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健康教育【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12 20:2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1.对象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中小学教师135人,发放问卷135份,回收问卷135份,有效问卷12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0%。其中男教师48名,女教师74名。年龄范围24~5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健康教育【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健康教育【五篇】

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1.对象

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中小学教师135人,发放问卷135份,回收问卷135份,有效问卷12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0%。其中男教师48名,女教师74名。年龄范围24~57岁,其中24~34岁64人,占52.5%;
35~45岁54人,占44.3%;
46~57岁4人,占3.2%。

2.方法

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将协助个体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本测验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用户,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在主试的统一指导下一次完成所有问题。

3.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不同年龄段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SCL-90得分比较(X)。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躯体化35~45岁得分最高、抑郁46~57岁得分最高,其余各因子均表现为年龄越低得分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得分逐渐降低。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较少。

2.不同年龄段多重比较的显著性检验

通过不同年龄段间的多重比较,尽管不同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存在显著性差异的较少。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24~34岁与46~57岁在焦虑方面差异显著;
在偏执方面前面两个年龄段均与46~57岁差异显著。

三、结果与讨论

从调查中发现南江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多,专职少,135人中只有5人是专职,其他的全是兼职,专职率仅约为4%,所以教师专门接触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的机会较少,因为接触较少,所以较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因为与问题学生接触少,这样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影响会较小一些。另外南江县城镇化率较低,生活比较闲散,这种生活氛围对学校的影响较大,学校教师竞争较小,在工作和学习上所承受的压力不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总体问题不大。然而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35~45岁躯体化比其他两个年龄段高,这种现象可能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正处于事业和职称评定的高峰阶段,家庭和工作的压力都比较大,这种负担导致身体的负荷也就较大,所以对身体的不适感更严重一些。而抑郁46~57岁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4~34岁,得分最低的是35~45岁,这种特征可能是因为46~57岁的教师在工作中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上跟不上教育的改革,而学习能力又不够,所以不免情绪低落,如果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抑郁的平均分数就会很高;
24~34岁的年轻教师作为初任教师,刚从学校毕业不久,教学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又面临组建和经营家庭,这样对他们的要求就很高;
但这个年龄段的很多教师都是“80后”,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在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自身有所欠缺,因此在适应学校的工作和家庭的生活、承受和调节心理方面能力较差,当他们出现负面情绪时,他们可能会沉迷于手机或网络,然而这些方式本身会加剧负面情绪发展,所以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抑郁得分也较高。其他的因子均表现为年龄段越低,得分越高。其中焦虑24~34岁显著高于46~57岁,偏执24~34岁显著高于46~57岁、35~45岁显著高于46~57岁。这表明年龄段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应该受到关注,其别是焦虑和偏执。这种状况可能是因为24~34岁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基本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他们要么是独生子女,要么是超生子女。不管是独生、还是超生,这部分孩子大部分在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又在社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生存,因此他们存在着个性与压力的矛盾性。个性品质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手机控”、“网络成瘾”、懒惰、意志力不够坚强等,特别是意志力中的坚持性、果断性;
而面对经验不足的工作,渴望作出成就的动机初任教师都非常强烈,同时要交友、结婚、生子,所以的压力像山一样压在他们身上,所以焦虑与偏执显著高于46~57岁。而35~45岁显著高于46~57岁可能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家庭负担较重,工作上也正处于上升期。

四、总结

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泛心理健康教育;
专业化;
学科建设;
持续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调查呼吁、尝试探索、自觉建构和重视推进四个阶段[1],克服了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德育化、孤立化等消极倾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健康发展道路。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不容忽视的现象——泛心理健康教育悄然出现。

一、泛心理健康教育的表现

泛心理健康教育,简言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泛化或泛滥,即不顾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及内涵,将其外延无限扩大,歪曲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从而混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功能。具体表现在:

1.泛功能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是以健全人格培养为核心,以帮助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为己任的。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应具有的内涵,但并不等于说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教育是一种全面培养与发展人的活动,由于个体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心理的成熟与发展,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位置,对其他几育起着基础、动力和增效作用[2],但不能完全代替其他几育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人格为结合点促进德育,但无法代替其“育德”;
可以借助开发潜能促进智育,但不能代替其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
可以以心理健康促进生理健康,但不能代替体育“健体”;
可以促进美育,按美的规律开发心理机能、塑造人格,但不能代替美育形成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观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推进过程中,有些人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认为只要心理健康了就“一好百好”。这种“万能论”的观点,歪曲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个教育的科学认识,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育人功能的全面实施。

2.泛内容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的方法和心理保健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常识。但目前,一些中小学将学校的文体活动、交通安全教育、环保活动、自我保护教育及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直接联系的活动都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作为成果宣传,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泛化和庸俗化。

3.泛主体化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一直有“专家论”与“教师论”之争[2]。国外学者多支持“专家论”,即由受过专业训练,具有实践经验的心理专家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鉴于我国国情,多数人支持“教师论”,即由广大教师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但这并不等于所有教师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都能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不是各科教师、各界人士,无论专业背景、学历如何,是否接受过培训,都可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堂而皇之地坐诊心理咨询室。如果照上述情形办理,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操作失范,甚至被异化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泛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原因

泛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现,究其原因与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发展及人们的认识有关。

1.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从开展之初,就存在多种研究取向。班华教授在《心育再议》中曾指出:心育取向“可以有也应该有多种学科的视角,有心理学的,也有教育学、文化学的视角等。”[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综合应用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卫生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成为一个宽泛的大学科综合体。虽然学科建设一直是很多专家和学者探讨的问题,但至今尚未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架构,没有建立起自身的教学论、课程论、方法论和评价体系。

如若总停留在这一水平,必然会因为其涵盖面过广,内涵庞杂,带来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泛化。

2.专业化进程缓慢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要求,我国的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各高校每年心理专业毕业生只有600多人;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和认证部门的建设还不健全,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有关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必然导致泛心理健康教育现象的出现。

3.功利价值取向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定位于直指人的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等方面,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生命和生活,关怀人的价值和使命,关照人的精神和信仰[1]。但很多学校为达标、晋级或评优的需要,在条件不成熟、甚至并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招聘人员,机械操作,歪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
另外社会上掀起的“心理咨询热”和媒体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炒作,也使一部分人想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谋取利益。在利益驱动之下,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并非指向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关怀与提升,反而催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范。

4.对“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曲解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有学者提出“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心理健康教育观也成为指导所有教育者教育行为的教育思想,除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外,心理健康教育更多以弥散和渗透的方式存在于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显性与隐性的作用,使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性”[4]。这一观点对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无疑是正确的。但有些人曲解了“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把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性”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无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也促成了泛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石国兴.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0(2).

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一)学校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学习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政府有责任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这个目标可通过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实现,能把所有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因素进行有机地组织和联系。

学校健康教育的意义是:我国中小学在校学生约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儿童青少年处于人生的生命准备时期,做好儿童青少年这一代人的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使他们从小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预防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乃至成人病,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影响终身健康。青少年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形成各种行为模式的时期。这种行为模式一经形成,就不容易改变。

(二)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范围

学校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健康教育课程,还可通过多种健康教育活动,向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渗透。从学校政策、安全、营养、环境、控烟、个人卫生习惯、心理健康、卫生设施和社区参与等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活动。

1.学校卫生教学健康教育应是整个学校系统教育的一部分。

1)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儿童青少年卫生习惯的训练可在幼儿时期或更早年龄阶段就开始,但系统医学科学知识及保健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得以实现。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应是他们获得此类知识的主要途径。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接受能力及思维方式均不同,因此在设置健康教育课程时,目的要求、教育内容、形式、教学模具及教材选编等均要符合该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特点,因人施教。应尽量使学生对健康教育课程产生兴趣,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学习。

设置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知晓有关健康知识、信息,掌握自我保健的技能。因此培训称职教师是十分必要的,应不断地对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使其知识不断更新。

2)健康行为指导健康行为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学到的卫生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主要通过卫生保健信念的改变和正确信念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判断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习惯是逐步养成的,一旦形成不易更改并可影响全部生活。习惯的好坏可影响个人、家庭和社会。在学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许多优势。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学校既是有计划的教育机构,也是培养健康公民的场所,尤其是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权威性。所以在学校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是最适当也是最有效的。

健康行为指导的方式一般有2种:集体活动和个别咨询。前者是针对普遍存在于学生中的行为问题;
后者是对出现特殊卫生保健问题的学生逐个进行帮助。

行为指导对学生卫生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为达到满意的效果,学校尚需与家庭之间保持经常联系。

2.学校卫生服务学校卫生服务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状况的活动,是整个学校卫生规划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学生生长发育监测、健康检查、牙齿检查、视听检查、免疫接种和传染病管理、常见病预防和身体缺陷纠正、突发性疾病紧急服务、意外事故应急措施、心理咨询以及为伤残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等。

3.学校卫生环境学校卫生环境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参加有益健康的活动,主动培养健康意识的外部环境,包括人际、事物和物质环境。

人际环境主要指校内师生、同学和其他人员间的人际关系是否密切协调、互尊互敬、尊师爱生,形成一种和谐健康的气氛。

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一、生长发育知识的教育贯穿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1.性健康教育,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

生殖系统作为整个生命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生殖健康教育不能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身体与生长发育教育的一部分,而且关于身体及生长发育知识的教育应当贯穿于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因此,性健康教育应当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即从婴幼儿阶段父母教给孩子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名称开始,到幼儿园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获得身体主要器官及功能的相关知识,再到儿童青少年期学校对学生身体发育变化知识的传授。儿童在对身体奥秘的不断探究过程中,逐渐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初步懂得了两性差异,建立了初步的身体自尊和性别意识,同时获得有关生殖健康的知识和保护自己身体隐私的意识。在美国,诸如“Knowyourbody”“Justforboys(girls)”等身体健康教育类的书籍和网络资源可以轻松获得,为青少年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和解除青春期发育带来的困惑提供了丰富资源。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切入,将生殖健康教育自然地融入到身体健康教育之中,是各国性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

2.围绕青春期,重点进行青春期体格与生殖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它从体格生长突增开始,到骨骺完全融合,躯体停止生长,性发育成熟而结束。青春期是人一生体质水平飞跃发展、为成年期健康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内分泌和心理行为等都发生着突飞猛进的变化,其中,体格生长和性发育是青春期发育的两大重要特征。这一过程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的激活是青春期内分泌变化的核心。

根据WHO建议,将青春期的年龄范围界定为10~20岁,女性青春期开始和结束的年龄都比男性早2年左右。青春期的教育,应当从青春期启动之前开始进行,即从小学中高年级至初中阶段,应当开展围绕青春期身体发育变化特征和两性差异的身体教育。

3.青春发育后期和青年期,性健康教育应结合性道德教育

高中和大学阶段,青春期发育接近尾声,前期的生长发育知识教育使得青少年对于自己的身体及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再陌生,但是由于体内剧烈的内分泌变化,生殖系统功能日臻完善,容易出现生理冲动与道德约束方面的心理冲突。所以,这一时期的生殖健康教育应与性道德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让青少年了解生理上的冲动与需求是正常的,不必自责与苦恼;
另一方面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比如可以通过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缓解身心压力。目前,我国《婚姻法》规定大学生可以结婚生育,因此,大学阶段的健康教育应当包括婚恋、生育等方面的教育。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中纳入了性心理与性生理的必修规定,大学生“思想修养”“健康教育”等课程中,也涉及一些性心理和生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但关于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仍显不足。大学生是未来的育儿人群,培养一代了解自己、尊重生命、能独立自主选择人生的大学生,是未来父母不再盲目和无所适从、用科学知识影响下一代的希望。

二、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生长发育与性健康教育

保障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生长发育与生理健康的教育,应当由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性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性健康教育的教材应当有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版本,如青少年用书、家长用书、教师用书、青少年相关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用书等。

1.学校健康教育以生长发育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为主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应当和体育课一样,成为必须开展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特性赋予了它传授健康知识的天然优势。因此,学校健康教育以生长发育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为主。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缺乏生长发育与生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适宜的教材,成为限制学校健康教育的瓶颈。

2.家庭教育使青少年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珍视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儿童青少年获得生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殖健康观念和形成应有的性道德的启蒙教育。父母应当教育青少年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隐私,珍视自己的健康,识别可能的侵害来源并有效规避风险。

3.社区、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及媒体应提供及时专业的咨询与帮助

针对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困惑与问题,不愿与父母或教师交流的,社区、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及媒体应当能提供及时专业的咨询与帮助,而不是批评与指责。譬如,性侵害、少女怀孕等社会问题,当学校和父母也没有能力应对时,社会服务机构应当担起职责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咨询与帮助。

三、培养专业人才,设置专业岗位,确保教育专业性

1.培养专门人才

(1)普适性教育: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受教育阶段应当接受关于生理卫生与生殖健康的普适性教育,这样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未来人口的健康素质。

(2)专门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应当为专门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设立相应的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是确保未来的性健康教育专业性的根本所在。

(3)专业培训:在专业人才匮乏的现阶段,可通过继续教育、专业短期培训等形式培养大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生理卫生与生殖健康咨询需求的专业人员。

2.设置相应岗位

(1)学校健康教育:长期以来,学校缺乏专门的健康教育师资,是限制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瓶颈之一。目前,部分学校设有心理健康咨询室、德育教育部等,但多为其他科目教师兼职,其专业性与工作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要。部分学校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由体育教师传授健康的相关知识,但是从目前体育师资培养的知识结构来看,体育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科学的生理卫生和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健康教育课程应当成为与体育课、科学课等相平行的专门课程,有专门的师资和岗位,才能保证一定的学时数与教学的专业性。

(2)生长发育测评与咨询门诊:社区医院和卫生服务机构也应当设置青少年生理卫生与生殖健康相关的专门科室,为青少年和家长提供咨询服务。

3.鼓励青少年积极咨询与求助

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总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主任赵霖: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多吃谷物类粮食 由于近年来肥胖、高血压等问题增多,在饮食上,我们还是应该遵循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习惯。饮食有节,身体无灾,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中华民族的传统膳食结构,传承了一个非常良好的饮食习惯,这就是平衡膳食。提倡良好的饮食习惯,以谷物、豆类为主,同时吃足量的蔬菜,并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兼食水果。这种膳食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还保证了营养膳食的平衡,保健养生功效明显。

因此,按营养结构的衡量标准,只有多吃谷物类粮食,才是正确的健康饮食之路。

研究发现,茶叶有很多保健功能,可以帮助维持肌体健康,还可以起到保护肝脏、预防心脏病、杀菌等作用。2005年,西班牙研究发现,一人一天喝一杯绿茶可以有效预防肿瘤,因为茶里面含有多酚成分,可以攻击肿瘤中的酶,有效预防癌症。

多吃大蒜和山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食物都具有食疗功效,如:大蒜、绿豆、山药等,其实都是“药”。

大蒜能解滞气、暖脾胃,被称为是“地里长出来的青霉素”。在舟曲泥石流、甘肃玉树地震后,政府给每个居民发一斤大蒜。大蒜发下去后,当地的胃肠道发病率从66%下降到6%,事实证明,大蒜是非常有利健康的。

中老年人经常会遇到皮肤瘙痒的棘手问题,药膏涂了好几瓶也不管事,甚至越抹越痒。其实皮肤瘙痒,用绿豆熬几分钟,尽量不要使绿豆熬开花,然后用熬成的绿豆汤,在瘙痒的地方涂抹几次以后,就能够解决皮肤瘙痒的问题,根本用不着抹一些激素。

此外,山药是唯一一个可以补先天也可以补后天的食物,先天补的是肾,后天补的是脾。中医认为,常吃山药可以健骨强筋。2008年奥运会短跑冠军、牙买加短跑名将博尔特,跑出了非常惊人的成绩,很多人问他究竟吃了什么能跑这么快?他告诉大家,他平时吃的主食就是山药。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红丁:糖尿病可防可治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6000万以上,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巨大威胁。其实,糖尿病可防可治,并发症并不可怕。

饮食疗法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非常重要,你可能不需要药物,也有可能没法锻炼,但没有一个糖尿病患者不需要饮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把握好几个原则。首先,要控制饮食的总热量,不仅是控制主食。其次,要合理安排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碳水化合物应占5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20%。这种习惯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第三,要少吃多餐,这不仅适合糖尿病患者,也适合老年人。少吃可以避免血糖增高,多餐可以避免餐间血糖降低,使血糖平稳,对老年人和病人来说都是非常合适的。第四,多吃高纤维食物,包括粗粮、蔬菜,血糖控制比较好的人可以吃一些水果。这样不但有降糖、降压、调脂的作用,还有通便的作用。第五是清淡饮食原则。

最后一条饮食的原则就是要戒烟限酒。戒烟就是一支都不能抽,否则会收缩血管,造成血压、血糖升高,另外还会加大血液黏稠度,导致血管堵塞,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有氧运动 要求持之以恒、量力而行地进行有氧运动。持之以恒是指:每天运动至少30~60分钟以上,60岁以上的人每天30分钟,45~60岁每天60分钟,45岁以下每天1小时以上,一周至少5天。

原创文章写作
原创文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