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学校管理者工作经验【五篇】

时间:2023-06-12 16:4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学校管理者工作经验范文第1篇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TN91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39-02高校实验室不单单是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管理者工作经验【五篇】,供大家参考。

学校管理者工作经验【五篇】

学校管理者工作经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
实验教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N9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39-02

高校实验室不单单是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研发新型技术的主要基地,亦是增强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创新水平与综合素质的关键场所。它为校企产学研合作和社会服务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环境平台。可以说,高校实验室能否得到有效建设将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经济稳步发展、创新型社会构建产生重要影响。现在,我国高校持续扩大招生名额,学校在建设实验室方面所投入的精力和人力以及财力已无法有效满足其不断增加的需求,高校实验室开始呈现出一系列问题,若其各种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会阻碍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高校教学体系向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验教学。两者之间地位平等,并非主从关系,可以说两者彼此结合共同健全并优化高校教学体系。不过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人们对实验教学存在偏见,很多人将其视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工具,认为它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仅仅是对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这种思想认识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原则相冲突,不仅不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会对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1]。所以,我们应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在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正确认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重视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断创新实验教学形式,为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强大保障。

(二)经费投入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保持逐年增加趋势,教育经费投入增长趋势已经明显滞后于学生的增长规模,学校用于学生的经费逐渐减少,特别是在保证教学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对实验室投入的教学经费更是少之又少。纵观全国重点高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情况可能会好一点,而地方高校就差强人意了。实验室器材得不到有效维护与保养,部分实验教学必需的昂贵器材严重缺乏,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先进的实验技术与实验教学方法无法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进行应用,而这势必会造成实验教学质量差、无法进行开放性实验等一系列后果,导致人才培养计划落空。

(三)管理体制与评估机制不健全

基于现行管理体系可将高效实验室划分为下述4类:(1)各院系独立管理与建设的实验室,其用途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本系部教学,二是学科钻研;
(2)学校集中管理的实验操作室和实训基地;
(3)部分纳入学校公共服务范畴的实验室;
(4)用于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实验基地。在日常管理与建设中,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主要有构建并管理实验室、指定相关规章制度、部署实验管理人员、购置实验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实验仪器、安排实验课程、安排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等。由此能够看出,实验室管理工作涵盖面广,事务烦琐细碎;
作为实验室管理者,既要和教务部门保持良好沟通,还需要和负责实验器材管理的国有资产科等相关部门进行接触;
当前所实施的管理制度侧重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忽略了对实验室的整体管理。另外,实验室评估体系存在漏洞,直到F在,还未就如何高效规范管理实验室制定相应的标准。

(四)实验技术人员培训有待加强

受传统管理理念以及管理体系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实验技术工作者始终发挥着“教辅工作者”的作用,学校并未将其划入教师队伍中来进行管理,学校不仅存在忽略实验技术工作者的问题,还未对其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责任进行充分明确。有的实验技术工作者当前所从事的工作和其所学专业不匹配,是从其他专业转接过来的。因此,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中,大部分实验技术工作者学文化水平低,即便少数实验技术工作者的文化水平较高,亦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从而导致技术人员工作不安心,人才流失比较严重[2]。事实上,实验技术工作者直接面向学生,其专业水准、能力高低、素质强弱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应重视并强化对实验技术工作者的培训。

(五)实验教学资源不能共享

目前,高校各院系实验室存在着以下问题:(1)实验室大多都是根据教研室要求、服务于本教研室而创建,实验室之间彼此封闭,教学资源无法共享与应用,导致实验设备资源利用率较低。(2)部分实验教学内容反复讲解,导致实验教学工作者的精力、时间以及实验耗材无法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严重的浪费问题。(3)专业联系密切的实验教学工作者之间未保持良好沟通,不利于综合改善实验教学质量。(4)实验室建设规格不仅非常小还比较全面,往往一个课题组安排在一个实验室进行,实验器材就会以分散的方式分配至各小实验室之中,导致实验器材利用率较差。(5)未基于长远角度考虑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导致其后续发展受阻。

二、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强化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

应该正确认识实验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认清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不管是在政策制度、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是在人才培养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强化对实验教学的协助,保障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价值与作用。另外,还需要合理提高实验教学工作者的待遇水平,在职称晋升、评优奖励、进修深造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保证实验教学人员与理论教学人员享有同等的待遇。此外,还要采取措施积极举办一些学生实验技能竞赛活动,从而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高效开展。

(二)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投入

在强化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时,应有侧重点地合理进行,切忌毫无重点地全面一把抓,对此,可创建完善的投入长效机制,一改传统的分散投资模式,采用集中投资,强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在做好维护和保养现有实验器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经费,有计划地购买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高级精密设备,从而使有限的资金价值最大化。还有,要不断引入和研发新型实验技术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学校制定的整体规划中一定要包括实验室的发展规划以及器材的更新应用等内容,做好集中管理、统一建设工作。与此同时,还要科学配置实验室教学资源,降低资源浪费率,彰显实验室教学资源价值。

(三)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

实验室的管理以前是由多个部门共同负责的,这就造成了彼此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职责分工不明确、实验室利用效率不高等现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应根据问题完善和优化实验室管理制度,优化管理体系,健全实验室运行机制,采用院、系两级分别管理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加大对创新机制的调整与优化,对实验室管理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具体职责以及关系进行充分明确[3]。详细而言,在实施管教分离的实验教学制度的同时推行管用分离的实验器材管理制度。教学部门需要担负起编制实验室发展战略、明确实验教学课程内容、设计实验教学方案、落实实验教学方案、创新实验教学形式等一系列责任,而实验室工作者则需要做好实验室管理、定期维护和保养器材、管理实验经费等相关工作,这样才能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总之,我们要创建一套可操作性强、高效且合理的管理体制,实现对实验器材、实验经费、实验工作者以及实验室等器材设施的集中管理。

(四)加强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培训

强化对实验教学工作者的全方位培训,不断更新、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人员培养方案,循序渐进地组织实验教学人员培训和学习,以此推进培训目标尽快实现。具体可以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强化培训,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
对一些实验教学中涉及到的新技术、新概念以及理论知识予以重点培训,以此保证实验教学工作者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工作,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4]。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在提高其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五)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院级实验室的主要用途是为全院各专业、各学科开展实验教学提供场所,其管理工作和维护工作由院级相关部门集中负责,而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以及实验室未来发展战略则由教学系部来负责完成,实行管理与使用相分离的管理制度。系部实验室则有所不同,它是以学科、教研室、课程为单位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实验教学服务,重视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防止出现实验器材仅为部分人使用的现象,防止出现因教学内容重复而导致实验教学工作者精力、时间以及耗材严重浪费的问题。要定期组织专业联系强的实验教学工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推动实验教学质量的全面改善。除此之外,须合理调整并优化实验室规章条例,促进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这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目标,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作为高等教学的主要构成内容,实验教学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利于找到针对性解决措施,比如,顺应时展需求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实验教学队伍管理与建设等。相信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改进,可为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强大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奕,吴小平.高校实验教学创新的目标定位与对策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5(3):24-27.

[2] 聂春燕,吴旭云.加强实验室改革和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长春大学学报,2011,(4):92-93.

学校管理者工作经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仪器设备管理 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教学、科研事业不断发展,教学和科研经费的投入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教学及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及管理问题,落后的仪器设备管理模式在新的形势下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顺应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洪流,满足高校仪器设备科学管理的内在需要成为各大高校探索并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成果

(一)制定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规范

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江苏省省属高校。该校近年来教学、科研水平有较大提升,背后的推动力之一就是良好的仪器设备管理。

在仪器设备管理上,该校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制定了一系列仪器设备管理的实施细则。该校制定了《南京邮电大学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办法(试行)》、《南京邮电大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南京邮电大学仪器设备自行采购管理办法》、《南京邮电大学低值资产、低值品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仪器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完善了仪器设备的管理、采购、监督、处置、出租等制度和监管体系。

(二)仪器设备管理成效明显

目前,该校建有5个部级实验中心,省级实验中心16个。截止到2015年12月末,该校拥有教学、科研国有资产32275台件,资产总值43068.37万元;
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贵重精密仪器654台件,总值24157.53万元,占学校教学、科研资产总额的56.1%。2012年至2015年,学校新增教学、科研国有资产10999台件,资产总值19659.11万元,占学校教学科研资产总额的45.64%。以上事实反映了该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总体而言,目前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据、有法可依,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工作中还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水平需要提高,服务需要到位,制度需要完善,细节需要斟酌,意识需要提升,思想需要进步。

二、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建设滞后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和自我摸索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该制度的核心内容即在主管校长负责下,设备管理处作为职能部门统一调配资金和设备的使用,考核和检查设备使用情况。这套管理方法已经为各大高校普遍采取并使用,并且指导各高校在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现阶段高校在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方面仍然面临众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管理队伍不能有效地适应先进的管理机制,从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科学管理,发挥先进管理机制的应有水平。高校历来都非常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相对忽视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及背后的工作者。诚然,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做好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也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展的好坏,片面追求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忽视背后力量的建设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教学、科研工作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二者相辅相成的,应该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厚此薄彼的作法切不可取,但这也确实是实际存在的问题之一,变相造成了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者培训机会少、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工作繁重、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从而导致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二)仪器设备共享率低

伴随着高校不断加大的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高校的仪器设备数量迅速增加。然而,仪器设备的共享率不高直接导致了仪器设备的重复购买率高、设备闲置率高,甚至有些设备在一个项目结题后就闲置不用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一些有科研经费的老师由于项目较多、经费充裕,往往忽视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维修等管理工作,遇到设备老化或者出现故障时,常选择弃用而重新购置新的设备;
二是由于各个学院、各个老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和必要的设备共享条件。尤其是某些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往往耗费了巨大的经费,但是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是一种间接的国有资产流失和损耗。最近几年仪器设备共享的相关工作已经得到各大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但是从管理机制的制定到实施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网络共享平台使用率不高、宣传度不够、平台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等,缺少有效的论证机制来确保设备购置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技术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高校在仪器设备的管理上很大程度上还是采用传统的仪器设备管理方式,如仪器设备粘贴标签,这种纸质标签容易脱落,时间长了字迹不清,资产清查时如果想要找出一台账物上存在但又实际使用率不高的设备,往往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很多时间。

(四)仪器设备管理思想意识薄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仪器设备作为国有资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学、科研事业的有力支撑,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但是部分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思想意识还是相对薄弱,表现在学校重视不足、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资产账务管理存在混乱、老旧设备报废不及时等方面。

三、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几点建议

(一)加强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建设

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要求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组织调配能力。高校要加强仪器设备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就要重视对仪器设备管理者的技能培训,定期接受下属单位提出的培训申请,由学校或者二级单位组织专家对管理者进行专业性培训。江苏省省属高校都在使用江苏省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进行仪器设备的管理,该资产系统是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软件,但是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这款软件包括类似于这款软件的其他管理系统,是学校仪器设备管理者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除了讲座培训、书籍普及,还可以加入网络交流,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对仪器设备管理的认知范围,加深对仪器设备管理的认知。

一些高校存在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应尽早尽快地建立起相应的绩效考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职工的工作活力,对优秀的管理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对落后的管理者提出要求并加强监督。绩效考评制度可以明确将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及共享情况、仪器设备利用率纳入实验室管理绩效考评项目。同时,学校可以把实验室绩效考评结果作为学院年度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实验室绩效考评实行学院自评、学校考评的二级制度。每年学校应组织对上一学年实验室绩效进行考评,考核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设备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开机使用的有效机时数、仪器设备现有功能和技术开发的项目数、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率和运行环境良好程度、仪器设备管理者出勤情况、仪器设备管理员日常工作量统计等。绩效考评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提高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及共享率,推进教学科研工作发展。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为仪器设备所在部门配备数量合适的管理人员,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管理好部门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及管理科学化、精确化、制度化。

(二)建立有效的仪器设备共享机制

针对某些高校存在的仪器设备的过度和重复购买现象,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学校可以成立专家组,对仪器设备的购置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进行科学论证并给出论证报告,论证结果应该反映该仪器设备的数量、使用情况、共享率等,学院再根据论证结果制定购置计划。另外,建立一个完善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也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应配置专门的管理员管理共享平台。定期组织学校之间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管理经验和教学、科研成果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完善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充分挖掘和利用每台仪器设备的价值,可以节省科研经费,缩小教学、科研场所面积,减少浪费,从而真正实现国家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构建节约型社会。

作为南京邮电大学设备管理部门的工作者,笔者认为类似于南京邮电大学这样一个专业性相对较强的高校,学科交叉和融合度高,科研项目组、院系之间设备共享需求较大,应该更加重视和加强仪器设备共享工作。

(三)注重细节化的信息化仪器设备管理

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阶段,高校在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上也要与时俱进,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逐步完成传统管理模式到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过渡,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效率,减少人员配置和其他资源的消耗。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物联网技术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便利,这一技术可以被引进学院实验室进行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射频自动识别、仪器设备定向跟踪和监控、仪器设备数量清查、仪器设备使用等等。使用不同的仪器设备管理平台,或者是统一管理平台实现普通价值仪器设备、低值仪器设备、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账物管理,实现仪器设备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将是大势所趋,避免了传统管理方式的效率低下、账物不清、管理混乱等问题。

(四)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意识水平

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对院系仪器设备管理员和学校机关各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业务指导,并通过他们去宣传和教育更多的人,让广大教职员工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意识,自觉成为仪器设备管理人,促进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态度决定一切。很难想象,一个不能做好仪器设备管理的学校如何能取得教学和科研的持续进步,仪器设备管理看似不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但其实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实力量,是高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仪器设备管理既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一项长期、整体、系统的工程。在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上,高校应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仪器设备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林明河.高校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 24(1):5- 7.

[2] 冯小燕,孔丽英.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模式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4, 25(2):93- 96.

[3] 邹鸿雁,郑春雨,温岩.对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3):29- 30.

学校管理者工作经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香港;
高校;
学生管理

一、中国香港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香港大学与大陆大学虽然同属于一个国家,但是由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环境差异等造成香港大学在学生管理工作上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上彰显出人性化、服务至上的特点

从香港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来看,香港大学本着以生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为学生服务。该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环境,这样的工作理念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这种特点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显著差异,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过分强调学生按照统一的思想、规格、步伐的平均发展替代全面发展。这样的工作理念势必会忽视培养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的多元化。

2、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上体现出一级管理、多头并进的线条运行和专业化特点

与大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不同,香港大学所采用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一级管理、多头并进的线条式运行机制。此外,香港大学学生管理工作按工作性质进行专业化分工,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服务,因而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征。与我国大陆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相比,其专业化特征更为显著。香港大学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专业性与其高学历、高素质的学生工作管理者不无关系。

3、学生管理工作的队伍建设上表现出学历和经验并重的特点

香港大学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上非常重视高学历和管理经验。香港大学学生管理工作者多是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法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专业性人才,且均为硕士、博士或双学士。香港大学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从业者的工作经验要求非常严格。此外,香港大学还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和相关的知识背景。而相比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从业者即辅导员,他们多为本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其专业知识局限在本校内,这与香港大学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高学历和丰富阅历相比,缺乏专业性和学术性。

4、学生管理工作的学籍管理制度上显现出严格

香港大学学生学籍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为香港大学学生的自我管理、自觉意识和自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香港大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的严格性集中体现在淘汰竞争机制上。一个学生如果一门课程不及格,学生管理工作者就会与其谈话,给其警告。如果出现2门课程不及格学生就会面临责令退学的风险。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学籍管理制度并没有香港大学严格。学生除非出现考试舞弊、严重违纪或挂课太多才有可能被学校退学。我国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普遍存在自我管理缺乏、自理能力不强、自主教育意识薄弱等特点,这与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无关系。

二、中国香港大学学生管理工作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借鉴与启示

1、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向以生为本、服务之上转变

香港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服务至上为基本理念。我国高校可以借鉴香港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将以生为本和服务至上理念落到实处,高校辅导员要经常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和思考,了解大学生的真实需要,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好地优质的服务,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能,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能能够有效发挥出来。

2、学生管理模式向一级管理、多头并进的线条运行和专业化转变

在学生管理模式上,香港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由大学辅导长一人总负责,校级学生管理处负责具体实施,并负责与校级其他部门协调沟通,最后有校学生管理处直接服务于全校学生。这是一种一级管理的扁平化组织机构,不仅减少了管理层,同时能够便于校级学生管理处的专业化优势的发挥,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体现出专业性。而我国高校管理模式是二级管理,且层级众多、专业化不强,借鉴香港大学经验,向一级管理、多头并进的线性和专业化转变。

3、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向学历和经验并重转变

香港大学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引进非常重视高学历与经验,借鉴香港大学经验,我国内地高校在引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时,应更加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人才的学历水平和工作经验,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质量,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

4、学生管理工作的学籍制度要严格化

香港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学籍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这与我国内地高校大学学籍管理制度不严有着鲜明的差异。因此,制定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以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高薇.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质量的研究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2]刘刈.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科技,2006(6)

[3]翟建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2007(2)

[4]孙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

学校管理者工作经验范文第4篇

一、要学法、懂法、依法,提高督导工作政策水平 

督学的职责是代表国家对政府的办学行为进行督政,对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行督学,并通过对政府及学校办学行为的督查、评估、督导、督办,进一步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政策,这是实行教育督导制度的根本目的。督学要想胜任这项工作,就必须掌握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法律,吃透国家政策的精神、法律、制度的思想,掌握法律在一些重大方面的具体要求,这就决定了督学首先必须学习,然后才会掌握,这是做好督导工作的前提。 

作为督学应当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基于实现并保障《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享受公平教育的基本权利”:又在于实现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的一种策略。作为督学就要掌握:为达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家配套实施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达标制度、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国培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等系列制度与计划。更要明白:开足开齐各门课程是在课程实施上保障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各功能室的建设与使用是从教学手段上保证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有了对国家政策与法律的正确理解,就能很好地把握督导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要摆正位置,处理好关系,和谐开展督导工作 

责任督学通常都由中心学校在职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兼任。这就决定了责任督学既是基层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与国家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又是责任区学校教育管理督导者的双重身份。在对自身学区的管理与责任学区督导两方面的工作中,首先要做好自身学区所主管及分管的主体工作,甚至要做得很模范,要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才有资格也有实力去指导别人的工作。作为中心学校的分管校长,去兄弟学校开展督导工作时,要有虚心学习他人成功办学经验的雅量。作为代表县级教育督导机关去开展工作的责任督学,也要成为责任区学校办学成功做法的发掘者与推介者,成为办学症结的诊断者与工作改进的指导者,更要成为不规范办学行为的监督者与执行国家法律、政策易出错方面的保健者,而绝非是他们工作中麻烦的制造者;
在相同办学条件下,督学还是共同办学问题的研究者与探索者。我们的共同任务,都是贯彻国家的办学方针,落实国家的办学政策;
双方的共同目标,就是将地方的教育办实、办好。自己的位置摆正了,关系就好处了,工作也就能和谐地开展了。 

三、要深入责任区。将督导工作与学区工作结合起来 

监督责任学区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的教育政策,遵守国家的教育法律,就必须深入学区充分了解学区的办学情况。《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规程》明确了一个月至少要深入责任学区开展一次工作的任务,这样就势必影响责任学区的正常工作。如果把督导工作同责任学区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便可避免工作上对学校及教师重复性的检查,节约了责任学区学校接待性开支。比如每个中心学校都有开学、中期的工作督查及期末的综合考评,中心学校集中组织的就有教学研讨、教代会等教师活动,以及艺术节、运动会等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活动等等。参与他们的活动,指导并考察他们的活动,在活动中去落实,更在活动中去提高,督导效果一定很好。 

四、要坚守原则,把握重点,保障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实 

责任督学对责任区需要督导的内容包括办学条件、安全管理、办学行为、养成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等,头绪很多。“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是督政工作的重点,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后,这项工作已不再是督导工作的重点。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始终是督导工作的核心。要将巩固“均衡发展”、强化各功能室的使用,落实到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的中心上来;
要将义保经费的开支、课程计划的执行、特岗计划与国培计划的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类办学行为的规范化,归结到实施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上来。义务学校管理中“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对养成教育、艺体及地方课程的实施要有所侧重:“安全和谐充满活力”的管理理念,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安全管理、教师的纪律管理、后勤与财务管理也不可松懈。在督导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遵循教育规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坚守原则、把握重点,教育督导工作就能化繁为简,驾轻就熟,国家的教育政策也就能得到保障落实。 

五、要善于发现责任区学校办学特色,提炼并进行推广 

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并通过管理去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每一个教师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及课堂教学中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与教学风格。无论是学校成功的办学经验,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都是形成基础教育管理的巨大财富。作为督学应该去发掘、总结、提炼并给予大力的推介。督导主管部门应该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刊物,为推介各学校及教师的成功经验搭建平台。推介责任区学校的成功经验,可以从正面引导学校的办学行为。引领学校的发展。在为责任区学校做宣传的同时,也提高了责任区学校接受督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两年来,笔者写过诸如《霍山县:校本课程百花齐放呈异彩》《霍山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工作督察报告》等督导新闻、案例及论文。这些新闻及案例对于推介并引导学校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起到推动作用。 

六、要深入调研教育问题,撰写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对于责任区学校办学中的成功经验,可以通过《督导报告》向责任区以至全县进行推广,可以在媒体上介绍推介,以便帮助其他学校在解决相同或类似问题时找到正确的方法。对于大家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共同困难或由制度带来的无法解决的共同问题,作为督学应该深入调研、认真思考,寻找解决的计策,撰写调研报告,将其发表在相应的教育网站或期刊上,为学校提供解决办法,为国家提供政策性的参考。这些年来,针对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一些现实性问题,笔者写了《山区义务教育阶段所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乡村陪读大军为何如此壮大》等文章为指导责任区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专业,欢迎光临dYLW.neT]

学校管理者工作经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19日

一、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及现状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建制一般有两种模式:分散型管理模式和集中型管理模式。分散型管理模式是以课程为对象进行实验室建设的高校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其特点为:(1)实验室设置依附于课程,仅为一门或两门课程服务,由教研室管理。由于教研室较注重理论教学,对实验室建设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实验技术人员在教研室中往往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提高;
(2)实验室分得过细,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各实验室往往只考虑本实验室的局部利益,使有限的经费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往往使实验设备重复购置;
(3)一些科研项目需要在实验室完成,科研成果需要在实验室得到验证时,单独一个实验室往往难以承担,不利于实验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易形成跨学科的现代化科学实验能力。集中型管理模式则是以大类学科为对象进行实验室建设,是部分高校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规模大,实验功能可覆盖整个学科。

二、高校实验教学现状

高校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课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实验课一般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教学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被动的。同时,由于近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实验课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学时明显减少,因此,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呈下滑的趋势。因此,改革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创新实验教学的管理,是培养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途径。

三、对实验室高效使用措施的探索

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必须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应与教学科研任务、发展方向、人员配备等结合,使实验室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正确协调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工作。管理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实验室管理应包括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工作管理两部分。前者是实验室管理的中心任务;
后者必须时刻把握实验教学质量的状况,与实验技术人员及教师、学生一起研究探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并通过管理实验教学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

一个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的质量和科研的成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从实际出发,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制度化。实验室的管理应打破以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工作管理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

(二)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实验室的发展不仅要适应学校的发展,也要适应多专业学科的综合发展。保留传统鲜明特色学科的发展外,还要促进新生学科的发展。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性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学校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还要有高素质的实验教学管理人员,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全方位人才的目的。

高校实验队伍的建设,是科研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在实验队伍建设中,应该根据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工程背景、学历和职称结构;
对照人才培养方案,检查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的完整程度和更新程度,统计相关课程教学实验的工作量和实验课时数。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形式调查分析实验教学质量,不断反馈和论证,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切实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激活人力资源。

实验队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把实验队伍的建设提升到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上来,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制定相应政策,引进高水平、高技术的实验技术人才,重视实验队伍培训,进行国内外技术交流,激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从事实验教学,鼓励理论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及时分流不合格人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多结构层次合理的实验队伍。

(三)传统式和开放式教学管理有机结合。传统实验教学管理是指实验前,教师一般要进行详细讲解甚至示范操作,实验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即灌输式的方法,有一定的模仿性。学生得到验证性实验数据和结论即完成了实验内容,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扼杀了学生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和发散性思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能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间内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必做内容,其他时间只能通过看书自学,导致部分学生感觉到学习枯燥无味,兴趣不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开放式教学管理,则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的、有指导性的探索研究式自主学习的模式。实验室开放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创新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实验时间。这样,一方面确实培养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要把传统式和开放式教学管理紧密结合,学生将课堂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要点吸收掌握以后,经过实验操作进一步深入分析与巩固,进行知识相关的扩展与延伸。另外,加强高校实验室之间的学术交流,不仅能够推动实验室管理研究的正常运作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教学工作,完成高校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任务。

四、结语

知识源于实践,能力来自锤炼,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都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的培养单位,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切实加强实验室管理与教学改革,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郑超美,孔祥民.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0.1.

[2]刘显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2.

[3]张新铭,何祖威,李树春等.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提要] 高校实验室作为现代大学的心脏,需要顺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要求,进一步创新实验室管理,拓展实验室功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本文结合笔者在创新实验室管理和拓展实验室功能等方面的成功实践,提炼出当前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19日

一、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及现状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建制一般有两种模式:分散型管理模式和集中型管理模式。分散型管理模式是以课程为对象进行实验室建设的高校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其特点为:(1)实验室设置依附于课程,仅为一门或两门课程服务,由教研室管理。由于教研室较注重理论教学,对实验室建设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实验技术人员在教研室中往往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提高;
(2)实验室分得过细,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各实验室往往只考虑本实验室的局部利益,使有限的经费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往往使实验设备重复购置;
(3)一些科研项目需要在实验室完成,科研成果需要在实验室得到验证时,单独一个实验室往往难以承担,不利于实验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易形成跨学科的现代化科学实验能力。集中型管理模式则是以大类学科为对象进行实验室建设,是部分高校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规模大,实验功能可覆盖整个学科。

二、高校实验教学现状

高校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课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实验课一般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教学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被动的。同时,由于近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实验课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学时明显减少,因此,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呈下滑的趋势。因此,改革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创新实验教学的管理,是培养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途径。

三、对实验室高效使用措施的探索

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必须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应与教学科研任务、发展方向、人员配备等结合,使实验室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正确协调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工作。管理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实验室管理应包括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工作管理两部分。前者是实验室管理的中心任务;
后者必须时刻把握实验教学质量的状况,与实验技术人员及教师、学生一起研究探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并通过管理实验教学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

一个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的质量和科研的成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从实际出发,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制度化。实验室的管理应打破以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工作管理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

(二)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实验室的发展不仅要适应学校的发展,也要适应多专业学科的综合发展。保留传统鲜明特色学科的发展外,还要促进新生学科的发展。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性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学校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还要有高素质的实验教学管理人员,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全方位人才的目的。

高校实验队伍的建设,是科研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在实验队伍建设中,应该根据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工程背景、学历和职称结构;
对照人才培养方案,检查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的完整程度和更新程度,统计相关课程教学实验的工作量和实验课时数。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形式调查分析实验教学质量,不断反馈和论证,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切实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激活人力资源。

实验队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把实验队伍的建设提升到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上来,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制定相应政策,引进高水平、高技术的实验技术人才,重视实验队伍培训,进行国内外技术交流,激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从事实验教学,鼓励理论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及时分流不合格人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多结构层次合理的实验队伍。

(三)传统式和开放式教学管理有机结合。传统实验教学管理是指实验前,教师一般要进行详细讲解甚至示范操作,实验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即灌输式的方法,有一定的模仿性。学生得到验证性实验数据和结论即完成了实验内容,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扼杀了学生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和发散性思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能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间内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必做内容,其他时间只能通过看书自学,导致部分学生感觉到学习枯燥无味,兴趣不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开放式教学管理,则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的、有指导性的探索研究式自主学习的模式。实验室开放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创新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实验时间。这样,一方面确实培养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要把传统式和开放式教学管理紧密结合,学生将课堂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要点吸收掌握以后,经过实验操作进一步深入分析与巩固,进行知识相关的扩展与延伸。另外,加强高校实验室之间的学术交流,不仅能够推动实验室管理研究的正常运作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教学工作,完成高校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任务。

四、结语

知识源于实践,能力来自锤炼,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都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的培养单位,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切实加强实验室管理与教学改革,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郑超美,孔祥民.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0.1.

[2]刘显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