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预算监管【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12 15:4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预算监管范文第1篇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执行效率,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我区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科学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预算监管【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预算监管【五篇】

预算监管范文第1篇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执行效率,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我区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一)编制全收入预算。各部门编制预算时,要把应纳入部门预算的所有资金全部编入部门预算,实现预算内、预算外、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预算的有机衔接,构建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提高收入预算编制的完整性,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

(二)加快项目库建设。各部门要根据政府确定的公共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本部门本行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预算资金投资方向,及早谋划并筛选论证合适的项目,综合研究提出项目建设计划。各部门、单位作为部门预算管理主体,要切实履行好预算项目的初步决策职责,认真负责地进行预算项目的筛选论证,确保入库项目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做到不经科学论证的项目不进库、不进库的项目不安排。

(三)编制细项目预算。各部门在编制项目预算时,要做到每个发展性项目都要达到可审核、可监控和能够直接支付的程度。不能落实到具体项目的资金和没有按要求细编的项目都不得列入部门预算,没有明晰支出内容的项目不得立项。

(四)探索编制滚动预算。编制三年滚动预算要坚持战略目标导向,集中财力办大事,以部门事业中期发展规划及分年度的滚动实施计划为基础,科学论证、逐年滚动,与年度预算有机衔接。

(五)完善支出标准体系。推进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

(六)进一步推动部门预算文本标准化。部门预算文本是部门预算收支计划和有关信息的反映,是部门预算执行的依据,各部门、单位要按照《省县级部门预算管理规范》规定的统一格式、内容编制部门预算文本。

二、强化预算执行,提高预算支出的规范性

(一)完善责任机制。各部门、单位作为预算执行的主体,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按照预算安排加快实施项目,早办事、早花钱、早见效。各部门、单位“一把手”要高度重视预算执行,切实负起责任,推进工作开展,关注支出进度,确保取得实效。

(二)完善督导机制。财政部门要继续落实好定期调度、通报制度,加强对预算单位财政支出情况的分析监测。对支出进度迟缓的,逐个剖析,分类指导,加强督促,及时通报执行进度。

(三)强化支出进度管理。各预算单位月底前专项公用、专项项目支出进度达不到60%、月底前达不到90%的,适量核减项目预算;
月底前未执行或未完全执行的结转项目资金,原则上一律收回总预算;
对支出进度达不到进度要求的预算单位,原则上不予追加年度部门预算;
加强沉淀资金管理,对因主观原因形成的年底结余结转资金,收回总预算安排用于下一年度紧迫支出。

(四)完善拨付机制。开通资金拨付和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绿色通道,实行上级专款下达限时办结制,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特事特办,及时审核、拨付和下达资金。

(五)强化预算约束。预算执行中发生的新增支出需求,除不可抗力的重大支出事项外,要着眼于调整本部门支出预算解决,避免支出进度慢又要求追加预算的矛盾现象。

三、加快绩效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强化基础工作。抓紧制定系统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工作方案、预算绩效专家管理办法等,成立绩效评价机构,为推进绩效预算管理奠定基础。

(二)推进改革实践。以“编制绩效预算、实施绩效评价、落实结果应用”为重点,组织各部门、单位着力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在布置年度预算编制工作时,要同步布置绩效预算编制工作。凡无绩效、低绩效项目一律不予列入部门预算;
凡未确立明确的绩效目标、指标,或绩效目标、指标设立不科学、不规范的,必须重新编制,否则不予列入部门预算。逐年提高评价资金量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和评价质量。抓好绩效结果的应用和问责,评价结果要与部门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

四、推动预算公开,积极打造“阳光财政”

(一)落实公开责任。财政部门作为牵头部门,要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和督促工作,并加大对各预算部门预算公开的指导力度。各部门、单位作为本部门预算的主体,要切实落实有关规定,及时按要求公开本部门预算信息。

(二)细化公开内容。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范围涵盖一般公共服务收支、政府性基金收支和国有资本经营的预决算,内容要细化到“款”级科目,并要附加有关解释说明,方便社会公众解读。同时,要密切关注社会反响,做好应对预案和宣传解释。

(三)明确公开时限。每年财政总决算和部门决算,在下年度上半年结束前公开;
上级规定的50项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要在当年前公开。

(四)公开“三公”支出。根据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要求,做好本部门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三公”支出的决算信息和预算安排情况公开工作。

五、完善预算监督,建立预算“大监督”格局

(一)严格专项检查。继续深入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资金、会计信息质量及其他领域专项检查,强化财政违法责任追究,加大对违规问题依法依规处理和信息披露力度。

(二)完善信息化监督。各部门、单位按照要求将有关资金纳入全省财政专项资金即时分析监控系统管理,真正实现财政资金监控的动态化、即时化、高效化。扩展监控系统功能,扩大应用深度和广度,强化信息技术对财政监督的支撑作用。

(三)落实部门监督责任。各部门、单位是本单位、本系统预算和财务监督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健全内部监控机制,切实加强内部监督。

预算监管范文第2篇

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项目,土建工程的造价和成本管理工作将关系着整个工程的施工阶段,并影响着各个具体的环节和项目的进展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给予其充分的重视。所以,有效的控制工程的造价预算,可以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节约不必要的开支,优化工程结构。

2 当下我国土建工程造价在管理上的不足

2.1 观念的不先进

任何管理行为和活动都要受到相关的工作人员的观念的指导和影响,所以要做好土建工程的造价预算的规划管理,就必须形成一个科学的我管理观念。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我国这方面还有待加强,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受到一定的制约,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造价管理的要求。

2.2 不当的行政干预

土建工程归根结底是一种公司行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政府部门和相关的行政部门对工程的各项工作的管理已经超出了应用的管辖范围,这样反而极大地限制了土建工程的正常运转,使得工程具备了更多的政治色彩,因而也就导致了一些不正当竞争等恶性现象,不仅不利于优化工程造价,还不利于保证工程质量。

2.3 监管措施不力

监管部门对于一个工程的重要性体现在可以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土建工程的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有助于帮助施工单位调整自己的工程计划和建筑活动。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我国的主要的土建工程的造价管理监督工作,即工程计量并没有发挥其应用的监督作用,甚至一般情况下出现在工程完工后,完全丧失了监督管理的职能。

3 合理规划对土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的建议

3.1 转变管理观念

传统的土建工程的造价控制的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主要的工作理念是将目标值与实际值进行简单的对比,以尽量重合为管理目标。显然,这种管理方式和手段是无法满足现代的土建工程的造价管理的需要的,所以,我们要积极的转变管理观念,才能探索和改进新的管理方式。

3.2 根据预算编制依据,做好预算编制准备

制定科学的预算的前提是充分的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预算依据的取得对工程造价预算影响重大。在编制预算之前,工作人员应向有关工程工作人员详细询问情况,了解有关工程的内容,收集整理与工程有关的资料,为编制预算准备资料。除了要对自身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完善,更应该勘察现场,收集第一手材料。简而言之,应尽可能多的准备基础资料,为预算的编制做好充足的准备。

3.3 减少行政干预,全面掌握建筑材料市场动态

全面开放建筑工程市场,转变政府的职能,减少对工程造价的行政干预,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真正给企业自,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为工程造价提供良好的市场条件。同时,加快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增加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

建筑市场价格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无比激烈,预算编制人员一定要时刻注意市场动态,对设备、规格、材料、价格等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报价时准确无误,减少投资风险。

3.4 做好相关预算的审计工作,把好工程审计的关口

我国目前的审计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强化:第一,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对土建工程造价预算的审计结果。从业务建设、计价模式、立法体系、行业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进行训练,从而做好工程造价审计,为今后开展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奠定基础。第二,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整个工程的过程,从而达到心中有数,做到胸有成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以便提高自身的业务质量。第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局限于一种审计方法。最常用的审计方法有分组计算法、对比审计法、重点审计法和全面审计法等几种方法。不同的工程需要采用不同审计方法,对于已经确定的工程,其土建工程预算审计也会有所差异,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要提高审计效率,就必须采取合理是审计方法。

3.5 注重变更签证审计

要核对签证变更的有关信息,保证数额的正确性、合理性。在审计过程中,要对施工现场变更的合法性进行严格检查:是否征得有关领导的同意;
是否随意变更设计图,增减预算费用等。要做到严格把关,切实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精确无误。

3.6 做好计取费用的审计工作

费用计取的方法和审计程序各地均有所差异,主要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合理的方法。审计时要注意各项费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和数额要求,对于间接费用的计取审计工作,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建筑安装公司是否按照企业的级别和工程性质进行计取费用的,是否有高套取费标准;
间接费用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材料差价;
是否巧取名目、做假账;
有无多算或重算现象。

3.7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

工程造价预算是一项时间长、内容繁多、要求十分细致的工作。人无完人,对于那些精通业务的工作人员来说,都难免保证不会犯一丁点的错误。所以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补充专业知识和个人素养,对图纸、当地的法规文件、地方特色一定要熟悉掌握,了解透彻。还应该深入到第一线,及时了解实际情况,减少误差。因此,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预算监管范文第3篇

切实执行,不折不扣

销售费用年预算一经批准,各预算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并按预算指标做好规划。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必要的制度,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和费用中心,确定部门主要领导人责任制,将制度、责任、指标、定额和费用等各方面进一步细化,分解到管理的各个角落和个人,使他们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过程监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二是年度预算分解。对年度预算的分解,不能采用传统的简均方法,应根据各项费用特点具体分析,采用月度滚动和季度间调整的做法,要符合经济发生的实际,避免“刻舟求剑”。比如:对于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以及财务费用等不可控成本,完全可以根据资本性开支以及年度贷款计划计算出分月的准确预算;
对于一些直接成本,可以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根据费比计算出每月预算;
对于一些管理费用,如:招待费,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按月分配,在过节期间可以将招待费加大一点。办公费可以按月平均化。差旅费、培训费等可以根据出差计划、培训计划计算;
或以历史数据作为参考,分析各项开支的变化趋势,据此进行合理的分配。三是月度滚动预算。滚动预算是实际经营过程中不断修正的已知加未来最可能实现的经营成果。滚动预算在实际编制时,必须有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财务部门在预算年度内,每月综合销售费用的滚动信息和数据,编制未来1-12个月的预算,在做财务分析时,往往把实际与去年同期的预算做对比,同时也与上期的预测比较,找出变化因素和对未来的影响,以做适当的调整,达到月度合理滚动,季度总额相对控制,确保实现全年控制指标。四是执行控制。预算费用不等于必须投入资源,预算内费用仍应符合审批流程。月度费用,先预算,再发生。坚持可控费用控制费比,不可控费用根据公司相关制度控制的方法,硬化预算约束,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采用归口管理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将费用项目控制责任落实到各归口部门,超出定额的部分原则上不再批准,严格按制度与程序办事,杜绝违规操作。坚持事前和事后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事前确定合理标准,事后根据已经发生的差异修正调整未来的支出。并针对这些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五是例外原则。任何事物都有相对性,费用控制也不例外,应采用适度原则,避免过度控制。对企业战略发展有重要影响或涉及社会责任等的突发事件,应坚持特事特办的原则,运用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哲学原理,特殊费用特殊对待,但必须由总经理控制。六是分析与平衡。预算责任中心必须于每月将预算执行情况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在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符合实际的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将各费用中心申请数据与实际结账差异分类汇总后,调整次月预算,平衡本季预算,不同管控级别需求的责任中心也要自行分析,对核心资源和关键流程选择适当的控制方式,较为常见的为合同付款,网上报账等。根据不同业务分析评价和改进建议,调整更适合的行动计划。

强化监督检查,适时矫枉过正

预算监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监理行业;
预算管理;
预算考评

工程监理制度自1996年在我国建设领域全面推行以来,对控制工程质量、安全、投资、进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但由于工程监理行业结构不合理、监理队伍总体素质参差不齐、建设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使得监理企业在内部控制、规范经营、科学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监理事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尤其在当前工程监理的取费标准过低,市场不够成熟,恶性竞争、违规压价等情况比较突出的形势下,加强监理项目成本控制,加大预算管理力度,是监理企业在当前监理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途径之一。

一、监理行业预算管理的特点

预算管理是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出发,在对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预测和决策,用货币或实物数量等多种形式,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综合管理系统。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现代企业通用的管理工具,在监理企业中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经营导向性

监理企业预算管理系统的构建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根据财务战略目标,制定年度财务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将并将其分解到各监理项目及职能部门,落实到资产负债规模,收入及利润增长幅度,投融资安排,投资回报等各个方面,是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导航,是把企业战略目标、方针政策和经营活动结合起来最有效的工具。

2.全面性

具体体现为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全员性是指财务预算管理涉及监理企业的各个项目及职能部门,预算指标的分解和下达要传递到各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全员参与,共同完成;
全程性是指预算管理活动从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分析、绩效评价及奖惩均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表现为全过程的预算管理;
全方位是指预算管理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各个方面预算。

3.动态性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监理企业管理层及财务部门需要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测与动态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每月按预算设置科目汇总各监理项目成本、费用统计表,每季度做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对于明显偏离预算指标的情况,应当及时进行内部报告。由于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行业状况、不可抗力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财务预算进行调整的,应当按照企业规定程序,报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后调整预算方案。

4.预算管理的控制重点是人工成本

工程监理是一个由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密集型组织,具有专业技术的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实验员是其监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监理行业人工成本基本占总成本的一半及以上,因此,人工成本控制是预算控制的重点,同时,监理人员素质的优劣也是影响工程监理服务质量的关键。监理企业一直把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引进和开发、使用和培养等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

二、监理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战略目标指导缺位,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脱节

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短期预算目标和长期预算目标不一致,重视年度预算,忽视中长期预算。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企业自一直以年度预算的编制、控制和考核为主,忽视了中长期预算的管理,使年度预算管理出现与战略相脱节的现象。企业预算目标偏重于短期效应,一旦短期经济效益同企业长期投资决策之间产生矛盾,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短期经济目标。

(2)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目标不一致。在实施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战略目标的指导,导致业务和财务预算编制的起点不同,控制的目的不同,考核的标准不同,最终导致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管理经常出现不一致,严重制约了预算管理在监理企业预算管理机制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重视利润预算,忽视现金和资本预算。企业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尽管一直强调“以经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为起点,现金预算为核心”,但是,预算的控制却是以收入、成本等利润指标为主,同时,由于监理企业现实条件的约束,利润指标更便于考核和评价,因此,利润预算一直在企业预算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这种现象导致监理企业往往忽视了现金流预测和监理项目的风险预测,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风险的累积和叠加,使企业的经营行为容易偏离企业战略目标。

2.预算管理委员会职能弱化,出现财务部门“预算一肩挑”的现象

预算管理委员是本是涉及企业内部预算事项的最高权利机构,但是,从目前监理行业预算组织结构建立及发挥作用的现状来看,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并未全面履行预算管理职能,出现由财务部预算一肩挑的现象。财务部门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定位,比较了解企业的预算制定情况和企业经济活动中各种预算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理所当然应成为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仅靠财务部门来推动预算管理,既不利于财务部处理与监理项目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造成各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并没有切实遵行,使预算管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3.预算编制方法单一

预算编制可划分为零基预算、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和滚动预算等多种编制方法。而实践中,监理企业的预算一直以年度为预算期,实施固定预算编制方法,而固定预算是按固定业务量来编制的预算,当实际业务水平与预算水平相差较大时,预算控制、考核与评价等都难以进行,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过于呆板,可比性差。

4.预算约束作用弱化,绩效评价和激励制度不完善

目前监理企业预算管理考评并没有发挥其考评和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三,一是在年初预算编制过程中,监理项目自己上报基础数据不实,公司预算审核不到位,使年终预算实际完成情况都好于年初考核指标,考评和激励基本无效;
二是预算执行的奖惩不够明确或预算约束不严,预算考评仅包括考核评价制度、没有奖惩制度,也就是预算考评结果基本上反映不到薪酬体系中。没有配套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考评体系未能与预算管理体系有效挂钩,弱化了预算的控制作用。三是考评激励不能有效进行,造成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不能顺畅进行,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隐形的道德风险问题。

三、加强和完善监理企业预算管理的对策

1.明确预算目标导向,强化预算组织机构建设

预算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如果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者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盲目发展,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难以持续。因此,监理企业必须重视战略目标的制定,加强对战略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控和评估,确保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战略指导,并能保证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一致性。

2.增加弹性预算指标,提高预算控制和分析的自动化程度

固定预算作为一种传统的、业务相对简单的预算编制方法,仍然有其存在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增加一些弹性预算指标、建立预算预警、预算分析机制,可以弥补固定预算存在的缺陷。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弹性预算指标。

固定预算的编制方法的缺陷在于,它的编制基础是一系列固定的业务量,事实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变动的永续过程,合理业务量的预测应该是一个概率区间。因此,在固定预算编制方法中,增加一些弹性指标,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业务和财务指标,以区间的方式预测,其对预算控制,实际意义更大。

(2)充分利用财务软件、提高预算控制和分析的自动化程度。监理企业可以利用ERP,按分解后的监理项目预算指标,按项目按部门,建立一个高效的预算预警机制,强化预算控制。但预算预警机制的建立,首要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做好与会计核算系统的接轨,使得在输入凭证时达到预算警戒线的项目成本科目和管理费用等科目就能弹出预警信息,提示该项目或职能部门的该项成本已接近警戒线。监理企业可以在ERP下建立财务预算分析模块,与会计核算系统接口,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的内容即本期预算额、本期实际发生额、本期差异额、累计预算额、累计实际发生额、累计差异额等数据准确的从核算系统中取数。从分析数据中追索产生不利差异的原因、并找出责任归属,提出改进措施。这样既能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又能保证取数的准确性。

3.建立合适的全面预算指标系统,找到激励与考评的衔接点

考评与激励是全面预算管理最终的落脚点,没有考评与激励,预算管理只是空中楼阁,毫无意义。因此,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建立一个有效的考评与激励系统:

(1)建立以关键业绩指标为主体的平衡计分卡模式。所谓平衡记分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业绩评价的重要工具之一,强调非财务业绩和非财务指标在考评系统中并重,通过对公司业务的综合考虑,进行业绩评价。所谓关键业绩指标是指为影响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而制定的指标,抓住关键业绩指标,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核心部分。因此,找到建立企业的关键业绩指标,采用“平衡计分卡”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至关重要。但是,在建立这个模式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采用关键业务指标建立平衡计分卡时,合理设置指标的权重;
二是在选择关键业务指标时,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应并重。

(2)找到薪酬激励制度与预算考评的衔接点。考评与激励是监理企业预算管理的最后环节,是确保管理成效的关键步骤,没有薪酬激励制度的预算考评,预算管理必将流于形式,而预算考评与薪酬激励制度的衔接,难点是“数量”的对应关系,即考评结果和薪酬激励数量的对应。如何既不会过多的增加企业考评人员人工成本负担,又能激发下属监理项目推行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效益原则,即实行预算管理带来的效益永远大于薪酬激励的成本;
二是可控性原则,即预算考评结果一定要是真实的,可控的,而非“内部”管理人增加自己薪酬的又一种手段。

4.落实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是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落实经营策略,强化企业管理。因此,必须围绕实现企业预算,落实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预算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即具有“法律效力”,监理项目及职能部门在生产、管理各项活动中,要严格执行,切实围绕预算开展经济活动。监理企业的执行机构按照预算的具体要求,按“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原则,编制季、月滚动预算,关键时候可以每周召开资金调度会、每月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按照预算方案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政策,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会贯通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最终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桂芹:企业预算管理的创新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9(07).

[2]陈小萌: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系统融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23).

[3]胥 巍:监理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J].今日科苑 2009(10).

预算监管范文第5篇

一、德国联邦预算审查监督的基本情况

(一)联邦议会对预算的审查批准。德国联邦年度预算从编制到审批通过,前后需要近1年时间。每年1月份开始,财政部长向各职能部门财政通告,提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到7月初,联邦内阁审批通过联邦财政部起草的预算草案,由联邦总理提交联邦议会和联邦参议院,进入审查批准的流程。

每年的7月份至8月底,议会夏季休假期,议员在休假前会收到预算草案材料。9月份,预算草案在联邦议会进行“一读”,财政部长介绍预算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向,议员对预算进行原则性审查,同时,联邦参议院对预算草案也进行审议,并将修改建议提交给联邦议会。随后至11月中旬,联邦议会预算委员会成立预算草案审查报告小组,对各部门的预算草案进行审查,分别与各职能部门商谈,进行逐项审查,提出修改建议,形成建议书提交联邦议会。之后,联邦议会对预算草案进行“二读”,经过辩论,再对预算草案逐个进行审议、作出修改并投票表决。预算草案在联邦议会“三读”表决通过后,交由联邦参议院审议表决。12月底之前,经两院审批通过的预算法案由联邦财政部长、联邦总理、联邦总统联合签署,在联邦法律公报上以法律的形式予以公布,次年1月1日预算法案正式生效。

(二)联邦议会对预算执行的监督。联邦议会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主要依托于联邦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主要体现在审查决算的过程中。德国联邦审计署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独立进行审计,相当于法院类似的组织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审查政府预算管理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经济性原则,从审计专业角度向政府和议会指出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缺陷与不足。审计署参与预算的全过程,在制定预算时向财政部提出建议,还负责决算的审查工作,审计署会对财政部执行预算的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并就调查结果作出评价,形成审计报告提交议会,议会将根据审计报告反映出的情况对政府部门进行质询,审查决算,决算审议通过后对政府进行免责。因德国联邦审计署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审计项目的选择和审计结论很少受到其他部门和个人的影响,审计部门的公正性和威慑力较强,审计监督力度较大。联邦议会与审计署的合作,强化了议会对预算的监督,审计监督成果也得到更好地利用。

二、德国预算管理方面的几点启示

(一)具有比较完善的、可操作性的预算管理法

律。德国建立了非常健全的预算法律体系,规定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办法,如,德国联邦基本法,第十章内容被称为“财政宪法”,对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预算编制、预算原则、预算超支、审计监督等作出了总体的规定;
预算基本原则法,按照基本法的要求,就预算过程作出原则性规定;
联邦预算条例,反映了“联邦基本法”和“预算基本原则法”中规定的所有预算原则,对预算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在上述法律有效执行的基础上,议会将审批通过的年度预算,制定成了联邦年度预算法案,增强了预算的严肃性。

(二)具有比较科学的转移支付办法。德国联邦基本法一方面较为详细地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和税收归属,另一方面规定了德国民众应该享有总体接近的生活水平,也规定了各个州不同的财政实力应进行平衡。所以,在财政收入分配过程中,要采取横向转移支付和纵向转移支付的方式,按照以下4方面的程序进行财政平衡:一是按照行政区划的原则,通过划分共享税、独享税来进行税收分配;
二是增值税在联邦、州之间的分享比例不仅每年都要进行调整,而且各州分享的部分还要在各州之间根据人均税收的情况进行再分配,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是州与州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富州要按照规定无偿地拿出一部分财政收入支援穷州;
四是联邦要将获得的一部分税收对州实施纵向转移支付。通过上述程序后,各州拥有的人均财力大体相当,但是不会改变各州财政实力的排名。

(三)具有完善的税收收入预测制度。德国有专门的机构组织各级地方财税部门的专业人员和专家学者,根据各方面的经济数据对未来财政年度的税收作出预测,并形成了定期例会制度,税收预测结果直接对各级政府编制年度预算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增强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从过去的情况来看,专业机构预测的财政收入增减情况、政府预算编制的年度预算收入以及实际执行情况总体上是一致的,没有产生大量的超收收入。

(四)整个预算过程比较公开透明。德国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非常高,比如,联邦议会审查政府预算的全过程直接向社会公众公开,联邦议会审查通过的年度预算法案全部内容向社会公开,并且预算编制得比较细,还有相关的背景材料,审计部门审计预算执行情况的结果完全向社会公开。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或者申请公开等方式详细地了解政府的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这种多方面的预算公开,为社会公众监督预算创造了条件。

(五)组织、部门和公众对预算安排的博弈形成了制度化。在德国,政党之间、联邦议会和政府之间、社会公众和政府之间、审计机关和政府部门之间对预算安排的主张,通过各种程序的陈述、争论、辩论,甚至争吵,基本得到了实现,每年的预算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完善,这一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在有效运行的过程中,既平衡了各方面的利益,又增强了预算的有效性,虽然降低了一点效率,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损失浪费。

三、改进预算审查监督的建议

一是加快财税领域的立法进程。要高度重视和加快推进预算法的修改,把十提出的人大要“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的主要精神体现在立法之中,要把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预算决算,监督预算执行的职责规定得更具可操作性,赋予其对预算的修正权,尤其要减少授权或者无限制条件的授权。通过预算法来重构在党的领导下,政府按照党的政治原则编制、执行预算,人大依法审查、修正、批准、监督预算,人民群众享有对预算主张和监督的权利,使这部法律真正发挥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以有效行使国家和地方预算管理权的作用。同时也要加快对税收、财政、审计领域其他法律的立法进程,各级地方人大也可以在地方立法过程中积极探索,积极构建符合宪法精神的预算法律体系。

二是充分发挥审计在预算审查监督中的作用。笔者认为,近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审查批准预算决算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些疑问,比如,预算安排的依据是什么?预算执行的效果怎么样?预算执行报告的相关情况是否属实?这些问题,仅靠人大的力量无法获得答案。因此,也就形成了一种现象,花钱的人最具成就感,说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而监督的人苦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源,也听得津津有味、频频点头,从而形成了中国式的程序监督。要解决这一问题,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利用审计的成果,借助审计的力量,增强预算审查监督的针对性。从另一方面来分析,国家审计部门也希望借助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威来督促整改,解决屡审屡犯的问题,因此,双方的合作虽然在制度和体制框架内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现实需要可以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并且,监督法和审计法对国家审计机关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及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已作出了规定,合作只是进一步贯彻了法律精神,实现法律意图。另外,地方也可以借助地方立法,利用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强化监督。笔者认为,目前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机构要从3个方面发挥审计的作用,一是要利用审计专业力量服务于各项具体工作;
二是借助审计机关现有审计工作报告中的信息,对违规行为依法采取一些措施;
三是听取审计整改情况的报告,督促做好审计整改,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解决“年年都体检,就是不治病”的问题。

三是把推动预算决算公开透明作为预算监督的重点。在目前的环境下,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完成好宪法和法律赋予对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职责,还有诸多限制,监督作用并没有得到很有效的发挥,许多方面还难以实现法律精神,但是,社会在进步,人民对预算管理有了更多期待,党委也有许多新的要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必要对此作出回应,因此,如何加强政府预算决算的监督?成为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在现有法律框架内,依靠现有的力量,既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也不能无所事事,一定要寻找一个监督的重点。笔者认为,这个重点就是推动预算决算的公开透明,主要基于4方面的考虑:一是预算决算的公开透明,是党委要求,政府需要,群众欢迎,规定明确的一项工作;
二是这项工作容易做实,也容易作出成效,比如,预算是否细化、人大代表是否看得懂、社会公众有什么意见,都是很具体的问题;
三是预算决算的透明度提高了,社会公众监督才更具备条件,这个结论应该不容置疑,这样,也就从另一方面加强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预算决算的监督;
四是预算决算的透明度提高以后,也有助于政府重视和解决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督促其解决预算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