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小学学生第一学期【五篇】

时间:2023-06-13 10:4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小学学生第一学期范文第1篇本学期学校卫生工作以环境卫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预防常见病、传染病为主。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环境卫生。坚持每天放学后检查个教室卫生,发现不合格的及时反馈班主任在不断督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小学学生第一学期【五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学生第一学期【五篇】

小学学生第一学期范文第1篇

 

本学期学校卫生工作以环境卫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预防常见病、传染病为主。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  环境卫生。坚持每天放学后检查个教室卫生,发现不合格的及时反馈班主任在不断督检查中,各班能保持卫生整洁,师生共同学习生活在一个良好环境中。由于工作方法不当,对公共环境卫生有所放松,使楼道、楼梯卫生有所下降,在领导督促下,我意识到环境卫生也很重要,我及时改变工作作风,随时检查楼道、卫生间、饮水机、操场、车棚卫生,发现不干净的地方及时告诉区域负责人。

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习惯养成关系到人的一辈子,健教课上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个人卫生、饮食卫生、作息及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纠正学生坐姿、读写姿势。养成好习惯需要教师耐心、细心培养。

三、常见病、传染病防控。做好疾病防控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正常教学秩序,坚持晨检发现疫情及时报告,是预防疾病有效措施。疾病流行期坚持检查教室门窗通风,提出要求各班指定专人负责课间打开门窗通风。发现呼吸道疾病及时给该班做紫外线消毒,利用广播有针对性的宣传疾病防控知识,让师生了解疾病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方法。六月份一年级班主任报告疑似疱疹性咽峡炎,领导非常重视,了解该生坐校车,及时追查一起坐校车的六名学生和所在班级,対5各班进行紫外线消毒,对6名接触密切学生观察一周,5各班一周不使用公共教室。跟踪结果该生确诊为手足口。建议疑似病例要及时追踪病因,传染病确诊后要在24小时上报。

四、关注学生生长发育。健教课上注重纠正学生的坐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基础。对1至6年级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结果填在健康卡片上,参检人数821人,利用两周时间,进行视力检查统计,学生视力不良率46.58%,学生视力不良率最高年级六年级83.91%。从视力检查统计结果看,随年级增高学生视力不良率而增高。健教课上再次纠正眼操穴位,对视力不合格的学生发家长信382封,每天督促检查做眼操情况。组织在校生体检,参检人数840人,对健康方面有问题的通知班主任转告家长作进一步检查治疗。同时二、三、四年级做窝沟封闭检查,收回知情同意书209封,上交三潭医院。一年级漏种学生由开学时的42人 ,经过学校班主任不断督促,还剩14人未补齐,主要原因需要等间隔时间。

卫生工作要加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使之在生长发育中受益。环境卫生关注每个人的健康,要努力做好才能收到实效。

小学学生第一学期范文第2篇

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许多过去因种种原因被冷落的作家浮出水面, 且引起不少研究者的兴趣, 无名氏就是其中之一。无名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位传奇性作家。无名氏及其代表作《无名书》在现代中国的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因为对个体生命和人类终极命运作如此思考的人在20世纪的中国只有他一人。无名氏是“潜在写作”的最为典型的代表, 其代表作《无名书》不仅代表了中国20世纪50至60年代潜在创作的最高成就, 而且也是自新文学运动诞生以来最独特的小说作品。随着对无名氏研究的不断推进, 无名氏及其作品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无名氏也徐徐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本文就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无名氏研究作一历时性考察, 试图从中找出一些思考的问题, 以引起研究者的共同关注。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无名氏研究。

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内, 中国大陆对无名氏其人其文无人知晓,只是到了八十年代, 像沈从文、张爱玲一样, 国人知道无名氏也是先从海外开始。无名氏得到了香港中国新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夏志清教授的高度评价。随着改革开放, 港台及海外的无名氏之风逐渐传入大陆。

(一) 无名氏作品的出版情况。

中国大陆第一个在新时期推出无名氏作品的刊物是1980 年湖南的地方刊物《湘江文艺》,编辑部以提高作家艺术水平为目的, 在内部出版《中篇小说选》上中下三册, 上册有沈从文的《边城》与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 供作家内部参考。《湘江文艺》编辑部大胆印了五千册, 没想到一面世就被抢购一空,于是立即添印。无名氏的短篇《一根铅丝火钩》也刊于《芙蓉》。此后, 《湘江文艺》、《花城》等刊物纷纷登载无名氏作品。无名氏成了“出土文物”, 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 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选编的《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选》第四册入选了无名氏的《逝影》、《海边的故事》、《日尔曼的忧郁》、《龙窟》等短篇, 把长篇《塔里的女人》和《野兽·野兽·野兽》作为存目。1989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把《野兽·野兽·野兽》作为《中国新文艺大系》的参考丛书与读者见面。这也是无名氏的《无名书初稿》(后改为《无名书》) 的第一部作品在当代与读者见面, 而该书的初版是1946年12月由上海时代出版社出版。

(二) 无名氏研究中的不同观点。

第一、无名氏的作品基本被否定。如:
①曾庆瑞、赵遐秋较早的介绍了无名氏的生平与创作,把无名氏概括为四十年代的新鸳鸯蝴蝶派的代表。非但如此, 还埋怨“读者沉醉于无名氏的色情描写和性的挑逗里”, 并声言“那历史的教训, 实在是沉重的”。[ 1 ]1135显然对无名氏的作品充满了贬低成分。②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王超冰等把无名氏的小说列入了“洋场小说”, 把《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看作“哀艳的鸳鸯言情体”, 并说“随着政治主张的趋于反动, 他的创作生命等于终止了”。[ 2 ]484显然与无名氏的实际创作不符, 因为无名氏非但没有停止创作, 而且还写出了《无名书》六卷及其他作品。③黄修己把无名氏的作品在语言与描写方法上与徐訏作了比较, 所得的结论是无名氏“作品倾向也更坏”,认为“《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均可视为洋鸳鸯蝴蝶派的代表性的作品, 且都用不同情节表现男性对女性的玩弄”, 并且把《无名书初稿》的前三卷概括为“整套小说表现了一种没落感,让人觉得最为神圣的革命其实是污浊的, 最美丽的爱情也不能持久地支持人的生活, 人生是没有希望的。”[ 3 ]612 - 613第二、肯定了无名氏的作品又指出了其不足。与以上三种观点不同, 严家炎把徐訏、无名氏的小说都归入了后期浪漫主义作品。严先生在总结后期浪漫主义的特点之后指出:
“在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主潮十分盛行的时候, 后期浪漫派小说的出现, 打破了艺术上的一统天下,开创了小说创作的一种新的境界, 促进了小说领域的多样化局面的到来。”[ 4 ]319严先生认为无名氏小说中的《无名书初稿》是一部“长河型的诗与哲理小说”, 并且认为《海艳》这部小说可以看作是整个《无名书初稿》乃至全部无名氏作品中最好的一部。同时, 也指出了无名氏作品的不足,如《无名书初稿》全书“浮词多而主观随意性大”“在情节上仍有作者任意驱遣主人公的毛病”, 甚至“有些部分相当色情、低级”, 显得“粗俗”。

总的来看, 无名氏研究在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无名氏研究。

随着90年代以来文学研究多元化格局的进一步形成, 对现代文学史上作家作品的挖掘也更趋深广, 许多被历史淡忘或忌讳提起的人和事获得了展示的机会。无名氏研究的滞后性反而促进了它的深刻性, 研究视野也更为开阔, 评价定位更为全面、务实和科学。

(一) 无名氏作品出版情况。

1990年9月, 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孔范今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小说卷四》入选了无名氏的《海边的故事》、《日尔曼的忧郁》、《露西亚之恋》、《红魔》、《龙窟》、《塔里的女人》;

《小说卷七》入选了无名氏的《海艳》。1993年, 海天出版社出版了无名氏的超越时空的珍藏本———《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1994年, 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无名氏的作品集《契阔》。1995年, 花城出版社推出了无名氏的《无名书初稿》的前两卷《野兽·野兽·野兽》、《海艳》及青春爱情自传小说《绿色的回声》、散文集《塔里·塔外·女人》、随想录《淡水鱼冥想》、爱情小说《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1996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了许道明、冯金牛选编的《沉思琐语———无名氏集》。1998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无名氏散文》。1999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无名氏代表作》等, 无名氏作品获得了进一步推出。

(二) 无名氏研究传记。

90年代出版了三部无名氏传记:
即李伟的《神秘的无名氏》和《爱河中沉浮的无名氏》、汪应果、赵江滨的《无名氏传奇》。李伟的两部传记主要从无名氏的生平经历、爱情传奇等方面让读者对无名氏进一步全面了解。汪应果等的《无名氏传奇》主要从无名氏的创作, 特别是《无名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后者认为无名氏的创作是极其复杂的, 其作品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纷繁的知识信息、驳杂的文化艺术影响和深刻的矛盾。并且认为无名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表现在:
①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很有思想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②他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部人类心灵探索的史诗性作品, 塑造了一个浮士德式的人物———印蒂, 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主体和人物形象。③无名氏是我国现代派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也是在这方面取得成就较大的作家之一。汪著对无名氏曲折坎坷的一生及爱国主义思想作了阐述和肯定, 对无名氏在创作方面的艺术创新和探索作了具体分析。它不仅对《无名书初稿》的前三部作了深入的探讨, 而且对后三部半(即《金色的蛇夜》续集、《死的岩层》、《开花在星云以外》和《创世纪大菩提》) 作了详细剖析, 这是目前见到的唯一的一部全面介绍和分析《无名书初稿》的无名氏学术评传, 尤其是对《无名书初稿》后三部半的分析, 填补了中国当代无名氏研究的一个空白, 也是迄今为止的最有权威性的无名氏研究著作。该著高度评价了《无名书初稿》, 认为它是一部思想深邃、艺术创新的巨著。但对无名氏的纪实文学作品及散文、杂文、诗歌等未作触及。

(三) 无名氏研究论文。

90年代的研究论文主要有:
钱理群的《〈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研究》( 《中国现代研究丛刊》1990年第1期) 、孔范今、潘学清的《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中的后期现代派》(《中国现代研究丛刊》1990年第4期) 、郭德芳的《无名氏和他的〈海艳〉》(见《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小说卷七》明天出版社1990年9月版) 、刘玉凯的《无名氏小说的生命律动———兼论中国40年代浪漫派的哲学精神》( 《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宋剑华的《生存的探索与艺术的选择———论无名氏与徐訏的小说创作》( 《河北学刊》1995年第3期) 、刘光宇的《从无名氏小说的人生哲学命题看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主题的新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年第4 期) 、赵凌河的《生命意识的浪漫色彩———读无名氏的小说》( 《中国现代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 、汪应果、赵江滨的《无名氏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中国现代研究丛刊》1998 年第1 期) 、皇甫晓涛的《后期浪漫派小说漫说》( 《中国现代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 、廉文澄的《论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何莲芳的《复调———徐訏、无名氏小说的叙事模式———试论“后浪漫”小说的文体特征》(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8 年第4期) 、陈思和的《试论〈无名书〉》(《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6期) 、汪凌的《文坛的独步舞———无名氏论》( 《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6期) 、李俏梅的《极端色彩与冲突之美———论无名氏小说的美学格调》( 《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黄永成的《论无名氏小说中的生命主题》( 《天中学刊》1999年第3期) 、吕周聚的《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合璧———论无名氏的创作风格》( 《华文文学论坛》1999 年第4期) 、徐雁的《试论无名氏爱情小说的美学风格》(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 年第5期) 等。

(四) 无名氏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从90年代到新世纪, 无名氏徐徐进入了现代文学史。涉及无名氏的文学史著作主要有:
马良春等主编《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朱金顺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黄修己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1月第2版) 、卜召林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朱寿桐主编《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钱理群等人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7 月版) 、许道明著《海派文学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年3 月版) 、凌宇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2版) 、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 - 1997)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8 月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年11 月第2 版)等。

(五) 无名氏研究中代表性观点。

①后期现代派艺术。孔范今、潘学清把徐訏、无名氏和张爱玲称为后期现代派。孔范今主编的《二十世纪

(六) 无名氏研究热点。

与80年代侧重介绍、解读不同, 90年代的无名氏研究, 重点研讨了两大焦点:
即流派命名和雅俗认证, 并在主题、方法、风格等层面多有发掘。关于无名氏小说流派的命名颇多分歧。如严家炎、皇甫晓涛和李晓宁认为无名氏与徐訏属于”后期浪漫派“, 孔范今则认为是”后期现代派“, 陈思和主张”消极浪漫派“, 吴福辉认定为”后期海派“, 许道明直接把无名氏归入”海派“, 朱德发和耿传明等持”新浪漫派“之论,吕周聚干脆认为无名氏的小说是现代主义兼浪漫主义等等。

关于创作方法的认识也不一致。有的论者认为无名氏小说属于现代派小说, 其哲学依据是存在主义, 逻辑起点是反思现实、厌恶政治和否认理性, 艺术原则是”为生命而艺术“。有的论者认为无名氏小说综合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从而构成一个以”自我“的”寻找“和”超越“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人生哲学命题, 并将之与宗教相结合, 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属性。此外, 学术界还有一种比较温和的观点, 即无名氏小说创作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或过渡。尽管如此, 学界仍有一些基本的共识, 如无名氏对西方哲学、宗教的借鉴和影响等。从雅俗角度出发,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无名氏小说为通俗小说, 或者是”介乎雅俗之间又超乎雅俗之上的新型小说“。主题方面, 刘玉凯认为无名氏小说在思想上有纯化和理想化特点, 认为其作品追求生命的超时代化、抽象化, 是完美的”人性史诗“;

刘光宇则认为无名氏小说对人生哲学命题的表现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改造(《野兽·野兽·野兽》) , 二是爱情(《海艳》) ,三是宗教( 《金色的蛇夜》等) 。风格方面, 许多论者认为无名氏小说的美学格调是极端色彩和冲突之美, 表现为极乐极悲的情节模式、极冷极热的人物情感和极雅极俗的哲理诗情。文本研究方面, 有的研究者认为具有本体论性质, 且对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进行了某种运用, 如刘玉凯是文本结构研究的代表之一。有的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无名氏小说文本, 对之进行了更为合理、更为科学的阐释, 如陈思和的文体学研究。

纵观九十年代的无名氏研究, 在拓展深化中更趋务实和科学。《中国现代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特设的”无名氏研究“专栏和汪应果、赵江滨著的《无名氏传奇》、李伟的《神秘的无名氏》和《爱河中沉浮的无名氏》等传记作品的出版, 无疑的把无名氏的研究推到了二十世纪末的新高峰, 从而证实了米兰·昆德拉所谓小说历史的延续不是作品的增加, 而是”发现的连续不断“的论断。

三、二十一世纪的无名氏研究。

无名氏研究进入21世纪后, 其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无名氏作品的继续大量出版, 二是无名氏毫无疑义地进入现代文学史教材, 三是研究论文出现猛增且形成一些无名氏研究的”专家“。

(一) 无名氏作品出版情况。

2001年7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北极风情画》、《野兽·野兽·野兽》、《金色的蛇夜》(上、下) ; 同年,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心荡漾》、《谈情》、《说爱》;

2002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在生命的光环上跳舞》;
2006年武汉出版社出版了陈思和主编、无名氏著的《花的恐怖》和《〈无名书〉精粹》等。

(二) 无名氏研究论著。

在新世纪以来涉及到无名氏及其作品的文学史著作主要有:
程光炜等主编的《

(三) 研究论文空前猛增, 出现了”无名氏热“。

①学术期刊上的文章, 按时间顺序如下:
王冰的《无名氏小说的生命哲学轨迹》(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夏欣才范卫东的《读汪应果、赵江滨的〈无名氏传奇〉》(《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耿传明的《”新浪漫派“文学的”黑夜情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2期) 、韩文革的《无名氏小说创作特色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黄永成的《生命的狂想与情绪的洪流———谈无名氏的小说的艺术特色》(《天中学刊》2000年第4期) 、姜辉的《媚俗的爱情神话———从〈北极风情画〉到〈塔里的女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 、吴道毅的《徐訏、无名氏小说传奇特征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第6期) 、温奉桥文凤霞的《”自由“与”死亡“———论〈无名书稿〉的诗性品格》(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3 期) 、郭媛媛的《读汪应果、赵江滨〈无名氏传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 年第3 期) 、耿传明的《”理想“和”梦“的差异———论无名氏的前期创作及其与时代主导文学的疏离》、(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厉向君的《略论无名氏与〈无名书初稿〉》《齐鲁学刊》2001年第5期) 、刘丽霞的《异质文化的遭遇悲剧———论无名氏的三部爱情小说》( 《枣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邹志远的《无名氏小说解读》(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1 期) 、萧成的《无名氏小说:
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 《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 、黄继持的《从死亡到悟道———〈无名书〉第四、第五卷读后》( 《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 、陈思和的《为自由而抗争的灵魂———怀念无名氏先生》( 《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 、刘志荣的《现代焦虑的精神超越———〈无名书〉》( 《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 、连敏的《生命哲学———无名氏小说艺术观照的底蕴》(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徐雁的《槃涅更生志正踌———试论〈无名书〉的独特性及局限》(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第1期) 、何满子的《有权拒绝、有权鄙视———从知人论世谈无名氏》( 《文学自由谈》2003年3月) 、孟丹青的《人生意义的形而上学叩问———论无名氏的〈野兽、野兽、野兽〉》(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第3期) 、吴晖湘的《九十年代徐訏、无名氏小说研究综述》( 《中国文学研究》2003 年第3期) 、赵智的《论无名氏情爱小说》(《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 年第3 期) 、孙世军、厉向君的《当代无名氏研究的历时性考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4 期) 、郝江波的《论无名氏创作的精神独立性》(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4 期) 、耿传明的《〈无名书〉的人类关怀及其对宇宙心灵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4期) 、曹怀明的《生命怒放的极致———无名氏小说〈海艳〉解析》(《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 、魏萍的《〈海艳〉中的海和湖》(《理论学习》2003年第10期) 、赵智的《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勇气———论无名氏的存在主义思考》( 《船山学刊》2004年第1期) 、汤哲声的《论40年代的流行小说———以徐訏、无名氏(卜乃夫) 、张爱玲、苏青的小说为例》(《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2 期) 、张桃洲的《宗教因素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三种表现形态———以许地山、无名氏和张承志作品为中心》( 《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赵智的《精神世界的漫游与透射———论无名氏对〈浮士德〉象征艺术地接受》( 《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赵智的《论无名氏的宗教情怀》( 《培训与研究-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林锡潜的《探寻生命与宗教精神融通的至境———论无名氏的小说》(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4 期) 、王娟的《九十年代以来无名氏研究综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王明科的《建构的圆满与乌托邦:
无名氏的文化反思品格》(《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陈思和刘志荣的《无名氏与当代文学中潜在写作的意义》( 《百年文学十二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温凤霞、李萌羽的《论无名氏小说中诗意幻化的女性形象》(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赵江滨的《离”家“的焦灼———无名氏存在主义人生思想发微》(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 年第1 期) 、葛俊侠的《空灵:
浑然天成的禅境———论无名氏长篇小说〈海艳〉的风格》( 《语文学刊》2005年第1期) 、王明科的《新浪漫派:
无名氏小说的流派定位》(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赵江滨的《〈无名书〉:
孤寂岁月中的文化创造》( 《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温凤霞的《论无名氏小说的语言风格》(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3 期) 、黄科安的《沉潜于创作长河型的心灵的史诗———论无名氏的〈无名书稿〉》(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3 期) 、许海丽的《在”繁闹“中求得”雅静“———浅析徐訏、无名氏的小说创作》(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 期) 、谈飞洋的《为无名氏正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第3期) 、王明科的《怨恨与无名氏创作的文化理想建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建构:
略论无名氏小说的文化反思》(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鲁迅与无名氏的文化反思比较》(《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吴云的《〈海艳〉多重主题论》(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王丽的《论无名氏爱情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 、王泉、代天善的《二十世纪中外小说的海洋书写———以海明威、劳伦斯、邓刚、无名氏、徐小斌、张炜为例》( 《名作欣赏》2006年第2期) 、黄科安的《无名氏:
以媚俗手法写现代言情故事》(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黄轶的《通俗性、现代性及文化综合———论徐訏、无名氏的史学意义》( 《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戈双剑的《”浑融“与”潜蕴“———论无名氏创作对传统文化的双沟性》(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 期) 、魏萍的《〈海艳〉意象解读———无名氏小说重读之一》(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6 期) 、姜辉的《在接受与拒斥之间———〈无名书〉与〈罪与罚〉的心理艺术比较》(《时代文学》2006年第6期) 、周明鹃的《无名氏与西方文化》(《文教资料》2006年11月中旬刊) 、王明科的《略论无名氏小说的文化反思》( 《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1期) 、蓝七妹的《无名氏爱情小说传播与接受的文化语境》( 《丽水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邬红梅的《生存意义的执着追求———探讨〈无名书〉中追寻母题的继承与融合》(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唐倩的《张爱玲与无名氏的小说人物及意蕴比较———看〈红玫瑰与白玫瑰〉和〈塔里的女人〉》(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 期) 、吴冬华的《艰难的探索———论〈无名书〉主人公印蒂的寻找历程》(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杜燕的《印蒂与浮士德:
一对超越时空的精神孪生儿———论〈无名书〉与〈浮士德〉的精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8期) 、董建平的《通俗性与先锋性并举———论无名氏及其作品的双重身份》( 《语文学习》2007年第11期) 、赵凌河的《无名氏的生命意识美学》(《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吴敏的《被湮没的记忆———无名氏三部韩人抗日题材小说》( 《当代韩国》2008年第1期) 、武文刚的《生命力的追逐———析〈露西亚之恋〉与〈龙窟〉中人物形象的审美特征》( 《钦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武文刚的《论无名氏早期爱情写作的精神向度》(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 期) 、厉向君的《对〈有权拒绝有权鄙视———从知人论世谈无名氏〉一文的商榷》(《前沿》2008年第11期) 、姜辉的《跨越时空的生命融通———略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无名氏创作的审美影响》(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2 期) 、刘洁琳的《论无名氏(卜乃夫) 小说中色彩语言的运用》( 《安徽文学》2009年第5期) 、厉向君的《无名氏的文学创作与西方文化的影响》( 《齐鲁学刊》2009年第5期) 等。②硕士学位论文:
温凤霞的《论无名氏小说的诗化品格》、徐雁的《心灵探索的艰难与执著———试论无名氏创作及局限》、李晓铭的《生命·哲思·美———无名氏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郝梁萍的《无名氏:
向艺术极限挑战的小说家》、赵智的《论无名氏的精神世界》、魏玮的《生命涅磐———无名氏及其小说〈无名书〉论》、连敏的《无名氏的生命哲学与〈无名书〉的小说艺术形式》、王丽的《诗性灵魂的自由高蹈———无名氏爱情小说探究》、戈双剑的《论无名氏创作中的文化意蕴》、李洪光的《论〈无名书〉之人生哲学构建主题》、蓝七妹的《生命绽放的舞蹈———从”生命自由意志“解读无名氏的小说》、吴冬华的《人, 寻找自己———试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无名氏及其〈无名书〉》、刘学良的《以天命审视生命, 以生命印证天命———〈无名书〉神圣浪漫主义》、邬红梅的《〈无名书〉追寻母题探讨》、吴翠萍的《女性形象:
文学想象的载体》、黄勇的《”五四“时期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变异》、谭晓平的《人生诗化倾向与浪漫主义精神———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再认识》、王寰鹏的《论无名氏小说的生命意识》、韩文革的《并非无名的无名氏》、陈灵强的《理性浇灌下的浪漫之花———中国现代后期浪漫派小说综论》等。③博士学位论文:
赵江滨的《边缘者的生命关怀与文化创造———现代作家无名氏(卜乃夫) 研究》、耿传明的《大动荡时代的个人性话语与”时代“话语———”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乔世华的《游弋与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无名氏小说论》、王明科的《怨恨:
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武文刚的《无名氏的文化理想》等。

(四) 新世纪无名氏研究主要体现。

①无名氏及其作品的研究出现了新突破。虽然在新世纪推出了《金色的蛇夜》和《在生命的光环上跳舞》等小说和散文, 但大部分还是重印了已出的《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野兽·野兽·野兽》等。对无名氏其人, 存在两种意见:
一是无名氏与国民党有着特殊的关系, 作品也存在与抗战无关的倾向。二是认为无名氏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很有思想的作家之一, 光是长期进行地下写作就需要超人的毅力和勇气, 无名氏在这一点上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一切作家, 肯定了无名氏的意义, 并且对无名氏的人生经历、感情生活、思想源流等方面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扩充。②《无名书》的研究更加深入。这些研究涉及了流派、文体、风格、语言、创作方法、受西方文化影响等。对无名氏究竟属于浪漫主义还是现代主义或二者兼有, 莫衷一是。但研究者大多数都承认无名氏的小说综合吸收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方法。主题是:
生命———存在———寻找———超越, 人类心灵的探索、精神的追寻。文体具有”巴洛克“风格。语言上, 意象太密, 比喻拥挤、色彩过浓、议论庞杂。从总体上来说,《无名书》由于内容晦涩、意象繁杂、语言欧化等原因, 尚未引起世人的足够重视。③对无名氏的文学史地位问题初步达成了共识及仍存在着差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 无名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但也存在两种意见:
一是认为无名氏的地位有拔高之嫌;

二是认为无名氏的文学地位应列入大家之列, 至今现代文学史只是承认他的独特性, 还未提高到应有的程度。列入专章的两本现代文学史也未对无名氏作品的实际价值作更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无名氏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 1) 无名氏研究的不够完整性和欠缺。目前, 对无名氏研究主要体现在小说上, 忽略了其纪实文学、散文、杂文、诗歌、书信、书法等方面的研究。这可能与对无名氏作品的收集和打捞工作不够有一定关系。对无名氏受西方文化和宗教影响虽已触及, 但还不够深入。(2) 有些研究论文存在着互相抄袭和拼凑现象。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在内, 大多数研究者未见过《无名书》的后三卷以及港台批评家的研究和评论, 只是东抄西拼, 甚至引文在参考文献中根本无法找到。( 3) 论文观点无新意, 完全是抄袭了香港司马长风的观点。司马长风对无名氏颇感兴趣, 对《无名书》也有较高的评价,但遗憾的是由于他过早去世, 也未能见到《无名书》后三卷及无名氏赴台居住以后的作品,司马长风也未见过无名氏本人, 因此在论断上有时情感化, 某些史料也有舛误。我们现在一些研究者除少数人看到《无名书》的后三卷及与无名氏接触外(包括通过电话) , 大多数人只是通过大陆出版的无名氏作品进行研究, 无法把握无名氏的全貌。

以上是对大陆无名氏研究的考察略描, 港台及海外的无名氏研究另文论述。

[论|文|网]

[参考文献]

[ 1 ] 曾庆瑞, 赵遐秋1中国现代小说140家札记[m ] 1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85.

[ 2 ] 钱理群, 吴福辉, 温儒敏, 等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 1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

[ 3 ] 黄修己1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m ] 1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8.

[ 4 ] 严家炎1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 ] 1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 5 ] 孔范今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 ] 1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7.

小学学生第一学期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波士顿学院;
本科层次;
小学教育专业;
培养方案

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于1983年了《国家处于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调查报告。由此,20世纪末美国最深刻的一次教育改革拉开序幕,教师教育质量成了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各州政府纷纷采取了诸多干预措施,力图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在学校教育中打头阵的小学教育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无疑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未来的学习方向和水平。所以,小学教师的教育质量一直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头戏。目前,美国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任务主要由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承担,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一个专业门类在美国众多综合大学的教师学院中得以设置。本文以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分析美国高校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教育,为我国处于本科化进程中的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波士顿学院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成立于1863年,是一所研究与教学并重的私立大学。波士顿学院的林奇教育学院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院之一,由《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最新的2012年全美教育学院(研究生)排名中,林奇教育学院位列第15。林奇教育学院下属的教师教育系设有小学教育专业,提供学士和硕士两个层次的培养计划。学生在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毕业后获得文科学士学位。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教授普通的和有轻度残疾的1~6年级学生的教师,教师须有能力教授不同类型的孩子,并且能够让有肢体障碍的孩子融入课堂。

波士顿学院的本科招生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从高中直接录取推免生,第二种是通过标准化测试录取。被录取的学生可在进入林奇教育学院后自行选择学习的专业。一般来说,专业确定得越早,越有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林奇教育学院规定,在大二学年结束之前,所有学生必须完成专业课学习方案。小学教育专业在大学的前两年采用集中培养模式,学生主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
从第三年开始,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两个方向。选择教师教育方向的学生必须向联合教务办公室提出申请,提交专业申请表、教师教育方案录用申请表和成绩单。联合教务办公室会在大二学年结束之前确定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名单。[1]

二、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特点

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由以下四大模块组成:大学核心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文理学院第二专业课程、教育实践性课程(见表1)。

说明[3]:* 小学教育专业要求完成特定的历史课程。学生必须完成两门先后开设的课程(共6学分),未完成的学生有以下3种替代方式:一是学生是历史专业的学生;
二是完成1个学期的大西洋世界I(HS011)或大西洋世界II(HS012),加另外1门历史课程;
三是完成任何1门历史系列的通识课程,以及美国文明I(HS181)或美国文明II(HS182)。

**学生必须修两门科学课程,其中1门课程必须是实验室课程(4学分),即要在实验室动手操作。

***要求从所有的9门选修课中选2~4门,修满6~12个学分。

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整体结构有如下特点。

第一,通识教育课程比重相对较小。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不到30%,这一比例远远小于美国同性质高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如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比例高达48.8 % [4]。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语言、艺术、历史、宗教等7个基本学科领域,这部分课程主要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奠定广阔的多学科的学术视野,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综合能力、较高文化素质和修养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教育专业课程比重较大。教育专业课程占总课程比例31.7%,如果把教育见习和实习计算在内,则比例可高达46.8%。这部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小学学科领域的理解、认识能力,奠定学生未来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从表1可以看到,具体的教育专业课程是根据小学学科教学的实际设置的。此外,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多门教育专业选修课程。

第三,有特色的文理学院第二专业课程。波士顿学院规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想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必须要修第二专业,这个第二专业可以是林奇教育学院里的一个跨学科专业,如应用心理学专业或人类发展专业,也可以在文理学院选择一个专业。第二专业的领域应当和第一专业相补充,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为以后实际教学中学科间的灵活迁移和转换打下基础。学生必须和他们的导师以及本科生服务办公室人员一起商量决定第二专业的选择。

第四,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完整性。教育实践性课程包括必修的教育见习和实习,选修的国际教育实习和额外教育实习。从表2可以看到,教育见习分别在第三、五、六学期进行,教育实习在第七个学期。四个学期在真实课堂中的教育观察和直接教学活动不仅体现了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课堂管理、课堂教学、班级领导等实际教育实践技能得到了锻炼,为以后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主要是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后两年主要是学习第二专业课程即文理学院专业课和进行教育实践(见表2)。从教育实习和教学研讨会这两门课的配套开设可见,波士顿小学教育专业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将教师教育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

教育实习和教师资格

小学学生第一学期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
高等职业院校;
项目轮换;
威客平台

一、“直通式”实践教学概述

“直通式”实践教学模式即为把高职院校三年制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即为第1~4学期,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将原有的整学期课程教学模式,更改为配合“直通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训周教学模式。并利用威客平台的真实任务对学生进行锻炼。第二部分,即为第5学期,利用校企合作建立工作室,以工学交替岗位实践为主,建立循环分组轮岗及项目轮换制度。第三部分,即为第6学期,该部分为顶岗实习(准工作状态),学生根据自己在之前几部分中在小组中的分工,进行实习定位。并根据顶岗实习的真实内容,撰写毕业实习日志,并完成毕业设计的主体内容。

二、“直通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1)威客平台的引入。该部分是在第1~4学期进行,这期间学生主要任务是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在“直通式”实践教学模式中,将一门课在1~3周之类完成。并在新生入校的最初阶段进行分组,将每小组人员固定下来。在专业课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互联网威客悬赏平台的工作任务,例如:图片设计、网站建设、网站推广等,根据相应授课内容,选取典型真实工作任务,各小组以竞标形式在威客平台上针对者悬赏要求进行投标,中标的小组将获得者约定的费用。教师组织各小组利用课堂汇报的形式展现各小组的作品,并根据课堂考核及威客平台中标情况综合评价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利用考核细则细化成员考核。(2)校企合作工作室的引入。该部分是在第5学期进行,学生在完成第一部分课程的基础上,由双师型教师和有丰富一线经验的企业导师组成导师团,并由导师团成立多个项目工作室,例如:网络编辑室、网络运营室、网站设计室等,然后由学院内有经验的教师成立监督组,其职责为监督、辅导各个工作室学生小组的运作,并根据学生的具体项目,成立动态跟踪小组。学生方面根据第一部分的分组,分别进入不同的工作室,以完成相关项目为周期进行轮岗交换,夯实学生在第一部分中所掌握的知识。(3)顶岗实习师徒模式引入。各学生小组可以根据人员意见及对口企业意见,整体或分散进入到不同的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由学院指定每小组一名校内指导教师,由实习企业指定一名实习师傅。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实习中验证所学,做好实习记录,利用实习中真实案例完成毕业设计主体内容;
实习师傅进行职场示范、讲解、实战,帮助学生尽早进入状态,完成相应的企业任务。在以上基础上,由导师团牵头,定期召开学生、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师傅三方会议,了解实习问题,解决实习困难,不断的完善顶岗实习师徒模式制度。

三、“直通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中的问题

(1)数量与质量的调和。对于“直通式”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分组的数量、项目的数量、导师的数量、实习师傅的数量和项目的质量、导师的质量等都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分组,在开始过程中应当简单、明了,3人为最佳,中后期,随着项目的不断复杂化,可以考虑将前期的小组进行整合,5~7人为最佳。对于导师,应当选择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校内教师及有丰富一线项目经验的企业人员。对于项目,应当满足“前松后紧”,其数量及质量都需要两方面的导师进行确认之后方能实施。(2)考核问题。要严抓考核,由于“直通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动态性,如何考核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在第一部分中综合考虑各小组的任务汇报与答辩表现、威客平台下工作任务的完成数量、质量、难度及其中标率等指标。在第二部分,建立统一的实践教学检验标准,通过不同的实践环节与实践载体分别给予教学质量评价,可以综合考虑学生不同工作室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电子商务项目完成质量与创造的收益、导师团及监督组对团队及其成员的评价等。在第三部分,可以根据学生毕业设计、实习日志、企业实习师傅的评语、校内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定。(3)课程制定及授课教师问题。由于“直通式”实践教学改革对于课程的要求非常严格,每门课程均要在1~3周之类完成,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于此点问题,需要学院内部进行调配完成,在保证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授课进度。

参 考 文 献

[1]李曼.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若干问题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

小学学生第一学期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无名氏;
研究;
考察

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过去因种种原因被冷落的作家浮出水面,且引起不少研究者的兴趣,无名氏就是其中之一。无名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位传奇性作家。无名氏及其代表作《无名书》在现代中国的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因为对个体生命和人类终极命运作如此思考的人在20世纪的中国只有他一人。无名氏是“潜在写作”的最为典型的代表,其代表作《无名书》不仅代表了中国20世纪50至60年代潜在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自新文学运动诞生以来最独特的小说作品。随着对无名氏研究的不断推进,无名氏及其作品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无名氏也徐徐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本文就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无名氏研究作一历时性考察,试图从中找出一些思考的问题,以引起研究者的共同关注。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无名氏研究

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内,中国大陆对无名氏其人其文无人知晓,只是到了八十年代,像沈从文、张爱玲一样,国人知道无名氏也是先从海外开始。无名氏得到了香港中国新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夏志清教授的高度评价。随着改革开放,港台及海外的无名氏之风逐渐传入大陆。

(一)无名氏作品的出版情况。

中国大陆第一个在新时期推出无名氏作品的刊物是1980年湖南的地方刊物《湘江文艺》,编辑部以提高作家艺术水平为目的,在内部出版《中篇小说选》上中下三册,上册有沈从文的《边城》与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供作家内部参考。《湘江文艺》编辑部大胆印了五千册,没想到一面世就被抢购一空,于是立即添印。无名氏的短篇《一根铅丝火钩》也刊于《芙蓉》。此后,《湘江文艺》、《花城》等刊物纷纷登载无名氏作品。无名氏成了“出土文物”,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选编的《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选》第四册入选了无名氏的《逝影》、《海边的故事》、《日尔曼的忧郁》、《龙窟》等短篇,把长篇《塔里的女人》和《野兽·野兽·野兽》作为存目。1989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把《野兽·野兽·野兽》作为《中国新文艺大系》的参考丛书与读者见面。这也是无名氏的《无名书初稿》(后改为《无名书》)的第一部作品在当代与读者见面,而该书的初版是1946年12月由上海时代出版社出版。

(二)无名氏研究中的不同观点。

第一、无名氏的作品基本被否定。如:①曾庆瑞、赵遐秋较早的介绍了无名氏的生平与创作,把无名氏概括为四十年代的新鸳鸯蝴蝶派的代表。非但如此,还埋怨“读者沉醉于无名氏的色情描写和性的里”,并声言“那历史的教训,实在是沉重的”。[1]1135显然对无名氏的作品充满了贬低成分。②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王超冰等把无名氏的小说列入了“洋场小说”,把《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看作“哀艳的鸳鸯言情体”,并说“随着政治主张的趋于反动,他的创作生命等于终止了”。[2]484显然与无名氏的实际创作不符,因为无名氏非但没有停止创作,而且还写出了《无名书》六卷及其他作品。③黄修己把无名氏的作品在语言与描写方法上与徐訏作了比较,所得的结论是无名氏“作品倾向也更坏”,认为“《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均可视为洋鸳鸯蝴蝶派的代表性的作品,且都用不同情节表现男性对女性的玩弄”,并且把《无名书初稿》的前三卷概括为“整套小说表现了一种没落感,让人觉得最为神圣的革命其实是污浊的,最美丽的爱情也不能持久地支持人的生活,人生是没有希望的。”[3]612-613第二、肯定了无名氏的作品又指出了其不足。与以上三种观点不同,严家炎把徐訏、无名氏的小说都归入了后期浪漫主义作品。严先生在总结后期浪漫主义的特点之后指出:“在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主潮十分盛行的时候,后期浪漫派小说的出现,打破了艺术上的一统天下,开创了小说创作的一种新的境界,促进了小说领域的多样化局面的到来。”[4]319严先生认为无名氏小说中的《无名书初稿》是一部“长河型的诗与哲理小说”,并且认为《海艳》这部小说可以看作是整个《无名书初稿》乃至全部无名氏作品中最好的一部。同时,也指出了无名氏作品的不足,如《无名书初稿》全书“浮词多而主观随意性大”“在情节上仍有作者任意驱遣主人公的毛病”,甚至“有些部分相当色情、低级”,显得“粗俗”。

总的来看,无名氏研究在中国当代纯属从零开始,无名氏被读者认知也是伴随着其作品的陆续出版和批评文字的逐渐深入。无名氏研究在谨慎开放中实现了可贵的突破。把无名氏的研究推向高峰的应是九十年代及新世纪,但没有八十年代这样的基础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无名氏研究

随着90年代以来文学研究多元化格局的进一步形成,对现代文学史上作家作品的挖掘也更趋深广,许多被历史淡忘或忌讳提起的人和事获得了展示的机会。无名氏研究的滞后性反而促进了它的深刻性,研究视野也更为开阔,评价定位更为全面、务实和科学。

(一)无名氏作品出版情况。

1990年9月,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孔范今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小说卷四》入选了无名氏的《海边的故事》、《日尔曼的忧郁》、《露西亚之恋》、《红魔》、《龙窟》、《塔里的女人》;
《小说卷七》入选了无名氏的《海艳》。1993年,海天出版社出版了无名氏的超越时空的珍藏本———《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1994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无名氏的作品集《契阔》。1995年,花城出版社推出了无名氏的《无名书初稿》的前两卷《野兽·野兽·野兽》、《海艳》及青春爱情自传小说《绿色的回声》、散文集《塔里·塔外·女人》、随想录《淡水鱼冥想》、爱情小说《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1996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了许道明、冯金牛选编的《沉思琐语———无名氏集》。1998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无名氏散文》。1999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无名氏代表作》等,无名氏作品获得了进一步推出。

(二)无名氏研究传记。

90年代出版了三部无名氏传记:即李伟的《神秘的无名氏》和《爱河中沉浮的无名氏》、汪应果、赵江滨的《无名氏传奇》。李伟的两部传记主要从无名氏的生平经历、爱情传奇等方面让读者对无名氏进一步全面了解。汪应果等的《无名氏传奇》主要从无名氏的创作,特别是《无名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后者认为无名氏的创作是极其复杂的,其作品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纷繁的知识信息、驳杂的文化艺术影响和深刻的矛盾。并且认为无名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表现在:①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很有思想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②他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部人类心灵探索的史诗性作品,塑造了一个浮士德式的人物———印蒂,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主体和人物形象。③无名氏是我国现代派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在这方面取得成就较大的作家之一。汪著对无名氏曲折坎坷的一生及爱国主义思想作了阐述和肯定,对无名氏在创作方面的艺术创新和探索作了具体分析。它不仅对《无名书初稿》的前三部作了深入的探讨,而且对后三部半(即《金色的蛇夜》续集、《死的岩层》、《开花在星云以外》和《创世纪大菩提》)作了详细剖析,这是目前见到的唯一的一部全面介绍和分析《无名书初稿》的无名氏学术评传,尤其是对《无名书初稿》后三部半的分析,填补了中国当代无名氏研究的一个空白,也是迄今为止的最有权威性的无名氏研究著作。该著高度评价了《无名书初稿》,认为它是一部思想深邃、艺术创新的巨著。但对无名氏的纪实文学作品及散文、杂文、诗歌等未作触及。

(三)无名氏研究论文。

90年代的研究论文主要有:钱理群的《〈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研究》(《中国现代研究丛刊》1990年第1期)、孔范今、潘学清的《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中的后期现代派》(《中国现代研究丛刊》1990年第4期)、郭德芳的《无名氏和他的〈海艳〉》(见《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小说卷七》明天出版社1990年9月版)、刘玉凯的《无名氏小说的生命律动———兼论中国40年代浪漫派的哲学精神》(《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宋剑华的《生存的探索与艺术的选择———论无名氏与徐訏的小说创作》(《河北学刊》1995年第3期)、刘光宇的《从无名氏小说的人生哲学命题看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主题的新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赵凌河的《生命意识的浪漫色彩———读无名氏的小说》(《中国现代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汪应果、赵江滨的《无名氏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中国现代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皇甫晓涛的《后期浪漫派小说漫说》(《中国现代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廉文澄的《论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何莲芳的《复调———徐訏、无名氏小说的叙事模式———试论“后浪漫”小说的文体特征》(《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陈思和的《试论〈无名书〉》(《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6期)、汪凌的《文坛的独步舞———无名氏论》(《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6期)、李俏梅的《极端色彩与冲突之美———论无名氏小说的美学格调》(《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黄永成的《论无名氏小说中的生命主题》(《天中学刊》1999年第3期)、吕周聚的《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合璧———论无名氏的创作风格》(《华文文学论坛》1999年第4期)、徐雁的《试论无名氏爱情小说的美学风格》(《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5期)等。

(四)无名氏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从90年代到新世纪,无名氏徐徐进入了现代文学史。涉及无名氏的文学史著作主要有:马良春等主编《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朱金顺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黄修己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1月第2版)、卜召林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朱寿桐主编《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钱理群等人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许道明著《海派文学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凌宇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2版)、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2版)等。

(五)无名氏研究中代表性观点。

①后期现代派艺术。孔范今、潘学清把徐訏、无名氏和张爱玲称为后期现代派。孔范今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认为,“创作于40年代后期的《无名书初稿》充满了更强劲的生命力,强调主体‘自我’”的生存意义和真正价值。“[5]920”在他为生命而艺术的主张下,生命追求与艺术追求协调一致,形成了无名氏的现代艺术风格。“[5]921郭德芳也认为《无名书初稿》大胆创新,打破旧有的小说模式,在现代文学发展中显现出一种全新的审美意向和杰出的现代派艺术。②用文学来探索生命意义的纯文学作家。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三人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作了较大修改,修改本把《无名书初稿》的前三卷,看作”它作为一部心史的独创性已经具备“,并声称”无名氏集通俗、先锋于一身,两种写作前后并举,而本质上它是一个用文学来探索生命意义的纯文学作家。“[6]520而《无名书初稿》在中国提供了情节弱化小说的唯一的长篇巨制。无名氏在《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这两个爱情悲剧中加进生命探索的意味,于通俗故事里显出并不通俗的主旨。③浪漫言情与现代主义。杨义认为”无名氏的文笔比徐訏更为粗豪舒展,在徐訏展示西欧的柔情,晃动着若隐若显的梅里美的倩丽的影子之时,无名氏从抒写北国的强悍开始,呼唤着一个惨痛欲绝的灵魂,闪动着乍明乍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戚的面容。它所展示的爱情画面和心灵世界是更为阴凄、骚拢,带有浓郁的走投无路的沉重感了。“[7]501杨先生把《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归入了浪漫言情小说中的典型作品,认为无名氏是继徐訏之后的又一浪漫作家,称”《无名书初稿》是四十年代颇有分量的现代主义巨著“,肯定了无名氏的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指出了无名氏的创作所独有的审美特点。如《无名书初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文笔风格是”沉郁、凄厉而重浊的“。④精神探索的优秀创作。陈思和把六卷本的《无名书》与夏多勃里昂的《阿达拉》和歌德的《浮士德》作一比较,认为这是一部超乎寻常的奇书。陈先生认为无名氏摆脱了启蒙的叙事立场,所以他(指无名氏)超越现实层面以后直接进入了抽象的文化层面,毫无顾忌地以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实验作为描写对象。陈先生认为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不乏描写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优秀创作,但主要集中在政治层面的寻找,多以现实政治理想为人生意义的终结,但政治理想在无名氏的精神文化结构里不过是最低层次的探索。而《无名书》远在一般以启蒙为宗旨的探索之上,这是一部反映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长河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别具一格的探索。陈先生还从《无名书》的文体、语言、美学情致、心理分析及潜在创作的背景、原因、特点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⑤海派文学的又一代表作家。许道明在它的论著《海派文学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把无名氏归入海派文学,认为无名氏与其他海派作家不同的地方,只是无名氏追求着他的阔大,追求着他对诗和哲理的信仰。读他的小说,仿佛面对一片,仿佛一股浓重的烟火恣意地向我们袭来,给读者多了些震撼力。[

(六)无名氏研究热点。

与80年代侧重介绍、解读不同,90年代的无名氏研究,重点研讨了两大焦点:即流派命名和雅俗认证,并在主题、方法、风格等层面多有发掘。关于无名氏小说流派的命名颇多分歧。如严家炎、皇甫晓涛和李晓宁认为无名氏与徐訏属于”后期浪漫派“,孔范今则认为是”后期现代派“,陈思和主张”消极浪漫派“,吴福辉认定为”后期海派“,许道明直接把无名氏归入”海派“,发和耿传明等持”新浪漫派“之论,吕周聚干脆认为无名氏的小说是现代主义兼浪漫主义等等。

关于创作方法的认识也不一致。有的论者认为无名氏小说属于现代派小说,其哲学依据是存在主义,逻辑起点是反思现实、厌恶政治和否认理性,艺术原则是”为生命而艺术“。有的论者认为无名氏小说综合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从而构成一个以”自我“的”寻找“和”超越“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人生哲学命题,并将之与宗教相结合,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属性。此外,学术界还有一种比较温和的观点,即无名氏小说创作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或过渡。尽管如此,学界仍有一些基本的共识,如无名氏对西方哲学、宗教的借鉴和影响等。从雅俗角度出发,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无名氏小说为通俗小说,或者是”介乎雅俗之间又超乎雅俗之上的新型小说“。主题方面,刘玉凯认为无名氏小说在思想上有纯化和理想化特点,认为其作品追求生命的超时代化、抽象化,是完美的”人性史诗“;
刘光宇则认为无名氏小说对人生哲学命题的表现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改造(《野兽·野兽·野兽》),二是爱情(《海艳》),三是宗教(《金色的蛇夜》等)。风格方面,许多论者认为无名氏小说的美学格调是极端色彩和冲突之美,表现为极乐极悲的情节模式、极冷极热的人物情感和极雅极俗的哲理诗情。文本研究方面,有的研究者认为具有本体论性质,且对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进行了某种运用,如刘玉凯是文本结构研究的代表之一。有的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无名氏小说文本,对之进行了更为合理、更为科学的阐释,如陈思和的文体学研究。

纵观九十年代的无名氏研究,在拓展深化中更趋务实和科学。《中国现代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特设的”无名氏研究“专栏和汪应果、赵江滨著的《无名氏传奇》、李伟的《神秘的无名氏》和《爱河中沉浮的无名氏》等传记作品的出版,无疑的把无名氏的研究推到了二十世纪末的新高峰,从而证实了米兰·昆德拉所谓小说历史的延续不是作品的增加,而是”发现的连续不断“的论断。

三、二十一世纪的无名氏研究

无名氏研究进入21世纪后,其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名氏作品的继续大量出版,二是无名氏毫无疑义地进入现代文学史教材,三是研究论文出现猛增且形成一些无名氏研究的”专家“。

(一)无名氏作品出版情况。

2001年7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北极风情画》、《野兽·野兽·野兽》、《金色的蛇夜》(上、下);同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心荡漾》、《谈情》、《说爱》;
2002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在生命的光环上跳舞》;
2006年武汉出版社出版了陈思和主编、无名氏著的《花的恐怖》和《〈无名书〉精粹》等。

(二)无名氏研究论著。

在新世纪以来涉及到无名氏及其作品的文学史著作主要有:程光炜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陈思和著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许志英邹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于润琦总主编、刘勇主编的《插图本百年中国文学史》(中)(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朱寿桐等著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蒋淑娴、殷鉴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王晓初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98》(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唐金海、周斌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9月第1版);阎浩岗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范伯群著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刘志荣著的《潜在写作1949-197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汪应国、吕周聚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阎浩岗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概览》(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等。其中,许志英、邹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和朱寿桐主编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辟出了专章,前者是《浪漫传奇的现代包装》,后者是《无名氏的贡献:现代主义磅礴气势的追求》。刘志荣著的《潜在写作1949-1976》专辟两章:”第二章,现代焦虑的精神超越:论无名氏的潜在写作(上)“和”第三章,痛苦的雨滴:论无名氏的潜在写作(下)“。阎浩岗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论》和他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概览》辟有专节专章,前者是《无名氏:中国现代小说的总结综合与超越尝试》,后者是《无名氏小说研究》包括历史回顾、创作心理与创作方法、文体探索与美学风格、作品解读与人物分析、比较研究和研究展望等六个方面。无名氏研究专著主要有:耿传明著的《独行人踪———无名氏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4月版)和《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赵江滨著的《从边缘到超越———现代文学史”零余者“无名氏学术肖像》(学林出版社2005年5月版)等。超级秘书网

(三)研究论文空前猛增,出现了”无名氏热“。

①学术期刊上的文章,按时间顺序如下:王冰的《无名氏小说的生命哲学轨迹》(《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夏欣才范卫东的《读汪应果、赵江滨的〈无名氏传奇〉》(《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耿传明的《”新浪漫派“文学的”黑夜情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2期)、韩的《无名氏小说创作特色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黄永成的《生命的狂想与情绪的洪流———谈无名氏的小说的艺术特色》(《天中学刊》2000年第4期)、姜辉的《媚俗的爱情神话———从〈北极风情画〉到〈塔里的女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吴道毅的《徐訏、无名氏小说传奇特征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第6期)、温奉桥文凤霞的《”自由“与”死亡“———论〈无名书稿〉的诗性品格》(《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郭媛媛的《读汪应果、赵江滨〈无名氏传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耿传明的《”理想“和”梦“的差异———论无名氏的前期创作及其与时代主导文学的疏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厉向君的《略论无名氏与〈无名书初稿〉》《齐鲁学刊》2001年第5期)、刘丽霞的《异质文化的遭遇悲剧———论无名氏的三部爱情小说》(《枣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邹志远的《无名氏小说解读》(《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萧成的《无名氏小说: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黄继持的《从死亡到悟道———〈无名书〉第四、第五卷读后》(《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陈思和的《为自由而抗争的灵魂———怀念无名氏先生》(《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刘志荣的《现代焦虑的精神超越———〈无名书〉》(《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连敏的《生命哲学———无名氏小说艺术观照的底蕴》(《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徐雁的《槃涅更生志正踌———试论〈无名书〉的独特性及局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第1期)、何满子的《有权拒绝、有权鄙视———从知人论世谈无名氏》(《文学自由谈》2003年3月)、孟丹青的《人生意义的形而上学叩问———论无名氏的〈野兽、野兽、野兽〉》(《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第3期)、吴晖湘的《九十年代徐訏、无名氏小说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赵智的《论无名氏情爱小说》(《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孙世军、厉向君的《当代无名氏研究的历时性考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郝江波的《论无名氏创作的精神独立性》(《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耿传明的《〈无名书〉的人类关怀及其对宇宙心灵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4期)、曹怀明的《生命怒放的极致———无名氏小说〈海艳〉解析》(《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魏萍的《〈海艳〉中的海和湖》(《理论学习》2003年第10期)、赵智的《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勇气———论无名氏的存在主义思考》(《船山学刊》2004年第1期)、汤哲声的《论40年代的流行小说———以徐訏、无名氏(卜乃夫)、张爱玲、苏青的小说为例》(《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张桃洲的《宗教因素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三种表现形态———以许地山、无名氏和张承志作品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赵智的《精神世界的漫游与透射———论无名氏对〈浮士德〉象征艺术地接受》(《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赵智的《论无名氏的宗教情怀》(《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林锡潜的《探寻生命与宗教精神融通的至境———论无名氏的小说》(《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王娟的《九十年代以来无名氏研究综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王明科的《建构的圆满与乌托邦:无名氏的文化反思品格》(《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陈思和刘志荣的《无名氏与当代文学中潜在写作的意义》(《百年文学十二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温凤霞、李萌羽的《论无名氏小说中诗意幻化的女性形象》(《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赵江滨的《离”家“的焦灼———无名氏存在主义人生思想发微》(《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1期)、葛俊侠的《空灵:浑然天成的禅境———论无名氏长篇小说〈海艳〉的风格》(《语文学刊》2005年第1期)、王明科的《新浪漫派:无名氏小说的流派定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赵江滨的《〈无名书〉:孤寂岁月中的文化创造》(《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温凤霞的《论无名氏小说的语言风格》(《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黄科安的《沉潜于创作长河型的心灵的史诗———论无名氏的〈无名书稿〉》(《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许海丽的《在”繁闹“中求得”雅静“———浅析徐訏、无名氏的小说创作》(《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谈飞洋的《为无名氏正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第3期)、王明科的《怨恨与无名氏创作的文化理想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建构:略论无名氏小说的文化反思》(《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鲁迅与无名氏的文化反思比较》(《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吴云的《〈海艳〉多重主题论》(《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王丽的《论无名氏爱情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王泉、代天善的《二十世纪中外小说的海洋书写———以海明威、劳伦斯、邓刚、无名氏、徐小斌、张炜为例》(《名作欣赏》2006年第2期)、黄科安的《无名氏:以媚俗手法写现代言情故事》(《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黄轶的《通俗性、现代性及文化综合———论徐訏、无名氏的史学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戈双剑的《”浑融“与”潜蕴“———论无名氏创作对传统文化的双沟性》(《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魏萍的《〈海艳〉意象解读———无名氏小说重读之一》(《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姜辉的《在接受与拒斥之间———〈无名书〉与〈罪与罚〉的心理艺术比较》(《时代文学》2006年第6期)、周明鹃的《无名氏与西方文化》(《文教资料》2006年11月中旬刊)、王明科的《略论无名氏小说的文化反思》(《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1期)、蓝七妹的《无名氏爱情小说传播与接受的文化语境》(《丽水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邬红梅的《生存意义的执着追求———探讨〈无名书〉中追寻母题的继承与融合》(《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唐倩的《张爱玲与无名氏的小说人物及意蕴比较———看〈红玫瑰与白玫瑰〉和〈塔里的女人〉》(《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吴冬华的《艰难的探索———论〈无名书〉主人公印蒂的寻找历程》(《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杜燕的《印蒂与浮士德:一对超越时空的精神孪生儿———论〈无名书〉与〈浮士德〉的精神》(《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8期)、董建平的《通俗性与先锋性并举———论无名氏及其作品的双重身份》(《语文学习》2007年第11期)、赵凌河的《无名氏的生命意识美学》(《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2期)、吴敏的《被湮没的记忆———无名氏三部韩人抗日题材小说》(《当代韩国》2008年第1期)、武文刚的《生命力的追逐———析〈露西亚之恋〉与〈龙窟〉中人物形象的审美特征》(《钦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武文刚的《论无名氏早期爱情写作的精神向度》(《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厉向君的《对〈有权拒绝有权鄙视———从知人论世谈无名氏〉一文的商榷》(《前沿》2008年第11期)、姜辉的《跨越时空的生命融通———略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无名氏创作的审美影响》(《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刘洁琳的《论无名氏(卜乃夫)小说中色彩语言的运用》(《安徽文学》2009年第5期)、厉向君的《无名氏的文学创作与西方文化的影响》(《齐鲁学刊》2009年第5期)等。②硕士学位论文:温凤霞的《论无名氏小说的诗化品格》、徐雁的《心灵探索的艰难与执著———试论无名氏创作及局限》、李晓铭的《生命·哲思·美———无名氏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郝梁萍的《无名氏:向艺术极限挑战的小说家》、赵智的《论无名氏的精神世界》、魏玮的《生命涅磐———无名氏及其小说〈无名书〉论》、连敏的《无名氏的生命哲学与〈无名书〉的小说艺术形式》、王丽的《诗性灵魂的自由高蹈———无名氏爱情小说探究》、戈双剑的《论无名氏创作中的文化意蕴》、李洪光的《论〈无名书〉之人生哲学构建主题》、蓝七妹的《生命绽放的舞蹈———从”生命自由意志“解读无名氏的小说》、吴冬华的《人,寻找自己———试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无名氏及其〈无名书〉》、刘学良的《以天命审视生命,以生命印证天命———〈无名书〉神圣浪漫主义》、邬红梅的《〈无名书〉追寻母题探讨》、吴翠萍的《女性形象:文学想象的载体》、黄勇的《”五四“时期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变异》、谭晓平的《人生诗化倾向与浪漫主义精神———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再认识》、王寰鹏的《论无名氏小说的生命意识》、韩的《并非无名的无名氏》、陈灵强的《理性浇灌下的浪漫之花———中国现代后期浪漫派小说综论》等。③博士学位论文:赵江滨的《边缘者的生命关怀与文化创造———现代作家无名氏(卜乃夫)研究》、耿传明的《大动荡时代的个人性话语与”时代“话语———”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乔世华的《游弋与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无名氏小说论》、王明科的《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武文刚的《无名氏的文化理想》等。

(四)新世纪无名氏研究主要体现。

①无名氏及其作品的研究出现了新突破。虽然在新世纪推出了《金色的蛇夜》和《在生命的光环上跳舞》等小说和散文,但大部分还是重印了已出的《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野兽·野兽·野兽》等。对无名氏其人,存在两种意见:一是无名氏与有着特殊的关系,作品也存在与抗战无关的倾向。二是认为无名氏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很有思想的作家之一,光是长期进行地下写作就需要超人的毅力和勇气,无名氏在这一点上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一切作家,肯定了无名氏的意义,并且对无名氏的人生经历、感情生活、思想源流等方面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扩充。②《无名书》的研究更加深入。这些研究涉及了流派、文体、风格、语言、创作方法、受西方文化影响等。对无名氏究竟属于浪漫主义还是现代主义或二者兼有,莫衷一是。但研究者大多数都承认无名氏的小说综合吸收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方法。主题是:生命———存在———寻找———超越,人类心灵的探索、精神的追寻。文体具有”巴洛克“风格。语言上,意象太密,比喻拥挤、色彩过浓、议论庞杂。从总体上来说,《无名书》由于内容晦涩、意象繁杂、语言欧化等原因,尚未引起世人的足够重视。③对无名氏的文学史地位问题初步达成了共识及仍存在着差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名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但也存在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无名氏的地位有拔高之嫌;
二是认为无名氏的文学地位应列入大家之列,至今现代文学史只是承认他的独特性,还未提高到应有的程度。列入专章的两本现代文学史也未对无名氏作品的实际价值作更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无名氏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无名氏研究的不够完整性和欠缺。目前,对无名氏研究主要体现在小说上,忽略了其纪实文学、散文、杂文、诗歌、书信、书法等方面的研究。这可能与对无名氏作品的收集和打捞工作不够有一定关系。对无名氏受西方文化和宗教影响虽已触及,但还不够深入。(2)有些研究论文存在着互相抄袭和拼凑现象。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在内,大多数研究者未见过《无名书》的后三卷以及港台批评家的研究和评论,只是东抄西拼,甚至引文在参考文献中根本无法找到。(3)论文观点无新意,完全是抄袭了香港司马长风的观点。司马长风对无名氏颇感兴趣,对《无名书》也有较高的评价,但遗憾的是由于他过早去世,也未能见到《无名书》后三卷及无名氏赴台居住以后的作品,司马长风也未见过无名氏本人,因此在论断上有时情感化,某些史料也有舛误。我们现在一些研究者除少数人看到《无名书》的后三卷及与无名氏接触外(包括通过电话),大多数人只是通过大陆出版的无名氏作品进行研究,无法把握无名氏的全貌。

以上是对大陆无名氏研究的考察略描,港台及海外的无名氏研究另文论述。

[参考文献]

[1]曾庆瑞,赵遐秋1中国现代小说140家札记[M]1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2]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等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1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3]黄修己1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M]1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4]严家炎1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5]孔范今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1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