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移动医疗【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12 19:50: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移动医疗范文第1篇现在利用移动医疗软件进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管理的人仍然不多,许多患者还处于观望阶段。他们虽然也渴望享受少去或者不去医院的便捷,但是移动医疗APP真的能够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吗?这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移动医疗【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移动医疗【五篇】

移动医疗范文第1篇

现在利用移动医疗软件进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管理的人仍然不多,许多患者还处于观望阶段。他们虽然也渴望享受少去或者不去医院的便捷,但是移动医疗APP真的能够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吗?这不同于打发时间的小游戏,我们真的能够把自己的健康交给一个可以随便下载,仅占几十MB内存的手机应用软件吗?在移动医疗的发展中,要让患者转变健康管理的习惯,长期利用APP进行健康管理,必须要在他们的安全、健康和隐私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给他们带来切实的利益,否则这些移动医疗APP将如同许多不痛不痒的APP一样――在下载几个月后被删除。

设备的质量如何?

我们在医院接受的检查,都已被无数的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并且准确。现在,一些检查通过便携式设备、传感器再加上APP就可以完成,让患者能够在家独自完成。然而,这些便携式的设备真的能够给出精准的结果吗?有的患者拿着自己的手机去问医生,“我过去一周的血压、血糖或者心率正常吗?”医生却发现这些数值与医院的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参考价值也就打了折扣。

因此,在选择便携式设备时,应该注意它是否通过了国家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以保证设备的准确度和安全性。即使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手机配件,但只要能够量血压、血糖、心率等,就属于医疗器械,必须有相应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我国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分为三类,如外用止血贴一般需要一类证;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一般需要二类证;需要植入患者体内用于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则需要三类证。这对移动医疗所使用的便携式设备也适用。目前而言,便携式设备提供的数据仅供医生参考,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有可能这些便携式设备所提供的数据能够直接用于诊断,实现真正的远程医疗。

用户的隐私会泄露吗?

你也许试过把电话给了房屋中介以后接到无数的骚扰电话,那么把自己的个人和健康信息通过APP上传,是否也会有类似的问题产生呢?我们会否因为下载了一个软件而不停地接到保健品或者人寿保险的推销电话呢?许多移动医疗APP都需要在使用前先注册,使用者在填写个人资料或者之后进行咨询的时候,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

谁来处理海量的信息?

相比定期去医院接受一次体检,一些便携式设备能够随时使用或者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另外,健康APP还带有健康日志的记录功能,会让使用者记录每天的饮食、运动和作息等等。这样一来,APP会收集到大量的数据,这本来是好事,因为这样一来健康干预就能够有更多的数据依据,但是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如数据太多不利于处理。

如果这些数据是由APP开发商来处理,那他们会依据什么来筛选数据?是否有医生或者医疗机构给他们提供专业支持?一开始的数据采集有没有问题,这些开发者是否知道如何才能够采集到最有效的数据?所以,选择APP的时候,最好看看它是否有一定的医学背景。APP只是一个连接医患的平台,让诊断和就医都变得更加方便,但计算机并不能够完全代替医护专业人士。

远程就医能够报销吗?

目前,我国的移动医疗盈利,真正来自医疗服务的仅占9.3%。许多医生通过APP对患者进行的建议或者帮助都是无偿的,但如果远程或者移动医疗要长期发展,要让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专家级的医生都加入到移动医疗的潮流中,那么付费势必成为趋势。如何付费、向谁付费都是问题。还有使用远程医疗是否能够报销,医保又该如何参与进来?正因为如此,中国平安在百度、京东和小米等IT巨头之后也进入了移动医疗行业,推出了APP“平安好医生”,希望将保险与移动医疗挂钩。一旦移动医疗付费渠道开通,患者完全可以在家用在线支付的方式网购药物,不用为了开药而专门跑去医院。

医院和健康机构能够共享数据吗?

移动医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医疗;
互联网医疗

1引言

随着民众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和投入也越来越大。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医疗器械的不断优化与改进也使得移动互联网参与到民众的医疗保健流程中来,移动互联网的即时可达性将进一步释放人们在健康和养老方向的购买力。

移动医疗是指手机终端利用采集器或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采集器相通信,将采集到的用户多种生理信息,如体温、血压、脉搏、心电等数据上传、整理和分析,并即时向用户反馈监测到的身体状况评估或提出适当的健康指导。智能手机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使得其可以成为医疗传感器信号的移动接收和中转平台,从而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和医疗监护。另外,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大量涌现,使得对生物信号的采集传输和分析更加便捷,进一步简化移动医疗系统,推动了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医疗则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时在线满足患者的医疗咨询与“轻问诊”的需求,有效缩短医生和患者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移动手机应用借助智能手机的普及浪潮使得医疗服务和用户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从而也涌现更多的商机。

移动互联网医疗将互联网医疗技术、移动医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颠覆了传统医疗体系,帮助缓解医疗资源不平衡和日益增长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也是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医疗发展模式。

2移动医APP的几种常见模式

在20世纪的前十年,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带动了一大批线上医疗网站的发展。39健康网以提供健康教育和信息等医疗信息查询为主营业务;
而好大夫在线囊括了医师评价和挂号等信息,为患者线下就医提供信息;
宜康网根据患者填报的个人信息,提供有价值的疾病风险评估等等。这些富有代表性的成熟线上网站,为近年来移动医疗App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很多App采用了将互联网医疗模式迁移到线下的业务模式。

上线于2011年的“春雨医生”App是轻问诊型移动医疗产品的代表。他们的目标是“不解决疑难杂症,给中国人提供更科学的健康指导和轻度病痛问诊。”春雨已经通过定向咨询、包月等形式建立了医患长期关系的雏形。这种医患关系是通过调动认证医师空闲时间的积极性而实现的。用户通过轻问诊、轻付费获得医生的及时解答和初步指导,这使得用户在医院这个传统渠道之外有了新的方式去解决自己的医疗需求。在App中,除了“空中医院”模块,App中集成的“自我诊断”和“健康中心”提供了非常细分的医疗信息查询和初步分析。例如自我诊断中有非常细致的“化验单解读”功能,这会大大方便患者自助查询;
而“健康中心”中提供了基础的减肥建议,这样一些基础性的医疗常识和建议都装到了手机这个小匣子中,节约了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成本,也让医院的工作可以面向更专业更复杂更棘手的问题展开。

另一个医疗App的巨头“丁香医生”以“医药查询”为产品特色。拥有300万医生用户的医药生物专业网站丁香园希望借由这产品延续其线上的影响力。同名的丁香医生网站是丁香园推出的面向对「健康常识「疾病常见问题「就医推荐人群的一个网站。同时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交流互助平台。在以往这样的互助平台是很难建立的,多半是同一个医院就医的患者之间会有小团体的联系。借助网络平台,慢性病患者们能充分地交流病患信息和抒发心绪,这让他们有了归属感更利于情绪稳定。“丁香医生”app继承了同名网站积累的专业的医疗查询资源,是提供「可信赖的医疗健康信息为宗旨。用户能方便地通过App「对症找药,规避「虚假药品,定位「附近药店,对一些具备医疗常识的患者来说,这能方便他们去家附近的药方自助开药和避免被蒙骗,节省了去走医院流程的时间。这种功能上的轻便和专业使得它能迅速变现它在线上的受信赖度。

除去轻问诊型和医药查询型移动App,其他许多医疗App定位于更加细分的市场。例如“男性私人医生”是一款针对男性生理健康的应用,提供非常多有用的生理健康信息和锻炼建议;
“女性私人医生”针对女性私密健康进行指导,“爱丁医生”着力于备孕和辅助生殖,帮助准备生育的家庭方便查询相关信息;
“医口袋”是医生和医学生必备工具书,集成了各个细分方向的专业知识库等等。不少医院也推出了自己的App方便用户进行挂号和专家预约,这也推进了患者在家便能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就医行程。

移动医疗App扩展了医疗资源的边界,用以患者为核心的轻问诊、自助查询的模式,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不仅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而且给医疗行业更多的发展机会,给医疗人员更多的拓展空间。随着移动医疗品牌的树立和用户粘度的增加,患者将对移动App有更多的依赖和期待。

3移动医疗的未来

要探究移动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就一定要弄清楚移动医疗兴起的原因。移动医疗是作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的一个应用方向而广泛普及的。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和高性能使得移动医疗App的制作有了无限可能。智能手机迥异于普通计算机的一点是智能手机集成的传感器前所未有地接近人体。因为信息处理和办公需要,每个人都会携带智能终端,终端上的传感器既能为用户采集有用的物理信息,更能用来诊断他们自己。

近两年来,新的智能终端设备(不限于手机)如雨后春笋般出来。各类手环和智能手表可以对用户的睡眠进行检测,可以量化用户的运动量;
专业的智能体脂秤可以收集你的体重信息并分析体脂情况等等。利用智能设备便携地管理自身的健康已经有了相当的市场。移动医疗的主战场还是会在智能手机上。这不仅是因为人手一部以上的智能手机,还因为市场主流的操作系统只有10S和安卓两种,这使得移动医疗产品的开发变得相当方便和极具盈利性。

站在智能手机风潮巅峰的苹果公司,2014年6月开发了新的移动应用平台“Healthkit”。Healthkit并不是单单为了数据而存在。所有的健康指标都会互相影响,所以在Healthkit收集到用户数据以后,会进行一个数据整合与数据分析。这意味着各个单兵作用的移动医疗App将在整合分析下,使得智能手机有了宏观分析人体健康的能力。

苹果公司又于2015年明宣布了用于医疗卫生研究的开源软件框架ResearchKit,旨在帮助医生和科学家更精确和频繁地从使用iPhone应用的参与者那收集数据。这意味着移动医疗反哺传统医疗的可能。医生和科学家将通过医疗大数据统合对流行传染病和群体病症有更深入的了解。

移动医疗范文第3篇

关键词:糖尿病;
移动医疗;
综合管理;
问题挑战;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47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自身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疾病,是目前威胁全球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直至2013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增长到了1.096亿人,位居全球首位,根据目前这样的趋势发展,预计在2040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将到达1.507亿之多。

移动医疗,即:Mobile Health,常常缩写为Mhealth.直译过来是医疗健康,在很多文章或者报道中更多是称为移动医疗。移动医疗是指通过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s,个人数码助理)、移动电话、卫星及其他无线设备等通信方式来为医疗行业提供信息或服务。

研究方法:本文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翻阅相关图书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再结合如今移动医疗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移动医疗运用到糖尿病领域的重大意义以及当中遇到的问题和糖尿病慢性病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组合分析,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

1糖尿病医疗的现状和糖尿病移动医疗概念的提出

1.1糖尿病医疗的现状和问题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发表在JAMA杂志上的数据:至2013年九月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增至11.6%,总人数达了1.139亿。中国正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这种年轻化的趋势不仅包括了青少年,不女患者的数量也在直线增多。加之糖尿病本身又具有病程长,恢复慢,预后差,并发症率高的特点,患者常常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在家坚持测血糖、血压等生命体征。

1.2糖尿病移动医疗的优势

传统的糖尿病诊治方法相比,糖尿病移动医疗最突出最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解决糖尿病患者长期定时入院检查难题:有了移动医疗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患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糖尿病进行管理。例如:利用移动医疗互联网的便利,糖尿病患者可以网上预约挂号,缴费,在家监测血糖等,而无需再成天往医院跑。

构建患者个人自动化数据库:糖尿病患者由于要长期反复监测血糖,血压等数值,这样就会有大量的数值单据或者医疗数据。移动医疗在这方面的运用,让患者可以不用再手动保存这些实质的单据,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例如:基于移动医疗开发的云计算技术,就为糖尿病患者开发出了一个个人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储存海量的数据,并自动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

搭建平台,改善医患关系:在传统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中,医生与患者之间多数是单方向传达,患者于患者之间很多都是没有很多交流的,这就造成了医疗信息的障碍与狭隘。而移动医疗则可以为医生与患者之间,患者于患者之间搭建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让医院内部的医生、营养师、护士三者以一个团队的形式来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管理服务,患者与患者之间也可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互相交流和分享。

促进糖尿病新药研发,趋势分析,为科研提供依据:有了移动医疗糖尿病患者的一切资料与数据都可以储存在系统中,而且医生的处方及治疗方案也记录在其中。这个系统里的数据,还可为临床医护专业人员提供完整的病例记录资料。不仅如此,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还可以了解到糖尿病患病人群的主要生理特征,预测相关患病风险趋势,以便提前对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做出充足的准备。

实现糖尿病病人掌控自身健康:糖尿病患者通过移动医疗应用,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生命体征数据,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运用手中的移动智能终端以语音、图文、列表等方式全权管理自己的医疗健康信息,患者可从移动医疗应用中获取大量的关于糖尿病的相关资源。从而,糖尿病移动医疗有力的促进了糖尿病医疗服务模式从以往的“五驾马车、有病看病”的被动式诊疗服务,向“以自主掌握健康为中心”的主动式糖尿病管理模式转变。

完善医院糖尿病诊治模式:如今的糖尿病诊治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住院治疗,发展为了“院内治疗+院外自主管理”的诊治方式,护士也是通过移动医疗无线查房,系统查询储存和查询病人信息等,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总体工作效率。移动医疗增加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就医选择,在双向意愿情况下,使得患者更容易信任医生,医生也能更安心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整合医疗资源:移动医疗依赖于无线通讯和信息技术,由于其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点,整合了中国当前社会的糖尿病医疗资源,最大化了享受医疗健康服务的糖尿病患者。中国大部分偏远山区的糖尿病病人享受到了优质、及时、有效的糖尿病医疗服务,也让医疗资源得到了一个质的的提升和充分合理地利用,发挥了其最大的功效。

2糖尿病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和运用模式

移动医疗范文第4篇

相对于其它高大上的“互联网+”领域,移动医疗自在国内出生到今天,一直因被认为是最接地气的产业绿地而承载厚望。然而,时下看似突飞猛进的发展却撞不开堵在路中间的大石:长期巨额投资仍挽不回不盈利的难堪局面。万众瞩目的移动医疗,要如何能赢得竞争市场的广泛青睐?未来的盈利模式该如何寻找?困顿的投资者们又该向谁寻求前路真理?

移动医疗究竟是个啥?

工作日早间8点30分,北京友谊医院门诊楼就已经充斥着排队挂号、焦虑候诊甚至是等待取药的患者及家属。这家北京知名的三甲综合医院,占地9.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9.4万平方米,但在日均8000人次的门诊量面前,仍然稍显拥挤。

然而,就在一队紧张候诊的患者之中,年过六旬的老周却显得格外轻松悠闲。尽管等待多时,老周才成功挂上友谊医院足踝外科刘凤岐大夫的专家号,但他早已借助“好大夫在线”搞清了自己的病理、病因,更在刘大夫指导下,通过科学锻炼极大地缓解了病痛。

原来,2015年农历新年前,家住北京市东四环外酒仙桥的老周发觉自己左脚后跟“疼得走不了路”。被孩子送到附近的华信医院就诊后,老周向医生简单描述了病情,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大夫连鞋都没让我脱,直接告诉我得的是骨刺,接着就开了一大堆药”。

老周回家后,越想越不对:看脚上的病,连鞋都没让脱,诊断结果能靠谱吗?“药也不敢吃,我又去了积水潭医院。”

作为国内知名的三甲医院,积水潭医院尤以对骨科疾病的诊疗见长。“还不错,这回让我脱鞋了。”经诊断,老周患有“跖筋膜炎”,需要购买专门的医疗器具“矫形鞋”辅助治疗。老周满以为这次诊断结果挺靠谱,孰料,“买鞋的时候,人家不让拆包装试穿,我也不知道还要分大小号。结果买小了,穿上特别疼,我只穿了一次就扔了”。

钱没少花,病却一直没有起色。但所幸,老周终于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我上‘好大夫在线’一搜,发现友谊医院足踝外科的刘凤岐大夫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还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做过两期节目,讲的就是我这个病。”

创立于2006年的“好大夫在线”截至目前已经收录了全国31个省市地区、30余万名医生的专长和门诊信息,网友不仅可以通过平台问诊,还可以分享就医经验、点评医生和医院服务。

通过“好大夫在线”,老周了解到,跖筋膜炎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病。足底过度活动、牵拉和挤压都可能引起跖筋膜缺血、形成骨刺,进而导致足跟痛。而跖筋膜炎的治疗方法其实也特别简单,“什么药也不用吃,什么鞋也不用买,就是每天做弓步,拉伸跟腱”。坚持锻炼一周后,老周的病痛就得到了明显缓解。“真得感谢刘大夫,也多亏了‘好大夫在线’。”

频获资本青睐

让老周赞不绝口的“好大夫在线”,也颇受投资人的青睐。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挚信资本领投、崇德资本跟投,“好大夫在线”成功完成6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与此同时,还有多家专注细分领域的医疗类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在6月完成了A轮、Pre-A轮融资,总额接近1亿美元,资本热情可见一斑。

实际上,自2011年用户覆盖全美40%医生的Epocrates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以来,“移动医疗”概念就在资本市场饱受追捧,诸如“好大夫在线”一类的移动医疗应用也开始频繁亮相,进入公众视野。

据《经济》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1月“益体康”获得数百万元人民币天使投资至今,国内移动医疗领域公开披露了170余起投融资事件,总投资额高达18.26亿美元。

全球来看,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融资金额也十分惊人。专注于移动医疗创业公司孵化的RockHealth最新报告显示:仅在2014年,针对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投资总额就高达41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之前3年的投资总和。

不过,撇开从业者与投资人附加其中的资本泡沫不谈,移动医疗究竟是什么?本身又具有多少价值呢?

移动医疗究竟是啥?

听到“移动医疗”4个字,即便是老周――这位“好大夫在线”的忠实拥趸――也着实茫然了好一会儿。

《经济》记者走访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儿童医院,随机采访了40余位患者(及其家属)后发现,受访者普遍不解“移动医疗”为何物。但当记者进一步提示具体的移动应用及硬件设备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所耳闻,不过,其中近四分之三表示从未使用过;
余下体验过移动医疗的8位受访者中,6位(包括老周)认为“挂号和加号”是他们最常使用的功能,两位偶尔使用移动设备监测自身的血压、血糖值等生理健康状况。

实际上,按照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的定义,移动医疗(mHealth)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

作为电子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移动医疗应用覆盖了基础护理、公共卫生研究、急救护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举例而言:通过智能手机,医生收集、存储、分析和上传生命体征、位置等数据开展即时病情监测,对偏远地区的医生进行专业培训和远程支持……甚至开发一个专供遭受重大灾害的受难者互动沟通的交流系统,都可以被视为移动医疗。

而在美国知名心脏病学家、基金组学家埃里克・托普看来,移动医疗的价值绝对不仅仅在于“把诊疗和对病人的服务搬上移动平台”。他不无讽刺地将“医生们开着自己不太熟悉的药,诊治着自己不甚了解的病情,评判着自己一无所知的人体”――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250年前说过的一句话――引为其专著《颠覆医疗》的开篇之语,并热情地期待移动技术助力精准医疗的实现。

有权威为其背书,又吸引了风投关注,移动医疗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今年2月,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4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国内基于安卓、苹果等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医疗类应用(APP)已达2000 多款,各式各样的移动医疗公司在中国“遍地开花”、欣欣向荣。

然而,作为移动医疗的核心构成,医生群体对于移动医疗的态度却十分值得玩味:年资、职级偏低的普通医生,尽管有时间也有热情体验移动医疗,但他们通常不为患者所信任;
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大夫,却又少有业余时间。部分接受《经济》记者采访的医生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尽管有些移动医疗公司开出的薪资远超他们在医院取得的收入,但“移动医疗的管理模式、盈利模式都还没有摸清楚,不可能稀里糊涂地抛开医院”。

医生的担忧不无道理。尽管摸索多年,移动医疗的从业者却一直未能拿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成熟盈利模式。只会“烧钱”、不会赚钱,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隐忧,业内甚至开始出现“九成移动医疗企业将成炮灰”的悲观论调。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却纷纷通过融资、收购、合作共建等种种形式抢滩移动医疗,局面越来越乱。

“资本热”背后,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发展的现实究竟如何?前路又安在?

蓝海深处的行业诅咒

作为“互联网+”大趋势下看似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移动医疗无疑成为互联网投资领域的最大热门之一。然而,轰隆隆的雷声也掩盖不了雨点小的事实,任何行业内人士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时至今日,移动医疗都没有哪怕一个可循环的盈利模式。以至于,平安创新投资基金合伙人张江曾无奈地公开表示:“移动医疗产业虽然属于少有的蓝海领域,但目前尚未出现眼前一亮的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

抢占市场胜过赚钱?

“从商业市场上看,整个行业处于发展早期,甚至整个移动医疗的产业链都处于探索时期,因此单纯从投入产出看,市场很差;
但是我们看重的是未来的发展”,海思德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糖医生”创始人佟伟栋这样告诉《经济》记者。“糖医生”是上述公司创办的一款移动医疗,专门服务糖尿病患者,产品去年7月上线,至今还没有实现盈利――用佟伟栋的话说,“我们还在摸索盈利模式”。

这种态度在移动医疗的投资者中,绝对不是少数,有些产品负责人甚至直言“一两年内我们都不打算盈利的”。

“好心舒冠心病管家”是一款针对冠心病患者的手机客户端,是南京飞天鸿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去年6月投入市场的移动医疗产品。该产品运营总监王宝透露,产品前期投入1000万元,而未来一年半内还会投入4500万元左右。然而提到盈利情况,王宝毫不犹豫:“我们一两年内根本不打算盈利,现在只是有创收而已”。面对记者的诧异,王宝接着解释,这原本是目前的行业现状,基本上没有人想要一上来就盈利,当然,也没有人做到。“难道投资和创业不就是为了赚钱吗?!”听了记者的反问,王宝笑了,但理由是为了抢占市场,盈利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考虑。他认为,抢占市场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算看上去资本狂热到盲目也要这样做,因为晚一步就没戏了。此外,企业抢占市场的同时还要积累客户。王宝说:“客户是很重要的市场因素,难以用直接的资金数额来衡量,可是一旦市场稳定,客户积累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提到这个问题,他还用打车软件来比较说明,认为当初该行业也是资本爆发、纯烧钱的状态,但是现在就做得很好,司机们都在用,而当初舍得大手笔投资的滴滴和快的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行业龙头。

投资者们的观点颇值得玩味。在“一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创业和投资都是耍流氓”的大背景下,这么多商场老手却宁愿置利益于不顾而放手“挥霍”?或许,在股市就算一泻千里仍然不失魅力的当前,“烧钱挖地基”的行为变得理所当然,以至于成为创业者们的首选方式也不足为怪。只是,有一个问题依然不可回避:打车软件的内忧外患时至今日也尚未解决,而今年6月2日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交通执法总队和公安局公交保卫总队对“滴滴专车”的约谈更让滴滴的盈利模式陷入法律困局。当然,最最重要的是,移动医疗的烧钱模式还能持续多久?而赚钱这个问题真的不重要吗?

不是不想是赚不到

尽管从个人角度看,移动医疗在他心里是值得期待的,但是新媒体“医策”副主编张颂奇还是坦言:“整个行业都是烧钱的状态,大家不愁没钱烧,只是不知道该怎么把钱赚回来,这就导致产业处于泡沫比较多的状态,烧到什么时候才能挣脱也难说”。可见,赚钱不是不重要,只是整个行业都对这个最重要的问题束手无策而已。

张颂奇表示,移动医疗的诸多企业各有各的问题,但是最大的难题就是大家都没有确定的盈利模式。从这一点上说,该行业内的投资者真可谓难兄难弟。他告诉《经济》记者:“市场内,没有一家把整个移动医疗的盈利模式理顺的,大家都在竭尽全力去做,但是效果并不乐观”。

作为行业内起步最早的移动医疗产品,春雨医生和挂号网是目前国内发展较好的,即便如此,“头羊”在盈利的路上也难逃步履蹒跚的尴尬。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移动医患交流平台,截止到2015年7月,春雨医生已有20万注册医生和7000万条健康数据。但是,张颂奇表示,春雨医生的医疗资源并不是很好,因为这些医生绝大多数来自县级医院。在国内“患者追着名医跑”的社会环境下,没有好的医生资源,就意味着不能赢得患者的信赖,进而也就不会有可观的盈利。

对此,春雨医生公关总监徐妍妮表示,公司产品盈利整体情况“很乐观”,盈利来源除了春雨医生外还有今年5月的新产品――春雨私人医生和平台上的服务型电商。然而对于盈利到底有多乐观,徐妍妮并没有告诉记者。只是,从公开消息看,春雨医生的在线问诊模式因为未接入医院信息化系统,预约挂号等功能相对较弱,而快餐式交流无法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此外,网络问诊模式也存在医师非法执业与侵犯患者隐私等潜在的法律风险。

相比之下,挂号网的盈利状况似乎更加雾里看花。它起家于网上挂号,属于免费服务,原本不存在盈利的问题。然而,作为公众使用的平台,挂号网积累了丰富的患者资源。如今,联合BAT开办了保险业务,不仅为患者提供商业保险,也针对医生提供医疗责任保险。此外,挂号网已经完成对网上药品商城金象网的收购,期待和药企建立联系,试图以广告创收。然而,这样的举动是否成功目前还不得而知。在张颂奇看来,药厂不会盲目投资,而越是这样越难以出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至于保险业务,想要在国内商业保险整体不发达的现实中突破重围实属不易,何况挂号网本身也尚未在此领域做出值得关注的业绩。未来到底如何,还是未知数。

行业投资者巨大的热情加上数不完的资金投入,竟然都换不来移动医疗的“回眸一笑”,颇显心痛的结局简直让局外人都徒生怜悯。只是,原因也不是没有的:投资者们期待抢占市场,可是移动医疗的核心终究是医疗,医疗的核心又是医生,而诸多一心一意烧钱的投资者们,是否也应该停下来看看医生的态度?

医生舍不得医院

说到医生的态度,佟伟栋面露苦笑:“我原本就是临床医生,因为当时医生收入不高,后来转行了”。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前医生、现移动医疗投资者佟伟栋认为,医生是一个保守的群体,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比较低,需要从业者或者市场的引导。他告诉记者,许多医生关注的是劳动回报的多少,现在移动医疗的许多企业自己都没找到良好的盈利模式,给不了医生足够的价值回报,因此知名医生、专家都不太看好这个行业。“现在移动医疗给医生的薪水,都是补贴方式的,因为企业还没赚钱呢,以后运行模式正常化,就可以给医生提供可观的报酬,大概这个群体的态度会更开放”,佟伟栋这样说。

也许,是时代不同,多年前的医生和现在的医生也身处不同环境了。在《经济》记者接触的医生中,经济回报似乎不是这个群体最关注的问题。

“其实,作为基层医生,我们还是很乐意去线上平台回答患者问题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普通外科医师李丹这样说。她表示,像“好大夫在线”这样的移动医疗平台,有类似淘宝卖家的评级系统,工作之余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者当作对专业知识的复习。但是,提到知名医生或者科室主任,李丹立刻表示:“别人都不知道这些大牌医生有多忙,他们根本没时间去线上回答问题。有些医生就算过去兼职,回答问题的也不是本人,都是手底下的基层医生,甚至是护士”。

这一观点在该医院普通外科主任许光中那里得到证实。接受采访时,许光中马上就要踏上出差的动车。他直率地说:“像我这样的医生,根本没时间去线上医疗平台坐诊,平时除了医院忙个不停,还要为了研究四处跑,真正是没时间”。“那如果不是兼职,全职过去,您觉得呢?”许光中笑笑说:“前段时间,百度旗下的一个医疗平台就来我们单位挖人,但是大家都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坦白说,我们舍不得离开医院,一方面有体制的原因,另一方面,医院也确实给了医生很多保障”。

许光中的话也许道出了医生群体的心声――舍不得医院。然而,或许这也不是全部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经济》记者,知名医生在医院非常吃得开,尤其是北京的各大医院,在灰色收入极其正常的当下,名医的“红包”都是很大的,“有的一个红包就超过一个月工资”。显然,移动医疗从哪个方面看也提供不了这么实在的实惠。此外,医院之所以有名气也和名医分不开。该人士表示,移动医疗折腾得再火,医院也不会轻易放人的。

如此看来,或许真的是移动医疗投出的橄榄枝没有医院的诱人。

难以触及医疗核心

至此,不管是从盈利模式,还是从用户关系上,移动医疗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边缘化――围着医疗绕圈却难中靶心。而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亚子看来,这恰恰是移动医疗不能盈利、难以吸引医生的真正源头。

“其实,不管什么医疗,核心都是医生和患者,在中国更明显地体现为医生”,李亚子这样说,“找不到好医生意味着不会积累多少患者”。在李亚子看来,移动医疗希望大家享受好的医疗服务、希望大家不要浪费时间排队、可以高效率地挂号……但是,这些都不是医疗的真正意义所在。“医疗的核心就是医生为患者诊断病情、开处方。”

显然,这些是移动医疗难以实现的。先不说网上禁止开处方,单就面诊一项要求就能喝退千万移动医疗应用。不少人会心存疑虑:很多手机客户端不是都具有记录患者生理数据的功能吗,难道这些数据不可以用来当作诊断的证据吗?对此,李亚子表示,有两点形成阻碍:第一是这些数据的可靠性谁来保证,第二是医生不敢轻易相信随便一个网上下载来的应用。他表示,如果这些应用经过统一的临床实验,就像新药上市一样经历严格审查程序,被证明是可信赖的,那么没问题,医生可以作为诊断参考。问题就在于,这些移动医疗应用做不到这一点。这就又引到另一点,医疗设备也在医院而非互联网上。小灾小病不需要具体检查的,可以在网上简单咨询,“可是现在发烧感冒都需要验血”,这些事情移动医疗都做不到。

此外,移动医疗企业漏掉一个问题,就是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谁来承担责任的问题。许光中强调,国内的医疗体系确保医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医院会站出来承担责任,这给医生很大的宽慰作用。而一旦离开医院,这个责任谁负?不少人认为医生群体比较封闭,可是在他看来,恰恰是中国的医生,很容易也很乐意去接受新鲜事物,但是现实不一定允许这样的选择。

在许光中看来,移动医疗面临的问题几乎是全方位的,甚至可以说,这个行业面临的问题,它们还一个都没有解决,如此初级或者说低级的发展,他至少暂时不看好。而对于效仿其他国家的声音,他也有自己的疑虑。“社会上总有声音说要效仿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但是美国的医生是自由执业的,而且完全是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们不依靠医院,中国的医生做不到这点”。

“张强医生集团不就在做自由执业的尝试吗?就像艺人挂在演艺公司旗下那样。”“的确,有人出于对现状不满,在做大胆尝试,但是谁敢说一百个甚至一万个医生就可以改变体制呢”,许光中这样补充道。

金矿,去哪里挖?

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会经常出现主人公在千钧一发之刻起死回生或者逃离灾难,让整个情节大逆转。对于移动医疗而言,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转机?

慢病管理,大有可为

“国内慢性疾病患者人数众多,而且他们需要长时间保持与医院的联系。我对于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的应用,相对比较有信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亚子说。

这一观点与刘谦的看法不谋而合。刘谦从事处方药营销近20年,在诺华、辉瑞、阿斯利康和GSK等一线外资药企担任过事业部总监、企业战略负责人等职务,并在亚太区和全球总部工作3年,他告诉《经济》记者,慢性病控制是我国医疗体系的最大挑战,也是国内移动医疗企业大有作为之处。

卫计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了2.6亿,由慢性病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中心主任王临虹也公开表示,目前,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造成的死亡数量,占据所有人口死亡数量的85%-86%。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构成因素。

刘谦告诉《经济》记者,尽管在慢性病病情控制方面,对患者饮食、运动、心理、生活环境的监测,与服用药物和医生诊疗一样重要,但前者已经滑出医院的边界。再加上医学本身缺乏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方法,医生又少有时间进行随访,导致这一领域非常容易受到忽视。而移动医疗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手机应用,“一个医生可以管理几百、上千名患者,这些人的饮食、运动、生理值等变动数据能随时记录并预警,医生和患者交流也更加便捷”,刘谦说。

“现在已经有一些国家,允许医生通过互联网进行慢性病的随诊。但前提是,医生必须能够尽量全面地掌握患者此前的就诊、体检信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副教授冯文说。

但她同时强调,由于中国迟迟未能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医院与医院之间存在着重重信息壁垒。“比如,我和你都是大夫,但是我们在不同的医疗机构工作。现在的情况是,你能看到你的医院给病人看病的信息,我能看到我们给病人看病的信息,但我们互相看不到彼此的信息。”

不过,随着“十二五”步入收官之年,如无意外,2015年底,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全国人口数据资源库将建设完成。曾经掣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的“信息共享”难题,也将逐渐消解。“数据库建成之后,通过一定的授权机制,相关机构和个人就可以访问个人的健康信息,帮助医生全面诊断患者病情,并适时调整用药情况。”冯文认为,在能够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上述三大基础数据库的形成,将有力地推动慢性病管理类移动应用的发展。

尽管有需求、有市场、有政策,但谁来付费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在美国,医生可以把移动医疗产品――比如某个慢性病手机应用――放进处方里,患者必须依照医嘱使用,由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和患者个人共同向企业付费。实际上,移动医疗产品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的恶化,这将大大减轻保险公司的支出负担。“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反倒借此减少自身的总体支出额度。”

然而,由于中国的商业保险不够发达,社保更是难当重任,美国经验完全无法适应中国国情。即便是大有可为的慢性病管理类移动应用,目前似乎也只能依赖广告、药企等相对边缘的收入维持企业现金流,无法形成正常的投资回报模式。“说白了,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刘谦不无遗憾地说。

“医改”释放政策红利

不过,冯文还告诉《经济》记者,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移动医疗也很有可能会谋得常规、可行的盈利模式。

“我们发现,移动医疗的盈利模式,实际上取决于整个医疗服务的收费方式。”冯文解释说,之所以国外的移动医疗服务能够维持稳定的现金流、付费模式能够被患者所接受,是因为其线上和线下的医疗服务之间存在明显的价格差。“因此,根源还是在于线下医疗服务的价格。”

尽管“医疗服务价格与价值严重不符”、“医疗服务价格亟待提高”等等论调早已有之,但价格调整进展缓慢也是不争的事实。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再次提出“理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并要求“试点城市在2015年制定出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在冯文看来,如果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进程加快、幅度明显,很可能将有助于移动医疗企业探索自身的盈利模式。

实际上,尽管卫生行政部门从未明确传达出支持移动医疗发展的政策信号,但《经济》记者梳理自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来的若干相关政策时发现,如果没有“医改”的推进,移动医疗在中国的发展绝对不会如此蓬勃兴旺。

2009年下半年,原国家卫生部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设实名预约挂号业务,挂号网创始人廖杰远主动找到了“想开设网上挂号业务但没有足够技术力量”的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尝试争取由挂号网免费给华山医院开发网上预约挂号系统。几经争取,医院高层终于答应让他试一试。时至今日,挂号网已经与全国23个省份、1300多家重点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连接,2014年度服务人次超过1.6亿。

同样搭上政策顺风车的,还有尉建锋开发的掌上浙一。这款应用重塑了公立医院的信息服务流程,帮助患者实现智能导诊、预约挂号和化验取单。作为国家863计划的子课题“数字化医疗医院示范”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掌上浙一上线之初就顺利得到公立医院的认可,包括浙江省第一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等多省市三甲医院都已经接入其中。

移动医疗范文第5篇

对于自己当年的选择,俞熔谦逊表示,“时代背景是今年刚刚验证出来的,当时看不出来。”

2013年底,他在《创业家》的会议上发言时,认为“医疗健康行业,还没有诞生真正的巨头,这是大家的机会所在。”时隔半年,他对未来移动医疗大发展的前景,有了新的认知。当下,医疗健康投资风起云涌,大的机构也好,资本巨头也好,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能够逐渐进入,俞熔不怕竞争,对这个行业,多点关注反而是好事。“以往,医疗健康行业受人关注度不够,现在国家机制在转型,消费者观念在变化,各种天时地利人和在推动医疗行业,这是大的时代背景。”他的态度,相当乐观。

变革,可以预见

与创业者精专的态度不同,俞熔对行业的思考集中在移动医疗发展的大方向上。慢而有条理的,他把移动医疗的发展,归结为几种变革趋势。第一是标准化、可量化的医疗服务,例如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的标准化,这在美国已经非常成熟,二是慢性病管理体系化,有赖于家庭和私人医生体系的完善,这也将成为下一个行业创业热点趋势,三是远程医疗技术,依赖于高效的信息化及创新的技术手段。四是筛查检测、重大疾病诊治的个体化。不管哪一种趋势,都少不了大数据的支持。

他屡屡提到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对于较为特殊的医疗健康产业,大数据的意义不可低估。与美年大健康的特色服务相关的,则是中医标准化管理的部分。

在完全基于西医标准化体系的体检行业,美年的立身之道与众不同,他们为使用者给出中医诊疗方案。以中医手段辩识体质,再根据西医的检验方法,针对性给出一些解决方案,既可以有传统疗法,也有健康食品、保健品上的建议。有别于一般体检给出生硬报告的方式,美年的中医服务,更类似增值附加服务。在美年的体检中心里,中医是随处可见的装饰元素,华佗、孙思邈的画像挂在楼道中,西医体检项目完成后,中医手段才开始,填写问卷,勾选身体状况,医生给出关于基本体质判断,再搭配上传统的号脉,对体质和调养方式,做出建议。

“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些器质性的疾病,肯定我们会推荐、动员,或者帮助你去医院治疗,但很多人是生活方式或亚健康带来的一些慢病,这些问题不是去医院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的健康管理,这部分病人实际上量更大。”和美年赢得客户喜爱的原因一样,生活方式、慢病或者亚健康,也是移动医疗的机会所在。

在俞熔看来,移动医疗的好处,不言而喻,它让信息透明,让资源配置优化。医生和患者可以得到及时的沟通和反馈。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对于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来说,更是有充分的正能量。“但在这个行业里,商业模式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说医疗行业的闭环怎么形成,线上线下怎么结合,在O2O大行其道的当下,我还是很少听到医疗行业的O2O。”

他也审慎地认为,不少移动医疗应用看似取得成功,但一个严峻现实摆在眼前,移动医疗的风险边界难以界定。“大多数移动医疗的应用,其作用究竟是咨询,还是诊断,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分析。”

除了收购之外,俞熔一直关注培育或者挖掘健康类、医疗类的中小企业。三年前,他投资了一家做电子耳蜗的企业,属于相当细分的业务。产品有慈善性质,为先天耳聋的孩子生产植入性的器械,帮助他们产生听觉、学会说话,从而渐渐接近一个健全的人。这样的市场需求数以百万计。一个耳蜗手术需要20万人民币,大多数农村的孩子消费不起,电子耳蜗的生产,与其说是医疗辅助设备,更有一点慈善性质。他也把预防医学上下游产业当作发力点,有关健康管理、平台、数据和客户资源,凡是有助于美年大健康整体发展的,也在他的涉猎范围。2013年,美年投资了一家专门用物理光学方法降血脂的医疗创业公司,实际上,血脂异常亚健康人群为这样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在俞熔的分析之中,中国有糖尿病患者九千万,高血压患者一亿到两亿,人群数量远大于进入医院治病的人群,针对这些慢性疾病的服务,都有很不错的发展机会,是极好的创业方向。

作为出手快又狠的投资者,抢占移动医疗的开放平台,才是俞熔布局的长远策略,尽管真正披露产品可能要到一个月以后,但他还是介绍了美年移动医疗产品的大致脉络,“全能的个人医疗开放平台,从预防、医疗评估、健康管理,包括后续的健康相关服务的,这是一个小的BAT。”

移动医疗的市场,无限宽广,而当下,正是进场最恰当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