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大学生志愿服务【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6-12 08:0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大学生志愿服务范文第1篇服务县项目办:___(以下简称乙方)服务单位:_______(以下简称丙方)经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审定确认,甲方将在丙方_____(岗位)从事志愿服务,服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大学生志愿服务【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志愿服务【五篇】

大学生志愿服务范文第1篇

服务县项目办:___(以下简称乙方)

服务单位:_______(以下简称丙方)

经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审定确认,甲方将在丙方_____(岗位)从事志愿服务,服务期限为________年,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为切实做好服务工作,维护志愿者正当权益,规范各方在服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保证相关工作顺利进行,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有关政策规定,以及此前签定的招募协议书的有关约定,按照“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三方签定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权利

1.在本协议书所确定的岗位开展服务,并享有与丙方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以及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

2.服务期间,享受与丙方正式人员同等的休假待遇。

3.服务期间,享有每月_________元的生活补贴(在西藏服务的,每月_________元),同时享有一定的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

4.参加乙方组织的相关交流、慰问、联欢等活动。

5.及时了解全国项目办、相关省(区、市)项目办及乙方的有关西部计划的重要信息。

6.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取得本人服务鉴定等相关证明材料,享受相关支持政策和待遇。

第二条 甲方义务

1.认真履行志愿服务职责。

2.按照本协议书和乙方确定的时间到岗服务,并服从乙方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的岗位调整。

3.服务期间,应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服从管理,尊重民风民俗,自觉维护志愿者形象;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专业守则;
遵守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服务单位的规章制度。

4.除因不可抗力因素并向丙方、乙方提出申请,不得单方中止协议或擅自离岗;
确有特殊需要或原因的,须经乙方同意;
因正常休假离开服务地期间,应与丙方、乙方保持联系。

5.服务期满,递交工作总结,参加相关总结、考核工作;
离岗时做好相关的工作交接。

第三条 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志愿者进行日常管理。

2.对丙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

3.在甲方服务期满时对甲方进行考核并提出相应意见。

4.发现甲方隐瞒协议签定前已患重大疾病或提供其它重大虚假信息等情况,并导致其不能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的,乙方可单方面解除本协议,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四条 乙方义务

1.负责落实上级项目办相关工作要求,对甲方进行管理和服务,对丙方进行监督和指导。

2.及时向甲方和丙方传达上级项目办的相关信息和工作要求。

3.做好接送工作,确保甲方及时、顺利到岗开始服务;
服务期满后按时结束服务并离岗返家(校)。

4.监督、协调和指导丙方为甲方提供适合的服务岗位、相应的办公条件和免费的住宿条件。

5.建立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做好甲方的安全保障等工作。

6.协调、督促有关方面做好甲方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的发放工作;
及时了解、掌握甲方的工作、生活情况,对甲方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经常开展交流、慰问、联谊和培训等活动。

7.在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协助甲方按照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办理保险理赔手续。

第五条 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丙方的规章制度,对甲方进行日常管理。

2.按照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考核与服务鉴定。

3.根据实际表现情况,建议乙方对甲方进行表彰或处分。

第六条 丙方义务

1.作为甲方在服务期间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保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各级项目办的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2.为甲方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确保甲方享有与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和休假待遇,在甲方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3.因丙方原因使甲方受到伤害的,丙方应按照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待遇,承担照料、补偿等相应责任。

4.服务期间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妥善安排、及时治疗,并尽力给予帮助,并及时报告乙方。

5.按照有关规定,完成乙方交办的各项任务。

第七条 本协议生效期间,因甲方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害、损失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由甲方个人承担,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八条 因一方无故中止协议,致使协议无法履行,受害方有权追究其责任;
给其他两方造成的损失,由违约方承担全部责任。

第九条 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经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各持一份,并由全国项目办备案一份。甲方服务期满后本协议书自动终止。

第十条 因本协议书约定事项发生争议,争议各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乙方办公场所所在地的仲裁机构或法院解决。

甲方(签字):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丙方(盖章):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

大学生志愿服务范文第2篇

各位领导:

自2013年8月大学生志愿者来到一市以来,我市项目办始终把把西部计划工作作为引进人才的重要途径来抓,按照我省项目办的统一部署,2013年市共引进了来自河南、河北、山东、浙江等省份各高校的51名大学生志愿者,我们本着让志愿者“受锻炼、长才干、出成效”的原则,通过各服务单位和广大大学生志愿者的共同努力,2013-2014我市项目办西部计划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2013-2014年度志愿者基本情况介绍

2013届志愿51人,2012届志愿者12人。共计63人,其中已有30人结束服务期,11人就业。

二、领导重视,真诚关怀,为志愿者顺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成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党委组织部、教育局、财务局、劳动局、团委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市领导要求项目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抓好此项工作,确保志愿者引得来、留得住,切实为我市基层组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市党委还在交通、资金、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项目工作实施有条不紊。二是切实关心志愿者。我市本着“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从工作、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今年7月举行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迎送会,市主要领导都亲自参加。每逢节假日市领导都会安排为每一名志愿者发去慰问短信和慰问礼品,过年时和留守岗位的志愿者同吃年夜饭,送贺卡。平时也组织诸如篮球比赛等各种志愿者活动。为了更好的了解志愿者们的思想动态,市项目办经常看望慰问志愿者,并和他们交心谈心,作好志愿者思想工作,确保志愿者们安心开展服务工作。三是做好志愿者的培训工作。2013届志愿者来到一市,我市项目办都要专门召开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志愿者精神、理念,志愿者应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市情介绍、民族风情介绍、国防知识介绍等。

三、加强管理,健全机制,为志愿者有序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管理是西部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为了保证“西部计划”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市项目办及时制定和下发了各项管理制度。一是制定了《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十市项目办管理职责》、《服务单位职责》、《志愿者行为规范》、《志愿者工作量化考核制度》等多项制度。要求各基层项目办、受援单位给志愿者落实与本单位职工相同的福利待遇。在市团委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月派专人到服务单位进行慰问和了解情况,及时传达我省项目办有关精神,掌握志愿者的工作、生活及学习状况,竭力帮助志愿者解决困难,为志愿者工作、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二是建立来信来访登记制度,对志愿者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载,以便解决突出问题,总结管理经验。三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制定了《大学生志愿者安全建康管理制度》。今年1月召开“西部计划大学生安全健康管理工作会议”,对在岗的所有志愿者进行安全健康管理条例系统培训;
四是不断完善“导市带徒”制度。服务期初签订导市带徒协议,服务期结束,由导市和服务单位统一对志愿者做出鉴定。五是不断健全志愿者自我管理机制。成立了大学生志愿者团支部、志愿者服务队、QQ群等。选拔了一名志愿者在市项目办服务,从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负责上报志愿者工作、生活情况,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志愿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六是严格履行请销假制度。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管理志愿者的请销假,并要求留下联系方式,便于随时联系。通过严格的制度,保障志愿者们的人身安全。七是加强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制定了《十市北屯市大学生志愿者经费管理使用规定》,对专户设定、经费使用、支出范围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确保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四、精心组织,热情服务,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013届志愿者自来这一年,我市项目办经常组织各种活动。一方面,先后组织开展了联欢活动;
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春节联谊活动;
组织志愿者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篮球比赛活动、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
通过开展各项文化教育活动,加深了大学生志愿者对我省、对一市的了解,提升了大学生志愿者加强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扎实开展志愿服务行动。继续推进青年志愿者“一助一”结对助老、助困、助孤、助学等日常化、个性化志愿服务活动,为各类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五、搭建舞台、促进成才,积极为志愿者提供发展空间

我市项目办把志愿者就业工作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一是深入调研,了解意向。为进一步掌握即将结束服务期的志愿者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的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今年6月中旬,我市项目办深入到每一个志愿者服务单位,通过召开就业服务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和存在的困难,形成专题书面调研报告,向市党委汇报,通过党政支持和部门协调,及时解决志愿者的困难,为他们留下就业提供保障。二是形成合力,争取政策。我市积极争取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落实新的就业措施和规定,为志愿者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提供信息,促进就业。发挥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依托劳动局、就业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积极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就业指导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截至目前,2013-2014年度大学生志愿者共有15余名已就业。

六、加大宣传,挖掘典型,在全社会树立志愿服务新风

我市项目办积极协调新闻单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认真挖掘大学生志愿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市项目办还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对“西部计划”宣传报道的通知》,要求各受援单位积极做好挖掘就业创业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在塔里木日报上开辟“大学生志愿者风采”专栏,连续报道反映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生活的情况。截止目前,我市项目办在各类媒体上刊发稿件100余篇(条)。

西部计划在我市的实施,开辟了一市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新局面,促进了我市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为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办将再接再励,努力工作,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将西部计划工作实施好、落实好、开展好、管理好,为市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志愿服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时期;
大学生志愿服务;
运行机制;
存在问题;
优化路径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热心公益事业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群体利用业余时间通过高校或社会上的志愿组织有组织的为他人提供服务与帮助的一种活动方式,传承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具有选择参与随意性、服务领域广泛性和精神文明实践性的特点,是一项包含了服务他人、教育自我、优化社会环境三位一体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1]。

我国自古就有着历史悠久的慈善文化,儒家、墨家、道家等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仁爱、奉献、博爱互助的思想,为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中国全面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寒假期间在全国主要铁路沿线和车站开展“青年志愿者新春热心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汶川地震、玉树泥石流抗震救灾一线,也时刻活跃着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始逐渐向长效化、制度化的趋势发展。其意义也得到了各位学者的普遍认可:

1、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德育价值的需要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有效的活动载体。在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所树立的是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道德风尚,倡导的是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宏扬社会正气、树立起社会新风,丰富发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

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设“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其特点是具体实践、亲历亲为、切身感知。在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的历练,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配合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整合信息资源力度等得以有效的提高。同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起来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必备的修养。

3、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它以雷锋精神为引导,潜移默化中倡导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社会价值论,弥补了市场体制带来的社会矛盾,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受发展时间等多种因素制约,也面临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其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1、组织招募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大多是由高校团组织直接管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层层推动得以开展的,这种组织方式在志愿者行动发展初期可以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深化,这种单一的组织招募方式显然会阻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远发展。很多高校大学生迫于组织压力不得已参与志愿行为,其本身就与志愿精神相违背,只是单纯的“要我参加”,而不是“我要参加”。

2、志愿服务培训不足

据相关调查显示,45%的高校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前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40.7%学生反映自己所受培训“效果不明显”(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模式研究)。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没有建立起一套符合实际需求的培训机制,不仅在培训机构与资深的培训人员方面有所欠缺,也在培训内容上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在培训方法上陈旧乏味,导致培训效率低下、未能达到预期培训效果与目标,更在培训中忽视对志愿理念与精神的加强与深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工作滞后。

3、志愿服务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大部分集中在一些传统的服务领域,服务项目不多,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一些活动内容仅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如公益宣传、义务献血、大型活动志愿者、社区服务等纯粹的体力型而非专业型的志愿服务,而这种志愿服务已无法满足当代社会需求和激发志愿者的参与兴趣。因此,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内容,深度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势在必行。

4、制度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结合我国目前实际,可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志愿服务运营资金短缺。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运营资金基本上是来自各高校团委,而团委一般从专项经费或者办公经费中拨出一部分款项来发展志愿服务。一些没有挂靠团委或者院系自办的各种志愿活动,除了在团委申请到少量的活动经费外,只能依靠校外的赞助。然而校外赞助存在着严重的不稳定性,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志愿组织都存在着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从长远来看,经费匮乏是制约志愿者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制度法规不健全。高校普遍缺乏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激励、考核等制度措施,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权力界定不清,容易引发纠纷,从而打击志愿者的积极性,也弱化了志愿服务良性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优化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的路径分析

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构建一套完整规范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对于引导、促进、提升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招募机制

随着志愿服务发展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招募机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发展的需要,应把大学生志愿者的需求与志愿组织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志愿者的参与实现传播志愿精神理念、服务志愿项目和志愿者个人的目的。具体的招募途径为:一是通过团的基层组织宣传志愿服务项目的详细内容与招募启示,鼓励个人和团队积极报名;
二是通过校园媒体、网络、人人网、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公开接受咨询形成开放式组织工作格局,保证志愿者流入渠道的畅通。

甄选合适志愿者也是提升志愿服务质量的前提。经大量学者研究表明,一名合格的志愿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对组织使命有着一致的认同度;
自身硬件条件过硬,熟悉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专业知识技能;
志愿者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意识等达到与岗位相适应的要求。

大学生志愿服务招募机制是利用科学的方法确保每一个志愿者在某一个合适的位置上,通过发挥其自身的潜力去完成志愿服务。

2、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是确保志愿服务质量优劣的关键所在,要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生志愿培训机制,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制定专项培训制度。志愿者在上岗前,应对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岗位情况等有充分的了解,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胜任工作。因此各高校可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内容纳入常规教学课程体系中,高校的可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管理中心,专项负责志愿服务相关培训任务。

第二,丰富培训内容。首先,是对志愿精神及理念的培训。通过对志愿者精神内涵意义的讲述,确立正确价值观和端正服务动机;
其次是对服务理论及岗位知识培训,讲解具体服务岗位的相关规章制度、业务流程,以便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
最后,是对服务技巧的培训。学习沟通与接待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服务文明礼仪、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确保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避免技术性失误。

第三,创新培训形式。充分利用党团组织的凝聚力,挖掘和整合高校教育资源,采取讲座、研讨、实地考察、专题讨论、案例、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拓展培训空间。以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课程的引力,使得志愿者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强化基本技能。

3、拓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服务领域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等传统领域中,但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的推进,延伸服务对象、使服务内容多样化已成为必然选择。

高校应在设置志愿服务时,应充分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开拓专业服务领域,合理安排志愿服务,避免“一刀切”现象。其次,应将志愿服务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如低年级学生志愿者参与积极性高但经验较少,可侧重于体验型服务;
中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服务理念和素质,可以从事服务型志愿活动;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可以从事专业实践方面志愿活动。

4、强化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保障

资金筹集的渠道狭窄是制约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障碍,必须建立起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即包括政府拨款、民间基金、企业捐赠、个人捐赠和国际援助多元筹资渠道以及税收优惠等政策性扶持机制,多渠道并举是志愿服务组织获得资金支持的重要来源。

大学生志愿服务必须凭借制度化建设才能实现长效发展,诚然,志愿者工作的法规完善依赖于政府、社会、高校的三方合力。政府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志愿服务促进条例,界定志愿服务独立的法律地位及范围、明确青年志愿者、服务对象、志愿组织三方的法律关系,建立三方之间纠纷的解决机制,以夯实志愿者组织的法律法制基础;
高校应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奖惩规定,完善相关激励机制,保持志愿者的服务热情;
社会各界应给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更多理解和帮助,扶持大学生志愿者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帅.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2(4).

[2] 谭秋云.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

[3] 高海燕.青年志愿服务运行机制[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4] 林竹.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模式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D].山东大学 2011年硕士论文.

[5] 何艳.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

大学生志愿服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者;
服务动机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

目前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采取两个层面的志愿者组织方式:一是学校层面的志愿者活动组织,一般由校团委直接管理,担负着全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考核、表彰、培训等工作;
二是各个院系团委负责的志愿者组织,具体负责开展本院系的志愿者行动,有时也参与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

在志愿服务的内容上,社区服务活动和校园内的服务活动所占比例较大,校园服务活动占39.1%,社区服务活动所占的是38.4%。根据访谈的结果得知,“大部分班级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地点都会选择临近校园,减少志愿者在路程上的时间消耗。”下乡支教服务活动以及残障服务活动的参与率较少,有3.1%的同学选择曾参加过下乡支教服务活动,4.1%的同学参加过残障人士服务活动赵枞安曾在《安徽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调研报告》中讲到,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存在“服务过于形式化”、“服务领域单一”的问题[1]。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对象主要还停留在针对青少年、社区老人、校园活动为主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的服务范围较小,无法适应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会出现志愿者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重复活动,新的服务项目较少。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

由于随意性比较大,志愿组织内部缺乏相互交流。许多人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借用名为“奉献爱心”目的却是其他,不仅淡化了志愿精神的作用,也淡化了志愿者身份的价值,削减了志愿服务的功效。一方面是因为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为了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志愿服务时数而参与服务活动。再者是志愿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分工不明确,致使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者不明确自己所需要提供的服务。

4.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满意度

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志愿者的身份,学校由原来的一个志愿组织发展到每个系、每个专业,甚至到每个班级的每个成员。”这种点到面的推广形式是提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一种途径,却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自主参与性以及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关于志愿服务的总体感受上,有47.9%的同学认为志愿服务十分有意义,对志愿服务的总体认同度较高,但也有40.7%的调查者认为志愿服务的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说明我校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认同感上有待提高。

二、影响大学志愿服务动机的因素分析

1.性别

女生在盲目从众的动机上表现更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女生的性格偏感性,男生相对比较理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选择上比较合理,不跟风行动。另一方面,女生较于男生而言,比较有爱心,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基于这样的特点,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男生对于女生而言更好地看待志愿服务活动。

2.专业

不同专业性质在盲目从众动机的认同程度发现,文史类专业在志愿服务上的盲从程度远高过于理工类的学生。数据表明了在个人发展上认知上的差异,理工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越理智,理工类学生表现出的较不明显的从众动机,原因在于理工类学生的对于外部活动的态度较为理性,文史类学生往往更缺乏理性,容易盲目去参与志愿活动。

3.年级

大一年级大二年级初入大学,对校园活动如:比赛、社团组织以及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因入学时间不长以及自身思想观念以及自身的素养相对于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较低,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盲目从众动机比较强。大三年级的学生较于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正处于知识不断丰富、观念不断更新、思想逐步成熟的阶段,有更强的意愿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对志愿服务的认识相对较全面。大四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理念和知识素养更强,但大四学生更多集中精力在实习、毕业、择业、就业等相关事宜,在校的时间相对较少,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较低,投入的时间精力。

三、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建议

1.合理管理志愿服务团队,提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自主性、自愿性

在我国,志愿者行动一般是在组织机构的倡导下应运而生的。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的组织行为使得志愿服务就成了一个下达、督促、评价的过程[2]。在大学校园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和民主意识较强,但依靠组织、社团对个人或者群体的控制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手段。将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时数与奖学金挂钩、与个人荣誉挂钩的志愿服务精神使得大学生志愿者觉得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奈、“被志愿”的选择。违背了志愿服务“自愿”的精神,影响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正确认识,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

2.加强志愿服务的项目化管理,将志愿服务专业化、高水平化

志愿服务内容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盲目志愿。加上大学生志愿服务强调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开展服务活动,大学生的专业差异太大,每次志愿活动所招募的志愿服务对象不同,其专业也不同,加上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前期没有通过相关的培训,使得在具体服务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统一的服务方向。在志愿者招募培训方面,要结合志愿服务需求确定志愿者的招募标准和培训要求,结合学校志愿服务实际,采取面向团体与面向个人相结合的形式招募志愿者围绕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进行志愿者骨干队伍的集中系统培训;
围绕志愿者基本技能,开展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的通用教育培训;
针对有一定业务要求的支援服务项目,进行志愿者岗前培训[3]。

3.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引导,内化志愿服务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倡导的期待理论指出: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目标[4]。如何充分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对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热情和积极性,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确保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内在的情感体验。志愿服务的精神需要内化的过程,依靠外力所强制推动的志愿服务,无法长期平稳发展下去。合理安排志愿者项目内容,使不同群体的志愿者动机与所参与项目匹配,正确引导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增强社会参与程度。

四、总结

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不仅关系着志愿活动开展的质量,更系着社会志愿服务的整体质量,是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的一个途径。同时,广泛地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引导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高校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体现。规范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模式,管理志愿服务团队,在充分尊重大学生自主性、自愿性的基础上,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性,逐步内化志愿服务精神,从而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优化志愿服务活动。(作者单位: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枞安,陈昀岚,牛娟娟.安徽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调研报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2-115.

[2]唐玉梅.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行为动机探析[J].淮江工学院学报,2011,(07):57-60.

大学生志愿服务范文第5篇

引导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其意义不仅在于服务他人与社会,更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提升、成长,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然而,由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存在短期化、形式化、任务化等不足,不仅对他人、社会收效甚微,扭曲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甚至由此产生排斥感,阻碍了志愿精神的弘扬,不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

如何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摆脱形式化、单一化、任务化,凸显志愿服务成效,这不仅是个和谐社会构建命题,更是一个高校人才培养命题。

一、明确成效的涵盖面

探究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成效,首先应该明确成效的涵盖面。倡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用所学知识服务他人、社会,更有利于从思想上、知识技能等方面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要求他们不断专研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
将所学知识付诸于志愿服务,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对自我专业、自身技能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既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弘扬了志愿精神,同时加强了大学生学风建设,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思想层面来讲,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受教育,培养奉献精神。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受益对象不仅是他人,同时是自身。大学是大学生极其重要的人生阶段,受教育、长知识是其主要任务。因此,在评价大学生志愿服务时,不仅应关注利他性成效,更应注重利己性成效,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上升为高校人才培养命题,将重点放在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与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上,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为日后志愿服务培养后备力量,让他们日后以切身实际继续弘扬志愿精神,并成为他们一生的追求与信仰。

二、激发主体的积极性

有效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尊重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参与的积极性。但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实际主体上存在错位,高校各级团组织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者,经常取代大学生,成为志愿服务的实际主体,以行政命令、强加任务等形式组织各项志愿服务,大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严重挫伤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因此,有效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首先得明确高校团组织与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所处位置、所扮角色:高校团组织作为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引导者,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前者为后者有效开展志愿服务做好引导,提供保障。明确了二者的关系,志愿服务才能真正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大学生的特征与需求,克服形式化、任务化的志愿服务,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双赢互利。

此外,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要求高校团组织在组织、策划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时,立足大学生自我特长与专业特色,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志愿服务实践当中,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体会自我的价值与专业的意义,从而在学与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改变大学生被动接受志愿服务的状况,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的内在诉求。从志愿服务的接受对象来说,立足专业的志愿服务更加特色化、专业化、多样化,调动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提升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成效必须加强规范管理。目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管理上存在以下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项目延续性不足、考评机制不完善、相关保障不到位。针对以上情况,可在从一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凸显专业化

要使志愿服务成效最大化,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失却专业、特长的志愿服务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高校及各学院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整合优势资源,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创立志愿服务品牌,如师范院校可开发扶贫支教类项目,艺术类院校发挥其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义务提供高品质精神产品上的有所作为。此外,在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等环节凸显专业性,特别应重视专业培训环节,根据服务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合格上岗,从而有效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2.重视延续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不在多,而在精,不应浅尝辄止,应有长期计划,注重延续性。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延续性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内部管理。此外,大学生在校时间多为三、四年,延续性有利于每一届学生尽早熟悉、投入志愿行列。志愿服务项目的延续性也是创立志愿服务品牌的前提条件,任何一个成熟的志愿服务品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除了优秀项目制定外,需要不断完善。为保证志愿服务项目的延续性,还应重视学生骨干培养,做好志愿服务学生骨干的传帮带,继承良好的工作作风,优化工作流程。

3.完善考评机制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考评机制,使大学生志愿者进一步明确是非,掌握行为标准,有利于强化学生获得的新品质,巩固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所获得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同时,适当的考评和总结也将对学生的志愿服务行为产生激励作用,形成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动力,为志愿服务习惯的养成提供保障。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考评可采取个人与团队考评的方式,从志愿服务的量与质来评价,对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予以表彰,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团委领导下的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因此,可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列入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系列,制定相关标准,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与各种评优评先、党员发展现结合,进一步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4.做好相关保障

目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大批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行列。然而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上却仍然滞后,缺乏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各项权益无法得到法律、规章的保护,严重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规范与发展, 更有甚者将大学生志愿者当做免费劳动力,随意使唤,严重损害大学生志愿者权利,浪费志愿资源。为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问题,需要在全国范围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大学生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法可依。

志愿服务是无偿的公益行为,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志愿服务的开展不可避免需要一定的经费开支,因此经费保障也成为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问题。虽然各高校都有专门的学生活动经费,但高校活动众多,真正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经费较少,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需要高校加大资金投入。此外,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应不断拓展空间,寻求与社会志愿服务基金会、社会各机构、各部门合作,努力争取资金支持,同时在合作中吸取经验,完善管理,拓展服务项目,提升社会化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这对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升志愿服务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章剑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现状及其创新路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05。

2. 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