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数字阅读【五篇】

时间:2023-06-12 19:3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数字阅读范文第1篇【关键词】少儿阅读数字阅读隐忧保护举措【分类号】G25当前,越来越多的儿童喜爱数字阅读,从国内外进行的相关调查看出,数字阅读的儿童数在成倍增长。如:美国最大的儿童图书出版商学乐出版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字阅读【五篇】,供大家参考。

数字阅读【五篇】

数字阅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少儿阅读 数字阅读 隐忧 保护 举措

【分类号】G25

当前,越来越多的儿童喜爱数字阅读,从国内外进行的相关调查看出,数字阅读的儿童数在成倍增长。如:美国最大的儿童图书出版商学乐出版集团与战略研究咨询公司哈里森集团的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阅读电子书的儿童所占的比例几乎翻了一番;
国内,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中国4.2亿网民中,儿童互联网渗透率51%,高于全体网民。

当前少儿数字阅读所面临的隐忧

数字阅读越来越备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但需要成人对其进行网络规范教育和正确的数字阅读引导。因为:(1)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在家庭中的普及,少年儿童的“微阅读”渐成趋势,孩子们虽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微阅读”,但碎片式的即时分享(只言片语、闲言碎语、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却花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少年儿童进行“微阅读”的消遣性、娱乐化特点非常明显,“微阅读”碎片式的传播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孩子们过度沉溺于“微阅读”,其实用性和消遣性会在无形中消解少年儿童阅读时的沉潜心态,从而影响到少年儿童对知识的吸收。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常处于不求甚解的‘浅阅读’层面上,不利于少年儿童的思维发展及成长。(2)目前数字阅读在内容上过于自由和开放、资源良莠不齐,少年儿童尚不具备数字阅读所需的基本信息素养与能力,对数字信息资源缺乏辨别能力,多媒体终端便捷的上网方式和便捷的娱乐功能,经常会引诱他们放弃阅读去投入在线游戏。(3)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产业模式还不成熟,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不清晰,内容提供者、平台提供者、终端提供者、渠道推广者、增值服务者在数字阅读中的社会定位和价值再造还没成型,数字阅读中的参与者中出现了“越位”和“缺位”并存的现象,甚至有交叉争位的乱象。(5)数字阅读目前也带来一些使人困扰的问题,比如 坏书、庸书的泛滥 。同时,近日国外的一系列研究显示,和纸质书相比,电子阅读设备上大量的操作会干扰孩子们的阅读,进而影响儿童理解能力的培养。与书籍相比较数字阅读存在其他诱惑,孩子们很难专心于阅读。此外,相比纸质书籍,它伤害眼睛 ,对视力的损伤更大 。

虽由于以上种种弊端,虽明知少儿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还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不能就此剥夺青少年选择的权利,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积极帮助他们形成辨析能力,使他们养成自觉健康的数字阅读意识。

在数字阅读大潮中如何对少儿阅读给予引导和关注

(1)尽量让儿童阅读经典图书。有人说“网络阅读”从两方面破坏阅读:垃圾太多、泡沫太多;
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化的东西,对“儿童生态”是严重的破坏。我赞成这一说法,认为确有必要将儿童从网络文化中引导出来,让他们去阅读经典,多亲近书本,直接与文化大师面对面,从中获得健康、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的精神营养。因为少年儿童毕竟是缺乏自制力的群体,他们对“微阅读”的过分迷恋,就如同迷恋动漫和游戏一样,这种负面影响最主要的表现是:不爱书籍的阅读。如在引导无效的情况下,我想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或者说限制性的措施,比如限制上网的时间,限制使用手机的时间等,把孩子们拉到经典图书的阅读上来。

(2)引导孩子多元化智慧型阅读。从教育学角度讲,如果过度沉溺于“微阅读”,其实用性和消遣性会在无形中消解少年儿童阅读时的沉潜心态,从而影响到少年儿童对知识的吸收。因为单纯的信息量累加,并不能产生深度阅读所带来的拓展智识的效果。如何减少“微阅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负面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学校、家庭要在少年儿童中倡导多元化阅读习惯,教会孩子以“深读”和“微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并逐渐引导孩子走向智慧型阅读。而对少年儿童健康、智慧阅读方式的培养,应建立在对少年儿童阅读现状的准确把握上。图书馆要与学校、家长和社会多方面联动,共同关注少年儿童阅读动态。

(3)社会各界联手关注少儿数字阅读。出版界、信息技术界、教育界和图书馆界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关心和关注少年儿童的数字阅读状况,共同参与进来进行示范和引导。尤其是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作为数字阅读服务的主要参与者,应该肩负起少儿数字阅读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的重任,为建立数字阅读社会出谋划策。

(4)各类公共图书馆应肩负少儿数字阅读引导之重任。数字阅读服务是图书馆开展少儿阅读辅导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各级各类图书馆必须在数字阅读中找准位置,积极发挥作用,让少年儿童在数字阅读中学知识、悦身心、修品德、长本领。要积极建立安全、可靠、开放、共享的少儿网络阅读社区;
要通过网络讲座、报告会、展览、竞赛、展演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阅读推广活动,消除少儿数字化阅读障碍,普及正确的数字阅读方法,当好儿童数字阅读的导航员;
要结合少年儿童的阅读特点和差异性,在馆内开展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数字阅读推广活动,组织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和使用各个数据库,对少年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阅读行为习惯,在数字阅读的过程中陶冶性格,从而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数字阅读习惯。

2011年6月1日,在我国图书馆界首次召开的“关于少年儿童新媒体服务”的研讨会上,参会代表一致认为,数字阅读是阅读发展大趋势。我想我们图书馆人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在从事少儿阅读指导工作中给予少年儿童数字阅读以更多的关心和关注,努力普及少儿数字阅读知识,宣传推广少儿数字阅读意识,帮助更多的孩子获得网上数字阅读的文化自觉,让文明、规范、理性的网上阅读助跑青少年的人生起步阶段。

【参考文献】

1.王静,李桂华.我国青少年阅读倾向研究综述及其展望.图书馆,2012(4):52-54

数字阅读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1

数字阅读服务是图书馆适应数字时展的产物,是数字资源与阅读服务的结合。数字资源的发展和数字阅读的兴起不但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改变着图书馆服务方式。

一、数字阅读概念

数字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有两层含义:1.阅读内容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比如电子书、电子地图、数码照片等等;
2.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不再是阅读纸张,电子仪器,比如电脑、手机、阅读器等。[1]和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比较,数字化电子出版物具有检索方便、储存量大、便于保存、成本低廉等优点。数字阅读的内容也从文字与图片扩展到了声音和视频等形式,打破人们过去单纯依靠视觉获取信息的阅读方式。由于阅读载体的便携性,使得人们在任何地点,闲时都可以利用手机等工具进行阅读,因此数字化阅读日益受到当代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二、数字阅读现状

在去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多达361家参展商以“数字化出版”为主题。保守估计,全球电子图书的市场份额2018年将超过传统图书。电子出版业的繁荣发展,说明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数字化阅读的新时代。在日本,“手机小说”成为青少年的阅读新宠。据《朝日新闻》报道,由年轻业余作者通过手机撰写以手机阅读的小说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这种小说的特色是语言风格完全来自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不乏有他们才使用的流行用语。由于手机画面显示的字数有限,这种小说运用的词句也大多言简意赅,符合年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美国,传统的新闻业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也积极向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转型,力求与新的传播式融合。这种转型吸引了很多流失已久的青年读者。据调查,由于接触网络报纸,18到24岁的美国人比10年前阅读报纸的比例有所上升。以《纽约时报》为例,只有2%的年轻人阅读它的纸质报纸。而网上,阅读它的人数却飙升至18%之多。

三、图书馆服务方式变化

根据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 群占85.8%。网络阅读与手机阅读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式,读者已经大大减少对图书馆场地的依赖,这也是近些年图书馆读者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图书馆传统服务在时间与地点上都受到限制,没法满足读者随时随地迅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要求。图书馆需要新的服务模式,不仅在图书馆内为读者供服务,更要在馆外为读者提供数字阅读服务。

四、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措施

(一)数字资源建设

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图书馆应该建设数字资源用以服务读者。但是当前图书馆数字阅读普及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还不够丰富,使读者产生不好的阅读体验。图书馆应该增加数字资源建设经费,以建立丰富的数据库,开展互动阅读、个性化推荐、多媒体阅读等方式,来满足读者阅读新需求。图书馆馆与馆之间也应该加强合作,通过网络实现数字资源共享来丰富数据库,为读者提供更多选择。

(二)在线阅读服务

在线阅读以其阅读方便的优点深受当前读者喜爱,已成为常用阅读方式。图书馆应该顺应趋势,充分利用网络,通过建设图书馆网站,在网站上提供在线阅读服务和数字资源下载,以便读者随时随地都能够方便的读取图书馆资源。还可以通过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推出无线移动阅读服务,针对安卓、苹果等智能手机、平板开发图书馆专用APP,使读者能够通过使用APP在馆外也能方便地使用图书馆资源。

(三)阅读引导

数字阅读在给读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影响了阅读效果。深阅读、精阅读逐渐被浏览式浅阅读和手机碎片化阅读取代,面对海量资源,许多读者不知如何驾驭信息,不知如何搜索有用信息,造成盲目阅读。此时图书馆就要做好阅读引导工作[2],引导读者如何保持阅读心态和掌握阅读技巧,提升读者获取和鉴别信息能力。要做好引导工作,图书馆应该根据读者不同类型和不同需要,给读者书目推荐和帮助读者制定阅读计划。有方向性的整合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结合各自优点,培养读者养成两种阅读方式综合利用的习惯,引导读者回归深阅读和精阅读。图书馆还可以申请自己的微博、微信、易信等公众账号,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在网站里建设论坛,读者可以在论坛里发书评,发阅读感悟,通过彼此交流促进数字阅读发展。

数字阅读范文第3篇

“从北青报到北青Pad”,在建党90周年党报(刊)事业发展成就展的北青集团展台前醒目地标有此广告语。从字面意义已可见传统报业对数字化转型这一蝶变的理解与决心,这也与“报纸消亡论”有些不谋而合。只是需要说明的是,内容不会消亡,消亡或被革命掉的应该是承载内容与产品的形式,即介质。而与此相关,如果媒体内容的载体改变了,那么内容也会与之前发生很多改变与衍生,例如付诸于数字终端之上的媒体内容会逐渐走向更加复杂与多元的市场化,会在销售新闻信息之外产生其他的延伸服务。于是,媒介生态的产业链也会由此而爆发又一次的革命,未来我们获取新闻信息和实现许多其他诉求会融合并轨在一个渠道进行,今后新闻媒体的内涵与外延也将会有全新的定义。

iPad要革传统媒体的命?

20lO年,一场由苹果iPad引领的移动终端革命波及全球,平板电脑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区别于电脑与智能手机,然而又兼具很多特性,并且抢眼的“移动”魅力与随心所欲的应用体验着实吸引并吻合了当下受众的消费需求。同时,iPad也在阅读领域深深地影响并启发了媒体的变革。从2010年至今,国内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加入到iPad化的队伍中,选择将内容在iPad上线或许是顺应时展的必由路径,但如果只是简单盲目地跟从与追随,而没有真正对iPad阅读方式的受众体验做深入探究,没有持续稳健的人力和资金投入,恐怕也只能像是投向茫茫戈壁的一粒沙,会毫无声息地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因为,对传统媒体来说,移动终端在数字化的今天已经严重不同于传统的纸质,它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求内容编排与产品服务与时俱进,这给了媒体更多发挥和想象的空间,是挑战也是机遇。纸质阅读是线性的、连续的,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深入研读、品味细节,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而移动网络阅读侧重于形象思维,满足快餐式、浏览式、碎片式的受众体验。

目前,国内很多传统媒体已选择了在iPad上线,媒体特性与资金实力的不同铸就了各自不同的呈现方式和实际效果与收益。与北青选择自己开发和运营移动终端不同,更多的媒体选择了与苹果合作,借助对方的强势平台展示和销售自己的内容,如人民日报、南方报业、中国新闻周刊等等。《新闻晚报》副总编辑韩自立认为,和iPad合作最大的问题在于双方有没有把结合点看透,在内容的互动、赢利模式、打造结合点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摸索。

据了解,眼下能够在iPad稳居下载排名前列的纸媒往往拥有自身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如果一些媒体只是做“搬运工”,仓促上线后简单地把内容搬到iPad上,再频繁地修订版让读者更新,这无异于是在漠视iPad的媒体特点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数字化让传统媒体更灵动

正如北青Pad制作团队所形容的一样,移动阅读终端是一场媒体的革命,它分别在材质、平台、体验和功能等方面实现了超越。“纯粹阅读的报纸即将成为历史”,移动阅读终端高度注重用户体验与个性化需求,很多时候技术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它们不仅把内容资源的供给成本降低,而且延伸到更有想象力的丰富应用中,为用户提供好玩、便宜、高效、多选择的阅读解决方案。

在移动阅读终端上,读者可以通过连接无线网络阅读到感兴趣的报纸和杂志,最新资讯触手可得。而更为人性的是,媒体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实用价值,通过微博、社区网站等与他人实现互动。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所说,“现在新媒体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点对点,有网状传播,所以它可以聚集、互动、链接。如果iPad要成为主流性的传输,它一定要适应这样的网状传播。”

反观媒体人,由传统媒体转变到新媒体,载体变了,内容变了,方式和渠道也变了。一系列的改变起点于人又回归于人,即有了受众的需求于是产生新的产品与服务,由此投射到内容生产者――记者与编辑,他们会顺应并探索出更为先进的传播方式。北青集团新媒体部负责人王磊说,“数字化时代的记者应该是全媒体型”,即记者要具备新闻采集的多项技能,除传统要求外视频等新技术手段也要掌握,在新闻理念上要有突破,并且在实践中全媒体记者也能更加真实地感知到自己的价值。

在未来,数字化阅读方式势必要求每一个媒体从业者都思考内容与服务的开发和应用,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关注用户的个性需求和独特体验,这是媒体人的角色定位。北青Pad的研发和问世,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本土传媒力量在数字化终端平台的尝试与开拓。据北青新媒体部负责人介绍,北青Pad不仅仅是服务于北青集团自身旗下的传统媒体,而是采用了开源特性,投入市场后会欢迎同行传统媒体的加盟与合作,吸纳更多的国内传统媒体共同打造这一更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的数字终端,为纸媒的转型和发展寻路。

形式真的大于内容么?

数字化时代,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有了革命性突破,这也给作为内容生产商的媒体提出巨大的挑战,要如何顺应时代?要如何挽回流失的受众和读者?要怎样和终端生产商谋得利益实现双赢?对比新媒体,过去的传统媒体生产流程和盈利模式更倾向于单一,如今的媒体要做转型就一定要转变观念,媒体概念要由从前的狭义转变为广义。

数字阅读范文第4篇

产业主体,各自为战

数字出版从格局上说是内容提供、平台运营和终端渠道的三足鼎立,内容提供商最为薄弱,运营商和终端企业主导着数字阅读。由于传统出版社还没有掌握数字出版的主动权,在利益分配上处于被动地位,同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结果其态度要么是急功近利,要么是漠不关心。同时大部分的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产业中的定位不够清晰,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怎么做。从国外数字出版产业的主体构成来看,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原有的传统出版强社,它们充分发挥了其内容优势,并有效地与技术结合,成功实现转型。因此,我们寄希望于传统出版单位将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主体。因为传统出版单位肩负着内容的采集、编辑和传播,这一核心地位是无法取代的。总之,对内容提供商而言当务之急是应积极参与争取把握数字出版的著作权,赢得行业的话语权,产业链才能竞争合作、健康和谐、绿色低碳。

笔者认为,对于独立的中小规模出版企业,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巩固和利用好内容提供商的角色。而对于有资本运作优势的出版集团,则应该充当产业整合的角色,从内容提供到设备开发均应有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内容同质化,缺乏优质内容

目前,数字出版内容良莠不齐,并且严重缺乏优质内容。首先,传统出版的参与力度不够,大量内容没有及时被推送到数字出版平台上来,最后的结果是,内容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以手机报为例,无论在内容、编辑、发行以及传播方式上,都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这使得手机报缺少特色、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除了少数全国性大报和各地主流都市报外,大多数同质化的手机报由于缺乏竞争优势而难以吸引足够多的用户订阅。无法令受众满意的手机报就难以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盈利模式

从目前来看,只有学术期刊数据库和部分专业小众数字出版物,实现了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其他的商业模式,无论如何热闹,都逃不出沉没成本过大的尴尬甚至是赔本赚吆喝。

尽管我国创造出了付费网络小说的阅读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并不是一个商业创新,它的成功是基于国内文学出版领域没有形成国外成熟的作家推广机制和读者服务体系,比如说,读者俱乐部,等等。另外,网络付费小说,在审批尺度等方面拥有特殊的优势,这些是这一模式在中国取得成功、却很难移植到国外的根本原因。

全世界最成功的数字电子书是亚马逊的Kindle,但是Kindle模式是建立在内容的低价和硬件的盈利的基础上的,而且受益于亚马逊广大的读者资源,也不具有可复制性。

另外一方面,数字出版虽然看上去是一种廉价低成本的出版方式,其实不然。就单个品种的内容复制和传播而言,的确,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使其成本接近于零。但是,平台的搭建与维护,数字内容的制作或者传统内容的数字化,品种规模的建立,数字版权的购买等,这些成本其实比较传统出版要高很多。而目前的数字出版模式,难以形成持久而大规模的利润形成机制,对多数出版商而言,盈利难以弥补高昂的技术投入。所以,总体而言,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依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版权问题

3G时代的版权保护面临极大挑战,首先是因为部分网民缺乏尊重权利人劳动成果、自觉抵制盗版的意识。其次版权权利人也缺乏应有的自我维权意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网络侵权案件面临取证难、认定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权利人往往对侵权行为采取放任或无可奈何的态度。部分权利人甚至默许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网站盗版使用自己的作品,以此提高自身知名度,助长了网络侵权行为。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亟需出台周密的版权保护法律法规,藉此保证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培养遵法守法的法制市场环境。

数字阅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阅读 图书阅读 农村书业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social economy,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develops very rapidly in rural areas, so the rural publishing industry will also step across the traditional book-reading times and has a previously unimagined digital reading revolution.

key wordsdigital reading book-readingrural publishing indutry

一、三大因素决定农村即将结束图书阅读时代

当前,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出版事业的逐渐市场化,即在确保政府有效监管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出版产业由政府调控转向由市场调节。而这种市场调节行为所遵行的根本规律依然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主导下,利润和使用价值无疑是出版商和读者之间各自利益最大的攸关点。一方面,作为图书消费的主体,读者普遍看重的是物美价廉的图书,而对于农民读者而言,受阅读兴趣和文化消费能力影响,他们对图书的“物美价廉”的追求更显实际,期望更高,需求也更强烈。另一方面,作为图书出版和经营的主体,出版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利润的驱使下,他们将想尽办法出版低成本、高经济效益的涉农图书。表面上看,供需双方的愿景趋同,似乎农村书业理应焕发青春。但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涉农图书出版商与农民读者之间的供需矛盾不可逾越。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农民的阅读需求越来越高,出版商现有的出版模式根本无法满足消费端的阅读需要。从消费群体来看,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整体素质迅速提升,他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急剧膨胀,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媒体等信息传播途径的快速普及,使农民对知识和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挑剔。从消费个体来看,农民的图书阅读呈现“三分”特点:一是分散的阅读兴趣;
二是分层的阅读水平;
三是分群的阅读习惯。而现有的涉农出版物大多都是“城市人在写农村事”,或者“坐在咖啡厅里写田园生活”。这种文学创作式的编撰模式,使很多涉农出版物注定了一出版就会成为库存品。因此,表面上看农民的阅读群体基数庞大,消费需求旺盛,但实际上农民的阅读需求非常分散,大众化的涉农读物很满足农民的阅读需求。

2.农村图书发行的高额成本和精品书籍高昂的编纂成本,决定了“物美”的涉农图书不可能“价廉”。纵观制约我国农村书业发展的诸种因素不难发现,农村图书发行问题始终是中国农村书业发展挥之不去的阴霾。受发行体制、交通、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图书发行不仅成本高昂、周期性长,而且发行渠道极不畅通,发行状况极不稳定。在此背景下,出版商的发行成本必然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受农业书籍的专业性和精确性的制约,精品的涉农图书无论是稿费支出、营销宣传,还是编辑和装帧设计成本,都要高于其他大众读物。这就决定了涉农图书质优则不可能价廉。

3.地方政府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对市场调节下的农村图书业的发展不可能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政府重视农村文化事业不等于扶植农村文化产业。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的要求。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 ②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在巩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的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建设流动服务网络。……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市场运作发展”的要求,支持农民群众开办“农家书屋”。③这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出台,彰显了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表面上看,似乎为农村书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的方向主要是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和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并不太多涉及农村的文化市场;
而且从政府的调控手段来看,主要是采取行政手段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并未形成具体的市场调节和引导机制。因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农村书业发展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相反“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尤其是电视进村、电话进村、网络进村、通讯信号覆盖进村,使农民的知识接触途径更加多元,对图书阅读的依赖进一步削弱。因此,从长远来看,地方政府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对市场调节下的农村图书业的发展不可能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的原因,笔者以为图书阅读时代的中国农村书业“变”与“不变”都没有出路。

不变,农民必将放弃纸质图书阅读。因为,随着农村图书需求与图书供给矛盾的不断加剧,农民真实的阅读渴望长期得不到真正满足,必将严重挫伤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农民阅读兴趣减弱。其结果是必将导致农民主动放弃纸质图书阅读,进而转变信息获取渠道,而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体信息传播优势在农村淋漓尽致的发挥,也对农民信息获取途径的转变推波助澜,极大地挤兑了农民对图书阅读的吸引力。所有这一切必将导致农村图书市场的进一步萎缩。

求变,出版商必将放弃农村图书市场。农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决定了农村书业发展必须从分众出版、多样化出版、精品化出版中求得生存,受农村图书发行困境以及农村图书的季节性、周期性等因素影响,分众化、多样化、精品化出版的成本必将剧增,从而导致农村图书经营必将进入微利时代,市场调节下的图书经营者必然放弃无利可图的农村书业。

二、数字阅读:农村书业的变革与新生

面对变与不变都将进退两难的境地,无论是涉农图书的出版者还是经营者,必将另觅它途,探寻农村阅读市场新的富矿领地,而惟一能触动出版商趋利神经的将是数字出版——一种饱含无限商机的“文化矿产资源”。如此论断,原因有三:

1.中国农村进入数字阅读时代已是大势所趋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组织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读书率为58.8%,平均每人每年读6.4本书;
农村居民的读书率为43.0%,平均每人每年读3.3本书。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④2006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则显示,全体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8.8%,继1999年以来首次提高,而数字化阅读持续升温,互联网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提高了17.1%。⑤而cnnic公布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我国农村网民数量为5262万人,年增长率达到了127.7%,远高于城镇网民38.2%的增长率。2007年新增网民7300万,其中有4成(2917万)都来自农村。⑥

一系列数据表明,原本不高的农村图书阅读正在快速下降,而原本奢侈的数字阅读正在快速普及。这种截然相反的阅读趋势,反映了农村读者顺应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改善、教育事业发展、知识结构提升、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的客观现实,它表明农村读者知识更新途径和信息获取方式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也昭示着中国农村传统图书阅读时代的终结与数字阅读时代的中兴。

未来的世界,有人的地方必将有网络,有网络的地方必定有网民,任何网民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字阅读。

2.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正在为中国农村步入数字阅读时代平整道路

尽管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体制转型、版权保护、盈利模式、技术开发等诸多难题,但人类网络化生存的总体趋势决定了数字阅读终将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21世纪的中国也已经为农村步入数字阅读时代铺平了道路。

(1)数字出版的技术准备

从技术层面来看,随着现代it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出版已经不存在太多的技术难题。从国内技术提供商来看,无论是方正的数字出版解决方案,还是青岛华光的ebook整体解决方案,都能够为数字内容经营商和数字图书读者提供较理想的技术支持。而国外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如adobe、elsevier等等都能够提供强大的数字出版技术支持。而网上最大的多媒体digibook的不断发展壮大,数字出版物呈现平台及其相关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数字出版进村入户准备了技术条件。

(2)数字接入的渠道准备

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已经步入了快车道。从中西部地区“乡乡有网站”工程的全面实施,到东南沿海地区“网络村村通”项目的积极推进,网络进村已经不再是奢望,许多城市的近郊乡村已经全部实现了网络接入。随着国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网络村村通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现实,这将为农村数字阅读的网络接入扫清障碍,为农村读者的数字阅读疏通渠道。

(3)数字阅读的教育准备

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强制实施,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急剧提升,而高校扩招战略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农民的受教育层次,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这不仅因农民具备阅读能力而为农村阅读市场准备了读者群体,也因新型农民更高层次的阅读需求而为出版商提供了广阔的阅读市场。

(4)付费阅读的消费准备

数字阅读时代,付费阅读成为出版商追逐的现实目标,优质信息资源的享用成为读者的终极追求。21世纪初网络产业的诸侯争霸,主观上成就了一批it新秀,客观上却造就了无数甘心情愿为网络生活埋单的付费网民,这种消费观念的悄然培育,不仅使网络积淀的财富越来越不可估量,也为数字出版雪藏了无限商机。

从图书经营现状来看,2005年底ebook的销售额占到出版行业的6% ~10%,到2020年将达到50%,预计到2030年,90%的图书都将是ebook版本。另据微软公司预测,到2020年,90%的图书品种将同时采用电子和纸张的方式发行。数字出版潜力巨大已是共识 ,国内的超星、书生 、方正等公司的迅速崛起也印证了这一点。⑦

毋庸置疑,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成为电子图书的巨大市场。有资料显示,早在2005年4月,中国电子书出版总量就已经增至 14.8万种 ,成为全球第一。

目前全国约有 300余家出版社同步出版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用户也超过了1000家。⑧

这些数据表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图书经营中最具前景、最具活力的要素。而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生活程度的加深,他们使用网络的频率急剧提高,也逐渐接受了付费消费的网络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极大的改变了返回农村后的农民读者的网络阅读习惯。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他们也逐渐成为付费阅读的现代网民。而农民读者群体中的这种“付费阅读乐意”为农村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打开了心灵之门。

(5)公共服务的政策准备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公共服务这一至关重要的产业环境要素。农村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近几年来,政府积极推行的出版体制改革不仅为传统出版产业松绑助推,而且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扶持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政府把数字出版产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产业业态来大力扶持,在政策倾向上积极鼓励,在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极大的推动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了网络进村入户,为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了强大支持。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农村传统出版产业正面临着阅读兴趣、图书质量、图书发行、经营价值等问题的严峻考验,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原因在于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传统图书阅读最为理想的替代品,而数字出版产业的经营价值也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的经营价值。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中国已经从技术、渠道、读者素质、消费观念、公共服务等各方面为数字出版产业在农村的飞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基于此,笔者认为,农村书业将跨越传统图书阅读时代,迎来一场盛况空前的数字阅读革命。

注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