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应用管理【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12 19:4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应用管理范文第1篇「关键词管理会计;应用问题;对策研究管理会计是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国外的企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和发展。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应用管理【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应用管理【五篇】

应用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应用问题;
对策研究

管理会计是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国外的企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和发展。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各种内部控制制度提供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尤其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用的方案和资料。它的方法和手段根据不同的需要而设计,其模式根据不同的经济组织性质、规模大小、经营管理方式而有所差异。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和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开始的,经过多年实践和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日益重要,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规范以对外报告为主的财务会计,但资本市场的繁荣更需要先进的以对内管理为主的管理会计。国企改革的艰难和前景从一个侧面昭示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巨大空间。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管理会计只是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零星分散应用,未形成一整套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从应用效果而言,并没有真正达到改善企业管理的目的。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中还存在相当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是与一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相关联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相应地发生变化。而对于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的研究而言,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上,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是有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的,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在自身的经济、社会环境基础之上。

此外管理会计的某些方法缺乏实际运用价值。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是从时间中得来的,是经验的总结,而有的方法、概念和模式是借鉴经济学和统计学而得来的,如回归分析、边际成本、经济批量、机会成本等。引入这些方法是管理会计的进步,但实际运用这些方法存在一定难度。因为:其一,这些模式的要求与现实情况不符。如使用简单回归方法分离间接费用中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它的要求是企业产品的品种要保持不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用这种方法分离成本。并且这种不变要保持10年、20年甚至更长,因为回归分析要几十个数据才有足够的显著性,才能符合统计学的要求。这些要求,在企业经营中是不可能的。其二,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成立。如“保本分析”,它主要是以“单一产品”为前提,在经济学上,作为理论分析应用的概念,是可行的,但实际中,几乎没有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单一的,引入线性规划方法,两种产品的情况下也能作保本分析,而实际上,多种产品的现象是普遍的。其三,有些技术和方法仅属于纯理论的探讨。如数学分析模型、数学规划模型、矩阵代数模型,由于获得数学模型所需的数据资料成本太高或者数学模型难以理解,因而缺乏实际的运用价值。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不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物质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由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转向信息活动,产品也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信息技术密集型演化;
企业管理对象由对实物资产的管理转向对信息技术资产和信息技术活动的管理;
企业组织结构有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转向系统网络管理结构;
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大为提升。行业类型的多样、企业形式的演变、经营状况的不定要求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及时,但是,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当中,大都是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讲解的,研究领域比较狭隘,理论创新没有跟上经济环境的这种变化。

三、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要求有一定差距

管理会计的运用最终要通过会计人员加以实施,具体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去,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在专业教育方面层次低。全国1200万会计人员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到10%,在素质相对高一些的国有企业及县以上集体企业600多万会计人员中,有会计师职格的仅占145%.由于会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就使他们没有精力去实践管理会计。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学习过一些管理会计知识,但大多数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同时,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不是很高,在会计披露上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我国会计学界关注的极大焦点。这些因素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四、管理意识尚待增强

管理会计行为是对企业的管理行为,而不是对企业的核算行为,既是对管理者价值观的一种挑战,也是对管理者管理意识的检测。目前由于受到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其一,管理会计工作地位低下。一些会计人员和经营决策者认为,会计就是算帐、报帐,至于管理、经营决策是企业领导的事情。财务会计一直是会计人员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管理会计属于副业,有精力和条件的零星分散的搞一些,否则干脆弃置不管。其二,企业经营决策者管理意识不高。企业经营决策当局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更要懂管理,其中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而目前,多数企业经营者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并且有些经营者受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长官意志”较重,使得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案、资料无法发挥实际效力,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五、管理会计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应用需要强化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程度不高,利用率也比较低,削弱了管理会计的作用。在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问题,其应用仅仅停留在事后算帐的水平上,不具备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的能力。同时,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软件开发严重滞后,使得管理会计一些复杂的公式和模型无法运用,如线性规划、非线性回归、投入产出模型等,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手工计算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计算机可以快速正确地处理大量数据,因而会计电算化是必然趋势。以上问题使得管理会计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造成管理会计在目前企业中应用缓慢。那么,如何才能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呢?

一、加强管理会计系统研究目前中国式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很薄弱,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仍局限于国外情况的翻译介绍。

而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中国企业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首先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不要仅仅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字模型,不要生搬硬套那些众多的无法操作的名词、概念与方法,而要强调行为的研究与应用,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应该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展开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
创办专门的管理会计刊物,促进各种学术或职业组织将管理会计列为其重要的研究课题;
拓展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兼顾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和企业外部市场信息,加强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二、管理会计要加强典型案例研究,走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之路

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得到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比如邯钢的“成本否决法”,从管理会计理论角度来看没有太多新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大成功。其他还有一些由于较好运用了管理会计而大有成效的典型案例,所以需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三、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虽然二十多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要真正使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造就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的组成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大大扩展,要求管理会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高等学校教育中,要重视管理会计学科的教育,在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中均设置管理会计学科,

改革现有的管理会计教材,解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重复的问题,引进案例教学方法,增强所学模型的实用性。同时,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我国现有会计人员很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会计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学的管理会计内容比较简单,因此,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一条途径。此外,应早日建立管理会计师职格考试制度,促进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育、职格认证和选拔。

四、改变传统观念,培养企业领导人管理会计意识

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领导已经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企业领导没有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他们将不会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可能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必须增强企业领导人尤其是重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应该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促使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在组织企业领导人培训时应适当添加管理会计的内容;
经济师等职称考试中适当增加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
企业领导人自身也应不断完善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

五、成立中国管理会计师组织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均设有管理会计师协会,作为管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这些专业组织的成立不仅可以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发展,而且能加强管理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持有管理会计师证书的人员一般都具有广泛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英、美等国家,取得特许管理会计师或管理会计师职格,就意味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具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企业高层管理职位。通过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会计师专业组织的作用和运行结果来看,我国也有必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来组建我国自己的管理会计师协会,推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规范和提高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约束管理会计师的行为,增强管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推动管理会计的运用和发展。

六、大力发展战略管理会计

应用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5S管理;护理管理;应用;效应

【中图分类号】R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13-02

5S管理起源于日本,指的是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是日式企业独特的一种管理方法。5s指的是日文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TSU(清洁)、SHITSUKE(素养)这五个单词。因五个单词前面发音都是“S”,故统称为“5S”[1]。目前的医院都存在着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的问题,护理管理上就出现了物品杂多、摆放混乱、不便拿取的现象,这样有时为了找某个物品就会出现浪费时间,甚至会引发一些矛盾纠纷。保证安全取决于工作场所内的常组织和常整顿,“五常法”注重了工作中的细节部分。

1 组织计划

1.1 组织阶段: ①成立“5S活动”小组,全体护士参加。②制定开展“5S活动”的目标,改善工作环境,提升护理人员的修养,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完善护理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③开展5S培训,利用业余时间集中学习5S的内容、开展方法、作用和意义等,晨间提问5S的相关内容,人人参与学习,做到人人知晓。

1.2 计划阶段:制定“5S活动”实施的工作计划,每个护理人员根据科室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制定详细的“5S活动”推行计划,推行范围包括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病房、治疗室、换药室、处置间、库房、值班室。

2 实施阶段

2.1 常组织:①组织业务学习: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常组织基础护理知识和专科知识的学习,利用晨会十几分钟的时间学习讨论,坚持如一,通过知识积累丰富护理人员的护理经验,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组织操作培训:每月培训考核护理技术操作,强化护士技术水平,训练有素,熟练掌握各种穿刺技术及抢救技术,并将成绩记录到护士考核表上,以备年终考核时作为依据使用。③组织检查督导:针对科室病种及病情复杂情况,病区内所有药物按病种的使用频率分区分类摆放,设立标签,标示明确,减少寻找物品时间;
必需药物保证基数,做到护士班班清点,护士长每周检查,保证需求。对有使用期限的物品,按日期先后顺序排列,杜绝物品过期,减少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2.2 常整顿:①整顿人员:加强对护士的服务态度,文明用语、职业礼仪、沟通技巧、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发现工作中护理问题及时纠正,经常采用自评或互评的方法评价,广泛征求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对于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改进措施。

②整顿工作:护士长每天晨晚交接班时带领护士巡视病房、床头交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发挥质控小组的作用,每周检查护理工作;
每月召开护患沟通座谈会,听取病人及家属的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2.3 常清洁:①清洁仪器设备:护理人员各负其责,对自己所负责的仪器、设备,班班进行清洁,终末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并能保证各种抢救器械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②清洁环境:保持病区环境清洁,并能全员维护,持之以恒,给病人创造一个清洁温馨就医环境。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设置,按时清理、销毁。

③清洁自身:护理人员自身的仪表、衣着要保持清洁、整齐,按要求配戴胸牌、头花,言行举止端庄大方,给人以高雅清爽的感觉。

2.4 常规范:①规范行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是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每月对护士进行技能操作以及沟通语言行为培训,对于发现的问题按标准随时进行整改,使大家的行为更标准化、程序化,做任何工作都有章可循。②规范护理纪录:履行告知义务,护理记录必须遵循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规范书写,并与医疗文书同步的原则。各种记录当班完成,按分级护理巡视病房,及时、准确记录,护士长对于危重病人的各种记录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③规范物品的管理与交接班:对于抢救药品、器械班班交接检查,使抢救用品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标示清楚,定数量品种,卡物相符,可以提高工作人员注意力,避免因个人主观因素所造成的错误事件发生。

2.5 常自律:以身作则,坚持运用五常法管理,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护士长每天下班前巡视病房,检查一天的工作有无漏洞,及时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自律是“五常法”的重心,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工作人员、护理人员的良好习惯,使护理人员养成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提升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3 结果

3.1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效率:将物品(药品)归类,按标签放置后一目了然,便于操作,便于及时补充,避免浪费,人人按要求规范化,从形式化―行事化―习惯化,养成好习惯,节省了人力、财力。便于护士长检查护理质量,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预警 。

3.2 提高了护士工作质量:有效地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2],提高了患者家属的综合满意度,减少了护士不必要的工作,避免重复劳动,增加了精力和时间,有效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

3.3 提高了护士素质,规范了护士行为,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实施主动服务,所谓主动服务就是积极为病人及家属着想,积极创造服务条件,自觉自愿地为病人提供各种服务,是一种让病人得到意想不到的服务[3]。按规定使用文明用语,融洽了护患关系,使患者倍感亲切,享受到了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核心是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护士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尊重和关爱病人,提高规范的服务[4]。五常法要求责任护士每天按要求管理责任区,同时护士长不定期进行抽查,提高了护士的管理意识。

3.4 保障了医疗安全: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处于备用状态,并定时检查质量,为患者的诊治和抢救赢得了时间。保证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杜绝了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隐患。

3.5 提升了医院的品位:营造了良好的病区环境,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鼓舞斗志,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使护理质量和安全均得到保证,提高了社会效益,塑造了良好的医院形象。

4 结论

4.1 护理质量:通过“5S”管理活动,“5S”与护理质量管理的融合,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质量标准不断升级,护理质量管理不断上升,即使收治大量的急、危、手术病人的科室,基础护理质量也有所提高。

4.2 病人满意度:通过“5S”管理活动,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是最现代的质量管理评价方法,是最有说服力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5]。各种急症、危重、手术病人的护理,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肯定,满意度也由93.2%上升至97%。

4.3 护士素养和信心:通过“5S”管理活动,大家能够按照规定做事,勤俭节约,工作认真负责,做到了全员参与,另外,严谨的工作作风,安全的服务措施,规范化的管理,高品质的服务,能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提高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6],同时更增加护士的信心。

4.4 护理纠纷和差错:通过“5S”管理活动,护理纠纷和差错明显降低,主要是工作场所的空间拓宽,整齐、洁净、有序,物品摆放一目了然,确保准确快速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并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同时,在紧急情况下,取用时快捷无误,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

4.5 护士自律性和主动性:在质量活动中,“5S”管理堪称最基础的管理项目,就是为了取长补短,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质量标准不断升级,护理质量管理形成螺旋式上升[7]。5S管理使护士自觉自愿的保证整洁畅通的工作环境、护理人员良好的自身素质是保证诊疗工作的关键。

总之,以往由于落实及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检查前紧抓严管、检查后放任松懈,助长了以忙为借口而随意取放物品的现象,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导致突击清理卫生、忙乱应付检查而问题屡现,甚至酿成差错的真正原因。上述情况既耗费了护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又使其产生厌烦检查的情绪及应付心理。通过近一年“5S活动”,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规范人员的工作行为,增加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工作成就感,使其以更大的热情去做好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聂云楚主编.如何推进5S[M].海天出版社,2002:1~4

[2] 田梅春,张素珍.运用“五常法”加强病区的规范化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2): 70

[3] 王秋云. 在护理工作中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J ] . 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3 ,5 (10) :74~75

[4] 刘思文,陈欣怡,吴谓红.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化服务的实践与成效[J ]. 护理管理杂志,2004 ,4(12) :43~44

[5] 阎息中.实用医院管理手册[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84

[6] 张安琴.将5S活动引入护理管理的思考[J].四川医学,2004,25(11):1271

[7] 姚雅红,扬 瑛,谢海英.5S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12):1144

应用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管理会计;
应用

1、供应链管理概述

所谓供应链是指企业间由于业务关联, 而在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品等物资上发生的供应关系。供应链管理在消除多余存货、缩短生产提前期和提高效益上有重要作用[1]。

2、管理会计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2.1供应链管理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1)对管理会计对象的影响。供应链管理条件下, 企业活动不仅集中于生产过程更集中于信息活动。企业管理对象已从单个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扩展到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相关组织等整个供应链上。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从资源分配和供应链关系等多个方面对原组织模式、管理策略进行构造,以满足供应链管理的需要。因此,供应链管理对管理会计对象的影响是广泛深刻的。

(2)对管理会计职能的影响。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一元化会计管理机构正在朝二元化结构以及多元化结构的方向发展,管理会计的职能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供应链管理会计部门运用转移价格、内部审计等各种手段进行有效监督,发现问题并解决,从而使整个供应链在分工化的趋势下自动运转,保证供应链整体工作。

(3)对管理会计目标的影响。传统的管理会计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现金净流量的最大化[2]。这些目标没有考虑企业的长远计划。而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会计目标已扩展到追求整个供应链的价值,通过整个供应链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4)对管理会计方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链之间的企业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从事各种活动及操作。网络的应用也使得生产与信息关系更为密切, 这为管理会计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和简化相对复杂的核算方法创造了条件。现代企业广泛采用作业成本法、供应链客户分析,价值链分析等方法。

2.2管理会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会计在供应链管理中有以下实质性作用[3]:评估合作的可取性、成本管理和关系管理。

(1)评估合作的可取性(谈判)。供应商和购买商之间如何建立关系,如何维持关系,这需要很多的信息来进行评估谈判。管理会计信息在谈判、评估各方的在合作关系中的地位和不同决策的结果方面发挥者重要作用。

(2)供应链中企业间的成本管理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在企业之间形成开放的成本管理系统。因为其能建立来自供应链各方竞争压力的传递渠道;
能为跨企业研发团队提供支持;
能让改进产品细节的谈判沿供应链传递,从而达到计划成本目标,同时能够使供应链关系更加有效率并且帮助各方降低各自的产品成本。

(3)维持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间的关系。当供应链关系进入成熟期时, 管理会计能够在关系管理方面发挥者重要作用:对联合竞争地位的详细评估;
对投资项目的详细评估;
对共同风险和收益的计划和监控;

(4)报告投资收益率、成本降低率和质量等目标完成情况;
⑤报告供应链的扩张信息。

3、管理会计方法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3.1“敞开式”管理。信息共享是建立良好伙伴关系的首要前提,它强调公司的成员都能很容易地取得并分享公司的资讯。“敞开式”管理意味着供应商让采购商获取所需的会计信息。其目的是促进合作,减少成本。“敞开式”管理有利于形成供应链的信任与和谐关系, 但同时采购者可能会将其掌握的会计信息作为价格谈判的筹码。

3.2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改进了作业、程序、产品和客户等对间接费用的分配,而且它遵循费用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的核心理念:作业消耗资源,产品耗费作业。作业成本法同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最大差别在于它具有革命性变革:一是同适时生产系统实现零存的要求相结合;
二是改变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将成本动因引起的资源消耗更合理地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可以消除供应链中的不增值作业,尽可能减少供应链中的资源浪费,进而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3.3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利润实现,并作为全体职工奋斗目标而设定的一种预计成本,它是成本预测与目标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目标成本主要有以下过程组成:决定产品特征来估计它们的销售价格;
确定预期的利润,然后估计目标成本;
实现既定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必须包括企业为生产产品的所有费用。在制订目标成本时,既要考虑单位的设备条件,原材料的供应,原设计的生产和职工的素质及技术水平等,同时也要重视企业的外部条件。

当目标成本程序在供应链环境下应用时,它的应用将扩展到多个企业之间成本管理工作的相互协调。在供应链管理中目标成本法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成本管理方法。全过程是指供应链产品从生产到售后服务的一切活动;
全方位是指从生产过程管理到后勤保障、质量控制、企业战略、员工培训、财务监督等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方面的工作;
全人员是指从高层到中层、基层、一线生产员工。

3.4总拥有成本。“总拥有成本”概念源于Garnter公司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拥有每台电脑的年度成本接近$10000,这个数据不仅帮助电脑拥有者认清了电脑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总成本,更在财务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中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总拥有成本是分析与一个给定项目的收购和使用相关的总成本的方法。它用来支持收购决策和规划一系列资产, 这些资产在生命周期内会产生维护或营运成本。总拥有成本也可定义为一个概念或者一系列技术来持续地定义和度量成本,以提供更有效的管理和决策支持。总拥有成本是一项帮助组织来考核、管理和削减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组织某项获得资产或服务相关联的所有成本的技术。总拥有成本绝不只是资产的购买,它还包括后期的运营和维护的费用。在供应链管理中总拥有成本通过分析供应链的成本和供应链的价值等关系,有助于最终确定供应商。

【参考文献】

[1]KamaliniRamdas,Robert E.Spekman. Understanding What Drivers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Chain or Shackles,2000:2-3

应用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
管理信息系统;
用电管理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化电力管理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了电力营销信息的管理工作中,在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加了管理效果的同时,也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实际的工作中,仍然有些因素在影响和制约着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使用,应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中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分别针对用电营销不同环节的各个软件系统,这些系统共同为电力营销工作服务,大大地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对于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和管理以及使用的综合性系统。电力营销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属于基于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处理系统。它由一系列的软件、计算机和网络组成,很好地结合了现代的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在电力营销的各个环节之中。目前使用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可以将所有的营销工作都在电脑终端中完成,并且兼顾了工作的效率和数据的质量。在营销数据中心还能够方便地对各种营销信息进行方便的查询,了解用电客户的电力使用情况,对重点用户还可以进行实时的用电监控,从而进行电力的调配等工作。而且还可以对区域或者整体的电力消费市场进行数据的统计和挖掘,对电力营销的总体情况准确地进行掌控和分析,作为电力企业进行决策和营销的数据基础。具体说来,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各种数据高度集中,数据量巨大。二是业务类型高度统一,大部分数据都与用电相关。三是网络化的运行。可以通过互联网为电力企业和用电客户提供便利、快速而高效的查询服务。四是用电费用的计算和统计十分便捷。

2电力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2.1要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由于电力企业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营销方式,导致在用电的营销时候也有着一定的差异。电力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之一就是要能够方便地适应电力企业的需要,根据电力企业的情况,可以迅速地进行调整和布置,来适应电力企业的不同需求。

2.2满足安全性需求

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以及使用上的安全性。对数据的保存安全、传输安全、客户终端的安全都要予以考虑。将各项安全的保证措施都要做好,并且具有一定的冗余,保证数据在访问与处理时候的安全性。

3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3.1客户服务中的应用

客户服务方面的应用就是与用电的客户直接联系的软硬件系统,供电企业和客户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流、沟通和传递。作用是负责收集客户的需求方面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促使双方更好的合作。比如,用户可以向信息系统提供自己的用电需求,用电企业可以通过系统向用户进行反馈。

3.2营销业务方面的应用

营销与客户服务也存在着一些关联,营销业务负责为客户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在电力营销管理中,营销业务包括业务的受理,用电电费的抄核以及售电和电费计算与管理以及新装线路、线路增容、变更用电通知、线路损耗管理、用电合同管理和用电负荷管理等等。这方面的业务对众多的数据进行收集并且进行分类和整理储存,保证业务处理的安全与流畅,并使数据能在各个电力业务部门中进行共享。

3.3质量管理方面的应用

营销质量的管理是对营销工作中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把控,并进行技术的管理。不管哪里出现了问题,质量管理都要进行干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地予以解决或是反映到负责的部门进行处理。主要的职责是对电力营销系统的各个环节监督和统计查询。

4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

4.1电力信息系统的应用的介绍

某电力营销系统被很多供电企业营销部门所采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该系统中,取代了原有人工计算电费的方式,释放了大量的人力,不再需要人工进行烦琐而大量重复地进行电力报表制作。在大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电费的核算工作也更加精确。但该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有如下个方面:第一,对用电的用户和数据统计不够完善,还只是对基础的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和核算,并没有把客户联络记录等信息完全纳入进来。因此并不能够反应所有的客户信息。第二,系统中的客户信息,交易数据和基础的数据不能很好地实现数据共享第三,系统对日常业务的处理无法实现集中处理。系统的数据接口也比较散乱,对业务信息的传递很不便。第四,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还不能很好地支持业务流程的全自动运作和监控,有些特殊的业务还需要人工进行,甚至有的地方还需要定期手动进行数据的备份。

4.2客户关怀系统CCS

客户关怀系统简称CCS,是企业与客户进行联系和双赢的纽带。

4.2.1抄表系统的应用

抄表系统能够自动对电表的数值进行定时定期的记录。利用实现计划好的日程,进行自动化的抄表。杜绝了以往由人工抄表导致的抄表时间不准确,周期无法保证等情况。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准确性,避免出现各种错误。

4.2.2电费核算

系统在进行电费的核算时,可以自动利用计算机的空闲时段进行自动的核算。既节省了人工核算的时间,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也充分地利用了计算机的空闲时间,大大地提升了效率。在功能上还提供了冲销的功能,发生电费的补退时,不需要手工进行操作。这个功能在进行电费调整的时候特别方便,可以自动化进行大量的调整。而以往这种情况是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连续加班加点才能完成。

4.2.3收费和账务方面

系统的收费和账务方面能够准确地跟踪用户的用电情况,对用电数据和电费数据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计算。对预交电费、应收电费等信息进行及时的提示与统计。可以避免漏收、错收电费的情况发生。而且系统还可以进行电费资金信息的统一管理,使用户和供电企业都对用电的资金情况可以清晰地了解,进一步加强了电费管理的可控制性。也对预防坏账的产生有着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在电费的支付方面,系统对每个用户都独立地进行信息的统计,既包括用户的用电记录和费用记录以及缴费记录,也包括用户的用电信用方面的信息,这方面的信息可以作为电费的催收工作的重要参考。对电费的总账以及总账的调节由系统进行自动化的操作和完成,减少了因人工干预而导致的失误现象。在收费方面,也支持多种收款方式,常见的柜台缴费,银行托收、网络缴费、自动柜员机缴费等都提供了便利的接口,并对到账的情况进行了实时的监控。有效地提升了电力企业防范电费风险的能力。

结语

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企业日常营销工作中的使用,是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的,它的自动化大大地方便和简化了工作流程,同时也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速度。但是,系统中的弊端和不足也还存在,在自动化和网络化的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是整体来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对电力营销工作的方面的提升是巨大而富有成效的,对于其中的问题,可以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升级加以克服。

参考文献

应用管理范文第5篇

近十年西方许多企业在组织设计、复杂环境、信息技术方面面临着比较广泛的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引起了对管理会计变化的需求,许多经验研究的证据表明了这种变化。如传统的管理会计技术(如预算)尽管仍很普遍但通常与新的会计技术一同使用;
新信息技术在许多组织中使常规的会计任务中心化(或从外面取得),管理会计由原来在组织内部由一小部分专家所拥有变成组织内部分散化的知识;
管理会计师转向为企业持续经营提供直接的支持或内部经营咨询。管理会计的变化当然通常被推断为好的现象-将现实变得更好,但是人们发现,变化也可能与负面的发展相联系。如带来大量的问题、引起倒退、甚至迅疾的大破坏。而且,尽管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对管理会计系统的变化施加了强大的压力,管理会计系统的变化还是比较困难和缓慢(Granlund,2001)。

管理会计变化的这些特点,引起一些西方学者的关注,管理会计变化研究因此成为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个重点。

根据Macintosh和Scapens(1991)的观点,现代管理会计变化研究的三个主要方向是经验案例研究、基于经济学理论的实地研究和专注于社会制度的研究。专注于社会制度的研究认为,管理会计变化与环境和围绕它的更加广阔的社会和制度力量有关,管理会计可以视为个别组织中的制度,在特定的组织中管理会计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巩固思维和行动中的理所当然的方式。专注于社会制度的研究关注概念体系、转变条件和原因,涉及制度和行为方式、制度行为如何在不同时期持续等问题。Macintosh和Scapens(2000)认为,会计文献所使用的社会学制度理论有三种:新制度经济学(或交易成本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社会学(newinstitutionalsociology)。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会计的研究,基本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由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于合理性和均衡的核心经济学假设,因而更为关心预测合理的或“最优的”结果,而不是解释从一种均衡走向另一种均衡所呈现的过程也即变化过程。新制度社会学对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实践的外部组织制度(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一般影响。旧制度经济学则将视角集中在组织的常规和常规的制度化,认为管理会计系统和实践能够产生组织的规则和常规,因而研究管理会计的变化同时也是研究组织常规的变化。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重点介绍和研究Macintosh和Scapens(1991)的管理会计变化的结构理论和Burns和Scapens(2000)的基于旧制度经济学的管理会计变化制度理论。

二、管理会计变化的结构理论

Macintosh和Scapens1991年在《管理会计研究杂志》上发表“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结构化理论的分析”一文,提出将:Roberts和Scapens(1985)、Macintosh和Scapens(1990)以及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theory)运用到管理会计系统的研究中。认为结构理论包容了AdamSmith的古典经济学和KarlMarx的经济决定论(Macintosh和Scapens,1991),对理解管理会计的性质很重要,是解释管理会计系统在组织社会秩序的产生、调节和转变中的作用,理解推动该系统的不太明显的动力的有价值的手段;
管理会计系统在组织中可以形成和复制含义、权力和道义。

(一)结构性及其三个方面

结构性理论由英美传统的领先社会理论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1938)在20世纪

七、八十年代开发。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既能解释社会制度又能包含理解其转变条件的概念体系。

其最终的目的是一种Spencer,Weber,Parsons和Marx传统下的一般社会理论(grandsocialtheory)。

其基本假设是任何完整的社会理论,必须包括行为(agency,有自我意识的人的主观行动)和结构(来自行为和相互作用个人和团体的社会结构的结构资产)两部分。结构是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安排社会行为和为社会活动提供约束的规范、样板、蓝图、准则和规则,是社会相互作用和活动的“DNA”。行为将社会生活描述成由主动的个人所组成。这些个人在社会环境中主观地产生引导他们的共同理解。行为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一种有目的性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的能力。吉登斯认为,结构和行为间存在递归的关系,它称其为结构性(structuration)。其基本假设是任何完整的社会理论必须既包括个人在其中相互作用(结构)的社会结构,又包括有自主意识的人的行为。结构性表达了个人和社会结构间的双重或相互依存。

结构性和结构的双重性是行为过程所形成的行为方式的社会模式常规的持续复制,是理解社会繁衍和持续性的一个关键概念。结构性同时发生在三个方面:含义(signification)、支配(domination)和合法化(legitimation),有时也被称作含义、权力和道义。含义结构是用作产生意思的语义规则;
支配结构是用作产生权力的资源;
合法化结构是产生道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社会系统的这三方面紧密交织难以拆分,它们一起在组织与制度中影响社会活动和行为人间的相互作用,它们限制和强制行为人获得为维护社会秩序所需的合作。下面对结构性的这三个方面作进一步描述。

含义是行为人社会生活中彼此交流的认知方面的抽象,是结构性中的语义方面。含义由三部分组成:含义结构(significationstructure)、说明体系(interpretivescheme)和分散的活动(discursivepractices)。含义结构是语义规范的相互关联的组织网络;
说明体系是行为人在使用含义结构时得到的共享知识、累积技巧和相互认知规则的储备;
分散的活动由行为人将意思交流给其他人时的讲解、书写和其他形式的言论组成。含义就像其他所有的社会结构一样,行为人利用它彼此理解时就复制了,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持续复制,就形成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方面。

结构性的第二方面“支配”是社会制度中依存与自治关系和秩序的规章和范式,通过两种资源进行仲裁。第一项资源是“支配性”资源,来自对物质实体和货物的支配;
第二种资源是“命令性”资源,吉登斯将其定义为某些社会行为人支配其他行为人的结果。它是对人的控制而不是对实物的控制。支配结构以控制的辨证性为特征,即权力关系有两方面,在控制的辨证关系中,上、下级都有权使用和通过行为利用他们的权力资源。如企业委托人既拥有支配性资源(对企业实物资产的命令权),对待经理又拥有命令性资源(选举权和所有权赋予的层级控制权)。但是经理也拥有权力,对人经理来说,所接触的可能的产出、员工的管理技能和知识等信息是重要的支配性资源。当支配结构由双方产生与复制时,不对称的信息与知识给经理提供了某种控制措施。在控制的辩证关系中,尽管经理对于委托人来讲缺乏命令性资源,但双方都能采取行动利用其权力资源。

合法性结构是社会生活的道德规章,可以被视作保障整个社会秩序和谐性的制度上的“集体良知”或“道德舆论”。为了社会的一致性,任何社会秩序中的大多数居民不必使占优势地位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内部普及化;
重要的是,占支配地位的联合体成员持有这些价值标准,即“制定规则群体的观点就是规则的观点”。合法化结构由合法的规章、符合规范的准则和道德义务组成。它们是那些共有的价值观和理想,如什么是美德与恶习、重要与琐碎、可以发生与不可以发生等。合法性的规范由适宜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组成,而道德义务是伴随行为人的行为准则。行为人在行为和相互作用时通过行为的规范化准则对其行为和相互作用进行仲裁而接近合法化结构,通过奖励和制裁其他人遵守或者不遵守行为规范复制了道义。

(二)常规、危机和复制行为对管理会计系统变化的意义

结构性理论中的常规、危机和复制行为概念对管理会计变化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常规(routines)指在时间与空间范围内按习惯做事。日复一日地以相似的方式行动的重复性是社会生活分散本质的重要基础。在日常事务中,社会结构趋向于支配活动,行为人的许多社会行为和相互作用处于实践知觉的水平。常规化(routinization)对于行为人的“本体安全(ontologicalsecurity)”是至高无上的,常规对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十分重要,它帮助他们建立处理日常事务的信心。危机(critical)状态产生于日常生活中所习惯的现有模式严重被破坏的情形。吉登斯的常规危机划分法有关社会系统变化的可能性。在常规条件下,即使不是大多数也有许多行为人对行为和相互作用的反身监督可以在知觉的实践水平处理,此时现有系统通过活动发生变化的机遇似乎比较渺茫。相反,在危机情况下有一种“不可预测的急剧的分裂,它影响许多个人,威胁或摧毁了对制度化的常规信念”(Giddens,1984),此时一个社会系统似乎不可避免地将通过活动者个人的行为变化。如果这些新的社会系统持续被复制,新的结构将通过结构化出现。变化在没有如此剧烈的“危机状况”下也能发生。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即在分散的知觉水平下采取的行动,也能带来社会变化。吉登斯(1976)认为,“贡献于一个结构的每种复制行为也是一种生产行为。一个企业如此可在行为复制的同时改变旧有的结构而发生变化”。每一位行为人都有潜力带来社会变化。然而,他们自己的个别行为将不会变化社会结构;
但是如果他们成为社会系统的制度化特征,新的结构将会诞生。

三、基于旧制度经济学的管理会计变化制度理论

Burns和Scapens(2000)利用基于旧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开发了一个使管理会计变化概念化的框架。该框架不仅强调基于规则的行为、常规在组织系统和实践中的稳定性或阻力,而且认为这些规则和常规能够变化。Burns和Scapens认为,吉登斯的结构性理论虽然对理解管理会计的性质很重要,但对解释变化的过程帮助不大,它没有与历史时期相结合,而他们所开发的框架能够弥补这些不足。Bums和Scapens的框架是在对Badey和Tolbert(1997)所提出模型修改的基础上建立的。起于结构化理论,Badey和Tolbert研究了随时间推移行为和结构间的关系,并总结了一个描述制度化过程的框架。该框架借鉴了Goffman(1983)的工作,将“脚本(script)”的概念由Giddens的更抽象的概念“模式(modalities)”替代。脚本指特定场合下可观察到的、循环发生的行为和相互作用特征的模式。Burns和Scapens认为它等同于结构理论中的规则和常规。在此,他们修改了他们的模型用以研究管理会计的变化过程。该框架用于描述和解释可用于解释管理会计变化案例研究的分析性概念,关注的是变化过程的基本特征,集中了时点的(synchronic)和序时的(diachronic)要素。在某个特定的时点,制度约束和形成活动,通过活动在一定时期的累积影响产生和复制了制度。

制度本身会随着人类活动的常规化过程演变。在行为和制度间有两重性,该两重性就是Giddens的行为和结构间的关系,这种两重性构造了行为。常规则代表了由个人组成的不同群体所习惯采用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规则(rules)是对过程的正规陈述(事情应该这样做);
常规(routines)是实际惯用的程序(事情实际这样做了)。规则可以指导常规,常规也可以正式化为规则(如将常规总结为过程指南)。规则和常规具有双向互动的关系。对于管理会计来说,规则由正式的管理会计系统组成因为它们是按照程序指南设立的;
常规被实际使用于会计实践。规则和常规基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制度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没有联系,它仅存于行为人对知识的理解和储存之中,并表现为“事情就应该这样”。制度更强调制度的结构资产特性,是共享的理所当然的假设,用于识别人类活动的种类和他们行为的正当性和关系。行为和制度间的关系类似于演讲和语言的关系。制度是社会群体或社区行为的结果。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们看起来比较规范和客观,它定义特定社会团体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行为模式都被相同程度地制度化。特定的制度起作用的时间长度和被集体成员所接受的范围存在差异。

四、制度理论对管理会计变化稳定性的解释

一些研究显示,尽管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会计系统的变化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会计系统的变化还是比较困难和缓慢,会计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管理会计变化比所谓的优化过程和技术的合理选择复杂得多,它具有固有的路径依赖性(path-dependent)(如ABC的传播等)。西方对管理会计系统稳定性原因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Granlund,2001):因素检验法和解释性方法。因素检验法的目的在于开发成功应用ABC的可进行统计检验因素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企图应用ABC所涉及因素的简化清单。因素研究法的问题之一是相对于已经报告的信息采用因素研究,有时不会产生更多的新内容;
另一个问题是影响应用的有关因素的数量本质上可能是无限的,需要建立某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此外,这些解释不能抓住因素和与参与会计实践人们的动机和愿望间的相互关系。管理会计系统稳定性原因研究的另一种方法-基于制度理论的解释性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素检验法的不足。

在这些研究中,Markus(1983)、Argyris和Kaplan(1994)引进了管理会计系统的权力和政治策略。Scapens(1993)将会计变化的阻力描述为没能保护新系统的合法性,在引进变化和会计含义间开发互相融合的关系方面可能也存在问题。Malmi(1996)考察了ABC的有限应用,总结到ABC产生了新的透明度因而代表了对下级部门组织懈怠的威胁。通过接受稳定性和阻力是既存的自然事实,而不是在更加广泛的概念下的必然非理性,这些研究将新的现实引入到了管理会计系统。Granlund(2001)采用纵向案例实地研究方法对芬兰一个大型食物制造商十九世纪90年代推行ABC对成本会计系统进行改革和引入ERP系统的两次变革的失败经历进行了考察,运用制度理论和结构理论综合解释了该食物制造商管理会计系统的稳定性原因。这些研究认为,真正的问题不是技术变化而是通常伴随技术革新的人的变化,人们不拒绝技术变化而拒绝社会变化。为保障有益的、成功的会计系统变化,仅关注技术问题甚至一般的组织问题(如确保管理支持)是不够的。对于权力和控制的竞争可能破坏非常有根据的项目,导致会计系统的惰性。管理会计实务随着时间的惰性是组织运营各个层面大量问题发生影响的结果,驱动变化和稳定的经济、制度和人的因素紧密地交织成一个整体,使管理会计系统的技术和社会维度变得模糊不清。当习惯势力支配变化的力量,其累积影响突破峰值而使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终止。改变用于社会或组织常规的固有的复制的说明体系(即制度化的行为标准和规则)是十分困难的。行为的制度化原则不仅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媒介还是结果,因而它们限制了变化而且还提供给可能变化以媒介。管理会计变化必须同时伴随着引入新的含义、合法化、标准、常规和制度,正式变化的成功要求新的思维方式,没有思维方式的相应变化正式的变化就会出问题。所有的会计开发系统最终会涉及权力、组织政治手腕、相互作用的复杂环境和非故意的结果。

五、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公司应用ERP案例剖析

下面以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公司应用ERP案例为例,采用管理会计的结构理论和制度理论框架对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公司的这次变革进行剖析。

案例的资料来源于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在计算机世界网站所作的介绍。之所以选择该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案例所提供的资料较为真实和详尽地介绍了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公司应用ERP的历史过程和事件,该公司。ERP的应用方案中很大一部分涉及对该公司管理会计系统的改革。将该案例作为管理会计变化研究的案例研究对象还是比较合适的。以下将首先介绍该公司应用ERP的情况,然后运用制度理论对其变化过程进行解释。

(一)山东东阿阿胶集团有限公司应用ERP情况介绍

山东东阿阿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阿阿胶)拥有7个成员企业,3个分厂,其核心企业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阿胶生产企业,但由于大量的企业涌入这一行业,这一位置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保持龙头地位是一直困扰东阿阿胶的问题。从1987年开始公司实行计算机单机管理,到1989年信息化工作已基本普及到质量、人事、财务、生产等环节,但各管理系统相对独立,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难以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限制了企业对市场的整体反应能力、集团对成员企业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和新产品的开发速度。早在1998年,东阿阿胶的主要领导就青睐于ERP,并决定实施该系统。但在ERP软件的选型上,东阿阿胶集团经历了不少的波折。由于对ERP了解得不够深入,企业在ERP软件的选型上疏于调查和科学论证,草率实施,项目实施不到2个月即宣告失败。

在第二次的ERP软件选型时,东阿阿胶集团及时总结教训,由分管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副总经理和集团信息中心主任为首,成立了专门的软件选型小组。该小组制订了三项原则:一是严格实行招标制度,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多家分析和比较;
二是认真考察ERP生产厂商;
三是确保软件选型避免流于形式,一定要脚踏实地,避免情况的发生。经过对国内外数家ERP软件提供商的考察、分析和比较,东阿阿胶集团最终选择了和佳公司的ERP产品。

东阿阿胶集团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始终贯穿这样一条主线:全面吸收ERP的管理思想,重新塑造企业价值。该系统力争以供需链管理为核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活动以及供需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从整个市场竞争与社会需求出发,实现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的重组;
以客户关系管理为重要支撑,对客户的管理和服务不仅仅只体现在直接业务部门如销售、售后服务部门,还要跨越产品设计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等多个部门;
吸收准时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C)等新的管理思想,实现对企业生产工作的全面管理;
在企业内实现全员财务管理,通过财务管理中账务管理、财务分析、费用管理、成本模拟等,把财务工作上升到管理的高度,将财务与生产、财务与销售、财务与库存和财务与质量等企业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集成与共享,实现现代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的一体化管理。如使账务子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指导库存、生产、采购、销售等系统的管理,还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
财务报表子系统可以直接从账务子系统读取数据,完成表内和表间的数据运算,还可以通过定义将不同的账务数据合并生成报表,从而适用于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使集团能对资金的管理进行全程监控。

在ERP的实施的过程中,东阿阿胶集团遇到了很多阻力。阻力一:员工畏难情绪。由于很多员工对计算机知识懂得很少,所以对ERP系统产生畏惧感;
阻力二:基础数据收集困难,基础数据准备基本上要占整个项目实施工作量的70%以上。

许多业务人员既要完成本职工作,又要协助项目实施人员收集基础数据,这给许多一线业务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更糟糕的是,有时候一线人员为了“应付”实施人员,在基础数据收集方面很草率,结果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与可靠。阻力三:业务流程重组缺乏成效。要想使ERP系统在企业成功应用,就必须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去除冗余和无效的工作环节,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组织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扁平化管理。东阿阿胶集团在开始实施ERP系统时,对业务流程重组缺乏清醒的认识,只是要求ERP系统的功能适应原有手工业务处理流程与工作方式,而不去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造和调整,结果ERP功能难以得到全面发挥。

针对员工的畏难情绪,东阿阿胶集团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该公司把培训工作划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理解概念,正确导入ERP及其单元技术,在软件系统上达到会用的程度;
第二个是强化原理培训,要求员工吃透精神,根据软件中的原理和做法,具体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三是应用培训,把ERP理念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做精、做好,以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针对一线使用计算机操作的业务人员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畏难情绪较高的特点,培训人员编制了专门教材,从计算机软、硬件的概念开始,培训逐步深入到理念、管理方法以及员工心理等更深层次。针对基础数据收集困难的问题,集团组织了以集团副总经理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联合技术、供应、库管和财务人员进行了艰苦的数据整理工作,制订了详细的编码规则,对系统中现有的数据进行突击整理,使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得以高效率地进行。为了保证业务流程重组能够实现,该公司总经理亲自督阵,按ERP实施的要求,对组织结构、部门职能、岗位职责等重新调整、划分和分配,确保业务流程重组的适用性和有效性。集团还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实施中,设计人员反复强调要发挥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每一位员工制订一个工作评价标准,并以此为奖励标准,每一位员工都有一个非常好的、可以看得到的发展空间,每一位员工都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以销售部门为例:销售人员的竞争可以从销售总监和销售行政总监这两个职位开始,然后向分公司经理、办事处主任、销售主管、推广主任和代表逐级推行。

尽管遇到很大的阻力和困难,经过两年的努力,东阿阿胶集团还是成功地将ERP系统应用于企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2000年该公司销售额达到4.15亿元,利润1.04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40.06%、66.73%;
应收账款年初年底比较共压缩5137万元;
净资产收益提高了1.29%,库存资金降低了35.5%,资金周转次数提高了198.3%.

(二)对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应用ERP案例的剖析

以下将根据以上案例的介绍脉络,依据制度理论对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应用ERP案例进行解释性分析。

首先,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应用ERP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正式变化。管理会计变化通常可分为自上而下的正式变化和自下而上的非正式变化(Burns和Vaivio,2001)。自上而下的正式变化将变化视作由中心驱动的努力,组织高层管理者在此起着关键的作用,他认识到需要变化,并计划、组织和监督该变化,其他组织成员处于第二位的位置,帮助和执行由中心启动的、全面的从上到下的努力。自下而上的非正式变化可以看作一种基础性的局部的关心,此时较大的、分权结构中的局部行为人是真正的建筑师和变化的动员者。已经形成的管理会计惯例作为局部质询的结果被重新评估。管理会计变化此时可能是在分散的时间或空间范围的有限变化,不是统一的、全面的。自上而下的变化通常使员工面临一种危机,最终需要自下而上的非正式变化的配合。正如理论介绍部分所说,无论是革命性的变革还是演变,管理会计的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现有的常规和制度所影响,行为人对变革事项的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组织目前的情况包括其常规和制度所决定,因而管理会计的变化需要组织者对现行组织情况的彻底理解,尤其是组织的常规和制度,需要对变化过程中潜在的冲突与挑战进行认真的分析。现有的规则、常规和制度是非正式变化的基础,如果非正式变化过程滞后于正式变化过程,人们的“本体安全”受到威胁,紧张就会以焦虑和阻力的形式产生,就可能导致执行过程的失败。

东阿阿胶集团ERP软件的第一次选型比较草率,仅实施2个月就宣告失败。这种失败表面上可能在于软件选型失误,但是背后可能掩盖了深层的制度原因。此时的集团领导可能对ERP软件的非技术特性、制度环境认识不足,对变化过程潜在的冲突与挑战没有准备,除了对ERP系统技术方面的认识,自己可能还陷于现有的常规和制度,此时的改革匆匆失败就肯定是必然。第二次软件选型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集团领导意识到了问题的复杂性,因为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软件选型工作小组,而且该小组由分管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副总经理和集团信息中心主任领导,保障了软件选型过程中改革创导者对权力资源的控制,抑制了潜在反对者可能造成的冲突,从制度上保障了软件选型工作的成功。

东阿阿胶集团在实施ERP过程中所面临的三大阻力,可以运用结构理论和制度理论做出许多解释。员工的畏难情绪、基础数据收集困难和业务流程重组缺乏成效只是一种假象,其中隐含了更深层次的制度和行为问题。前面已经述及,管理会计的变化过程伴随着重大的路径依赖性,行为人对变化的响应将部分地由那些既定的常规和制度形成,它要求置疑“毫无疑问”,而这对组织内部的人是很难的。行为人的“本体安全(ontologiealsecurity)”是至高无上的,常规对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十分重要,它帮助他们建立处理日常事务的信心。

自上而下的变化通常使员工面临一种危机,最终需要自下而上的非正式变化的配合,而现有的规则、常规和制度是非正式变化的基础。新的ERP系统的实施和业务流程重组,意味着需要引入新的含义、合法化、权力、标准、常规和制度。引进如供需链管理、注重客户关系、吸收准时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C)和全面的财务管理等新的思维方式,说明需要引进新的不同于以往的说明体系和制度。员工们所习惯的现有说明体系和制度面临着威胁和破坏,而新的模式还比较陌生。仅就财务部门来说,会计人员原有的工作可能主要是核算和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简单地完成从输入凭证到记账最后到出报表的过程,而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些前瞻性的决策,不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而变革后财务工作必须上升到管理的高度,财务管理中不仅包括了账务管理,还引进了财务分析、费用管理和成本模拟,财务人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常规、规则和制度)必然不适应新的系统。而且ERP系统的引进,意味着对原有权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这有关个人利益。如在手工操作和企业信息“孤岛”的情况下,信息资源(一种支配性资源)被个人占领,而ERP要求企业所有的信息资源共享,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显然这会触犯到某些人和某些集团的利益,特别是在交叉管理的部门,这种阻力应该更加明显(刘源,2001)。尤其是企业流程的重组,一些流程可能要精简,另一些流程可能要合并,旧有的权力资源配置被彻底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东阿阿胶集团的企业领导人对ERP实施中所面临的人的因素和制度的因素缺乏认识,集团公司实施。ERP的努力就一定会失败。

幸运的是,东阿阿胶集团的高层领导成功地认识到了这些制度问题。他们认为,应用ERP最难的是观念的转变。从东阿阿胶对付阻力的策略来看,首先他们意识到了在应用ERP过程中引入新的含义结构的重要性。从结构理论和制度理论的角度来讲,只有用新的含义结构取代旧的含义结构,才能保障新引进系统中的制度与行为的相互融合,维护其二重性,才能保障变化的成功。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从最初保障员工理解概念、正确导人和应用ERP及其单元技术,到培养他们把ERP的新理念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再逐步深入到理念、管理方法以及员工心理等更深层次。

这些举措使随ERP系统引进的新的说明体系和制度深入人心、合法化、常规化和制度化。此外,东阿阿胶集团在实施ERP过程中还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新的竞争机制,这种机制对消除变革带给员工的心理恐惧和带来新的“本体安全”理念有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在新系统中保障ERP管理理念的实施,他们还坚定地对集团完成了业务流程的重组,从根本上摧毁了旧的组织结构。这一点对ERP的成功应用十分重要。和佳公司产品总设计师李力(2001)曾经指出,很多企业ERP实施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未能为业务流程重组而变革,业务流程重组是一种脱胎换骨的革新,是依据ERP的先进管理思想对企业上下游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理念,它不是企业在原有生产模式基础上的改善,这种革新对企业来说是痛苦的,涉及到诸如职位、权力、利益等许多方面的重新划分和分配,直接关系到ERP项目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