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食品安全范文第1篇一、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之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总量持续扩大,相关法律制度相继完善。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在《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进出口食品安全【五篇】,供大家参考。
进出口食品安全范文第1篇
一、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之问题
自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总量持续扩大,相关法律制度相继完善。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在《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中建立了风险预警制度。2015 年实施的新修订《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出口食品监管的主体地位,厘清了尚无国家安全标准的进口食品检验程序,明确了境外出口商和生产企业、进口商的义务,并规定了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的应对措施,同时建立了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进出口食品危机监测预警制度、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及信用管理制度等。
此外,TBT 协议和SPS 协议都规定了各成员国在制定和修改相关食品安全贸易措施时要告之利益相关国,并允许其提出质疑。如利益相关国提出要求,该成员国还应提供制定和修改的理由。对WTO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限制条件的利用,原本可以有效减少我国食品进出口企业在面临食品安全危机时遭受的损失,但是我国在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应对措施中却缺乏与以上两个协议的衔接,往往避开WTO 另辟解决途径。这样不仅耗时耗力,不利于危机的顺利解决,也让WTO 的相关规则在实际操作中成为了一纸空文,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发达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之分析
在机构设置上,日本设立了独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以此为核心,协调与农林水产省、厚生劳动省针对进出口食品安全的危机管理的工作。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负责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同时通过搜集、分析国内外食品安全危机信息,向国民提供科学建议。在制度保障方面,通过修订《食品安全基本法》和《食品卫生法》,规定了政府的危机应急管理体制的事项,设立了进出口食品身份认证制度。美国采取由中央政府各部门按照食品类别或环节进行分工、共同管理的模式,由多个部门组成的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来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食品安全检验署(FSIS)和动植物卫生检验署(APHIS)及环境保护署(EPA)则分别负责食品的安全管理与执法,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督处理外来动植物疫病传入和残留农药标准的制定。在法律体系上实行权力分立,使立法、司法、执法机构在出口食品安全体系中均承担责任。同时重视出口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建立了预防、处理和食品召回制度。
三、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之改
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涉及准入标准、检验检疫、贸易壁垒等问题。改进与完善我国出口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应当立足于出口食品安全危机的特殊性,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特殊的食品经济体系与具体国情来设计。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平息之后,通常会出现危机受害者的经济损失问题、食品进出口企业如何重新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等一些衍生性问题。我国虽然经历多次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但却没有形成危机的善后管理体系。因此,有必要对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客观评价,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此外,由于进出口食品安全危机有时会持续较长时间,对进出口企业而言往往要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形成以企业出资为主、社会出资为辅,行业协会主管、政府监督的专项危机管理善后基金,通过该基金对进出口企业予以经济安抚,减轻物质损失。
同时,对损失严重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一定的扶持,帮助其反思食品安全危机发生的原因,扶持企业重新进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进出口食品安全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
结症;
出入分析
“民以食为天”,人们每一天都消费着各种类型的食品,因此,食品安全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食品进出口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因此,食品进出口领域内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只要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一、我国食品进出口安全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食品进出口的大国,每年,我国有大量的食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同时又从欧美、东南亚等地区进口大量的缺口食品。但是随着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食品出口的竞争优势受到巨大冲击,来自各个国家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的部分食品出口国通过设置更高的食品安全标准,增强食品技术检测来限制我国食品的出口,对我国的食品出口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面对国际各种疫情的复杂多变和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在食品进口方面,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总体来讲,导致我国食品进出口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部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唯利是图,不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食品进出口贸易,但是,究其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安全检测技术不达标。这就很容易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及时发现,造成各种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食品进出口的大国,应该高度重视对进出口食品的安全监管,不断提高进出口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在这一方面,我们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在进出口领域内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的安全监管在进出口领域内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进出口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
第一,我国相关食品监管部门对于食品的安全监管不够重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对食品的检验检测上。这种重视检验检测却忽视监管的现象非常突出。可以说,食品的安全监管作为食品安全检验的前期工作,其进展情况将对随后的食品检验检测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当今,各层级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没能形成有效的合作,加之缺乏科学有效的措施与针对性,导致监管的效率普遍低下。各个监管部门之间在衔接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直接导致了部门与部门间的冲突,造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程序上的重叠。各个监管部门呈现出一种相互独立的状态,这种横向关系使得各部门间没有从属或者是监督的关系,这种情况对于食品的安全监管非常的不利。当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时,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措施与相关制约的法律法规,极容易造成各个监管部门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各自为政,从而导致争权夺利的情况的发生。
第三,各级地方政府缺乏对食品进出口安全的有力的协调管理。因为对于食品的检验检疫属于垂直性质的管理部门,造成了其与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不能做到有效沟通,很多进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得不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支持,致使有关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主动对食品安全质量进行预防的能力不足
伴随着我国食品进出口数量的扩大以及进出口国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升,对食品的检验检测难度也不断增加,很明显,老式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食品进出口安全检测部门正接受着巨大的挑战。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对于突然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从容应对,不能及时的发现并消除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隐患,经常面临国外食品安全检测的通报。此外,我国的部分出口产品受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因素的影响重大,出口食品在安全方面经常出现问题,给我国食品的国际声誉带来不利的国际影响。
3.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及技术状况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为了保证出口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扩大出口产品的数量,在目前情况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该深入最基层,对种植及养殖进行监督与管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但要对食品加工企业进行生产过程的监管,还要对种植养殖进行细致的监管,在这种情况下,不但需要有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支持,同时也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很难做到有效的监管。并且随着食品进出口数量不断的增加,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量也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其工作人员的不足,从而造成不能及时发现食品的安全问题,只能别动的事后处理。
换个角度来讲,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也承担了很多不属于其工作范畴的工作职责,因此造成了其工作人员与技术水平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要求。尤其是目前国内的农产品生产水平较低,但是相关部门又不能承担起农产品生产的监管工作,面对阻碍农产品出口的农药残留等问题,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只能去分散精力参与种植养殖的源头监管,也造成了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三、完善我国食品进出口安全监管的几点建议
1.完善食品进出口安全体系
应该把握好食品安全监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由各级地方政府统筹管理,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各负其责的体系,通过提高食品进出口的安全检验检测水平以及食品监管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来达到有效预防食品安全的目的。
2.依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正确履行工作职责
抓住《食品安全法》颁布达到契机,全面整理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规范。首先,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努力提升对不合格产品的检出效率。再者,要合理界定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避免不必要的工作范围的延伸,以最大化的发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效能。
3.尽可能的采用国际统一标准制定和颁布食品安全标准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采纳国际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来制定我国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以形成比较科学完备的安全标准体系,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
四、总结
总体来讲,导致我国食品进出口安全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部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唯利是图,不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食品进出口贸易,但是,究其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安全检测技术不达标。要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完善我国的食品进出口安全体系,解决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严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保障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能够合理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尽可能的采用国际统一标准制定和颁布食品安全标准,以便与国际社会相接轨。相信在各项制度与法律措施的保证下,我国食品进出口的安全监管必将步入正轨,适应我国的食品进出口安全检测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维玉,陈金龙. 在《食品安全法》法律框架下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初探[N]. 中国国门时报. 2010(07)
[2] 邱云,潘洪卫.浅议《食品安全法》框架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J]. 中国检验检疫. 2010(01)
[3] 王进喜,廖中彬.《食品安全法》责任框架下建立进出口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的思考[J]. 中国检验检疫. 2009(07)
[4] 王进喜,廖中彬. 科学构建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的对策[J]. 中国检验检疫. 2009(03)
[5] 李刚. 保障我国出口食品安全的对策分析 [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0)
进出口食品安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我国 进口食品 食品安全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45-02
三鹿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这些热搜词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正在受侵犯,告诫我们重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新西兰恒天然“肉毒杆菌”乌龙上演、沃尔玛“挂驴头卖狐狸肉”、台湾牛奶被检含避孕药这些食品安全大事件警醒我们进口食品市场堪忧,告诫我们重视进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 进口食品等相关概念
1.1 进口食品的概念
进口食品是指非本国品牌的食品,通俗的讲就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包括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在国内分包装的食品。
1.2 进口食品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的消费档次由原来的温饱型逐渐转化为健康型、营养型、休闲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各种进口食品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美的包装、先进的生产工艺带给大众从物质到精神的享受,因此进口食品也获得从学生到青年工作者等不同层次的青睐。
1.3 食品安全的概念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伤害。食品安全具体含义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
1.4 食品安全检验
主要是检验食品和饮料的营养成分,应对致癌物非法掺杂,筛查食品中不明污染物达到或超过农残分析的新兴监管要求等检验。
1.5 进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进口食品安全关乎消费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人生安全,没了健康的身体就没有了一切;
进口食品安全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口食品会增大购买力、繁荣市场,达到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双赢局面;
进口食品安全关乎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进口食品会促进资金的流通、加强各国的经济往来。
2 我国对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
2.1 食品检验的方法
(1)感官检验,通过眼观色泽、鼻闻气味、嘴尝口味,手摸触感等方式判断食品的色、香、味等方面,感官鉴别不光能发现食品宏观上的变化,还可以鉴别出发霉、杂质等微观上的变化,感官检验作为最直接最简便的检验食品的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2)理化检测,运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检测食品的成分和含量。这是个复杂的检验,食品检验的指标不同,检验方法也各异。除了常规的分析方法外,用仪器分析法来检验食品卫生,包括有机成分分析方法和无机成分分析方法;
用色谱法鉴定化合物分离混合物。这种检验的针对性较强,要具备专业知识。
2.2 我国对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措施
(1)制订并且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并建立了相关实验室加强对进口食品残留检测。(2)为了防止境外的有毒物质流入境内,先后了多个进出口食品风险警示通告,如《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管理规定》,将有毒食品拒之门外。(3)《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等规章对进口食品的加工厂实施有效的卫生注册登记,严格遵守卫生注册登记标准,只有达到资格,才能进入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3 我国进口食品监管面临的现状
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提高,市场潜力巨大,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和我国合作,向我国提供出口食品。所以我国的进口食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区域发展不平等,加上有些技术的相对落后,食品安全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进口食品的不断增加,面临的挑战也与日俱增。国际疫情的复杂多变、企业的唯利是图、社会责任感的流失、检验机制的不完善、检验技术的相对落后、卫生标准不够完善、法律不健全、风险预警以及快速反应机制较差、监管方式的缺陷等一系列挑战。
3 对我国进口食品监管的建议
(1)提高人民个人的防伪技术。针对进口食品,人民群众不能盲目跟风地购买,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可以以社区为单位,科普知识定期进社区,为老百姓宣传进口食品的辨别知识,提高老百姓的辨别能力。(2)从源头上进行监管。从种植养殖的生产第一线开始监管,从源头解决问题。比如监管农田少打农药、监管种植业的疫情,这样就不会让有问题的动植物流入市场。(3)企业内部鼓励制度。鼓励企业之间、企业内部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发现有辱企业形象的个人就举报,这样可以有力打击没有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人。(4)创新。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永葆活力的源泉。借鉴外国在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优秀成果,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创新出适合自己的最佳的监管方法,保障进口食品的安全性。
4 结语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我们需要国家的严格检验,但是我们自身也应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学会简单的检验方法。
参考文献
[1]虞家琳.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
进出口食品安全范文第4篇
近几年来,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及其它各种自然灾害危机的影响,但是我国政府始终坚持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使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加强,也正是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食品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各个行业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在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行业中增长速度比较快的突出行业主要有食用植物油加工、液体乳及乳品制造、蔬菜水果加工、淀粉及淀粉食品的制造、方便休闲食品、冷冻食品等新型食品。中国谷物、肉类、油料、蔬菜、水产品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从总体来看,我国食品产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全国食品产业市场运行态势良好
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8万亿元,同比增长31.6%。主要产品中经济茶、白酒的增长速度达到了30%,速冻谷面食品、碳酸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鲜冷藏肉、糖果、小麦粉、方便面、软饮料、冷冻食品、大米等产量增长超过20%。2011年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7.56万亿元,同比增长31.6%。产品销售率达98%,食品工业的利润总额占全国工业利润的10.1%。食品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467亿元,同比增长22.2%,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略有下降,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这些数据表明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名副其实的重要行业。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量增质优
总体贸易情况为量增质优,出口食品质量也得到了保障。2006年食品贸易进出口总额407.89亿美元(不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水果等农产品),2011年进出口总额780.7亿美元,同比增长28.9%。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达到665.6亿美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出口257.1亿美元,增长3.2%,进口408.5亿美元,增长26.8%。我国进出口食品显示量增质优的特色,在进出口贸易中,一般食品贸易进出口占主导地位,上半年我国一般食品贸易进出口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82.1%。加工贸易进出口67.8亿美元,增长了9.7%,占总额的10.2%。进出口的食品品种比较集中。水产品位居首位,蔬菜和水产品占食品出口总额的46.2%。进口食品主要是粮食,上半年进口金额4085.4万美元,增加了41.2%,价值达199.5亿美元,增长21.4%。进口粮食中进口量最大的单项为大豆,大豆的进口金额2905.2万美元,增加了22.9%,价值160.8万亿元,增长了17.5%,占我国食品进口总额的39.4%。进口贸易快速增长。
这种形势说明了我国国内增强,经济增长。数据表明,我国多年的出口的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09年我国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产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法》以及实施条令相关监管部门也采取了食品技术保护措施。据美国食品行业推测中国进口食品销量将每年15%的速度增长,2018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销费国,进口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800亿美元。
三、推进食品产业发展市场繁荣
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正在共同努力完成以下几项工作:(1)在满足市场需求及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上,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1.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达11%。(2)通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形成合理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2015年销售100个亿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公司达到40家以上,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和集体目标为200个,自有品牌100个。(3)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15年食品技术进步贡献率将达到70%,大众型企业生产装备类和信息技术类一共达到80%以上,重点行业,自主化水平稳定提高,食品装备自主研发率将达到60%。(4)提高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到2005年加工食品占食品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使粮食加工、食用食物油加工、肉类屠宰加工、果蔬加工等行业的副产品的总利用率大大提高。(5)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将取得实效。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废水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8亿立方米。(6)食品质量安全将显著提高,接近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并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和食用性,建立统一全面的全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力求食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谷制品肉制品饮料酒类产品的合格率将达到98%以上。(7)加强食品产业建设,培育产业新型,实施农业产业化,农用食品产业与食品原料生产供应联动发展的计划,重点抓好功能食品,食品配料与添加剂以及原材料的优势,肉类、乳品、水产、粮食以及糖、烟、酒、茶、食用菌等。
四、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到2015年规划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人民增长的消费需要和营养健康需要为目标。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是食品行业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对于食品行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就是安全卫生,营养健康,到2015年食品工业集约化规模化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调整结构转方式,提高质量和安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集约化发展,建设企业诚信体系,推动全产业链有效连接,构建质量安全绿色生态,供给充足的中国特色现代食品工业,实现稳定发展。同时,企业要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保证安全营养健康并进入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食品行业,提高食品产业对社会的贡献率,巩固食品产业在新时期扩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作用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经济地位。重点做好食品安全营养体制繁荣,规模效率保持较快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显著提高,产品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任务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加快企业基础进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政府的保证措施主要有以下8条:严格市场准入,发挥政府作用,推进节能减排,强化安全监管,维护产业安全,促进境外投资,提高企业诚信,引导健康消费。
数据链接:
2004年,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03亿美元。
2006年,全国进出口食品贸易总额为407.89亿美元(不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水果等农产品)。
进出口食品安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食品贸易;
食品安全;
改革开放;
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食品工业是对外开放较早的行业。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食品工业增长迅速,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逐渐上升,有效地参与世界食品资源配置战略,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有效地增强了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进全球食品贸易健康发展方面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
与食品安全体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食品工业,制订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使食品工业形成门类齐全、技术不断进步、产品et益丰富、运销网络较为通畅的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大产业。中国食品贸易发展迅速,出i:1食品安全程度也大幅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外汇。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食品工业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1.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考察贸易竞争力的指数:世界市场份额(w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gl)来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变迁。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中国食品出el的绝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市场份额的变化比较平稳。1985年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13%,此后缓慢增长,1990年上升至2.49%,2000年。2002年均维持在3%以上,但是2003年开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3.61%,2006年略有上升,为3.69%。与此同时,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7.08%,此后不断下降,1990年为12.67%,2000年降至5.44%,2006年进一步降为2.88%,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水平。这与中国世界市场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为世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只说明中国食品出口相对于世界食品出口的上升,并不能说明中国食品工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相比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这也与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以及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缓慢的现实相符。
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主要从产品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的竞争力变化。考察
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85年,1989年间,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下降,从0.42降至0.15,1990年开始回升,从0.26升至1993年的0.54,为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开始下降,到2004年出现负值,2005年仅为0.07,2006年略有回升,为0.1。从中国食品出口与进口贸易额的差额来看,中国是食品的净出口国,除2004年外,1985年一2005年间中国食品贸易差额均为顺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贸易顺差达到71亿美元,到2005年降至30.94亿美元,2006年食品贸易顺差为49.47亿美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
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年一1991年间,中国食品rca指数大于1.25,中国出口食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国食品贸易rca指数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继续降低的趋势。2001年中国食品rca指数降为0.7437,2002年~2006年分别降为0.6804、0.6030、0.5117、0.4946和0.4608。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
或地区间形成的双向流动。国际上最常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简称gl指数),gl指数越小,表明产业间贸易比重越小;
gl指数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采用gl指数公式计算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知,中国食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的。20世纪80年代基本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进入90年代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增高,2001年为79.41,2003年为87.51,2004年、2005年、2006年均高出90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特征非常明显。
2.中国食品贸易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
全球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美洲、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规模化和集中度突出。
随着食品贸易格局由传统格局向现代格局的转变,发达国家在食品贸易格局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目前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国为: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国;
十大食品进口国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中国。中国是唯一进入食品进出口贸易额前十位的发展中国家。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在十个国家中美国的出口食品
世界市场占有率始终排在第一位,荷兰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2000年开始,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法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居第三位。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变化幅度也不大,始终介于2%。3.3%之间。
从tc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的tc指数水平较低,从
1990年的0.17下降为2006年的一0.07。这是因为美国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时,也大量进口食品,2002年出现食品贸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为111.75亿元,美国从而由一个食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中国、法国、加拿大均为世界食品净出口国。
从食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1990年一
2006年期间,美国食品出口rca指数一直保持在0.9~i.2之间,贸易竞争力水平一般;
荷兰食品的rca指数较高,介于1.8—2.2之间;
法国rca指数均高于1.4,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中国rca指数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贸易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与食品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吻合。
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西班牙、中
国均属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较高的国家。以2006年为例,美国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92.59,西班牙为96.67,中国为90.26;
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次之(见表1)。
3.中国食品贸易结构多元化并呈现较高集中度
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特征表现在各类食品贸易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上。根据wto
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从1995年~2005年各类食品的贸易规模和比重变化上来看,
增减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差异均比较大。1995年水产品出口规模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29.2%;
其次是畜产品,出口占比为25.16%;
蔬菜出口为第三位,出口占比19.17%;
水果的出口占比为5.08%。到2007年,水产品出口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33.29%,蔬菜出口上升到第二位,出口占比21.27%;
畜产品出口下降为第三位,占比为13.80%;
水果出口跃居第四位,占比为12.78%;
粮食出口占比从1991年的1.17%上升为2007年的7.59%。茶叶和坚果的占比比较稳定,但是干果的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
中国食品进口结构变化较大。1995年食用油籽仅占中国食品进口的1.14%,到2007年,
占比已经高达37.2%,贸易规模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
植物油进口占比较为稳定,1995年为25.38%,到2007年下降为20.89%,居食品进口第二位;
畜产品1995年进口占比为15.36%,2007年为20%,居第三位;
粮食进el曾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但是到2007年已经降至第六位,占比从1995年的37.69%下降为2007年的1.66%,是波动最大的进口食品。
4.中国食品贸易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中国食品出口到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出口市场相对较为集中。从地区分布
看,亚洲始终是中国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5年亚洲市场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67.84%,2006年为62.69%,2007年为60.83%;
欧洲是中国食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到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4.7l%、16.3l%和18.1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北美洲为中国食品出口第三大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1.86%、13.76%和13.59%,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场较小,三个大洲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左右,未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从单个出口市场考察,2005年.2007年日本、美国、香港、韩国和俄罗斯始终位于中国内地食品出口市场的前五位。五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7%。从出口的国家
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分布看,2005年。2007年日本仍位居中国食品出口市场第一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23.85%;
欧盟(25国)居第二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3.44%;
美国居第三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1.97%;
东盟(10国)居第四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0.63%;
韩国居第五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9.82%。日本、欧盟、美国、韩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出口市场,其出口额在2007年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9.41%,说明中国出口市场集中度很高。
5.中国食品工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食品工业开放较早,吸引外资较为广泛,外资进入形式多样。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鼓励国内食品企业以合资、合作、补偿贸易等形式参与国际贸易,同时还接纳了部分行业的跨国公司以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在这种政策支持下,食品工业成为吸引外资的重点行业之一。此后,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跨国食品公司来华设厂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并普遍开始采取长期战略、全国战略和本土化战略,着眼于在中国境内的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位于全球食品工业前5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已在中国各地区设立了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经济、技术机构。中国食品加工业对外联系的提高反映了食品加工业国际化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在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食品工业对国际经济环境依赖性的增强。
6.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政府一直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
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进出1:1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8部法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8部法规、《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18个部门规章、国家食品标准1800多个(其中强制性国家食品标准634个)、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近746个,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中国非常重视食品出iz:l安全的管理问题,食品出口需经过五个步骤:对出口食品的原料种植、养殖基地实施备案管理;
对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制度;
在生产过程当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食品的生产过程实施全过程监控;
出el食品还要按要求加贴符合要求的标签或标识,以便进行追溯或对问题产品的召回;
在出口前,中国还要逐批进行检验,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进口国有要求的话,还会为食品出具官方证书。无论是在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上,还是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国都采取了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建立了从食品生产到出el的全过程管理体系。
中国与有关国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在促进双边和多边食品安全合作、保证进出口食品
安全、解决各方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前景展望
根据wto公布的世界货物贸易数据,198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为2238.32亿美元;
199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155.59亿美元;
1995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达到4526.85亿美元;
2003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到5514.96亿美元;
2004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达到6321.91亿美元;
2006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7000亿美元,达到7548.37亿美元。庞大的世界食品贸易规模、富有潜力的世界食品市场前景、食品贸易的迅速增长,为包括中国在内的wro成员国的食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食品工业将逐步进入加速成长期的中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国内食品需求量持续增
加,尤其是中国居民收入由较低水平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食品工业的产值、从业人数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将不断增加。中国食品贸易状况取决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应从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发力,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
1.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现行食品工业体系中。属于嗜好类产品的烟草加工业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利税比重很
高。将食品属性很弱的烟草加工业包含在食品工业体系内,因其利税等经济效益指标贡献很高,抬高了以平均值衡量的食品工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掩盖了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经济效益偏弱的现实。如果将烟草加工业排除在外,食品工业的地位和经济贡献将明显降低。食品工业的经济贡献过度依赖嗜好类的烟草产品支撑,反映了我国食品工业结构欠佳。
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
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制糖工业等行业。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构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比重不断增大,将促使食品工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包括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冷冻干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在内的食品高新技术能够不断开发出新食品材料,实现食品营养质构的人工重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紧密相关,将成为中国未来食品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中国食品工业与前后向产业关联度增强
食品工业的发达程度取决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力,它不仅取决于食品工业本身的企业组织效能和技术研发能力,还取决于前向的投入原料的农业、投入生产设备的装备制造业以及后向的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食品流通和消费分散在各大产业中。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衔接不紧密,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生产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3:1,中国仅为0.5:1;
发达国家深加工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国则只有8%。未来国际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将集中在加工业的规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就需要推进规模化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食品加工业,建立现代食物产业,在大力发展优质食物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工种植养殖的各种初级农产品资源,拓宽加工范围,开拓加工领域并积极开发野生资源。同时,还要加强食品加工业与金融、保险、信息、运输等相关产业的有机联系和协同效应。
3.中国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消费已经由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向质量、营养、方便、安全的目标转变,食
品消费结构变化加剧,对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变化趋势,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制订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中国食品工业中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正处于成长期。目
前中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优化食品工业产品结构,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费水平,向精深加工发展,进行多品种、多层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食品方便化、适用化、系列化、多样化。运用新技术大力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不同消费者饮食特点的传统食品,实现传统食品现代化,现代食品国际化。畜牧、养殖、采集、水产等劳动密集型食品产业,中国特有的可食资源、地方特产禽畜、果蔬、黄酒、白酒等特色资源食品产业,中国烹饪餐饮产品、保健食品、名优食品等风味食品产业,均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好的贸易增长前景。食品业应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跟踪,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改变和增加花色品种,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应加强食品安全,带动多类食品产品提高质量、档次,增强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竞争力。
4.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
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食品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限,主要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缺乏研发机构和经费投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积极适应消费升级、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设与管理绩效持续改进的中国本土优势食品企业。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食品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面临着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国食品业需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完善食品安全体系。
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关注食品安全,目前,除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国际推荐操作规程:食品卫生的通用原则》及其附录《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以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is022000:2005标准。争夺食品安全国际标准主导权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发达国家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方面,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以保证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充分体现本国利益。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f3趋严格,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各国还是存在巨大差异性。这些差异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国在风险意识、科学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上的差别。不同的食品安全
标准在国际贸易环境下难免导致贸易冲突。食品安全标准不断趋严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未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
贸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食品安全立法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的立法经
验和知识,包括世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立法的先进思想和理念,食品安全国际组织的指南或示范性标准,以及wto/sps和wto/tbt协议,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法规以及配套法规的规章起草,依法管理食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监督食品质量,制定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
2.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
中国政府应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进程,增强制标的科学性,推动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更多地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从源头抓起,把生产、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控制;
建立食品市场准入门槛,确保产品质量适应目标市场要求;
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和监控体系;
建立食品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
降低检验检疫管理风险及提高产品质量信誉;
做好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等认证工作,确保出口食品质量等。
3.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中国应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tbt/sps预警机制,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检验检疫信息收集、传播、决策、反馈系统。通过建立国内外技术法律、法规、标准及合格法定程序数据库、wto/tbt、sps通报评议数据库、出口企业及产品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典型案例数据库,实现查询、通报、评议、预警和咨询五大功能,使食品出口企业可充分利用该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技术标准、技术法律、法规、技术政策、标准结构的变化动向和国际上技术壁垒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对wto成员国特别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有关措施、标准和合格评定的信息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研究和咨询,为国内企业争取更多更好的国际发展空间。
4.严格把关,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中国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应全面加强进口食品的风险分析工作,严格对出口国的食品安全体系进行评估。进一步规范进口食品、动植物产品检疫审批工作。加强口岸能力建设,提高进i:1食品的检验检疫水平和执法把关能力,对大宗、重点食品要实施进口食品安全监控计划。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敏感食品的非法入境行为,查堵非法入境食品的销售渠道。
5.增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贸易争端处理能力
中国政府应尽快具备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争端处理能力,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根据
wto/sps协定,有效地排除贸易障碍,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解决纠纷,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
6.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活动.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
食品贸易的增加将会促使食品监管部门对外交往增加,食品安全领域多边、双边国际交流与
合作增加。中国政府应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安全组织活动,特别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采取国际标准的同时,应尽力争取将本国已具有优势的项目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中去,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中国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应注重食品安全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技术专家参与各类食品安全技术培训、研讨、交流和水平比对等活动,并欢迎国外技术专家来访、学习和培训。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中国应通过保障食品安全,不断提升食品贸易竞争力,更好地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2]白丽,马成林.世界食品体系的结构性变动与各国的食品安全控制行动[j].中国标准化,2005(11).
[3]王金玉.国际标准竞争的态势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0).
[4]鲍晓华.wto.tbt/sps制度框架和中国产业安全[j].经济管理,2005(23).
[5]陈卫平,侯晓霞,王长春.中国加工食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决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