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五篇】

时间:2023-06-12 12:1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范文第1篇5月8日,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抗菌素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在几次公开征求意见之后,正式由卫生部对外,并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正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五篇】,供大家参考。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五篇】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范文第1篇

5月8日,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抗菌素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在几次公开征求意见之后,正式由卫生部对外,并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

正式出台的《管理办法》共6章59条,重点提出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从遴选到退出的全流程工作机制、细菌耐药预警机制等。

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表示,《管理办法》是对过去十多年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固化,为未来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抗菌药物将分级管理

“什么时候该用什么级别的抗生素?医生违规使用怎么办?《管理办法》里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其要求之严格,措施之具体,我们同行都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严格的管理办法。”参与起草《管理办法》的核心专家成员、浙医二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王选锭说。

《管理办法》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并规定,具有高级职称医师,可授予特殊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可授予限制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具有初级职称的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以及乡村医生,可授予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同时,特殊级抗菌药不得在门诊使用。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在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村卫生室、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应当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管理办法》规定,医院院长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第一责任人,并以此作为院长和医生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卫生行政部门还要对各医院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排名并公布。如果抗菌药物使用考核不合格医生将被取消处方权。如果未按规定使用抗菌药,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责令暂停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机构当建排名、报告制度

根据《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内部公示和报告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并予以内部公示;
对排名后位或者发现严重问题的医师进行批评教育,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要求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年报告一次;
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半年报告一次。

医疗机构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医疗机构应当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频繁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在本机构销售行为的管理,对存在不正当销售行为的企业,应当及时采取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

无理由超常处方取消医师处方权

根据《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作为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依据。

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处方权:抗菌药物使用考核不合格的;
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
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用药医嘱,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等情况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

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六个月内不得恢复其处方权和药物调剂资格。

《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是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监督检查的主体。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布和诫勉谈话制度,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依法依规对医疗机构、医师和药师出现违反本办法的相应情形给予相应处理。

卫生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部级和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动态监测、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医疗机构要及时掌握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
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及时有效干预。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范文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提取某二级医院信息系统2006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数据,调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各项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及采取干预措施后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

1.2调查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计算方法统计抗菌药物使用各项指标,本次调查的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也不包括滴眼剂、滴耳剂、软膏剂、阴道片等外用抗菌制剂[2]。

1.3干预措施

该院于2006年底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开始采取干预措施,主要是建立安全用药文化,统一文化价值观,使不合理用药会给患者带来伤害、患者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医生应用抗菌药物由传统的经验用药转变为循证应用、精确用药。其次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合理用药的知识培训力度,并进行考核;
职能科室跟进,检查督导临床应用情况;
利用信息化技术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2006年该院制定并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分级管理;
2010年依据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修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调整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2011年全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和医院等级评审,该院又进一步加强抗生素应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2011年10月1日起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不仅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指标进一步下降,促进了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一步规范,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真正达到了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2结果

2.12006年—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变化趋势

2006年—2015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54.00%,40.99%,43.09%,44.79%,42.83%,29.52%,28.89%,27.63%,28.91%和33.60%。该院住院患者近10年抗菌药物使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54.00%降至2015年的33.60%,降幅明显;
而且从2011年起,该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未超过40%,完全达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3](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见图1。

2.22006年—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2006年—2015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90.08,58.22,54.96,62.30,56.48,35.19,30.52,30.72,35.50和25.33(单位:DDD/100人/d)。该院住院患者近10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90.08DDD/100人/d,降至2015年的25.33DDD/100人/d,降幅明显;
而且从2011年起,该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未超过40DDD/100人/d,完全达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3](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2.32006年—2015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2006年—2015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6.60%,13.07%,13.02%,9.52%,14.63%,62.82%,71.15%,67.13%,66.56%和66.74%。该院住院患者近10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6.60%上升至2015年的66.74%,增加明显;
而且从2011年起,该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一直在60%以上,完全达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4](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见图3。

3讨论

抗菌药物是当今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及围术期感染起到重要作用[2]。但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造成资源浪费;
甚至可能会引发细菌耐药性增强,给个体带来损害[3]。加强管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有效控制细菌耐药、加强医疗安全和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医疗机构中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成为控制细菌耐药性的重要策略之一[4]。因此,自2011年开始,卫生部先后下发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加强管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连续3年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指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多个方面对抗菌药物管理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
并对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及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指标做出明确规定。该院自2001年开始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索管理的思路和模式,2006年底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开始采取干预措施。主要是建立安全用药文化,统一医疗文化价值观。首先尊重生命,循证医学,合理用药,精确用药,给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方案;
其次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培训力度,职能科室跟进检查督导;
利用信息化技术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科学指导临床。根据国家及省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2006年制定并实施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开始对该院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
2010年根据国家新的法律法规修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调整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2011年该院根据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又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2011年10月1日起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2012年至2015年,该院充分利用好医院等级评审和标准化建设这个契机,进一步加强药品管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在对全体医务人员继续强化合理用药理念的同时,强调医学发展已经由经验医学进入循证医学时代,强调先诊断后治疗、根据临床指南用药的理念,同时充分发挥职能科室作用,质控科和医务部负责临床指南应用监管,药学部对科室用药合理性进行点评,将结果定期上报院领导并全院公布。每周的院周会上,合理用药管理及用药理念的教育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不定期就各科室常见病诊治指南及推荐用药情况对科主任进行提问。近15年来,该院共进行了两次大的持续质量改进,使得药品管理尤其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本调查显示,该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和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等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在采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前后有了明显的变化,各项指标趋于下降,在采取强化管理措施后下降尤为明显,并且一直保持在较好的水平。表明该院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且具有可持续性,值得借鉴。

作者:刘洁 王超花 单位:东阿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尚旭明,刘芸,王盛华.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47.

[2]王超花,郭瑞臣.某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干预措施的调查评价[J].中国药房,2013,24(23):2669.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基层医疗机构 抗感染类药物

分析

将静宁县所属20家基层医疗机构2010年1~6月抗感染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基层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抗感染类药物,也为加强监管、改进监管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收集静宁县所属20家乡镇卫生院(基层医疗机构)2010年1~6月药品出库数据进行统计,统计内容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及用药金额。

抗感染药物分类:依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中的分类原则进行分类。

数据处理方法:运用FOXPRO对数据进行分类、索引、汇总、排序。

结 果

2010年1~6月抗感染类药物使用金额前10位数据,见表1。

讨 论

使用的抗感染药物各类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位居前位。头孢菌素类具有抗菌谱广、作用强、耐受性好、不良反应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成为临床应用首选。喹诺酮类药是一类广谱、高效、无需做过敏试验,与常用抗感染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二重感染发生率低,比较安全的药物。糖肽类为去甲万古霉素,血液内科用量较多。适用于葡萄球菌属所致心内膜炎、骨髓炎、肺炎、败血症或软组织感染等。β内酰胺类,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用于重症感染病人。因每支金额大,所以排位靠前。

从表1看,静宁县20家基层医疗机构所使用的抗感染药物价格低廉,医疗费用下降。结果显示: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品种上占50%,在金额上占了绝大部分。头孢菌素类属繁殖期杀菌剂,用于比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作用靶位是细菌的细胞壁,毒性较低。头孢菌素类抗菌谱覆盖率高,药物的组织分布广泛,适用于各部位较多种类的细菌感染。其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的可能性低于青霉素类。这些因素是头孢菌素类在临床上大量使用的主要原因。但是,据了解,感染的重症病例在基层医院就诊者甚少,说明表1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大多数用于了一般感染。另外,头孢菌素类对肠球菌属厌氧菌脆弱类杆菌几乎无抗菌作用,不适用于这些细菌感染。且许多不良反应报告显示,虽然这类药物毒性低、引起过敏反应的几率小,但仍出现了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的病例。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不应作为一线抗菌药物使用。

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克林霉素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问题较为严重,主要以全身损害、呼吸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为主。其中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血尿的问题相对突出。国家中心数据库分析报告显示,该产品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并且不合理用药是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为超适应证使用、剂量过高、用法不当、儿童患者超剂量用药等。从上表可以看出,克林霉素确实存在过度使用问题,因其使用方便,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而备受欢迎但忽略了不良反应问题。

中药注射剂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安全性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各系统损害及过敏性休克较为突出,这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2期上可见。

青霉素没有在表中出现,是因为其价格低廉,在金额上无优势。但即使以出库数量排序,也只能排到第5位,用量不及头孢呋辛钠、克林霉素、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青霉素使用于临床将近百年历史,至今仍是一种优秀的抗生素。虽然出现了耐药菌株,但其抗菌谱内的绝大多数细菌仍对其敏感,除了过敏性休克外其他不良反应很小,而且价格低廉、市场供应充足,理应成为使用量最大的抗感染药物。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抗菌类西药;
药理药性;
合理应用

抗菌类西药在临床的应用中较为普遍,是多种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预防治疗药物,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如果使用方式不合理,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增加患者对于抗菌类西药的抗药性,降低药物对于病症的治疗性。所以在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找确保自身对于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十分了解,以确保对于病人负责。

1 了解抗菌类西药药理药性的重要性

1.1 政策原因对于抗菌类药物使用的影响

为了缓解人们看病难的问题,国家对于药品的控制较为严格,特别是抗菌类药物,一直在持续的进行降价处理,所以就导致很多商家降低药品药性,以确保药品获取利益。所以就造成抗菌类药品实际质量与说明标注质量不符,很容易造成医师在使用的时候,不能对于药物剂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导致临床应用出现问题。

1.2 营利性医疗机构对于抗菌类药物使用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并非是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的,所以很多的社区医疗中心很难获取政府补助,也就造成了医疗机构只能以药品收入来维持营运的状态,在利益驱使下,就很可能造成抗菌性西药的乱用,导致病人经常出现不良反应。

1.3 医务人员药理药性基础知识差

许多医疗结构的医务人员对于抗菌类西药的药品药理药性并不完全了解,可能仅仅只是知道抗菌类西药的分类,但是对于不同药品的适应,对于不同病症的用量并不了解,而且医疗结构并没有定期进行培训工作,就很可能导致在进行抗菌性西药的使用时候,只是依照自己认为的方式进行使用,从而导致病人出现不良反应。

1.4 重医轻药对于抗菌类药物使用的影响

许多医院对于医生特别重视,但是对于药师的存在并不在意,对于医生的编制和管理都很严格,但是很可能并不设置药师职位,或者设置了职位,但是并没有进行人员上岗招聘。所以就导致医院药品管理并不合理,对于抗菌类西药的使用也并不严格。

1.5 患者对于抗菌类药品不了解

很多患者在出现感冒、发烧现象的时候会要求医生开抗菌类药物,或者自行进行抗菌类西药的购买,但是由于不同抗菌类西药的药性不同,对于不同病症的用量也不同,所以就很容易出现抗菌类药物的误用。所以加强病人对于抗菌类药物的基础了解是必要的。

2 阿莫西林的药理药性分析

阿莫西林是青霉素类抗菌西药的一种,不溶于乙醇,轻微溶于水,是一种白色的结晶粉末,味道稍苦,在化学角度看,阿莫西林与AMP性质结构类似,是一种有氨基侧链的青霉素抗菌类西药。阿莫西林是氨苄西林的同系药品,其杀菌性以及抗菌作用相较于氨苄西林更好,并且对于酸性的抗性更强,很容易杀灭肠球菌等细菌。但是阿莫西林无法对于脑膜炎起到抗菌杀菌作用。

化学组成结构是在AMP的侧链苯环上增加了一个羟基,所以阿莫西林可以起到抗菌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其化学组成中的6-氨基青霉烷酸内含有β-内酰胺环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在临床抗菌应用中,起到对于细胞壁内活性酶的抑制作用,同时在进行临床应用的时候,可以组织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从而减少细菌对于破损细胞壁的破坏作用,以达到抑菌的作用。

阿莫西林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够轻易穿过细胞壁,而有效地抑制细菌壁内的酶活性,抑制细菌的生长,还能够通过损坏细胞壁的方式,使得细胞破裂,达到理想的杀菌效果。临床应用中,患者经口服给药后,阿莫西林中所含的内酞胺基能够迅速溶于水,所生成的肤键会结合转肤酶,让转肤酶失去活性,并导致细菌不能形成完整的细胞壁而最终破裂。阿莫西林对G-菌、G十菌等有着明显的灭杀和抑制作用,但对布氏杆菌、链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杀伤作用则效果不明显。

3 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

3.1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定义是,人体的新陈代谢、吸收及分布情况。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人体对阿莫西林的吸收率为氨节西林的2.5倍。同等剂量的阿莫西林和氨节西林经口服给药后,1小时后阿莫西林的药物血清便可以达到峰值,而氨节西林则需要2.5小时。阿莫西林主要经肠道吸收,其半衰期约为1小时,会分布在肝、肾、肺、肌肉等部位中,服药6小时后,经尿液排出体外。

3.2 药物联用

阿莫西林之所以被长期、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抗菌治疗当中,不仅因其强大的杀菌能力,还因为它能够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有助于治疗疑难杂症。研究标明曰,心脏内膜炎患者将阿莫西林与红霉素、洁霉素联合服用,能有效降低致病菌的浓度,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此外,阿莫西林与奥美拉哩联合应用对胃溃疡的治疗率高达88%;
阿莫西林联合克拉维酸复合物对膀胧炎的治疗率达90%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阿莫西林若与避孕药物联合使用,会使疗效降低;
与嚓岭类尿酸合成抑制剂联合使用会发生皮肤过敏等症状。

阿莫西林与梭甲半肤氨酸在药代动力学上有着协同作用,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浓度,使阿莫西林迅速的穿透血气屏障,达到快速杀菌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治疗中,必须做到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进行抗感染治疗,否则会事倍功半。

3.3 不良反应

虽然阿莫西林具有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等优势,但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还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恶心、腹泻、过敏等不良反应,一些患者甚至会出现头昏、失眠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和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副作用。有资料显示,应用阿莫西林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约为5%-6%,其中主要为恶心、呕吐等肠道反应。此外,阿莫西林还可能造成哮喘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增多现象。

3.4 临床注意事项

在临床应用阿莫西林时,要特别注意患者的过敏史,对肝功能障碍、处于妊娠期的女性以及结肠炎患者必须慎用。对有过敏史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严禁应用阿莫西林,在临床应用阿莫西林的过程中,有一些患者会发生血小板增多、白细胞数量下降和血清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因此,临床应用阿莫西林时,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血象、肝肾功能进行实时监测,以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4 结论

抗菌类西药作为十分常用的药物,随着医生对于其的不合理应用,不仅增加了患者对于药物的抗药性,还降低了抗菌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并没有发挥抗菌类西药应有的作用。所以加强抗菌类西药的合理性应用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确保对于药物的合理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药物价值,确保更好地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范文第5篇

一、监测目的

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以达到促进、指导、监督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目的。

二、监测依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根据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

三、监测对象

住院(出院)病历、门诊处方和药剂科抗菌药物消耗量。

四、监测人员

宜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与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共同组成。

五、监测方法

可采用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法,亦可由医院自行决定。为便于与其他医院进行比较,建议采取如下方法。

1.住院(出院)病历:

(1)每年度分别从6月、12月第二周全院出院患者的病历中随机抽取30份,填写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表90-1)。

(2)每年度分别从6月、12月第二周手术科室出院患者的病历中随机抽取30份,填写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表90-2)。

2. 门诊处方:每年度分别从6月、12月第三周中一日(除节假日)门诊成人普通(除急诊、高干病房、传染科、儿科、中药)处方,随机抽样100张处方;
设定为每病例一张处方,填写门诊处方用药情况

调查表(表90-3)。

3.每年度(或分段)填写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表90-4)。

六、资料分析

1. 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调查患者数×100%。

2.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调查患者数×100%。

3. 每千住院日某抗菌药物的DDD频数:每千住院日某抗菌药物的DDD频数=抗菌药物的DDD频数/累计住院日数×1000‰。

4. 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总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100%。

5.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总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100%。

6.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术前一剂(术前用药时间

(2)使用抗菌药物种类构成比=使用某类抗菌药物患者数/总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x 100%。

(3)使用抗菌药物疗程构成比二术后停药时间在一定范围的(≤24h和>24h、≤48h和>48h、3〜7日和>7日)患者数/总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100%。

7. 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送检率: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送检率=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送检数/总的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100%。

8.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抗菌药

物处方数/调查处方数×100%。

七、总结和反馈

抗菌药物调査资料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实施后再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