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思政元素【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6-12 19:3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思政元素范文第1篇关键词:医学专科学校;预防医学;思政元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高等院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会议明确指出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各类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政元素【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思政元素【五篇】

思政元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专科学校;
预防医学;
思政元素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高等院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会议明确指出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各类课程都应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高校德育不能单一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其他专业课、基础课的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课堂育人的渠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预防疾病、健康促进、防止病残和延长寿命[1]。医学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基本的预防、医疗、保健及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医学专科学校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还要较好地掌握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还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因此,医学专科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作用,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本文结合预防医学课程的特点,分析在预防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对在预防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措施及实施路径进行简单探讨。

1预防医学课程的特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慢病谱的转变,社会面临着医疗卫生支出快速增长的考验,治未病、将疾病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医学生需要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技能,预防医学已成为各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2]。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研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及疾病的流行发生发展规律,探索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以达到预防疾病、健康促进、防止病残和延长寿命的目的[1]。学习预防医学能帮助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基本理论开展卫生保健服务,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场所敏锐察觉公共卫生问题,完整认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为中心[1],为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奠定基础。

2预防医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医学教育要培养具有良好医德、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医疗技术专业人员。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生必修课,要在课程教学中转变医学模式,不再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而是以病人为中心,引导学生关注患者的需求,关心病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样不仅能丰富医学职业教育的内涵,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高校教师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教育的各环节和全过程。以往的医学教育更加关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靠思政课程。为了充分实现“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医德高尚的医疗卫生人才。2.3是抓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关键期的必然要求当前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为“00后”,他们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大学时期是思想品质塑造的关键时期[3],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应紧紧抓住这一关键期,在知识文化教育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挖掘思政元素,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预防医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措施

3.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预防医学课程思政

元素修订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结合预防医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学情分析,将思政元素融入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如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中明确哪些章节内容可以与思政元素融合,明确相关章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主要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应用,而素质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引导。

3.2完善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与视频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充分挖掘各章节的思政元素,完善教学设计,重新制作课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件,避免生搬硬套,避免出现思政元素与课堂内容“两张皮”现象。在课程设计中,可将与课程相关的典型案例、时事热点、图片或视频作为教学资源,引出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将授课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3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科学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渠道,丰富教学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积极利用职教云、学习通等平台分享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的视频、图片及课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还拓展了预防医学课程思政的宣传渠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预防医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实施路径

4.1将预防医学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预防医学绪论部分中讲述扁鹊三兄弟从医的故事,引出我国古代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即“下医治已病、中医治欲病、上医治未病”,并将此思想与当今的三级预防策略相结合,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2将预防医学与高尚的职业道德相结合

在预防医学绪论部分讲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示我们从过去的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提醒医学生在治疗疾病时将病人看成一个整体,要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做一个有责任心、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在预防医学绪论部分讲述WHO提出的五星级医生的要求时,阐述未来医生的角色——卫生保健提供者、医疗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服务管理者[1]。提示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伦理、费用等方面为患者综合选择合理的诊疗方案。在疾病的预防控制中,讲到“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这一章节时,可以播放我国医务人员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学习医务人员以人民生命健康为先、不畏艰险敢担当的救死扶伤精神,结合医学生誓词,教育学生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使命,激发学生对医生职业的热爱及职业自豪感,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情操的医务工作者。

4.3将预防医学课程与爱国主义情怀相结合

在绪论部分讲述我国预防医学的作用与贡献时,阐述我国用全球4.5%的卫生总费用解决了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当前我国的平均期望寿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5岁提升到2019年的77.3岁[1]。此外,我国在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4将预防医学课程与哲学思辨思维相结合

第一章“环境卫生”的内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即人与自然的交互性、共生性、联系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内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这一章也可以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5将预防医学课程中统计学部分内容与诚实守信相结合

预防医学中的统计学内容包括实验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收集准确的数据是统计工作的重点,收集数据要有科学的思路,不能伪造、编造和修改数据,只有数据真实可靠,才能保证统计分析结论的科学准确。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术失信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品质。

5结语

预防医学是医学生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该课程授课可有机融入时事政治、典型案例、社会热点等内容,充分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明清.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11.

[2]于澄,姜爽,李璐.高校预防医学“课程思政”创新教学内涵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4):103-106.

思政元素范文第2篇

摘 要:凸显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巧妙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是构建个性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传统政治课堂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实际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文立足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现状,结合多年来艺术特色高中课堂教学探索实践,分析探讨戏剧教育元素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并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生动直观介绍戏剧教育元素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此来构筑高中政治新型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戏剧教育 教学策略 个性化课堂

邢永芹,女,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中教高级教师。

当前戏剧教育为广大青少年普遍接受和认可,戏剧教育对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凸显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现代教学观念,成为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借鉴戏剧教育的理念,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真正的个性化课堂的重要途径。

一、戏剧教育元素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直观性、综合性的特点。戏剧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而教育的本质是强调教学生“如何做人”,教育的本质与戏剧的本质可以合二为一。

戏剧教育(Drama in Education)的理念是把戏剧的结构化解为一个个要素,如剧本创作、角色模仿、戏剧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等等,融人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戏剧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功能。戏剧教育,“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的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之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彼此互动的关系中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在实作中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和生活技能。因此戏剧可作为语文、史地、社会科学等诸多课程内的教学活动,提供较具弹性、活泼的教学。”香港教育专家黄婉萍先生研究认为,“戏剧教育的性质包括了两个主要的元素:(1)透过参与戏剧活动而培养语言交际所需的技巧(例如发声、肢体、表情等技巧);
(2)个人的全面发展(例如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创造能力、社交技巧、认识情绪EQ、注意力集中等)。”现代教育理论一再强调:若要学习有效果,则其过程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即所谓的“学生中心论”。有效的教育是让学生自己去发掘、体验、解决问题,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自己,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思想政治教学本质上还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因而戏剧教育的理念完全可以为高中政治教学所借鉴,戏剧教育元素也完全可以用来改革现有高中政治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真正的个性化课堂。

据黄爱华教授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教师运用戏剧化手段进行教学,因为这符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从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思维的认知习惯。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的理性判断思维日趋成熟,富有独创性,更渴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来。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课堂活力不足,教学效率低下。而高中思想政治,从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来看,它理性、抽象,甚至比较深奥(堪称人文学科之最,“政治是灵魂”),“高、大、上”最需要接“地气”。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策略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实际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教学实践证明,“戏剧教育”是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可是,目前国内对于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实践操作更是处于自发摸索状态。

我校是一所艺术特色普通高中(于2012年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办学已逾十年,戏剧教育在我校取得累累硕果,承担的市级课题《以戏剧教育促进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我校坚持专业型(面向戏剧文学表演专业学生)和普适性(面向普通高中班学生)相结合,戏剧教育在各个学科的渗透普遍展开。我们政治教研组经过多年探索,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探索运用戏剧教育元素来创新高中政治教学,旨在通过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创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多年来的课堂教学探索实践证明,采用戏剧教育方法手段构筑新型课堂教学策略,既是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生动体现,也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的实例

现代教学策略立足于学生认识的主动建构,立足于人的发展;
追求的目标是改革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问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观的指导之下,我们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表演等戏剧教育元素,合理处理思想政治教学中主、客体的关系以及影响政治课堂良好生态建立的各方面因素,来构筑高中政治新型课堂教学策略。

在教授“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一课时,笔者选择在我校新落成的“社会实验场”(有中央舞台、三台各自投影的电脑、多部ipad、几部幻灯投影仪、白板、茶馆式桌椅……)进行。笔者的教学对象是高一戏文班学生,虽主修专业是戏剧文学创作,可是有好几个学生表演的热情丝毫不逊于隔壁的表演班,学生普遍个性突出、感情丰富、乐于表现,形象思维见长(用一个男生的话来说:“不让我动起来,我会上课睡着的!”)。一个月前他们在政治课上精彩演绎了央视“3. 15”晚会上的小品(“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现在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表演现成的作品——他们要自编自导自演。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前端分析,笔者决定采取戏剧小品导入,用三幕剧贯穿整节课。

戏剧小品:工地上的遭遇

第一幕剧:方科建筑公司一工地上

【小宋正在卖力工作,此时,砖头落下,砸伤小宋脑袋】

小宋(尖叫十倒地用手捂住脑袋)

【工友帮忙送小宋去医院,小宋头破血流缝了5针,还因为轻微脑震荡留院观察一天,两天后拿着医药单挣扎着回到工地】

小宋:赵老板,我受工伤了。(拿出医药单)你要付我该有的医药费、营养费,还有我前两天没能上班,要有赔偿金、误工费。

赵老板(不屑的眼神):头砸破,哼!明明是你自己没戴安全帽!

小宋:可是是你说安全帽不够,过几天去买,我才没有戴的啊。

赵老板(狡猾的眼神):你说了那么多,怎么能证明你这伤是在我工地所造成的呢?谁知道你是不是在外面受了什么伤,然后谎称是受工伤来索取医药费的。

小宋(惊讶的表情):什么!我就是在你的工地受的伤!而且我没有骗人。我前天受伤的时候有其他工友们在旁边,他们就是人证!还有那块沾着我的血的砖头,那就是物证!

【小唐,小苏,小刘赶忙来到赵老板面前帮着小宋作证】

小唐:我能作证(拍胸脯),前天我亲眼看到小宋在工地上受伤的。

小苏:是的,是我们帮忙一起把小宋送到医院的,是我打的120!

小唐,小刘(附和):嗯嗯。

赵老板:就算是这样,我现在也没钱!……(顿了顿,转而又冷笑):不对啊,我怎么知道你们是不是联合起来一起骗我。(瞥了一眼小宋和工友们)咦?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

小宋(急了起来):怎么可能,赵老板,你不要乱说。我和你朝夕相处那么长时间,你肯定认识我的!!!

赵老板:谁说的?每天进进出出工地的人那么多,我怎么会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怎么会记得清楚每张脸。这么说吧,你根本不是我工地上的人!

小宋(生气):你瞎说,你……

赵老板:怎么,觉得我说的不对么。我们之间签过合同吗?谁能证明你就是我工地上的工人呢?

小宋(无言以对):……

唐诸葛(挺身而出):你想耍赖!欺负我们,以为我们不懂法吗?当初我们至少五次想要和你签合同,可是你说不要签,没关系的,工资奖金之类的一分不会少,我们这才一直没和你签合同的。

小宋:就是啊。我们在这里工作了3年,每天没日没夜辛辛苦苦地给你工作,没周末,没休假,没奖金,工资也时时拖欠,还没给我们办保险!给你那么卖命的工作,现在怎么翻脸不认人了呢?!

赵老板(作哭相):告诉你们,我最近真的没钱!不要说最近工地没有接到新项目,前面的工程款全部在拖欠中。没有新项目,我们全体老少都要喝西北风!这样吧,只要有一家拖欠的款项给我,我马上赔你医药费。我身边有300元钱,你先用着吧。

小宋(接过钱):可是……

赵老板:好了好了,散了吧,别在这里浪费我的时间,走走走!

【小宋和工友们只好散开】

第二幕剧:方科建筑公司工地门口(略)

双方僵持不下,赵老板一方不肯赔偿小宋医药费,小宋一方也不肯就此罢休,双方都不肯退让。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小宋呢?

第三幕剧:(略)

说这个“王牌”编剧才华横溢毫不夸张,可是她却表达了创作中的苦恼:原先第二幕剧的场景设计是在法庭上,小宋和赵老板原被告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可是因为法律知识和体验的缺乏,她编不下去……笔者眼前一亮:这不是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好问题吗?!谁说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仅仅出现在课堂上呢?

几经调整,笔者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节选教学过程部分):

思政元素范文第3篇

關键词:思政宪法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对于新时期如何开展思政教育,指出可以将思政元素看做盐,并将其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中,以推进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自然吸收。的思想指导为宪法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为将宪法学教学打造得更具创新性、前沿性,教师可以借助思政教育的特点,构建宪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宪法学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积极意义

宪法学是一门主要研究宪法现象的法律科学,是法学必修课,也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既包含法学基础理论体系,又具有部门法学的特征。传播和掌握宪法学知识,是宪法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1](59-60)。宪法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法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质量,更关系到我国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宪法学学科的主要特征包含: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实践功能作用、规范性、知识品质的开放性及知识的价值性。从特征可以看出,宪法学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尤其是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宪法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关的宪法专业知识,更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融入课堂,注重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尊重学生成才的客观规律及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在专业教学中实现专业课知识和思政知识的有效融合。

法学专业的思政教育对于我国法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培养的毕业生主要进入公检法等司法部门或企业法务部门从事司法工作,承担着维护我国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如果学生不具备科学优良的思想政治素养,政治信念不坚定,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会极大影响甚至阻碍我国的司法建设,危害社会民众的合法权益。法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律学问、过硬的法律技能,更要掌握和法律有关的道德准则,提高法律运用的实效性,发挥法律的人文内涵。新时期的法学专业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法学知识教学,而是通过完整立体网状的教学结构,推动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2](77-81)。

二、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教学实践的主要路径

(一)遵循思政育人的客观规律,构建科学的宪法学思政教育体系。

宪法学作为一门相对成熟和稳定的专业学科,教学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流程,将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做到科学融合、有效融合,掌握好思政元素融合的时机、切入点。

教师要明白宪法学的学科内涵,相较于其他法学专业,宪法学是和国家治理、政治统治关联最紧密的学科之一,主要学科内涵和教学内容是指导人们思考应当如何组建一个国家,如何创建相对科学的政府,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可以摸索思政教学和宪法学教学中关联最紧密的部分,有天然学科逻辑一致性的部分,并以此为切入点。考虑到思政教学和宪法学教学的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切入点,将其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将宪法史和共产党成立,领导人民革命、抗日的历史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共产党的具体案例了解政党创建及管理国家的具体经过和历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宪法学理论知识,加强宪法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教师可以将宪法学原理和党的思想理论成果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

遵循思政教学的客观规律主要原因在于宪法学内容和思政教学内容有着天然的关联性,教师不能为了思政教学而强行加入思政教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宪法、应用宪法。在宪法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能借助宪法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如,用宪法的规范解释和应用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现实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让学生进行情景互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或分组讨论。学生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能提高认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思辨精神和批判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有积极作用,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判断力,避免被不良因素干扰和引导,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3](200-201)。

(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

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学情、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规律等灵活选择的,新时期的法学专业教学中,教学方法要做到专业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相结合,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安排教学过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学内容为案例,教师要主动挖掘思政元素和宪法学课堂教学的内在关联,保持思政元素和宪法学专业教学的规范性统一。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课堂教学的载体,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推动思政元素和宪法学知识内容的融合。宪法的案例具有典型时代特色,能反映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历史发展特征,宪法的案例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而且宪法的固有品格为实践功能作用。在宪法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宪法学知识的政治属性,教学中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论说教,将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的鲜活的宪法案例作为课堂教学载体,消除宪法教学的枯燥感、抽象性,弥补宪法学课堂教学政治属性过重的不足,并通过思政教育的道德、美学价值,调动学生学习宪法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8-9)。如,在分析中国宪法的创建过程、时代背景和实施制度时,教师可以列举英美法系的违宪审查制度,借此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带领学生分析中国宪法实施的特征和相对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宪法实施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将宪法精神导入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和全民守法等过程中。中国的宪法实施制度则是事前、事中制度,在立法、司法、执法等过程中实施宪法精神,保障我国的立法文件、法律法规制度和规范性制度等符合宪法精神。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实施制度也是中国特色法治思想的表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以法治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和总结中国宪法实施特点和优势,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宪法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强化对中国特色法治的认同。

(三)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

互联网时代,网络对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冲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三尺教学,而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形成更加开放、交互和平等的教学氛围。我国法学教育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并以新的技术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在宪法学教学中,互联网平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推动教学手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的变革。互联网平台可以将抽象的宪法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知识,将深奥的宪法学理论转化为简洁明了的实际功能。而且互联网平台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教师可以利用相关教学软件、技术等实现案情、法理的自由转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宪法学课堂教学主要为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融入思政元素,教师一般以理论说教强行融入,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对过多的理论说教缺乏兴趣,这种单向灌输式的融入教学实效性并不高。教师运用互联网平台,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如,在宪法学教学中,教师讲解宪法的编写过程,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的时间点进行对比,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看到同样时间点的历史事件。将宪法制定的具体过程和历史事件相结合,可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印象。或者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同时期内中西方的司法建设和机制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论指导思想进行对比理解,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理解[5](96-100)。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让课堂教学更具有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升华学生思想认识。

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司法实践并不陌生,也十分重要。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會考察、社会公共服务等,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宪法课作为一门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必修课,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实践教学也是思政教学的重要手段,新时期思政教学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强化、升华理论认识。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以实践教学为重要手段。

思政元素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构建生态文明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川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提出,四位一体,这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又一创新理念,必将对转变工业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价值观念、生活理念、正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民生关系、当前与未来关系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2005年秋季开始实施的江苏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把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立足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学生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作为重点,全面把握当今时代的特点与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伦理道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到学生的思想中去,渗透到教学中去。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对生态环境教育在3一6年级的综合课《品德与社会》开始实施,将环境、生态教育列为课程目标之一,突出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从生活的环境中逐步认识生态环境问题,注重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初中思想课程则把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法律法规及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重点内容,突出学生的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的提升,特别是价值观和行为能力的培养。高中课程则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把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国家与国际组织四大模块之中,同时以时政热点专题的形式,进行生态观念、环境道德、哲学依据、政策法规、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促成学生正确生态价值观的形成、环保意识的养成、环境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奠定基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中生态环境建设的课程资源,把党的十七大精神,尤其是生态文明理念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教材的结合点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已经渗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吃透《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深人钻研教材,分析时政热点,建构生态文明教育的框架,使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和价值观上得以提高,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例如,在《经济生活》模块“消费及类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的教学中,可以着重让学生理解:我们必须转变生产、生活观念和行为,追求健康的消费方式,摈弃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的观念。在进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内容的教学时,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上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的讲解、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要以尊重生态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产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同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实现三大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向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必须从增长简单地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念转变。生态文明致力构建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着重从科学发展观的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等问题的讲解中,找出政策提出的哲学依据和体现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基本观点,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论提出的重要胜和现实性。

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3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而传统教法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师轻学生、重教法轻学法、重说教轻情感激发、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等局限性和缺陷,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以落实三维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变说教式为情感激发式教法的运用。根据教材主旨,设置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教学中以水污染、生活垃圾分类、秸秆焚烧的环境问题与再利用、微山湖湿地保护等为问题情境展开教学。这一方法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情境所营造的清新氛围下进行,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2.活动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是变封闭式教法为开放式教法。立足于国际国内的环境和生态问题,通过座谈会、专题讲座和报告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实现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现实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丰富理论知识,扩展思想政治课的生存空间。

3.声图电导学法。声图电导学法是变单一性教法为综合性教法;变单向式为多向式教法的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广泛运用政治课教学,通过运用图片、电视、录音、幻灯、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围绕教材重点、难点,结合国内外正在发生生态破坏或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事实,让生动的声图电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觉悟。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新一轮课改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共同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列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高中研究型课程(初中称为探究型课程)的开设,不仅为政治课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堂走向社会提供了课时的保证,而且为课堂质量改进注人了强大的活力。

顺应这一要求,思想政治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的道德意识、价值认同感,从而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在这种思路指导下,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了以“创建绿色学校”为主题的环境教育综合实践以及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垃圾处理、水污染防治、秸秆新能源利用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实践,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转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思政元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政元素;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育人元素

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2],积极探索理工类专业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是形成三全育人的重要格局。本文以高职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有效融合起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简介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是机电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项目训练,学生能够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在机电、智能控制设备中应用的基础知识,正确使用液压和气压元件、利用元件组装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系统的故障诊断排除等基本知识技能,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素质目标,为学生提升专业技术水平、适应职业岗位变化及学习新的生产科学技术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式学习,结合学生的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从认知→单一技能→综合技能,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快速、全面地学习,深入挖掘本课程的思政元素,与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有机融合,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三全育人,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滴水穿石,润物无声。

三、《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思政实施举措

(一)教学目标。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本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与价值引领进行有机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具体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系统地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
掌握液压泵和液压马达、液压缸、液压控制阀、辅助装置的类别,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
掌握液压基本回路。认识到这门技术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逐步形成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打下专业基础。2.能力目标通过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学生达到具备从事液压与气动设备开发设计及技术改造的能力,具备简单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的能力;
从事液压与气动设备销售及售后等工作,并具备中、小型液压与气动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和调试能力;
锻炼职业素养、理实结合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互助能力。3.思政目标根据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对企业、行业的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的思政目标调整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按照工程技术员职责,以及新时代职业教育思想,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将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素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与自主学习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互助、协同管理等能力,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推行课程思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用实际生产应用的案例引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图片、动画、仿真、演示等方式便于学生理解和反复学习,通过视频观看、学生分组讨论、协作等方式,把知识点、技能点转化为案例或项目,以团队合作学习,学做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虚实一体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法、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法等。本课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展示教学改革与创新。比如,利用智慧职教、有课等在线课教学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利用有课、云班课等教学平台进行在线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现场教学,利用微信、腾讯会议、QQ等进行课后答疑,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教学,利用教学反馈信息系统等开展教学评价和生师互动。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从思政目标着手,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团结互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整个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不同的阶段选取不同的思政载体和思政元素,与知识点巧妙融合在一起。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

五、教学效果

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为例,本课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3个班级进行了一学期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与感悟进行反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认为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与往届学生对比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更加积极主动,劳动意识明显增强,普遍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互助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加,心理素质得到强化,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授课班级在弘扬传统文化、树立优良家风、学雷锋、树新风、严班风和考风方面,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等方面多次受到学院及其他部门的表彰,多次被学院评为校级优秀团支部、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本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达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六、结束语

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还肩负着学生健康成长中引路人的重任。因此,高校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应从多元化、多角度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是高校课程改革的必要要求[3]。本文以高职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为例,展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育人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思政元素挖掘还不够充分,今后要不断完善和强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苏圣儒,刘艳君.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育人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2]邓晖.思政教育要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N].光明日报,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