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范文第1篇近年来,房山区教委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教育改革,勇于创新,在全国率先创建无缝教育系统,即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体系,着力于人的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教育【五篇】,供大家参考。
社会教育范文第1篇
近年来,房山区教委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教育改革,勇于创新,在全国率先创建无缝教育系统,即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体系,着力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与发展,构建以终身教育为引领的大教育发展格局为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日,人民论坛组织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深入房山教育一线,对此进行专题调研。
十年探索,房山率先创建无缝教育系统
十多年来,房山教委始终坚持“终身教育”理念,注重思想引领和顶层规划,对幼、小、中、职、成教育进行一系列改革探索,在体制、机制建立,体系构建,发展模式和对外合作方面不断创新,在国内率先构筑“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无缝教育系统,通过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维体的教育体系,实现了房山教育系统性、示范性、指导性、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所谓教育社会化,即指教育由学校教育走向社会层面,对人的培养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完成,这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趋势。而社会教育化,则是指学校教育发展与社会教育发展实现共生、联动,即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享,构建整个教育资源的互通、互联、共享机制。房山在探索实践“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体系过程中,充分发挥社区、学校、家庭、行政督导管理等功能,调动和利用一切具有教育影响的力量,着力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实现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的目标。
目前,除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老年教育改革之外,房山区还在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社区教育、学习型组织创建、乡镇成人学校业务指导、社会化考试服务六大领域进行全面深化;
以“统筹、整合、合作、贯通、共享”为工作理念,推进教育系统整体改革,形成大教育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符合房山实际的创新、改革、发展之路。
两大亮点,房山实现教育资源共融共享
亮点一:多渠道、多层次、多维体的有效联动。
多渠道发力,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房山区统筹协调和整合调动了妇联、工会、科协、文委等各方力量,共同助推房山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体系建设。妇联积极参与做好家庭教育活动的配合,组织开展“学习型家庭”、“最美家庭”、“书香家庭”等活动,满足家庭的多元化需求,使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到学习型家庭的重要性,培养了科学的家教观。文委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整合文化、艺术、科技等行业领域内资源,将科技活动中心、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等,发展为基础教育、职成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心或培训基地。工会发挥团体组织力量,将民间艺人、名师专家等社会优质专业人才,请进各乡镇社区成人培训基地及中小学校,有效增强房山区各种师资力量,实现各部门各行业共同助力房山终身教育的发展,以此提升房山教育整体水平。
多层次联动,形成覆盖全年龄段、多社会群体的教育网络。房山区积极推进教育社会化,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幼、小、中、职、成各类教育共同发展,形成了基础教育中心开花、学前教育和职成教育两翼齐飞的局面。学前教育在北京市率先完成了乡镇中心园体制改革,公办园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走在北京郊区和全国农村地区前列;
职业教育解决了“三校三制”历史问题,保留的两所均成为了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
破解成人教育体制的难题,在各个乡镇均建立起具有独立法人的乡镇社区成人职业学校,并全部达到市级示范校的标准。构建起以成教中心为龙头、23所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以村校和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市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成为首批部级职成教育示范区;
建立起学习型房山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体系,成功争创了北京市学习型示范区。
多维体运作,构建社区、学校、家庭在内的全方位教育系统。房山区面向社区居民、家长团体和教师队伍等,开展了多种培训,实现了社会化教育。面向社区居民的各乡镇成人职业学校,培训课程丰富多样,提升了村民技能水平和整体素养,丰富了精神生活。面向家长团体建立的家长学校,通过落实《家长学校教学大纲》,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推进“家校联盟体”建设,切实提升家长的家教知识和科学教子水平,实现家、校、社会共同育人。面向学校教师队伍的培训,对内建立中小学学校联盟,实现优势互补;
对外开展与北京教育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引入,提升在教育科研发展、课程建设、互动教研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
亮点二:系统性、示范性、指导性、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构建多元化教育体系,展示系统性。房山教育坚持以完善人格、增强体质、提升技能、培养兴趣为培养学生的目标,构建了科学、艺术、体育等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房山科技活动中心,建有房山科普体验馆、4D影像室、机器人模型室等,学生可亲身体验和操作,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河北中心小学开设有古诗诵读和太平鼓、山梆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课程,积极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
房山五中,将教室过道巧妙布置成学生的阅览区,为孩子们营造了阅读氛围,推进落实了“大阅读项目”,此外,还提出并践行了“体育六大目标任务”、“艺术教育三个目标和六个实施途径”。这些共同构筑了一个融文化、艺术、科技、体育在内的多元化教育体系,使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接受熏陶,身心健康地成长,素质也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建成代表性培训基地,凸显示范性。房山区建设了一批有特色、受社区群众欢迎的“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以阎村镇社区成人职业学校为代表,开设了茶艺班、瑜伽班、戏曲班、面点班等10多门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并建成2148平方米的种植实训基地,充分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需求,提升了自我价值。房山区共建成23所成人学校和培训基地,带动了周边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单位的建设,建成覆盖全区的终身学习网络中心,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交流平台,搭建了全区互通互联的智能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基地模式成熟,对于各地开展成人教育、开展社区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打造乡村教育联盟品牌,注重指导性。为整合房山教育资源,实现山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补齐山区教育“短板”,激活全局,房山以北京市教育“十三五”规划和北京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教育改革政策为基础,由北京市教委和房山区政府整体统筹,借助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学院、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等高校资源,分别建立“房山区南沟乡村教育联盟”和“房山区北沟乡村教育联盟”,实现了房山中西部教育资源共享。乡村教育品牌联盟对于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典范,指导性较强。
培养现代新型教师和学生,强调针对性。传统的学校教育重理性轻感性,重结果轻过程,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现象普遍;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材为重点,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学习模式及学习成效均无法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需要。房山区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强调针对性,注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开展各类培训项目,学习借鉴其他优质学校的教学、备课等具体业务。同时,也重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实践作用,通过在学校开辟种植园、将当地旅游资源如圣莲山写成圣莲教育计划书编入课程、开展机器人模型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多种实践手段来达到教育目的,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师和学生。
整合各类教育场所,重视开放性。房山区本着“过去教材是孩子的世界,未来世界是孩子的课堂”的理念,强调要把生活、社会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动员各部门各行业,为教育领域开“绿灯”,实现教育资源共融共享。以北京教育学院房山实验学校为例,孩子们可进入附近核工业基地博物馆学习、参观,也可以担当小记者深入社区采访原核工业基地的科研专家、学者,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的吸收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此外,房山区开放职业学校汽车、印刷、根雕等7大专业实训基地,乡镇成校实训基地(阎村、史家营等乡校“青少年实习实训基地”已正式挂牌运行),服务中小学校外实践的功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实践体验空间拓展,形成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教育氛围。
五点启示,房山彰显深化教育改革成果
第一,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需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立足本地实际,主动遵循教育规律,探索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房山区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科学、系统、务实的顶层设计,以大教育观、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做心中有人的教育”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为培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教育体系、机制的创新,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抓住教育的实质,注重人的素质提升,为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作出切实努力,使房山教育展露出强劲发展势头,为房山由教育大区走向教育强区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统筹教育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强杠杆,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房山教育以促进大教育发展为宗旨,以坚持“五服务五促进”(服务房山产业转型,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
服务城市化进程,促进市民文明素养提升;
服务文化发展,促进新农村文化繁荣;
服务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青少年实践体验空间扩展;
服务学习型房山建设,促进农村社会治理新变革)发展为方向,通过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房山区内各行业、企业,输送大量技术、创新人才,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共生与联动,主动适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紧贴房山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帮助房山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房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第三,打造教育品牌,创新社会治理。新形势下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维护权益、改善民生、赢得民心,房山区积极发挥了教育在社会治理中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通过打造“乡村教育联盟”、“一镇一品”、“弱势群体居家就业网上开店技能培训”等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实现了区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了新型市民文明教育体系,促进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服务于城市化进程。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思维,探索了符合房山实际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使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打开新局面,实现房山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调推进。
第四,提升全民素质,构建学习型城市。我国一直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房山区在探索实践“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过程中,依托终身教育、终身服务和学习型组织工作体系,通过搭建现代信息技术体系,联合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的优质资源,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氛围,使房山区城市发展有了一个广泛而深厚的人力资源基础,提高了房山区域软实力,对于“智慧房山”的建成、学习型城市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第五,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抓牢五大发展理念。一地教育生态环境决定着该地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房山教育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完善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体系,实现贫困山区与城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构建了社会一切有效资源都服务于教育的生态环境,使房山教育摆脱落后地位,实现跨越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在教育领域得到深入贯彻和落实。
社会教育范文第2篇
由上种种观之,教育与社会现象相关之理,可以明矣。然则今日中国之教育,又是如何?此可以一言蔽之,曰:中国今日之教育,系与中国今日社会现象相应之一种产品耳。欲明此种产品具有何种趋势,含有何种问题,最好先将中国今日社会现象,略予分析。中国今日之社会现象,从经济方面观察,又可以一言断之曰:贫富悬殊,日甚一日之现象而已。试就乡村而论,自土地私有制盛行以后,剥削制度随即形成;
农民生活,乃从而日益困苦。盖自土地私有制盛行,因自由竞争的结果,农民便朝着贫富两端渐渐分化。分化的结果,最少数富者,田连阡陌,大多数贫者,地无立锥。富者有田不耕,仅凭以榨取贫者之血汗;
贫者无田有力,遂被迫而为富人做马牛。由是贫富悬殊,两两对立,互相轧。在此种社会现象之下,所产生之教育,自然有其特异之色彩。吾人若执此种社会现象以为衡,则今日中国之教育,其所具之趋向及所函之问题,就吾所见,可得言着,约有四端。
第一是以富人为中心。社会自丧失平衡呈露贫富悬殊之现象以后,富者日益得势,贫者日益失势。社会上所有种种上层的建筑,概随富人的势力为转移;
概在富人势力支配之下。所谓政治,所谓文化,所谓社会活动,所谓公益事业,无一不受富人支配,无一不是富人独有之物。至于教育,本来只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种;
其为少数富人所独享,更不待言。目前中国之教育,有如商品;
须备代价,始能取得。自小学以至大学,内容之繁简不同,因而所定之价格亦不相等。
今日中国之教育其第二种趋势,吾之偏见,以为是:以都市为中心。都市生活发达,乡村生活衰落,为二十世纪东西洋各国所共有之现象。中国国内各种变动,未能追随各强国之后,独有都市生活之发达与乡村生活之衰落两种变动,与世界各国如出一辙。
贫富悬殊过甚的社会现象之下所产生的教育,其第三种趋势为:以权贵为中心,一个社会之内,贫富既已悬殊,富者取得优越势力,把持一切;
贫者因处于劣败地位,在社会上,毫无权威。无形之中,社会现象乃由贫富对立演为阶级对立。一方为优势者、统治者、特权者、富者;
他方则为劣败者、被治者、无权者、贫者。阶级之分,在中国历代都有;
不过古有种种名目以区别之,今则无名目耳。然实际上,国人脑中,阶级观念并不亚于往古。
社会教育范文第3篇
1983年春节刚过,而立之年的濮存昕喜得爱女。但不幸的是,女儿刚出生就患了新生儿溶血症,需要隔离治疗。整整15天以后,心急如焚的濮存昕才见到可怜的女儿,禁不住热泪长流,发誓以后要好好疼爱女儿。
濮方3岁那年就被送进了全托幼儿园。那时,濮存昕正值事业巅峰期,很少有空闲时间,但他千方百计抽出时间陪女儿,让女儿骑在他的背上满屋爬。濮方从记事起就知道爸爸是她的大朋友,遇到什么困难,她会首先向爸爸求助。
疼爱归疼爱,濮存昕对女儿要求很严格,从不溺爱。濮方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被男同学欺负,她奋起反击,正好被老师看到,于是批评她,那个调皮的男生反倒成了无辜受害者。濮方据理力争,顶撞老师,被罚擦三天黑板。见女儿想不通,濮存昕耐心给女儿分析,自卫反击该不该,反击力度大不大,场合对不对,向老师解释时态度好不好……分析得头头是道。濮方被爸爸说得心服口服,第二天就主动向老师道歉。
1998年,濮方初中毕业。为了让女儿得到更全面的教育,濮存昕狠了狠心,把女儿送到美国西雅图读高中。
初到美国,濮方很不习惯,第四天就在滑旱冰时摔伤,害得濮存昕在大洋彼岸心疼不已。不过,濮方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很快适应了美国的学习和生活,从高中、大学到研究生,9年时光一晃而过。这时,濮方已有了心仪的男友。
2008年暑假结束时,濮方准备返美。临行前,濮存昕悄悄把一盒安全套放进女儿的行李箱。此举经媒体报道,在保守的中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对人们的猜疑和误解,身为预防艾滋病形象大使的濮存昕十分坦然,他认为自己的做法没有不妥之处,他要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教女儿学会保护自己。看到行李箱里的安全套,濮方并不吃惊,她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并为之深深感动。
2010年,濮方完成学业回国,打算自己创业。濮存昕思忖良久,建议女儿暂缓创业,先跟着自己做一年公益活动。濮方尽管不理解,但还是同意了。一年间,濮方参与了“濮存昕爱心基金会”的多次公益活动,云南盈江、青海玉树都留下了她奔波的脚印。濮存昕欣喜地看到,女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吃苦精神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也大大增强了。濮方也有同感,她完全理解了老爸的良苦用心。
现在,濮方已开始独立创业,成为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CEO。对女儿的事业,濮存昕已不再指手画脚了,因为女儿的综合能力已经让他放心。
社会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强调“让受教育者成才”的同时,一定要有先要“让受教育者成人”的理念。有媒体称“药家鑫事件”是高校教育的失败,有人称药家鑫父母是这次事件的罪魁祸首。这再一次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再认识。我们往往把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学校教育,忽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重新界定教育的使命时指出,为了实现世界公民目标,“不能只是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为此提出:“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是家庭、教师和社区的共同责任”。教师要和家长“就儿童的成长以及和儿童家庭有关的问题,经常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和心理学、休闲娱乐机构及家庭联合会等建立合作关系。”
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学生接触的第一教育人和教育空间是父母和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个人爱好、社会地位和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及父母的亲友团等,对学生的成长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一个人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到走出校门,大致要用去十几年的时间,即人生的1/6左右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1]。这个时期既是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发展、成熟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形成的至关重要的过程,是影响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教育是对社会大众的教育,教育对象广泛,实施机构众多,实施形式灵活多样。社会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文精神、社会环境等方面。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并能理解了的是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的内容以及周边人的行为习惯,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因素,对一个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给予有力的支持,而学校教育则在某种程度上为社会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把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二、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模式及存在问题
1、家庭教育模式及存在问题
家庭教育强迫式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孩子没有取得父母所期望的结果时,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讽刺、挖苦、责备、打骂。孩子是有自尊的,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势必给孩子造成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当他们走上社会面对困难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做出极端行为。
家庭教育的金钱奖励式教育。过早的金钱至上、功利至上的教育,为药家鑫撞人后杀人埋下了隐患。当药家鑫进入大学并能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有了可观收入后,家长并没有教育孩子正确管理金钱,而是将其作为对孩子的奖励,从而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家庭教育的溺爱式教育。多数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对其照顾备至,甚至是“放任自流”,使孩子从小就爱享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在面对挫折时,不是积极反省自己,而是倍感委屈,造成心理不平衡,缺乏抗挫能力。
2、学校教育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宗旨。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过度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择优式的学校教育。这种方式一般在中、小学比较常见。大部分中、小学都有成立重点班,即将全校最优秀的师生都集聚在重点班。尽管这样做会使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进入重点班,但这也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对那些很努力但没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或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恐怕会永远也发展不起来了。这种人生的转折点使人消沉。
专业式的学校教育,这种方式主要是高等教育。进入大学后,学校和学生主要是针对专业课进行教学,对专业课以外的知识重视不够,比如理科院校对文科知识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等方面并不科学合理,导致学生成为“知识侏儒”。
商业式的学校教育。有些人看准现在发展教育的商机,办起了私立学校,可他们主要以追求利益为目的,在学生的学习和能力方面缺乏科学管理和教育,在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3、社会教育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社会宣传教育。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和科技时代,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科技工具轻松得到,如网络、电视、媒体等。而这些先进技术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如青少年网络成瘾、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反动言论、扭曲的价值观等,都为影响和蛊惑大学生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农村人难缠,撞伤不如撞死”,“我爸是李刚”等社会现象,正不断腐蚀大学生的思想。
社会活动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但是很多活动的功利性色彩比较重,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
三、创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特殊成分,学校教育应对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教育活动。但不论在哪一个层次,学生在学校中所接受的影响有正规和非正规之分。在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中的正规因素。正规教育的因素中包括教师的教育、班主任工作、学校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建设等等。非正规因素包括学生因兴趣相近或由于空间距离近所组成的小团体、学生日常交往以及帮派活动等等。所以,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教师素质评定、学生社团建设等方面要认真钻研,广泛征求社会和家庭意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从实践出发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
2、大力宣传家庭教育,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教育万能论”导致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思想认识不够,准备不充分,方法不恰当。孩子独立于社会之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跟父母在一起的,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人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要配合学校和社会,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注意培养孩子的关怀意识和自立人格。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责任意识。
3、政府加大社会教育力度,学校、家庭应主动争取社会教育力量
对于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的结合,首先我们应做到依靠社会资源,增强教育实践。依靠社会资源,让国防教育、环保教育、交通法规教育走进校园,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增强教育实效。其次,让学生进一步走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组织学生进一步走入社会,开展更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达到协调,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生校内校外有人管,离校不离教,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才能使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社会教育范文第5篇
然而,目前中国的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实施,政府的教育行政系统围绕学校教育设置,面向社会成员提供的教育集中在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严重失衡。
实际上,早在20世纪上半叶,社会教育就已作为当时教育研究的中心和重点领域之一,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农村社会教育实验研究。如1928―1934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昆山徐公桥等地实施的农村教育实验,就是实践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即职业教育社会化的理论。职教社在实验区内对农民进行的文化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在教农民读书识字的同时,还重视增进农家生产,发展公益事业,如教导农民改良蚕种制作,推行新农具等。这个实验发挥了教育的整体,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改造。
承续20世纪上半叶社会教育传统,我国亟需从以下五方面重视并推行社会教育:
第一、国家要制定并颁布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确立起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以改变把国民教育体系仅仅局限或集中在学校教育系统以及把社会教育的对象局限于学生的局面。政府不仅要把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平等看待,而且要建立起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流机制,尽快改变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严重失衡的状况。
第二、在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政府要尽快改变仅仅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组织和管理教育的模式,确立并尽快行使起教育行政部门的社会教育职能。政府要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社会教育主管机构,规划、组织、协调和推进社会教育系统的建设。尽快改变目前由于多部门管理而导致对社会教育责任不实、协调不力,从而把社会教育忽视和边缘化的状况。
第三、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并完善社会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它应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或文化馆、科技馆、社区文化和教育中心以及其他各类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设施等。要积极组织和动员学校、文化团体、艺术团体和其他社会团体提供各种社会教育服务,对社会成员施加主流文化价值影响,并使其成为社会成员随时和乐意去的场所。与此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公共团体或私人设立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加强对广大社会成员的引导和影响。
第四、学校不仅要依靠社会文化机构,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而且要以自身为载体,积极开展社会教育,不断强化校长和教师的社会教育意识,全面实现学校的社会教育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