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科医生范文第1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院急诊科医生【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医院急诊科医生范文第1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宏观指导意义,对包括卫生工作在内的社会全方位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的自学、集中学习、交流讨论、讲座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市三人民医院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医院发展的全过程,查找亟需要破解的难题。我们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我院的发展思路;
进一步加强党员的教育和党组织建设;
进一步加强党员作风建设,切实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努力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来,全力推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下面,我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浅谈几点认识:
一、明确任务,深刻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定,是关系全党全国工作全局的一项重大部署。我们医疗卫生部门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充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改革迫在眉睫,而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依靠深化改革解决问题,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我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市的干部保健医院,涉外医院,首批 “三级甲等”医院,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有责任和义务对构建和谐卫生、和谐**做好表率。
一是立足卫生行业是服务行业。医院是服务窗口单位,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社会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切实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让广大党员转变观念、净化思想、受到教育,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和服务质量,有效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的明显好转。二是作为**市三级甲等医院,对全市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责无旁贷,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全力破解一批制约和影响医院科学发展的难题,妥善解决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直接的实惠。三是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我们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必须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检查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紧紧抓住群众反映的看病就医问题,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在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上,进一步规范医院在质量、安全、服务、费用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职业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二、科学谋划,全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我院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依次展开、环环相扣。哪一个阶段搞不好,哪一个环节抓不实,都会影响到其他阶段和环节的进展,影响到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各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市、县的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认真学习,按照实施方案中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序推进,狠抓落实,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高质量地完成,每一个阶段都能经得起检验。同时,在学习思想、态度上,要切实做到“四纠正,四增强”:一是要纠正“厌参与”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二是纠正“走过场”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计划性。三要纠正“炒冷饭”的思想,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四是要纠正“空对空”的思想,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在学习调研的内容、形式上,要创新载体。
三、明确自身职责,结合实际工作,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探索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结合卫生工作的实际,我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在工作部署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顺应时展的趋势,善于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超前思维和科学决策,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在工作方法上,善于找准和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做到抓好重点、带动一般、整体推进。
医院急诊科医生范文第2篇
急诊医学是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跨各临床专业的学科,既有本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紧密相连。急诊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的必然趋势。急诊医学主要是研究如何最大可能将急性严重伤病人员从死亡的边缘迅速抢救回来,并降低其并发症和致残率。因此急诊急救工作的及时、妥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急性患者的安危和预后。
急诊医学的发展史和现状
世界上急诊医学发展最早的是美国。美国人发现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由于战场和途中的及时急救,受伤士兵的存活率大大高于因车祸而送至缺乏专业急诊医师的医院急诊室的患者。于是1968年成立美国急诊医师协会(AmericanCollegeofEmergencyPhysicians,ACEP),1972年美国国会颁布加强急救工作法案。1979年急诊医学正式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并成为美国各医学院校医科学生必修课程。美国有急诊医师进修学院,各省、州卫生当局下设急诊医疗服务办公室,负责计划和组织对危重病、创伤、灾害等突发事故进行急救并提供技术援助,同时负责领导、培训和考核急救工作人员。美国急诊医师实行全科医师制,目前每年有近3万急诊专科医师在全国6000多个急诊室为约1亿急诊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全美国共划分为304个急诊医疗体系行政区,并相互联结成急救网[1]。日本的急救中心可通过电脑和无线电通讯与警察署,消防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中心血库进行紧密联系,可随时了解急诊患者应诊的科室是否需要急诊手术及急救医院的空床情况等,以便使急诊患者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合适的医院获得治疗。
英国有140多个处理急诊的专业医疗机构,英国皇家医学院设置急诊医学专业课程,全国统一呼救电话号码为“999”。急诊室、急救中心实行全科医师制,全面电脑化管理。法国的院前急救工作全由以麻醉医师为主的医师负责,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5”,接到呼救电话,由中心值班医师判断病情后决定采用何种类型救护工具到现场抢救。危重患者往往需要配备有现代化监护急救设备的监护型救护车,在现场经医师、护士抢救,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护送到合适的医院[2]。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不过20多年的历史。1980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简称卫生部)颁发(80)卫医字第34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84年6月又颁发了(84)卫医司字第36号文件“关于《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推动了我国大中城市急诊医疗体系及综合医院急诊科(室)的建立和发展。目前,绝大多数县级以上医院建立了急诊科(室),大医院都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ICU),配备了一定的专业队伍。全国有100多个大中型城市有一定规模的急救中心,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中华急诊医学学会成立于1986年12月。同时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也批准设立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点,少数医科大学相继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将急诊医学列入医学本科、大专、护理学专业的课程[3]。
急诊医学的范畴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也称初步急救(firstaid),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急救。现场的最初目击者首先给患者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如徒手心肺复苏、清除呼吸道异物等,然后通过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站)呼救,在进行不间断现场急救的同时等待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急救主要依靠具有初步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公民来完成。因此,向广大公众进行急救知识和操作的培训是急诊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院前医疗急救包括急救医疗技师所进行的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的医疗活动,其目的是维持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并尽可能快速平稳地将患者送往医院急诊室[4]。
二、复苏学
复苏学是针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现代复苏学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心、肺、脑复苏技术的改进、普及和规范化,使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
三、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作为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配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备的ICU中,对继发于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如急性器官损害)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
四、灾害医学
灾难是突然发生的,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也使得大批人员受到伤害。如地震常造成多发伤、感染、休克,洪水造成溺水、胃肠道传染病、眼病、皮肤病,火灾造成烧伤、感染、休克,而交通事故(航空、公路、铁路)造成多发伤等。如何有效、迅速组织抢救,减少人员伤亡,防止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即研究人群受灾后的医疗急救以及灾害预防等有关的医学叫灾害医学。灾害医学涉及所有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5]。
五、创伤学
创伤是青年人(<44岁)中的第1位死亡原因。如在美国每年约有14.5万人死于创伤,3倍于此数的人伤残,医疗及各种开支达几千亿美元。在我国目前每年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超过10万人。创伤作为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害的常见重要原因,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对创伤后患者死亡高峰的发现和研究促进卫生行政部门在各地建立更多创伤急救中心[6]。
六、毒理学和急性中毒
研究和诊治各类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在美国,每年各州或城市中毒咨询中心可接到近200万个中毒咨询电话,其中约25%的患者去急诊或住院治疗,5万多患者因病情危重而进入ICU。在我国,据估计在城市急诊患者中5%与急性中毒有关,在农村每年10多万人死于农药中毒。随着每年世界上成千上万种各类新化学产品不断出现、各国的工业化加强和环境污染的加重,中毒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急性中毒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其往往涉及职业病学、毒理学和法医学等多学科内容,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临床学科[7]。
七、急诊医疗管理学
如何组织急救网络,建立有效的现代化急救呼救和通讯系统,研究和配备各种救护伤病员的抢救设备和交通工具,规范化培训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等都是急诊医疗管理学的内容。具体包括急诊医疗行政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急诊医疗培训与教育、急诊医疗经济学等,其中很重要的是对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的研究及如何加以完善。#p#分页标题#e#
八、现代EMSS
如上所述,在事故现场或发病之初即对伤病员进行初步急救,然后用配备急救器械的运输工具将其安全、快速护送到医院急诊室接受进一步抢救和诊断,待其主要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送到ICU或专科病房,这种把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加强监护治疗这三部分有机联系起来,以更加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伤病员为目的的系统叫做EMSS[4](见图1)。EMSS是目前各国研究最多、发展最快的急诊医学领域之一,从急救通讯工具的现代化以及急救中心和各级医院急诊室的电脑化和网络化,到院前多方位、立体(空中)救护,EMSS已发展成为高效、发达的急救医疗系统[8]。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临床专科的特点和不平衡发展
急诊医学专科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培训正规专业急救队伍和制定专业培训计划。与其他临床专业相比,急诊医学专业就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诊疗指南而言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需要凭借多系统交叉、多学科交流融合,是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独特的专科成长之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即成立了急诊医学专业和学科,从时间和专业技术来讲,与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急诊医学专科的差距并不如其他专业领域那样显著,这为我国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创造了一定的先决条件。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和人口需求不同,对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要求有很大差别。例如,在欧美等高福利国家,急诊医学专业以不断提高心肺复苏质量、院前急救效率、建立各临床专科间互助“绿色通道”和普及全民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这些国家凭借经济优势和财力,致力于将高科技和先进装备运用于团队医疗急救和急救体系的建设[1]。以色列等一些长期处在战争或恐怖活动威胁的中东国家的急诊、急救发展模式侧重于重大创伤立体救护和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治。而对于自然灾害多的地区和国家,急诊医学中的灾害医学分支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于同一国家或地区,时代背景的变化也会影响急诊医学亚专业的发展方向,例如美国的急救知识和全民急救普及教育因受“911”事件等一系列恐怖活动影响,比原来更强调防恐方面的急救知识内容[9]。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国际水平日趋接近。很多临床专业从落后世界发达国家几十年到已基本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甚至有些专业已在国际上处于先进地位。那么,急诊医学如何结合经济发展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创新性地努力建设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呢?
我国急诊医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急诊医学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如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灾害和交通事故造成创伤的增多,新生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的产生,更使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院前急救
如何尽快建立快捷、有效的我国院前急救系统,规范和高质量地运作各地的“120”急救中心已成为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紧迫的工作。虽然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省、地、县三级城市院前急救初级服务系统和急救网络,人员、通讯、车辆装备得到了一定的充实和改善,一些急救中心的功能已从单纯运输型转变为急救与快速转运为一体的急救医疗型,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院前急救的资源投入存在较大差距,各城市院前急救发展也极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就我国院前急救可持续发展而言,还存在急救立法、网络建设、培训与科研、管理运作、区域性协作、国际间交流、灾害应急救援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
二、医院急诊科(室)医院急诊科(室)是EMSS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我国目前一般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都建立了急诊科,有固定编制的医师和护士,配备了相应的急诊设
施和急救器材,方便了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总的来说,急诊科的应急能力和急救医疗水平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医疗水平和特色。可喜的是,2009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对医院急诊科的设置、仪器配备、人员要求和培训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为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8]。然而这些年来我国医院急诊科(室)却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急诊医疗需要[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期间国内不少医院急诊室成为疾病传播的场所],新建急诊科(室)又缺乏国家权威的设计标准和规范,院内急救的专业运转模式各地混乱不统一,不能很好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群体群伤的急救需要,急救专业医护队伍不专、不稳等诸多问题。上海某大医院所做的一项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大医院急诊科(室)普遍患者众多(特别是老年患者),疾病谱广,涉及各个系统脏器,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但是真正的急危重患者所占的比例不高(浪费一定的医疗资源来充当夜门诊的角色),需要住院的急诊患者入院困难,不得不在观察室等待一定时间方可住入各相关专科病房。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急诊就诊制度(符合急诊的情况才予以就诊),完善社区医师制度,提前分流一部分急诊患者,加强社区一、二级医院力量,帮助三级医院分担一些常见病的患者。要加大对广大普通群众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急诊的真正含义,不要盲目地急诊就医,浪费医疗资源。对于“120”急救系统来说,应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送往不同级别的医院,做到既不浪费医疗资源也不耽误患者病情。在医院内部,要理顺各专科与急诊科的关系,对急诊患者的去向必须建立一条“绿色通道”,由急诊科统筹安排患者,其次,还可以同周围的一、二级医院合作,将一些病情较轻、已经稳定的患者转至那里进一步治疗。充分体现急诊医学“抢救生命、稳定病情、缓解症状、安全转诊”的医疗实践特点。
三、重视急诊的医疗行政管理
急诊的医疗行政管理包括急诊医疗质量管理、人才资源管理、急诊信息管理、急诊医疗经济学、急诊计算机运用等方面。具体如制定急诊范围,急诊医疗各种规章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急诊抢救医疗常规、急诊医疗流程和工作程序等),如何保留急诊医师和护士,急诊病例资料管理,急诊患者咨询与投诉管理,急诊医疗事故差错及其防范,急诊科的安全保卫,涉及法律问题的伤病员处理办法,急诊医疗成本与效益,等等。另外,还必须积极开展急诊医学的教学和培训,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和护士,重视急诊的管理和科研,如进行有关急症病因、发病机制、病程、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研究如何使急诊患者就诊流程更优化合理,如何提高急诊的质量并做好质量控制[5]。#p#分页标题#e#
四、加强医院急诊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最近,卫生部专门就加强急诊抢救和提高应急能力向全国医疗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必须提高急救中心和医院急诊科对灾情、事故的应急能力和日常急救工作水平。县、区级以上综合医院原则上均应成立突发事件抢救组,由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医务处(科)主任、急诊科主任担任正、副组长,进行组织指挥,抢救治疗和后勤保障等,具体负责院内急诊工作的组织、协调并实施一线抢救和分类救治。要认真制订灾害和突发事件院内急诊保障预案,忠实执行“通知及时、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协调合理、及时报告”的伤病员急诊处置抢救原则,在最短时间内启动EMSS,调集医院所有可调动的医疗资源,安全有效、全力以赴地救助伤病员。
五、建立急诊专科医师认证体制,努力培养急诊医学的专业人才和队伍
急诊医学涵盖了广泛的临床医学知识背景和多学科操作技能。急诊服务对象是危、急、重的伤病员。“时间就是生命”,急诊医师通常需要掌握包括创伤复苏、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和呼吸道管理以及综合内科专科诊治能力(内科学各专科),例如治疗心脏病发作(心脏科)、管理困难呼吸道(麻醉学)、放置胸腔引流管(心胸外科)、急诊超声波检查(影像科)、缝合复杂的裂伤(整形外科)以及处理宫外孕(妇产科)等。急诊科医师还需要通晓几乎所有专科领域的常用药物。在美国和加拿大,需要4~5年的时间培养一名急诊专科医师。在美国,目前有近10个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和学术组织,包括ACEP、美国儿科急诊医学(AmericanAcademyofEmergencyMedicine,AAEM)、ACOEP(AmericanCollegeofOsteopathicEmergencyPhysicians)、急诊医师协会(AssociationofEmergencyPhysicians,AEP)、EDPMA(EmergencyDepartmentPracticeManagementAssociation)、ABEM(AmericanBoardofEmergencyMedicine)等,足见急诊医学学科以及急诊专科医师学术生涯在医学界的地位和急诊专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有些发达国家,急诊医师还根据社会和地区的差异分为家庭急救医师和临床急救中心医师,这样更便于按需培养人才[4]。因此,对从事急诊工作医护人员素质和岗位职责往往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应热爱急诊工作,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其次要有良好的医德和心理素质,能冷静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和事件。第三,急诊科医护人员将向全科医护方向发展,实行全科医师、全科护理制。因为急诊服务对象是患急性疾病任何年龄的伤病员,这些急症包括各临床医学学科。通常急诊患者来急诊时首先遇到急诊医护人员,而有些急症,如多脏器功能不全、多发性创伤、急腹症等常涉及多个专科的问题。因此急症患者先由全科急诊医师作紧急诊断处理,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心肺复苏,维持患者的生命和主要脏器功能,需要专科医师处理的,再由急诊全科医师请专科医师会诊处理。最后,急诊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应用。同时要完善急诊专业医师的专业晋升机制,尽快实施急诊医学专业医师准入制,建设和增加急诊医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培养急诊医学的高级人才。
六、加强急诊医学的科研建设
医院急诊科医生范文第3篇
P792-811
自2004年上海市医院急诊、ICU质量建设标准在全市各医院实行以来,上海市急诊科和ICU的发展走上了规范化建设的轨道。按照2004年上海市急诊科和ICU建设标准的要求,全市大部分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急诊科和ICU的质量建设都已达标。急诊抢救-ICU-急诊病房和留观等连贯性一体化的运行体制得到广泛认可和落实。2011年上海市急诊、ICU质量控制中心对2004年上海市急诊和质量建设标准进行了修订。新标准的修订是结合上海市急诊、ICU和国内外本专业发展的现状,本着有利于危重病急救患者快速高效安全救治和高于2004年标准、各单位经过几年努力多数医院能够达标的原则完成的。上海市卫生局将上海市急诊和ICU质量建设标准规定为上海市各级医院急诊科和ICU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及行业质控标准。
1 上海市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
1.1 急诊工作特点
(1)急诊科是医院普通急诊和危重病急救患者就医的首诊场所,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急诊患者多因遭受意外伤害或突然病情变化而到急诊就医,患者及家属缺少思想准备,容易惊慌失措,对诊治要求紧急迫切。
(3)急诊工作随机性强,患者就诊时间、数量、病种及危重程度均难预料。
(4)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需要及时快速诊断和紧急医疗处理,急诊工作人员需要具备高度责任心和精湛的医疗急救技术。
(5)急诊患者的抢救往往需要多专科各类专业人员同时参加,要求各科之间、医护人员之间紧密协作配合。
1.2 急诊科的任务
(1)急诊科的首要任务是负责危重病急救患者的连贯性救治。
(2)急诊科负责普通急诊和慢性病急性发作时的急诊处理。
(3)急诊科为全院内、外、妇、儿等各科提供相关专科急诊患者诊治的场所并负责协调与管理。
1.3 急诊科建设原则
(1)一切方便患者的原则。
(2)每天24 h、全年每天对社会开放的原则。
(3)急诊科独立建制、急诊科编制有固定医生队伍的原则。
(4)突出快速高效安全的原则。
(5)急诊抢救-留观-ICU-康复连贯性一体化的原则。
1.4 急诊科运行体制
(1)急诊科实行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病房(EICU)或综合监护病房(GICU)-留观病房或急诊病房连贯性一体化的救治管理体制,以保证急诊绿色通道的快速高效运行。
(2)二级医院的急诊科实行和住院危重病急救患者一体化的运行管理体制。利于加强急诊科建设,稳定急诊和危重病急救专业医师队伍,避免小而分散的ICU重复建设。
(3)三级医院的急诊科首先考虑实行和住院危重病急救患者一体化的运行管理理的专科ICU,如心脏科的CCU、、呼吸科的RICU、儿科的PICU、麻醉科和外科的SICU等。
1.5 急诊科的业务范畴
(1)心搏呼吸骤停。
(2)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3)严重心律失常。
(4)高血压急症与危象。
(5)急性心力衰竭。
(6)急性呼吸衰竭。
(7)急性肾功能衰竭。
(8)重症哮喘。
(9)内分泌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腺危象、肾上腺危象等)。
(10)急性中毒(包括药物中毒、农药中毒、有害气体和毒物中毒、毒蘑菇和食物中毒等)。
(11)呼吸道出血。
(12)上消化道出血。
(13)急性胃肠炎。
(14)高热、惊厥、昏迷等急症。
(15)脑中风。
(16)癫痫持续状态。
(17)中暑、电击伤、淹溺。
(18)急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19)各种类型休克。
(20)水电质酸碱紊乱。
(21)慢性病急性发作需要急诊处理者。
(22)脓毒症。
(23)创伤(原发性创伤需要止血、清创、包扎、固定、手术者)。
(24)创伤致命性并发症(气道梗阻、血气胸、创伤失血性休克等)。
(25)急腹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胃穿孔、急性腹膜炎等)。
(26)蛇、犬等咬伤。
急诊内科医生要求1~22项,急诊外科医生要求22~26项,急诊科医生要求1~26项。
1.6 急诊科医师与床位编制标准
1.6.1 日均急诊量>500例次的医院 (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的急诊医师≥10名,如日均急诊量每增加50人次,每班增加在岗急诊医师≥1名。(2)留观床位或急诊病房≥80张。床位:医师比按1∶ 0.2编制配备。(3)急诊ICU床≥12张。床位∶ 医师比按1∶ 0.8编制配备。(4)抢救室床位≥8张。按5名急诊科医师编制配备,每班有1名急诊科医师在岗负责抢救室工作。
1.6.2 日均急诊量300~500例次的医院 (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的急诊医师≥8名,如日均急诊量每增加50人次,每班增加在岗急诊医师≥1名。
医院急诊科医生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急诊;
危重症;
绿色通道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危重症病人的人数逐年增高,为了突出急病急治,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建立和完善急诊绿色通道是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急诊;
危重症;
绿色通道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急诊急救水平的高低,尤其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危重症患者是急诊患者中发病最急、病情最重、变化最快、危险性最大、死亡率最高、发生医疗纠纷最多的患者群体。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是救治危重症患者最有效的机制。这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医院急诊界的共识。所谓急诊绿色通道是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1]。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年急诊量在300多万人次,工作任务繁重,而且急危重症病人多。为了保证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快速救治,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提高急诊救治成功率,提高救治水平,我院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已近8年,并且不断完善,使之更安全、更规范,确保畅通,成为真正的“绿色生命线”。现将我院绿色通道的工作方法报告如下。
1 硬件设施
我院急诊科占地面积约2000 m2,设有分诊台、抢救室、诊查室、手术室、急诊病房、EICU、急诊收费、急诊化验、急诊药房、急诊B超、急诊放射等多个区域,这些区域布局紧凑,流向合理,均有醒目的标志及引导指示标牌,有利于急诊病人就诊。
1.1 抢救室 有抢救床位5张,面积2.3 m2/床,均为可移动、可升降的抢救床车;
多参数监护仪5台,有2台为可移动,可以随时更换位置或陪送病人检查、入院;
呼吸机2台;
除颤起搏仪2台;
心电图机2台;
输液泵4台;
推注泵1台;
洗胃机2台;
同时配有气管插管器械2套,抢救车以及各种备用抢救药品几十种。可升降平车18辆。
1.2 急诊手术室 紧邻抢救室,面积约42 m2,有缓冲间、手术间,并有专门的护士值班,能开展各种清创缝合及急诊开腹手术。
1.3 急诊病房 有床位32张,设有遥控监护仪4床位,并可同时监测血压、血氧。病房内设有管道氧,墙壁式负压吸引装置,并且床头配有病人呼叫对讲系统,病人可在床头随时呼叫医护人员。配有心电图机1台,监护除颤仪1台。
1.4 急诊ICU 有床位4张,均配有多参数监护仪1台;
并有中央站;呼吸机2台;
血气仪1台;
除颤起搏仪1台;
心电图机1台;
输液泵1台/床;
推注泵1台/床;
气管插管器械1套;
抢救车及抢救药品、空气消毒机等设备。同时设有专门的医护人员管理病人。
2 软件条件
急诊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中华医学会在1986年才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独立学科,并批准成立急诊医学专业学会[2]。与其他相对比较成熟的内、外科专业相比,急诊专业发展还很不成熟。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医院的急诊科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尤其在组织结构、人员编制、规模程度以及专业范围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这些都不利于急诊的发展和专业的交流。
2.1 领导重视 科室专业的发展,必须要有领导的重视。我院地处区域经济较发达,人口相对稠密,流动人口多。我院又是区域内最大的一家综合医院,急诊病人多,院领导非常重视急诊科的发展,将急诊科作为医院的品牌工程来打造,把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来发展,扩大急诊规模。几年来,先后投入几百万元为急诊科购置各种医疗设备,为保证绿色通道畅通,提高救治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设立独立的急诊科,将医护人员固定,改变了以前各科室医生短期轮转急诊的模式,利于急诊科的人员管理和科室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提高急诊急救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急诊工作高强度、高风险、高责任,待遇低,晋升难,工作环境差,医务人员常常不安心急诊工作。要保证绿色通道畅通,就要有一支稳定的、技术过硬的急诊队伍,院领导高度重视急诊工作,每年为急诊科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研究生进行人才培养,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晋升时急诊优先,在劳动报酬上也向急诊政策倾斜。短短几年内,使急诊队伍日益壮大,人员思想稳定,技术水平快速提高。
2.2 人员结构 急诊科设有科主任1名,副主任2名,护士长2名,共有医护人员62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10名;
护理人员中主管护师6名,护师18名。医护人员90%以上为急诊科固定的医生、护士,只有极少数是其他科室轮转到急诊科人员。急诊设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且全院所有科室门诊危重病人的抢救都在急诊科抢救室完成。急诊值班每班次一线医生7人,二线医生1人,护士6人,共负责急诊流水、急诊观察病房、EICU三处的医疗诊治工作。同时配有导医及保洁员8名。导医负责引领病人拍片、检查、入院。保洁员24 h有人值班,负责清扫急诊区域内的污物,做到随叫随到。医院的后勤服务中心还可以根据急诊科的需要,调派护工为病人服务,尤其是“三无”人员(无姓名、无家属、无经费)的护理。
2.3 质量保证 为保证急诊急救的医疗质量,急诊科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各种危重病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讨论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等,并且将抢救流程上墙,便于实际操作。
急诊各种仪器设备及抢救药品专人负责,班班清点检查、定期消毒保养,及时维修,建立设备检修档案,保证各种仪器随时能用。各种抢救药品、基数药定位置、定数量,新补充药品按有效期顺序摆放,班班清点,签字交接,为各种抢救提供保障。
急诊科采用每2周组织一次科内业务学习,参加各种学习班,邀请知名专家讲课、外出进修学习、继续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为了提高心肺复苏水平,急诊科花20多万元购置了心肺复苏电脑模拟人,可模拟多种复苏及心律失常病人,考核用药及操作是否正确。科内每年组织一次CPR和气管插管技术考核,每人均要现场实际操作、现场打分,成绩与奖金挂钩。科室将危重病人抢救时的医护配合作为日常考核内容,不定期进行考核。同时医院由主管院长负责医务部策划,每年举行一次以急诊科为首的、全院多科室合作的危重、群伤病人抢救演习,为危重病人绿色通道的畅通提供保障。
医院由业务院长、医务部、护理部及相关院部职能科室组成行政查房组,每2~3周进行院长查房,疏通各个环节,保证绿色通道畅通。急诊观察病房与其他普通病房同样管理,急诊科主任每周一次业务查房,急诊二线每周4~5次查房,负责急诊ICU、急诊观察病房病人的诊疗质量把关,及时进行危重病历、疑难病历讨论,如有必要,及时向医务部申请全院会诊,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另外,急诊坐诊医师必须是工作2年以上的执业医师,急诊抢救和分诊护士必须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新毕业医生必须到全院各科室或上级医院轮转、学习,使临床知识更全面、更丰富,为诊疗的正确、及时奠定基础。
3 绿色通道的运作
3.1 绿色通道救治范围 各种危重症需立即抢救患者;
“三无”人员。
3.2 程序 救护车一到,分诊护士和导医/护工立即将平车推到救护车旁,协助家属将病人抬上平车,同时护士了解简单的病史及症状,根据病情,决定病人是否进抢救室抢救。确定需抢救者,立即推入抢救室。救护车停靠点就在抢救室门口,约5 m距离,能保证病人第一时间进入抢救室。抢救室护士立即给病人测量生命体征、吸氧、监护、开放静脉通道等,同时急诊值班医生立即对病人进行问诊和全面查体,做出初步诊断,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开放绿色通道。病人需做辅助检查,如病情允许搬动,则由导医和值班医生全程陪同;
如病情不允许搬动,则在抢救室行床边检查;
B超、拍X线片、化验取血等。各辅助科室医生接到抢救室床边检查电话邀请,在5 min内到达抢救室。各项挂号、检查、治疗、用药等手续简化,先检查,先用药,后补交费、取药等手续,如无家属,则导医或护士代办。进入绿色通道的病人,出示有效证件(或病情危重无证件),急诊二线医生负责登记其病情及所欠费用,并在各项检查及治疗单上盖章签字,相关辅助科室凭检查单上的绿色通道印章优先检查。如病人需住院治疗,急诊二线医生同样在住院通知单上盖章签字,住院处见到绿色通道印章,以最快的速度办好住院手续,值班医生事先电话联系好相关科室床位,值班医生和导医共同陪送病人到病房,并做好交接手续。如病情涉及多个科室或需紧急手术治疗,急诊值班医生在抢救室电话请相关科室会诊,会诊医师必须在10 min内到达,共同研究病情及治疗方案后,需紧急手术的,在抢救室完成所有术前准备,如放置胃管、尿管,备血,术前谈话签字等,病人由医生陪同直接推送手术室。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病人住院前在各医技科室发生的所有费用,均由急诊二线记录在专用的“病人欠费本”上,医院设有专门的费用追缴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催缴,并有相关记录,上报院领导。
4 成效
绿色通道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尤其是突发事故、突发疾病、群体伤的救治,突出了“急”的特点,达到了“救”的目的。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硬件设施是前提和基础,软件条件是关键,二者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训练有素、技术娴熟、热爱急诊专业、有高度责任心的急救人员队伍。我院自建立绿色通道以来,从未发生因无经费而延误治疗的情况,造福于一方百姓,也为医院赢得了声誉,使我院成为患急病、重病患者的首选,打造了急诊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医院急诊科医生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急诊 医疗纠纷 急救机制 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99-02
急诊科是医院的应急系统和窗口单位。它承担着各种急危重病人的医疗救治、观察与监护任务。急诊医疗纠纷相对较多。如何防范医疗纠纷是急诊工作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急诊工作易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供大家参考。
1 急诊为什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急诊容易出现医疗纠纷,不外乎三方面原因,即患方、医护人员和急救机制。
1.1 急诊病人病情急,或危重,病人或家属对医疗效果期望高。所谓急诊,都是因“急”而来诊。病情往往较重,许多病人病因也不明确。在一般人看来,病人到了医院就可以放心了。而实际上,医学讲求客观依据,医生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明确诊断,这种情况下,医生常常采取对症处理,但病人或家属不一定理解。病人来到医院半小时,还没解决问题,就开始急躁,不配合诊疗或挑剔、不信任,甚至动粗。医疗纠纷因此而起。
有的病,诊断不难,治疗不易。如各种中毒、急性脑血管病、严重创伤等急诊科常见病,如送医院不及时,医生往往回天乏术。家属因骤生变故,缺乏心理准备,往往不理解,导致医疗纠纷。
1.2 病人或家属对急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不满。急诊医护人员由于繁忙、疲劳、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容易急躁冷漠,容易对病人或家属不合理要求反感,有时候在和病人或家属沟通时言语简单生硬,或未及时沟通、交待病情,导致病人或家属不理解,引起医疗纠纷。
1.3 医院急救体系不完善。急诊科是医院急救系统的前线,许多工作是需要其他科室支持的,如果医院没有一个完善的急救机制,很难保证抢救措施及时到位。如:急会诊不能及时完成,“绿色通道”不能及时开放,甚至后勤系统如供氧、供电等部门都会影响到抢救工作。
2 急诊科如何防范医疗纠纷
急诊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复杂,在导致医疗纠纷的三方面原因中,医护人员和急救机制两方面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改进、完善,患方原因也有部分可以因前二者的完善而消除。
2.1 完善医院医疗急救机制 急诊科应按照国家制订的标准编制人员和完善设施,形成符合急诊医学发展的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急诊或综合ICU加强治疗的一体化抢救模式[1]。制订并严格执行急诊急救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类人员职责,保证抢救设备满足急诊工作需要。要保证急诊科和住院部各科室、辅助科室在抢救时能够做到互相协作,密切配合。要开辟急诊“绿色通道”,并保证能在需要时及时启动,畅通无阻。除急诊科外还应有包括内科、外科和手术室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治第二梯队[2],以应对各种突发。
2.2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改善急诊服务态度 急诊人员因为经常超负荷工作,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而态度生硬。医院应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质。急诊人员一定要耐心细致,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不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做到急而不躁,忙而不乱。要知道,急诊都是突然发生的疾病情况,病人或家属也缺乏心理准备,加之不懂医学,情绪急躁、要求过高也是可以理解的。
2.3 提高医院急诊诊疗水平 提高整体业务素质和医疗质量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基础,只有病人满意,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急诊科医师应先在各临床科室轮转,掌握各科急救技能,如急诊缝合、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心脏电除颤等[2]。并通过进修、培训、学习、演练等不同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方式进一步提高救治水平,适应急诊工作需要。
2.4 加强与患方沟通,掌握沟通技巧 急诊病人因病情急、危重,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心理反应较为强烈、复杂,因而急诊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术的同时,还须培养良好的沟通技能,根据急、危重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3]。沟通能消除误解,对危重病人及时和家属沟通能使家属对病情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可能出现的后果有一定思想准备,从而避免因误会导致医疗纠纷。
2.5 对急诊人员的人文关怀 前已述及,急诊医务人员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极易造成身心双重疲劳。因此,医院应给予急诊医务人员以人文关怀。合理排班,使之能劳逸结合。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急诊人员的津贴、补助,并创造条件提高其业务水平和业务发展机会,使之能安心工作。
总之,急诊科是医院医疗纠纷的好发之地,原因复杂。医院应充分认识到急诊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完善急诊急救机制和抢救设施,并加强对急诊人员的培训、培养,关心急诊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以尽量减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阮海林,冯小梅,杨春旭,等.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2):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