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范文第1篇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以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五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以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按照县校联动、部门互补,面向全员、侧重骨干、强化师德、聚焦教学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创新和发展,努力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为办让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主要工作
(一)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县中小学教师每年要完成不少于80学时的全员培训任务。
1.培训内容:以教师职业道德、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在师德教育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模范教师高尚师德,自觉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使广大教师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在业务培训方面,要围绕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新知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推进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课程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管理、学习评价等新技能,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新技术等方面组织开展培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实施途径:以校本研修为主,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下乡、在岗研修、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共同推进。
(二)推进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实施。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推进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十一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各校各单位要按照全县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本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扎实推进“三大计划”实施工作。
1.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选、培、管、用”一体化新机制。做到“选”按条件、程序;
“培”有目标、内容;
“管”有措施、办法;
“用”有政策、平台。要按照不低于中小学教师总数10%的比例,建立一只市级骨干教师队伍,按照中小学教师总数15%左右的比例,建立一只县级骨干教师队伍。对市、县级骨干教师实施连续三年培训。要科学制定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通过三年递进式培训,使骨干教师*到培训目标要求。制定骨干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2.认真落实“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每年按不低于农村教师总数的10%安排农村教师参加县以上培训。组织县以上骨干教师队伍送教下乡培训农村教师;
要采取城乡学校联手,捆绑结对帮扶;
采取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进城跟岗研修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组织农村教师参加教育部举办的部级远程培训、东西部“手拉手”对口支援等项目的培训。推动、指导、督促各培训机构搞好全员培训,为校本培训提供专业支持。
3.有计划推进“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按照学用一致的要求,有计划地安排教师通过高师函授、高教自考、电大教育、网络教育、教育硕士、研究生班等途径,为中小学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创造条件。教师的进修培训应当根据学校安排,因地制宜,学用结合,以自学和函授为主。
(三)组织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和新教师专项培训。
1.班主任培训:按照《四川省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分层次对中小学班主任进行30学时的专题培训。在培训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经验交流,突出案例教学,提高培训实效性。
2.新教师培训:按照新教师上岗培训的有关规定,对每年新招聘的新教师分层组织不少于60学时的岗前培训。
(四)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以项目驱动”的方式继续推进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
1.组织参加省、市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
2.引入国家组织开发的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平台和资源,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县以上培训。
3.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区教师和农村高中教师参加国家项目办开展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
4.继续组织经过培训的教师参加国家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
(五)推进教师网联计划实施。以教师网联计划为抓手,充分发挥“农远工程”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利用现代远程手段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培训农村教师。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利用“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组织中小学教师培训。农村小学教学点,要组织教师观看光盘培训内容并开展讨论。乡镇中心学校要组织教师收看卫星电视或IP频道播出的培训课程,开展备课、教研活动。农村初中利用互联网或局域网开展教师培训,组织网上讨论。
2.继续推进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远程网络培训优秀课程资源的遴选和开发,扩大全县教师远程网络和远程实时交互培训的覆盖面。
3.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及全国教师教育网联成员单位举办的远程网络培训。
(六)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构建我县开放灵活、规范有序的教师培训体系。
1.按照《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县(市、区)级培训机构建设标准》,加强各培训机构建设,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和水平。
2.开展合格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创建工作,落实整改措施,促进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3.开展对教师培训机构改革与发展的调研,制定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意见。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大力宣传,统筹协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分别提出:“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和培训,加大对师范教育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各校要认真学习,大力宣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高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训的领导,把教师培训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各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要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单位本校实际,认真制定培训工作计划,统筹协调好各类培训,精心安排好培训时间、内容和方式。妥善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既不能过分加重教师的培训负担,又要确保各项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师培师训工作在县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培训规划。各培训机构和学校要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和培训规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管理办法,开展培训的督查,加强过程监管,严格学时登记管理,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以研促训,以训促研,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校本研修实效。
(三)创新机制,有序高效。教师培训和考试涉及到进修校(电大站)、教研室、电教馆、技装所等多个部门,各有关方面方要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分工协作,有序高效地开展培训。防止多头培训、重复培训。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范文第2篇
(湖南省新田教育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们新田县是湖南省的一个山区小县。近些年来,新田的教师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发展,这其中包含了《教师》杂志的关注、关心、关怀。《教师》杂志不仅成为新田教育的好帮手、新田教师好朋友,而且也成为了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通过大家的努力,近几年我县《教师》的征订数量都在千份左右,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教师》的征订工作贡献了一点力量。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三点:
一、千言万语抓征订宣传。《教师》杂志之所以办得这么成功,一是刊物服务教师意识强。它的题材选择与教师工作业务紧密联系,借鉴参考作用很强,能给教师教学工作以实际的帮助。二是栏目有特色。“师德与育人”“培训与发展”“教学与研究”“学校与文化”“教育短波”等栏目紧扣当前教育工作实际,都是当前教育界热议的问题,表现了办刊者敏锐的眼光,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三是价格合理。学校和广大教师都能够接受。因此,在每年的教育报刊杂志征订工作会议及学校工作会议上,我们都反复重点推介《教师》杂志,宣传它的特点,突出它的优势,从而扩大了《教师》杂志的影响力。
二、千方百计保公费订阅。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我们亲自找学校负责人,宣传《教师》刊物:多订一本书等于多了一名好教师。它不仅能给教师提供工作方法、路子、经验,而且能给教师送去很多知识,为教师解难释疑。
三、千辛万苦辟自费途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三步走:
1.抓队伍。广大中小学教师是宣传《教师》征订的主要队伍,他们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的征订数量。为此,我们多次召开征订会,在充分听取教师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统一征订思路,制定征订方案。并对学校领导和教师代表进行了业务培训,向他们宣传《教师》杂志,并把自费订阅《教师》杂志作为目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布置下去。
2.改方法。我们从以行政命令改为找米下锅,教育局负责报刊杂志发行工作的工作人员分工包片,深入到校宣传《教师》。定期汇报进度情况,比一比谁的办法多,看一看谁的效果好。这样,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家你追我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确保征订工作取得实效。
3.搞活动。靠活动吸引教师参与订阅。我们既不能搞行政命令,又不能下任务、定指标,而只能靠发动、靠吸引。为此,我们设计了多项活动:有的学校召开了“学《教师》、用《教师》”座谈会,有的学校举办了“我从《教师》杂志中得到了什么”演讲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利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调动教师征订的积极性。
由于不懈努力,近几年来,我县《教师》杂志的征订量每年都保持在1000份左右。
通过征订《教师》杂志,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要把《教师》的征订当成份内之事。《教师》杂志的对象是全体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也是教师,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始终把《教师》征订当成份内工作任务去完成。
二是要下功夫去研究。办法总比困难多。作为领导要知人善用,要充分调动每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要让大家自觉自愿地去开展工作,而不能单靠权力去命令。
三是工作视野要宽。报刊杂志征订是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比较辛苦的事,但是没有他们的支持和有他们的支持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对经济实力较好的学校采取的是学校支持和教师自费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这样,既为教师们办了一件实事,也为学校办了一件好事,教师们有书看了,很多想不通的问题想通了,他们的思想变了,人也精神了,师德师风也随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范文第3篇
(一)第一阶段(1978~1984年):恢复发展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趋势下,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却在曲折中缓慢发展,甚至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后,随着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小学师资培训才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质量,适应建设和发展的需要,198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计划的制定与调整、培训的目标与要求、培训体系的恢复建立、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培训教材建设、考核制度的建立、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1983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对小学在职教师进修提出明确的“学历达标”要求,并就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培训质量、进修后的待遇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两个文件对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在这一时期,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在目标确定、体系构建、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结业考核、基地建设等方面确立了发展方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逐渐走向正常化。但在培训目标和任务方面偏重于学历达标和学历补偿,培训内容以教材教法过关为重点。总之,通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但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二)第二阶段(1985~1998年):探索转型期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也开始步入一条改革探索之路。为了贯彻落实《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争取在5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要求,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6年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师资培训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为落实“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的要求,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总体而言,在90年代以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仍然是以“补差补缺”为主要特征的学历补偿教育。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1990年10月23~2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四川省自贡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座谈会”,开启了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进入新阶段的序幕,即在继续开展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同时,开始向“教师继续教育”转轨,并逐步进入转型、实验阶段。自贡会议后,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1年12月印发《关于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对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任务、原则、内容、形式与方法等作了系统的阐述。1996年9月,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九五期间,师资培训工作要在完成部分教师学历补偿任务的同时,及时转向面向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以此为契机,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草案)》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构建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开始由前期的“学历补偿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补差教育”逐渐转向以注重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导向的“继续教育”,并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制度建设、模式探讨、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实验,如以普遍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为培训突破口、强调骨干教师培训的高标准与高要求等,为下一阶段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第三阶段(1999~2009年):跨越创新期
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勾画出了教育发展的新蓝图。《行动计划》的第二项“工程”就是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的“跨世纪园丁工程”,明确提出将“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着重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由此,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主要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主线展开。为了给“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1999年9月,教育部正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提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使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有了立法保证。2000年3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和《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正式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是“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子工程,它为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把教师培训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不仅促进了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如现代远程教学、继续教育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将把教师引向自觉进行终身学习的新高度。将教师继续教育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把继续教育推向了全面推进、全方位实施的新高度。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确立了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为方针的工作重心。继续教育在模式、机制、体系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将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全员培训的突破口,将高科技运用于继续教育之中等新举措,为继续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四)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深化发展期
“十一五”期间,义务教育在全国已经全面普及,并进入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推进“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其中加强师资均衡配置是关键。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阐明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的目标与方向,即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为工作重点,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教师培训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即“国培计划”)。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指出实施“国培计划”不仅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培计划”的实施为广大农村教师和紧缺薄弱学科教师接受更多高水平培训提供了机会。[1]2011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应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在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注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各级政府主导,以“项目”形式整体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培训目标上,突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尤其是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逐步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和终身学习体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深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的思考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
1.教育政策文件的陆续颁布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改革与发展都与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紧密相联。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所营造的制度环境,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导向与护航的作用。
2.“终身学习”逐步成为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从已颁发的继续教育政策文本来看,早期的在职教师培训倾向于“学历补偿”、“学历达标”任务的完成,随后的继续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对教师的全面能力、整体素质的培训,越来越注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学者将这一变化过程概括为:“补偿性”继续教育———“能力型”继续教育———“实验型”或“整合型”继续教育———“工程型”或“素质型”继续教育。[2]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再仅仅是对单个教师进行“补差补缺”的即时性工作,而是与整个国家命运兴衰息息相关的系统工程。继续教育工作正在逐渐成为国家开展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为基础教育提供服务、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可持续性的工作;继续教育也正在逐渐成为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所有教师的共同意识与自觉行为。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步成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争取在5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在此之后,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到199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提出“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突出骨干教师培养,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再到2010年“国培计划”提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师资保障”,从不同历史时期对在职教师培训的目标任务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完成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与学历补偿培训任务后,逐渐转向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等整体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基于目标转向基础上的继续教育在培训内容上越来越偏重于与教师教育专业特色相关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的主题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虽然在制度上不断完善,但在发展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理论层面上,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界定仍比较模糊,目标定位尚不十分明晰,在模式构建上并未形成关联主体的共同认识。在实践层面上,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仍存在脱节,职后继续教育与受训者本身需求不甚一致,投入不足与培训效能低下并存,培训形式上重集中理论讲授而实践取向严重不足,继续教育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仍不甚完善,等等。分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与策略,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1.继续转变观念,努力促进继续教育的终身化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应着力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致力于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能力。因此,首先应转变在职教师的观念。在知识更新日益迅速的今天,学会学习与终身教育日益成为个人适应社会、提升工作能力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因此,中小学教师应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认识到不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必要性,并自觉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接受继续教育,自觉加强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努力实现知识、能力与人格的整体优化与完善。其次要转变培训者的观念。作为负责继续教育工作的院校和有关单位,应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增强终身学习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在培训工作中,逐步树立全民素质的教育观,将提高素质贯穿于培训工作全过程;增强继续教育的质量意识,突出培训工作的社会效益;构建“能力型”主导的继续教育体系,将提高受训者的能力和素质与培育“终身学习”意识与行为有机结合。
2.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实现继续教育的法制化与规范化
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和规范继续教育工作,以保障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一是要加强继续教育的立法工作,通过立法,明确中小学教师依法享有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规定教师必须履行接受继续教育的义务,使参加继续教育成为中小学教师自觉和必须的行为。二是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相关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轮训制度、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度、继续教育学分制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等,引领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确保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三是制定激励性的政策,鼓励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增强继续教育的吸引力,使中小学教师自觉自愿参与在职培训,就有必要将提高教师素质与改善教师待遇相结合,建立激励性的制度,譬如将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考核、评聘、晋级、加薪相结合,以激励中小学教师自觉、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
3.深化改革,创新继续教育的体系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须“进行多维度、多视角观察分析的特殊现象”,是一种“有别于职前培养、反映国家意志并得到全社会和教师群体普遍认同、具有明确价值取向以及多样化实践特征的在职教师教育活动的总称”。[3]构建体系化的继续教育制度,是深化继续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是构建继续教育的目标体系。继续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提升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着眼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着眼于培养教师具有健全的人格与独特个性。二是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应致力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衔接、基地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在教师教育(培养、任用、进修)概念上的融合与升华。三是构建继续教育的内容体系。继续教育在内容上应构建融“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于一体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四是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与评价体系。在教学形式上,应构建课堂面授、专题讲座、自学研修、课题研究、教学研究、社会考察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开放教学体系;在评价机制上,应建立指标多元、方式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4.合理借鉴与吸收,促进继续教育的国际化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范文第4篇
一般地讲,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结合课程改革、理念 更新的教育形势,对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某一区 域进行强化提高、培训更新、补充培养的过程,使之更好地适应 教育革新的需求,有效地服务于本职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从其特殊性来看,继续教育是个体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对个体综合能力和专长技能的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是有利于一个 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继续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 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更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时不我待 的有机环节。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教育部门针对特定形 式下的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业务提高活动、或是在某一认知领 域内对教师进行的理念更新、知识补充活动,其目的性很强,就 是为了教师在教学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教育的内容是可感 知和把握的,是结合一定教育形式和发展的需求,在知识领域内 和技能领域内对教师的再提高、再教育。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它 与传统教育相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办学渠道的特殊 性、教育过程的层次性、时效性。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 发展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前景十分美好。但在具体实践 中,不免会因为探索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解决。教师的再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教与学的合理运行中的 不和谐之处。所以,研究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能促进自身 的进步。纵观现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情况,我们应当 在如下方面持谨慎态度。
一、继续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培训
继续教育的特点,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再教育,与一般意义 上的个体培训不同,它是整个普通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上的一般培训,可能只侧重于员工的某些技能或认识水平的提 高,充其量是一种上岗前期的准备活动。而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 育是一种在旧有规模上的提升,是一种存在质的飞跃的思想认识 的升华。一般意义的社会培训,要求不是很高,精度和深度绝非 能与中小学教师再教育相媲美。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 无论组织部门还是实施单位,包括受教育者,思想上务必高度重 视,不能因轻心而致使这项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
二、继续教育的形式、方法单一,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忽视师德培养与提高。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传统的基础教育不同,它有自己的特 殊性。基础教育强调“共性”的需要,而继续教育则要满足的是 特殊性的需要。由于条件所限,我们目前的继续教育在教学形式 上存在单薄的现象,丰富性是谈不上的。只是组织起来“听”、 分散下去“论”,以及方法的单一,使得继续教育这项活动失去 了趣味性和动人之处,教育者机械死板,学习者枯燥乏味,提高 与深化的效果不明显。这方面确实是组织者要下大力气研究的问 题。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把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落到实处,从 真正意义上见效呢?根据继续教育的特点,结合中小学教师工作 实践,继续教育可以分层次、多途径、网络化地进行,研修、讨 论、经验交流、培训提高等形式综合利用,视本地区、本学科的 特点而定,因地制宜,密切围绕教育所需来进行。继续教育的内 容决不能是知识的滞后学习,要与教学实践、教育改革同步。如 果继续教育的内容相对落后于教育改革,教育研究又跟不上实际 需要,可能会形成不良循环,贻害无穷。这是对继续教育组织者 和教育教学研究者提出的高品位的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另外, 现阶段个别大专院校开设的学历培训、进修、提高班,或多或少 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质量要求不高、重复旧知识、管理不严、文 凭发放宽松,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学历提高”,而不是精益求 精的继续教育。要走出这个误区,重能力,重实践,才能求真务 实。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决不能把知识的提高与技能的培训 脱节,二者要辩证地、和谐地统一起来。继续教育务必要加上教 师师德建设方面的内容,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组织机构的不健全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应当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国家到 地方,自上而下建立基本完善的继续教育管理和研究的组织体 系。目前,各地的组织机构基本由本地教育管理部门兼职负责, 并非专门机构,更谈不上专业研究机构。建立和完善专门的组织 机构,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配备相应的 高素质的专门研究队伍,更是促进继续教育不断深入和综合能力 不断提高的动力。继续教育的研究、探索,相对来说较为缺少, 力量薄弱,这也是导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开展不力和不完善的 原因之一。各地的教育研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专项研究 应当投入较大的力量。建立完善的专门的组织和研究机构,统筹 安排,协调运行,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将促进整个教育教学工 作的顺利运转。
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法规不健全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范文第5篇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对参加各级别培训班东莞地区的体育教师及教研员共计624人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相关部门完善继续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意见。结果发现东莞市教育主管部门能真正认识到继续教育重要性及价值意义,对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支持力度大;高水平、多层次的继续教育满足了教师们进修提高的需求,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化发展。但教学任务繁重及自身要求和认识对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产生不少的影响。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中小学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一、前言
目前,基础课程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作为体育课改中坚力量的体育教师应如何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适应时代和新课改的要求?如何真正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提升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创造性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师资问题是课程改革困难的症结所在,继续教育是解决这一瓶颈现象的重要途径。对东莞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有助于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相关部门完善继续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对参加全国体育教研员培训班、广东省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市全员培训班东莞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及教研员共计624人进行调查研究。发放问卷624份,回收557份,回收率89.3%,其中有效问卷535份,问卷有效率85.7%。请数位体育学教授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检验,认同率为87.5%,证明问卷能真实反映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情况,有一定效度。问卷信度进行为期半个月小范围内重复检验,前后两次一致性为93.8%,证明问卷信度较好。对调查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进程中,关键要有一支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继续教育工程在其中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谋1看,教师们不适应的地方较多,究其因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说明教师继续教育已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补偿和教育技能培训,还应包括科研及教育创新能力的训练。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搞好继续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二)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认识与态度
1.体育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的认识
了解相关政策,是教师认识继续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重要途径。调查表明:86.4%的人认识到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但对教育部关于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关政策了解都有所欠缺。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继续教育新要求的宣传力度,使全体教师都积极投入提高教育技术水平的培训学习中去。
2.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
东莞市教育部门对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走专业化发展是高瞻远瞩的。2008年至今在全市范围内对体育教师进行两轮培训,2012年在东莞开办全国中小学体育教研员培训班(共两百人左右,东莞占一半),广东省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的五期培训班等。体现了东莞市继续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代表性及影响力。
调查显示:教师们参加继续教育动机呈现多样化,依次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交流经验;了解动态;晋升职称等。排在后3位的是:提高科研水平;评优;学历达标。说明教师们已逐渐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教学水平有限,希望通过专业化培训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学历达标”排后表明东莞体育教师学历层次较高,但也有教师因学历不够报名参加培训。持有“提高科研水平、评优”动机的教师较少,反映了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薄弱,对评优争先意识不强的状况。
3.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影响因素
表2显示是影响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因素排位情况。反映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量较大,担负着教学、训练、科研等多重任务,尤其是小学教师平均工作量比中学大。学校应该合理统筹,正确处理参加活动与教学工作的时间冲突,提前做计划安排。而领导的重视程度排在影响因素首位,说明领导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前瞻性对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与热情起着重要作用。
培训经费排在影响因素最后,体现东莞市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保障教师参加专业化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目前继续教育重点由提高学历层次为本位向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科研及教育创新能力训练、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方向发展。
2.教育部门对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支持力度大,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多,参与活动经费方面没有后顾之忧。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培训模式,满足了体育教师的需求,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化发展。
3.小部分体育教师没能充分认识“接受培训是义务,要求培训是权力,积极参与是关键”,把参加继续教育当成行政命令或校方安排,影响了自身综合素质提高。
4.体育教师工作量较大,担负着教学、训练、科研等多重任务。经常为兼顾工作不得不放弃参加培训或不能全身心投入培训。
(二)对策与建议
1.把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趋势
以教师发展为本,把继续教育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
2.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应多样化、层次化,努力适应培训对象的多种需求
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内在需求,参加继续教育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纵横交错、分布组合的培训方式更符合教师成长发展规律。
3.继续教育培训对象优化选择有益于提高培训效益
在确定培训教师类别时,相关部门要把握两条原则:优先确定积极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的一线教师和平时不太有机会轮到培训的一线教师。他们对于培训的渴望要强于其他人,这样会使培训真正为需要的教师而设,最大化地提高培训效益。
4.继续教育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继续教育评价应包括四个方面:“对学员学习成绩的评价,对施培者工作的评价,对施培机构办学效益的评价,对教育行政部门在辖区内推进继续教育的力度以及继续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这对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及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现状起到好的监管效果。
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最大作用就在于促使体育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经验充分沟通,改变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习惯,提高教学能力。这些短期培训能够对教师以后自学起到导航作用,为体育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创造一个机会。
参考文献:
[1] 周凤施,邵伟德.新课标背景下浙江省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3):88-89.
[2] 李玲.论继续教育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J].内江科技.2011(10):165.