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经济学院【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12 18:55: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经济学院范文第1篇卫生经济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类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卫生行业系统中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是经济学学科的有机构成。基于卫生经济学的学科特征和属性,其能够对医院经济管理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经济学院【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经济学院【五篇】

经济学院范文第1篇

卫生经济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类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卫生行业系统中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是经济学学科的有机构成。基于卫生经济学的学科特征和属性,其能够对医院经济管理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卫生经济学原理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医疗卫生改革的整体背景下,出于为人们提供更好地医务服务的目的,医院管理中需要借助卫生经济学原理,对相应的管理模式及流程加以优化设计。在医院发展新时期,医院的经济管理活动应在保障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注重管理的低耗化,节约化。

2.医疗改革背景下,在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内,传统的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有所调整,医院正常运营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数量规模得以增多,此时医院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多样化,需要通过卫生经济学原理,捋顺各方资金及费用关系。

3.现阶段,医院经济管理在相关决策的制定上,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一方面在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已实现了信息化;
另一方面在医院技术及项目的研究、经济资源及人力资源的分配及考核等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使卫生经济学原理充分反映到医院经济信息数据收集整理环节,为医院经济管理决策的实效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促进医院经济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

在新时期背景下,医院管理运营逐步向市场靠拢,受政策制约影响的程度有所减弱。医院管理中面临着医疗资源竞争及患者资源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这一形势下,医院经济管理要转变原有的等靠要思想,而要立足于医院内部,在成本上加以控制,保障医院经济管理行为的专业化、规范化。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正是卫生经济学原理的具体体现。

(二)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

卫生经济学原理强调应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控制医疗费用的收支情况。在医院资源的配置上,早期呈现出不均衡,医疗资源消耗较大的现象,致使医疗资源的浪费问题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医院经济管理的滞后。现阶段实施的医疗卫生改革正是基于对医疗资源加以优化的目的而推行的有效改革方案,通过医疗卫生改革,能够使我国的医疗服务更加科学合理,也能够有效减少医院的成本支出,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三)对医院经济管理中各部位的职责加以明确

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牵扯面较广,要促进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应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对医院经济管理流程中的各部位职责加以划分。首先,在制定医院经济管理决策时,医院领导人员要在熟悉及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医院实际状况,立足于医院发展大局,统筹医院经济管理中的财务预算、财务决算、成本核算、财务审计、经济形势分析、药价管理等各方面因素。医院经济管理在具体组织实施上,在管理人员构成上要包括医院高层管理人员、医院的各个部门的财务会计人员、医院财务审计监督人员等。医院高层管理人员负责汇总医院经济信息,确定本阶段医院的各项建设规划工作;
医院各部门的财务会计人员主要负责医院的经济账务管理、经济数据的整理分析、经济行为的具体实施等内容。在医院经济管理流程中,医院财务会计人员的职责更为重要,因此,对这一岗位的财务会计人员,一方面要全面考察其思想素质水平及职业态度,另一方面要注重其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通过相应的培训学习,使其能够充分履行经济管理职责;
医院的财务审计监督人员要对医院的经济管理效果加以考核评价,确保经济管理各个环节顺畅规范。

(四)完善医院经济管理的措施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经济管理应在做好管理理念转变的基础上,采用适用于市场经济环境的措施方法,对医院经济管理活动加以完善。主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在医院的经济核算上,可以参考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及核算方法,对医院日常运营中经济行为产生的各项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出适用于医院长远发展的经济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在日常学习培训中,对医院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加以强化,从而达到节约医院经济成本支出,抑制经济费用不规范增长,提高医院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其次,医院要注重对经济管理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优化改革,如在财务预算中,可以将原有的收付制度调整为权责发生制度,促进医院经济成本核算的有效实施。第三,医院要充分采用信息化技术,对医院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各类资料信息加以汇总,形成医院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以为医院经济管理决策的制定实施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最后,要调动起医院各部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采用针对性的收入分配方案,打破传统的“一锅端”、“一刀切”的收入分配方法,建立起激励机制,永葆医院发展生机。

三、结语

经济学院范文第2篇

(一)山西工商学院和法学相关的课程开设情况

1公共课

公共课也称为公共基础课或必修课,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高等学校的公共课,主要有政治理论课、德育课、外语课、体育课、生产劳动和军事训练等。我校在这些课程中和经济法有关联关系的课程有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社会法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般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三个学分,以考查课形式考查。而社会法制一般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开设,两个学分,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2专业课

专业课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修习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课程。我校开设的专业课中和法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有经济法基础(经济、管理类专业)、税法(会计类专业)、广告法(广告类专业)、建筑工程法规(建工类专业)、旅游法规(旅游类专业),专业必修课有广播电视法规(广播电视编导类专业)、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学前教育类专业)。这些课程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时间、课时要求与考查形式不尽相同。

3实践课

实践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一般法学专业的实践课为到法院实习,或组织模拟法庭等。由于我校暂时未开设法学专业,其他专业和法学相关性不是很强,所以暂时没有法学类的实践课。

(二)山西工商学院经济法课程开设情况

1商学院

我校商学院开设经济法课程的共有三个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及人力资源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在第三学年第六学期开设经济法,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查。市场营销专业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经济法,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试课形式考查。人力资源专业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经济法,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也以考试课形式考查。

2会计学院

我校会计学院会计专业的三个方向:会计实务方向、会计应用理论方向、注册会计方向均在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开设经济法这门课程,也均为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3金融学院

我校金融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工程专业是在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开设经济法这门课程,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4建筑工程学院

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造价是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经济法,二课时,共计32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5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我校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没有开设经济法,酒店管理专业专科层次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试课形式考查。

6通才教学部

通才教育也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旨在培养知识广博、目光远大、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我院牛三平院长在研究美国通才教育的基础上,走访了许多企业,了解其用人要求,掌握了市场迫切需要高级管理人才的信息并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于1996年在我院开办了首届通才班,实施通才教育。我院通才教育是在四年一贯制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配合准军事化的学生管理,完成专业教育,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意义的知识结构,并得以内化,造就良好的人文、科学和道德素养,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终身受益。我校通才教育部开设经济法课程的目前有工商管理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经济法,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试课形式考查;
财务管理专业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二、山西工商学院经济法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我校担任经济法专职教师将近三年,为各专业本专科承担了六学期经济法教学任务,在教学经验中总结经济法课程开设存在的如下问题。

(一)学生法学基础薄弱

我校学生法学基础较差,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我校属于二本C类学校,所招学生学习基础和其他本科院校相比略有差距,尤其是初、高中应掌握的政治等学科里涉及法学的知识学生掌握情况差强人意。第二,按照我国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非法学专业不再开设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课,而将法学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统一开设。这样一来学生在开设经济法课程之前接触法学的机会又大大减少,再加之我校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程往往由思政方向老师授,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法学基础知识学不透,甚至一带而过。这就导致在以后开设经济法课程时,学生该掌握的法学知识没有掌握,难以和经济法课程形成有效的衔接。

(二)课程安排不甚合理

经济法按照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属于专业基础课一类。专业基础课,顾名思义,为专业课的开设奠定基础之课,但是我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时间和课时以及考查课程的方式却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商学院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甚至是第六学期才开设经济法这门课程,此时已经到了学生系统学习专业课的时候,不再开设经济法为时已晚。大部分学院经济法课程为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而经济法涵盖内容又较多,课时量难以满足课程设置的需求。大部分学院经济法课程为考查课,作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多法学课程本就不是十分重视,再加上为考查课,学习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不重视课程的心理。从这三方面而言,经济法课程的开设难以实现其教学目的。

(三)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针对二本C类学校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经济法教材甚至为非法学专业教师编写,针对不同专业,经济法教材内容也没有大的区别。比如,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偏重于公司法,市场营销专业应侧重合同法,金融专业应侧重于金融法、银行法等方向,而目前经济法教材还没有如此细的分类,而要求经济法教材也难以涵盖所有法学知识,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材质量欠佳,经济法课程的开设和各专业的需求贴合度不高。

(四)实践教学较难开展

我校是一所新型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但是由于我校目前并没有法学院,开设经济法课程的均为非法学的专业,由于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类的实践教学比较困难。目前针对经济法的实践教学只能停留在案例讨论的初级阶段,但由于合班授课人数往往在100人左右,案例讨论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三、山西工商学院经济法课程改革建议

(一)加强基础法学学习力度,为经济法开设奠定基础

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只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一门涉及到法学的公共基础课,额外增加法学基础课课时量不是很现实,但是建议我校在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时候选择有法学专业,特别是有经济法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的部分,为经济法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统一经济法课程的安排,为专业课学习做好铺垫

目前,我校本科层次的专业经济法课时基本为周三课时,针对经济法内容较多的实际情况,周三课时(总课时48)难以满足经济法课程教学需求,建议学校本科层次的经济法课程增至周四课时(总课时64),且将考查形式统一为考试形式。并且建议全校统一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时间,专科层次的经济法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本科层次经济法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这段时期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对于专业基础课而言也能较好实现其开设目的,为专业课的开设做好铺垫,并且有利于协调教师课时量的问题,不会出现一学期课多一学期没课带的情况。

(三)严格把好专业教材质量关,为课程的学习保驾护航

目前,针对二本C类院校的专业教材质量差强人意,教学在选择教材方面比较头疼。经济法教材的选择问题更加突出,法学专业经济法教材体系严谨内容充实,但选择法学专业类经济法教材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难度偏大,而一些非法学类专业的经济法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体系不严谨,有的内容混乱,有的法条滞后,并且不同专业重点不突出,这就需要在选取教材的时候严把质量关,或者鼓励本校教师针对各专业的特点自己编写教材。

(四)适度开展相关实践教学,为知识的巩固助力

经济学院范文第3篇

海口经济学院,简称“海经”,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文、理、工、艺术等并存的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海南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

学校创办于1974年,历经海口职业大学、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发展阶段,2004年被教育部、建设部确认为国家建设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试点高校,于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5月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17年4月,学校占地1800亩,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
设有14个二级学院,

(来源:文章屋网 )

经济学院范文第4篇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收受“红包”当事人受到查办和处罚时将付出的非确定性成本也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经济性损失,包括因违纪而被没收的不合法收入、制度规定的惩罚性罚款以及工资待遇等方面的损失。二是社会性损失,包括因收受“红包”行为败露且被查处而遭致的社会谴责、人格失落、人际关系恶化等精神和道德方面的损失。非确定性成本与确定性成本不同,其发生与否首先取决于收受“红包”行为是否败露并收到惩处,若败露且受到惩处,这类成本便发生,否则,将不发生。因此,这类成本在多大程度上构成现实的收受“红包”成本,关键在于收受“红包”的行为被发现并受到惩处的可能性即所谓“查处概率”的大小。“查处概率”愈大,非确定性成本在收受“红包”预期成本中的比重便愈大,收受“红包”的成本便愈高,反之,其成本便愈低。再看收受“红包”的收益。所谓收受“红包”的收益,是指医护人员凭借承担医护责任、处置医护事务之便而私下得自患者的好处。这种好处大致可区分为物质性利益与精神性利益两种。物质性利益是指钱、物等有形的好处;
精神性利益则是指从收受“红包”中派生出来的自得与心理满足等。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正是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切实提高了收受“红包”的成本、降低了收受“红包”的收益,才使“无红包医院”名副其实、持之以恒,树立起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先进典型的光彩形象。10年来,该院通过不断深化职业道德教育,成功地营造了“拒收红包光荣、收受红包可耻”的浓烈氛围;
同时,制订与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并细化了对收受“红包”者的处理办法,如规定收受“红包”者一经查实,将收一罚十,且须负担送“红包”病员治疗期间的全部费用,并扣发年终奖金,低聘技术职务,直至取消处方权等。制定制度后则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监督其落实,如在病人入院时医院均给病员及其亲属发送一份《告病人及家属书》,并签订“医患道德合约”,明确要求患者不得向医护人员送“红包”;
在医院内部建立了举报制度,由院领导直接负责接受病人及家属的举报;
在院外,专门聘请了市政协、文化、教育、新闻、社区等各方面的知名人士以及平时与医院交往较为频繁的离退休老同志,随时反映有关该院医德医风方面的情况;
病人出院办理手续时,填写《病员满意度测评表》;
病员出院后,医院还定期组织专人对15%左右的出院病人进行家访或,了解医护人员有无收受“红包”情况,等等。

不难发现,以上各项举措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收受“红包”的成本,另一方面则有效地降低了收受“红包”的收益:良好职业道德氛围的形成,既有效降低了收受“红包”的“精神性利益”,又使收受“红包”的实际操作难度加大,实施环境与条件更为不利,从而显著提高了收受“红包”确定性成本中的“心力耗费”与“精神负担”;
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及认真贯彻落实规章制度的各项举措,则大大提高了对收受“红包”行为的“查处概率”,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收受“红包”非确定性成本中的“经济性损失”与“社会性损失”,因而,总的看,便使收受“红包”的成本收益对比,向有利于杜绝“红包”现象的方向大幅度倾斜,从而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以上关于医护人员收受“红包”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可简要地归结为以下模型:C=(B+M)+p(E+S);
R=(1-p)(P+I)。B、M、E、S、P、I≥0;
0≤p≤1。式中,C代表收受“红包”的成本,B、M分别代表确定性成本中的“心力耗费”与“精神负担”,p代表收受“红包”行为败露且受到惩处的概率,E、S分别代表非确定性成本中的“经济性损失”与“社会性损失”;
R代表收受“红包”的收益,P、I分别代表收受“红包”的“物质性利益”与“精神性利益”。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在杜绝“红包”现象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与实际举措,使式中的p增大,B、M、E、S上升,I降低,于是C增大、R减小,即收受“红包”的成本增加、收益减小。因而,收受“红包”现象得以杜绝。事实的确如此。据统计,自1996年“无红包医院”挂牌至2005年,该院累计诊治门急诊病人704709例,住院病人40391例,无一例病人反映医护人员收受“红包”的属实举报,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因此,如果说从思想道德层面看,该院10年来持之以恒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与职业道德建设使广大医护人员清醒地认识到了“红包不应该收”;
那么,从经济学层面看,该院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则使得广大医护人员强烈地意识到“红包不值得收”。应当说,正是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双管齐下,才成功地打造出了“无红包医院”的过硬品牌。

二、一个互利共赢的成功范例:实践“无红包”承诺,既增进社会福利又促进医院自身发展现代经济分析认为,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供给与需求对比的波动最终将达成市场均衡状态,该均衡状态决定了均衡供求量与均衡价格;
同时,供求均衡也将实现既有条件下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这里,社会福利用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来衡量,并由其总和所构成。消费者剩余被定义为消费者支付意愿与实际支付价格之差;
生产者剩余则被定义为市场支付价格与生产成本之差。在市场交易中,如果因某种原因需求方须承担一笔额外支付,则将减少交易数量,并引起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从而减少社会福利。以上分析可借助下图予以说明:图中,横轴表示供给与需求数量,纵轴表示价格。AD为需求曲线,反映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BS为供给曲线,反映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关系。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E为市场均衡点,E点的横坐标Q0为均衡供求量、纵坐标P0为均衡价格。在市场达到供求均衡状态时,ΔAEP0表示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反映了需求方在交易中获得的利益;
ΔBEP0表示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反映了供给方在交易中获得的利益。社会总福利由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构成,即由ΔAEB表示。如由于某种原因,需求方在交易中不得不承担一笔额外支付,使实际支付价格从P0上升至P1,那么,依据需求规律,需求量将减少,从而实际交易量将由Q0减少至Q1,这时,社会福利将相应地减少,具体说,消费者剩余将由原先的ΔAEP0减小为ΔAGP1,而生产者剩余则由原先的ΔBEP0改变为四边形BHGP1,社会总福利于是由原先的ΔAEB减小为四边形AGHB。显然,社会总福利减少了相当于ΔGEH的面积。这部分减少的社会福利,经济学称其为“无谓损失”。

以上理论可用于分析医疗市场上的“红包”现象。仍见上图。设想该图描述的是医疗市场的供求情况。目前,医护人员收受“红包”现象未能有效禁止,相当于提高了医疗价格,因此需求方支付的医疗价格由原先的均衡价格P0上升至P1,于是如前所述,医疗服务的实际交易量将由均衡状态下的Q0减少至Q1,从而社会福利将由原先的数量上相当于ΔAEB的面积减小为相当于四边形AGHB的面积,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相当于ΔGEH的面积。现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成功地实践了“无红包”承诺,其经济学效应便表现为,就该医院而言,他们已将因存在“红包”现象而抬高的医疗市场价格由P1重新降低至P0,医疗服务供求在E点重新达成了均衡。这样,一方面,就社会福利而言,“无谓损失”消失,社会总福利增加,其数量相当于由四边形AGHB重新扩大为ΔAEB。其中,特别是表示消费者福利的消费者剩余由原先数量上相当于ΔAGP1的面积重新增加至相当于ΔAEP0的面积,显然,这就意味着消费者获得了实惠、增加了利益。另一方面,就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供给量看,也有了相应的增加,其业务量从未禁绝“红包”时的Q1增加至Q0,即医院本身也获得了利益,有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据统计,仅最近两年,该院医护人员就拒收“红包”30800元,反映出患者确实减少了支出,获得了利益;
另一方面,从医院自身看,则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创建“无红包医院”前的1995年比,2005年该院年门急诊人数增长了602%,收治住院病人数增长了274%,业务收入增长了631%。事实证明,该院创建“无红包医院”的实践,于社会、于百姓、于医院自身确实都极其有利。因而,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医患双方互利共赢的成功范例。

三、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通过打造“无红包医院”品牌消除非对称信息,赢得长期稳固的竞争优势现代经济研究发现,在实际市场运行过程中,如果买方与卖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即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便会对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出现市场无效率或称“市场失灵”现象。由信息非对称引发的“市场失灵”会带来多方面的负面效应,其中之一便是所谓“逆向选择”问题。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情况下,劣质商品总是会将优质商品驱逐出市场,从而使市场效率不断降低。图中,横轴表示商品数量,纵轴表示价格和成本。设想这是一个关于商品X的完全竞争市场,商品X有优质品与劣质品之分。生产优质品的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MCqh和平均成本曲线ACqh分别高于生产劣质品的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MCqm和平均成本曲线ACqm。在信息对称情况下,按照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条件,优质品与劣质品的长期均衡点将分别位于C和D,即优质品以价格P1出售,成交量为Q1;
劣质品以价格P0出售,成交量为Q0。但是,如果现在市场上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买方即消费者事先不知道商品X的真实质量,无法区分优质品与劣质品,而卖方即厂商则对自己产品的质量心知肚明。这样,原先的长期均衡点就不能成立了。实际情况将是:生产劣质品的厂商知道因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辨别商品X的优劣,于是便会以次充好,也按优质品的价格P1出售其产品,从而在A点达到均衡,由此获得Q2×(A-B)的超额利润;
优质品生产厂商则仍与先前一样在C点达到均衡。但这只能是一种短期均衡。因为消费者分不清优劣而一概以价格P1购买和使用商品X后,便会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因为市场上的商品X中有相当部分是劣质品:成交商品总量为Q1+Q2,其中Q2为劣质品),于是将不再愿意向任何商品X支付P1的价格,而只愿意支付低于P1的价格。这样,优质品生产厂商便将因无力承受低于P1的价格(因为价格如低于P1优质品生产厂商将亏损)而不得不退出该行业,于是,优质品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这就是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逆向选择”过程。

经济学院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经济学;
教学教改

这里所讲的经济学基础课,主要是指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高校财经、管理类专业一般都开设了这些课程,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但是关于教学中怎样开设和讲授这两门经济学基础课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在独立学院关于怎样开展经济学基础课教学,怎样提高经济学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独立学院多年的经济学基础课教学经历,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独立学院经济学基础课教学效果现状

独立学院起源于1993~1995年,是指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中,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二级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成立之初的教学和教学管理主要依靠举办院校,教师也是由举办院校派出,在教学模式上就与母体学校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然而,独立学院的学生是较为特殊的群体,有不同于母体高校大学生的特点,由此导致了独立学院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经济学基础课在独立学院教学中除了存在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的“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等问题之外,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导致了独立学院经济学基础课教学的误区。

(一)教学定位不明确

有的独立学院要么不开设经济学基础课,要么就以专业课的形式开设。例如对物流专业,不开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而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很吃力。因为当他们在学习市场营销时对其所涉及到的市场、供给与需求等概念是陌生的,或不是全面了解的;
在学习供应链管理时对相关的生产、成本理论也是不解的。又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与西方经济学宏观均安排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并要求对经济学基础理论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学生会感觉到枯燥、难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把握不准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教材的选用方面以及教学大纲的安排方面。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其规模发展,如今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材都是选用“一本”、“二本”院校的教材,这就有悖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其生源的特点。“一本”、“二本”院校的教材层次过高,内容过深,理论性过强,容易造成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信心,不适合独立学院的学生使用,同时也导致任课老师在因材施教、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等问题上陷入困境。这对培养有―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是不利的,所以,“一本”、“二本”院校的教材是不适用于“三本”的课堂教学的。

(三)教学方式不当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最常采用的方式是课堂讲授式,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概念与数学模型,学生从头到尾地记笔记,教师、学生都缺乏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教师授课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时感到很茫然,认为经济学空洞乏味。

另外,独立学院主要依附母体院校的师资力量,这些教师多年来形成了“一本”、“二本”的教学定势,惯于遵照研究型大学或教学与科研并重型高校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未能从公立高校的教师角色和教育方式中转换过来,根据独立学院“三本”的生源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把内容讲得过深,理论性太强,常常使独立学院的学生感到勉为其难。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明确教学目的

从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上看,独立学院一般为应用型层次的教育机构,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必要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有必要开设为专业课打基础的经济学基础课,但是要好好把握这些课程的设置,体现“能力为主,需求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与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同时要对学生未来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为: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了解政府公共支出与收入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
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管理制度等,这就要求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的基础上侧重于西方经济学宏观的学习。又如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为: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
了解生产模式,成本分析;
了解市场结构等,从而在学习中侧重西方经济学微观的教学。

在总体教学目标上,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学会观察经济现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虽然我国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在经济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教材建设远远没有跟上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步伐。现行教材不能反映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新问题、新现象,不能反映我国现实经济情况。特别是适合独立学院“三本”及专科层次的教材更显欠缺,由此独立学院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选优编缺,加强教材建设。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独立学院主要招收的是“三本”或专科学生,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特点:思维敏捷、多才多艺、思想活跃,但自学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由此,我们不能以一种僵化的模式来教育学生,而应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培育学生。不管学生以前的发展如何,尊重学生并尊重学生的发展选择权,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经济学基础课程不在操作实践的课程范围之内,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实践教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教学中,针对较为简单的经济模型,可以给学生布置社会小调查的任务,撰写小论文或是调查报告,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习经济学原理更加透彻,使学生学以致用。这里所说的实践教学不仅是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更多是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试验分析、课程设计等。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平行,二者相互协调、相辅相成。通过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第二,综合案例分析,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经济学的精髓不是结论,而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济学深奥的理论配以晦涩的数理分析,经常使学生理解起来如水中望月,而案例教学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在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讲解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把概念原理与经济现象、现实联系起来,用实际的资料和案例来说明理论可以怎样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可以使学生在对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具备观察分析现象的能力。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类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有许多非常经典的案例。但是,仅仅分析那些西方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这是因为学习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案例的选择应注意典型性、贴近性、正面性和简洁性,切忌牵强附会、庸俗低调。案例的使用应和理论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不可喧宾夺主、有所偏废。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时,就可以有意识地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复杂案例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增强其走向社会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第三,调整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传统的考试方法,造成了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疲于应付的误区。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经济理性思考问题,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我们要将以往单纯期末考试改为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根据不同专业的考核目标,在日常教学中贯穿作业、讨论、论文、笔试等灵活多样、易于操作的考评方式,加大日常考试所占比例,督促学生的日常学习。期末试卷应通过标准化试题库命制,确保题型丰富、题量适中,以考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应用为重点,避免过多的再现性概念题目。

参考文献:

1、侯英梅.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初探[J].科学之友,2008(2).

2、常国山.《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凯里学院学报,2007(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