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五篇】

时间:2023-06-12 16:3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范文第1篇关键词:全面推行新规范一、三大系列规范出台的背景1.入世对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影响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中,技术贸易壁垒是一项重要的非关税壁垒,而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五篇】,供大家参考。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五篇】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面 推行 新规范

一、三大系列规范出台的背景

1.入世对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影响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中,技术贸易壁垒是一项重要的非关税壁垒,而作为技术贸易壁垒中的三大壁垒: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均与标准规范密切相关。所以,建筑工程列规范就是建筑工程施工领域中的技术壁垒。我国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建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面学习模式,翻译加注释开始制订;
20世纪70年代针对其中缺陷修改改正;
20世纪80年代国家给予大量的投入,进行了全面修改,在对待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问题上,按照“认真研究、积极采用、区别对待”的十二字方针,形成了自我研究、自我编制的格局;
20世纪90年代参照国际标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再次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适合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掌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规范。保持了这个特色并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就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能遵守技术法规。

2.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需要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需要通过标准规范的制订,进一步细化和贯彻落实,使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在建设活动中能够按照标准规范执行,达到保障工程质量的目的。《条例》对执行强制性标准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就是违法,根据违反强制性标准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对不执行强制性标准作出的最为严格的规定。《条例》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督的严格规定,改变了传统的政府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强化监督建设工程的概念,走上了行政管理和技术法规并重的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法制化的道路。过去在出现事故和隐患后,才追究不执行强制性标准的责任;
而出台《条例》后,无需等到事故出现,就可以进行处罚,重结果,同样重过程。

3.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

标准化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制订,就是不断吸取有关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科研成果的结果。而在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实践中,又通过其反馈作用,对科学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贯彻标准也是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一种重要手段。规范的修订立足于技术的进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我国历次规范的修订,都是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总结。这种发展周期越来越短,设计规范从上个世纪50年代第一版到1974年第二版规范经历近20年;
第二版到1989年第三版经历15年;
第三版到第四版经历近12年。制图标准、施工规范周期也经历了大致相近的发展过程。2002年的第四版修订,将制图、设计、施工标准规范集中出台,整体推出,使得标准规范之间可以配套使用,相互衔接,避免脱节;
同时在编制过程中相互协调,利于操作,避免了规范之间的矛盾。

二、全面推行新的工程质量施工标准规范体系

第四版施工规范的修订涉及到废止23项旧规范,总体条文数量减少三分之一,建立起来的14项新规范,覆盖了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活动。对于“施工及验收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修订,建设部提出了“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十六字方针。具体来讲,就是将原有的“验评标准”中有关“验收”和“评定”的内容分开,把“验评标准”中的验收部分内容与“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验收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项“验收规范”;
对“验评标准”中评定部分内容,修订为建议性的“工程评优标准”;
对“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施工工艺部分内容,修订为建议性的“施工工艺指南”,并与施工工法相呼应。围绕“施工工艺指南”“验收规范”和“评优标准”,还单独制订了为工程质量作为判定依据的检测标准规范。以上这几方面内容构成了工程质量施工标准规范体系。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是整个施工标准规范中的骨干,指导各个规范的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这充分体现了验收是建筑工程施工活动中的主线。但是,“强化验收”并非意味着施工质量就看最后的结果,验收合格就可以了。实际上,我们讲的“强化验收”并非单指工程竣工验收,而是工序过程的验收,上一道工序没有验收就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这种工序的验收,较好地说明了施工过程的控制。强化验收的作用不仅是商贸条件需要的“贸易标准”,而且可以通过“验收”促进前期的生产控制,从而达到保证质量的目的。

三、强化新规范的落实

为了保证新规范的执行,首要的工作是加大宣传力度,使从事建设活动各方责任主体以及建设工程监督和审查机构中的技术人员熟悉、掌握规范,各单位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规范的学习和培训,进行必要的考试或考核。按照建设部第81号部令《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的要求,对经培训、考核不符合规定的人员,应该调整工作岗位;
对未经学习和考核的技术人员,不得参与设计、审查工作。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规范应当是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必要时,还需组织专项检查,以促进规范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业建设;
标准化;
建设质量;
提高内容

在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的同时,人们逐渐的意识到了森林资源对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在生态环境平衡的发展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标准化是现代林业建设中的新要求,需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式,对林业工程建设中的人员素质、种植培育工艺、养护管理等进行优化,提高森林安全管理水平,在时间、空间和种类等要素中对林区环境进行完善,提高我国的林业种植水平。

一、林业标准化要围绕以营造林为主要内窖的林业六大生态建设工程服务

造林绿化工作从过去主要以农业种植方式,向造林工程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生产方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退耕还林(草),以及对现有森林的抚育改造,从根本上加快林草植被的恢复建设,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要确保各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真正按工程化管理,提高建设质量和成效,就必须按照林业分类经营和生态工程建设的要求,完善技术质量标准体系,使生态工程建设每个环节要有标可依,技术上有章可循。要实现林业工程的集约化必须首先实现林业的标准化。

当前,我国营造林项目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基本由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多年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林业主管部门制定并颁布了与营造林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00余项,地方标准200多项;
基本覆盖了种子、苗木、造林、营林等主要营造林环节。国家林业局还组织制定和实施了许多与营造林项目相关的专业技术规定,其中许多内容涉及到营造林的技术标准、验收条件和检查方法等。如“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技术规定”、“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全国人工造林、更新合格面积保存状况调查实施办法”、“人工造林新成林验收主要技术标准”、“国有林区林业企业更新造林质量检查验收办法”、“国有林区森林抚育检查验收办法”、。国家造林项目检查验收办法”。针对已实施的全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管理,也先后出台了一些质量标准和工程检查验收办法如“平原绿化这标验收办法”、“长江防护林工程检查验收办法”、“太行山绿化工程检查验收办法”。这些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制定的专业技术规定和单项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等虽未纳入标准序列,但对营造林拄术标准体系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在我国的林业工程建设中,标准化体系还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在众多的林业工程建设中,根据种植环境的不同分为了生态林、经济林等建设项目,那么在育林施工中就具有不同的建设要求,在生态林中要进行原生态环境的保护,重点注意生态环境的恢复。而在经济林的建设中就应当以采伐经济为建设核心,通过适地适树、多样性的种植使用,提高区域间林业经济增长。并且就是在统一建设环境中,根据地质情况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培育技术要求,这就又增加了规范性的使用难度,不利于标准化的统一建立。

二、林业标准化要为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目标服务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林产品的生产发展很快,产量也在不断增加,仅人造板产量已达1000万立方米,锯材产量1700多万立方米,松香产量41多万吨,竹材产量近7亿根,其它木材及木材制品也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林产品生产来看,质量意识差、技术及管理水平较低的情况还比较突出,不仅浪费国家森林资源,而且也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应当说,林产品加工业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加快产业升级,迎接我国加入WⅡ)国外产品及拄术的挑战,既适应国际贸易竞争准则,又符合我国森林资源情况和利用政策,是我们面临的十分严峻的任务。林产品标准化也应当围绕这一目标而加快相应工作。

林产品标准化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基本完善,到标准广泛应用,对林产品的有序生产及产品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林产品国家标准已有200多项业标准500多项,基本覆盖了林产品生产的各个过程。这些标准是林业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档次、加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对推动林业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促进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但从目前林产品的标准体系来看,一是标准结构不尽合理;
二是同国际接轨幅度不太,有很多指标(如环保和健康等)还没完全达到国外先进标准的要求;
三是很多标准没有及时得以修订。要使林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就要不断提高林业标准化意识,在各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使林产品标准化工作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

标准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无论是在社会建设规划中,还是在林业工程建设中,都需要通过科学技术的提高,不断的优化人才建设与技术应用等,进而推动建设工程在合理化和标准化的工作规划中进行,提高了林业建设的质量。没有标准就无从谈有序和质量,没有质量就无从谈产品及工作过程的效果。现代林业建设无论从建设的本身还是建设的环境都比过去复杂得多,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林业的期望要求更高,把成熟的科拄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以标准的形式指导赫业生产,不仅可以提高林业生产建设的效率,也给林业生产建设的有序化和法制化提供重要的基础。林业标准化应该也能够为现代林业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语:林业标准化是我国林业建设中实施重点,在林业具体的建设中,需要技术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林区人力资源建设,注重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同时还要在林业建设中重点落实林区空间结构的建设,在合理的自然分布与规划中,将生物的多样性体现出来,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稳定建设,将标准化作为林业建设的核心,向着科学化和持续化的方向实施。

参考文献: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纤维 检验 纺织 改革 工业

一、对当下纤维检验工作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1.纤维市场开放化的要求

纤维交易双方谋求第三方公正组织对纤维的质量进行检验和公证鉴定,是纤维市场放开后的必然要求。纤维在流通中经常发生质量等级不符,而且由此产生的经济差额很大,矛盾十分突出,索赔率很高,这是交易双方不可能通过妥协、协商所能解决的。因此,实行公证检验将会成为交易双方共同的自愿和要求。

2.国家对纤维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要求

我国多年来实行着高度集中的纤维流通体制,这种体制以行政干预为主,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对发展纤维生产,维护农(牧)民利益,保障各方面需要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在纤维流通中,长期存在流通秩序混乱的问题难以解决,实质是“价格管死,标准浮动”。供不应求时,就抬级抬价抢购、供过于求时,就压级压价以至拒收。多年来,一些单位把违反纤维标准采用压等压级,抬等抬级作为谋取非法利益的一种手段,这并非个别现象。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有力的法制监督措施,通过强化纤维质量监督和依法实施监督检验,加强宏观控制,形成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法制规范下,按市场机制自我调节的纤维商品流通体制。

3.解决目前纤检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的问题

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或激励机制不好,既不奖勤也不罚懒,干与不干一个样,会干与不会干一个样,干快与干慢一个样,职工工作没有积极性。

二、深化纤维检验工作改革的措施

1.深入推进检验机构的改革

省级以上纤检机构应以实行政事分开为方向,逐步实施。先实行政事职能分开和公务员制度。地、市机构为省级机构在业务上统一领导的公证检验机构。国家局应以现有技术实体为基础,建立一个事业性质的公正检验机构。它应建设成全国的纤维检验技术最高权威机构,为社会提供公证服务,为法制监督提供技术保证。并应满足纤维内外贸易的需要,逐步取得有关国际组织的认可。加强中央机构对地万机构的业务领导,使纤检系统的整体功能进一步提高。

2.深入推进质量检验体制改革

加强各省市、各地区对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推行工作。加强对改革进度相关指标的分析研究找准改革推行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原因,全面总结改革推行

工作研究确定深化改革的措施和建议,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加强推行改革的意见。积极推动落实改革扶持政策。重点落实小包棉退出期货交割棉、交易商品棉市场交易。制定新体制下期货交割棉、交易商品进一步规范棉花公证检验

工作。建立完善公证检验工作质量考核管理制度、国储棉公证检验工作程序和岗位规范、经公证检验棉花质量投诉协调处理机制修订《棉花质量仪器化公证检验申报、审核、退出程序暂行规定》。《棉花质量仪器化公证检验工作质量考核办法》。

3.进一步完善纤维国家标准体系

加紧实施纤维标准体系建设工程‘调整完善纤维标准体系架构。加快重点纤维技术标准及质量安全标准的制修订,提高纺织品、服装标准制修订的参与程度。积极扶持我国优势纤维产业加快纤维标准国际化进程,促进国内外标准的融合。组织做好全国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筹建工作。服务经济发展推进纤维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协调新示范区建设项目的立项申报.协助做好棉花示范区(川期)建设及项目验收准备。积极推进蚕茧主产区域植桑养蚕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推广优质蚕种统一和规范蚕农种养殖行为,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桑蚕鲜茧质量检查和桑蚕干茧质量评价推动蚕茧主产区域地方政府推行“组合售茧、公检计价”,兑现优质优价政策,促进蚕农增收增效提升蚕茧整体质量水平。继续推动落实亚麻万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工程扩大良种繁育、培植和推广工作提升可比经济效益。全面启动白绒山羊标准化养殖国家示范项目。

4.做好纤维检验职能变革

纤维检验的职能应分解、转变为政府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政府职能包括:行政立法、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政策研究和宣传、制定纤维交易市场有关纤维质量监督的规则、依法监督交易纤维质量和纤维标准的实施、依法监督公证检验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技术监督基础工作和综合业务管理、协调工作等。社会服务职能包括:为纤维交易双方提供公证检验和仲裁检验、为社会提供技术指导、开展委托的侧试服务、信息咨询服务;
纤维仪器技术咨询、生产维修服务、开办其他服务性产业。

5.进行行风优化建设

进一步增强行风建设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解决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观念不强的问题按照一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要求。认真抓好行风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坚决纠正工作作风不实、责任心不强,弄虚作假吃、拿、卡、要的问题,认真解决操作不规范、程序不严谨、制度不落实等问题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要求抓好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召开全国纤检系统行风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行风建设的责任健全行风建设监督检查落实机制提出行风建设的各项要求,推进行风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利用信息通道做好全区纤维质量监督工作情况的汇总、沟通、分析,做好周边国家纤维检验规则、标准方法、质量状况、新仪器、研究发展方向等各种有用信息的搜集、分析,为纤维检验与国际接轨提供信息支持。加强对全区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建设,深化改革,走联合发展之路,在改革中求发展;
不断加强队伍和技术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纤维质量监督管理主力军的作用,全面贯彻履行《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赋予的法定职权,规范行为、恪尽职守,立足于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推进全区专业纤维检验工作再上新台阶。

结语:

随着改革的深入,对棉花的生产、检验、销售实施综合治理,是一项亚待加强的工摧。只要我们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并根据新的形势,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就一定会理顺棉花流通渠道,并推功纺织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建设 标准化 监理 

一、推进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体制的建立 

世界当今发达国家对建筑技术管理普遍采用的体制是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此体制也是WTO规则认可的有关贸易壁垒的技术管理体制。为了适应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体制,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而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在实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标准化的性质体现在强制性与推荐性相结合。《强制性条文》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从研究、探索再到实施,已经向技术管理法制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从建立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化相结合的体制总目标来看,当没有上位法规支持技术法规制定的前提下,《强制性条文》还只能为解决目前工程建设领域技术问题的一种过渡。因此,解决法律滞后的问题是建立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体制的前提。为配合立法工作的开展,建议加快目前正在开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房屋建筑、城镇燃气专业技术法规试点编制工作的步伐,为技术法规的审查、编制、批准、、实施、管理等的探索经验,为法律的修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二、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化 

(一)人员配备标准化。明确项目组各成员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要点。在人员配制中,项目部要充分的考虑各部分、各专业的实际情况,确保人员配制齐全。 

(二)现场管理标准化。实施现场签认制度,建立定人、定岗、定期、定责、定点的检查制度,按现场作业标准以及施工作业指导书施工。在工程施工前,施工人员必须熟悉产权单位施工联系人、各迁改工点运营范围等情况,施工人员要做到心中有数,所有施工人员持证上岗。施工中,每个月由项目部负责人组织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一次安全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考试。定期召开安全会议,通过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改进,确保施工、行车等安全。制订各级质量管理部门或机构及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职责,必须做到职责明确、工作内容清楚,责任及具体工作内容落实到每个人,形成质量工作人人有责的工作氛围。坚持全线创优,制定明确细化的工程质量标准和操作工艺,施工过程中要严抓组织实施。 

(三)过程控制标准化。制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建立工期管理标准,建立合同、拆迁、施工图审核、验工计价等工作标准,认真贯彻“六位一体”管理要求。在施工基础管理上,我们落实工程物资、工程资料等方面的管理,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质量、安全、投资、工期、环保、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的要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进而全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三、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监理 

要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监理,对工程施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从而有效地实现工程项目施工的全面质量控制。

(一)监理预控。监理预控要在宏观和微观上控制,既遵守规范规程又注意每个细微环节。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范文第5篇

一、基层供销社标准化建设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按照省社提出的基层社标准化建设标准,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完善农资、农产品、再生资源、工业品、烟花爆竹等五大网络,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功能,增强经济实力,使基层供销社逐步建成布局合理,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功能齐全,运作规范的供销合作社新型基层组织,着力把基层社打造成为自主经营的实体,为农服务的载体,合作经济的联合体。

(二)总体目标

为加快推进基层社标准化建设工作,市社已确立供销社、供销社、供销社等三个基层社参加今年全省第一批百个基层供销合作社标准化示范建设单位。从2012年开始,每年安排三至四个基层社参加标准化建设,用三年的时间分期分批完成基层社标准化建设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所有的基层社建成符合基层社标准化建设要求的新型基层组织。

全社基层社参加标准化建设时间:

2012年:供销社、供销社、供销社

2013年:供销社、供销社、供销社

2014年:供销社、供销社、供销社、供销社

(三)建设标准

按照省社《关于加强基层供销合作社标准化建设的通知》提出的基层社标准化建设“十有“标准:

1、有精干的工作班子和社有产权的办公场所;

2、有农资配送经营门店;

3、有日用消费品超市;

4、有再生资源回收门店;

5、有专业合作社;

6、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7、有烟花爆竹经营门店;

8、有村级综合服务站;

9、有统一的网络标识;

10、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市社把基层社标准化建设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成立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基层社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基层社创建工作,制定方案,细化措施,集中资源和力量,确保基层社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2、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市社将通过各种渠道每年筹集200万-300万元资金,用于基层社标准化建设,确保各基层社按照省社提出的“十有”建设标准达标,验收合格。

3、抓好示范,典型引路。按照“抓好典型,树立样板,摸索经验,逐步展开”的工作思路,集中人力,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抓好首批基层社标准化示范建设单位,带动、引导、加快全系统基层社标准化建设步伐。

二、基层供销社标准化示范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赣供合字[2011]57号文件精神,按照省社提出的标准化示范基层社“十有”建设标准,推进标准化示范建设,经市社研究,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1、完成供销社、供销社、供销社等三个基层社标准化示范建设,确保2012年省社检查验收合格。

2、全面启动全系统基层供销社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12月)

一是提高认识,树立信心,深刻认识推进基层供销社标准化建设既是供销社实行“二次创业”,又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实要求;
二是要结合各自特点制定相应工作方案。标准化示范单位,三个基层社,,要按照省社“十有”标准化示范建设标准,认真查找薄弱环节,确保标准化建设有的放矢。其他基层社也要结合社情,根据市社工作部署,制定实施方案报市社合作指导股。

2、实施阶段(2012年1月至9月底)参加标准化示范单位,在此期间要严格按照“十有”标准,完成基层社标准化建设工作,并进行自查,做好迎检工作。

3、初检阶段(2012年9月至10月)。市社“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将对示范单位进行初检,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促使各示范单位应检项目落实到位,扎实做好迎接省社检查验收准备工作。

(三)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市社成立“基层社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同时,示范单位也应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责任落实到人。

2、精心运作。推进基层社标准化建设要坚持开放办社的原则,吸纳社会经济组织及资本参与整合,借助一切积极因素,实行组织放开、经营放开、管理放开、产权放开和人才放开,以开放促进合作,以合作带动发展,力争对示范基层社标准化建设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