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德育功能【五篇】

时间:2023-06-12 19:4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德育功能范文第1篇艺术教育本身具有德育功能。艺术是人的一种情感表达,是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诞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从它的产生开始就和德育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艺术可以让人感受美,也就蕴含着德育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德育功能【五篇】,供大家参考。

德育功能【五篇】

德育功能范文第1篇

艺术教育本身具有德育功能。艺术是人的一种情感表达,是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诞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从它的产生开始就和德育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艺术可以让人感受美,也就蕴含着德育的属性;
德育最终也要回归到情感层面,这与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艺术教育通过生动的视觉、听觉感受,向受教育者传达艺术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受教育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所以,在育人方面,艺术教育有着一般的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在抗战时期,《松花江上》等歌曲激发了人们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行的愤慨和高涨的抗日热情;
《义勇军进行曲》吹响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号角,成为鼓舞全国人民一致抗战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典。这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是一种感性层面上的精神鼓舞。艺术教育本身需要道德的导向和支持。长期以来,很多人看待艺术教育总是片面关注它的外在表达形式,无论专业还是公共艺术教育,只注重理论、技能教学,而忽视其本身的辅德价值。

其实,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德育特征,能够给予艺术教育深层次的内涵提升。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道德的力量,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艺术教育本身也需要道德的导向和支持,如曾经的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又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化的德育。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民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通过艺术表现正确的思想内容,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是相当有效的。如革命战争年代,战地文工团在硝烟弥漫的前线进行文艺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这就是说,在主观上艺术家表演的主要目的就为了激发战士们的革命激情,在客观上观众也并不是单纯地在进行艺术欣赏,这样的教育显然更多的是借助艺术形式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启示我们,在注重“晓之以理”的德育的同时,还应采用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感性形式来“动之以情”。这样,才能获得最佳德育效果。

二、有效发挥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途径

利用高校校园情境,把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有效发挥艺术教育的辅德功能,是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的重要手段。脱离艺术形式的德育往往流于简单的说教,而任何背离德育目标的艺术作品也必然给大学生带来各种负面的影响,最终成为传递各种“非正能量”的工具。因此,通过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是当前高校育人的一大突破口。

1.充分利用艺术赏析教学“主阵地”,实践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一个艺术作品,如果不追究其历史,不剖析其内在意蕴,对其的观感必然会是苍白空洞的。实践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要充分利用艺术赏析教学。教师在讲解艺术作品时,要注重结合作品特点,追溯其思想根源,向学生展现作品诞生的背景,让他们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表达目的,从而由对艺术的初次感性认识升华到深层次的理性感悟。同样也可以在思政课堂上,用艺术形式去开展思想教育。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可以通过爱国主义作品播放分析,让学生透过音乐或画面去感受所受教育内容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2.积极打造艺术教育形式多样的“立体攻势”,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正能量的传递。要形成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立体攻势”,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育。首先,可以利用校园内的许多宣传设施,如画廊、活动室、舞台、黑板报、学校电视台,宣传健康向上的思想与内容。利用各种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和作品展示,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其次,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天分。一方面定期举办校园音乐节、合唱节、舞蹈节等艺术活动,为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搭建良好的平台;
另一方面可经常性地开展综合性或单项艺术欣赏活动,如声乐专场演出、舞蹈比赛、书画展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美化他们的心灵。同时,可以通过社团等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相互间的协同配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他们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

3.抢占时代艺术主流与非主流的“新阵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教育。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手机平台等新媒介可以让人们广泛了解世界及艺术的各种发展态势,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辨别是非能力和审美水平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必须积极抢占这一块发展十分迅猛的“新阵地”,在新媒介中争取话语权。如教师如果能够及时跟进学生关注和喜欢的社会热点,把这些案例带进课堂中进行深入解读辨析,将更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远程教学副主任认为,开办各种艺术活动并倡导大家一起参与艺术课程的实践,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在我们的大学生生活实践中,主流艺术结合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发挥德育作用的例子不胜枚举。

德育功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法律课程;
德育;
教育功能

德育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那么简单,他应该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不可互相代替,法律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学习法律基础的课程还是一门德育课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

1. 政治教育功能 政治教育涉及的是与国家政权相关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知识、政治心理、政治价值等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责任感。而法律和政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法制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政治价值,内在地决定着法制教育具有政治教育的功效。法律课程作为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揭示法律和政治的关系,是学生从法律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政治,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国家的价值观念。

第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宪法、民法、经济法等法律的学习,对国家的政体、体制、和基本国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给予深入剖析,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二,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权与法的关系,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波动较大,遇事易冲动,法制观念较为淡薄,通过学习和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明白遇到问题和麻烦该如何解决,并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哪些,学法最重要的是会用法,通过学法增强责任感。

2. 思想教育功能 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观念的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等的教育。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思想观的启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权利义务观,而法律课程在这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发挥法律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可以从一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法律说白了就是有权利和义务组成的,只有让学生把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因此讲述法律知识,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也可从思想深处激发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第二,在法律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法律是每个公民都应尊重的,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学生更应该尊重,但是现在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无论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意识还是道德义务意识都很淡薄,有些学生常常以个人情感和个人利益的得失来决定权利、义务的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涉及权利和义务的教学内容时,既要强调公民权利、义务和民事权利的意义,也要强调从道德层面认识权利与义务,使学生牢固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法律观念。

3. 道德教育功能 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包括培养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日趋完善,由于法律与道德具有内在的联系,知法守法与加强个人道德具有一致性,因而,学校法律课程应该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发挥法律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思想的提出,深刻说明了道德与法在理念上和目标上的一致性。法律课程中道德教育有别与其他课程中道德教育,其针对性很强,实际意义很大。在课程中融入道德教育将得到更好地效果。讲道德教育的内容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增强法律意识的同时,也得到道德水平的提升。

第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自律的精神。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精神。要是学生明白:虽说法是法律有国家强制力量为保障,但我们不能否认道德相对于法律也有它的独特优势。法律是尺度,是标准,一旦越过则是犯法,而道德自律则可以从根本上预防越轨的和犯罪的行为。

4. 法纪教育功能 法纪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法纪观念,形成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
懂的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发挥学校法律课程的法纪教育功能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一个文明的国家,必定是法纪严明的国家;
一个文明的青年,必定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法了都要受到追究。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更应该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第二,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要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养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好习惯,逐步形成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法纪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走向社会后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5. 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法律课程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功能。发挥法律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在教学中要善于分析当前学生的法制心理状态,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功能范文第3篇

一、强化德育意识

(1)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德育在现实中被削弱的危险性,从而把升学教育转移到公民素质上来,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束缚.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结束“口头上重视,思想上轻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

(2)要正确地认识传授知识与德育辩证统一的关系。传授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德育的基础,而德育则是传授基础知识的目的和归宿。如若离开知识教育的传授去讲德育,或若离开德育进行知识教育,都只能把政治课引向歧途。

(3)应充分认识到政治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西方敌对势力竭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妄图实现其“不战而胜”的图谋,攻心为上,潜移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同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激烈的。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紧迫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进行。

二、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从自己的教育对象出发,努力做到从备课、讲课、作业和考核等各环节都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避免无的放矢。.

(1)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必须了然在胸,讲起来才有针对性。

(2)讲课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现状。这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提高其思想觉悟的中心环节,是真理与谬论直接交锋的战场。教师应在讲清概念、原理的同时;fx,-i学生的模糊认识,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

(3)作业和考试要结合学生思想。思想政治课的作业不能停留在填概念、背原理的水平,而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考试要进行改革,使其发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教学作用,逐步实现从知识、能力、觉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发展,深化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三、要增强教学信度

教学实践表明:教育者所施加的一切影响,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思考认可,方能付诸行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做到入耳人心,而信度的增强,也就成为强化德育功能的关键了。如何增强信度呢?

(1)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增强信度的前提。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坚持疏导原则,这是增强信度的有效途径。疏导就是如同大禹治水采用疏通河道一样,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坚持疏导:一要摆事实,即要善于公开地肯定那些现有的事实,而不是肯定那些感觉到的似是而非的“事实”。二是要抓住“热点”,引入教学,这是增强时效性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做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有心人,以有效的途径去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问题。

四、要变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促使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实现和强化德育功能的主要手段。

(1)讲究“灌输艺术”唤起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入口处”。这就要求教师熔现实生活、教材内容、学生思想状况于一炉,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生动活泼地教学。

(2)实现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确立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于教材,要把教学与沸腾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上,可力求把课外阅读、影视广播、社会实践、撰写小论文、时政讲座、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实际。同时,要使德育寓于所有学科之中形成合力,协同作战,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德育功能范文第4篇

一、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体验。音乐以美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美的形象,所以能振奋人的精神,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它发之于心,因此也能动之于心。“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乐本篇(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音乐正是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鸣、净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它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其感染力是巨大的。

音乐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何时起,许多的学者、作曲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规范、理想的道德行为编成了童谣、谱成了歌曲让孩子和学生传唱,使他们在娱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健康的音乐使人低沉消极,黄色歌曲、低级下流的音乐使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那些充满浓郁时代气息的优秀音乐作品,则给人以振奋、鼓舞和鞭策。

二、音乐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健康的道德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的身心由人的生命有机体和情绪、个性、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即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那么什么是人的健康的道德行为呢?我认为,除了智力正常、意志坚强、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以外,最普遍、最鲜明的标志是人的情绪稳定和有愉快的心境,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思想、意图是符合社会道德、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是健康的道德行为。

音乐作为强调情感性的艺术,它感动的是人的心灵,这种感动是能够与人分享的,可以消除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隔阂,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托尔斯泰认为:“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可以说,一定的艺术形象就是某种特定情感的化身,它点燃人们内心情感的火种,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不仅对自身,而且对他人开始理解和关注,为他人的幸福而欢欣鼓舞,为他人的灾难痛苦扼腕叹息。当学生醉心于古代或他国的音乐文化中时,就会与之产生跨时空的精神共鸣,发现人类更多的共同话题;
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音乐表演特别是集体表演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克制自己的表演欲望而服从集体的必要性。在多声部音乐表演中,学生担任的声部在织体中所处的地位在不断变化,一会儿是主旋律,一会儿是低音声部,恰似人的社会角色频繁转换,一会儿是主角,一会儿是配角,可以帮助学生洞察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对自己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避免好高骛远和自卑、从而较准确地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定位,正确面对人生的荣辱成败。

三、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形成理想人格。

音乐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打动人心,一切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独白、真情的涌现,它对心灵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一切美丽激昂的语言。古希腊人把音乐称为“灵魂的体操”,强调理想人格的形成有赖于音乐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格的形成与精神的升华是分不开的。

艺术作品具有提升人格的特殊力量,音乐尤其如此。一方面,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理投射的过程,这种心理投射比其他艺术更为集中。另一方面,音乐活动的本质是对音乐艺术“美”的欣赏与追求,这种艺术“美”就是特意创造出来的一种使生命得以升华的境界。音乐是最典型的表现艺术,是主情的艺术,一部音乐作品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情世界。黑格尔说:“音乐是透过人心灵与主体合而为一最情感的艺术。”“音乐的基本任务在于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

四、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道德理想,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和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音乐教育在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实现创新价值等方面独具魅力。一是从歌曲的创作来看,本身就是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新过程;
二是从作品的表现方式来看,无论是创作手法的创新、体裁的创新还是演绎方式的创新(包括老歌新唱、老曲新词)都体现了二度创作的创新过程;
三是从以情启智方面来看,音乐审美活动不仅能增强人探索真理的热情,激发创造性思维,而且能启迪人的智慧,拓展人的思想空间,指导人们对科学规律的探索。

五、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和谐的人”。

教育是培育人的工作,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音乐教育对促进人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积极作用,是培养“和谐的人”的有力手段。培养“和谐的人”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真和善的”。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

德育功能范文第5篇

    21世纪我们面临的诸多挑战,归根结底是对国民素质的挑战,对教育的挑战。无休止应付考试的办法,是 不能提高国民素质的。用这种办法可博得某些家长的赞誉和某些领导人的首肯于一时,却可能在迎接挑战时要 打败仗。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众所周知,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是:
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 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②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 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近几年来,地理教学在大家知道的种种原因误导下,往往产生重前轻后或只前无后的教学。对跨世纪人才 的培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到了必须重视的时候了!

    课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缩影。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实施 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和优良的心理 品质的需要。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已引 起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课堂教学整体生命的一部分,与智育、 体育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

    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和最活跃的一种形式。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 育对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 、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 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过对行政区划和香港、澳门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 育和邓小平开创的“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48年来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改革开放、人民 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讲解分析,来颂扬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 而激励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指引全国 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坚强信念和建设四化的信心和决心。

    4.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我国国情,如国土辽阔,资源齐全丰富;
但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人均资源的 占有量较少;
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资源被破坏严重等等。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 懂得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5.通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常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仍还有较大差距。新中国成立 48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得到很大发展,布局逐步趋向合理,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沿海和内地、平原和山区的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 题,需要做大量的趋利避害工作。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重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艰苦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生立志建设好祖国的强烈责任 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使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行动创造条件。

    6.通过对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国情 是制定国策的依据,确信国策、法规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 觉性。激励学生为创建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7.通过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访问,使学生 了解家乡,从而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感情,培养他们立志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崇高思想。

    教育原则

    1.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之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认识国 情就要认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就要了解地理环境既有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 需的场所和物质来源的作用,又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有保护利用也有 破坏污染作用的辩证关系;
就要明确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要人类能正确认 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 些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中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德育因素,就构成了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与德育情操的培养 过程的一致。只要教育者在品格方面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和感化学生 ,做到有机渗透、有意渗透、有情渗透,便能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 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决不能脱离教材 ,补充与教材无关的内容,勉强说教,把地理课变成政治课、历史课或其他课。

    2.实事求是,正确导向。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证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条件的优 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新旧社会对比和中外对比中,充分发掘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 自信心。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那种一切不如外国好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思想。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失误,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相反,应把困难讲清,问题说明 ,以激发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医治祖国 大地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使学生产生忧国、富国、强国的崇高情感和树立报效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 想和抱负。

    3.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动形象教育。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 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讲究 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国情教育。除了运用幻灯片、图片、电影、录像等教学工具外, 根据需要还可以采用算账法进行教育。如讲我国人口问题时,单讲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着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如采用算账法,效果会好得多。国家计生委主任彭pè i@②云1991年4月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年间,全国少生了约 2.4亿人口。”若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推算(抚养一个儿童到16岁,所需抚养费,农村为6600元,城市为18740 元),少生2亿多人口,最少也要节约8500亿元,比1986年国民收入(7790亿元)还多710亿元。拿这些钱用于 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职工的住宅条件,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扩大企业的再生产等方面,其发挥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任何一个生产部门所无法比拟的。向学生介绍这段讲话之后,这时,再问对人口问题该怎么 办?学生自己也能正确得出结论: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有时,可运用数据、图表等手段,进行 定量分析,进行各国同类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国情小 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还可以把优秀小论文送电台或广播 站、报社,向群众进行国情宣传。有些活动也可以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联合进行,以求综合效益。

    4.理论联系实际。把国情教育与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 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 。”家乡是人生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在家乡这块沃土上,母亲的乳汁,家乡的清泉,乳水交融,哺育 着人们的成长,家乡的山水草木最能唤起爱乡之情。学生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 家庭调查、参观访问,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家乡壮丽的河山、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蓬勃发展的经济等 素材。使学生触景生情,爱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乡土教学,直接与学生周围的生活、生产结合,由点 到面、由近及远,从亲身感知体验到的乡情去联想国情,达到以知国到爱国最后报国的情感升华。在教育力度 上,构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