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授课艺术【五篇】

时间:2023-06-12 15:5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授课艺术范文第1篇【关键词】“烹调”授课结合效果【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5(a)-0128-01“治大国,若煮小鲜”。这个道理,形象鲜活而又寓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授课艺术【五篇】,供大家参考。

授课艺术【五篇】

授课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烹调” 授课 结合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128-01

“治大国,若煮小鲜”。这个道理,形象鲜活而又寓意深远。治理国家如此,传道授业亦如此,做任何事也应该如此。一样的菜,不同的人做,就会由于烹调技艺的高低,而存在味好味差;一样的菜,不同的做法,就会因烹调方法不同,而具有多种吃法和口味。课堂教育,也是这个道理。每位教师必须苦练基本功,熟练掌握课堂教育中的“烹调”艺术。

1 感情要投入

任何美味佳肴都是由人做出来的。厨师只有投入感情,才能做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的“真美味”。讲课也是一样的道理。心要诚、情要真,把讲好每一堂课都讲成优质课,把讲好课做为一项神圣的事业来做。只有这样,教案才能准备充分,教具才能应用自如,授课才能生动可信,效果才能深入有效。如果仅仅把教学当成普通的工作疲于应付,认为教好教坏一个样,工资照样拿,那必将误人子弟。要以诲人不倦的态度,传经送宝;以父母的身份,关心照顾;以平等的位置,讲交流之言;以学生的角度,减负释压。在课堂上营造融洽、和谐、轻松的氛围,就能增进讲课的亲切感和吸引力。

2 选料要认真

选料是做好菜的关键,不同菜品都有不同的原料,各种原料的优劣直接影响菜肴的品质。所以,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我们必须心中有数,精挑细选,讲课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性强,课前必须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时要广泛全面,深入具体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对所讲的内容自己要首先吃透,弄清楚其精神要点所在,这样才能把重点讲细致,把难点讲明白。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照着教案念,没有侧重点,课讲完了,老师没明白讲的是什么,学生更是糊涂。

3 食品要新鲜

新鲜的食品,不但营养最丰富,味道也最好。新课改后的授课内容更加新颖,时代性更强,每一门课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对知识的全方位掌握,要善于运用新知识、新方法,拓宽讲课的深度,每一次课不要仅局限于课本的内容,要大量占有鲜活、新颖的材料。尤其一些老教师,数十年如一日,教课年年一个样,没有新意,更没有创意,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严重,没有意识到新时期学情的特点。课堂是学生索取知识最注意的渠道,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尽量涉猎更多的具有时代感的新观点、新资料和新信息。即便是枯燥的数学授课,也要尽量想方设法讲出新意境和新水平。

4 炊具要用好

不同的菜肴、不同的做法要有不同的炊具,炊具的齐全、质优是做好菜的基本条件。讲课的时候要用到许多的教具,小到黑板擦、粉笔、黑板,大到投影仪、电脑等等。我们要把课堂当中每一秒钟所用到的东西都要思考到位,缺一样都不行。授课之前要进行必要的试讲试教,避免课堂上断档,想用的教具没有提前准备好。另外,要采取多种手段配合课堂教育,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育,把理性的内容感性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理性的内容通过真实可靠、活生生的形象表现出来。在短时间内集声、图、文于一体的现代教育手段,能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增强授课的感染力。

5 搭配要科学

菜肴的品位好坏、色泽鲜亮和营养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食材之间的搭配,搭配科学合理,品色就佳,营养就丰富;搭配不科学,品色和营养就差,甚至有中毒的危险。所以食材之间的搭配必须科学合理,这样营养才能互补,品味才能上升。我们准备教案时要注意结构合理,内容恰当,层次清楚,上下衔接紧密;讲课时,要突出主题、突出重点,做到课前介绍重点,课中讲透重点,课后归纳重点,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课后要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切实能够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布置作业是很考究的,少了起不到作用,多了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课堂掌握情况能有一个科学的判断,才知道课后学生需要再补什么。

6 火候要适当

“烹调”最为讲究的就是火候。只有因材适时使用文火、武火,才能做出色泽鲜亮、味道香醇、营养丰富的“佳肴”。讲课时间安排要松紧得当,讲课提问要时机得当,讲课与现代科技手段使用要衔接得当,讲难点问题要讲清讲透。讲枯燥的知识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入心入脑,坚持高标准,不搞低格调。课堂教育要杜绝满堂灌、一言堂,最好是能使一堂课成为群英会,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掌握知识。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切实调动起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对课堂教育的积极性。

7 操作要精细

细节决定成败。烹调的最高境界就是粗菜细做,化腐朽为神奇。把家常普通食材做成美味佳肴才是真本事。所以,我们在讲课时,也要特别注意细节和技巧。要巧妙设问,把与主题有关系的问题,有意识的变成学生可能提出来的问题,把它抛出去,得到一种认同。找到切入点,增强听众的认同感;适当提问,督促听众,维护课堂纪律,促进学生自己思考;真诚赞美,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学生,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注意仪态,克服孤僻行为,美化教师的形象。

8 餐具要讲究

烹调其实也是种艺术,任何美味都要有精美的餐具才能烘托出它的寓意和韵味,只有富有诗情画意的菜肴,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讲课的本质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思想艺术,离开了语言的这个媒介,就像离开了船和桥一样,达不到知识的彼岸。讲课的目的是通过有声语言,把思想表达出去,让大家接受。所以,我们讲课时要字正腔圆,简明达意,层次分明,善于运用语言的趣味性,将趣味性与知识性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另外,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形体语言,在课堂上积极挖掘自己的身体语言,丰富自己的面部表情,补充有声语言的不足,增强讲课效果。

参考文献

授课艺术范文第2篇

一、语言的直观性、趣味性

在物理教学中,还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性,要运用语言艺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书面文字口语化,枯燥知识趣味化,这就是说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得深入浅出,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如学生们对如何区别电磁感应中的左手右手定则,不难看出感应电动势的“感”字有个“口”而右手的右字也有个“口”,口对口判定感应电动势方向用右手,而左手下面有个“工”字,做工就要用力,故左手定则是用来判定电流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这种拟人化的语言使学生津津乐道,注意力集中。

二、语言的形象性

物理教学语言技巧性的特点是它的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兴奋,对认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要特别注意,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并非基于活跃课堂气氛,逗逗风趣。与此相反,教师运用形象化语言施教,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本身,而不是诱使他们的知识撇在一边。

三、语言要符合科学性、思想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例如在讲欧姆定律R=U/I时,要注意它的适用条件,不能说当I 0时,电阻无穷大,从数学语言上说得通,但在物理学上,电阻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导体的长度、电阻率、横截面积决定。我们要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但又不能片面地、一味追求似乎什么概念都要严格地科学地定义,那就大可不必,应根据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知识的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所谓思想性就是教学语言的鲜明的教育性。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老师应紧密地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授课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授课艺术 方法 原则 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艺术性的活动。“艺术使思想政治教育美化、生动、更富于激情”。[1]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是指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美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之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技巧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艺术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突出特点

1.1.1 较强的理论性。理论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突出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涵盖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多个方面,它属于我国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课程。理论化的知识架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存在形式,这些决定它的政治理论性较强。

1.1.2 高度的抽象性。抽象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抽象性表现为概念抽象、推理抽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抽象性最强。这门课程从知识结构上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中的“物质、意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特别抽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商品经济基本矛盾”三个概念之间逻辑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中面临的挑战 2010年5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面临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等问题的挑战。

1.2.1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不够创新。教师教学方法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第一学历不是思想政治理论相关专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够深厚,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主要表现在:①重理论灌输、轻思维引导;②重理论讲授、轻现实分析;③传统教学方式多,现代教学手段少。多采取理论讲授,没有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从而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2]

1.2.2 学生兴趣不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兴趣不高也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目前,高校新一代的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他们思想状态的主流是积极的。但由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爱好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部分学生重物质利益、轻理论学习;迷恋科技产品、忽视自我要求;重个人利益、忽视社会责任,这些都影响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表现。比如大班教学中的逃课现象、上课玩手机、说闲话、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意参与课堂实践等问题的出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进授课方法,运用科学原则,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艺术水平。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主要方法和运用原则

导入艺术和结尾艺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两个关键性环节,而重难点突破艺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核心基础。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入必须引人入胜,引发学生浓厚的听课兴趣,为整堂课的讲授打下好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入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案例故事导入。案例故事导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最常见的导入方法。教师用贴近学生和社会的典型案例、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的主题,将学生注意力引入课堂主题上来。这些案例和故事仅仅是引子,不是授课的目的,而是手段和过程。②设置悬疑导入。设置悬疑导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的重要方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③名言警句导入。清人李渔曰:“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3]这里的“奇句”就是名言警句。名言警句导入是指用名人名言、富有哲理的格言、俗语、歇后语,古诗词等开头,引出讲课主题,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增强师生情感体验,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

方法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入艺术的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包括:①目的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方法必须紧扣主题、有的放矢,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的;②精炼性原则:郑板桥曾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方法中运用的案例、故事、名言警句、音像资料要做到短小精悍、引人入胜。对案例和故事的细节上不能过分雕琢,一般应在5分钟内完成;③新颖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必须选择少见的材料,或者对熟知的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做到先声夺人,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运用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第一次飞跃。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突破艺术 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突破艺术是课堂教学第二次飞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采取说理、启发、举例等艺术方法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2.2.1 说理艺术法。陶行知曾讲:“教师的职务就是千教万教,教人以真。”这里的“真”就是“理”。说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理艺术法主要包括:第一,幽默说理,是指运用恰当的歇后语、顺口溜、漫画、笑话、群众性语言等传授讲课内容,使得课堂内容通俗易懂,课堂气氛生动活波;第二,比较说理,是指运用大小、正反、真假、善恶、美丑等对比叙事说理,使得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2.2 启发艺术法。《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喻”就是启发。教学启发艺术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偷快地获得发展。启发艺术法主要包括:①设疑启发。教师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用生动有趣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②对比启发。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横向、纵向、正反以及新旧的对比,从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学生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除过这两种启发艺术法之外,还有故事启发、点拨启发、类比启发等方法。

2.2.3 举例艺术法。古语有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举例艺术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突破的最重要的方法。要让举例具有艺术性,必须做到:第一,选择和运用最能说明重难点的典型事例,对其进行深刻剖析,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一典型事例来理解重点和化解难点;第二,举例要具有准确性和精当性。举例要紧扣主题,事例的论点要准确,论据要充分、精炼。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难点突破艺术的运用也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①特殊性原则。以上三种重难点突破方法的运用要以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为基础;②必要性原则。说理、启发、举例都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对学生容易理解的、一目了然的知识则不需要冗长的说理、多余的启发和举例,从而优化课堂设计。

2.3 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尾艺术 “编筐编篓,在于收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尾艺术就是运用多种方法,深化讲课主题、延伸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

2.3.1 总结式结尾。总结式结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常用的结尾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准确精炼的语言、简单明了的图表等方法,归纳知识的结构和主线、强化重点,以起到画龙点睛、升华认识的作用。

2.3.2 悬念式结尾。悬念式结尾就是设疑结尾,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有难度的结尾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抓住章节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末尾提出具有一定难度且与下次课有关的问题,设置悬念、巧设伏笔、激发学生探索下一节教学内容的兴趣。悬念式结尾既可以活跃本节课课堂气氛,又可以为下一节课铺垫,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3 幽默风趣式结尾。幽默风趣式结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难度最大的结尾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双关、谐音、妙语等幽默方法作总结,触动学生神经,从而创造一种妙趣横生、欢乐放松的和谐氛围。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尾艺术方法的效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①完整性原则:紧扣教学内容、系统归纳、首尾呼应,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虎头无尾;②针对性原则:结尾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学情进行总结,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的地方应重点强调和阐释;③适度性原则:结尾的时间必须适度,一般在课堂即将结束的两三分钟进行结尾,因此必须选择最恰当、最精炼的言语进行总结。

通过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尾艺术,实现整个教学过程“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的完美和谐,实现课堂教学的第三次飞跃。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目标

“手段要与目的相统一。”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方法是手段的话,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目标就是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方法是为授课艺术的目标服务的。

3.1 知识目标 思想性和科学性 思想性和科学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达到的首要知识目标。

3.1.1 思想性。思想性居于首位,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灵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石,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着眼于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1.2 科学性。科学性就是真理性,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生命线。“科学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严谨、更寓于理性”[4]。科学性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坚持教学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遵循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合乎课堂教学规律,授课内容要讲究严密性、准确性、渐进性。

3.2 情感目标 趣味性和审美性 趣味性和审美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达到的第二层次情感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艺术要起到提高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审美性的作用。

3.2.1 趣味性。趣味性是实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保证。马克思曾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趣味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运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幽默风趣的哲理、真挚朴实的语言、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励、启迪和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趣味性目标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坚持趣味性与思想性、知识性紧密结合;②坚持趣味性与严肃性的辩证统一,基于趣味性而设计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案例要贴近实际,不能荒诞离奇,更不能哗众取宠、庸俗低级。[5]

3.2.2 审美性。苏联美学家托洛维奇曾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事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有审美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也具有特殊的审美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审美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使得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完成人格塑造。[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审美性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内在美和教学表达的外在美有机结合在一起。

3.3 能力目标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最高目标。

3.3.1 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也叫具体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借助语言、表情、体态、图像、音响等方式来传递、表达或阐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教学内容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启示,将抽象概念形象化,枯燥内容趣味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主要通过生动的教师语言、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达到“以形感人”,从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7]

3.3.2 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最高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形式,揭示教学内容知识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贯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原则。既要选择恰当的具体材料,注意培养大学生形象思维,又要采取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演绎、逻辑与历史等思维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引导他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两者不断互相转化的矛盾运动过程,最终塑造了一堂优秀的教学艺术作品。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认真学习和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方法,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7.

[2]张思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3]李渔.闲情偶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3.

[5]房彬,檀江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三结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6]何四清.初探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4).

授课艺术范文第4篇

1.田径运动的特点

在当今学校课堂里,体育让大家越来越重视,包括在整个世界,各国的田径运动都备受关注,我认为田径技术特点有2个:第一个就是奥运会所提倡的“更快,更远,更高”,这也就是田径技术发挥人的最大的运动能力为前提的运动成绩的技术标准的运动项目。所以,换句更易懂的话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可能的长距离的运动项目。第二就是:田径的技术动作是固定的,没有变化的,也是个人独立的去学习和掌握的技术动作。所以说田径比起其他的一些运动项目就比较的乏味,单调,无聊。

2.田径的技术教学特点

田径的教学必须要结合田径的技术要领,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准确把握田径的技术要领,努力掌握基本技术特点,提高技术技能。其实说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任务是艰巨的,因为首先要帮助学生改正一些田径中错误的技术动作。况且有点人认为学习田径是十分费力的,有的认为学习田径是十分的艰苦,但是只要掌握了正确的田径技术特点,那么我认为学习田径还是有一定的乐趣的,但是教师又该怎样传授一些教学的特色呢?

3.教学内容特点

田径项目运动的教学特点第一种就是周期性运动,周期性运动是指练习的时候从一种姿势开始,然后经过循环或者重复回到最开始的姿势,比如说竞走,跑,跨栏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般都采用完整的手法去教学,在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认为跑很简单,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每次练习的时候,同一种动作要重复很多遍,在跑的时候,脚步和摆臂都在无数次的重复,所以,无论是正确的技术还是错误的动作,都比较成定型,如果定型了就很难被改正。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特别重视技术的正确性,发现学生有错误的动作,要及时的纠正。田径项目运动教学的第二种就是非周期性运动,非周期性运动一般是指运动员不经过循环,他要求受教育者在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些复杂多变的动作,举个例子如说挺身式跳远,从起跳到结束只需要短短的几秒钟,但是在这短短的几秒钟里面运动要完成起跑,支撑腿,空中的挺身,落坑等一系列动作,这很考验学习者的反应速度和身体素质,为了便于学习者的学习,教师一般都会采用分解法来教学,教师在采用分解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动作的前后顺序,就拿挺身式跳远来说,一般先交助跑起跳,慢慢的可以加上摆臂练习,摆臂学一会之再加上摆腿练习,之后在把所有的动作串起来就可以啦。

二、田径课传授中运用语言艺术的特殊作用

体育教师的语言不仅是在教体育,其中也是在交学生们该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人,在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运用巧妙的艺术语言来组织教学,这其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接受理论的知识,调动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更有利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乏味的示范动作,应需要配上具有科学艺术的语言,这样使学生们更加容易记动作以及规范的完成动作。教师的艺术语言十分的重要,不仅能过开动学生的大脑,还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解决问题。

三、田径课传授中如何运用好语言艺术

1.巧用诱导

是指教师采用简单和通俗的语言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说现在很多学生在上长跑课上会找各种理由来请假,还有在跨栏的练习中,好多学生会刻意的去跳栏。教师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先排除学生对运动项目恐惧之感,在跟学生说清楚一些该避免的困难,并且提出对策和处理方法。也就是把我们的经验传给学生,是他们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我们运用这样的诱导的方式去调动学生。

2.巧用比喻

在教学课上,教师应该运用一些语言特色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巧用一些比喻,比如说在体操练习中,团身前滚翻可以比喻为像“球”一样的滚动,在做完动作落地比喻为“稳如泰山”。在短跑练习中,我们可以把速度视为“非洲猎豹”。把排球垫球的动作我们可以把它比作“倒水”的动作。这种一系列的比喻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一定的印象,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使他们更好的完成动作。

3.巧用提示

在学生完成一些比较困难的动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巧用提示的方法,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难度,如在长跑练习中,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应该“三步一呼吸”,来提示学生长跑练习中的节奏感,“钻过,绕过,跳过”用来提示障碍跑的练习,在练习短跑起跑的时候,可以说一种类似于倒又不倒的感觉,这样的描述可以使学生体会起跑的速度的快。教师运用提示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动作的要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作质量和上课积极性。

4.巧用鼓励

授课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竞赛制 授课模式 教学实践 教学改革 激励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团队合作意识薄弱、课堂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服装教研室尝试把“竞赛制”授课模式纳入课堂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织行为理论认为,激励就是“通过高水平组织成员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满足组织成员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也就是某些心理需求转化为实现目标的外部行为,须有一定的外在因素去诱发,从而产生行为的推动力,这种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推动力就是激励。而“竞赛制”的授课模式正好符合了激励学生调动创作热情这一动机。

一 、“竞赛制”授课模式的演进过程

他们初步试行把竞赛机制纳入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形成一种“以赛促学”的教学活动形式。在2013年5月,他们开展了服装专业第一届“创意与技能教学实践活动”,主题定为――“杂货铺的童话”。要求学生选用非服装材料来设计服装。这一主题的设立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同学们纷纷到附近的超市、杂货店、五金商店甚至是药店去寻找可用材料,这一次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中,平时略显冷清的实训室变得热闹非凡。同学们纷纷表示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极大的收获,也促使服装教研室有信心把这种授课模式做进一步的研究。

2014年5月,教研室申报了此项课题后第一次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也是服装专业第二届“创意与技能教学实践活动”。第一届活动开展时,由于教学计划没有调整,教学实践活动没有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实践活动的开展时段与文化课程有冲突,所以只能尽量避开文化课时间,并与文化课老师商量调课,才凑出完整的三天时间来做活动。在时间的安排上稍显仓促。在2014年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学校对教学计划中的“综合实践环节”这一项做了相应调整,教学实践活动与每学期的实践周相结合,实践活动与系里各专业的外出风活动同步,文化课也同步停课。这样就有了一周完整的时间来做活动。第二届的主题配合当年国家提出的“我的中国梦”的理念,设定为――“编织梦想”。这一届对材料的运用做了限制,提供给学生每人两个编织袋,要求学生利用编织袋和其他材料进行设计,并且规定编织袋材料在整件服装中的应用不得少于百分之三十。

2015年5月,第三届“创意与技能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第三届的主题定为――“我来自于......”没有材料限制,要求学生想象自己来自于某一个时间或空间,但不能来自于现代。第一届活动邀请了系里领导和各教研室主任参与了对学生们作品的评价,第二届活动在此基础上邀请了校内专家参与评价,第三届活动邀请了校内外相关行业的专家参与评判,每一位专家在活动最后都一一做了点评。

二、“竞赛制”授课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

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选择一年级的“成衣设计”课和二年级的“戏剧影视服装设计”课、“女装设计”课的第二阶段进行“跨年级”及“竞赛制”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以高低年级组合形式成立一个设计团队,共同完成既定的设计任务。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流程包括:教研室先期研讨;
教研室中期研讨;
教学实践活动开展;
学生设计制作阶段;
设计作品展示阶段;
教学活动收尾工作;
教研室后期研讨。

(一)教研室先期研讨

每学年的第二学期一开学,教研室就要组织进行本学期的教学活动研讨,教研室教师一起群策群力,提出多个活动主题方案,最后确定一个大家一致认可的活动主题。主题的确定并不容易,有时候需要进行好几轮的教学研讨才能确定。因此开学的第一次教研会议就会进行讨论,目的就是留有充足的时间来完善实践主题。主题确立后,相关的工作开展就比较顺畅,围绕活动主题设定规则。如第二届的活动主题确定为“编织梦想”,这个主题的确立刚好与同年的“我的中国梦”相契合。围绕这个主题,老师们想到了利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塑料编织袋作为一个设计载体。编织袋是生活中比较廉价的生活用品,不会花费太多的设计经费,而且编织袋的格子图案简洁、明了,很有形式感,色彩也比较悦目。为了让设计更具有挑战性,老师们又在任务书中设定学生的设计作品中编织袋的应用不得少于30%。教研室对任务书中的每一项都要进行仔细的探讨,经过几轮的修改才会最终确定下来。

除了活动主题与设计任务书的确定,在教研室的先期研讨中还要确定活动相关的很多事项,如聘请专家名单、活动奖项的设立、场地的借用申请、材料、奖品等的购买等等一系列非常繁琐的事情。教研室的每位教师具体分工,专项由专人负责。每一位教师都全心投入,为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工作。

(二)教研室中期研讨

针对先期开展的工作情况,教研室再做进一步的工作研讨,对先期的工作进行逐项核对、确定,对未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三)教学实践活动开展

到了教学实践活动周,活动的安排从周一开始,周五结束。活动流程为:周一上午召集两个年级的学生统一集合,召开赛前动员会,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抽签分组,学生团队绘制设计稿;
下午采买材料。周二设计打版或立体裁剪(部分学生继续采买材料)。周三;
设计制作(由设计小组组长分配设计任务,团队分工合作)。周四完成服装的整体造型设计(服装配件、发型、妆容等)。周五上午十点开始学生进行小组展示、专家评分,评出获奖团队、颁发证书,下午获奖作品拍照留档。

在组织活动中,召开赛前动员会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创作热情需要被激发。从第二届开始,教研室在赛前动员会上给学生播放前几届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以及获奖作品的图片集成,配合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提前感受实践活动的欢乐气氛。再加上教师激情澎湃的演说,学生的热情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为学生后期积极投入设计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氛围。动员会以后,给学生发放设计任务书,针对任务书中的要求逐一说明,让学生明确设计任务以及要求。到了抽签分组这个阶段是最刺激的,由于抽签的偶然性会带给学生意外的惊喜,现场常常发出惊叹声,有人庆幸、有人失落。教研室事先准备好两个抽签盒子,有教师随机抽出一位二年级同学,再由这位同学从另一个盒子里抽出一位一年级同学来作为自己的队友,组成一个“跨年级”的设计小组。设计小组成员一般由两到三位同学组成,根据每年各年级学生数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为了防止团队人数太多造成的某些队员无事可干,尽量控制团队人数,做到让每个同学都能发挥作用、全情投入。

(四)学生设计制作阶段

设计团队成立后,二年级同学作为组长要起到团队核心的作用,他(她)要带领组员完成此次的设计任务。这个阶段也是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极大考验。组长的能力是否能够完美体现,要靠学生自己平时专业技能的积累。否则,主动权可能会被一年级的学弟学妹掌握。教师在这个阶段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不参与学生的设计讨论,只在旁边静静观看,只有在学生设计、制作过程中碰到技术难题无法解决时,教师才给予帮助。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全程陪同、提供技术支持。学生除了设计、制作完成服装以外,还要对服装的整体进行造型设计,采用怎样的配饰来搭配,采用怎样的妆面效果,都需要做精心的设计。

(五)设计作品展示阶段

经过将近一周的日夜奋战及痛苦的嬗变,同学们终于迎来丰收的喜悦!这个时期作品的展现往往是出人意料、让人惊喜的!经常会有一些设计创意新颖的作品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叹!所以说,年轻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关键是如何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提供给他们一个创作的平台。这正是教研室进行实践课程授课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穿着设计的服装,也可以邀请别人充当服装模特进行展示,团队推荐一名成员对评审团和观众阐述自己这组作品的设计理念,限定时间是三分钟以内。这个环节不仅考验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就是面对人群能否做到镇定自若。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培养的,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磨炼,才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应付自如。评委在学生对设计作品阐述完毕后提出一些疑问要求学生做解答,这也考验学生现场的应对能力。再根据设计作品展示效果以及学生能否完美陈述自己的设计理念给作品进行打分,综合评委的平均分给出名次。除本教研室的教师参与评分以外,教研室也邀请校内外的行业专家参加评分,每次的评分小组控制在五人左右,评出一、二、三等奖以及最佳工艺奖、最佳团队合作奖等奖项,并给获奖的团队颁发证书,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或操行分的加分等多种奖励措施。

(六)教学活动收尾工作

教学实践活动结束后,还有一系列的收尾工作,要将获奖学生的作品拍照,这些作品的留档一方面作为实践的资料留存,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下一届参加活动的同学以启发。同时我们会组织文笔好的学生撰写此次活动的新闻稿,及时在学院网站新闻版,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同时,从第二届开始,我们要求获奖团队活动后要写心得体会,其他同学不作要求,但鼓励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七)教研室后期研讨

实践活动结束后,教研室还要组织一次研讨会,总结此次活动的亮点所在。活动的哪些举措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活动的哪些环节还有不到位的现象、如何改进等等。对活动的整个过程做一回顾和反思,目的就是为下一届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开展。

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由七个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紧密相扣,缺一不可。其中教研室的三次研讨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活动主题的确立、活动过程的顺利开展、活动完成后的总结工作,确保了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圆满完成。

三、“竞赛制”授课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效应

服装设计专业经过三届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此活动过程中教研室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很多方面的长足进步和改善。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中。在紧张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充满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纵观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教研室对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总结,认为“竞赛制”授课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从而使这一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把“竞赛制”这一授课模式成功地纳入到服装专业的“综合实践环节”中,成为实践教学的一个固定教学模式。

从2013年开始,教研室连续三年圆满完成了“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周”的项目,三届的主题分别是“杂货铺的童话”“编织梦想”“我来自于......”每年五月中下旬的其中一周,服装专业集合一、二两个年级的学生开展“跨年级”“竞赛制”的教学活动。这个活动形式将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一直持续下去,每年都会确定不同的主题。这项活动也已经成为同学们每年五月份翘首以待的活动。

(二)从单一的理论课或实践课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与模拟设计为主,虽然也有教学实践课,但学生的设计往往停留在想象阶段,很多设计想法很好但无法实施。我们的改革是教师先期讲解理论知识,给学生一些课程内容的小目标,也就是知识点的具体实践。在完成了相关的知识架构以后,后期结合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给同学们实战演练的机会。从理念确立到设计构思草图,从购买材质配饰到制成完成,到最后完整作品的呈现以后设计理念的阐述。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三)从传统课堂的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单向授受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识的掌握度、知识的转换率不高,导致学生在真正做设计时无法呈现自己的设计思想,以致最后呈现效果达不到预期设想。在服装设计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旁观者不提出建设性意见,只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一些技术难题时才给予帮助。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和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四)从以年级为单位划分的学习模式转向不同年级穿插交流学习模式

传统的教学以年级为单位展开教学,年级与年级之间缺少交流,整体学习氛围不够活跃。教学活动周的开展,促使各年级间的学生主动交流,通过不同年级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最终完成设定主题的任务,过程中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交流、沟通,这样的一个磨合过程促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为将来能够更快地适应团队的工作形式奠定基础。这种跨年级的学习模式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也使整个专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氛围得到极大的提升。我们在后期安排学生参与各种实践任务时,都尽可能地采用“跨年级”的这种团队模式,这种模式的运用可以使我们在接受设计任务时能够以老带新,不至于因为一届学生毕业而出现人才断档的现象,形成一种良好的循环模式。

(五)从传统的终端评价机制转为教学过程实时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机制采用的是教师在课程结束后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质量来评分。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情况没有进行及时反馈,学生对于自己在专业上的改进方向不明确。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采用课堂评价与实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沿用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质量给学生评分;
另一方面,采用实时评价(跨年级的竞赛制),也就是不同年级学生参加课堂设计竞赛。让学生对自己的参赛作品进行阐述,我们聘请的校内外行业专家一起现场给予评价,这种及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以利于今后的改进。

“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参与性、操作性――包括欣赏、唱奏、制作、排练、演出展示等等,艺术教育教学也离不开实践性。”上面这段话极好地诠释了艺术教育为什么必须开展和加强艺术实践能力。“竞赛制”授课模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地通过实践去检验,让他们看到自身在专业上的知识短板,从而对今后的学习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不再盲目,实践活动也使学生有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从而在参与具体的设计任务时不会无所适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任务。学生在后期参与了许多演出服装的设计任务,都能够非常出色地完成,这与他们之前的实战经验是分不开的。

高等职业艺术院校服装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地在教学形式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找新的思路和途径,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