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软件教学【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6-12 19:50: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软件教学范文第1篇教学软件既是一种教学材料,又是一类应用软件。当他作为教学材料,属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对象,当他作为应用软件,是软件工程的产品。因此教学软件开发过程中有两条并行交叉的过程。本文在分析开发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软件教学【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软件教学【五篇】

软件教学范文第1篇

 

教学软件既是一种教学材料,又是一类应用软件。当他作为教学材料,属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对象,当他作为应用软件,是软件工程的产品。 因此教学软件开发过程中有两条并行交叉的过程。本文在分析开发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两者结合的开发模式。

 

一 教学软件开发过程分析

 

1 教学材料的系统设计

 

在教学系统设计中,教学材料的开发是放在整个系统中考虑的,是一系列的相关分析和决策的结果。

 

教学系统设计有多种模式。图1所示的是美国学者迪克(Walter Dick)和凯里(Lou Carey,James O. Carey)提出的模式,这个模式有广泛的应用。

 

对于整个设计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分析阶段和决策阶段。分析阶段的结果是编写出绩效目标。以绩效目标为依据,设计者开始做出的决策,形成如下的设计文件:

 

 评价学习的试题和量表;

 

 对教学和教学材料的形成性评价方案;

 

 对教学和教学材料的总结性评价方案。

 

 教学内容和活动的顺序与组织方案;

 

 教学材料和教师手册的初稿;

 

2 教学软件产品的开发

 

教学软件产品的开发要遵循软件工程的规律。软件工程是“采用工程化的原理与方法对软件进行计划、开发和维护。” 目的是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可靠性。软件开发的基本模型如图2。

 

这样的线性过程不适合于教学软件开发。首先这种模型是以编写程序代码为中心的,而教学软件除了程序代码,还有大量的媒体元素,如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这些元素的制作是与程序编写并行或交叉进行的,该模型反映不出媒体制作的工作过程。其次是在教学软件设计的初期,由于教学本身的复杂性,设计者不可能完全确定设计的细节,不可能在分析阶段解决所有的分析问题,经常需要在开发过程中修改他们的设计,该模型没有考虑到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在对软件开发模型改进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快速原形法、增量模型、螺旋模型等,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把软件开发看作多次循环改进的过程,在多个循环过程中有多次的评估和修改,或是从软件的核心逐步丰富。图3示意了原型法与螺旋模型结合。无论是哪种模型,都有软件开发的基本步骤:分析、设计、开发、测试。

 

3 教学系统设计与软件开发模型的结合

 

教学软件与管理软件、工具软件等功能性商用软件最显著的不同,是不能用“功能”来衡量。例如一个文字处理软件,如果测试者能够用软件录入文字,实现任何格式的排版就表明该软件的功能实现了,而教学软件无论运行多么流畅,严格地讲都不能说它具有了功能,因为教学软件的作用效果,不是自身表现出来的,这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因此对教学软件,开发是否成功要看教学性,而不是“功能”,而教学性要靠教学系统设计来保证。

 

无论是从教学系统设计的角度,还是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教学软件开发过程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设计阶段,一个是开发阶段。两个阶段之间有反复调整修改的环节。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应用在设计阶段,以实现软件的教学性,为开发提供蓝图。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贯穿整个设计和开发过程,但重点是开发阶段的组织与管理,以实现软件的技术性能。一个好的教学软件开发模式,应该以教学系统设计为基础,结合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对这种结合可以用图4示意。该图的内圈表示教学设计过程,外圈表示软件开发过程,两个过程是同时启动同步进行的,交织成一个软件开发循环周期,但是在各个阶段两者的重要程度和工作任务的分量不同。

 

(2)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进行软件的教学内容的组织,明确软件的教学目标,形成对软件的具体描述,为技术实现提供指南。

 

设计是软件开发的核心阶段,时间用得最多。在这一阶段,要综合应用教学理论,使用控制与交互的各种方法,体现信息呈现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制作人员之间,以及制作人员与用户之间,要继续交流,对软件最终的样式达成共识,完成原型和设计文件。

 

(3) 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使设计的结果最终转化为实际的产品。

 

这一阶段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包括硬件设备和工具软件,利用和改编现有资料,制作文本、图像等多媒体素材,用编程或创作软件集成软件,经过多种不同水平的测试和试用后,最终完成软件。并且安排软件的总结性评价。

 

在开发阶段,素材制作、软件编程、手册编写等多项工作往往是并行或交叉开展的,素材创作和程序编写人员是工作的主体,但设计人员和用户仍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制作过程,同时又在动用所有的技术资源,因此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军征.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张军征.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软件教学范文第2篇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在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因此,在完善已有课程体系及授课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总结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编写专业教材,力争探索出一条为国家快速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之路。

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蔡建平教授长期从事软件工程、软件测试及软件质量保证的研究,在多年讲授软件测试课程经验和体会的基础上,对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内的知识点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等方面的改革,针对软件质量评价和软件高可靠性的要求,针对国内软件研发和测试外包的本地化要求,以及针对软件测试用于各种应用领域的要求选择授课的知识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国内关于软件测试的书籍较多,其中很多书籍是翻译的、为培训用的或介绍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作为教材满足各类测试人员的学习还有一定的距离。本书是在作者长达二十几年软件工程、软件测试和软件质量保证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前人成果,参考当前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应用实践案例进行编写的。蔡建平教授编写的《软件测试大学教程》一书,以现代软件测试需求为背景,以现代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为基础,以当前软件测试通常应用为典型实例,从软件危机及软件缺陷开始,全面介绍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软件测试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应用,以及软件测试在当前主流应用中的具体开展和实施。

其特点如下:

(1) 内容全面。突出全生命周期软件测试概念、软件质量分析手段、现代软件测试技术、主流测试工具应用以及典型应用测试方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软件测试的各种原理、方法和技术,并能够选择合适的软件测试工具进行相关测试。为培养学生今后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软件测试人才打下基础。

(2) 针对性强。针对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变化,针对我国软件外包服务的蓬勃兴起,针对我国国防工业如航空、航天、船舶、电子、通讯等大量重要软件或关键软件的实际应用情况和测试需求,特别是对软件高可靠性的要求,选择教材的知识点。

(3) 重实践性。该书对支撑现代软件测试技术应用的测试工具进行了全面地介绍,特别是对开源软件测试工具的介绍,这对高校开设软件测试实验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教材中给出了软件测试在几个典型应用领域具体实施的要点和注意事项,这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培养对象而言具有极好的引领作用,对开阔软件测试人员的眼界、思路和具体实践有很大帮助。

(4) 具前瞻性。书中不少内容取材于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软件测试技术的最新发展,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现代性。

软件教学范文第3篇

(1)传统教学模式课程主要以软件工程基本知识和理论为主,在理论教学过程有少量的片段案例教学,并配以少量课时的实验,此教学模式中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理论教学为主,教学过程比较枯燥,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高。(2)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为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到课程中,采用软件工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2]。在教学内容上以具体的开发任务为驱动,选择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课题,贯穿始终系统地讲解理论知识,并辅助以实验并行。该教学模式把学生和课程任务紧密连接,有助于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3)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有项目驱动的案例式分段情景教学模式[3]。在项目驱动下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从项目库中选择合适的项目,并配以相应案例,通过基于案例的分段情景教学,使学生容易理解并掌握项目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软件工程化方法,通过情景教学增加交互性,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2.逆向教学模式

无论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还是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方法,都是按照先学理论后实践的模式,学生先听理论,然后把理论应用在实践中。采用这样的模式,学生先被动接受理论,然后再用理论指导实践,本质上的好的,但由于学生没有参与过软件的开发活动,对理论的理解并不深刻,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只能在完成理论学习后,按照理论中的规则开展开发活动,只能说按照软件工程理论指导好,“好在哪里”并不能深刻的领会,再遇到类似问题,只能机械使用理论,不能灵活创新使用。从软件工程的发展历史看,软件工程提出是为了解决软件危机,解决如何开发出足够多的、满足用户需要的软件和如何维护众多的用户软件的问题。使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可以提高软件生产率,方便维护。按照软件工程的发展过程而学习软件工程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更加容易接受和吸收,为此笔者提出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逆向教学模式“实践—边理论边完善—再实践”,即首先让学生利用程序设计类课程所学编程语言完成一个小型软件系统,然后再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顺序讲解软件工程理论,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评价学生的系统,学生讨论改进方法,并对系统进行完善,最后在课程学习完成后在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软件系统开发。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软件的认识从“软件=程序”,逐渐认识到“软件=程序+数据+文档”,对软件工程的方法、工具、过程有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该教学模式分为如下三部分。(1)前期实践首先在课程学习之初,先布置大作业,让每个学生在短期内完成一个小型软件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等,需求不是太复杂的,距离学生日常生活很贴近的系统。此次大作业已完成软件程序代码为主,不考虑文档等设计需求。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把前期程序设计类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学生此时的认识是“软件=程序”。(2)中期理论讲解与完善实践结果在完成大作业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简单评审,如发现不同的同学完成的功能有所不同,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此时引入需求的概念,如何准确描述和理解需求等知识点,从而引入软件工程课程的正题,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先后顺序边讲解理论,边评价改进学生作品。采用先学生作品评审,遇到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然后用软件工程理论解决,再深入学生作品,对作品进行改进,对软件工程知识由浅入深的学习和掌握,改变过去学生能听懂理论但不能联系实际的情况。在讲授过程中也可以增加实际工程案例,改善对当前项目案例规模太小,反映现象不全面,不突出的状况,使学生对工作实际有所了解。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软件工程理论的强大,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认识到这是一门很实际有用的课程,而不只是一门有学分的课程。(3)后期再实践完成软件工程开发方法基本理论知识讲解完成后,让学生再次选择其它题目分组完成,此时项目的完成就要按照软件项目开发的全部内容要求,此时学生可以吸取前期项目的经验教训,较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软件开发中,同时也巩固了所学设计开发及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

3.总结

软件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
实践教学;
订单式培养

1 引言

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标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系统知识,包括其中的原理和方法;
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初步掌握解决实际开发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将来走向软件开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解决上述两方面的有效融合,很多大学都在进行软件工程实训模式的研究和订单式培养等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研究进展。本文就是在研究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一体化软件工程教学方法,即满足教育目标要求又符合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2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的软件工程教学现状,可以概述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讲授与实验训练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即课堂上由教师讲授理论、原理,实验训练时由学生动手设计一个项目。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教学内容上看,目前软件工程原理和方法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这是由于目前学校将软件工程课程设置在大三的上学期,而在大一、大二主要围绕着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进行。从学生角度来看,其刚刚掌握了一两门语言、初步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知识,很多同学还没有进入到真正软件开发的角色中去。特别是在学生时代还没有开始或者刚刚开始准备考虑将来工作的事情的时候,软件工程课程已经开始了。在没有软件开发基础或者软件开发只停留在编一小段代码的情况下,很难理解软件开发所涉及的这么多问题。

从教学方法上看,软件工程课程以传统的教学为主,实践课为辅的教学方法,由于学时有限很难在实践课上将所涉及的软件工程原理和方法逐个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似懂非懂,当真正动手的时候却不知从何入手,学生学习的效果差。

从实训教学与订单式培养看,实训教学是将学生置入到模拟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去,让学生自己体会在软件开发的不同岗位上的职责和应具备的能力与知识;
订单式培养是按照指定的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来培养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目前高校中这两种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是:实训教学的形式化问题,实训教学是让学生按照软件开发不同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来进行,而不是给一个机房,让学生在里面编程就解决了,实训课不等于实验课;
订单式培养的问题是学生知识面狭窄,虽解决了实际就业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适应某个企业的岗位要求,但丧失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完整、扎实的知识体系。

3 一体化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三方面的问题,有机地将教学与实际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掌握全面、扎实的知识体系,又让学生具备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综合软件工程教学方法应采取以下方法:

从课堂教学内容上看,结合软件工程的不同阶段,如: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不同的软件开发阶段,在讲述不同阶段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要给学生讲述每个阶段的输出,输出的格式、标准。

从实践教学内容上看,让学生掌握在不同开发阶段所需掌握的开发工具是什么,如何使用,这样让学生对软件开发有一个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对软件开发的过程有感性了解,避免了书本上抽象、难懂等问题。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以实践项目为例从项目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讲述软件工程原理和方法,以及每个阶段所产生的文档或者代码,文档和代码的标准内容是什么,到用实际的开发工具来进行可行性分析,如:使用Microsoft Visio绘制系统流程图、数据流图等,利用Rational Rose进行对象建模等。结合工具的使用,使软件工程教学内容以看得到、摸得着的方式逐步地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软件工程课堂教学可采用分组讨论。软件生命周期的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环节都要求开发人员和用户进行充分的交流。因此,在软件工程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通过这种基于角色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需求分析的基本方法、充分认识了需求分析的重要性,最终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4 结论

综上所述,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深入进行软件工程的教学改革。利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当然,学生也可以从教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软件工程知识难点、重点的理解,进一步深刻理解软件工程过程和系统消化理论知识,训练项目设计的思路,锻炼实际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Microsoft Corporation.office.省略/zh-cn/visio.

[2]宋波.Java Web应用与开发教程[C].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吴建,汪杰.UML基础与Rose建模案例[C].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软件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案例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9-2275-02

Teaching Methods of Software Testing Technology

GAO Zhi-sheng

(School of Mathematic and Computer,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testing is a course that teaches the software testing methods and means. Case teaching methods that runs through the whole software testing process with a single case is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contents and experiment requirements are also introduced. Through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studying interesting, the initiative and the capability of finishing the practical software testing projects are really improved.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 case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s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是关系到软件和软件组织生存的重大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在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普遍开设有软件测试相关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感觉到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1],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与具体应用脱节,学生对软件测试认识有误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认为软件测试是文字性课程,软件测试过程如何展开,如何选择测试工具,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软件测试管理思想等。

近年来关于怎样进行软件测试教学,引起了相关专家的重视和讨论[1-4]。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在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提出了以一个具体项目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

1 教学的目的和教学方法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是本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软件知识体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发展现状,认识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掌握软件测试的方法和技术,熟悉软件测试过程管理,从而具有独立承担软件测试项目的实施能力,具有测试计划、管理、实现和软件质量保障的能力[3]。

针对以上教学目的,我们在软件测试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个具体测试项目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第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自由进行分组,每组5个人左右,每组确定一个名称。要求每个小组在课程的前几周完成同一个模拟题目“大学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系统完成后,然后各个小组交叉进行测试对方开发的软件系统。随着课程的进度,主要要求学生完成软件系统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功能测试和系统测试。单一的案例贯穿整个软件项目测试过程的案例教学方法的优点是:

1)软件测试的前期课程有“Java EE编程技术”,同时我们选择图书馆管理系统作为开发对象,学生从技术上和业务需求上都具备快速完成该系统的能力。

2)相同的开发对象,互相测试对方开发的系统,有利于形成竞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完成的结果进行点评和组织课堂讨论。

3)整个软件测试课程,学生能够完成对一个具体项目的全部测试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系统地掌握软件测试的技术方法,组织和过程。

2 教学过程

我们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5个阶段,最初的几周主要讲解软件测试原理,同时这个阶段学生主要完成指定项目,然后是4个主要的软件测试技术: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软件测试课程也会讲解其他如回归,压力等其它测试技术,下面是我们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和要求。

2.1 软件测试原理

本阶段主要讲授软件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软件测试原理。包括软件测试的重要性,软件评测师的职业规划,软件质量的概念等基本概念,重点讲授的内容是白盒测试及用例的设计和黑盒测试及用例的设计两个章节。白盒测试主要包括逻辑覆盖和基本路径覆盖两种用例设计方法,逻辑覆盖又分为语句、判定、条件、判定/条件、组合、路径覆盖等。黑盒测试的重点内容是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决策表和场景法。

本阶段对学生的实践要求是开发“大学图书馆管理系统”,由上课老师为学生统一提供系统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要求学生结合对本校图书借阅系统的使用和需求规格说明书,采用Java EE技术进行开发,系统采用典型的4层结构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即运行在客户端计算机上的客户层组件、运行在Java EE服务器上的Web层组件、业务层组件和运行在EIS服务器上的企业信息系统(EIS)层软件[4]。系统开发采用JSF+EJB3.0的架构,Glassfish为应用服务器,MySql提供数据库服务。

2.2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是对软件最小组成单元的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的最基本的测试。单元测试主要按照程序内部的结构测试程序,检验程序中的每条通路是否都能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单元测试主要考虑各个模块接口的输入和输出,模块内部的数据结构,模块的边界条件,模块的基本路径和模块的出错处理。单元测试阶段还讲授代码规范性检查,代码覆盖率的检查,代码复杂度的计算和内存泄漏的检查等。

完成单元测试的基本原理的学习后,要求学生交叉完成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单元测试,主要抽取系统中的核心函数进行测试。完成测试后要求每个小组提供单元测试计划,单元测试用例和单元测试报告3个报告文档。得到所有报告后,组织一次课堂讨论,展示优秀小组的成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单元测试工具要求采用JUnit,代码规范和代码质量分析采用Logitscope, Pruify用于分析代码的内存问题。

2.3 集成测试

软件各个单元通过单元测试之后,需要检查各个单元之间的相互接口是否正确,就是集成测试。软件集成测试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模块间的数据传递是否正确,一个模块的功能是否会对另一个模块的功能产生错误的影响,全局数据结构是否有问题,块组合起来的功能是否能满足要求,集成后累积误差是否被放大等[5]。关于软件集成测试的原则、策略和用例设计等相关原理可参考其它相关文献。

教授完集成测试相关原理后,我们要求每个小组负责人组织完成系统的集成测试。集成测试以一个EJB、Servlet或者JSF为基本单元,工具选择Cactus和HttpUnit。完成集成测试后要求每个小组提交集成测试计划、集成测试设计文档和集成测试分析报告。收齐所有小组成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4 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就是对产品的各功能进行验证,根据功能测试用例,逐项测试,检查产品是否达到用户要求的功能。主要考虑系统的各个功能,一般从软件产品的界面、架构出发,按照需求编写测试用例,测试产品时是否达到用户使用的需求。本阶段主要让学生采用WinRunner完成系统的功能测试,进行功能测试之前首先完成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的设计。然后完成WinRunner的6个步骤:识别程序的GUI,建立测试脚本,完善测试脚本,在新版应用程序执行测试脚本,分析测试结果和回报缺陷。

2.5 性能测试

典型的性能测试主要是从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系统资源利用率、并发用户数、HTTP事务处理数/秒、会话数/秒和连接建立时间等方面衡量系统的性能。性能测试主要有压力测试,容量测试和强度测试等。针对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理解性能测试的重要性和困难性,掌握性能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在此技术上,我们要求学生使用LoadRunner完成系统的压力测试。主要步骤是测试需求分析,制定测试策略和方案(重点是设计测试场景),使用VuGen创建脚本,在Controller中创建场景,运行场景,分析结果。完成后提交测试策略和方案报告,脚本和图书馆管理系统压力测试报告。

3 结论

一个合格的软件评测师要求具有编程能力、开发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怎样在大学软件测试技术教学中培养既有理论又能实践的软件测试从业人员是本文研究的动机。我们提出的基于同一案例贯穿整个软件测试技术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互测对方开发的软件系统,相互对比,相互促进同时组织课堂讨论,有效营造了主动学习的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该方法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软件测试技术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绘卓,唐峻,范勇.基于案例的软件测试实验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7(5):7820-7821.

[2] 屠红蕾.软件测试教学的点滴体会[J].计算机教育,2008(10):124-125.

[3] 李亚.“软件测试”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