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6-12 10:4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范文第1篇据了解,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区和成都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区被命名为第四批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福建闽台文化产业园等4家园区被命名为部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五篇】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范文第1篇

据了解,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区和成都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区被命名为第四批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福建闽台文化产业园等4家园区被命名为部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等69家企业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十七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活跃,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精品力作大量涌现,重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凸显出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

他说,文化产业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形势,肩负着新任务,承担着新使命。文化部将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开拓创新,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将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

——不断强化政府引导、规范和服务职能。

——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分层次指导,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着力打造市场主体。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努力扩大文化消费,为产业发展增加内生动力。

——着眼两个市场,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发展。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蔬菜示范基地;
现状;
成效;
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130-01

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现有耕地16.13万hm2,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于半干旱地区。年日照时数2 322 h,年均气温5.3 ℃,无霜期100~150 d,年均降水量400 mm左右。2008年,西吉县建立露地及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动了西吉县蔬菜产业的发展。

1 示范基地建设现状

1.1 建设规模

在西吉县兴隆镇、将台乡和硝河乡流转土地573.33 hm2,以“高效、生态、节水、标准”的现代农业为经营理念,按照“高投入、高产出、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致力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投资1.28亿元,在玉桥、兴隆、东坡、西坪、明荣、马昌等6个村建成了6个66.67 hm2蔬菜生产基地、在牟荣村建成了1个蔬菜育苗基地,其中3个露地生产基地占473.33 hm2,3个设施大棚生产基地占100 hm2。涉及2个镇2个乡12个行政村36个村民小组1 380户7 168人。

1.2 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在西吉县吉强镇东街新建4座占地2 hm2、6棚连栋的大棚作为基地的新品种试验、引进、示范、育苗中心。新打机井16眼,在蔬菜露地种植基地配套PV管滴灌设施66.67 hm2,建设镀锌全钢架标准大棚(60 m×8 m)2 000栋,并配套建设了PV管滴灌设施,配套电设备6台(套),10 kV输电线路5.8 km;
建成8万t冷链保鲜库、日加工量为100 t制冰生产线及泡沫箱厂生产线,购置各种农业机械设备54台(套)、短途运输货车2辆、长途运输冷藏车10辆、自动喷药机8台。园区内耕地肥沃平整,集中连片,适合机械化作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齐全,并配套喷灌、滴灌等灌溉设施,具备节水农业的条件。设施大棚建设规范,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春提前、秋延后”的设施大棚功能。园区建设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所要求的“园区建设现代化、农事作业机械化、园区运作公司化、园区管理科学化”的“四化”标准。

2 取得的成效

2.1 探索出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

公司采取“公司+土地信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每年以7 500元/hm2的价格有偿流转耕地573.33 hm2,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生产。对于进一步推行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1-2]。

2.2 采用先进种植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

在专家服务团队的协助下,依托相关技术单位,积极推行覆膜种植、垄沟种植、配方施肥、检验检测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新品种引进和示范项目35项,推广面积逾1 333.33 hm2。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蔬菜品种,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就西红柿而言,产量由原来的75 t/hm2增加到现在的107.25 t/hm2,增幅43%。产值由原来种植玉米1.5万元/hm2左右增加到现在种植西红柿15万元/hm2以上,产值增长了10倍以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由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向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发展。

2.3 园区建设标准化,有利于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增加农产品的市场价值,进而实现了农业生产良好经济效益。项目区节水灌溉率达100%,机械化率达100%;
绿色食品占番茄全部产量的85%以上;
示范基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
示范基地番茄良种普及率达100%;
新技术推广到位率达95%以上;
基地节水、节肥、节药、节本达15%以上。

2.4 为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示范基地建设使当地农民从耕地中解放出来,使其失地不失业,“既当地主又当工人”,实现了在家门口的就地转移就业,在创收的同时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输入新鲜血液,解决当地劳动力3 000多人。农民在取得土地流转收入7 500元/hm2的基础上,通过在示范基地务工每人每月可创收1 000多元,每人年均可增收7 000多元,与项目区外农户相比,人均纯收入翻1番。

2.5 示范带动作用到得了充分发挥

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引进适合当地生产种植的新品种、新技术,生产出品质优良的冷凉蔬菜。并提供良好的销售平台,使当地的农副产品打开东南沿海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销售市场,在填补南方夏季蔬菜市场短缺的同时,解决限制当地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对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6 推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着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餐饮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各个产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繁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4]。

3 参考文献

[1] 刁祥分,刘永华.盐边县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及发展思路[J].四川农业科技,2007(2):12-13.

[2] 方挚.寿光成为全国引进国外蔬菜工厂化生产示范推广培训基地[J].国际人才交流,2007(1):59.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扶持;
文化产业;
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提升和新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就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依据相关政策和规定,宁夏“十二五”期间,以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为重点,力争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打下坚实基础,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目前,宁夏的文化产业由于起步较晚和文化领域条块分割、市场竞争力小等原因,文化企业“软小散滥”问题比较突出,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布局不均衡,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少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
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区域特色鲜明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欠缺;
尤其是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造成了产业项目建设起点低,规模小,产出少,甚至经营负债,有些文化设施,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项目处于零开发或浅层次开发状态,文化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为了实现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就需要政府投入资金,有的放矢,从全区6611家各类文化企业中有选择性的进行重点扶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并可根据财政收入状况逐年递增。主要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重点支持文化产业园区与基地创建;
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整合;
支持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新产品、新技术研发;
支持产业人才培养。以推动文化产业综合发展取得突破。

一、以奖代补,扶持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持续发展

1、部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

2004年至今,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五批266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四批11家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首批4家部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授予宁夏的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4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家。为了支持发展,应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对文化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每年奖励100万元,激励其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示范引领、标杆表率作用。

2、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

宁夏对18家具有一定规模、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文化企业,授予了自治区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这些企业对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创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贡献了力量。为了支持其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应持续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每年每个园区和基地扶持20万元。

3、从战略布局上引导和扶持文化产业园区与基地的建设

依据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从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特色、产业布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着力构建“一城、两区”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一城”即银川,“两区”即“回族风情文化产业园区”和“西夏文化产业园区”。通过调查研究,还应该构建“黄河金岸文化产业示范区”和“六盘山民俗文化产业示范区”。这样,“四大示范园区”的结构布局,能够更加科学地体现文化产业分布的区域性,彰显特色,合理地促进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

二、直接补助,扶持“星级”文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截止目前,自治区共评出星级文化企业55家,其中:“五星级文化企业”有5家;
“四星级文化企业”有11家;
“三星级文化企业”有28家;
“二星级文化企业”11家。为了使星级企业的市场主体实力不断壮大,形成龙头企业、民营骨干企业,给予资金扶持。五星级的文化企业每年应扶持资金10万元,四星级以下的文化企业每年应扶持资金5万元。

三、直接补助,扶持研发和培育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

按照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区培育发展10个地方特色系列文化产品、10个民族特色文化品牌、10大演艺动漫游戏精品。

目前,全区颇具特色的产业品牌需要持续扶持培育,鼓励与引导,“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文化为内涵,特色为根本。”进一步支持品牌产品的研发、商标的设计、商标的注册、专利的申请、媒体的宣传等,从而形成响当当的文化产品品牌。从现在开始,逐步打造10个具有唯一性和民族性,符合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文化的品牌,使其成为全国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及拳头产品,这就需要持续扶持推动。

四、扶持举办和参加大型展会,借助平台进行展示、销售、预定文化产品

每年有计划的举办展会,并扶持文化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大型文化产业展会,为文化企业搭建平台,促使文化产品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五、积极扶持融合性文化产业地发展

我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已经渐露头角,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这类文化企业的典型代表主要有:与旅游融合的沙坡头、沙湖、西夏王陵、须弥山石窟等著名旅游区;
与科技融合的西夏区801文化创意园;
与“三农”融合发展的永宁昊升农资文化公司;
与林业和环境融合的永宁三沙源沙产业文化开发公司。诸如此类融合性的文化企业,一般规模宏大,投资额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显著,定会成为文化产业的增长极。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范文第4篇

北京、上海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最大

最新数据显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5%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的地区有5个,其中北京、上海最高,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分别达到12.3%与9.6%。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山东等地文化产业也即将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其中江苏、浙江、福建、安徽的增加值占比均已接近5%,山东的占比虽然只有3.12%,但其“十一五”平均增速已达20%,2010年实现增加值1260亿元,成为全国第4个突破千亿的地区,因此文化产业有快速成长为当地支柱产业的潜力。根据各地公布的文件汇总情况看,有18个地区明确提出要在2015年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或巩固其已有的支柱地位。各地区中,2010年广东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24亿元,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在此基础上,《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中提出保证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超过45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6.5%,到2020年超过8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8%。

中国(深圳)文博会累计成交额达5千亿元

2004年以来,伴随着从中央到地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也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2006年,文化部出台《关于举办文化产业展会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指出,今后文化部将重点扶持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部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也是中国唯一一个获得UFI(国际展览联盟)认证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到目前,(深圳)文博会已经举办7届,从首届的356.86亿元成交额跃升至第七届文博会的1245.49亿元,增长了2.5倍,累计成交额达到5025.49亿元。同时,根据中央开发西部、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分别打造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东北(沈阳)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几个博览会。此外,各地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地方性文化产业博览会。包括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义乌(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和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到目前为止,上述文化博览会总成交规模已达千亿数量级。

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东独占19个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范文第5篇

**市太行山区面积3801平方公里,占市总面积的30.4%,农村总人口58.4万人,约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1/10,涉及**县、沙河市、临城县、内邱四个县的36个乡镇,935个行政村,形成**市西部天然生态屏障,对**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市山区的生态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市的天然绿色屏障。山区4县横贯**市西部,是我市林木、水源、矿产和再生能源的重要基地。即是我市及东部平原地区的“自然水塔”,又是阻挡西北寒流的重要屏障,对全市的生态平衡和安全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革命老区。山区县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县的浆水和前南峪是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革命老区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搞好山区开发,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意义重大。

三是矿产资源和生态资源集中区。山区矿产资源丰富,铁、铜、煤、镁、钙、水泥灰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是干鲜果品、杂粮和中草药的主产区。

四是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区。山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已开发和待开发的景点有30余处,是我市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后花园”。

五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差,交通不便,“干、旱、薄、蚀”严重,经济发展较慢,开发山区对建立小康社会和构筑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通过贯彻实施“科技兴山、开发兴山、开放兴山、合力兴山”战略,坚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注重发挥全社会的合力作用,激发山区开发建设的内在活力,坚持科技创新注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开发经济模式,山区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开发治理速度和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主导产业初步形成,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同时山区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我市的山区开发建设仍然是初步的、较低层次上的,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还不相适应。山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影响仍然比较严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很突出,生态环境质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要求;
山区旅游观光业刚刚起步,生态游红色游还很不完善;
山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链条环节不全,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严重滞后,名牌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山区科研开发推广力量薄弱,社会化综合服务能力弱,手段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差,科技含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山区开发建设的质量、进度和水平;
山区开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仍然是瓶颈因素。

二、基础条件

1、开创了“太行山道路”。20多年来,通过上级有关单位的鼎力支持,一批科研院所单位专家和科技人员的大力帮助,深入实施“科技兴山,开发兴山,开放兴山,合力兴山”战略,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制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高,推广50多种生态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各类新优品种121个,兴修水利工程542处,完成了一批试验区和开发项目,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山之路,被国务院命名为“太行山道路”。

2、总结出一整套山区开发治理经验。我市以科持为支撑开发治理山区,通过多年山区开发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一整套山区开发的宝贵经验,实现了由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由栽培措施向生物工程措施转变,由技术开发向技术经济一体化转变,由科技示范点向综合试验区转变,开创了山区“生态经济沟”治理模式,丘陵区“农林牧三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山区开发治理科技含量明显增加,山区开发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推广。

3、树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典型。先后通过各级科技项目扶持了前南峪、西峪、岗底、西竖、良峪等片麻岩开发五大中心试验区和**县山区景观生态建设,内邱绿色苹果产业化开发,临城县丘陵区高效林草畜生态链建设等三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实施了沙河“优质奶牛繁育标准化饲养及奶制品加工技术研究”、内邱“无公害板栗产业化生产技术”两项“一县一业”项目。重点支持了山区干鲜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示范、山区生态工程建设与示范、丘陵区三元立体生态经济结构模式开发建设、板栗保鲜加工技术、生态营养蛋生产技术和“农业科技传播站”建设等课题的研究与开发,起到了自主创新、示范带动、辐射推广和提高农民素质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山区治理的科技含量。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实用性强转化率高的科研成果。仅十五期间就有11项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其中,“人工再生生态景观建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在全省山区开发建设中取得的最高水平的技术成果。“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经济林景观建设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板栗奶加工技术及产品”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4、有明显的产业优势。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有了基地树龙头”的指导思想,重点扶持了太行板栗、优质苹果、薄皮核桃、高档果枣、药材种植、生态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我市太行板栗基地已发展到50多万亩,年产量3130吨,针对板栗不耐藏,加工率低的实际,扶持起以板栗奶为主要产品的内邱富岭果品有限公司。**宏源食品公司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栗蓉、栗脯加工企业;
前南峪益发实业公司投资3600万元建设栗仁加工厂、蜂胶加工厂、保健茶加工厂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初步建成,投入生产。以富岗集团、弘隆公司为龙头的优质苹果产业化生产,优质苹果基地种植面积达到7万余亩。优质薄皮核桃是我市丘陵区开发治理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在浅山丘陵区已发展2万多亩。以临城县、**县为中心的枣生产基地也可初步形成。

二十余年来,在国家、省市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经过全市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山区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我市的山区开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发治理片麻岩山场93.95亩,使片麻岩山场初步治理面积达到200万亩,占可利用片麻岩山场的93%;
完成造林面积119万亩,飞播造林85万亩;
开发治理干旱丘陵荒岗21.84万亩,占可利用荒岗的34.8%;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0平方公里。山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止;
山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山区主导产业初步形成,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初步形成了板栗、苹果、大枣、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产品。其中,“富岗”牌苹果荣获**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等称号,“浆水”牌果品成为**大专用果品。山区林果种植面积增加70多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8倍,森林覆盖率达到32.6%,比全省平均高出8.4个百分点;
山区县市国民生产总总值提高10.9倍,财政收入增加5.3倍;
交通、通讯、水利、电力、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等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出现了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的喜人景象。

我市的山区开发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及省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走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第一,我市多次荣获**省山区创业奖,2001年获全省唯一的**省山区创业一等奖。

三、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山区的发展实际,“十一五”期间,我市星火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崇尚绿色与可持续协调发展,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兴山、开发兴山、开放兴山、合力兴山”的发展战略,完善山区产业优化升级,巩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构建山区社会化综合技术服务新平台,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功能,以星火产业带建设为契机,把太行山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繁荣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区。

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1、山区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

本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防治结合,法制监督,市场运作的原则,把西部太行山区建成生态功能区、资源开发区和风景旅游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根据各县产业特点,建立产业带,开发基地,示范区和辐射区,抓住亮点,闪光点,以点带面实现整体开发。

3、发展和壮大特色产业

在强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质增效的同时,依托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4、树龙头,打品牌,拓市场

按照“围绕产业树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的原则,针对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由“龙”头伸向市场,“龙”身连农户,从而实现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同时对主导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创建名牌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弘扬已有品牌,打造新品牌。

5、强化科技引联和科技服务

建立以专家为依托、企业为主体,产业为基础、服务为手段,农民增收为目地的“农村科技传播站”,通过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的整合,推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建立由龙头企业,科学专家,优势资源和农村相结合的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建立以科技人员,科技部门为依托的农民主体型自发组织的民间行业技术协会、研究所;
完善建立科技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6、做强做大生态观光与红色旅游产业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强劲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利用我市太行山地貌形态丰实,历史文物古迹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红色资源及特多林果荟萃的优势,建立菜摘园,休闲山庄,完善配套设施。发展相关产业,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和特种资源,强力打造**市“后花园”。

四、框架、布局与发展目标

(一)框架

根据我市太行山区特点,大力发展具有我市山区优势特色的区域经济、富有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6大优势支柱产业,建立26个星火科技示范基地,扶强24个龙头企业,组建10个星火技术传播站,建设18个文明生态村。

(二)布局

**市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包括**县、沙河市、临城县、内邱县四个县(市)。

(三)发展目标

1、到2010年,六大支柱产业建设26个星火产业基地,核心区面积16万亩,示范区面积43.5万亩,辐射区面积262万亩。农民人均收入,核心区由**年的2800元,增加到4700元。示范区由**年的2300元,增加到4200元。辐射区由**年的2100元,增加到3800元。分别增长1.7、1.8、1.8倍。

2、扶强24个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60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40个。企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

3、组建10个星火技术传播站,示范推广新技术30项。每年培训各类技术10万人次。

4、建设18个文明生态村,推进农民知识化、农村信息化,带动180个文明生态村发展,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

5、项目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植被覆盖率:到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36%以上。

五、实施内容与规模地点

(一)发展6大优势产业、建立26个星火科技示范基地、扶强24个龙头企业。

1.绿色名果产业

**市四个山区县果树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的山区开发中新发展苹果、板栗、核桃等各类果树70余万亩,使总面积达到100多万亩。但由于广大果农管理水平较低,造成果品品质差,经济效益低。针对该现状,目前急需解决利用高端生物技术更新品种、改变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果品农药残留量大、化肥污染严重、内在品质下降问题,加工增值问题,中低产果园提质增效问题。因此,发展无公害绿色优质果品,创品牌、创名牌,深加工,增效益,延长产业链,是当务之急。

产业基地建设

——绿色大枣产业基地:临城县西竖镇、沙河市白塔镇、**县西黄村乡。

投入1050万元,老树改造1万亩,新建枣园3万亩。创出我市高档果枣品牌,建大枣产业基地核心区3万亩,示范区5万亩,辐射区22万亩。开发大枣深加工产品,提高大枣生产效益,延长绿色大枣生产的产业链。

——绿色核桃产业基地:临城县鸭鸽营乡、郝庄乡,沙河市綦村乡、白塔镇。

投入2245万元,其中临城投入1633万元。在临城建立优质核桃集约化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全市核桃产业发展。建设优质绿色核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核心区3万亩,示范区5万亩,辐射区60万亩。创出绿岭薄皮核桃品牌。带动示范区、辐射区核桃产业发展。

——绿色柿树产业基地:临城县赵庄乡、内邱南赛乡。

投入750万元,建核心丰产园1万亩,示范区2万亩,辐射区20万亩。创出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

——绿色苹果产业基地:内邱县侯家庄乡,临城县赵庄乡、郝庄乡,沙河市蝉房乡,**县浆水镇、西黄村镇。

投入370万元,其中内邱投入245万元。建立绿色苹果基地核心区1万亩,带动示范区3万亩,辐射区7万亩。扶强内邱县“富岗牌”苹果、**县“浆水”牌苹果、临城“绿森”牌苹果等苹果品牌。以**省富岗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壮大山区绿色苹果产业化生产。

——绿色板栗产业基地:**县浆水镇、将军墓镇,沙河蝉房乡,临城县赵庄乡,内邱县侯家庄。

投资1850万元,以**宏源食品有限公司、**益发实业公司、**富岭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开发系列深加工产品,带动全市板栗产业发展。建设优质绿色板栗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核心区3万亩,示范区10万亩,辐射区60万亩。

——特色杂果产业基地:**县会宁镇,内邱县大孟镇,临城县临城镇,沙河市渡口乡。

投入1565万元,以沙河石榴、临城凯特杏、**桃、内邱黄桃等特色果品为基地,通过**口尔夫果业有限公司和临城县绿源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创建特色果品品牌,延长杂果生产的产业链,带动全市杂果产业发展。建设优质绿色杂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核心区1万亩,示范区2万亩,辐射区10万亩。

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

(1)绿色果品标准化丰产技术。

(2)果品精深加工的生物技术、萃取技术、冻干技术。

(3)绿色优质果品生产环境监测及控制技术。

(4)果品无废弃物综合加工技术。

(5)果品产业化经营与管理技术。

(6)绿色果品提质增效技术。

(7)果树品种改良技术。

(8)干旱山区果品生产集雨节灌技术。

(9)绿色鲜食果品保鲜技术。

基地规模:绿色名果6个产业基地共计核心区12万亩,示范区27万亩,辐射区180万亩。

2、生态养殖产业

目前**市太行山区各类畜禽存栏1000多万只(头),根据我市太行山区自然资源特点,拟定以舍饲羊、山场生态养鸡、奶牛、肉牛高效养殖、生态养蜂、生态饲料林建设及饲料加工等为开发重点。

目前我市山区养殖业,主要存在良种化程度差、生产性能低等问题,但山区山场资源、饲料资源丰富,环境质量好,空气净化,隔离方便,传染病少,防疫灭病容易,建立高效生态养殖基地,实行高标准、系列化、专业化的生产模式,生产绿色肉、蛋、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产业基地建设

——生态养牛产业基地:沙河市桥西区,**县皇寺镇。

投入13619万元,在沙河市建5000头牛生产基地一个,示范2万头,辐射10万头。以**旭瑞乳业有限公司和**犇磊乳业有限公司(奶牛)为龙头,带动全市养牛业发展。

——生态养羊产业基地:临城县临城镇,沙河留村乡。

投入1546万元,建千只种羊场一座,饲料加工厂一座,肉食加工厂一座。以**绿健生态园区为龙头,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养羊产业基地核心区0.2万只,示范区1万只,辐射区5万只。

——生态养鸡产业基地:沙河市留村乡,临城县西竖镇,**县路罗镇,内邱县内赛乡。

投入1.9亿元,其中沙河投入1.65亿元。利用山场优势,建万只山场养鸡基地两个,创出绿色柴鸡蛋品牌4个。养鸡产业基地带动示范20万只,辐射50万只。

——生态养蜂产业基地:**县将军墓镇、城计头乡,临城县石城乡。

投入5800万元,在**县将军墓镇建立万箱蜂养殖基地1个,以益发实业公司为龙头,引进高产优质蜂王,建设高标准蜂蜜深加工生产线一条,带动全市养蜂产业发展,示范区6万箱,辐射区20万箱。

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

(1)舍饲肉羊饲料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效育肥配套技术。

(2)山场蛋鸡无公害饲养综合技术。

(3)山场散养蛋鸡载畜量、适宜规模及生产技术。

(4)提高奶牛产奶量饲养技术。

(5)奶牛防病技术。

(6)奶牛专用复合预混料生产技术。

(7)肉、奶深加工技术。

(8)蜂蜜深加工技术

(9)高蛋白洋槐生态饲料林建设及饲料深加工技术。

基地规模:生态养殖养牛、养羊、养鸡三个产业共计核心区4万只(头、箱),示范区14.4万只(头),辐射区71.5万只(头)。

3、旱作杂粮产业

我市四个山区县具有多年的小杂粮栽培历史,该区独特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为小杂粮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生产的小杂粮品质高,市场前景好,红薯在山区旱地有极强的适应性,产量高、品质好,可深加工,谷子、大豆、绿豆等,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产业基地建设

——绿豆产业基地:临城县的石城乡,内邱县柳林乡。

投入625万元,引进优质绿豆品种5个,建山区绿色优质绿豆基地0.5万亩,示范1.5万亩,辐射2.2万亩。

——大豆产业基地:临城县石城乡、西竖镇,**县太子井乡。

投入1000万元,建优质大豆基地5000亩,示范2万亩,辐射5万亩。建豆制品加工厂一座。开发新产品5个。

——谷子产业基地:临城县石城乡,沙河刘石岗乡。

投入1950万元,引进、筛选优质谷子品种5个,挖掘传统优质品种,建谷子产业基地1万亩,示范5万亩,辐射10万亩。打出我市山区特色的知名品牌。

——甘薯产业基地:临城县的石城乡,沙河十里亭乡。

投入3350万元,在临城县建立万亩甘薯基地,示范5万亩,辐射20万亩。建甘薯加工厂4座,延长产业链。

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

(1)淀粉用甘薯品种引进筛选技术。

(2)甘薯粉丝加工技术。

(3)甘薯淀粉加工技术。

(4)优质谷子品种的引进筛选技术。

(5)优质谷子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6)优质大豆丰产栽培技术。

(7)大豆深加工技术。

(8)优质绿豆丰产栽培技术。

(9)小杂粮精选分级包装技术。

基地规模:核心区3万亩,示范区11万亩,辐射区40万亩。

4、名贵药材产业

我市山区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山区特有的优势资源。发展中药材生产是调整全市山区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栽培分散,中药材质量不稳定的现状,搞好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中药材生产区域的地道化,生产技术的规范化和生产质量的标准化是提高中药材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

产业基地建设

——柴胡产业基地:沙河市十里亭乡。

投入83万元,在沙河市建立柴胡生产基地,抚育保护野生资源和人工栽培结合,建核心基地1000亩,全市示范3000万亩,辐射整个太行山区1万亩。

——银杏产业基地:沙河市的白塔镇栾卸村。

投入62.5万元,在沙河市建立银杏产业基地1000亩,示范2000万亩,辐射1万亩。

——四倍体板蓝根产业基地:沙河市留村乡,临城县的黑城乡。

投入380万元,建立四倍体板蓝根生产基地5000亩,示范1万亩,辐射10万亩。以**恒利集团为龙头,保障销售和深加工增值。

——酸枣仁产业基地:内邱县柳林乡,**县西黄村乡,沙河市册景井乡,临城县郝庄乡。

投入1010万元,其中**县、内邱县投入630万元。充分利用坡岗地,抚育酸枣6000亩,示范4万亩,辐射30万亩。建枣仁加工厂两座,扩大加工增值,提高效益。

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

(1)适生药用植物资源引进、品比与选育技术。

(2)柴胡标准化栽培技术。

(3)银杏标准化栽培技术。

(4)无公害药材栽培技术。

(5)道地药材生态环境研究与野生化栽培试验。

(6)中药材主要有效成分提取与无公害加工技术。

基地规模:名贵药材产业共计核心区1.3万亩,示范区5.5万亩,辐射区42万亩。

5、非金属矿产业

我市山区矿业资源丰富,有巨大开发潜力,主要非金属矿产10多种,由于开发技术落后,造成资源浪费严重,产品深加工不够,甚至直接出售原料。针对该现状,急需合理规划,提高矿业资源开发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开发与深加工结合,开发与资源保护结合,开发与植被重建结合,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可持续发展。

产业基地建设

——钙镁矿产业基地:临城县的郝庄乡,**县浆水镇。

投入5780万元,建年产值2000万元钙镁加工厂一座,示范1000万元产值加工厂5个,辐射500万元产值加工厂10个。

——石材产业基地:临城县的石城乡,内邱县獐么乡。

投入1.08亿元,其中临城县投入8375万元。建年产值5000万元石材加工厂一座,示范1000万元产值的加工厂10个,辐射500万元产值的加工厂200个。

——玻璃产业基地:**县、沙河市。

投入17.3亿元,建年产值5亿元的玻璃加工厂两座,示范1亿元产值的加工厂30座,辐射5000万元产值的加工厂200个。

——瓷土产业基地:沙河市、临城县。

投资1.7亿元,建年产值3000万元企业一家,示范2000万元企业10家,辐射1000万元企业20家。

——石英砂产业基地:沙河市、临城县、**县、内邱县。

投资1.13亿元,建产值1000万元开采加工厂一个,示范500产值企业4个,辐射100万元产值加工厂100个。

——石墨产业基地:**县。

投资1920万元,建产值1000万元开采加工厂一个,示范500产值企业3个,辐射100万元产值加工厂5个。

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

(1)大理石环保开发与土地资源保护技术。

(2)大理石精细加工技术。

(3)石材加工工艺与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4)石材开发基地的环境恢复与植被重建技术。

(5)钙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新产品开发技术。

(6)优质钙镁矿粉品牌标准与标准化生产技术。

(7)矿产资源开发基地植被重建技术。

基地规模:非金属矿业核心区6个厂年产值达到3.1亿元,示范区62个厂年产值达到34.35亿元,辐射区645个厂年产值达到115.65亿元。

6、特色旅游产业

我市山区有历史古迹,有我国北方第一大溶洞、有原始次生林、抗大革命根据地,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正逐步兴起。有各类景点30多个。统筹规划,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将四个县市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贯穿太行南北的特色旅游产业带,可培育山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基地建设

——绿色农业与生态观光旅游基地以**益发实业有限公司和临城县绿源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投入2.28亿元,其中**投入1.83亿元。建核桃生态观光园1500亩,生态经济林2000亩,农业观光园3000亩。

——红色旅游基地投入6500万元,完善景点1个,建立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景点4个,共计1000亩,包括观赏花卉200亩,特种果品500亩,特种养殖300亩。

——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旅游基地投入2.72亿元,开发景点3个,恢复景点5个,完善提高景点15个。并带动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庭院农家乐等景点30个,建立生态经济林1000亩,生态养殖园2000亩。

开发推广的星火技术

(1)生态旅游、农业观光、红色旅游旅游整合技术。

(2)观赏植物园建设技术。

(3)人造生态景观技术。

(4)干旱山区植被恢复技术。

基地规模:以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农业观光旅游、红色旅游,产业基地核心景点4个,示范景点8个,辐射景点20个。将四个县市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旅游产业带。

(二)组建10个星火技术传播站,完善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

技术信息落后极大地制约了山区经济发展。为了解决我市山区信息不畅、技术落后状况,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星火技术传播站,加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力度,聘请专家驻站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服务。提高山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山区开发的跨越式发展。

1、实施内容

(1)依托龙头企业建立星火技术传播站,对先进技术进行中试、熟化;
对成熟技术进行示范、推广;
对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服务;
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咨询。

(2)建立农民专业服务组织,解决当前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产量与质量、效益的矛盾。成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技术协会,主要是组织农产品市场和技术调研,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和技术动态,并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
制定产业生产区域布局、技术规范及农产品质量标准,开展技术服务,引导农民和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
组织农产品检测和市场营销。

(3)建立星火技术培训学校,为山区开发培养人才。按照我市山区主导产业的布局,我市4个山区县市各建一所星火培训学校,对山区农民进行全面的技术、技能培训。依托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没有围墙的山区开发研究院,为山区培养高等人才。按全市山区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需要,下大力实现人才培养和培训模式的突破。

2、目标与效益

通过**市山区技术服务体系、星火技术传播体系的建立,最终形成一个覆盖全市山区、连通山区内外、联系政府企业和农民的“信息公路”,为山区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商贸信息服务、招商引资服务、劳务信息服务和新闻资讯。星火技术传播站、星火技术培训学校,为山区产业提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和技术服务,每年开发研究或引进科研成果12项,推广先进实用技术30项,对促进山区科技的普及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市场意识,实现山区农业的跨越发展,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建设18个文明生态村

针对山区村镇科技、文化落后,文明程度低的现实,应用科技手段,从整治环境,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入手,以人为本,排民忧、解民难、帮民富,通过果园、菜园和家园的标准化生态建设和环境绿化美化设计,完善以生物欣赏、绿色食品销售、旅游服务、森林旅游健身为主的旅游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清洁美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村镇建设小康化。利用景观生态建设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建设山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山区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1、实施内容

在严格按照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标准进行实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科技内容:

(1)组织科技人员与文明生态村对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引进技术、项目、资金,加快文明生态村建设进程。

(2)根据各村不同情况,分别对农民进行技术、技能、文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一户一个明白人。

(3)对文明生态村进行科学规划,实现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村镇建设小康化。科技现代化,农民知识化。

(4)选择山口、路口、沟口,建设4个文明城镇,使其成为经济、技术、贸易、信息的集散地和辐射源,带动农村全面、协调发展。

2、目标与规模

人居环境清洁美化、道路硬化、房屋建筑标准化、文化生活多样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经济发展小康化、科技教育现代化、农民知识化、农村信息化。通过项目实施,在太行山区建设18个文明生态村,带动180个文明生态村发展,人均收入达5200元以上。

六、投资与效益

**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2010年预计共投资39亿元,申请国家、省拨款3亿元,**市、县匹配投入5亿元,企业和农民投入31亿元。新增产值52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3。其中,核心区投资0.8亿元,新增产值2.2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8,示范区投资5亿元,新增产值8.1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6,辐射区投资33亿元,新增产值42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3。

七、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星火产业带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星火产业带的建设,把产业带建设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成立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产业带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分层次制定符合各县实际的发展思路、规划目标和措施,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动的组织管理体系,发挥联动效就,增值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使星火产业带建设真正成为促进太行山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二)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对星火产业带建设作出长期安排,列入财政预算,各部门在项目、资金、物资的安排上向星火产业带建设倾斜;
要进一步争取上级部门对星火产业带建设的支持,对纳入上级计划的项目,市县要按照规定落实配套资金;
继续实施“开放兴山”战略,实行从资金技术、人才到资源、产品、商贸流通的全方位开放,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要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吸引企业、个人等社会资源投入到星火产业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