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文化象征【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12 19:0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文化象征范文第1篇中国与德国历史上都曾建立过普世意义上的帝国,并分别选择了龙与鹰作为皇权的象征。中国皇帝试图垄断龙纹,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文化。在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下,兴起了纹章文化,德意志臣民可自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文化象征【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文化象征【五篇】

文化象征范文第1篇

中国与德国历史上都曾建立过普世意义上的帝国,并分别选择了龙与鹰作为皇权的象征。中国皇帝试图垄断龙纹,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文化。在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下,兴起了纹章文化,德意志臣民可自由采用鹰纹章作为效忠皇帝的标志,体现了德国封建的自治传统。中国成立共和国后,虽然放弃了龙纹作为国家标志,但龙仍被建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民间最重要的中国象征。而鹰纹章在帝制结束后仍成为德国的国家标志,并为民众所认同。

关键词:

龙;鹰;纹章;政治符号;文化象征

中国与德国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都曾建立过普世意义上的帝国,且分别选择了龙与鹰作为皇权乃至民族文化的象征。龙与鹰作为想象和现实中能飞的动物,一开始就与天和神建立了联系,在文化上有着内在的共通之处。18世纪时,法国汉学家杜赫德(DuHalde)将中国的龙比为罗马帝国的鹰:“龙无疑是中国人的国家象征,正如鹰之于罗马。”[1](P5)德国的鹰纹章就起源于罗马帝国的鹰标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和宗教背景下,中国的龙和德国的鹰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龙的早期形象模糊,很神秘,起源比较复杂。龙纹自商周时代以来是非常普遍的装饰纹。龙的形象自汉代定型后,一般认为,它是由多种动物的特征组合而成。按照东汉王符的描述:“其形有九,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2](P12)后世的龙的形象基本上符合这个特征。鹰则是自然界中的真实动物,形象较为清晰简单,后来的双头鹰虽是虚构,也只是加了个鹰头。虽然龙与鹰形象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翱翔于天际。因此,在早期信仰中,龙与鹰都是沟通天地的使者和神仙的坐骑,都有负载灵魂上天的作用。据《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须号。”[3](P1394)乘龙升天实际上就是死亡。所以,后来皇帝驾崩被称为“龙驭上宾”或“龙驭宾天”。在出土的平民古墓中,也时常有墓主人灵魂乘龙升天的画像。

在古代的叙利亚和埃及,鹰都被视为负载灵魂的使者。在古希腊神话中,鹰是宙斯的象征的使者。在罗马神话中,鹰是朱庇特的象征。在罗马皇帝葬礼上,“皇帝尸体被放在柴堆上,与一只鹰绑在一起。在点火的时候,鹰会被释放,带着皇帝的灵魂飞向天空,皇帝灵魂被天堂所接纳,享受神圣的荣耀国内外学术界对龙与鹰都分别作了较为翔实的研究,但很少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涉及这个领域的学者卡尔?施瓦岑贝格(KarlSchwarzenberg)在《鹰与龙:世界统治思想》一书中曾指出:“帝国的标志是一些能够展现天空和太阳的神圣力量的动物。首先是代表太阳或雷神的鹰与围绕在天空的龙。两种动物都象征了……统治世界。”[5](s.268)该书重点在于阐述历史上各个帝国的帝国思想,没有对鹰和龙等象征符号进行深入研究。中国与德国分别位于亚欧大陆,两国历史与文化传统迥异,但都建立过普世意义上的帝国,并经历了民族国家时代的动荡,最终成立了共和国。本文将试图对龙与鹰在中德帝制时代、民族国家时代和共和时代的不同特征和象征涵义进行对比,从而比较中德政治文化的异同。

一、帝制时代的龙与鹰

由于龙与鹰在早期信仰中都具有沟通天地的功能,而中西帝王都试图获得沟通天地的功能,因此,龙与鹰都用于皇帝的服饰和装饰,逐步成为皇权的象征。龙与鹰因宗教获得的神圣地位更是强化了这种象征。龙与鹰在中德帝制时代的遭遇,反映了两国皇权的兴衰和政治文化的异同。德国在中世纪时实行封建制度,皇权受到诸侯很大的限制,形成了稳定的贵族阶层。同时在此社会背景下,从12世纪起形成了纹章制度。纹章是“一种按照特定规则构成的彩色标志,专属于某个个人、家族或团体的识别物”。[6](P13)纹章具有严格的规则和可继承性,只要遵守这些规则,平民也可拥有纹章。黑鹰作为皇帝纹章,在中世纪的德国是一种职务纹章。由于中国是皇权专制社会,中国人对龙一直非常尊崇。中国自秦朝废除封建,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后,没有稳定的贵族阶层,也没有产生系统的符号体系,只有龙作为皇帝标志和最高权力的象征,具有一定的纹章属性。

1.1龙纹与中国皇权

从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开始,皇权就开始与龙联系起来。秦始皇被称为“祖龙”。[7](P259)刘邦则捏造了一个神话,将自己的出生与龙联系在了一起。“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暝,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8](P341)通常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刘邦由龙与刘媪交合而生,从此,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而实际上,蛟通交,交龙指两条相交的龙,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图像。这段话指的大概是刘媪遇见了神,神投胎之际,两条龙在她上方交合;刘邦即为神转世。[2](P273-275)龙纹形成于商代,在商代开始用于服饰。帝王的服饰非常复杂,大概在周朝时逐步形成了包括龙纹在内的十二章制度。十二章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中日、月、星辰是帝王最重要的标志。东汉时,皇帝和九卿都可以使用龙纹,九卿以下禁止使用龙纹。可见,龙是皇帝的标志之一,且并非最重要的标志。到了唐朝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开始试图垄断龙纹,但未能成功。[2](P281)随着皇权的加强,宋代政和年间(1111—1118),朝廷做出规定,正从一品的高官,服饰为“青衣画降龙”。[9](P3545)升龙只能由皇帝使用。“升龙是通天的政治隐喻,为了防止臣子乘龙通天,所以只能许其用降龙。用龙而不许其用升龙,也即剥夺臣子沟通上天的象征资本。”[1](P21)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刑部议定,“除随路局院系官缎疋外,街市诸色人等不得织造日月龙凤缎疋……如有违犯之人,所在官司究治施行”。[10](典章58,P1962)但这个规定没有办法完全施行,因为皇帝对龙纹的尊崇引发了民间对龙纹的仿效已经非常普遍。于是朝廷限定五爪两角龙为皇帝专用,四爪、三爪龙于是可以合法地为民间所用。明朝皇帝也试图垄断龙纹。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规定:“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并织绣龙凤文,违者罪及染造之人。”[11](P1638)但后来皇帝经常御赐朝臣蟒袍,蟒纹与龙纹高度相似,只是无角无爪。随着权势的增大,宦官也开始着蟒袍。这造成明朝中后期蟒袍较为泛滥,皇帝又开始下旨禁止蟒袍。因前后政策较为矛盾,实际上没有能够真正实施。到了清朝,皇帝强化了龙袍的象征意义,而将蟒袍划分为四个等级,皇亲国戚、文武大臣都可以使用蟒纹。皇帝为了突显权威,热衷于在宫廷建筑和御用物品上用龙作为装饰,甚至到了滥用的地步。“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这些皇帝具有龙崇拜观念,恰恰相反,他们心目中的龙只是供其驭使的工具、而已……统治者的崇龙,完全是为了吓唬百姓;而他们自己却将龙当作私有奴仆,随意奴役,利用。这也就是……龙与政治的实质。民众虽然不能穿龙袍,但仍想办法规避这个禁令。1975年,山东邹县出土了一个元代平民墓,墓主穿着违反当时规定的深绛色盘龙纹样的袍服。[2](P283)生前不能穿龙袍,死后也要穿,体现了民间对龙纹的热衷。

1.2黑鹰纹章与德国皇权

德国中世纪以来的鹰纹章起源于古罗马帝国皇帝的标志。崇拜鹰在西方有着深厚的传统。鹰是朱庇特的象征。罗马皇帝将自己等同于朱庇特,鹰也成为了皇帝的标志。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为罗马皇帝,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德意志王国由此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也继承了帝国之鹰的象征。皇帝在举行加冕典礼时,会身着鹰袍(Adlerdalmatika),即绣有鹰纹的皇袍。鹰也广泛用于宫殿装饰,并用于钱币图案。由于鹰一直以来作为罗马皇帝的标志,纹章文化兴起后,德意志国王和皇帝很自然地选择了鹰作为纹章。除了古罗马的传统,还有一个原因在于鹰在基督教中的重要地位。鹰在基督教中是上帝、耶稣和福音书作者约翰的标志。基督教对鹰的尊崇来源于犹太人。犹太人在《旧约》中曾将鹰作为上帝的象征。如《旧约?出埃及记》19:4中,耶和华对摩西说:“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①耶和华在此将自己比作鹰。在欧洲进入基督教社会后,鹰成为耶稣的标志。这源于古代鹰能返老还童的传说。《旧约?诗篇》103:5中提到:“他用美物使你所愿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鹰返老还童。”与之相对应的传说是:鹰变老后,翅膀会变得沉重,眼睛变得模糊,它会飞向太阳,烧掉旧的羽毛,甩掉眼中的浑浊物,然后再到清水中洗三次,就又年轻了。[12](s.98)因此,基督徒将鹰返老还童的过程比作“耶稣升天之路”。[4](s.29)又如《旧约?箴言》30:19中提到:“鹰在空中飞的道。”教父对此的解释是:“我们必须将此处的鹰理解为基督我们的主,在他复活之后……如鹰一样飞向父,带上他的所得,也就是他从敌人的仇恨中解救出来的人。”[4](s.21)鹰还被作为福音书作者约翰的象征。因为相比其他福音书作者侧重对耶稣生平的介绍,约翰重点在于阐述耶稣属灵的一面,而鹰由于能飞,多与灵魂、神性等因素联系在一起诸侯和臣民具有自主选择纹章的权利。12世纪时,德意志皇权还比较强大,很多诸侯采用了鹰作为纹章,表示对皇帝的效忠。如12世纪末,巴伐利亚公爵、普法尔茨伯爵、奥地利公爵采用的纹章都是鹰。但随着皇权的衰落和诸侯独立性的增强,到了13世纪中叶,诸侯大多放弃了以鹰作为纹章,而开始采用其他各自的图案。如普法尔茨伯爵大约在1229年改用金狮纹章;又如奥地利公爵大约在1230年开始使用红白红条纹纹章;巴伐利亚公爵约在1242年采用蓝白菱形纹章。诸侯对鹰的使用和舍弃,象征了德国皇权从强大转为衰弱的过程。同时,多元纹章的使用,体现了德国地方自治的联邦传统。

二、民族国家时代的龙与鹰

民族国家兴起于欧洲,是一种建立在民族认同基础上的统一的国家,通常都拥有独特的国家标志。15世纪以来,英国、法国分别成为最早的民族国家,并为其他国家所仿效,使得民族国家成为主流的国家形式,构成了近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单位。在构建民族国家的浪潮中,中国和德国都较为落后。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四方为夷狄,与周边国家建立了朝贡体制。德国自中世纪戴上罗马的皇冠后,皇权衰落,逐步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

2.1中国:龙旗飘扬

19世纪中期,中国清王朝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不得不放弃天朝上国的普世帝国理念,成为近代国际体系中的一员,也开始了构建民族国家的历程,制定国旗等国家标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依据国际贸易的规则,商船都必须悬挂国旗。没有旗帜的商船可能被视为无国籍船只甚至海盗船。而中国在进入近代国际体系的过程中反应缓慢,因循守旧,迟迟没有制定国旗等国家标志。因此很多中国商船向外国注册,悬挂外国国旗。1856年,华人商船亚罗号涉嫌参与海盗活动被广东水师扣押。由于该船悬挂了英国国旗,英国领事借口中国侮辱英国国旗,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P161-162)可见,旗帜等国家标志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外国海军侵入中国内地后,与清廷水师经常发生冲突。清廷水师由于没有统一的旗帜,经常在冲突中吃亏。1862年,在恭亲王奕昕的主持下,清廷批准黄龙三角旗作为水师旗。1888年,清廷正式确立国旗为“长方式,照旧黄色,中画青色飞龙”。[13](P504)龙从皇帝的象征转变为了中国的国家标志。

2.2德国:从双头鹰到单头鹰

中世纪以来,德国皇权逐步衰落,四分五裂,无法建立起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直到1871年,普鲁士统一了德国,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国在统一的过程中,排除了非德意志的民族和领土,以“小德意志方案”实现了统一,虽然建立的是帝国,但不再是具有普世意义上的传统帝国,而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国家。德意志帝国采用普鲁士单头黑鹰纹章作为国徽,并放弃了象征普世帝国的双头鹰纹章。普鲁士黑鹰纹章源于皇权强盛时期普鲁士骑士团团长的纹章。普鲁士之鹰见证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建立。霍亨佐伦王室热衷于扩充军备,并将鹰纹章大量装饰到军旗、军服、军帽等上面,黑鹰纹章成为军国主义的象征。随着德意志帝国的扩张,德意志之鹰遭遇到了东方的龙。

2.3鹰与龙的冲突碰撞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派出的瓦德西元帅担任了联军司令。威廉二世为远征中国的军队设计了勋章,图案是一只鹰战胜了一条龙。在德国官方的纪念文件中,图案是头戴王冠的普鲁士黑鹰翱翔在空中,两侧飘扬着黑鹰旗帜,地上是一条被剑刺穿的龙,龙头垂地。这都直接表现了德国鹰战胜了中国龙。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龙源于蛇,而蛇在西方是邪恶的象征。鹰与龙(蛇)的战斗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鸟与最危险的爬行动物之间的斗争,两者之间的战斗具有非凡的意义”。[1](P105)德国赋予了鹰以神圣性,而将龙贬为邪恶的象征,试图以此来美化侵略战争。

三、共和时代的龙与鹰

20世纪初,中国和德国都了帝制,分别建立了中华民国和魏玛共和国,两个共和国的命运都非常曲折。中华民国内有军阀混战,外有日本侵略,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损失惨重,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此后中国又发生了内战,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政局一直不稳,1933年,被纳粹夺权。1939年,纳粹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战败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后来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1990年,两个德国再次统一。龙与鹰作为象征符号也伴随着两个共和国经历了曲折的命运。

3.1中国:中华民族的“龙图腾”

1912年,革命党人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放弃了主要象征帝王的龙作为国家标志。但龙在民间逐步被构建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的标志。因为建立民国后,中国并没有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反而四分五裂,内忧外患不断,迫切需要一个全民族的象征。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面临亡国危机,在西方图腾学的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建构以龙作为中国和民族的图腾和象征。1942年,闻一多发表了《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主张:“龙便是因原始的龙(一种蛇)图腾兼并了许多旁的图腾,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的生物。这综合式的龙图腾团族所包括的单位,大概就是古代所谓‘诸夏’和至少与他们同姓的若干夷狄。”[14](P32-33)闻一多还论证了共工、祝融、黄帝、匈奴等都使用龙图腾。这与20世纪初建构的中华民族概念遥相呼应。中华民族包括中国境内的众多民族,恰好与龙由多种动物特征组成的情况非常像。闻一多的龙图腾观点影响巨大。但现代研究表明,该观点证据不足。[1](P216-21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成了封建落后的象征,遭到了摒弃。1978年,台湾大学生侯德健创作了歌曲《龙的传人》。这本是在中美建交和台美断交的时代背景下,侯德健有感于近代以来列强不断干涉中国的悲愤之作。传入中国大陆后,正值大陆开始改革开放,民族精神振奋,歌曲所塑造的巨龙形象正好成为民族腾飞的象征。这首歌传唱在全世界华人社区,使得龙成为每个中国人乃至所有华人的象征和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龙重新成为中国的象征。随着歌曲的传播,在历史远因和环境近因影响下,龙很快被建构为中华民族的“图腾”。

3.2德国:从共和之鹰到联邦之鹰

1918年,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了帝制,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后,仍然采用黑鹰作为国徽。国徽采用了黑红金色调:金底黑鹰,嘴和爪为红色,与黑红金所象征的追求自由与统一的1848年革命精神联系在了一起,黑鹰被称为“共和之鹰”。1933年,纳粹党魏玛共和国后,建立起极权暴政的统治,抛弃了共和之鹰,将“卐”符号与黑鹰纹章连接在一起,使之成为纳粹暴政的标志。1949年,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分别成立。1950年,联邦德国决定继续采用共和之鹰作为国徽,但改称“联邦之鹰”。从共和之鹰到联邦之鹰,名称的简单改变实际上意味着联邦德国重新回到了地方自治的联邦传统。联邦之鹰也是联邦印章的图案,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当国家的每个意志行为,盖上作为法律执行标志的鹰印章时,这个联邦纹章不止证明我们国家的,同时象征了在这个国家对人的尊严与权利的保护。”[15](s.55)联邦之鹰还被联邦总统、政府、议院、参议院、等联邦机构广泛采用为标志。尽管黑鹰纹章曾与军国主义、纳粹暴政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历史悠久,黑鹰纹章仍成为联邦德国民众认同度最高的国家标志。1965年8月,在联邦德国的一次关于国家标志的民意调查中,45%的德国人认为是鹰,26%的人认为是黑红金三色,2%的人认为是德国国歌。[15](s.52)与联邦德国同时成立的民主德国则抛弃了黑鹰国徽,采用了镰刀铁锤图案的国徽。1990年,两个德国完成统一,联邦之鹰成为新的德国的标志。

四、中国龙与德国鹰的比较

中德皇权的象征都是虚构动物,龙来自多种动物的复杂融合,双头鹰则由鹰简单变形而成,都能翱翔在天空。在传说中,龙与鹰都具有沟通天地的能力,同时在宗教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但并不太高。这是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一神论的基督教中,鹰因象征上帝、耶稣和圣徒等而获得了神圣性,但本身不是民众直接崇拜的对象。而中国一直信仰多元,佛道教都是多神教,龙只是作为坐骑和护法的形象出现,因此,地位较低,也不是直接崇拜的对象。但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龙王作为主管降雨的神仙,是民众直接崇拜的对象,其影响很大。在帝制时代,中德两国都曾是普世意义上的帝国,龙与鹰都是皇权的象征,作为两国最重要的政治符号,对之后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区别在于,虽然龙并不是中国皇帝的唯一标志,但皇帝尊崇龙,试图垄断龙纹的使用,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体制文化。皇帝对龙纹的垄断并没有成功,反映出皇权的力所不及之处。德国的鹰纹章则可以自由使用,诸侯和臣民对鹰纹章的使用象征了对皇帝的效忠,放弃鹰纹章则象征着疏远。纹章的多元使用状况体现了德国地方的自治传统,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德国。在民族国家时代,中国从天朝上国转变为近代国际体系中的一员,采用了龙作为国家象征。德国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则以普鲁士单头黑鹰作为国徽,放弃了象征普世帝国的双头鹰标志。在共和时代,中国没有继续采用龙作为国家标志,但在构建中华民族认同感的过程中,龙之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民间标志和文化象征,则是被知识分子和流行歌曲所建构出来的。从魏玛共和国到联邦德国,鹰一直是德国的政治标志和文化象征。在联邦德国时期,鹰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象征德国的联邦传统和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保护,见证了德意志国家逐步走向现代民主国家的曲折过程。

参考文献:

[1]施爱东.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司马迁.封禅书[A].史记(卷28)[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JohannesEnnoKorn.AdlerundDoppeladler:einZeichenimWandelderGeschichte.DissertationvonGttingenUniversitǎt,1967.

[5]KarlSchwarzenberg.AdlerundDrache,DerWeltherrschaftsge-danke.Wien:VerlagHerold,1958.

文化象征范文第2篇

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在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一般是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所以更易追溯其语义理据和逻辑理据。而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也十分丰富,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多元的。下面我们就中西文化中颜色的不同象征意义进行具体描述:

1.红色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它象征着吉祥、喜庆,如把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
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
形容繁华;
它也象征顺利、成功,如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红极一时”。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redrevenge血腥复仇,它又象征激进、暴力革命,如aredrevolution赤色革命,它还象征着放荡、,如aredlightdistrict花街柳巷(红灯区)。

2.白色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所以白色象征死亡、凶兆。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人为“”,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唱白脸”、“白脸”奸雄。西方文化中的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象征着纯真无邪,如(1)awhitesoul纯洁的心灵,(2)whitewedding新娘穿白礼服的婚礼;
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如(1)awhitespirit正直的精神,(2)white中国整理hand廉洁、诚实。

3.黑色

古代黑色为天玄,原来在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传统京剧中的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色脸谱;
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它象征邪恶、反动,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反动集团的成员是“黑帮”、“黑手”,称杀人劫货、干不法勾当的客店叫做“黑店”等。黑色(black)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如(1)BlackMass安灵弥撒,(2)ablackletterday凶日;
它象征邪恶、犯罪,如(1)BlackMan邪恶的恶魔,(2)blackguard恶棍、流氓;
它也象征耻辱、不光彩,如(1)blacksheep败家子,(2)ablackeye丢脸、坏名声。

4.其他颜色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如旧时人们把宜于办大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但是它更代表权势、威严,象征中央政权、所以黄色便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使用“黄色”的,如“黄袍”是天子的“龙袍”,“黄钺”是天子的仪仗,“黄榜”是天子的诏书,至于现在流行的与“性”有关的“黄色”观念,有一种说法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现象。据说美国纽约的《世界报》用黄色油墨印刷低级趣味的漫画以争取销路,人们便称这一类不健康的刊物为“黄色刊物”,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

文化象征范文第3篇

在不同的俄汉文化中相同树木的象征意义有的基本一致,有的却存在天壤之别;
有的树木在俄罗斯文化中有象征意义,而在中国文化中却什么也不代表,反之亦然。

一、中俄文化中树木象征意义的典型代表

(一)俄罗斯文化中的白桦树

俄罗斯文化中的白桦树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树木。它在俄罗斯民众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白桦树树枝有祛病健身的功能、桦树皮焦油可做油及木材的防腐剂:同时,桦树木材坚硬,盖房、做家具等都离不了它。

俄罗斯的不少习俗和白桦树有关。高尔基曾在?В людях?作^这样的描写:(Повар) видимо, только что пришёл из бани C от него пахло берёзовым веником...(看来,厨师刚从浴室出来,他身上有一股桦树枝条的清香……)(《在人间》)俄罗斯人的订亲仪式上也少不了白桦。В.Даль(达里)在《现代大俄罗斯语详解词典》中有这样的记载:Берёза, как ответ свахе, согласие, осина, ель, дуб, отказ(用桦树枝回答媒人,表示同意,用松树枝、云杉树枝和想树枝?回答,则表示拒绝)。

许多宗教仪式也少不了白桦树。例如,在圣灵降临节,俄罗斯人用白桦树枝装饰房屋、街道以及教堂的墙壁和供台。这不仅是为了美观,为了增添桦树的芳香,而是为了祛病消灾,去除恶魔。

白桦树是俄罗斯人最喜欢的树。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白桦树是少女和女性的象征,体现女性的温柔、柔情和美丽。俄罗斯人常用молодая(年轻的)、гибкая(灵活的)、стройная(苗条的)、белая(洁白的、свежая(鲜亮的)、кудрявая(蓬松的)、тонкая(纤细的)等美好的褒义词来赞美它。

随着时代的变化,白桦树的象征意义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充实。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白桦树还象征着故乡和祖国。

当人们谈到祖国,就会想到白桦树。1941年,诗人西蒙诺夫(К.Симонов)在《祖国》一诗中写道;

Да, можно голодать и холодать,

Идти на смерть...Но эти три берёзы

При жизни никому нельзя отдать.

是的,可以受冻挨饿,可以面对死亡……但是,只要一息尚存,我们的白桦树决不让给别人。

在俄罗斯文化中,像берёза这样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语,尚为数不多。在我国北方地区也大量生长着白桦树,但是白桦树在我国就显得低调多了,白桦树的使用价值很高,但是在汉文化中几乎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汉文化中的“岁寒三友”――松、竹、梅

松树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由于松树四季常青,不畏酷暑,不惧严寒,它在汉文化中有着品德高尚,不屈不挠的象征意义。

竹子挺拔翠绿,在汉文化中,素有高贵素雅的美名。竹子有节,故而被用来比喻人有高尚的品德和坚贞的节操。竹子空心,故而被用来比喻人有谦虚的美德。

梅花在冬末春初,百花尚未复苏之时开放。梅花洁身自好有傲雪斗春、清高芳香、在恶劣环境中保持玉质冰姿的品格风采。

苍松的坚贞、翠竹的节操和腊梅的傲骨是华夏民族所崇尚的美德,它们是从这些树木的自然秉性中得到的启迪和联想。在俄罗斯文化中,除了松树常用以衬托阴沉、压抑的景色,如有猫头鹰在上面栖息则具有神秘的色彩,此外,竹和梅几乎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中俄文化中象征爱情的树木

(一)俄罗斯文化中的花楸树是象征爱情的树木

在俄罗斯文化中,рябина(花楸树)是俄罗斯民族的爱情树。在世界各地约有80种,俄罗斯的花楸就有34种,所以俄罗斯人把它称之为俄罗斯的树,看作是故乡、家园、爱情的象征。

春天,花楸树是男女青年约会的见证,相爱的人们向它倾诉内心的秘密和感情。至今仍在我国广为流传的俄罗斯歌曲《乌拉尔花楸树》(原译为《山楂树》)唱道,姑娘同时得到两名青年的求爱,他们都在花楸树下等待她,让她做出选择,姑娘就请花楸树帮她出个主意(Милая рябинушка, сердце подскажи!)秋天结满红果的花楸树在之人笔下被誉为“秋天森林的女王”(красная рябина C царица осеннего леса),“穿红裙的美女”(В родном красном сарафане, ...Глядит красавица моя),它象征着即将出嫁的少女,因为根据古老的俄罗斯习俗,新娘子必须身穿鲜艳的红裙。俄罗斯人认为花楸树是苦涩的,花楸果是苦涩的、鲜红的。

花楸果经历秋末初冬之后,变得越来越甜。由涩变甜,这象征着人生的两个阶段:从争吵到和睦,从磕磕碰碰到真挚相爱,象征着春天萌生的、然而朦胧和胆怯的情感发展为成熟的爱情。

也许是由于花楸树吮吸了寡妇的泪水和鲜血这一迷信说法的缘故,俄罗斯的东正教徒认为它是一颗苦树,而苦树的树枝是不能用于宗教活动的仪式,不能进入教堂的。除此之外,花楸也是墓地上常见的树木。

花楸树也生长于我国中部和北部,但在汉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象征意义。

(二) 汉文化中的相思树

在汉文化中能与之相对、被认为是爱情树的自然是相思树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鱼雁传书,红叶传情。在汉文化里最能象征爱情地久天长的非红豆莫属,所以红豆也称作相思豆。“相思树上相思叶,相思叶落相思生。”秋天是收获爱情的浪漫季节,红豆这棵爱情树也在这时候成熟了。相思树相传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两人爱情忠贞不渝,至死仍幻化为雌雄相思鸟各一常栖树上交颈悲鸣。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后因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三、中俄两国文化中象征意义相近的树木――美丽悲伤的柳树

在俄罗斯文化中,ива(柳树)有双重的象征意义。一方面,它是美丽的,如诗人费特(Фет)在《柳树》中这样赞美它:

Сядем здесь, у этой ивы...

Ветви сочные дугой

Перегнулись над водой,

Как зелёный водопад.

让我们就坐在这颗柳树下……翠绿的枝条弯弯地垂在水面上,仿佛泻下一道绿色的瀑布。

另一方面,柳树还常常表达悲哀的意义,常用的修饰语有грустный(悲伤的)、плакучий(好哭的)等。如грустные ивы листвою/ Ночи навстречу ивами。悲的柳树迎着黑夜沙沙响。柳树也是坟地的丧树之一。

汉文化中,古人是崇拜柳树的。在他们看来,柳树有极强的生命力,树断了会长出新枝,树枝不管倒着插,还是横着插,都会存活。现在仍常用的俗语“无心插柳柳成荫”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一点。柳树总是最先在初春的寒气中吐出绿芽。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落山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式在柳树的山谷里得到生气,获得力量,第二天清晨从东升起时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故而在古代柳树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

柳树象征着春天,如“春风杨柳万千条”;
象征女子美丽,通常是指纤瘦柔弱的窈窕女子。如“柳眉”形容女子细长秀美的眉毛,“柳腰”形容女子腰肢柔软,像柳条一样。而往往以柳树来形容的女子除了美丽柔弱一面外,常常有感伤的一面。柳树的这层象征意义在中俄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是基本一致的。

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柳树枝送给友人。折柳赠别是对友人的祝福。《诗经》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又有“留”的读音,后来成了象征离别的意象。而这个象征意义在俄罗斯文化中是没有的。

四、象征意义反差极大的树木――白杨树

在俄罗斯文化中,осина(白杨树)是一种不祥树。古时候人们认为白杨树有某种魔力、妖法,能祛病压邪。自公元988年罗斯接受东正教之后,俄罗斯人把白杨树视为极其可恶的树。Осина проклятое дерево, на нём Иуда удавился, и с тех пор на нём дрожит.(白杨是可恶的树,犹大在白杨树上吊死,自此之后白杨树枝就一直发抖。)Осина и без ветра шумит.(不刮风白杨树也沙沙响。)白杨树战战兢兢抖个不停,这是它所具有的“胆小,怯懦”的象征意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俄语中,常用“颤抖的白杨树叶”来形容人们害怕的心情,如дрожит, как осиновый лист;

трясет, как лист на осине。因而白杨树枝与宗教仪式是无缘的。

俄罗斯人认为白杨树是苦树,故而有“горькая осина”的说法。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都必须避开白杨树。民歌中唱道:Под берёзой целовались, Под горькой осиной расставались.(在白桦树下接吻,在白杨树下分手。)

在汉文化中,白杨树却倍受人们喜爱,白杨树所象征的都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描写白杨的文章被选入小学课本,用以歌颂在恶劣环境中坚韧上进的精神。我国著名作家矛盾在《白杨礼赞》中写道:“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白杨树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在汉俄文化中的反差最大。

汉俄文化中都包含了某些树木的象征意义。但是表达的象征意义却不尽相同。由此得出,汉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审美是有差异的。汉文化中树木的象征意义主要基于树木本身的特点,少数源自民间传说,即便是源于民间传说的象征意义也是和树木本身特性相联系的。俄罗斯文化中树木的象征意义虽然一部分也是基于树木本身的特点,但是它的产生更多的是和和宗教传说有关。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汉文化更具理性的一面,与汉文化相比俄罗斯文化中的树木象征意义就显的感性多了。

参考文献:

[1]Толстой Н.1995.Язык и народная культура.[M].

[2]Ракша И.1997.Здравствуй, Дерево! ?Работница?.[M].

[3]Чиненный А.И.и Стоян Т.А.1996.Этикет на все случаи жизни.[M].

[4]С.И.Ожегов.1991.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Z].

[5]刘光准,黄苏华.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谭雪纯,朱玲.《中国语言精粹》[M].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文化象征范文第4篇

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在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由于我国与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相隔万里,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等千差万别,人们对于颜色的感受和表达不尽相同。这样,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自然又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本文拟就中西文化中词语的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作一些对比和探讨,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颜色生成的这种定义,对经历封建社会时间相对短,且在近代和现代教育和科学得到普及和飞速发展的西方来说,是比较易于为他们所接受的。西方从文明一开始,就比较注重科学理性的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发现,对客观世界和客观认识采取现实的科学态度。因此,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一般是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所以更易追溯其语义理据和逻辑理据。例如: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主要指鲜血(blood)颜色,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美国学者阿思海姆在他的《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的表达情感。……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能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含义。"着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由于意识到red可能使现代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来曾使用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但是由于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及教育和科技的相对落后,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生成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它的发展受到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较大影响。在先秦,颜色词就已经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后来又与政治挂钩。所以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而且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多元 的。例如,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讲,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因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我们的初祖在祭祈巫舞的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人还认为"日至而万物生" (《淮南子·天文训》)感到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令人振奋,因而对代表太阳的红色产生了特别亲切的感情。再以白色为例,在人类初始阶段,我们的祖先弱小而无力,无法抗拒凶恶猛兽的攻击、光天化日的白昼使他们暴露无遗,有一种随时都有被食肉猛兽扑食的危险,因而对白色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另外,我们的初祖还观察到"月到中秋分外明",因而认为明月与萧煞的秋季连在一起,而代表秋天的颜色也就是白色了(银白色的中秋之月)。这样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禁讳。可见颜色的象征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约定俗成的,体现出某种心理功能。下面我们就中西文化中颜色的不同象征意义进行具 体描述。

1、红色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它象征着吉祥、喜庆,如把促 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形容繁华、热闹的地方叫"红尘";它又象征革命和进步,如中共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把政治上要求进步、业务上刻苦钻研的人称为“又红又专”等;它也象征顺利、成功,如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红极一时",得到上司宠信的叫"红人",分到合伙经营利润叫"分红",给人发奖金叫"送红包"等;它还象征美丽、漂亮,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或"红装" ,把艳妆女子称为"红袖",指女子美艳的容颜为"红颜"等。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1)The red rules oftooth and claw残杀 和暴力统治,(2)red revenge血腥复仇,(3)ared battle血战 ;它又象征激进、暴力革命,如(1)red hotpolitical campaign激烈的政治运动,(2)a red revolution 赤色革命,(3)red activities左派激进活动;它也象征危险、紧张,如(1)red alert空袭报警,(2)a red adventure 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3)a red flag危险信号旗;它还象征着放荡、,如( 1)a red waste of his youth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2)ared light district花街柳巷(红灯区),( 3)Is she really sored as she is painted?难到她真的象人们所描绘的那样放荡吗?

至于红色的褒义,如red—letter day喜庆的日子,the red carpet隆重的接待等,则得益于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和融合。据考证,red的褒义是从远东经波斯传到西方的。

2、白色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 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在中 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办 "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旧时还把白虎视为凶神,所以现在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白色的心理功能在其发 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功能的影响,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如视为"白专道路";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 表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人为"",把出力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 "白忙"、"白费力"、"白干"等,它还象征奸邪、阴 险,如"唱白脸"、"白脸"奸雄;最后,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 "白衣 "、"白身",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作"白面书生"等。

西方文化中的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西方人认为 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如(1)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2)wh ite wedding新娘 穿白礼服的婚礼;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如(1)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 (2)white m en高尚、有教养的人,(3)white hand廉洁、诚实;它也象征幸 运、吉利,如(1)one ofthe white days o f sb"s life 某人生活中的吉日之 一,(2)whitemagic有天使相助的法术;它还有合法、无恶意的意思,如( 1) whitemarket合法市场,(2)white list经过批准的合法明单,(3)awhite lie 无害的谎言。

3、黑色

文化象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西文化 红 白 象征意义

在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领域中,色彩不仅能产生对感官的刺激,同时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颜色词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屡次出现,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印记。这样既显示了人类文化的相通之处,但又由于其自然环境、生活模式、历史背景和审美心理的不同,各民族人民对颜色词的选用和语义联想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以最为典型的红、白两种颜色为实例,探讨它们在英汉文化内涵上的对比。

一、红色

1.红色与red的相通之处

世界各族人民在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中,对自然现象、普遍真理等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他们仍然有着“共同语言”,即文化内涵的相似性。所以,某一种颜色常常会被赋予相同或是相似的内涵意义。

红色是各族人民最早使用的颜色。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红色都与喜庆和幸福有关。中国人自古崇尚红色,因为人们可以从红色联想到太阳和火。太阳和火给人们带来光明、温暖和希望,红色就成为人们最常用、最喜欢用的颜色。在中国人心目中,“红”是吉祥、吉利和欣欣向荣等意义的象征。例如,中国人贴红对联、红福字,挂大红灯笼欢庆春节;
中国人称呼那些促成他人美好姻缘的人“红娘”;
婚礼上的红喜字、红蜡烛、红盖头,新娘的红嫁衣,不但给婚礼带来欢乐的气氛,更是对未来婚姻的美好憧憬和祝福;
新生儿诞生时,中国夫妇会给亲戚们赠送红鸡蛋来庆祝孩子出生。在英语国家中,红色也表示喜庆。比如red letter day表示喜庆的日子,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表示隆重接待某人。除此之外,红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相通之处还体现在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时,红色都有兴奋、激动、害羞和愤怒的含义。比如汉语里的“红光满面”和“两颊泛起微微红晕”表示饱满的精神状态,“面红耳赤”和“见了生人就脸红”表示害羞惭愧的心情,“脸红脖子粗”表示气急愤怒。同样在英语中,turn red表示脸色变得通红,see red表示勃然大怒,to be red with anger表示恼羞成怒。

2.红色与red的文化内涵差异

词汇的文化内涵来源于人们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实践。由于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就会产生特定的意思、引起特殊的联想,激起特别的反应,即文化内涵的差异性。所以作为词汇一分子的颜色词必然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化里,红色的联想意义多为褒义;
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带有“危险”、“激进”、“血腥”、“暴力”的意思。如:red battle(血战),red revenge plan(血腥复仇计划),red hands(沾满血的手)等。除此之外,红色在中国还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象征革命和进步。比如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国共产党党旗都是红色,象征着革命和无产阶级事业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的革命精神。又如中共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中国历史上有一群为了解放流血牺牲的女性特务连叫“红色娘子军”。然而,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却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如:in the red(负债的、亏损的),red ink(亏空)等。另外,在中国文化中红也象征顺利、成功,如人处境不错被称为“走红”、“红极一时”,得到上司信任和喜爱的叫“红人”,分到合伙经营利润叫“分红”,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叫“红红火火”等。在中国古代,红还象征美丽、漂亮,如指女子浓妆为“红妆”或“红装”,把装扮的女子称为“红袖”,指女子美丽的容颜为“红颜”,在中国的京剧中,红色的脸谱暗含的特征为忠心耿耿、威武不屈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有关羽等。而英语中红色却象征着、污秽。如:red waste of his youth(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等。

二、白色

1.白色与white的相通之处

在中西文化中,白色都有象征着纯洁(purity)、清白(innocence)、公正(justice)的意思。汉语中有“洁白无瑕”、“清清白白”等,与“雪、玉”等词连用。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因为他们身着白色护士服,悉心照顾病人,跟天使一样给病人带来温暖和希望。又如“洁白无瑕”,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痕,没有瑕疵。“阳春白雪”比喻高雅的文学艺术。在英语中也有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market(合法市场),treat somebody white(公正地对待某人),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英语中“white”还象征着“幸运”、“吉利”。新娘要穿白色婚纱举行婚礼即white wedding,圣诞节“white Christmas”(白色,象征欢乐、幸福、喜庆。),white day(吉日)。在西方文化中,snow white(白雪公主)是纯洁、美丽、善良的化身。在《圣经》中天使有着一对雪白的翅膀。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代表善良、纯洁和美好的白天鹅翩翩起舞。“白”在两种语言中都有“一事无成、没有价值”的意思。如英语中的white elephant指累赘无用的东西。汉语中亦有“白卷、白白浪费、白忙活、白搭、白吃、白手起家、一穷二白、白费心思、白送”等。

2.白色与white的文化内涵差异

基于一些历史和政治原因,“white”和“白”有一些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白色被看作是节日的颜色,在基督教中白色是最神圣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白色意味着灾难。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结束。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黑白无常”是让人害怕畏惧的地狱的两个小鬼。白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如视为“白专道路”;
它也象征失败、迂腐、无利可获,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人为“”,把出力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白忙活”、“白费”、“白干一场”等,它还象征着狡诈、阴险,如“白脸”奸雄;
最后,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有名的诗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衣”、“白身”,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作“白面书生”等;
它还可指人糟糕的健康状况,如“脸色苍白”;
还有用“白色恐怖”、“白色政权”指反动势力。

综上所述,在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影响下,英汉颜色词各有其深刻的内涵,蕴涵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跨文化交流中,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英汉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文化意蕴。然而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不仅要注重对语言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交际过程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交际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