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环保诗歌【五篇】

时间:2023-06-13 09:1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环保诗歌范文第1篇每人用一双一次性筷子。那么,中国13亿人口,要浪费多少木材?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每人用一只塑料袋。那么,中国13亿人口,要有多少白色污染?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每人寄一张贺卡。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保诗歌【五篇】,供大家参考。

环保诗歌【五篇】

环保诗歌范文第1篇

每人用一双一次性筷子。

那么,中国13亿人口,

要浪费多少木材?

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

每人用一只塑料袋。

那么,中国13亿人口,

要有多少白色污染?

我想,假如中国所有的人,

每人寄一张贺卡。

那么,中国13亿人口,

要耗费多大的资源?

环保诗歌范文第2篇

秋季开学,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第一单元是诗歌。学生在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外,也可进行诗歌创作。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高一学生怎样进行诗歌创作尝试呢?

我认为先要让学生喜欢诗歌,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然后才能创作诗歌。这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引而不发惹诗兴——引发诗兴阶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习写诗,首先要对诗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迸发热情,才能写出真情。所以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在接触诗歌单元前,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新诗,将它们列一个清单。这既复习了初中知识,教师也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学生一开始学习诗歌,就有一种亲切感,心里也易于接受新知识。学习教材中的诗歌时,学生应多朗读,多背诵。优美的诗歌语言隽永,节奏感较强,脍炙人口。学生诵读诗歌能培养语感,陶冶性情,更能增强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如果能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效果将更好。为了调动学生学诗的积极性,教师还有必要介绍一些课外诗歌给学生。

二、诗学理论作前驱——理论指导阶段

诗是纯文学。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因而,诗比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要难理解。所以学生光有兴趣还不行,还应学习一定的诗歌理论知识。高一第一单元主要是新诗。新诗与旧诗有什么区别?相当多的学生会问老师。新诗与旧诗的关键区别在于:新诗是“五四”以后的诗歌。新诗摆脱了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那么,诗歌有些什么基本特征呢?第一,诗歌是对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它总是择取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事物和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片断,通过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凝练地概括生活,抒发感情。第二,诗歌具有饱满激越的思想感情。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可以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第三,诗歌具有优美的音乐语言。郭小川说:“我认为,音乐性是诗的形式的主要特征。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应该是最强的。”[1]诗的音乐性,表现在它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

三、洗尽诗心细品味——品味诗歌阶段

有了兴趣,也有了一点诗学理论,写诗之前,还应沉下心来,细细品味一两首诗歌。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也有利于借鉴他人的写作经验与方法。如何品味诗歌呢?方法很多。例如,抓住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感情;
也可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
还可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诗歌语言等。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些角度可供我们品味诗歌时参考。

四、依样画瓢练技巧——仿写诗歌阶段

初学书画者,一般先要临摹;
初学写诗者,也不妨先进行仿写。仿写诗歌是对优秀诗歌的模仿写作。它使学生获得诗歌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仿写虽然限定了诗歌的章节、节奏,但这仅仅是结构上的某些限制。它并没有限定诗歌的意象、感情、语言等。学生完全可以进行充分联想、想像,仿写出同样优秀的诗歌。2002年高考题(全国卷)要求学生仿写一首小诗: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我们来看看学生仿写的作品吧,这些作品就仿写得很成功:

(一)大地是宇宙的一部剧本/草儿是场景/鸟儿是旁白/人类是大地的主角

(二)春是大自然的小女儿/红花是笑脸/绿水是眼睛/蓝天、白云是春的衣裳

(三)友谊是人生的一首歌/真诚是词/信赖是曲/理解、尊重是友谊的旋律

……

五、殊途同归获灵气——改写诗歌阶段

改写诗歌的目的是在充分理解原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表达原诗的思想感情。仿写诗歌限定了诗歌的某些形式,改写诗歌限定的是诗歌的某些内容。改写与仿写诗歌都能让学生有广阔的空间。《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一首自传体抒情长诗。学完这首诗,学生进行了改写。

六、吹尽狂沙始见金——自由创作阶段

这是写诗尝试的最后阶段,这也是学生独立创作的阶段。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写诗不同于写其它文章,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花一两个钟头是写不出好诗的。给学生一两周时间,当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时再写比较好。写诗要生活经验,也要灵感。经历的一件事,看到的一个故事,别人的一句话,自己的一个念头……都可以写出好诗。当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教师应给予耐心指导。我的一名学生写了一首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诗歌,诗歌较长,内容繁杂。既写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又写到了各种环境问题,最后还发出了要保护环境的号召。我与这位同学一起分析这首诗,建议她尽量压缩篇幅,认真锤炼语言,一定要选择具体意象来写作。过了几天,她交给了我一首小诗,标题是《天空的颜色》。我认为,这首诗很有诗的味道:“古时代/天空/是蔚蓝的/许多/白色的天鹅/在空中悠闲地走着 现在/天空/是灰白的/几只/黑色的乌鸦/在空中匆忙地跑着 未来/天空/鸟儿/还会有吗”。这首小诗以“古时候”、“今天”、“未来”放在每节开头,线索一目了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逐渐恶化。许多白天鹅消失了,剩下几只乌鸦,到未来甚至连鸟也许都不存在。诗歌以反问结束,发人深思,令人警醒。这首诗在用词上也很讲究。第一节的“许多”、“白天鹅”、“悠闲”、“走着”与第二节“几只”、“黑乌鸦”、“匆忙”、“跑着”,在数量、颜色、情态、动作等方面形成鲜明地对比,突出了该诗的主旨。全诗构思别出心裁,语言简洁。高一学生能写出这样的诗作,实在难得。

高一学生写诗一般是写作自由诗,写格律诗难度会大一些。对于那些兴趣较高,又有一定诗歌基础的学生,也可写写格律诗。

鲁讯说“凡人之心,无不有诗”[2] ,每个青年都是诗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他们一定能写出好诗来。

参考文献:

环保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读;
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183-0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诗歌浩如烟海,佳作如林,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企及的一座艺术高峰。但在高一学生的一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喜欢诗歌的学生寥寥无几,多数学生对诗歌没有什么感觉或课外基本不接触。这无疑是一种精神贫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摒弃,我们不能过没有文学的生活,尤其是不能没有我们喜爱的诗歌。一颗玲珑的心,需要诗意地生活。那么,诗歌,让我如何走近你?

我们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去把握诗歌。从形式上说,要把握诗歌的“三美”,闻一多先生说过:“诗歌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一种感性的美,它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感官。当然,诗歌也有着知性的美,它是诗歌的灵魂,需要我们从内容上去把握。那么,在操作上,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的:

一、美美地读

熟读吟诵是把学生带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也是第一步。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能深刻体会到诗歌的建筑美。建筑美主要表现在:

1.叠词的使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反复的吟咏。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3.回环的妙用。

秦观就写过一首很有意思的回环诗,原诗如下:

已 赏

时 花

醒 归

微 去

力 马

酒 如

信上的14个字排成一圈,在诗中描述了他在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了两次,文字处理技巧高超。让人惊叹于诗歌建筑美的神奇和魅力。

4.排比的装饰。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5.矛盾对比的趣用。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家”和“客”是对立的,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在家的时候不是客。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和客的一对矛盾,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之情。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6.词性的改变。

“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7.词序的颠倒。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唯《山居秋暝》)

二、美美地听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有义有音,具有音乐美。英国诗人科勒律治在《文学传记》中说:“心灵里没有音乐,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诗歌的音乐美无处不在。

1.节奏美。

节奏是形成音乐美感的重要因素,它能给人以和美感,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因此节奏本身就具有非常动人的魅力。节奏美主要表现在押韵和节拍上面,譬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

崔颢的《黄鹤楼》被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所押的韵分别是“楼、悠、洲、愁”,读起来徐缓而悠长。

2.音调美。

《文心雕龙・声律篇》提出有“同音相应,异音相从”。“同音相应”是求整齐,“异音相从”是求变化。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整齐,抑与扬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即形成和谐的音调。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
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在《琵琶行》中很为明显,譬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的是双声。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用的是叠韵。

有了这些手段,读起来,使音调或铿锵,或婉转,或荡漾,或促节;
有了这些手段,读起来,使铿锵的更铿锵,使婉转的更婉转,使荡漾的更荡漾,使促节的更促节。

三、美美地想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王国维也说过“有造境,有写境”。我们在听读诗歌的时候,最好闭上眼睛,让思维驰骋。想象一下诗歌的绘画美。

绘画美主要表现在:

1.色彩美。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清”为冷色,“紫”为暖色,在淡雅中涂抹一缕亮丽的色彩,彼景不正象征着彼情吗?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滕王阁序》),大红大绿的渲染,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时光流逝的动感。

还有的诗歌是有颜色的。《沁园春・长沙》是红色的,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雨巷》是白色或紫色的,那是丁香一样的颜色;
《再别康桥》是绿色的,那是诗人放飞的青。

2.留白美。

留白实际上是艺术上的一种虚实相生之法,汤贻汾在《画鉴析览》中说过:“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笔者想把这个“画”字改为“诗”字,其实,苏轼早就说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譬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言简而意丰,让人回味无穷。

四、美美地品

读诗如品茶,怎样把握诗歌的主旨?是很多学生感到困惑的。他们在读诗之后,常感觉不知所云:“这首诗传递的是怎样的信息呢?”其实应该分四步走: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际遇。

譬如在学《再别康桥》之前,笔者提了三个问题:①美、英的社会环境,哪个更适合徐志摩?②为什么徐志摩会对康桥有这么深厚的感情?③徐志摩回国后的六年,他的理想、追求与国内的现实有怎样的差距?在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之后,我们就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切入点。

2.找出诗中的意象,而对意象的把握无疑是解读诗歌的金钥匙。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就连用了十个意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

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作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是比喻意象。而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中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他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四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3.捕捉意象的特征。

在上《雨巷》这首诗时,要求学生找出“丁香”“姑娘”“油纸伞”“雨巷”等意象,然后找出这些意象的特征。学生们读后分析得出:“姑娘”的特征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默默行着/叹息一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4.从意象的特征去体味诗人的情感。

还是《雨巷》这首诗,从“姑娘”的颜色、眼神、神态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是想传递一种哀怨、彷徨、凄婉迷蒙的情感。

环保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人论世;
大学古典诗歌;
欣赏

一、“知人论世”的具体应用

我们知道,每个人对每首诗的解读方式和解读的角度都不同。如果没有一种好的鉴赏诗歌的方式,那么就很难发现诗人想表达的真实情感。例如,大学课本中白居易的《长恨歌》,里面生动地描写了唐朝皇帝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惨爱情故事。许多人对《长恨歌》的主题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长恨歌》是用于揭露唐朝后期逐渐走向没落是由于唐朝皇帝的腐败,从而告诫后世的人们;
但是有的人认为这个主题就是在写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是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的一种颂扬;
还有人说既有揭露又有颂扬,一方面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以悲剧收尾而“恨”,另一方面也对唐玄宗后期的统治而“恨”,双重恨并存。为了更加准确地发现《长恨歌》的内在意蕴,我们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引入“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对白居易本人的思想感情和当时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白居易曾经有一段让人唏嘘不已的恋情。在白居易十几岁的时候与一名女子自由相恋,可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压力下,白居易最终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了。这使得他的感情受到极大的创伤。《长恨歌》结尾那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刻表明了诗人对昔日爱情的悼念和悲叹。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白居易为什么会创作出如此“感天动地”的爱情作品。

二、进入意境,品味情理

诗歌是由诗人在某种环境和心情下创作的,任何的诗歌都有其自身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因此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深入到作者的意境当中,领略和品味其中的情理。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诗歌描写了残秋的已凋落,黄昏时分冷冷清清的场景,好似所有的愁苦都聚在了心头,无处排遣。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知人论世”这种方式,深入到诗人身处的环境中去体会诗人真切的情感。那个时候李清照其丈夫赵明诚因得疾病而去世了,李清照只身一人流亡到浙东一带,在承受丧夫之苦的同时还尝尽了避难奔走的苦痛,实为悲惨。了解了李清照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后,仿佛自己就被带到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心情是如此的低落和难受。从而能更加深入地体会李清照的苦闷和无奈,对她诗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品味起来就更加独有一番风味了。

三、应用“知人论世”时要避免的误区

1.避免限制自己的思维空间

在欣赏大学古典诗歌中运用“知人论世”时,要避免自己的思维受到局限。也就是说,读者还没了解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感情之前,可能对诗歌的品味和理解是从创新的视角出发的,但是在读者深入了解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背景之后,可能自己的思维就会被书本的解释和理解牵制着,没有了自己真切的想法和感受,这对诗歌的创新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对诗人思想感情和身处背景理解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诗歌,读懂诗人。

2.避免曲解诗歌的本意

有的人认为只要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和思想感情就可以完全读懂诗歌,了解到诗人创作的本意,其实不然,虽然“知人论世”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但这并不代表这种方式就能完全读懂诗人的内心感情。如果“知人论世”方式运用得不恰当,反而会曲解诗歌原本的蕴意,对诗歌的理解出现偏差。因此,读者在运用“知人论世”这种方法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因为同情诗人或者是个人情感因素来胡乱评判作品,这只会使诗歌失去了原本的内在价值,不利于诗人情感的世代传颂。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更加讲究意象和情绪,我们不能单单从诗歌的表层意思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时,要正确使用“知人论世”这种鉴诗方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当时所处的背景出发,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在世界和情感宣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对诗歌的解读。不过在使用“知人论世”时,要注意避免曲解本意和限制思维的误区,保证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掘和创新,从而促进中国古典诗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安朝辉.大学古典诗歌欣赏“知人论世”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07(04):99-101,108.

环保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 教材教法 学习态度 文言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音韵历来脍炙人口;
然而能真正走入诗歌,领悟这千古诗情的又有几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进行诗歌教学时,颇有感慨。现将教后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反思教材教法。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中,必修一安排的是现代诗,从必修二至必修五是根据从古至今的顺序编排的古代诗歌。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是带有总结性的,侧重鉴赏古诗的方法总结。基于这样一种安排方法,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必修一到必修五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还渗透了诗歌鉴赏方法,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教学中,我将这首诗的教学总体分为两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准确理解诗意,在我的适当引导下,初步领会诗情,但在这一阶段,学生对诗人的情感理解是粗线条的,朦胧的,不确定的,部分同学的理解是不准确的。然后进行下一阶段——知人论世,在这一阶段中有学生交流讨论,有文字资料的介绍,还有影音等视频的播放,这样,学生会多角度、多侧面的了解杜甫,印象深刻,恒久不忘。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重新理解《登高》,他们很自然的理解诗人“悲秋”的八种情感。

通过这样诗歌教学,我的课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读诗,看课下注释,理解诗意,讨论交流介绍杜甫,感受诗人的情感等环节都是学生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教者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教少学多”“以学为主”。

同时,教学时对必修一到必修五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融会贯通,前后照应,我在教学时就会有理有据,有方法规律的总结,有理论的提升,有深度,有高度。

其次,反思文言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准确理解诗意这一环节很吃力,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文言基础弱,不具备最基本的文言翻译能力是理解不了诗歌的。这是学生阅读诗歌的知识,为此教学中我加大了这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由于诗歌语言跳跃性的特点,再加上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弱,结果影响对诗意的理解。为此课堂上增加了“共同走进诗境,一起感受诗人情感”的环节,师生共同展开想象联想,走进诗人创设的情境。同时,增加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进而体会诗人情感。

此外,反思学生学习态度。值得肯定的是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古代诗歌,尤其是篇幅短小的,在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熟读甚至能够流利背诵,甚至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为一首诗到底表达什么情感而争论得面红耳赤,这种热情是学其他文体的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我在教学时积极利用这一优势,用各种办法激励,让学生保持这难得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