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范文第1篇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它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这种文体往往会借助具体物象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其中,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阅读抒情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抒情散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抒情散文范文第1篇
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它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这种文体往往会借助具体物象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其中,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阅读抒情散文,同学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清脉络,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三、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想念一棵树
黄文山
想念一棵树,一棵湘西天子山上的松树。
那天,导游告诉我们,说是要带我们走一条常人不知道的小路,去看“西海”。所谓“西海”,其实是一处巨大的山谷。这就是张家界独具的奇特景观,千百座造型各异的砂岩岩峰绵亘数十里,深藏在天子山阔大的怀抱中。我们跟着导游在密密匝匝的丛林里穿行,实在辨不清哪里是路。终于草木渐稀,待转过一方巨岩,眼前豁然一亮:一大片灰苍苍的峰林仿佛听到一个无声的召唤,已经森然列阵在我们面前。
他们都是些谁家的将士?有的敛眉锁目,胸间隐隐含着一股不平之气;有的髭发俱张,似难耐这漫漫无期的等待;更多的则盔甲齐整,意态冷峻。也许如乡野传说的那样,他们是二千年前张良埋伏于此的精兵良将的化身?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这万千奇异的岩峰,实在与张良无涉,而是大自然的杰作。三亿八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大海,后来,地壳上升,海盆隆起,海底成为沙岩高原。于是,大自然微微一笑,以风霜雨雪和亿万年的耐心,精心雕刻出这独一无二的峰林作品。
似乎再往前走几步,就能触摸到这宇宙间最伟大的艺术品了。这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走近些,再走近些。于是我接连跃下几块岩石平台。待听到导游和同伴们的呼叫,已经来不及收住脚步,惯性带着我沿着倾斜的石面直向悬崖冲去。就在一刹间,忽然看到悬崖边闪出一道松枝,我急忙一把抓住,如同抓住一位老朋友的手臂。看看身下,便是深不可测的谷底,不禁心旌神摇。
倚靠着这棵松树,我不但没了危险,而且可以无遮无碍地把整个西海纳入眼帘。我的身旁,就是一座座兀立的岩峰,似乎伸手可及。整个山谷的色调是蓝灰色的,而岩峰本身则略见赭红。每座岩峰都像斧劈刀削般垂直陡峭,几乎看不到一星土。但所有的山头上,无一例外,都有松树在安营扎寨。看看这些松树的生存环境,真让人为之喟叹。它们的根都深扎在石缝间,生生从坚硬的岩石上撕开一道口子,作为它们的立身之处。但这并没能阻止它们去寻求生命的欢乐。你看那一只只伸向蓝天的手臂,正无声地描绘着一个个美好的憧憬。它们本身并不美,但它们的生命形态却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
此时我握住的就是这样一棵松树的手臂。鱼鳞状的粗糙树皮,首先让人想到的便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它从我脚下悬崖的石缝中探出,十分艰难地来到世间。这是怎样的一些生命啊,从萌芽的那一天起,就置身于险恶的环境之中。它要用细弱的根须撕碎坚硬的岩石,使之成为赖以生存的土壤;它要以百倍的耐心,搜集每一缕阳光、每一点雨露以及每一片偶然被风带来的枯叶,作为自己的养料;它还要提防狂风暴雨来袭,经受严霜重雪的欺凌。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漫漫的苦难历程,它终于站在了蓝天和阳光之下,站在了“西海”的群峰之中。抚摸着这样一只手臂,这样一只从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伸出的援手,我对生命的意义也因之多了一层理解。
第二天,上午就要离开天子山了。清晨,我早早便起床,独自一人来到“西海”,为了再看看那棵松树,向它告别。转过一方巨石,偌大的“西海”展露于眼前。在淡淡的晨曦中,群峰静默肃立,好像正等待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此时,有风自峡间来,于是,那弥漫了整座山谷的蓝灰便出现波浪般的起伏。我知道,那是松树的海洋在荡漾。它们才是这片山谷里真正的生命。这时,我看到一根熟悉的松枝,不,是一只老朋友的手臂也在风中轻轻地摇动。
就在这一片手臂的轻轻摇动中,天子山新的一天开始了。
(选自《相知山水》)
1.文章中描述的“西海”具有哪些特点?作者详尽地介绍“西海”有何用意?
解题思路:这道题目在于概括文章所述事物的特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
2.文章第五段中说“它们本身并不美,但它们的生命形态却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
解题思路: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回答这类问题,同学们应结合语境进行理解分析。
抒情散文范文第2篇
“盈盈”道出了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山有肃穆之静态美,水亦有柔清之动态美,都是大自然灵异到极致的美。然而这种美需要我们细细观察,慢慢品玩,认认真真地领悟,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美的妙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细心察景呢?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既可以说是苏轼对人生的一种体悟,也可以说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指导。从苏诗中,我们可以知道,站在正面与侧面、远处与近处、高处与低处,就会产生正看与斜视、远眺与近看,仰望与俯瞰的不同视觉效果。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局部与整体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更深层次地把握山水的整体。事实上,除了调动视觉,我们还可以调动听觉、嗅觉、触觉、感觉,从颜色、气味、形态、声音、感受等方面去观赏山水,多层次地去品玩山水之美。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绿》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大自然中,“绿”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俯首即拾,为何在朱自清的笔下却能幻化成“醉人的绿”?这与作者细致地观察景物分不开。接着,教师可以用简笔画一张作者的游踪图,引导学生追随作者的足迹去观察景物的特征。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写梅雨潭,而是先写梅雨瀑为下文作铺垫。作者先写站在水边,仰望瀑布;
次写来到梅雨亭正面平视瀑布;
再写站在亭上俯瞰梅雨潭。这样,课文在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观察角度,从局部到整体,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梅雨潭充满诗意的美。不仅如此,作者还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从形态、颜色、质地等方面,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对梅雨潭的绿做了细致而逼真的描绘,于是便有了那“醉人的、奇异的、令人不可琢磨的绿”。
二、移情品情美
伟大的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观赏景物的同时,个人的感情不知不觉地附染在景物上,情悲则景黯淡,情喜则景亮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我们要品味作者真情所在,就要移情入景,移情入文。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散文大家,他的作品感情充沛,蕴籍深厚,是散文中的精品。所以,在学习他的作品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情。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与《绿》进行比较教学。在《绿》中,作者在当时看到北伐战争的胜利,觉得国家民族有望了,不觉欣喜万分。作者带着那份欣喜,游了梅雨潭。作者在文中连用了三个“呀”,反复地呼唤,呈现了空前的抒情高潮,表达了对绿由衷的赞叹,对美好境界的挚爱和追求。而在《荷塘月色》中,作为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作者把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悲愤,想参加革命又不敢参加的纠结,对现实无法理解的孤独苦闷带进文中,将淡淡的愁绪融入字里行间,情感基调忧愁低沉,一切都是扑朔迷离、朦朦胧胧的,令人读后伤感不已。同是写景抒情散文,《绿》的文韵热烈绚丽,而《荷塘月色》却幽深灰暗,这是作者的游情不同所致。
三、深思悟理美
抒情散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随想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
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
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
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就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彩。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三、语言凝练,精雕细刻
朱自清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他前期散文《绿》就是典范,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又紧扣“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更甚者,“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其比,“似乎太淡了”;
杭州跑马寺近旁的“绿壁”与其比,“又太浓了”;
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
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涛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说“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至于把这“神妙”的绿虚幻成温柔而恬静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绿姑娘”扑去,使自己激荡的心魄栖息在清澈、碧绿的潭水里。
四、追求口语,雅俗共赏
叶绍均在《朱佩弦先生》一书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语言艺术方面的建树,这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贡献。
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一种堪称典范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五、手法多样,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以《荷塘月色》为例,出水的荷叶象“亭亭的的裙”,打着朵儿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的喻体都是秀丽雅致的。“不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与通感、拟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写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花(嗅觉)比喻成歌声(听觉),立体化了花香给人的感受性,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此外,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醇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路将永远领导我们前进。”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佩弦先生.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朱自清.匆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朱自清.背影.朱自清――学生必备经典导读,2004.
[4]朱自清.背影.教科书八年级(下).语文出版社,2004.
[5]吴晓东,程光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6]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全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抒情散文范文第4篇
春的午后,每寸阳光洒满青草和小花,顺着缤纷的色彩,心思溜进时间的缝隙中,收音机里播放着关于爱、关于春天的音乐,灌进耳朵的音符和字句,都在预告生活有多美妙。
回想踏进冷水沟桃林的情景,那一片在正午太阳中用淡粉馨香迷醉人心的桃花,柔软地轻摇在春风里,缀满枝头的花儿,营造出了弥漫春天的美丽诱惑。和朋友在桃林欢笑,傍着桃花拍照留影,看着桃花自然而然散发的灵动,不得不说这眼前的桃林,拥有着令心瞬间张扬的魔力。簇拥着桃花的嫩叶,+我们并不介意成为陪衬。在朗润的空气里,春风围绕着嫩叶婉转轻巧地播撒养分,一叶叶舒展开来,它们与桃花一起抖擞精神,自信满满地仰头冲着太阳的方向,共同迎接花枝招展的好时候。
在花间穿梭,挂在枝丫的桃花美若天使,粉嘟嘟的样子,好像女子娇艳的红唇,美妙得惹人喜爱。用手指轻轻拈起一枝丫,努力绽放的桃花花瓣,是可爱的精灵,片片花瓣组合而成的桃花,层层叠叠装点了这一方天地,让这桃林成为了踏访者们欢声笑语的聚集区,艺术作品的灵感地,赏花休憩的好地方……在这满眼桃花的世界里,我已把它当作城市的另一扇窗,明亮、温暖、柔和地度过每一秒美好时光。闭上眼睛轻轻做个缓慢的深呼吸,敏感的神经被花牵引,快乐轻松突然降临,脸上的微笑发自内心,烦恼暂时落空,我愿意好好享受这置身桃花林的惬意。
春天,我从桃花这里获取安逸。看着朵朵桃花用力盛放,哪怕春天会走远,哪怕花期很短暂,它们还是简简单单依附着枝丫,迎着风看着天空,以骄傲的姿态让花的宿命成为淋漓尽致的精彩表演。这个世界好多风光,会让你无暇顾及,稍不留神就会错过那些美景;
这个人间那么多爱,会让人难以选择正确,但也莫错过身边的小幸福……
抒情散文范文第5篇
梦中,我又一次见到了那座小木桥,走在上面晃晃悠悠,而今己被石头筑起的水泥大桥所替代。
梦中,我又见到你了——那是一次邂逅于雨中,心急如焚而不敢走过小木桥,停立在雨中而望桥兴叹的你。
我不愿这是梦,因为梦是虚幻缥渺的,可这确实真的是梦,又确确实实是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的记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多少年来就不再去想了,然而多少年以后却又偏偏在梦中重温了那一幕,这不能不使我记忆起那个两条铁链几块小木板搭建成的小木桥。摇摇晃晃抒写成记忆深海里一段人生电影片段。
记得1991年那个盛夏我冒着大雨路过那条敖江上一条小分支河“清水”河 , 河面不宽,水却很深。两岸老百姓为了串门交流方便,于是搭起了这个小木桥,连通两岸。
这天,我去晋江寻友走到敖江河岸边上,此时电闪雷鸣,疾风聚雨,倾泻而下,瞬间天地间垂挂出万千银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