,但工作环境艰苦,如采矿工程、石油工程、地质工程、工程造价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深入工程第一线。有些专业在薪酬待遇方面也只能算中等偏上,并且,这些专业在就业时用人单位对于性别的要求较严格。因此,考生们尤其是女生在选择此类专业时一定要谨慎。
就业率范文第3篇
南通纺院正不断创新教学体系来应对行业变化。南通纺院教务处处长助理王亚鹏向记者介绍了获得2012纺织之光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教改项目,他说,在准确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念,特别是创新性地提出“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课程开发原则,构建了融“文化素质养成和专业教育”于一体的新型高职课程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让“高素质”与“高技能”成为两张皮的倾向。
课程体系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框架结构,反映了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在教育中对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方面的要求。要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打破传统课程结构框架,构建起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文化素质养成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
“双基导向”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江苏及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技术、设备进步更新快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推进“知行并进、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所谓“双基导向”,是指按照“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课设计理念,贯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要求,围绕学生未来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将典型社会生活情境(问题、情景、事件、活动、矛盾)转化为学习情境,设计开发了由思想政治教育类、身心健康类、审美与人文类、就业与创业类、生活通识与通用技能类模块等构成的系统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和进行职业资格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提炼出大类专业及各方向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梳理出专业不同方向最必要、最基础、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学习性工作为载体,构建了“公共平台+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两大课程体系从构建的内在关联性和生态整体性出发,摆正了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属性的关系。
就业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率;
负担;
专业设置;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13-03
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看到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完成国家规定的相关学业、捧着红彤彤毕业证书而找不到工作,心情是何等的难受和煎熬。每年700万名高校毕业生、80%的就业率,等于说有140万应届毕业生无法及时就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所学的专业与社会的需求不匹配。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超过500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约150所高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每年计算机、法学、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人数分别超过30万、15万和1.5万人。
计算机、法学和节目主持人专业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专业人才,也是当今最时髦的专业,但由于国家的计算机发展和法治进步并不需要每年几十万毕业生的加入,每年需要补充的节目主持人也不多,“产业过剩”也就导致风光专业的就业难。与此相反,全国大中城市每年需要高级保姆至少100万名,但目前只有几所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家政专业,上规模的高校都不愿意开设该专业,结果家政服务人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大部分高校看不起家政服务行业,是怕影响学校的招牌和声誉,而热衷于开设社会需求已经饱和的计算机、法学专业,结果大大增加了我国的失业大军。
1.改革需要高校扫除心理障碍。高校毕业生难就业,有学校、教师、学生和政府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对学校来说,要设置一个专业不容易,所有高校都希望建立在业界有影响的专业,以提高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开设新专业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和勤勤恳恳的教辅人员,需要默默无闻地做好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置等工作。同样,弃置一个专业也不容易,大批教师和教辅人员变成待业下岗,花巨资建设的实验室丢了可惜,继续存在又派不上用场,导致改革难于下手。我国的高校专业设置大多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确定,改革专业设置,需要社会、教师和学校形成共识,需要“壮士断腕”的意志和决心。
此外,无论是开设新的专业,或者是弃置原有专业,还需要高校扫除笼罩在脑海中的心理障碍,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下马计算机、法学专业,需要勇气和魄力,不痛不痒的修修补补是无法担当重任的。设置社会急需的家政服务业,既需要高校放得下架子和“身段”,也需要学校群策群力,招集到足够多、足够好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营养学等学科教师,更需要建立符合现代化教学需要的相关实验室。也只有得到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参与,才能培养出集医生、教师、营养师于一体,适应我国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级家政服务人员。
2.盲目跟风诱发学生进“红牌”。高校专业近年被分为“红牌”、“黄牌”和“绿牌”,“红牌”以计算机专业为代表,这些专业名字好听,形象时髦、闪闪发光,高校喜欢开设,学生喜欢报读,但社会需要有其限量,并非越多越好,太多了就会造成就业困难。“黄牌”状况一般;
“绿牌”则是学生不热衷报读,毕业后薪酬一般、失业率低、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事实上,计算机、生物技术、法学、节目主持人等专业,因为被媒体过度宣传,曾经大红大紫,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报读这些专业,但因为毕业生人数太多,造成积压,就业困难,实在是国家的可惜和浪费,这些专业大都被列为“红牌”专业。地质、港口、船舶、石油和油汽储运等专业,是国家计划设置,但因为媒体、学校宣传不够,没有像计算机那么风光,吸引不到足够多的青年学生报读。由于每年的毕业生不足于应付国家发展的需要,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变成社会急需的紧缺人才。从红牌、黄牌和绿牌专业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到,政府、媒体和学校在进行涉及高校专业的信息发放和相关宣传报道时,应该考虑到对青年学生及其家庭的影响,加入“未来”、“就业”理念,站高一点,看远一些,鼓励和引导青年报读,避免盲目跟风“红牌”,造成浪费。
3.积极引导学生报读“清淡”专业。重庆市有22所本科高校,超过五成院校一窝蜂设置了英语、法学、计算机、市场营销等所谓热门时髦专业,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学生报读。据披露,在重庆市高校毕业生近年的就业困难专业中,正是上述的时髦、热门专业排头位。道理很简单,就是人人都懂得的经济学中的供求矛盾,供应过多,市场积压,供应过少,“产品价格”被大幅提高。大家都懂的道理为什么改起来会那么困难,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地质科学、农学等基础专业,社会需求量大,但由于毕业后工作条件又相对艰苦,导致青年学生不愿意报读,成为“清淡”的专业。
许多教育界同事都会热衷于讨论高校道德教育问题,上世纪50年代高校毕业生“一切服从国家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经变成教育界的奢望,因为现在的青年考虑自己已经变得很多。从这个角度讲,加强中学和高校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应忽视,而应该大大加强。青年学生的思维和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落差,只有在学校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卓有成效、而非简单说教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每年有足够多的高中毕业生报读国家发展急需的“清淡”专业。学校应该解除“心理障碍”,和媒体一起诱导青年学生报读“清淡”专业。触目惊心的就业困难,应该引起政府、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反省和沉思。
二、毕业生就业问题复杂且严峻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仅为110万,2012年达到了680万,2013年达到699万,直逼700万大关。据测算,未来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仍将在700万上下徘徊。中国经济目前处于较快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各类专业技能人才,但高校设置的专业却往往并不匹配,使逾百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而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各级政府每年都只好例行公事早早发出“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相关通知,实施“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鼓励高校组织各类协作体联合开拓就业市场”、“加快建立毕业生就业对接机制”等措施,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同志于2012年将“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写入政府报告,希望能够从77.8%的就业率提高到更高水平。所有高校按照教育部的通知,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检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全国2000所高校,都已经成立专门机构,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所有高校都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开发就业岗位,推动以创业促就业,组建越来越庞大的就业工作体系。然而,尽管各界高度重视,相关机构、人口竭尽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一直在80%上下沉浮,2008年只有68%。足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复杂和严峻。
1.热衷“播音主持”造成巨大浪费。毕业生所学专业如果是社会所需,且招聘对口、科学,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反之,如果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却没有相关专业,即使学的是“热门”,也可能成为“红牌”,毕业后仍然难于找到工作。目前,全国有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厦门大学等146所高校开办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每年吸引大批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由于“播音主持”人才需求并不太大,社会需要量已基本“饱和”,该专业人才的“适用期”又特别长,或者说该行业“代谢率”低,每年有3000名毕业生补充已经足够。1.5万名的毕业生显然超出社会所需,当然会出现就业难和人才浪费问题。
2.跟风设置热门“害惨”毕业生。进入21世纪,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全方位进入“快车道”,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重点大学、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一窝蜂都跟风开办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专业。高校跟风、媒体宣传、青年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报考这些所谓热门专业。但互联网是有其客观市场规模的,不是说所有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进入相关行业。毕业生超出了市场需要,就会遇到就业难问题。2001年,全国高校中有近300所院校开设法学专业,到目前更增加到700所,导致每年报考法学的高中毕业生人数超过15万。最后结果不言而喻,害惨了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
3.家政服务人才缺口逾千万。香港是一个仅有700万人口的国际都市,但接受了30万名外籍高级女佣。菲律宾是香港最主要的女佣来源地,菲国输出的女佣大都能够以集教师、医生、女工于一身的特点,受到香港中上层收入家庭的大力欢迎。香港人也常将能够请到菲律宾高级女佣作为保姆而感到荣耀。按照香港的比例,北京有2000万人口,是香港的三倍,中上层收入的家庭数量庞大,可容纳高级保姆的数量应该是100万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高级保姆月薪都已经和重点大学毕业生媲美、甚至超过,说明富起来的中国家庭对高级保姆需求数量极大。
江苏省相关部门做过统计,该省未来五年需要的家政服务人数将达到340万人。全国总工会的调查结果亦显示,目前国内家政服务业人才缺口超过1000万。然而,目前仅有成都学院、华南女子学院、福州英华职业学院、上海科利尔高级家政专业学校、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和吉林农业大学几所高校设立家政学专业,每年招收的学生不足千人。一边是市场需要千万的家政服务人员,一边是每年不足千名毕业生,巨大的差距使家政服务专业毕业生成为抢手货,学生未毕业,已经被一扫而空,家政专业毕业生月薪也比较高。
目前设置家政专业的高校都不是名牌大学,也不是重点院校,但他们的毕业生就业率却媲美清华、北大,显示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是否科学配套,左右着毕业生的就业率。盲目跟风设置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的高校,很多学生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实事求是、按照社会需要,在市场容量允许的原则下设置专业,则可以帮助毕业生完成他们的梦想。
三、提高就业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近期公布了2013/2014年度“世界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也世界大学400强榜单,中国的北大、清华和复旦虽然均进入百强,但排名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大学之后,显示新加坡、香港大学在国际有非一般的影响力。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在评选高校名次中,除重视学术领域研究和成果、国际合作交流水准等项目外,毕业学生就业率亦都列入评选主要项目之一。新加坡和香港的高校之所以在国际上获得较好声誉,与其广泛的国际合作和毕业生100%的高就业率分不开。
1.世界一流离不开高就业率。新加坡国立大学不仅拥有世界最美的校园,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功能性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亦享有盛名。由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大学毕业生有较好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基础知识,每年就业率几乎都达到100%,毕业生不仅不存在就业问题,而且是市场的“抢手货”。该两所大学以毕业生广受欢迎为傲,学生也因为备受关注而更加努力。高就业率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也使学校的研究工作后继有人,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新加坡、香港的大学每年都吸引了几千名来自中国内地、东南亚国家的优秀学生,成为学校的宝贵资源,在国际学术界也传为佳话。我国不少著名高校同样享有美丽校园和众多研究成果,缺少的正是“100%就业率”这一块。改革高校学科设置,按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客观设置专业,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过门槛。
就业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汇率;
制造业;
就业
一、引言
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其变动会影响对外贸易,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最终影响劳动力需求。因而,研究汇率变动与就业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万解秋和徐涛(2004)认为,人民币升值将抑制就业增长,加重就业负担,必要时必须调整外汇管理体制。范言慧和宋旺(2005)认为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制造业就业数量下降,这种下降可以通过增加制造业出口份额和提高制造业投资水平抵消。鄂永健和丁剑平(2006)对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证实消费者商品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程度比较大,人民币实际贬值会有利于就业。曾莹(2006)发现在大多数行业中,即人民币升值会抑制其就业增长,而贬值有利于其就业扩张,尤其是对高开放度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影响显著。
以上研究基本上都认为汇率升值会对就业产生不良影响。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重点省份,各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水平比较高。广东省有较高的对外贸易水平,汇率的变动必然会影响广东省制造业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而影响制造业的就业情况。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广东省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进而探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性。
二、实证分析
1.数据和变量
分析的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采用国际清算银行的人民币广义有效汇率作为衡量人民币汇率值变动的指标,选用广东省2008-2012年制造业每个季度的平均就业人数衡量广东省制造业的就业情况。对数化处理两组数据,处理后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时间序列数据为lnRER,处理后的广东省制造业就业人数为lnLP。
2.单位根检验
使用eviews6.0软件,分别对变量lnRER和lnLP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以(c,t,k)为检验形式,c表示常数项,t表示时间趋势,k表示滞后阶数,下同)。结果显示:在检验形式为(c,t,1)时,变量lnRER和lnLP的ADF统计量分别为-2.008244和-2.434738,对应的p值分别为0.485和0.352。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变量lnLP和变量lnRER无法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表明广东省制造业就业人数和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原序列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在检验形式为(c,0,1)时,变量ΔlnRER和ΔlnLP的ADF统计量分别为-3.733961和-4.025699,对应的p值分别为0.014和0.008,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两个变量的检验结果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说明lnRER、lnLP都是一阶单整的,可以对lnRER、lnLP进行协整检验。
3.协整关系检验
利用EG两步法对lnRER、lnLP进行协整检验。回归中,加入了lnLP的一阶滞后项,结果显示:在检验形式为(c,0,1)时,残差项u的ADF统计量为-4.128894,对应的p值为0.0067,小于1%临界值,所以u是平稳的。因此,人民币汇率和广东省制造业就业人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4.误差修正模型
格兰杰定理认为,存在协整关系的两个变量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建立如下的误差修正模型:
ΔlnLPt=a0+a1ΔlnRER+a2ΔlnRERt-1+a3ΔlnLPt-1+a4ecmt-1+vt
上述模型的回归结果为:变量a0的系数为0.005047,对应的p值为0.6963;
变量ΔlnRER、ΔlnRERt-1、ΔlnLPt-1和ecmt-1系数的分别为-0.64995、-0.0191、0.40287、-0.87248,对应的p值分别为0.1453、0.968、0.3417和0.083。模型的R2=0.379867,F值=1.990814。
变量ΔlnRER系数为负,说明汇率上涨一定程度上对广东省制造业的就业情况产生负面影响,这与现实情况相符,汇率的上升会减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减少劳动力需要,导致就业人数减少。同时,变量ΔlnRERt-1的系数也为负,说明汇率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当季的汇率变化对下季的就业情况产生影响。现实也是如此,因为汇率变化传导、经济反馈有一定时滞,就业调整反馈等有一定粘性,所以当季的汇率变化一般会对下季甚至以后季节产生影响。误差修正模型的误差修正项ecm可以反映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通过对误差修正项ecm的估计系数的观察来看,人民币RER向就业量长期均衡状态调整的速度为87.2%,这个系数误差较大,但其符号为负说明调整是反向的。
三、结论
研究结果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对广东省制造业就业情况造成不利影响。在长期中,人民币汇率升值会恶化广东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环境,给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制造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就业环境恶化。因此,适度的稳定的汇率环境对制造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解秋,徐涛.汇率调整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基于理论与经验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4(02):39-46.
[2]范言慧,宋旺.实际汇率对就业的影响:对中国制造业总体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04):3-12.
[3]鄂永健,丁剑平.实际汇率与就业――基于内生劳动力供给的跨期均衡分析[J].财经研究,2006(04):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