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范文第1篇[关键词]医学美容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组织;高职;实施[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7)01-0122-03随着我国经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美容技术;
教育;
实践教学;
组织;
高职;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7)01-0122-0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世界性的美容意识也深入广泛地融入了我国广大群众的生活中,医学美容更是受到大众的接受和欢迎,随之我国医学美容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全国各省基本都设有高职高专层次的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各个院校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校企合作进程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该专业就业方向多,导致综合和专项技能培养方向模糊不清,实践教学到底教什么的,如何组织实践教学内容及其如何实施的问题仍然困扰该专业,亟待解决。为此,本文回顾性的分析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探讨如何创新构建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实施体系,以期达到为医学美容机构培养最需要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精服务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1.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包含生活美容领域,如美容师、化妆师、美甲师、化妆品公司等,和医学美容领域如医学美容技师、医学美容咨询师、医学产品购销员等,在校需要学习的技能比较广泛,给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培养方向较多,包含医学美容和生活美容方向,既有动手操作技能,又有咨询技能,既有形象设计,又有美容养生,美容护理,美容医学治疗,需要更多专业培养能力,是一个综合性要求培养的能力一既要全面又要有倾向性方向。
但实际情况是,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是大而全的综合专业,没有细分成多个专业方向。目前各院校选择其中的部分作为专业分方向,设置也都不同,更多的院校没有区分。分方向导致就业面变窄,不分方向,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得不到体现,就业方向反而使得在校学生觉得茫然,而且三年的多方向培养,毕业后不能达到医学美容高技能的目标要求。如何构建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实施,达到既全面又兼顾个性化教学的要求,是目前该专业需要以创新思维解决的问题。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偏重于基础技能的实践教学,如化妆造型、皮肤护理、文绣技术、美甲技术,而如医学美容咨询、美学设计、光电美容治疗等一些核心技能的实践教学,含校内外实训、技能竞赛等则明显不足。这些技能培养内容零散,缺乏紧密的辑联系、连贯,更没有形成体系。
实践教学实施来看,虽然形式多样,但仍然以校内实训为主,而且没有做到早实践、多实践,理论教学仍然偏重,企业培训与校内实训不能有机融合、连续。
实践教学的实训教材已有编写,但不全面,而且教材之间也没有密切的联系,技能竞赛培训资料缺乏,很少有学校编写实习、见习的企业教师带教教材,这些都反映了实践教学的零散,不能形成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明确技能培养内容并遵循技能间的相互联系构建“根干枝”式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卫生职业院校与普通医学院校实践教学的目的和组织形式也不一样。医学院校的实践教学服务于医学理论教学,通过医学实验、实践对医学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验证,巩固和完善医学理论知识体系,实验教学是主要形式,临床实习主要目的是为帮助学生提高临床各科的诊疗能力,应对各种疾病,但还不能独立顶岗;
而医学美容技术的实践教学,实验教学较少外,主要以实训、岗位轮岗顶岗实习为主,并且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本课题组调研发现,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各个技术岗位虽然比较多,如美容师、美容顾问、美容导师、形象设计师、化妆师、医学美容技师、医学美容咨询师等,分析岗位就可发现其技能可以分为:医学基本技能、美学基本技能、形象设计技能、美容皮肤护理及治疗技能、美容咨询技能;
也可进一步概括为医学技能、美学技能、美容技能和服务技能,其逻辑关系为前三者是服务技能的基本和根本,美容技能离不开医学和美学技能,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美学离不开医学、美容技术也是以医学和美学为基础的,因此无论未来就业的岗位是何种类型,可以概括划分为美容技术岗位和美容咨询岗位,这两类型的岗位都是以医学、美学、美容和服务等技能为根本同时也为基础的。
因此笔者据“根干枝”式全程一体化的理念构建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医学美容技术学生大多来源于高中毕业生,不具备医学、美学和美容基础知识,在校三年的学习要求能够达到高级技能水平,应设计“专用、实用”的实践内容。入学后即进行专业教育,到各类美容机构行业岗位初识,了解行业基本状况,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目标。第一学期技能学习:集中于人体素描和人体雕塑的美术基础训练、形象设计技能(包含人体美学分析技术、化妆造型技术、形体礼仪训练)等人体美学分析和创造方面的技能,同时也是医学美容咨询岗位的基本技能,其中也进行医学基础知识的实验学习;
第二学期生活美容基础技能学习:如皮肤护理技术、化妆品应用技术:第三学期全面展开医学美容技术的实践教学:如美容皮肤治疗技术、医学美容皮肤护理技术、中医美容技术、药妆品应用技术等;
第四学期提升阶段的岗位技能学习:如医学美容咨询技能、美容产品营销技术、美容企业经营与管理技能等:第五学期在医学美容机构各科轮岗实习;
第六学期经考核合格进入半年的专科顶岗实习阶段。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一体化设计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完成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各项实训内容。实践教学内容遵循由基础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专项到综合的全程设计原则,课程之间可以交叉、跨学期,以利于实践教学内容形成连续性。学生毕业后就己能掌握就业岗位的技能,可以胜任美容岗位的工作。
3.创新构建全程有效、有力的实践教学执行体系
3.1内培外引,打造实践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双优的实践教学队伍: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校内专职教师多来源于医学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生,一方面本科式教育模式深入教学理念;
另一方面学校对于年轻老师的培养也多注重理论教学,在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明显缺乏。因此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如何安排这些教师的实践能力锻炼以及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给予充足的资金、时间、学习等保障。
在培养校内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应积极聘请美容行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践带教能力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由于理论教学经验缺乏,因此需要改变外聘教师承担某一课程教学任务的状况,让这些教师专注于医学美容技术的实践教学,培训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不是整个课程教学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因势而为,因地制宜,入学后在各个环节包括专业认知、专业见习、实训、技能竞赛、社会服务指导以及轮岗带教、顶岗培训等,通过内培外引优秀的实践教学教师,提供带教老师全面的实践教学指导,选择不同的适合带教老师的教学方式,就能明显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改善目前存在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执行者薄弱的环节。
3.2创新多方位、多形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与医学本科院校实验见习实习相似的方式,应全程多方位、多形式进行设计。
3.2.1现场实践教学与网络实践教学相结合:现场教学的优势在于现场性和互动性,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校外现场教学受伦理学和私密性的限制,现场教学的机会偏少,加之外聘行业专家工作任务较重,每年多次来学校现场教学的可行性限制,因此体系设计中要考虑到这些不利的因素,可以制作外聘行业专家的校内外教学视频进行网络教学,减少来校现场教学的次数。
3.2.2实训与见习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训、校外见习实习要互相弥补不足,一些在校内可以实现的技能学习应以实训为主,校内实训要为校外实践教学打好基础。校外实践教学以现场带教为主。
3.2.3实践教学与技能竞赛相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教学与技能竞赛相结合。竞赛应覆盖医学美容的基础技能、专项技能以及综合技能。
3.2.4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相结合:课堂的实训室远远不够,实训中心需要对学生课外实行开放,对于职业院校,实训室的开放时间应不少于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实训中心应配备更多的管理和指导人员。
3.2.5实践与社会服务教学相结合: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生因为在校期间无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不能实施临床诊疗服务,而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校可以获得美容师资格,因此应建设好平台,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出实训室,为求美者做许可范围内的服务。
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高专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需要大批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以及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各种技术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还是有比较广泛的就业前景。从近年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基础性工作,而企业需要既懂本企业业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注重学科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过分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虽然采取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的教学方法,但仍然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
(二)教材内容与企业的结合不紧密
教材内容滞后于企业相关专业技术的发展,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就是改变以往单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深入到企业中去,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自己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经有工作经验,在学习中学会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
高职高专院校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与企业合作成立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本校老师带队,深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这样能更快更好的培养企业急需且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二)在校期间顶岗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指导老师有本校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这样,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企业及时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校根据反馈改进教学工作,学生也在顶岗实习中为就业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采取项目驱动,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的职业素质。高职高专院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完善教学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结合不同的层次,把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1)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更新
高职高专院校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企业进行深度调研,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建议,将教学项目进行调整,教学项目的制定要以企业实际的需求为契机,及时补充专业知识的动态。
(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目的是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第三学期学生见习,由系联系企业,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在见习期间,有本校专任教师带队,让学生在见习期间开阔视角,结合当前就业的情况和自身爱好,选择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的方向。第四、第五学期给学生集中安排实践环节,采取项目驱动方法教学,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能力的提升。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只有培养了良好的持续学习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高专院校首先要聘请一些本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职工作为本校的兼职教师,并给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开设讲座;
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本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且让教师深入到各企业,做专业调研,指导学生做好顶岗实习,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接触未来工作岗位里出现的项目,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
师范;
教育类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58-02
一、引言
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是影响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所谓教育类课程指为提高师范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师范学生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而开设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普通话、三笔字、教育技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等课程。国外有关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要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师具备最低的智力和知识水平。超过这一关键水平以后,它们不再起显著作用,起显著作用的是教育专业知识(P
二、目前我院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类课程课门类少,课时少。中国高职院校各个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不仅门类少,而且课时也少。以我院为例,教育类课程通常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普通话、教育见习和顶岗实习等课程。从所开设的学时来看,大多数专业的教育类课程的学时数都占学时的20%以下,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语文教育、英语教育和数学教育等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学时分别占学时的9.49%、12.05%、13.51%、14.91%和18.42%。只有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比例稍高一些,占总学时的比例分别为26.96%、31.61%。
2 教育技能课欠缺。教师职业技能主要指一般包括教学技能、普通话、三笔字、口头和书面表达及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等技能。从我院2012级各个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美术教育专业没有开设三笔字、教师口语。音乐教育专业没有开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英语教育专业没有开设普通话课程、教师口语。除初等教育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外,其他专业均没有开设班主任工作或班级管理课程。除数学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外,其他专业均没有开设教学技能。调查发现,我院师范专业的部分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学基本功欠缺,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板书时粉笔字不过关,语言表达能力太差。班级管理经验不足,班主任工作方法和艺术欠缺,对于突发事件常感到束手无策。所有这些,与教育技能课的开设与否不无关系。
3 教育实践课不受重视且形式单一。我院大多数师范专业的教育实践课一般只有教育见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三种形式,教育见习主要是到中小学去听课、改作业等,一般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各一周。顶岗实习以前叫做教育实习,后来学习高职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把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称作顶岗实习,主要任务是到中小学去讲课、改作业和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工作等。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即第六学期,时间为六周,由于第一周是做准备的时间,实际上学生只实习了五周时间。由于我院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个系制定的,教务处只是从总体上把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师范专业没有教育见习,只有专业课的实训周,如音乐教育专业第四学期安排了两周的“民族民间音乐采风及创作”,第五学期安排了8周的“专业实习巡回演出”。美术教育专业在第五学期安排了8周的“中国画创作实训”或“油画创作实训”。
4 教育类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间脱节。目前我院师范专业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脱离中小学课程实际,不能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与新时期实施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在高职师范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材教法的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形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原来的教学大纲称为课程标准,而在高校仍称为教学大纲,在师范专业的教育学、学科教材法等课程中很少甚至没有涉及课程标准等相关内容,以至于不少学生毕业后仍不知道什么是课程标准,也不知道中小学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高职师范类专业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措施
1 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2011年10月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这些《意见》和《标准》是国家对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我院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破原有教育类课程设置单一模式和学时比例较少的格局,将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体现培养目标和要求的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教育理论课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等课程,目的是帮助师范生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课,主要包括“三字一话”技能、说课与讲课技能、语言表达技能、学科教学论、班主任工作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等,主要解决师范专业学生的从教能力的问题。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校内教育实训、校外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调查、毕业论文等,主要解决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的培养以及专业知识的验证和深化。教育理论课程是整个教育类课程的基础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是联系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中介和桥梁,教育实践课程是在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技能课程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验证和发展教育技能。另外,除了开设教育类课程的必修课外,还可增设反映基础教育教学发展和学生感兴趣的教育类选修课程,从而开阔学生眼界和视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2 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和课时数。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师范类专业都非常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不仅门类多,而且课时也多,如美国、英国、日本,教育类课程在师资培养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总学时的40%、33%、20%,课程结构中教育类与学科类课程的比例基本上等于或大于1:1。教育类课程课时太少,难以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懂得教育规律,还具备较强能力的教师。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师范专业要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数,要在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普通话、教育见习和顶岗实习等课程基础上,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适当增设教师语言、有效教学、班级管理、课程设置与评价、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能应用等课程。总而言之,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高职师范专业,其教育类课程的最低学分数(含选修课程)不能低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所规定的28学分+18周(18周指教育见习与实习)。
3 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厚的知识素养,还要具有高超的教师职业技能。各个师范专业应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及《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制定符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的训练实施计划,确立具体的训练规范及考核标准。具体来说,可设计以下技能训练内容: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教育工作文体写作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要训练这些技能,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外,要鼓励学生利用自习时间或其他空余时间加强练习,另外还可以利用校内专门的实训周进行集中训练。
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幼儿园的师资在我国建国后则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ui }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了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学校为幼儿师范学校,并可独立设置,培养大量的幼儿教师以适应幼儿园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教育部还同时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指出,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i练,具备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他们能进行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研发;要求他们能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幼儿,开发幼儿的潜力,富于创新能力,并能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幼儿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渗透进学前教育机构,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育中对这些理念的要求更高,这也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显然,中等师范学校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已不能适应21世纪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由高一级的师范院校来完成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到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上来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必然要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而发生变革。
幼儿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师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子f‘么”更重要。其次,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第三,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了接触客观世界和各种现象,这儿乎涉及到各类学科的基本现象和常识,因此学前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育活动。第四,就其教育方法而言,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独特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孩了所喜欢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操作、体验,进而形成一定概念和经验。另外,学前教育还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正在萌发的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注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培养。显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师
范性的要求更高。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中师教师,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可分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四大块。这个课程结构看似合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如各类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
业的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儿方面入手:
一、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门类
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科学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塑造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一般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组成。作为文科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注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开设,而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普遍开设不足。实际上,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
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是幼儿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殊性所在。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
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足、学生技能训练不力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大部分学生进校时艺术修养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i练。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语言表达不佳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技艺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高师生技艺训练后天营养不良。与中师相比,中师技艺类课程的开设一直贯穿中师教育的三年全程,课程开设在整个课程中也有较大的比例。而在高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只开设两年四学期,其后的三、四年级在学生见习、实习时,在对技艺要求最高的时候,反而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和)}i练,一些在低年级学会的艺术技巧由于长时问不练不用,到了在幼儿园实习时变得很生疏。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正如高师音乐、美术专业需要面试,英语专业需要口试一样,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有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加设面试。当然,考察学生艺术素质并非等同音乐、美术专业,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在侧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艺术特长生有所倾斜。其次,加大艺术技能学习与)}i练的课时比例,将高师生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i练工作贯穿于高师生就读的四年全过程。第三,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在学生毕业前,要求他们通过有关音乐舞蹈、美术、口语表述、体操和队列操练等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
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高师开设教育实践课程,n在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部分。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见习一般在大学低年级集中进行,为期一周。幼儿园实习时问一般为8— 10周,在四年级集中安排。应幼儿园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会安排零星的见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高师往往也是将幼儿园
实习看作是锻炼高师生在幼儿园备课、上课的技能,而不重视高师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高师幼儿园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进行这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幼儿园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其次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要延长教育实(见)习的时问。高师教育实习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是以足够的教育实习时问来保证的。目前大四开始集中八周的实习远不能满足高师生锻炼和成长的需要,而目_时问过于集中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实习可分为两个时问段,一段可从三年级学习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开始随堂进行短期实习锻炼,如,围绕所学教学法到幼儿开设相应的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及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今后工作的适应性。最后在大四再集中实习较长一段时问,实践高师生综合教育的能力。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养任务的高师院校,必须强化幼儿园实践环节,将幼儿园实习时问延长到14周左右,同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经常带高师生去幼儿园参加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了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
四、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
首先,要适当压缩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比例。上述观点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比例要增加,这必然要重新审视高师学前教育教学计划四大模块的比例关系,改革并不是要求课程超载,而是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如“中国幼儿教育史”少外国幼儿教育史”少中外教育史”这三门课可以整合为一门课;有高师将六门教学法合并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一门课,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笔者以为目前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过多,如幼儿卫生学、儿童营养学、儿童生活护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咨询等,这些课程之问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有必要作适当的删减。
教师见习期专业技术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目前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技术等级偏低,缺乏企业一线的实践经历,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来自企业的指导教师教学能力偏低等。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并办好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切实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实效性。
引言
高职高专院校为了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都及时地调整了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引人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实习指导教师能否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是个关键。近年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状况。根据国家劳动准人制度规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中可以直接获得。但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疑需要到实训基地或企业中去亲自体验、操作、实践和积累。而学生这种实践活动技能的获得必须是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及实践活动氛围所提供的辅助条件下去完成,否则,将是事倍功半。
在此,本文就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找出实习指导教师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并提出提高实习指导教师教学实效性的办法
一、方法与过程
1.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三结合”的工作方法。一是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主要运用了调查法、统计法、归纳法、个案研究法等,并借鉴行动研究的方法,强调各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参与,坚持把解决问题放在首位。二是职教专家与基层教师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既有职业教育专家的参与,又有职业教育的实践者即各位实习指导教师的参与,形成良性互动,使研究能够从全局考虑问题,得出的结论更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三是重点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相结合。一开始就注意发挥专业群的协作作用,对各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细致严密的调查、探访,使相互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共同研究有关问题。
2.过程。本文主要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为实验区,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先后考察了各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并到山东平度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学习,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及周边兄弟职业院校考察,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结果与讨论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实习指导教师不能很好发挥其作用有其深层的原因。就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实习指导教师虽然从数量和质量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的来说,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相比较,仍然是数量不足,质量偏低,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作用,具体如下:
1.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企业,学徒与培训师傅比例大体为3~7:1。调查发现,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学生与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大约为20:1,有些专业更高。实习指导教师在数量上是严重不足的,为了完成实习,有时专业课教师也担当了实习指导任务。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工作任务加重,影响了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无法保证实习效果,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实习指导教师技术等级偏低。根据对许昌职业技术学院47个专业的356名实习指导教师的调查结果,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是直接来源于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较强,但缺乏实践技能,很少具有相应的技术等级。从企业引进的实习指导教师都具有技术等级,但从他们的技术等级上看,高级技师的比例仅为15%,中级技师的比例为35%。也就是说大部分实习指导教师的技术等级从技术资格方面衡量是没有或不合格的。从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的占总人数的17%;中级职称占总人数的25 %;初级及未评职称的占总人数的58%。由此可见,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职称结构不合理。
3.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实践经历。职业院校的教师年龄呈年轻化的趋势,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在调查的32位高职院校的教师中,大多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大部分操作技能都是在实验室中自己摸索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专业技能是不系统、不全面的,技能的熟练程度、规范程度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许昌市人事局的招教工作中,在对6名重点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技能考核时,他们的实验操作频频出错,让评委们大为吃惊。就此而言,企业一线实践经历对一个刚跨出校门的实习指导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有了企业一线实践经历,就意味着有了这个行业的感性知识和工艺过程的操作技能,对指导学生实习是极其有利的。在调查研究中,一些企业领导认为,一个实习指导教师若没有五年以上的企业一线实践经历是很难胜任实习指导工作的。虽说目前的实习指导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习和锻炼,但其实践技能水平低、职业生涯不足,不是短时间可以弥补的。特别是刚刚跨出校门参加工作的本科生、研究生,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强,但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专业实践技能欠缺,担任实习指导的教学任务显得力不从心。
4.来自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师劳动的特点,实习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而培养人的工作是要遵循教育规律的。实习指导教师要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就要针对劳动对象的特点,科学地运用教育艺术,才能造就出合格的人才。由此可见,实习指导教师的劳动既有科学性又有创造性、艺术性,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而高职院校中从企业聘请的实习指导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缺乏教育理论,不懂教育学、心理学,没有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教学能力是偏低的。有的把培训变成了单纯地指导学生生产劳动;有的流于形式,只知道操作,很少讲授。2009年,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曾聘请来自加工企业的陈艳丽工程师指导学生加工面点,一个月下来,每位学生都熟练的掌握了生产工艺,但至于深层次的道理比如起酥油是怎么发挥作用的、为什么对人体有害等等学生还是不知道,陈老师也讲不出来。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技术人员并不一定是个好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不能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要想培养出基础理论知识牢固、操作技能过硬、且有发展前途的合格高级技能型人才是很困难的。
5.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既艰巨又繁重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我院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中,很多制度还有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缺少一个由专业和企业人士共同组成的师资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实习指导教师的来源、待遇、结构、培训等问题,达到规范化管理,以保证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顺利进行。如对实习指导教师要多劳多得,给予一定的工资、补贴等优惠政策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要提高高职院校实习指导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就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主要应从政策、师资来源、培训、待遇等几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